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辩证法问题读后感

2023-04-13

第一篇:谈谈辩证法问题读后感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后感

简析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摘要 列宁于1915年在瑞士的伯尔尼写成《谈谈辩证法问题》,他集中体现了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列宁在对帝国主义及其战争的综合考察中,在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辩证法。《谈谈辩证法问题》的中心思想是论述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客观世界和认识的根本规律。《谈谈辩证法问题》严谨的逻辑性与对物质本质深刻的理解与反思,至今仍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

关键词 辩证法;矛盾;对立与统一

通观全文,在我看来,该文章主要提及的是列宁关于辩证法的一些个人看法。列宁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拥有对立性质的两个方面,这两个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统一到一起的。换句话说,事物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的绝对性与对立面有条件的统一的相对性。文章的标题是谈谈辩证法问题,但我们可以明显从文章内容中看到列宁对辩证法的推崇与支持。通过对比其他形式的主义以及对辩证法本身的阐述,列宁得出了辩证唯物主义才是真理性质的之一,其他的各种形式主义都有缺陷的结论。

这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内容。第二部分论述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揭露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虽然文章篇幅并不多,却揭示了“辩证法的实质是研究事物的矛盾的” “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辩证法与诡辩论和怀疑论的对立”“ 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认识是螺旋式发展的过程”“唯心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等突破性深刻性观点。

在此,我想谈谈其中对我与比较有启发的两点,一是列宁所述的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二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而后者为对于前者矛盾的统一性、斗争性以及统一和斗争性之间的关系的进一步论述。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列宁所述的矛盾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矛盾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各个领域之中。这些矛盾是独立于人类的意识之外客观地存在着的。把研究事物自身中矛盾确定为辩证的实质,就是因为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对于辩证法的这种规定的正确性,可以由人类实践以及作为这种实践经验总结的科学史来检验。列宁列举了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事实,来说明物质运动从最简单的形式到最复杂的形式,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着的。任何一门科学都不过是对某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的研究,科学史也就是研究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的历史。人类认识的运动、发展、也是认识的矛盾运动过程。

矛盾的提出是对立统一的铺垫,及矛盾并非我们客观所认知的是与非,对与错的绝对对立,而是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离异、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这两种倾向,本来是相反的,可是,它们又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成为对立面的统一,这就构成了事物自身的矛盾。

由此我想结合量子力学中的一个经典理想实验“薛定谔的猫”来谈谈我对与矛盾与对立统一的理解。“薛定谔的猫”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于1935年提出的有关猫生死叠加的著名思想实验。实验是这样的: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只猫,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质。之后,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衰变并释放出毒气杀死这只猫,同时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将活下来。根据经典物理学,在盒子里必将发生这两个结果之一,而外部观测者

[2]只有打开盒子才能知道里面的结果

。即在盒中的猫既活又死,充分展现了对立统一的两种可能性。打开盒子前对于猫的生死是不确定的、随机的事件决定,这个不确定(后者叫波动)其实就是辩证法主张的矛盾运作。

“薛定谔的猫”也充分证明了任何矛盾的双方既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的,又是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而“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

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 则是绝对的。”矛盾双方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有差别的;统一性是暂时的、易逝的,斗争性则是长久的、稳定的。一句话,统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但是,“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对与绝对的辩证统一,没有孤立存在的相对,也没有孤立存在的绝对,相对总是与绝对相联系而存在,绝对也总是与相对相联系而存在。一讲相对,就意味着是包含着绝对的相对, 一讲绝对就意味着是包含在相对中的绝对。所以列宁说:“在(客观的)辩证法中,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对于客观的辩证法说来,相对中有绝对。”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把这一相对与绝对的关系问题称 为辩证法的精髓。并且指出:“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1)。马克思主义关于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问题,同一切主观主义、怀疑论、诡辩论划清了界限。哲学上的主观唯心主义者、诡辩论者总是割裂相对 与绝对的辩证关系,要么强调绝对的东西,否认相对的东西;要么强调相对的东西,而否认绝对的东西,正 如列宁所揭露的那样:“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说来,相对只是相对的,是排斥绝对的。”

