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言文学论文范文

2023-04-06

汉语语言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语言政策 汉语推广

1.引言

语言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日趋激烈,提升我国语言文化的对外传播实力可以有效地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对于提升“文化自信”具有不可言喻的作用[2]。甚至有学者认为,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上立足,这个国家的语言就一定要走向世界,一个成为强者的国家,其语言必须是“强势语言”。汉语国际教育作为汉语对外传播的主要渠道,研究其语言政策的发展路径对于我国语言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借助语言政策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使用文献综述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汉语国际教育的语言政策做一个历时性综述。笔者认为,研究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政策,可以清晰地认识过往政策所产生的变化,以及引起這些变化原因。

以往的关于汉语国际教育政策的历时性研究不多,大多研究集中在对于汉语推广政策研究与外国语言政策推广研究的对比上,用别国的语言推广政策对比汉语的推广政策,通过汲取其他国家的语言推广政策的有益之处,来提升汉语的推广实力。例如:

(樊荣,彭爽2009)通过新加坡本土的华文教育政策中的“文化融合”的角度,提出新加坡华文教育政策是如何体现“文化融合”的,以及提出汉语国际教育在“文化融合”上的几点策略[3]。

(刘洪东,2014)通过对法国语言推广政策的研究,从语言政策制定的背景及语言推广政策的内容和实施,揭示法语推广的特点,以及对于汉语推广的启示[4]。

(马思梦,宋紫薇,张豫2016)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中日两国在语言推广政策方面的共同之处及差异,提倡学习借鉴日本的语言推广政策,有效推进汉语国际化进程,以便能使汉语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5]。

诸如此类,介绍其他国家的语言推广政策的内容与特点,望借此来启发汉语推广政策的创新与发展。但对于汉语国际教育政策本体研究有所缺失,对其发展路径,演变过程没有详细的研究。

2.语言政策与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政策

2.1语言政策

关于语言政策的界定有很多,最基本的就是指对该国语言问题所持有的根本态度。曾担任国家语委的副主任陈章太先生认为,“语言政策是国家和政府关于语言地位、语言作用、语言权利、语际关系、语言发展、语言文字使用与规范等的重要规定和措施,是政府对语言问题的态度的具体体现[6]。”Bugarski则认为语言政策是一个社会在语言交际领域中的所制定的政策,语言沟通的地位还有原则及决策反映了社区与语言沟通潜力之间的关系[7]。目前学术界较为认可的语言政策的概念为:“语言政策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所抱有的态度从而制定的相关的法规、法律等。”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现状不尽相同,语言政策的定义也必将会受其影响。

2.2汉语国教育语言政策

2.2.1开创期: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教学机构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50年的清华大学的“东欧班”,“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的开学,标志着中国第一所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的成立[8]。1962年7月,国务院外事办,拟定了外国留学生和实习生工作的两个试行条例草案。1963年8月,高教部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留学生工作会议。《外国留学生工作试行条例(草案)》的制定和第一次全国留学生工作会议的召开,使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以及有关院校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任务、方针、政策更加明确,开始步入有章可循的规范化轨道[9]。1965年1月,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更名为北京语言学院,在办学规模、模式,以及办学层次上都把对外汉语教学提到了一个更为突出的位置。1956年,成立了以外国驻华机构为服务对象的专门机构-外交人员服务处,使针对外国驻华使团人员的汉语教学成为了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

2.2.2发展期:党和国家也十分重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多次召开各种会议指导各类工作,为对外汉语教学铺平了道路:(1)成立了“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汉办”),专门负责和协调汉语的国际推广工作。(2)设立了汉语水平考试。1984年开始研制“汉语水平考试”(HSK),1991年中国向海内外推广中国“汉语水平考试”,该考试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少数民族人员)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3)建立了对外汉语学科。中国教育部把对外汉语教学提升为二级学科,即在汉语言文学项下设一个“国际汉语教学”二级学科。保证了对外汉语在理论研究上和教师供给上的科学发展[10]。1999年12月,第二届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组长,陈至立作了《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增强紧迫感,大力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主题报告。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任务与目标最明确的一次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会议,为新世纪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是这项事业深入发展的全新的、强大的动力[11]。会后,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加强对外汉语工作和实施五年工作计划的请示》,这为新世纪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从根本上保证了会议精神的全面落实。由国家语委参与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其中规定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这使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有法可依。

