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专业论文范文

2023-04-06

语言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幽默是一种语言艺术,具有幽默感并在教学中运用幽默来提升教学效果是英语教师应该必备的素养,同时也是教师用才智创造的个性化教学艺术。本文从语言艺术的角度对幽默在英语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及运用的原则进行了阐述和探究,以促使学生领略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幽默 语言艺术 英语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特鲁赫伯说过,“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富有感染力,最有普通意义的传递艺术。”英语教师,作为语言的传播者和传授者,其职责之一就是运用幽默的语言艺术向学生展现英语语言的机智风趣及其中所蕴涵的文化,使学生领略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无穷魅力,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什么是幽默语言艺术,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运用幽默语言艺术及运用的原则是本文讨论的中心问题。

一、什么是幽默语言艺术

“幽默”一词来自英语humour的音译。词典上的解释是the quality of being amusing。“言语幽默(verbal humor)”是通过运用双关、讽刺、夸张、迂回说法、矛盾修辞、首音互换、提喻等各种语言技巧构建的幽默。(Attardo,1994)幽默语言艺术是一种以语言为建构材料,以智慧和理性为内核,以美的形式为外观表现,以契机为催化剂的艺术表达形式。教学语言幽默艺术是指将语言幽默运用于教学,并以其独特的艺术美丽,在学生会心的微笑中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

二、幽默的语言艺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笔者从多年的英语学习和教学经历中得出,具有幽默感并运用幽默的语言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师所要具备的教学艺术之一。

1、教学中运用幽默的语言艺术可以缓解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焦虑感,减轻情感过滤,提高学习效率

语言焦虑是语言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产生的特有的一种复杂心理现象,是指学习者因需要使用外语进行表达时产生的恐惧或不安心理。根据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hypothesis),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不会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其所“浸泡”的语言信息中并将其完全吸收,其原因就在于情感过滤。如果学习者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自信心、自尊心,却表现出很强的焦虑感,那他的情感过滤就会相对突出,导致相当数量的信息被过滤掉,语言输入受阻,其真正理解吸收的信息就更加有限。而幽默的语言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造了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利于减少学生的“情感过滤”和语言焦虑,从而提高其英语学习的效率。

2、幽默的语言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加深英语知识的记忆,加强对英语文化的了解

Tarone(2000)认为幽默不仅可以降低语言学习的焦虑度,还可以加深学习者对词汇的理解,提高记忆效果,打破中间语言(inter language)阶段的停滞状态,从而促进语言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幽默的语言使学生感到快乐和放松,同时增加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注意力水平随之提高。而在精神集中的时候,学习者的大脑处于开放状态,可以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理解和记忆水平。此外,幽默的语言艺术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提高学生学习、使用语言技巧的兴趣,还可以使学习者从中体会到隐藏在英语语言背后的英语文化魅力,领略到英语语言和文化的独特性,展示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

3、在教学中运用幽默的语言艺术,能够在课堂上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意义障碍”

美国心理学家Rogers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上,教和学本来就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而在英语课堂上,学生被要求用非母语的第二语言来表达和交流,会增加师生关系的紧张感。当这种紧张感加剧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学生学习上的“意义障碍”,即情绪严重对立时,学生会拒绝接受来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Krestmanson认为:“教师必须牢记学生对语言学习环境的感受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继续学习的决定(2000)。”良好的情感环境使学生想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今后对语言及语言学习的积极态度。Duffy和Jones(1995)认为诙谐的态度和恰当的幽默可以增进师生交流、从而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运用幽默的语言艺术可以调整师生的关系,帮助学生在课堂建立良好的情感环境,有利于消除学生学习的“意义障碍”,使学生理解信任教师,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三、幽默语言艺术运用的原则

幽默是一门语言艺术,而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幽默语言更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但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幽默语言艺术也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启发性原则

幽默的教学语言应紧密联系课堂,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在捧腹大笑的同时对语言现象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和感悟,以新异的刺激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语言的理解力和记忆能力。

2、高雅性原则

教师运用幽默语言艺术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英语语言的丰富和魅力以及幽默语言所产生的美感。教师要注意使用情趣庄重的语言,同时要避免使用低级庸俗的语言,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应小心驾御好幽默这种美的艺术性语言。

3、自然性原则

课堂上,教师要灵活恰当地运用幽默语言艺术,宜顺其自然,不须刻意追求,不同问题要区别对待,幽默语言的使用要自然得体、适度、不牵强。

4、适度性原则

幽默语言艺术只是一种教学技巧,并不能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因此,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注意使用幽默语言的频度。如果一节课幽默太多,笑语频频,反倒会冲淡教学内容和目标,分散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不能准确、及时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幽默语言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是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同时也是教师用才智创造的个性化教学艺术。英语教师要想自如地运用幽默语言艺术,不仅要具有完备的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还必须通过广泛地阅读和积累来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要有乐观开朗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在生活和教学中努力培养和提高洞察力、观察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积累总结、创新并逐渐形成个人独特的幽默语言风格。总之,英语教学不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使用幽默的语言是教师运用艺术性的手段去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效果。

参考文献:

[1] 邵维加.试论幽默语言艺术的形式美.抚州师专学报,1996(4)

[2] 陈雪松.谈英语教学幽默.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5).