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至今仍带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矛盾的对立统一更是作为基本理论运用于各个理论。更甚,对于世界思想,哲学发展他都有其不可磨灭的重要性。

参考书目:《毛泽东选集》

《列宁选集》

《薛定谔的猫》

引用:(1)引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307页

第二篇:谈谈辩证法问题

谈谈辩证法问题》写于1915年,1925年首次发表在《布尔什维克》杂志第

5、6期合刊上,后编入《哲学笔记》。这是列宁对1914—1915年研究哲学问题的总结,虽然全文只有三千多字,却是是寓意深刻、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标志着列宁的哲学思想从形而上学的认识水平进到辩证法的认识水平。

《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诡辩论的总结,也是对他在《辩证法的要素》一文中所提出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的思想的进一步说明和发挥。文章把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客观世界的规律和认识的规律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强调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根本规律,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文中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阐述了形而上学发展观与辩证的发展观的根本对立,说明了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着重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分析了绝对和相对、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等哲学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提出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著名论断。这篇论文是列宁研究辩证法问题取得的理论成果的突出表现。它补充和深化了《辩证法的要素》一文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九十年后再读这篇文章,我们理当从更全面的哲学史角度来认识其的意义和思想内涵。由唯物论发展到知性辩证法、乃至于理性辩证法,是世界观哲学的认识发展经历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这是哲学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唯物论发展为辩证法,是世界观哲学认识水平的历史进步,这个进步是思想的飞跃,标志着哲学思想走向成熟,这种成熟使人达到辩证法的自觉。列宁的认识发展,正也经过了这样的过程,但又有所区别。

列宁的哲学思想建立在对黑格尔《逻辑学》的分析和批判基础上,黑格尔在论述辩证法时存在着比较大的缺陷,它只反映出认识过程的特点是通过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论述结构表现出来的封闭的圆圈。但是却没有反映出辩证法是开放的系统。列宁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提到:

“不论是黑格尔(见《逻辑学》),不论是自然科学中现代的“认识论者”、折中主义者、黑格尔主义的敌人(他不懂黑格尔主义!)保尔•福尔克曼(参看他的《认识论原理》第……页304)都把认识看作一串圆圈。”

列宁明确提出辩证法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内容是永远增加着的。他说:

“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各式各样观察现实、接近现实的成分(包含着从每个成分发展成的整个哲学体系),——这就是它比起“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来说所具有的无比丰富的内容,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

我们说,看到了唯物与唯心对立性质的确立,而没有看到其同一性质,是形而上学式的观点;把握了唯物论与辩证法之间的同一性而忽视两者的对立性,则是知性辩证法的观点。理性辩证法,是把哲学研究的对象由事物转变为事物的本质,把握本质自身中的矛盾,而不是停留在事物的具体矛盾中。在知性辩证法看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在辩证法内部则是同一的,没有矛盾的。理性辩证法认为,本质内部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是辩证法的实质。因此,在辩证法内部也同样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对比来看,唯物主义的认识过程是封闭的圆圈,它具有极限,即起点和终点;辩证法的特点是开放的系统:它的范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两者的特点恰恰是相互矛盾的。这也正构成了科学认识论的理论体系具有的特点:由相互矛盾的两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列宁在具体论述时这样提到: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 在这里,列宁把认识过程比作无限的近似于一串圆圈,将他的这一思想提升到本质高度,剥离出其特征,就可以得到科学的理论体系应该是封闭的圆圈和开放的系统相结合的产物,这种科学理论所应具有的对立统一关系。 因此,列宁的思想体系是从理性辩证法高度把握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以及逻辑学三者的同一关系,通过这篇文章和其他类似著作,可以确实的说列宁对于辩证法的认识深度已经上升到理性辩证法的高度。

另一方面,列宁把黑格尔的很多观点上升到了理性辩证法的高度,但却忽视了唯物论和辩证法之间的对立性,使黑格尔提出的一些理性辩证法的观点从间接性的本质高度下降到具有直接性的知性辩证法层次上。