2.2.3深化期:(1)确立了“汉语国际推广”未来发展方向。200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汉语加快走向世界的指导思想、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同年,“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改名为“国家汉语国际教育领导小组”,其下设的国家汉办将一系列政策统筹与汉语国际教育这一大目标下。制定《对外汉语教学事业2003年至2007年发展计划,及“汉语桥工程”》。(2)孔子学院的建立。中国教育部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现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于2002年开始酝酿在海外设立语言推广机构。2004年3月,中国国务委员陈至立将中国设在海外的非营利性汉语推广机构正式定名为“孔子学院”。她指出:孔子学院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为宗旨[12]。2004年6月,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孔子学院举行协议签字仪式。这是第一所签订合作协议的孔子学院。2004年11月,韩国首尔孔子学院挂牌成立,它是全世界首家正式挂牌成立的孔子学院。2005年7月,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在北京召开首届世界汉语大会。首届世界汉语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汉语国际传播作为一项战略性的国家政策开始全面实施。(3)汉语国际教育成为展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工具2011年以来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提速的时期,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需进一步增强[13]。2012年,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要让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作出了具体要求,文化中心自此加速了建设步伐[14]。

3.用语言政策分析影响汉语国际教育政策的因素

Spolsky在语言政策一文中提出,影响语言政策的因素可以从社会语言状况、国家语言意识形态或语言信仰、语言权利几个方面来分析(Bernard Spolsky 2005)[15]。而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政策的转变也可以由此为基础来分析,并且可以对未来的政策趋势作出合理的预测。

3.1社会语言状况。社会语言状况是最客观最基础影响语言政策的因素。语言政策的制定必须根植于社会最基本的语言状况,一个政策的制定必须首先考虑最现实的语言状况。可以看出,汉语国际教育政策转变也受社会语言状况的改变而改变。首先,随着《汉语拼音方案》的出台,以及我国普通话政策的推广和普及,这就为汉语国际教育中的语音,词汇,语法制定了规范教学的依据。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英语作为普遍学校初级教育的第二语言,越来越多的教育人才和双语人才被发掘,这都为汉语国际教育的人才儲备提供了资源。可以看出,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政策的制定正是基于国内一系列语言政策的改变而变化。

而最基本影响社会语言状况的因素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在汉语国际教育起步阶段,正是因为政治上需要,才促成了这一学科的建立,新中国成立的初期,需要通过交换留学生来宣传新中国从而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新中国要谋求生存空间的同时还要缩短与世界的距离,而交换留学生很好的承担起了这个任务。这正是这个时期语言政策的最基本社会环境。而到了“发展期”,随着改革开放,我国不论是从经济基础还是国际地位有了大幅度提高,这就直接影响了语言政策需要更大发展空间和发展平台,而此时政治因素不在是决定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政策制定的唯一的基本因素,经济和文化的双重作用乃至全球化的进程都是影响政策制定的最基本因素。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攀升,政治基础的不断稳固,国际化的大国形象深入人心,汉语国际教育的语言政策会紧随国家战略的变化而变化。

3.2国家语言意识和语言信仰。Spolsky就指出“语言是一种选择”(Bernard Spolsky),大多数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意识形态,语言意识形态直接决定了对本国语言和使用该语言的信念。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政策的制定其中重要的一点,我们并不是“文化输出”,也不是“文化渗透”。这就涉及到语言信仰,大多数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信仰,进行汉语推广和建议孔子学院的国家大多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其国家意识形态与我国截然不同,所采用的国内语言政策也很不相同,采取分国别的汉语推广政策也是汉语国际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应强调受众者对于汉语的态度,这包含了对汉语本身声誉和形象的评价,也包含了对于推广者的方式方法的评价,建立或改善汉语在受众者心中的形象,这就是一种对于汉语的“声誉规划”(Haarmann 1990)[16]。这样的政策多集中于民间,例如,江苏大学与奥地利合作的孔子学院,推出一种“汉语老爷车”的汉语推广方式,即在城中开通一条“汉语专线”,每个上车的市民可以学习几句的简单汉语,并在行程途中介绍中国的文化、经济、历史等方面内容。在下车时候颁发“掌握基础汉语使用”证书,市民凭此证书可到孔子学院免费试听不同种类的课程。这就使得汉语在基层得到很好的推广,这就有助于达到“汉语成为外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的目的。