[3] 杨春玲,杨俊博. 幽默英语教学法.考试周刊,2008(7)

语言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语文”这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多媒体教学及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教学是二十一世纪推进语文教学现代化所必须充分利用的、十分重要的教学辅助模式。《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要求。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手段的引入,给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不足之处。但过多地借用图形、视频图像、音乐等媒体和材料,不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主要探讨了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整合,即采用准确、巧妙及实用原则,对语文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准确;巧妙;多媒体;整合

多媒体教学及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教学是二十一世纪推进语文教学现代化所必须充分利用的、十分重要的媒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现就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整合探讨如下:

一、运用多媒体语文教学的优势

运用多媒体语文教学有如下三大优势:

1.多媒体的引入大大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有力促进了高效课堂的打造。多媒体特别是网络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知识的容量,大大节约了学生查找信息的时间和教师书写的时耗,让课堂时间的利用率更高。

2.多媒体的正确使用能促进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载体,如文字、图形、画面、动画、声音和视频等方式极大地、全方位地调动了学生的感官,能通过对其视觉听觉的刺激,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多媒体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弘扬“真、善、美”的美文。我们利用多媒体资源能将抽象的文字具体化,能将虚幻的意象图形化,再配以或消沉、或高亢、或悦耳的音乐,将教材中所蕴含的“美”一一展现出来,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感染和刺激,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趣的升华,提升审美情趣。

但是,“工具不论多么先进,也只是工具”。任何工具都有局限性,多媒体也是如此。它不可能取代语文教学。现在语文多媒体教学存在很多误区,有的教师一上公开课就用多媒体,似乎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就等于多媒体,而教师则沦为多媒体的奴隶,成了一个多媒体的机械操作者。有些多媒体的课件制作也存在程序简单、图面简单,或有形无声,或画面呆板等问题。有些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而忽视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优势,忽视了语文本身的课程特点。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个信息化的手段,又要有效利用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优势,才能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在整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上就应把握“准确”、“巧妙”、“实用”的原则。

二、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

1.准确性原则。近年来,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出现,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并逐步引入课堂。它以海量的信息、直观的图案、悦耳的音乐、穿越时空的表现力,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将课堂教学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但语文是一门讲究形象思维的学科。文学艺术往往以其抽象可感性吸引人,有些意象与思想只可意会,过多地利用媒体,则有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要把握“适用”与“和谐”的原则,用得准确。而不让人感到教师这节课就是应用多媒体。首先在课件整体设计时应注重准确性的原则。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语文”这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而过多地借用图形、视频图像、音乐等媒体和材料,不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语文这一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特别是理科的一些科目来说,是有其特殊性的。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主要是知识和事理的学习和研究。以掌握知识、弄清事理为主要目标。而语文学科却以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语文”为重要目的。这便是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应具有鲜明的文学艺术风格,在程序设计上要有艺术性,要符合课文的文风与语言特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古今中外都有,风格迥异。因此在课件设计时要契合多元化文化特色与风格。同时,多媒体设境应基于课文,应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品味写法、增强审美感受为主导,多媒体只是手段而非内容,更不是目的。由于语文教材的多样性,多媒体的教学设计亦应具有多样性,总之多媒体教学在信息化程度高度发达的今天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但绝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作为语文教学者应使多媒体为己所用,成为多媒体的主人。