在谈到发展观时,列宁对比了两种基本的发展观点(毛泽东的《矛盾论》开始提到的“两种宇宙观”基本就来源于此):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

根据第一种运动观点,自己运动,它的动力、泉源、动因都被忽视了(或者这个泉源被移到外部——移到神、主体等等那里去了);根据第二种观点,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泉源上。

第一种观点是死板的、贫乏的、枯竭的。第二种观点是活生生的。只有第二种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分析两种观点的具体内容,第一种发展观: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显然,这种发展观把握了事物处在量变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减少和增加。而重复运动这种形式,则是机械运动具有的特征。可见上述两种运动形式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产物。

第二种发展观,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这里强调的不再是运动的表面形式,而是运动的内在动力,运动的源泉。由于事物内部具有矛盾性,矛盾双方之间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导致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第一种观点停留在运动的表面形式上,它只有量变,没有质变,只有重复,没有转化,因此这种发展观具有片面性。第二种观点深入到运动的本质中,把握了自己运动的源泉,把握了变化的本质是飞跃和质变。这两种观点分别处在不同的认识层次上。它们二者之间属于形式和本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将两种不同的发展观从外部直接对立起来,从而作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本质区别看待起来,这是知性辩证法通过对比分析得到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把握了运动的形式和本质之间具有的对立性,忽视了它们二者之间具有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表现在二者都反映了客观事物发展运动的形式。它们之间的对立性表现在:一个从表面形式上把握了运动,结果得出发展变化具有的直线性和周期性;一个从本质上把握了运动的特点,结果得出发展变化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运动。

列宁提出这样的两种发展观,是出于当时在革命斗争中同修正主义斗争的需要。但是在哲学上将革命实践经验直接作为一般规律,是不够科学的做法。从方法论角度上讲,对比法不能准确地把握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之间的本质区别,只能从形式上将它们二者区分开来。当人们通过对比方法将客观的运动形式与主观的认识方法直接挂起钩来之后,就会导致客观运动形式向主观思维方法的转变,结果直线性和周期性的运动形式就同形而上学的认识方法直接等同起来,而螺旋式和波浪式的运动形式则与辩证法直接等同起来。这种将主观的认识方法和客观的运动形式直接挂钩的结果,导致了辩证法的运动形式中失去了直线性和周期性。因为人们把这种运动形式当作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排除在辩证法之外了。 在实际中,直线性和周期性的运动都是客观存在的将两种运动形式同两种发展观联系起来、等同起来,是主观意志作用的体现。在现实中两种运动形式都是具有客观性的,它们各自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因此在两种运动形式之间不存在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问题。

以上的分析比较好的体现了知性辩证法的缺陷,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是:知性辩证法通常采取外在的对比法进行分析和论述问题,理性辩证法则采取矛盾分析法进行分析和论述问题。然而必须明确的是,理性辩证法与知性辩证法也不是对立的关系。真正的科学辩证法,它的基本标志是将理性辩证法和知性辩证法作为其中的两个环节,收揽在自己的理论著作中。其中理性辩证法构成了本质环节的辩证法,知性辩证法则把握了形式上具有的特点。本质和形式二者紧密结合,成为一体,这就是科学辩证法具有的特色。 结合对这篇著作的思考去理解现实问题,很多疑问都会迎刃而解。比如说,我们往往会憧憬一个自由而有秩序的社会,但最终常常迷失在追求绝对的自由或秩序上。这是人类社会固有的矛盾之一,而看似相反的两个方向,却是互相关联引起的。我们本能的渴望自由,但人本身的不自信和对未知的恐惧会促使我们将自己交给一个信任的团体,这种信任如果不像其表面那样可靠最终就会促成暴政与独裁。辨证的去看这个问题,就会知道真正的自由与秩序都不会存在,对其中一项的单纯追求都会促使其走向反面。惟有牺牲部分的自由与秩序,才能达到社会的平衡。

