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课本寻求“下锅米”

2022-09-13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这是我们对学生的美好期望, 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 能够切实做到的学生实在是少之又少。不知从何时起,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了学生的座右铭。阅读面狭窄、知识量不足成为了学生的痼疾, 这在学生的作文写作中表现尤为突出。作家写作尚且要体验生活, 而学生“学校-家”的两点一线式生活, 使得学生缺少生活阅历, 再加上平时书籍阅读量不够, 积累素材不多, 导致写作时“无米下锅”或者“下锅米”皆是“陈年糙米”, 毫无新意可言。送走一届届学生, 批改一批批作文, 都给人感觉是“千文一面”, 写好人好事就是“雷锋叔叔”, 写身残志坚就是“张海迪阿姨”, 写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爱迪生发明灯泡”……究其原因, 是因为学生储备的素材太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素材, 再提什么写作技巧等均为空谈。

当然, 学生学习压力大, 尤其是到了高中再苛求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名著等课外读物或每天阅报看新闻以加深文学底蕴或者积累写作素材, 也不大切合实际, 但是改变学生写作文时材料匮乏、材料陈旧这种现状又迫在眉睫, 必须找到一条便捷又高效的好办法。在我们放眼课外读物的同时, 回视我们的教材也颇有收益。高中语文六册教材中收录了上百篇文章, 皆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 从结构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各个方面来看都堪称典范, 除此以外, 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处世哲学也无不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一篇篇课文, 正如同一粒粒晶莹剔透的“大米”, 只要我们巧用、妙用教材素材, 从中汲取营养, 就能解决学生素材匮乏的“饥饿”难题, 使得学生写作文时成为“有米下锅”的“巧妇”。向课文寻求“下锅米”, 有多种方法可循。

1 写作与课文相结合

写作教学是语文课程中的核心内容, 语文教学并非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了课文写作背景、谋篇布局、主旨思想、写作特色就算万事大吉, 这只是达到了教学目标中最基础的要求——认知目标, 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达到更高层次的目标, 即从情感领域、技能领域上有所收获。使学生参与到课文中来, 把写作训练与课文讲授相结合的作文教学就堪称是一种达到高层次目标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真正做到“以阅读促进写作, 以写作促进阅读”。让阅读与写作完美结合, 实现两者的沟通, 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和谐的写作平台和空间。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目的是使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在写作上得以运用, 让学生尽量把教材上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2 多角度挖掘课文素材

有过高三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 都会有过集中训练学生审题、分析材料的过程, 往往选取百十篇作文题目或材料集中对学生这个方面能力的训练, 收效确实有, 但是过于集中地训练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笔者认为与其集中训练不如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去, 在学习每篇课文时, 把课文当作材料, 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提炼, 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增加材料的储备, 可谓是一举两得。

针对同一则材料, 同一篇课文可以从多角度来挖掘, 试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来予以说明。

秦晋围郑, 郑危如累卵,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 佚之狐一句“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 给走投无路的郑国带来一线生机。事实证明, 烛之武果然不负众望, 退了围剿之师。从佚之狐举荐烛之武这个角度入手, 可以把佚之狐看做是“慧眼识英才”的伯乐, 用来论证伯乐的重要。

秦晋结盟, 传下了“秦晋之好”的佳话, 原本在对双方均为有利的前提下, 秦晋之盟坚不可摧, 但是在烛之武一番“阙秦以利晋”的微言大义的“挑唆”下, 秦晋之盟土崩瓦解, 可以用来论证“以利相交者, 利尽而疏”。

烛之武, 须发尽白, 老态龙钟, 尽管怀才不遇, 内心万千不平, 但他并没有浑噩度日, 而是对天下形势审时度势, 在机遇到来之时, 才得以成竹在胸, 可以用来论证“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烛之武只身赴秦勇退秦晋几十万大军, 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聪慧机智, 靠的是高超的口才, 可以用来论证“三寸不烂之舌, 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本该颐养天年, 尽享天伦, 却又在暮年时节为国家出生入死, 可以用来论证“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同一篇文章、同一位人物, 从不同的角度看, 折射出不同的闪光点, 关键在于要善于挖掘。

3 与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相结合

作者的生平, 写作此篇课文时的思想状况、社会背景也是我们积累素材的一条源泉, 不失为一条增加自己材料储备的便捷高效的方法。

例如《琵琶行》, 作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 被贬之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 使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 消极情绪日渐增多。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 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 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 与她同病相怜, 写人写己, 哭己哭人, 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 全部融合为一体, 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知人”才能“论世”, 进而把握作者的心境。学生在了解了白居易的写作背景后, 有了丰富的积淀, 写出了《司马青衫的眼泪》《天涯又遇沦落人》等一批优秀的作文。

林语堂说过:“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 是读书的关键。”平时, 讲析课文就是要品读课文的“味”。学习课文要比平时浏览文章读得更细、品得更有味, 学生若能领会到作者写文章的“悟”, 立足课本就地取材, 把写作与课文结合, 从多个角度分析课文, 积极联系写作背景, 则必定会有充裕的“下锅米”。解决了“无米”下锅的难题后, 再辅以一定的“烹调技术”, 对“米”进行精加工, 定能烹饪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那种套话连篇、无病呻吟、面目可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应付差事的作文必将一去不返了。当我们为了论据而“寻寻觅觅”, 却两手空空、一无所获时, 不妨“回首”教材, 可能论据就在那“灯火阑珊处”。

摘要:作文写作在语文学科中可以说是占有半壁江山, 但是有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感觉无话可说, 无东西可写, 视写作如大敌。查其原因, 不外乎平时看书不多, 积累素材不够。当我们把目光从课外读物转向教材时, 可以发现教材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 只要掌握了具体可行的办法, 就能从课文中寻求到写作文需要的“下锅米”。

关键词:写作与课文相结合,多角度挖掘课文素材,与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王德俊.新课程教学设计[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 方洲.高考作文经典素材妙用1000例[M].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对博物馆展陈设计与观众注意力的分析下一篇: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谈《汽车发动机构造原理与维修》课堂教学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