2.巧妙原则。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极大兴趣。如《背影》一文,这是朱自清先生1917年所写的一篇美文,文章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及儿子对父亲无限的怀念之情,文章采用白描的手法,不做任何的渲染和修饰,将父子车站分别一幕娓娓道来,但家境惨淡、社会的压抑,以及知识分子当时的落寞与凄凉的情绪在文章灰暗的基调中流露,使得父子之爱更加真挚、深沉而感人。但由于这一幕发生的历史背景现在的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我们可以选用灰暗的画面、沉郁的语言、配以哀伤的背景音乐,很容易就将学生带入那个多苦多难的时代,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能体会到父子情深。再如我们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可播放一些雄浑壮阔的北国画面,将学生引入妖娆美丽而又意境壮美、气势磅礴的北国风光中,配以激昂高亢的音乐,让人感受到一代伟人胸怀豪迈的情怀和意气风发的斗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课文,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的运用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材料和传递信息、相互交流的手段,但教学材料和手段的丰富多样却对课件的设计和教学的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巧妙地设计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不论图像多么好看,音乐多么动听,首先要看看这些东西与你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是否相同,是否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只有与你的教学目标和方案相吻合,才是有助于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提高的,才是必要的好材料、好方式。否则,一会儿图像,一会儿音乐,一会儿字幕,一会儿做练习,学生手忙脚乱,不能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和思考,不能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一堂课,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所得的甚少。所以一堂好的多媒体语文课,一定要注意学教方案的科学性、有序性、实用性,将各种辅助媒体巧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实用性原则。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本身就属于新型的语文课程资源。一个好的语文多媒体课件必须建立在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效地拓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加深学生对文意的思想内涵的感知和领悟。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时一定要把握一个实用的原则,让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服务,同时要契合语文的学科特点。语文学科非常注重读写能力的培养,语文是一门讲究形象思维的学科,传统教学方法非常讲究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那些精彩的片段、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意境,只有通过反复地诵读、感悟和理解才能从中获得营养。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于它给我们思绪以驰骋的广阔空间。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时要注重其展示形式的多样性,不要让多媒体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扼杀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动力,造成其思维的僵化和停滞。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语文多媒体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三个实用的原则:

1.多媒体设计要具有准确性。多媒体的采用和取舍要服务于文章的教学目的。

2.多媒体的使用要具有实用性,切忌哗众取宠,流于形式。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发

挥主观能动性留出余地,给学生拓展研究性学习留出空间。

3.多媒体的细节上要注重灵活性,如:画面的色彩、背景音的选择、动画的剪辑、活动图标的选用、选择按钮的指向性等,这些细节的设计都应体现简单实用的原则。

语文是一门内涵极其丰富的主体感极强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门立体式的艺术,语文多媒体教学只有本着准确、巧妙、实用的原则,才能合理适度地动用好多媒体技术,为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郝维谦,龙正中,张晋峰.中华人民共国高等教育史——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李超,张巍.传统教学与现代网络教学的对比研究[J].兰州学刊,2007,(S1).

[4]李敬民.《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2).

作者简介:邓彪(1969-),男,湖南临湘人,中教语文一级教师,1992年毕业于岳阳师专中文专业,2000年7月获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文凭。

语言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解读,基本定位,基本特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即是其中之一,和“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习任务群”“思辨”等一样已经成为语文学科的热词。但很多教师反映对它的理解还不得要领,似乎也还缺少非常权威和明确的解说。本文试表达笔者对这一概念的困惑和理解。

一、对“真实情境”的几种解读

整个课程标准中有33 处“ 情境”,加上《前言》中的1 处,应是34 处,排除内涵明显一致的,这34 处“情境”主要有22 个概念。毫无疑问,在22 个“情境”概念中,最核心、最有新意也最难理解的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而这一概念的理解,关键在于什么样的“语言运用情境”才是“真实”的“情境”。对此,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生活”情境说

即认为“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就是语言交际的实际情境。杨再隋认为:真实的语言情境产生于真实的言语交流,真实的语言情境发源于生命的童年,真实的语言情境发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真实的语言情境和学生的自主实践》,《语文教学通讯》2017 年10 月刊)

2.“语境”说

孔凡成认为,“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就是“语境”,并将其分为情境语境、虚拟语境、上下文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和认知语境五个类型。(《“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释》,《语文教学通讯》2018 年11 月刊)

3.“学习”情境说

即认为“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是指学生的学习情境。王荣生将语文学科的学习情境分为三类:为了学习的真实的问题(难题)情境;为了学习的真实的沟通(困难)情境;为了学习与文本对话的(困难)情境(及“文本语境”)。(转引自王本华《任务·活动·情境: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计的三个支点》,《语文建设》2019 年第11 期)

4.“课堂”情境说

课程标准修订组的负责人王宁老师对“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解释是:“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访谈》,《语文建设》2019 年第1 期)很显然,王老师对“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解释是基于语文课堂教学的。