又比如说,我们常常认为民主就代表了民权,实际上民主这个词本身也包含了矛盾的对立面,民主可以代表多数人的利益,牺牲少数人的利益,在形式上体现为少数服从多数制;民主也可以代表普遍的利益,即均等而有限度的权利,形式上可以体现为一票否决制。这两者的对立显而易见在于,一旦多数人否定了少数人的权利,普遍的利益立刻遭到破坏,反之亦然。对于同一个问题,两者是无法并存的,而这两者又都是避免出现极权的必要措施(如果认为极权仅指少数极权),因此只有对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磨合不同民主的适用范围。

最后,作为新一代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规律来提高自身的哲学认识水平。同时我们也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会随着不断的实践被继承和发展,未来也将诞生更系统、全面、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著。那又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光辉灿烂的一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是指导实践的最佳准则。

第三篇:《谈谈辩证法问题》读书笔记

对立统一律

——读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有感

在文章的开头,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和认识的规律。列宁在把它作为客观世界的规律进行论述之后就把它作为认识规律来论述。 列宁首先提出问题,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问题,列宁明确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列宁在为了说明“对立面的统一”这一辩证法的命题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先进成果,首先提到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段话。赫拉克利特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他在2400年以前就说过:“因为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在把它分为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列宁还指出:“黑格尔也正是这样提出问题的。”他说:“一切事物自身都是矛盾的”,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又说:“在对象的本质中发现本质自身所具有的矛盾(本来意义上的辩证法)”。最后,列宁还指出亚里士多德经常在这个问题上兜圈子,徘徊动摇甚至反对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列宁批判地继承了哲学思想的先进成果,唯物地而且科学地解决了对立丽的统一问题,并把它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是辨证的,认识也当然是辨证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的根本规律,当然也是认识的根本规律。辩证法作为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就其内容而言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说:“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旺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这就是说,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是外部世界运动的一般规律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因此,人的认识要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就必须反映客观世界的矛盾运动,就必须遵循认识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前进。列宁举出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分析事物矛盾运动的典范。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从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往后的叙述向我们表明这些矛盾和这个社在这个社会的各个部分的总和中、从这个社会的开始到终结的发展(既是生长又是运动)”马克思运用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作为根本方法,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经过分析。马克思指出商品有两重性,即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由此又分析出矛盾具有两重性,即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从而形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这就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矛盾的萌芽。接着马克思又分析了价值形态的矛盾运动,指出由于劳动力成为商品,于是货币转化为资本。最后,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内部矛盾。从而揭露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占有剩余价值;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的矛盾,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所以,列宁说:“一般辩证法的阐述(以及研究)方法也应当如此”。列宁以马克思为例告诉我们,要想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就必须把对立统一规律“当作认识的规律”。

科学发展史证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列宁首先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和正确性,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由科学发展史所证明了的普遍规

律。列宁说:“辩证法内容的这一方面的正确性必须由科学史来检验。”就是说,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普遍的客观世界的规律和人们认识的规律,是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因为它是以科学的发展为依据的,是为全部科学发展史所证明了的。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列宁举了科学领域中的五个方面的例证,指出任何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一分为二的;在数学中是正数和负数,微分和积分的对立统一;在力学中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对立统一;在物理学中是阴电和阳电的对立统一;在化学中是原子的化合和分解的对立统一;在社会科学中是对立阶级之间的对立统一等等。这就有力地证明,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是在矛盾中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运动发展的,因此,对立统一规律是一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因而是最普遍的客观规律。辩证法内容的这一方面,既不是猜测,更不是主观臆断,而是对全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列宁在对帝国主义及其战争的综合考察中,在对当时世界各种矛盾的深刻研究中,在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辩证法与对立统一律。《谈谈辩证法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就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而言,它起了承先启后的重大作用。毛泽东的光辉著作《矛盾论》与邓小平“特色理论体系”都是对列宁这篇短文的继承和发展。

第四篇:列宁《谈谈辩证法心得》读后感

]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书笔记

列宁认为,对于客观事物分为矛盾对立和联系统一的两部分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

这个科学的命题可以由科学的经验事实来予以证明。他列举了客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典型例证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列宁指出,所谓对立面的统一,就是说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精神领域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既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的倾向,又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和谐的特征。客观事物内部和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性。