3.3语言权利。语言作为公民或者说是人类共同的权利,在许多国家已经被写入宪法当中。还有少数国家特别设立了专项语言法。可以说我国语言法的成熟和完善,也为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政策奠定了基础,只有当母语为汉语的公民学习汉语,使用汉语的权利得到保障,才有可能将汉语发展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我国关于语言权利的法案集中呈现于《宪法》:1,1954年《宪法》为标志的语言权利初步确立。2,1982《宪法》和2004《宪法修正案》为标志的语言权利的增强和全面保障期。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国家语言政策的一部分,已被纳入我国法律体系当中。其标志性的成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该法是我国原政策和语言规划的重要依据,该法从2001年1月1日开始实施,该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成文法律。而此时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进入发展期,教授规范化的汉语是我们事业的一贯宗旨,而《语言文字法》的确立,让我们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当然,我国关于语言权利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例如:关于海外华侨语言权利的法律法规就很欠缺,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海外华人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如何得到海外华人的帮助,使得本土教师迅速融入当地生活,这仅凭借海外华人的“民族情怀”是不够的,我们首先要保障他们使用汉语的权利,在交流时使用汉语不会被本土民众藐视,在使用汉语时有获得翻译的权利,当然这不仅仅涉及语言权利,也同样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但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海外华人的使用汉语的语言权利并没有相应的法律后盾作为支持。

4.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语言政策的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长期被忽略的问题。学界大多关注语言本体的研究和语言自身的结构,而我们认为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语言,而应该兼顾言语,提倡把语言本体之外的社会因素联系起来来研究语言,研究语言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能是如何使用的。而在语言推广过程中,各个国家语言和各个国家的关系同样十分重要。想要处理好汉语和国家本土语言的关系,仅凭借语言学知识是不够的。汉语国家教育语言政策与我国的国家政策是紧密相关的。因此,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政策的研究内容应涉及政治、经济、民族、国家等多方面内容。我们认为在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政策中有几点问题需要解决:

4.1.1有关法律法规缺失,相关政策制定和更新不及时。现阶段我国明文规定的有关语言的法律,除宪法外。只有一部2000年10月3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学法》,其中关于关于汉语推广只有一点:“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先关法律的缺失不仅会影响政策制定的权威性,其约束性也会大大减弱。我国关于汉语海外推广的立法工作,设立汉语海外推广机构的门槛设定,监管福利优惠政策的制定、机制的监督,相关的法律是严重缺失的。且相关机构的规范化运行、人员活动的权限、汉语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等尚没有规范化的政策。同样,面对风雨突变的国际形势,我国和各个国家的关系也会产生微妙的改变,无论是政治上的关联,还是国家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这些都会影响汉语在该国的“热度”,而相关语言政策没有及时跟进,就会导致在该国的语言推广的失败。

4.1.2国内的汉语教育收到“冷遇”,国民汉语能力下降。语言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定语言政策和语言推广政策的重要基础。而在我国语言和教育政策过分强调外语教育,忽略的汉语母语教育。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在外语(主要是英语)的学习上,忽视了对外汉语的学习和中国文化的研究。中国汉语语言教育政策也很不具体,语文的教学方法也缺少突破和创新。这样的现状会直接导致优秀汉语教师资源的稀缺。这也会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书匠”的人才匮乏,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不利的影响。