5.“知识”情境说

人民教育出版社王本华在《任务·活动·情境: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计的三个支点》(《语文建设》2019 年第11 期)一文中介绍了新教材设置情境的基本方法:(1)每一个学习任务中,前边的引入语都是创设的情境。通过较多的描述引出相关学习任务,这些描述设置的就是具体的情境。(2)把单元导语视为教材提供的整体学习情境。单元导语一般由三段组成,简明扼要地说明单元的人文主题、所属学习任务群及选文情况、单元核心任务及学习目标。(3)把课文视为教材选择的具体学习情境。文本情境应当指两个方面:一是文本所涉及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人物形象(小说等)、写作意图等,二是完成任务时所需要理解的文本的内容、结构、写法、风格等。

笔者有理由相信,根据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所创设的种种情境应该是“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而从我们对新教材的了解和王老师的解释看,这三类情境基本都是基于学科知识创设的。

毫无疑问,这几种对“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理解都各有道理。但笔者也有困惑不解的地方。比如:如果“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就是语境,就是生活情景,课程标准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地提出“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这样一个概念呢?笔者非常认同王荣生基于学生的学习解读“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但不知道他为什么要特别强调“难题”和“困难”。王宁老师作为语言学大家能够基于课堂教学解释这个概念,让人喜出望外,但笔者困惑的是什么样的情境才是“ 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呢?“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情境和“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是什么关系呢?是一致、相似还是关联?

二、“真实情境”的基本定位

1.“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是基于教学需要和学习需要设置的,并不等同于实际的生活情境

笔者以为,就课堂教学而言,基于教学需要和基于学习需要是统一的,即教者设计或设置这样的情境是为了开展教学活动,而如果教学活动本身就基于以学为中心,那么这必然也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的情境。这或许就是王宁老师所说的“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而当学生的学习活动并非是在课堂上完成时,则这时的情境就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或者都应该是“语言运用”。

但无论是课内的教学活动的情境还是课堂之外的学习活动的情境,都不等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它们本质上都有一定的虚拟性。尽管实际生活中的情境也必然是“ 语言运用”的情境,但它与课堂教学中的情境以及学生课外学习活动情境的区别是明显的。(1)语言运用的目的不同: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运用”是为了生活实际的需要,课堂教学中和学生课外学习活动中的“ 语言运用”都是为了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情境的形成不同: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运用的情境”都是因为实际生活需要而自然形成的,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和学生课外学习的情境都是课程设计者和教学实施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设计和设置的。

当然,说课内教学活动中的情境和学生课堂之外的学习活动的情境不等于實际的生活情境,并不是说它们之间没有联系。笔者认为,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尽可能接近的相似关系和对应关系”。笔者猜想,王宁老师所说的“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会不会就是这个意思? 笔者之所以说是“尽可能接近的相似关系和对应关系”,而不说“ 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因为笔者并不能判定这样的情境就一定能够被“遇到”。

2.“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应由具体的教学实施者设计,而不应由课程专家统一“批发”

笔者在前文说明课内的教学活动中的“ 情境”和学生课堂之外的学习活动“情境”与实际的生活情境并不相同时,已经提到了这一点。

笔者还要说的是,“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具有特定的针对性和鲜明的丰富性。比如,对于同一个学习任务(阅读一篇文本,完成一次写作,进行一次采访,参加一个活动,准备一次发言,发布一个消息,进行一次语言积累的梳理),不同的教者会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任务完成主体和活动主体)以及自己的教学特点设置不同的情境或者多样化的情境;如果考虑到学生具体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的实际差异和所处地域的各种学习条件的不同,那么教者所设计和设置的学习情境,则需要具有更多的可能和选择。

因此可以说,由教材编者设置的种种情境,某种意义上都不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同样道理,现在大行其道的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专家设计的“语言运用情境”也都不是“真实”的。新课改启动后,好心的专家们组织编写了不少任务群的资料,但似乎并不受教师和学生欢迎,或者说成效并不显著,这应该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缘由。因为这些专家们所“批量”生产的任务群和学习情境很可能是脱离教师实际和学生实际的。

由具体教学实施者设置学习任务群和语言运用的情境,是本次课程改革对一线语文教师提出的挑战之一,同时也是“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这样的课程理念能否真正落实的关键。很多人以为,只要由一批专家或者教材编者替全国的语文教师和学生设置好种种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一切就迎刃而解了,显然是脱离实际的。

3.“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是基于完成具体任务而创设的情境,不是相关文本和知识的简单呈现

设置“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场景限制,它应该明确呈现任务完成的背景、方式、任务指向以及任务指标,而不是文本呈现和知识呈现。即使是知识呈现,呈现的也应该是程序性知识,而不能是陈述性知识。如果以为介绍了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想象和联想有什么不同,各有哪些类型,然后让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就是一种“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则是对这一理念的误解或者曲解。