针对哲学界对于发展(进化)的两种不同认识,列宁阐述了他的认识。他指出,一种认识认为发展只有量的积累和变化,只是量的增加或者减少。另一种认识认为,发展(进化)是由客观存在的矛盾对立统一的运动驱动的。旧东西的死亡和新事物的诞生就充分说明了事物的发展不仅会表现出量的增加或者减少,而且还呈现出质的规定性。

客观事物的统一是需要前提条件的、短暂的、特殊的;而客观事物的对立是无条件的、永恒的、一般的。换句话说,客观事物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而客观事物的运动却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重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最一般现象,即商品交换现象。商品交换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的萌芽。

科学的辩证法就应该像马克思一样从最简单、最一般、最本源的东西开始。因为最简单、最本源的个别会折射出一般,即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的具体不一的个别叠加抽象的结果就是一般;一般具体反映在每一个个别之中。个别和个别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个别总是一般的一部分,因而不能完全反应一般。由此可见,现象(个别)和本质(一般)是又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

所以,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都普遍存在着辩证法。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运动的、联系的、全面的辩证法规律并没有被包括普列汉诺夫在内的(列宁以前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发现。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仅仅停留在自然界,而不能看到人类社会以及人的思维本身也具有辩证法的本质特性。因为他们未能看到认识本身是不断发展、不断地去观察客观存在、不断地去接近客观存在,主观和客观无限趋近的过程。 在辨证唯物主义者看来,哲学上的唯心主义者是将认识的某一方面无限夸大,以致于到了脱离物质现实的程度,绝对神话了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从这种意义上说,唯心主义者都是和尚或者尼姑。因为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迷信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特性,而看不到它另一对立的方面或特征。

同时,列宁指出,也必须承认哲学唯心主义的历史作用,正是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活动使唯物主义者认识到了通往辨证认识客观事物对立与统一两个方面的正确道路。 因为人的认识活动从宏观总体上看,是曲折前进和螺旋上升的。可是具体到每一微观的细小方面,却又是直线可分的。认识活动的这种总体是曲线,具体是直线的特征很容易诱导人们走上僧侣式的绝对、片面、静止之歧路。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本源是思维的刻板僵化、直线片面。列宁打比方说,如果说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那么这朵花也是结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这一句话真切地反映了列宁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哲学唯心主义作为人类认识史上的一种现象,具有某种存在的必然性,为唯物主义辩证认识论的出现做了必要的铺垫。唯物主义正是在扬弃形而上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发现了科学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辨证法。

在形式逻辑里,人们只承认一般只是一般,个别只是个别;偶然就是偶然,必然就是必然;现象就是现象,本质就是本质。形式逻辑不承认一般与个别的联系和转换,也不承认偶然与必然的转换,也不承认现象与本质的联系和转换。形式逻辑只承认上述概念或范畴的对立而否认它们之间的同一。

我们来看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方面。我认为本质一定存在于现象之中,也就是说离开现象的本质是不存在的,离开现象的本质也是不存在的,但现象一定不会都是本质。由于事物总是处于变化和运动中的,所以在一个事物的运动过程中决定事物本质(同时也是现象的一个部分)的因素也是会变化的

[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各式各样观察现实、接近现实的成分(包含着从每个成分发展成整体的哲学体系),——这就是它比起“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来所具有的无比丰富的内容,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 ]

列宁谈到辨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认识。因为辩证法是对客观事实和客观真理的正确反映,由于客观事实和客观真理本身就是活生生的,在方面的数目上也是永远增加着的,所以对它们的正确反映当然也必然是活生生的和多方面的。在认识事物的变化及其本质方面,形而上学的方法论以及形式逻辑的局限性就非常明显。所以列宁说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

人们在处理日常的一些简单的事情、一些变化较慢以及比较稳定的事情时,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和形式逻辑还是可以接近于事物自身性质的。比如,我们每天的作息时间的安排和日常工作计划和执行等。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复杂的事情、一些变化较快的事情以及一些不稳定的(突发事件的发生等)事情。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形而上学和形式逻辑的方法就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甚至会给人们帮倒忙。比如,人们在处理像去年下半年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这样的事情,就不能按照形而上学的方法和形式逻辑的方法来处理,而必须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处理。

