制约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2022-09-12

我国的企业债券融资方式, 萌生于20世纪80年代, 到目前为止, 已经大致经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 企业证券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下面就来分析一下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存在哪些问题和制约因素, 然后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1 我国企业债券的发展历程

1.1 萌芽阶段

从1983年开始, 在即没有政府审批也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 我国一些企业开始开始自发地向社会或企业内部集资。这种融资方式缺乏管理也没有法律约束, 是我国企业债券的萌芽状态。

1.2 起步管理阶段

1987年3月, 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 规定企业债券的主管机关为中国人民银行, 发行债券必须经人行批准, 发行额度必须向政府申报。人行对企业发行债券实行集中管理分级审批制度。1989年到1992年, 我国企业债券发行总额迅速增长, 券种多样化。而这期间, 由于无规模限制、审批权分散、无需信用评级等原因, 导致企业债券过度发行, 使得我国刚刚起步的企业债券市场受到很大冲击。

1.3 整顿阶段

1993年开始, 我国政府开始对之前过度发行的企业债券规范管理, 1993年8月, 国务院修订颁布了《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当年开始经济治理整顿工作, 公司债券发行计划改为新增银行贷款解决。从1994年开始, 企业债券品种归纳为中央企业债券和地方企业债券两个品种, 严格控制了企业债券的发行量。

1.4 规范发展阶段

1996年到1998年期间, 铁道、电力、石化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企业债券发行得到重点发展。最近几年, 由于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政策逐步成熟, 经济迅速增长,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在相关法律法规、优惠政策及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的共同作用下, 我过企业债券市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如图1所示:我国2007年至2010年第一季度企业债券逐季度发行的基本情况。但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

2.1 在整个证券市场中所占比重较小

发行债券和上市股票同为企业的直接融资方式, 但与股票融资相比, 债券融资明显处于弱势。比如2007年底, 我国企业债券余额为7683.30亿元, 只占股票总市值的2.36%, 而美国在2001年这一比例就达到27.61% (如图1) 。

2.2 发行规模小, 不能满足投融资需求

由于一直以来我国企业债券的发债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交通运输、综合类、电力煤水业和制造业等处于相对垄断地位的基础性行业, 且偏向于特大型企业, 覆盖的范围较小, 加上发行额度的限制, 使得企业债券发行的规模很小。有研究表明,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目前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2.3 债券融资市场相对滞后

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来讲, 企业的融资顺序应表现为:内部融资优先于债务融资, 债务融资优先于股权融资。但事实上, 我国企业确过度依赖股权融资, 而忽略了债券融资。自2008年以来, 由于股市持续下跌、企业股权融资受阻, 以及央行等部门的积极推动, 债券融资潜能被极大地挖掘出来, 不仅债券的发行数量和发行品种大幅增长, 债券市场交易也日趋活跃。尽管如此,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仍滞后于其他金融市场的发展。

2.4 管制特征明显

我国每年都会制定债券发行总额的计划, 国家计委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等制定当年企业债券的总体发行额度。募集资金的使用方向受到限制, 大部分用于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大型建设等固定资产项目。同时, “企业债券利率不得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利率的40%”的规定, 使企业债券利率收到限制, 无法真正反映债券之间的风险收益差别。另外证券经营机构的行为、发行对象和发行区域等方面, 也都受到管制。

3 制约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因素

3.1 企业债券发行主体较为单一

发行公司债券的主体, 也就是具有发行公司债券资格的公司分为四种: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事实上, 如果按发行主体划分, 企业债券只分为中央企业债券、地方企业债券两种。也就是说我国企业债券基本属于“中央政府机构债券”和“地方政府的市政债券”, 发行主体集中在垄断性较高的基础性行业, 对中小企业而言, 债券融资所比例相当之低。

3.2 利率优势不明显

从投资者角度来说, 无疑是希望得到更高的收益, 但与国债相比, 企业债券利率优势并不明显。现行企业债券管理办法规定, 企业债券的利率不得高于银行相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的40%, 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条例》又规定, 对企业债券利息收入征收20%的所得税, 而国债利息是免税的。在利率上限和国债免税的双重作用下, 严重影响了投资者购买企业债券的积极性。

3.3 企业发债积极性不高

导致企业发债积极性不高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发行成本, 除利息成本以外, 企业还要承担上市费、承销费、担保费、信用评估费等, 上市以后还有交易所费、信息披露费等, 总体费用与银行贷款成本相比, 节约不了多少。其次是发行制度的制约。目前企业债券的治理实行“规模控制、集中治理、分级审批”的制度, 政府过多地控制了企业债券的发行, 企业能否发债、债券的期限、利率、金额等都由政府决定, 发债企业的地域、行业乃至所有制等均需严格的审批, 准入限制较多, 审批环节繁琐。种种限制加大了企业发行债券的难度, 影响了企业发债的积极性。

3.4 企业债券二级市场表现不佳

企业债券一级市场即企业债券发行市场, 是企业债券发行过程中形成的市场关系的总和, 是企业债券市场的“源”。企业债券二级市场又称企业债券交易市场, 是确保企业债券在续存期限内保持流动性的基本方式, 这是企业债券市场的“流”。没有一级市场, 二级市场将成为无源之水;没有二级市场, 我国企业债券一级市场的规模必然要受到很大制约。而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在二级市场表现不够活跃, 不仅难以与债券其它市场相比, 更是远落后于股票市场。从在沪、深两个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企业债券的交易情况看, 其换手率很低。使得企业债券丧失了其作为金融产品应有的充分流动性。

4 应对措施

4.1 促进发行主体多样化

要打破企业债券发行主体集中在某些基础性行业的大型企业的传统形式, 促进各行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债券融资发展, 丰富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 继而推动企业债券市场的繁荣。目前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纷纷采取措鼓励中小企业联合发行债券, 已取得良好收效。

4.2 放宽对企业债券利率的限制。

逐步放宽对企业债券发行利率的限制, 使之逐步向市场化过渡, 变为由合市场供需、企业自身资信条件、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等因素来确定, 使债券利率逐渐变动与市场利率同步, 同时可由企业根据自身状况适当调整。对于企业债券利息的所得税, 应免予征收。2010年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就表示, 目前个人投资公司债券利息所得税税率较高, 使得个人投资公司债券实际收益率大打折扣, 建议免除个人投资者持有公司债券的利息所得税或降低税率。

4.3 促进企业债券二级市场繁荣, 增强企业债券流动性

可采取引入专门从事债券投资的机构投资者、逐步放宽在交易所上市的条件、适当降低债券交易的交易费用等措施, 刺激二级市场目前不活跃的状况。可以仿效发达国家的做法, 设立场外交易市场, 考虑以省、区为范围建立企业债券柜台交易, 并把这一交易纳入银行间债券市场, 打破我国企业债券的流通只局限于交易所市场的现状, 增强企业债券的流动性。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 我国开始出现企业债券融资方式, 企业债券市场也随之起步, 至今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过程。那么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现状如何, 制约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原因何在以及如何应对等, 本文将做简单讨论。

关键词: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 王丽杰.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北方经济, 2008, 17.

[2] 陈艺灵.浅析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J].经营管理者, 2009, 12.

[3] 姚竞, 陈海霞.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现状与完善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 2008 (4)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刍议混凝土工程中施工质量的控制下一篇:社会心理因素与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