因此,笔者认为新教材设置的三种情境大多都不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因为无论是“简明扼要地说明单元的人文主题、所属学习任务群及选文情况、单元核心任务及学习目标”的单元导语,还是“通过较多的描述引出相关学习任务设置的具体的情境”,或者是对“文本所涉及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人物形象(小说等)、写作意图,以及完成任务时所需要理解的文本的内容、结构、写法、风格等内容”的介绍,基本都是陈述性知识。以统编高中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导语为例: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增广贤文》)流派众多的诸子学说,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

本单元选取了《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以及《左传》《史记》的精彩片段。阅读这些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價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初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体会相关课文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阅读史传文,要关注文章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三段话中,第一段是说“ 体悟前人智慧”的重要,第二段是讲这个单元的选文的价值,第三段是对学习这个单元提出的要求,基本都是具有学理性的陈述性知识介绍。

统编高中教材的单元学习任务,大多也是如此。如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学习任务”的第一个任务: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在本单元的课文中,窦娥的善良、鲁侍萍的真情、哈姆莱特的理想都是“有价值的东西”,也都遭遇了现实的摧残和毁弃。阅读这样的悲剧作品,常常会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悲伤、哀痛乃至愤懑,激发起我们对良知的坚守、对道义的追求。阅读本单元课文,看看这些悲剧故事毁灭了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并以悲悯的情怀看待悲剧人物的命运,认识良知的不朽价值,感受悲剧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体验。

如果去掉“鲁迅说……对道义的追求”这段引入语,后面的学习要求与以前的教材中我们通常见到的学习活动没有什么区别,或者说绝无本质的差异。而前面的内容也都是知识解说。

再如第二单元《窦娥冤》一课的“学习提示”:

王国维曾说,《窦娥冤》“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宋元戏曲史》)。窦娥悲惨的命运令人同情,造成她悲剧的原因引人深思。阅读本文时要注意体会剧作家在窦娥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的思想感情,理解她指斥天地、痛发誓愿的反抗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

《窦娥冤》属于元杂剧中的“ 本色”派,说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唱词优美而又节奏鲜明,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要反复诵读,欣赏作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第一段先引王国维的话说明《窦娥冤》的地位和成就,然后说窦娥的悲剧价值,再说阅读的重点。第二段先说元杂剧“本色派”的特点,再强调“ 要反复诵读”。除了每段后一句提出要求,其余都是知识呈现。

对照王宁老师“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的要求,以上这些单元导语、学习任务和学习提示都与之相差甚远。语言运用要求不明,思维要求低下,活动缺少张力,任务缺少驱动,是显而易见的问题。

三、“真实情境”的基本特征

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认为“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特征:

1. 必要性

“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首先应该是必要的。即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以开展和进行所必须具有的情境;可有可无的情境则是没有必要的,本质上也就是虚假的。那些为了“情境”而编造出来的情境,不仅不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而且会误导教师的教学,干扰学生的学习。而虚假的学习情境最常见的形式就是“ 戴帽子”,即在一个很常规的学习要求,甚至就是在一道很普通的中高考模拟练习题前面加几句毫无必要的话。比如,本来就是让学生概括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却在明确要求之前先让学生概括出同单元中其他几篇文本的内容,然后再提出“概括某某文章内容”的要求;本来就是要求学生根据上句默写下句,却要在前面先说一通貌似情境的话,再提出“在横线上写出有关诗句”这样的要求,显得多余而做作。

2. 切合性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应该是与具体的学习任务匹配的,应该切合具体任务完成的要求。即应该为学生具体学习任务的完成提供必备的特定条件和必要的限制而设置学习情境。为小任务设置一个大情境,为大任务设置一个小情境,或者情境和任务完成的要求不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也都是虚假的学习情境。比如本来就是默写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个名句,却要增加“ 如果给一位老教师一句赠言,你会选用曹操的哪一句诗”这样的情境。送给一位老教师的赠言为什么一定要用曹操的诗句呢?送给一位老教师一句曹操的诗句为什么一定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呢?同样是《龟虽寿》中的诗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为什么就一定不行呢?即使是“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句,笔者觉得也是完全可以的。很显然,这样的情境设置过大了,是虚假的。其实,默写古诗名句用得着这样拐弯抹角吗?更何况名句运用常常有具体甚至特殊的情境,会体现出很多“超常规”的情况呢?