如果人们按照形而上学和形式逻辑的方法来处理这次经济危机,那就会比较简单。首先是要找出造成这次经济危机的表面原因——美国的次级债;其次,给已经出现重大问题的美国参与次级债的金融机构注资或核销坏账;第三,让一部分金融机构破产。问题是这样简单的措施能够解决这样复杂和快速演变的问题吗?经过近一年的时间,由次级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但没有消除,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在解决这次金融危机问题上,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采用的方法过于简单和基于表象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像他们这样采用的头疼医疼、脚疼医脚的办法,如果处理简单的经济问题或许能够奏效,但处理像这样一次经过多年积累所造成的复杂的经济问题就完全无能为力了。最近,由于欧盟组织没有用正确的方法预计到危机对他们的影响,也遭受到沉重的打击,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如果人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办?首先,要用唯物辨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详细分析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个种因素,并最终找到其最根本的原因,包括形成这次危机的初始原因以及演化的方式(这个原因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并且这些方面的因素还在继续增加着);其次,要在上述原因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对这次危机的未来演化方向和发展趋势有一个非常清晰和正确的判断(影响这个趋势的方面仍然是多方面的和多层次的);第三,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要及时制订出解决这次危机的措施和执行这些措施的方法和步骤;第四,要认真总结这次危机的历史教训,为人们以后的经济行为提供警示。

目前全世界都在关注这次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问题,世界各国领导人也开始集体研究和重视这个问题,并在全球的发展角度和国家利益的多个角度上开始思考这个复杂的、世界性的问题,并开始采取前所未有的一致的行动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次危机可以使人们再一次看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的重要性,我们将拭目以待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

[从粗陋的、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不过是胡说。相反地,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片面地、夸大地、überschwengliches(狄慈根)[305]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唯心主义就是僧侣主义。这是对的。但(“更确切些”和“除此而外”)哲学唯心主义是经过人的无限复杂的(辩证的)认识的一个成分而通向僧侣主义的道路。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而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列宁在最后的两个自然段里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评价来进行比较的角度阐述了唯心主义的实质,对于我们理解什么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什么是哲学唯心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话是相当具有启发性的。

列宁的话使我深刻地领悟到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来源与辨证唯物主义的来源是一样的,即被列宁形象地描述为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之树。但哲学唯心主义却犯了一个大的错误,这个错误的实质就是它把来自于正确认识源泉的部分性质主观地认定为全部,它把来自于正确认识源泉的某一属性主观片面地夸大了,从而使自己的认识偏离了客观事物自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犯的错误则在于它只看到了事物的静止的一面或只承认事物的简单机械运动,完全没有看到或否认事物的复杂变化、转换和普遍联系的一面,从而使自己也远离了客观事实。唯物辩证法之所以成为人类惟一正确认识事物、事物运动及其规律的方法,就是因为它始终要求与客观事物、事物运动及其规律保持一致性,它要求人们主观的反映永远要服从于客观事实。虽然这样做会使人们认识的路线曲折一些和需要一个过程(有时可能需要反复多次或需要很长的时间),即使这些正确的认识甚至会暂时不符合人们的主观想象和主观愿望和短期的利益,也要按照事物自身的性质来如实地反映它,辨证唯物主义的革命性也就在于此。

学习列宁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对于我们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使用价值。

第五篇: 辩证法的实质问题

《哲学笔记》是列宁研读哲学著作和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所作的笔记汇编。该书汇集了列宁1895~1916年所写的有关哲学的读书摘要、评注、札记和短文,主要包括1895年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神圣家族》和1909年对费尔巴哈的《宗教本质讲演录》两书的摘要;1914~1916年的笔记,包括对黑格尔的《逻辑学》《哲学史讲演录》等著作的摘要以及列宁的《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纲要》《辩证法的要素》《谈谈辩证法问题》等提纲和短文。

