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22-09-14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Sapir)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语言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使用上自然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教学,而且更应该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培养文化意识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那么文化意识包括哪些方面? 教学中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避免学生因文化差异而出错。笔者从以下方面作了一些探讨。

1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1 语言交际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恰当使用英语中不同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了解、区别英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

了解英语国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习俗。

对别人的赞扬、请求等做出恰当的反应,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意义。

1.2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意识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 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提出以下非语言交际文化意识培养内容:

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

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

1.3 其它文化意识

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

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等。

了解常见动植物、自然现象在英语国家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

了解英语国家中传统的文化和体育活动、重要节日及主要的庆祝方式。

2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

文化的涵盖面非常的广,在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有效的原则。

2.1 阶段性原则

在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则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2 实用性原则

《课程标准》强调指出 :“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 ,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和了解外国文化的兴趣,进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2.3 对比原则 。

中西方文化间有共性也有差异或个性。在教学中要坚持文化差异对比原则,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使其差异更为突出和明显, 从而有利于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 有助于文化意识的培养。

2.4 综合性原则 。

文化是综合体。在教学中,应将教材内容、日常交际、文化要素、文化共性、文化差异作“融会贯通”式的综合性导入,使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诸多方面从整体上有一个理性的把握。

3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3.1 利用现行的教材 ,进行文化知识的导入

现行的外语教材中有丰富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我们应充分挖掘。英汉语言中都有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 帮助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词语。以《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Unit5 Why do you like pandas?为例 ,本单元讲述的是动物。在此 ,可以向学生介绍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 因此宠物文化也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中国人一般在心理上鄙视狗,常常用它来形容坏人坏事;而英国人大多对狗有好感,把它当成朋友和可爱的人。中国人骂“狗仗人势”,英国人却说“Love me, love my dog”;中国人用:“该死的狗”骂坏人,英国人却用lucky dog指幸运的人,用“clever dog”指聪明的小孩、伶俐的小伙子。 再如 ,《新目标英语》上Unit2 What Colour is it?谈到了各种颜色,教师可以就中英文在颜色上的差异做更多的解释。如:英语中“green with envy”和“green-eyed”等都表示“妒忌”。但汉语里表示“妒忌”的词语却是“眼红”或“得红眼病”,如果直译为“red-eyed”,则表示“眼睛布满血丝”、“眼睛发红的”,并不表示“妒忌”。还有如:“see red”表示“生气”、“发怒”等意思,“a blue Monday”指“倒霉的星期一”等等。词汇体现了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别。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联系语言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词义。

现行中学英语教材的鲜明特点就是“文化渗透”,由课堂、家庭逐渐向社会各方面展开,逐步介绍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的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 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在《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12 Don’t eat in class. 中在传授School rules, Library rules, Family rules等语言知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渗透了学生应当遵守校规、尊敬师长的情感教育。我们也不妨告诉学生在西方国家校园的一些规章制度, 如美国学生在课堂上应注意的事项分为该做的和不该做的, 其中突出美国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坐位及上课时不必征求老师的同意就可静悄悄地上洗手间, 让学生通过比较制度来理解文化的差异,对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通过这一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西方文化既有差异也有雷同,而文明有序则是人类发展的共 同目标的 学习引导 学生明白We have rules everywhere./ We can’t rule a country without rules.正如中国人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西方文华既有差异也有雷同,而文明有序则是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所以,通过有机的文化渗透,语言教学就与文化挂钩, 从而达到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目标。

3.2 有意识地增加有关文化意识的课外阅读量 ,指 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跨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谈及所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很好的补充。如果选材得当,可以使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并行,在增加阅读量、拓宽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 的兴趣。 如《新目标 英语》七 年级下册 的Unit 10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讲的是到哪个地方度假 ,我就有意识地增加了阅读材料Have you been to Singapore?一文(这是八年级下册Unit 9的课文阅读材料)给学生课后阅读,既有趣味性又为以后的学习内容作铺垫。又如笔者在教《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时 , 找了两篇 关于加洲 迪斯尼乐 园 (Disneyland) 和米老鼠(Mickey mouse) 由来的阅读材料 ,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个世界著名的主题公园。拓展的阅读文章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向更深更广处延伸,达到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当然我们要注意在基础教育阶段,常会遇到文化内容与语言难易度难以兼顾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对这些材料要善于收集归类,精心挑选。

3.3 让学生通过体验来领略异国文化

平时可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外有选择地看些英美原版电影和录像片,收听、收看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阅读英美原著和英文报刊杂志等。可以在圣诞节、感恩节等一些西方特有的节日开展课外活动。有条件的话邀请外国老师到班上来,讲讲他们如何过节,或开一个Party,让学生扮演圣诞老人,大家互送小礼物,充分了解英美人的风俗、习惯和礼仪等。

只学语言不懂文化就等于只有形似而无神韵。文化的导入,文化意识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之中, 这对学生学好英语,提高语言能力是极其必要的。在于英语教学的每个阶段,甚至每个单元,教师要重视这些文化因素,从宏观的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渠道地传授英语的文化知识,逐渐培养学生英语运用的得体性, 有效地使学生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要: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语言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新课标中把文化意识列为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五个内容之一,并强调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本文分析了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在英语教学中从词汇、语言表达、阅读材料、课外活动等几个方面渗透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关键词:语言教学,语言表达,文化交际意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档案信息化管理方式的创新下一篇:床旁血液净化救治一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