3. 明确性

“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应该是明确的,即在什么情境中完成什么样的规定任务。如果设置的情境宽泛而模糊,则会使学生对活动方向不够明确,对任务的要求产生误解。

《现代汉语词典》对“ 情境”的解释是:“ 情景;境地。”什么是“情景”呢?《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情形;景象。”笔者以为,虽然“情境”的内涵和“情景”的并不相同,但可以看出“情境”是必然具有“情景”的。情景是指具体场合的情形,是具体、直观的景象,是对某一场景、局面的描述。既然“情境”包含了“情景”,则“情境”应该具有一定的具体“场景”,时間、地点、角色、对象等要素都应该是具体明确的。比如:一位同学要与你分别了,请你写一段话作为临别赠言。这样的情境就是不具体、不明确的,会给学生完成任务带来很多干扰和误导。这位同学是哪个年级的?是男还是女?是毕业之际的分别还是因为特殊原因这位同学要离开?是与所有同学的一般告别还是与“我”作为特殊关系的告别?“一段话”是多长的一段话?如此等等,如果不描述清楚,学生就会无从下手,或者会写出一堆套话、废话。而这都是由于情境不够具体明确造成的。

4. 驱动性

设置“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场景限制和驱动力,它应该具有鲜明的动作性和引导性。这个情境一方面提出了任务完成的条件和要求,同时也应该能够驱动和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成功的语言运用情境的设置,应该具有一种激发功能,能够唤起学生完成任务的冲动和激情,能够把学生“ 带入”他们似曾有过、正在拥有、确认会有甚至向往拥有的生活情境。同时,成功的语言运用情境的设置,不仅仅只是提供条件和限制,还能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支架和帮助。而笔者见到的许多任务群设置的语言运用情境都不具有任务驱动的功能。本来就是一道语序排列的题目,可是有位命题者却将其变成这样一个“ 学习任务”:有关于“小说”的一段话,被一位同学将句子的顺序弄乱了,需要重新排列,下列选项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有关语句略)。很显然,这里的“ 情境”是非常虚假的,因为它对后面的任务要求和学生的任务完成毫无意义,当然也是没有必要、不合实际的。

或许,笔者对“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困惑,也是很多一线语文教师的困惑;而笔者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只是自己基于教学的一些思考。不揣简陋,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些问题,并且能够立足课堂教学的实际研究这些问题,以期让新课程的理念能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

语言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内涵式发展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范式,它以理念、制度、文化、结构、质量和效益等为指征。我国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内涵式发展的内容包括理念、制度、文化、结构、质量和效益等维度的改革与发展,英语专业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就要重质量、重规划、重特色、重制度、重结构等。

关键词:英语专业 内涵式发展 策略

一.内涵式发展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果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英语语言教育算起,我国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以下简称“英语专业”)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初期,“英语热”席卷全国,英语专业迎来了发展的巨大历史机遇,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众多高校,招生人数节节攀升。英语专业2003年招收本科生87,808人,2004年招收102,388人,居所有普通本科专业招生人数第一位。截止2007年,全国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超过900所。[1]英语专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满足了市场的人才需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批语言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英语专业在专业点和学生数量上的激增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英语专业师资和设备的数量与质量无法满足学生激增的需要,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下滑;英语专业发展由于缺乏规划,导致其地域发展不平衡;各院校英语专业的定位缺乏特色,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严重;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课程标准亟待确立;课程结构不能有效地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尚待优化等等。这些问题更突显了如何处理英语专业发展中数量和质量两者关系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站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起点上,对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作出了明确部署,其中“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出路,对我国高校各学科、专业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正面临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型”发展带来的毕业生数量大、就业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必须靠转换发展方式来实现。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只有变外延式发展为内涵式发展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英语教育发展之路。

二.内涵式发展以理念、制度、文化、结构、质量和效益等为指征

内涵式发展是发展范式的一种,它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发展的原动力,是一种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范式。“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是常常被人提到的两种发展范式。“内涵”和“外延”是逻辑学的两大范畴,是“概念”的两个基本属性;“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特征的整合,即事物质的质的规定性;而外延是指具有概念该属性的对象的范围与数量,它说明该对象“有哪些”,即概念的量的规定性。“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也可以从隐喻学的角度来理解,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强调事物“质”方面的发展;“外延式发展”是注重具有相同性质的同类事物的量的积累的发展范式。“内涵式发展”是通过事物内部的改革、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高从而提升事物的发展品质;“外延式发展”是通过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等外部形态与要素的扩张。“内涵式发展”不能等同于“内涵发展”。从逻辑联系上看,“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是相对应的。“英语专业内涵发展”是指“英语专业”这一概念的内涵的深化与发展;“英语专业外延发展”是指“英语专业”这一概念的外延的拓宽与延展。因此,“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的提法仅仅是借用了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来说明事物发展的两种形式或路径,两者在内容上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影响高校英语专业发展的因素有理念、文化、政策、环境、数量、规模、结构、速度、条件、质量、效益等。而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范式,所以高校英语专业内涵式发展不是以专业点设置的数量、学生的规模等表面指标为特征的发展范式,而是以理念、制度、文化、结构、质量和效益等内在因素为指征的发展范式。其中质量和结构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素。[2]