在列宁的《哲学笔记》中,列宁对黑格尔的哲学“是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的统一整体”的态度是:批判的继承。具体的说,就是唯物主义地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用列宁的话来说,就是“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解读黑格尔的著作”,就是“揭发、拯救、解脱、清洗”黑格尔的辩证法。

具体来说,列宁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黑格尔有些论断,虽然完全是在他的绝对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但如果砍头去尾的从其体系中割裂出来,则是完全正确的。例如黑格尔说:“正像同一句格言,从年轻人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是没有那种在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出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列宁摘录了这个论断,并认为这个论断是“唯物主义的”。

第二,黑格尔的某些论断中包含着合理的因素,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颠倒了这种合理的因素,因而还需加以唯物主义地颠倒,才能为我们所汲取。例如黑格尔说,“被生物所征服的无机界之所以被征服,就是因为自在的无机界和自为的生命是一样的东西。”这里,黑格尔认为有机界和无机界是同一样的,因为它们都是绝对观念的不同环节。黑格尔肯定无机界和有机界的同一性是正确的,但他把同一性的基础看做绝对观念,因此,应该颠倒过来,把同一性的基础看做客观物质世界,而无机界和有机界是它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环节或阶段。

第三,黑格尔的某些论断中包含有合理的因素,但这些论断不仅是他的唯心主义体系的构成部分,而且其中就明显的包含有唯心主义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割裂出来就不够了,还需抛掉这些唯心主义的概念。例如黑格尔说,“不论

1

在天上,在自然界,在精神中,不论在哪个地方,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同时包含着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列宁很重视黑格尔的这句话,认为他提出了关于世界的普遍的有规律的联系的思想,但必须抛去其中明显的唯心主义概念。

从以上可以看出,唯物主义的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在有着合理因素的地方,把掩藏在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中的客观辩证法或认识辩证法的内容挑出来,而挑选的方式则视情况而异。唯物主义的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个复杂的工作,但这有这样,才能把其中合理的东西揭发、拯救出来。

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写于1915年,它是列宁研究辩证法的总结。它深刻地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既是普遍的客观规律,也是认识规律,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指明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诡辩论的对立,剖析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该文主要论述了四方面的问题。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对立统一规律既是普遍的客观规律,也是认识规律;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的发展观与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根本对立的标志。第二,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列宁指出,马克思的方法既符合事物的辩证法,也符合人的认识的辩证性质,既是客观辩证法,又是主观辩证法。列宁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认识辩证法是事物客观辩证法的观念形态,所以,认识论所揭示的认识的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是一致的;辩证法既是揭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客观辩证法,又是人的认识活动规律的主观辩证法。因此,“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第三,认识过程是近似于一串圆圈或螺旋的曲线。列宁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认识圆圈的思想,并以此概括说明哲学发展的辩证性质。第四,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从认识的结构上说,唯心主义是由于把认识的某一成分无限夸大而产生的;就认识过程说,唯心主义是由于把认识曲线上的某一片断变成独立完整的直线而产生的。唯心主义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它适应了反动统治阶级的需要。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利益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相违背,所以,它们歪曲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用唯心主义为其利益和地位作辩护,为其政权和社会制度作论证。因此,反动统治阶级总是竭力宣扬、推

2

崇唯心主义,把它法定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就是唯心主义长期存在的阶级根源。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包含以下基本内容:①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同一和斗争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属性,同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是对立面双方的同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 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斗争的结果导致双方的相互转化,相互过渡。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它的条件性,任何矛盾统一体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普遍性,无条件性。矛盾的斗争性不仅存在于每个具体矛盾运动的始终,而且也存在于新旧矛盾交替的过程中。④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渗透,贯通为矛盾的解决准备了条件;矛盾的斗争性导致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不断变化,以致最终造成矛盾统一体的破裂,致使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具体表现在: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就是事物之间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扬弃旧事物的过程,它体现着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关系。③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④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

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的辩证法规律只有三个,它们是对立统一规

3

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客观存在具有的特点,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团委办公室竞选演讲稿下一篇:图书室工作计划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