4.1.3孔子学院“一枝独秀”,缺少多样性机构以及机构角色单一。在如今迅猛发展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汉语教师不仅仅是一名“教书匠”,其更承担了传播中华文化的艰巨任务。而汉语推广实施的机构(孔子学院)却显得功能单一,使得汉语推广渠道少,效果不尽如人意。现存的实施机构,如“孔子学院”,缺少模式的创新和范围的扩展,缺少相应的细化机构。教学系统和管理系统仍然不够完善。缺乏不同职能的组织机构协调分担各项工作,只是统筹发展,细化分工的语言推广系统缺失,使得汉语推广的效率低下,落实程度较低。

4.1.4缺少国别和不同地区研究。辩证唯物主义之指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一个平面,应该多层次、全方位、既要符合国家利益、又要满足多方需求,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地开展。“在这个更高的境界里,我们不仅要有汉语的眼光,还要有印欧语的眼光,非洲土著语言的眼光,美洲印第安语的眼光”(沈家煊 2009)。在全球范围内的汉语国际教育推广也需要不同的“眼光”。目前我国对于重点国家重点地区的汉语推广政策研究并不深刻。由于文化、政治、意识形态。民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国家和我国的历史渊源和国家关系不尽相同,对于不同国家缺乏汉语历史和现实政策的考察,这对汉语国际的推广产生巨大阻碍。

4.2汉语对外传播政策构想与建议

4.2.1政府应对汉语对外传播高度重视。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周边国家的接触和往来的机会增多,语言是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我国实现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国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周边国家提供更多机会,这就要求汉语成为其中关键要素。国家的战略政策应该包含汉语推广。我国主张四个自信,其中做主要的就是“文化自信”、“走出去”战略,这都为汉语对外传播提供了重要契机。对外汉语的传播要成为我国强国战略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应该与国家外交政策紧密相连。我国也提出了“汉语加快走向世界,增强我国文化影响力、提高国家软实力,提高汉语国际地位”的战略,为此我国需要全面调整汉语传播策略,学习其他国家对外语言传播模式。目前汉语的国际传播需要完善政策主要有:成立汉语国际传播的相关职能机构;确定汉语国际传播的总方针;汉语国家考试系统的完善等。

4.2.2注重人才培养,提升汉语教师水平。汉语推广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与之相反的却是汉语教师的稀缺。海外汉语学习者与汉语教师数量完全不成比例,从事汉语教学者的所学专业不同,导致汉语教学质量下降。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但据调查分析,毕业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毕业生少之又少,大都从事了与汉语国际教育不相关的职业,在培养模式上也过于单一,重视汉语基础,即语言本体的研究,对于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的训练缺失,注重理论的介绍和研究,但缺少学生走上课堂的机会,缺少课堂实践注定无法一毕业就能担任传播汉语的任务。因此改变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的培养机制势在必行,首先应改变学科设置,多利用学校本身的留学生资源作为训练的对象,在教授汉语基础、中国文化的时候更应该注重其在汉语教学中是如何应用的。我们需要的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学生不仅要有深厚的汉语言功底,并且要有熟练地跨文化交际能力。各高校可以考虑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方式经性改革,丰富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此外,应该借鉴别国关于外语教师的评价政策,不断修订《汉语国际教师标准》。

4.2.3面对有着不同语言意识形态的国家采用不同的语言传播形式。汉语推广要想取得成功,应该因地制宜,不同的国家应该采取不同的传播政策,其中国家语言意识形态应该重点考虑。由于地缘特点和文化具有传承和一致性,亚洲地区的汉语传播明显要优于其他地区和国家,同时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也是促进汉语传播的重要因素。美国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同时美国华裔人数众多,使得汉语的传播工作在美国能够顺利进行。在一些欧洲国家,由于本国语言政策的保护意识以及国家语言意识形态迥异,使得汉语推广陷入困境。对于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要经行详细的调查,了解该国民对汉语和汉文化所持有的态度,研究和分析民众对汉语的需求程度和和对汉文化的包容程度,從而制定行之有效的汉语推广政策。应该具有全球视野,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根据当地民俗做好汉语融合工作。目前,这方面的汉语政策研究和实施已经展开,但仍需要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探索。