三.内涵式发展视阈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发展的策略

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原动力的发展范式。高校英语专业内涵式发展的内容包括思想、理念、制度、文化、质量、结构和效益等。其中质量和结构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素。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就要重质量、重规划、重特色、重制度、重结构等。

第一,内涵式发展重质量,英语专业发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

质量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质量是学科、专业发展的生命线。因为社会对某一专业的评价、学生对某一专业的选择、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专业的发展质量。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必须切实把提高质量作为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采取得力措施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重要地位和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英语专业的发展质量应确立市场标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各高校英语专业的定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英语人才培养的特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语言实践能力,同时能够完成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使命。只有这样,英语专业才能摆脱由于学生就业率低而被“红牌警告”的尴尬局面。同时,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化和避免用一个统一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英语专业分布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各高校英语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质量标准也应该多元化。

第二,内涵式发展重规划,英语专业规划要科学布局要合理

英语专业规划是语言规划的一部分,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对于语言规划都给予极大重视,因为这涉及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安全和国内稳定等重大问题。美国历来把外语教育和国家安全联系在一起,早在1958年就有针对性地提出国防安全法案,把提高外语教育水平视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3]英语专业规划要做到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就要在立足国情、了解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现状(如英语人才需求、人才分布、各专业建设、师资状况等)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战略进行整体部署。具体而言,可从纵向方面制定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对英语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目标等进行合理规划,出台相关专业教育政策和规定。从横向方面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院校、不同阶段的英语人才需求以及教育发展现状,明确相应人才比例及规范要求,以免产生人才失衡与质量滑坡问题。同时要处理好英语专业同其他语种的布局,形成与其他专业语种和谐共赢的格局。同时要慎重对待英语翻译专业(2006年开始试点)和商务英语专业(2008年开始试点)等英语衍生专业,理顺英语专业和这两个专业的关系。[4]另外,还要注意高校英语专业的共时与历时的布局,处理好英语专业与大学外语、高职高专、基础教育外语之间的层次性和一体性问题。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之间的有序衔接问题也应得到充分重视。

第三,内涵式发展重特色,各类高校英语专业要有各自特色

特色发展是内涵式发展的显著特征。近十年来,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规模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存在着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结构趋同现象,一些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也片面向综合性大学看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没有特色,缺乏个性。经济发展、市场需求迫切要求高校英语专业从千校一面转移到个性化发展的思路上来。特色立“业”(专业)、特色兴“业”应成为各层次、各类型高校英语专业发展共识和追求目标。各高校英语专业要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传承,突出特色,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出具有特色的英语专业。譬如重点综合院校和外语类院校要拓展专业视野,培养精英型、通识型、国际化人才;师范类院校主要培养高素质英语师资;财经类、理工类院校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高职高专主要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同时各校的全日制英语专业教育与自考、成教、网络英语教育,以及大学英语教育等亦应均衡发展,从而避免产生各高校专业定位相似、人才缺乏特色甚至“同质化”的现象。[5]

第四,内涵式发展重制度,英语专业课程标准要确立

制度建设是内涵式发展取得成效的保障。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制度问题问题往往是事关全局的问题。同时,课程活动的本身就是一个关涉诸多不同的行为主体、组织机构和各种规范的复杂的系统,一切课程活动都必须在课程制度规定的框架内开展。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标准,是对英语专业课程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计的总体性规定,是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教科书编写等方面的基本规范与标准体系;它对英语专业的课程改革具有定向性、规范性和标准性的重要意义。制定英语专业课程标准应对人才培养规格、教育内容、学制、师资、教材、图书资料、实验室、实习基地、教学经费等方面予以规定。其中人才培养规格注重多样化,主张不同院校根据学科定位和社会需求,在应用型、应用研究型、研究应用型、研究型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培养规格;各类人才在素质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方面要求有所不同。英语专业的课程标准的制定要考虑到整体与个体的协调、地域差异和我国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现状,还要摆脱“工学模式”和开发人员单一、对立对课程标准研制的影响,[6]使我国英语专业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更加稳步、有序地发展。

