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或缺的中华乐艺——小议增设中华乐艺为华文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2022-09-1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和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开始更多的关注华文、学习华文、使用华文。以菲律宾侨领陈永栽先生组织资助的“菲律宾华裔学生华文进修团”为例, 此进修团成立于2001年。自成立以来, 该进修团每年到厦门学习华文的学生数量始终保持大幅增加。2001年, 陈永栽先生从全菲50多所华文学校中, 选派出120名优秀学生, 分别安排到厦门大学、泉州华侨大学和集美大学学习华文。而到了2009年, 来厦学习的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学生和随团老师已增至983人。这九年来, 由陈永栽先生组织资助的“菲律宾华裔学生华文进修团”, 累计已有5703名菲律宾华裔学生来厦学习华文。

由此可见, 学习华文的作用与意义日益受到各国人士的重视。逐渐地, 越来越多具有一定实力的高等学校, 纷纷设立了海外教育学院, 以供大量的外籍学生学习华文。所以, 华文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领域。如何合理有效地教授华文, 如何科学设置华文教育的教学课程, 则成为了华文教育的重要课题。中华乐艺, 从广义上讲, 是包涵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 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不可分割。完整的中华乐艺是华夏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论证增设中华乐艺为华文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1 从历史角度看

中华乐艺是五千年中国文化的重要显现。适当了解中国悠久的乐文化, 能更生动更透彻地学习和理解华文。

周代是最早对“礼” (祭祀、朝食等仪式) 和“乐” (伴随“礼”进行的乐舞) 作出规定的时代.礼乐制, 是在西周时由周公初步制订的, 经后人不断的增补, 逐渐形成一种十分严格且等级明确的制度。

周代的礼乐制度有两条基本内容, 一是规定等级, 二是规定伴随礼的乐舞基本是雅乐。其中乐的地位和分量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信仰、政治、军事、贵族享乐和日常生活等方面乐文化都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比如:祭祀之乐、礼仪之乐、争战之乐、享乐之乐、情爱之乐等等。在信仰方面, 祭祀之乐, 体现了人们对天的崇敬之情。它是指祭祀天神、地鬼和人鬼时所表演的乐舞。由于古时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和认识能力仍十分有限, 因此, 若遇天气大旱或者阴雨不断, 人们就会进行祭祀乐舞, 祈求天神、地祗和人鬼的保护, 以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生活安宁。政治方面, 礼仪之乐是有着极其鲜明的阶级性的, 并且贵贱等级分明。对君王, 对诸侯, 对宾客, 对臣民, 都有着不同的乐舞, 划分细致。《左传》中有这么一个典故:鲁襄公四年, 鲁国大臣穆叔授命出访晋国。晋悼公知道穆叔是重要人物, 并设下盛宴款待穆叔。宴会开始时, 晋悼公命乐队奏《肆夏》乐歌, 穆叔没有理睬。晋悼公又让乐队改奏《文王》乐歌, 穆叔依然无动于衷, 拒不回礼。见此状, 晋悼公又令歌舞队歌《鹿鸣》、《四牡》和《皇皇者华》, 穆叔这才起身, 连拜三次, 表示接受, 欣然动筷举杯用餐 (1) 。由此可见, 在乐队的编制方面和乐曲方面, 对不同等级人物的演奏, 有着明确的区分。军事方面, 争战之乐在古时混战的年代, 则是一种很好的鼓舞士气的方法。在乐歌的荡漾中, 将士们的内心得到了很大的鼓励, 铿锵有力的乐曲, 使得战士们更有作战的精神, 促进了军队的战斗凝聚力的提高。贵族们所具有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 使得他们拥有了享受乐舞之乐的权利。因为有了大量的钱财, 他们能够供养一定量的乐舞表演者, 从而有条件追求奢华的精神享受。另外, 乐还大量的存在于平民百姓之中, 如山歌、情歌小调等。虽然他们的乐并不是富丽堂皇的, 但是他们的乐很朴实很真挚, 大多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真切情感。

因此, 中国古时的乐, 是一种广义中的乐, 是一种艺术。了解这历史悠久的乐艺, 对学习华文有着极大的促进推动作用。

2 从“乐”的特质看:“乐由心生”, 将音乐与语言文字相比, 音乐在某些时候可超越语言文字, 以最感性最直接的方式, 传达着人类内心深处细腻的情感

中国最早对音乐产生过程中, 心与物的理论概括为“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它指出了乐的表现特质, 具有唯物论的认识因素。这种强调音乐的内心意识的见解, 是中国先民对音乐的独特见解。在古代的中国, “乐”常常与“文”相关联, 诗中奏乐, 乐里吟诗。当乐的精湛达到一定地步之时, 甚至可以超越诗文, 成为奏乐者和欣赏者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精神交流。乐, 还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单独的交流方式, 以乐会友。其中, 人们演奏和欣赏的是乐, 没有了语言的介入, 使得音乐的表达更形象, 但在传达情感上却更加直接, 更加自由。在某些时候, 人内心的感受如果用音乐来表达, 能够超过文字的效果并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就是由“乐”的特质所决定的。所以, 学习华语的外籍学生如果能够把握和运用“乐”的这一特质, 充分利用这一捷径, 在使用文字的方式之外, 运用”乐”来更直接地理解中国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韵味。