4.2.4最大限度的满足和保障海外华人使用汉语的权利语言权利,包括个人和群体两种语言权利,涉及公民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保护人民语言权利的目的是保障权利主体可以自由选择语言,立法可以起到保护语言权利的作用,而政府的发展举措,宣传、培训、教育教学、相关机构的设立都对语言权利的保障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境外同胞的母语掌握程度是影响一个国家语言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国家(例如俄罗斯)语言境外传播政策很大一部分作用是为了满足境外同胞对语言的需求,成为联系境外同胞和国家文化之间的纽带。在我国,海外华侨和华人承担起连接国内和国外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制定对外汉语传播政策和实施时要将海外同胞作为传播的重要对象,我国汉语传播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就是华侨华人的语言权利,致力维护境外同胞的利益,要加强和他们的联系。国家的语言文字信息应保持畅通,保障海外同胞通过汉语获取信息和表达思想的权利,帮助海外同胞方便的学习和使用汉语等等,最大程度满足他们的语言需求,以全面促进汉语国际传播。

参考文献

[1]Bernard Spolsky.语言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87

[2]陈章太.语言规划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5:2

[3]程裕祯.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Ranko Bugarski; Celia Hawkesworth. Language Planning in Yugoslavia[M]. Slavica Publishers, Inc, 1992: 15

[5]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和展望[J].载《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第5期:3

[6]许嘉璐.继往开来,迎接汉语国际教育的新阶段[J].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18-19

[7]许琳.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式和任务[J].《世界汉语教学》第二期

[8]唐蕾.越南育才学校(南宁)汉语教学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

[9]张治国.关于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学科中四个术语的辨析[J].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2014:25

[10]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334

[11]崔颖.俄罗斯对外语言传播政策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D].2016:2-3;22-24

注 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 原网址: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 iness/htmlfiles/moe/s6811/201209/141518 .html

[2]任君,赵雪爱.外来语在汉语中的使用及对汉语的影响[M].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2

[3]樊荣;彭爽.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文化融合问题”—以新加坡华文教育政策为例[M].东北师大学报,2009

[4]刘洪东.当代法国语言政策推广及启示[M].东岳论丛,2014

[5]马思梦;宋紫薇;张豫.日本对外语言推广政策及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启示[M].科教导刊,2016

[6]陈章太.语言规划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5:2

[7]Ranko Bugarski; Celia Hawkesworth. Language Planning in Yugoslavia[M]. Slavica Publishers, Inc, 1992:15

[8]程裕祯.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9]程裕祯.国际汉语教学动态研究[J].2006

[10]曾海云.中国的汉语推广政策[M].金田,2013:13-15

[11]杨秀华.深化时期的对外汉语教育政策与课程设置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12:6-15

[12]陈觉万;吴端阳,海外孔子學院发展历程、动因及特点评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15

[1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

[14]王祖嫘;吴应辉汉语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11-2014)[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30

[15]Spolsky. Language Policy (Key Topics in Sociolinguistic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87

[16]赵守辉.语言规划研究新进展—以非主流语言教学为例[M].当代语言学,2008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

汉语语言文学论文范文第2篇

作者:刘明静,黄毅,陆青

出版单位: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

ISBN:9787545150902

定价:70元

中國当代汉语言文学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对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由刘明静、黄毅、陆青合著的《当代汉语言文学研究及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一书,立足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实际,结合相关文学研究理论,全面探讨中国当代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同时也在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上作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

其一,对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现状的分析和认识十分客观,关于如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方面的观点也颇具创见性。作者先从思想观念、审美水平、语言品格等角度,肯定了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继而在“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一节中,强调汉语言文学研究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真正为推动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其二,关注我国汉语言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作者从时间观流变的角度入手,对当代西方文学研究中的美学回归态势进行解析,揭示了当今西方文学在思想上陷入困顿、呈现出矛盾和反思倾向的现状,以及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日益回归传统的趋势。由此,将西方文学正在经历的停滞和自我否定,与我国当代汉语言文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惑联系起来,既说明了不同文化在精神本质上的相似性、互通性,也打破了一些人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和迷信。作者还指出,只有建立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并采取对西方文化的辩证态度,才能真正在文学素养的提升上收到理想效果。