第五,内涵式发展重结构,英语专业课程要优化

我国英语专业教育除了在宏观上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调整专业分布之外,还要注重英语专业微观结构的优化。这种微观结构就是指英语专业的课程结构。所谓课程结构是指高校某一特定专业为了达到其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各类课程的构成要素及其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首先,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在达到教育部有关大学公共课课时要求和总课时数的基础上,可以因地制宜开发与开设与地域文化、地方经济建设关系密切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课程自主权,协调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开设各类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的同时,注意各类隐性课程的建设,如观念性隐性课程(校风、教风、学风、教育观、价值观、知识观等)、物质性隐性课程(校园环境、教室环境等)、制度性隐性课程(学校管理体制、班级管理制度等)、心理性隐性课程(师生关系、学生心态等)。其次,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处理好工具科、社会科、自然科、体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处理好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和实践课的关系。

四.小结

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规模扩张和数量增加的粗放式发展后正在转变发展方式进入内涵式发展和改革的深水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也正在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专业发展的质量,不断提升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要对英语专业进行科学规划,使其在学科和专业的布局上更加合理;要对各类高校的英语专业进行分类、分层,使不同类型的英语专业有独特的专业定位和特色的人才培养;要尽快开发英语专业的课程标准,确立其在英语专业发展中的课程发展指导地位;要对各类型的英语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优化,使其更加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总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只有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才能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

v.cn/publicfiles.

[2]宋新克.论内涵式发展理论视阈中应用型高校ESP课程设置策略[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5(1).

[3]胡文仲.关于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4][5]戴炜栋.我国外语教育6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外语,2009(9).

[6]宋新克.从非正式制度文化的视角看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中的问题[J].教学与管理,2014(3).

注:英语专业,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英语专业是指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前者是后者的简称;广义的英语专业是人们对英语类专业的统称,涵盖了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翻译专业等以英语语言为主要学习对象的专业。本文“英语专业”是狭义上的英语专业。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课程结构优化研究——以英语专业为例(编号2015-QN-170);2015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商务外语“云课程”研究(编号SKL-2015-1459);2016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云计算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编号16B880023)。

(作者介绍:宋新克,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与英语课程研究)

语言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更加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大众文化不断普及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文科专业进入人们的视野。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想得到更好发展,应该不断探索新型人才的培养道路,帮助学生找到更好的发展方向。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在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但我们也要在挑战中寻找机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 专业技能 培养策略

社会的发展需要多元文化的促进,因此,在针对大学生的培养方面我们应该积极探索适合文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道路,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下为学生寻找更好的发展路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学生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它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对语文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学生树立属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文科专业的存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在传播精神文明的同时不断地开阔新视野,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

(一)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社会生活中,人文精神都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意义。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念和面对生活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传承优秀文化,教育学生不断地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人文精神更加注重学生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因此,汉语言专业的学习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过程,它可以帮助人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理解、宽容、同情的心理态度,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遇到问题积极解决,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不气馁、不放弃的坚定信念。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慢慢渗入的。

(二)强调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关于写作类的课程安排非常多,往往一周会有两到三节课程。教师往往会通过上课时间教授学生文学的基础写作知识,包括广告文案、新闻稿以及文学作品等方面的写作技巧,在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下,帮助学生擴充更多的就业选择方向。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无论是从事新闻写作或广告文案的编写,都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三)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文学写作基础扎实,对语言类课程的设置也非常紧凑。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取得进步。考取普通话证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做的一件事情。通过对学生普通话考试成绩的调查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普通话考试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因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加注重对语言的培养,所以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语言能力也成为这一专业学生的特色。

(四)教师职业成为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

因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面较窄,所以教师职业成为学生毕业后的首要选择。在学校开展的课程中也包括很多与教师职业相关的课程,这也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二、专业技能培养的目标

(一)夯实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

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有许多运用写作能力的机会。毕业生刚刚进入工作单位时的写作水平往往能够使其脱颖而出,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认可。

(二)以基础写作能力提升为基础,拓宽写作领域

扎实的写作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写作进入到传媒等领域,继续其他和文字有关的工作。可以利用网络环境带来的新的写作载体,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互联网的发展也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很多机遇,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抓住机遇,在日常的写作和学习中不断地适应和驾驭新的文字形式。

三、专业技能培养途径

除了特定的学习时间之外,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要与学生成为朋友,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和心灵方面的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上,遇到问题时也能够找到学习的交流者,不断增强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交流和互动能够帮助学生将一些问题解决在萌芽时期,让学生在情感和心灵方面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从而实现个人和专业方面的共同发展。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技能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帮助学生确立一种积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不断地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所在,在寻找适合自己专业发展途径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贾海利,赵东东.给高校辅导员一百条建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于成文,温雅,史立伟.高校新生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臧语桐,女,西安思源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上一篇:汉语语言文学论文下一篇:语言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