因此, 让外籍学生适当地接触中华乐艺了解中华乐艺, 将对其更好地学习华文更透彻地理解华文, 产生独特的促进作用。

3 从艺术类型看:诗文属于文学艺术;乐舞属于表演艺术。教育中综合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 将会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文学艺术的形式是静止的无声的, 而表演艺术的形式则是变化的有声的。文学艺术追求的是一种读者接受到文字信息后而产生的内心共鸣。对文学的欣赏, 多是体现在读者内心对作品的感悟。读者通过对文字的理解, 从而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和作者的创作情感, 并运用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权衡吸收所得到的信息, 最终得到读者内心主观的见解和感受。这整个过程, 都是一种相对静态的, 比较纯粹的内心活动。同样, 文学创作中, 作者将其往昔沉积的知识和其思维中的独特的部分融为一体, 创作出诗文等等。这创作的过程, 也多是一种内心情感倾注于笔端的过程, 是将内心意识融为文字的过程。所以, 不管是文学欣赏还是文学创作都是对几大感官没有较大刺激的相对静态。

而表演艺术除了同样追求内心的共鸣之外, 还突出了接受信息时感观的直接刺激。与阅览文学书籍相比较, 当人们欣赏乐或舞时, 听觉或视觉都会受到较大的冲击, 乐音的高低快慢、肢体的松紧缓急, 都很直接地刺激人们的感官神经。

甚至当人们的身份由欣赏者转变为参与者时, 自身嗓音的飘飞或肢体的舞动等等更是主动地刺激了人的众多感官功能。

这样的欣赏甚至参与表演艺术的过程, 便是处于动态之中。因此, 单纯诗文这样的相对静态的欣赏方式或创作方式, 与乐或舞这样动静起伏较大的欣赏甚至参与的方式, 决定了两种不同的艺术类型对人本身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和作用。由此笔者认为, 在华文教学中同时运用两种教育效果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 将有利于促进学生较全面地学习华文感受华文, 使他们能从更多的角度了解中华文化。

4 从教育的角度看:乐教自古便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上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对乐教极其重视。他积极提倡音乐, 一生不断进行音乐艺术实践。他主张学生应当“多闻”、“多见”, 知识广博, 才能适应社会。孔子六艺包涵:礼、乐、射、御、书、数。孔子认为六艺是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素质, 然后才有七十二贤人之说。也有另一说, 则称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用现在的话讲, 大体上就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以, 乐的教学, 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 有着悠久的教学历史。弹琴、击筑、鼓瑟、唱歌, 成了当时的学生要常常钻研学习的课程内容了。

并且, 中国传统家族中的育人目标, 便是把自己的子孙后代培养为君子。古时, “琴棋书画”则为君子所应具备的才艺。“琴棋书画”四个字当中, “琴”放在了第一位, 可见, 乐的地位是比较高的。琴, 在古时, 多指“古琴”。当时许多文人, 都学习古琴演奏古琴, 以陶冶情操, 培养恬静优雅的文人气质。若干文人小聚, 除了交流作诗心得, 也常切磋琴乐技艺, 或是吟诗, 或是弹琴, 或是舞蹈。绵长的乐音, 更让诗作的韵味泛得浓郁。由此可见, 中国传统教育中, 掌握乐文化里的“乐”是成为君子的基本要求之一, 并且“乐”也常常与诗文相关联, 甚至在一定时候成为一个整体。所以, 适当地接触和了解中华乐艺的内容和内涵, 是学习华文的需要。

5 从音乐无国界的特质来看:音乐常常可以突破语言的障碍, 相对畅通地表达出人们内心的丰富情感

语言, 是人类智慧的充分显现。通过语言, 人们能够自由畅快地表达着各自的思维并且相互沟通。因此, 语言成为人类区别于自然界其他动物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 语言的地域性却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当今世界上留存的语种数量, 整个世界的看法纷纭, 但较多语言专家认同世上存在5000种语言 (2) 。除此之外, 世界上还有许多没有相应文字的语言, 若加上这部分语言的数量, 地球上语种的数量则更加惊人。在一个国家中, 不同的省份, 甚至不同的县市, 都可能有不同的语言。一个地域中的民众, 通常情况下都只是使用着属于他们自己地域或民族的语言。当民众要跨地域、跨国界、甚至跨大洲进行交流时, 几乎都会遇到语言不通的障碍, 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就很难进行了。但音乐却是无国界的, 乐音的高低强弱, 节奏的松紧快慢, 都无一渗透表达着人们的感情。音乐它做为中华乐艺的重要内容, 可以相当程度地突破语言的地域性。施予者可较直接的传达着人们的思想感情, 接受者则不会因为语言的障碍而根本无法感知对方的思想表达。

因此, 音乐无国界的特质, 能较好地帮助海外学生接受中华文化、学习中国文字。在这其中, 语言地域性的障碍被降到了最低, 学生们通过聆听具有浓厚中国传统风格的乐曲能够更直观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并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字的内涵。

中国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广义的中国乐文化包括诗词礼乐舞等等, 是一个庞大的综合体。通过经典诗词的解析、传统礼仪的了解、古代乐舞的欣赏, 海外学生将更直观更全面地接触中国文化促进他们能够深入地理解历史悠久的汉语以避免学生对汉字单纯的临摹和背记。综上所述笔者认为, 将增设中华乐艺为华文教育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这将对海外学生学习华文具有不可忽略的促进作用。

摘要:在当今“地球村”时代中, 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快速增强及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 使得中文成为了继英语之后又一重要国际语言。由此, 在海外教育学院中设置有效合理的华文教育课程, 则成了影响华文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华乐艺,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能增设中华乐艺为华文教育的新课程, 必将对外籍学生学习华文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试从五个角度来分析, 力图论证增设中华乐艺为华文教育课程是合理的, 且为必要的。

关键词:中华乐艺,华文教育,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 王治理.传统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8.

[2] 姜丽萍.对外汉语教学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8.

[3] 张灵芝.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引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上帕镇云黄连高产栽培技术浅析下一篇: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