其三,着重强调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汉语言文学教育是贯穿每个受教育者整个学习生涯乃至终生的重要内容,关乎国人的整体文化素养。作者在“文学鉴赏与理想价值的追寻”一节中提出,文学鉴赏的方式、方法既要有继承性,又要有创新性。即在充分认可和肯定现有汉语言文学鉴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正确引导学生认识、选择国外优秀作品两方面入手,提升年轻读者对文学作品思想性、文化性的领悟。此外,作者又进一步提出“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鉴赏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策略和建议,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该书围绕当今时代的热点文化论题展开富有理性和创见的论述,不仅透彻地分析了当代汉语言文学的现状,还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构想,对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汉语语言文学论文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将有越来越多沿线国家的学生选择留学中国。海南省也将重点加强与海上丝路国家及中东欧国家、中亚国家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本文以琼台师范学院为例,分析了其来华语言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及对策,以期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产品。

关键词:来华语言生 管理 服务

琼台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自2014年开始招收来华留学语言生,他们主要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韩国及巴基斯坦等国家。来华语言生的到来,对学院的教育管理,既是一次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

一、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硬件设备配套不足。

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705年的琼台书院,已有三百年的悠久历史。来华语言进修生的教育管理活动主要安排在琼台书院旁的教学楼内。浓浓的历史氛围,带给外国留学生独特的经验体会,耳濡目染被中华的文化所深深地吸引。而历史的背后,却是教学设备的落后和生活配套的不足,这给来华留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虽然我们给留学生安排了专门的语言生教室,可是教室多媒体设备却不够现代化,不能为学生呈现多样的文化体验。虽然我们有留学生专门的厨房和洗衣房,可是还没有配备冰箱、烤箱,不能满足不同国家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校园里没有健身房、咖啡厅、饮水机,这些生活配备的不足,直接影响到来华语言生在中国的体验和以后我们对来华语言生的接收。

2.管理方式粗放及服务意识缺乏。

学院来华语言生的管理工作主要由外事处和留学生办公室共同承担。然而来华语言生的管理工作,不仅是一项管理学生的工作,还是一项外事工作。这要求语言生管理人员既要管理好学生,同时还要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但目前留学生办公室人员有限,又同时承担教务、日常管理、后勤、课外活动等诸多工作,所以在来华语言生的管理方式上比较粗放,并且缺乏服务意识。

3.招生规模不大。

我校自招生以来,规模一直没有大的突破。主要招生方式是通过与国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互派。但这种友好关系的建立十分艰难,需要双方认同才能实现。我们也尝试与中介机构合作,可是资源充足、信誉良好的中介机构实在是少之又少。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通过对学院来华语言生管理问题的分析,可以得知,目前来华语言进修生的教育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硬件设备配套不足、管理人员经验不足、缺乏服务意识、招生规模不大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学校缺乏长远的宏观规划,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等。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各大高校都积极扩大招收来华语言生。学校如果缺乏长远的宏观规划,没有认识到国际教育在高校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忽视来华语言生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投入,必然导致教学设备落后、生活配套不足,不能满足留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直接影响来华语言生的教学和招收。

学校缺乏长远的宏观规划,没有认识到来华语言生的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有限,必然导致服务意识缺乏。这给来华语言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让来华语言生对中国高校管理人员产生了不好的印象,长期下去必将不利于来华语言生教育的健康发展。而语言生管理人员配备不够,也必然导致管理不到位,管理方式粗放。这些因素都将影响来华语言生的再招生。学院留学生办公室目前共有两名工作人员,负责留学生的住宿登记、签证办理、教务管理、后勤、课外活动等所有工作,而留学生的管理工作比起中国大学生来说要复杂得多。在这样的人员配备下,留学生的管理工作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许多高校在招收来华语言生中都存在这些问题,那么如何解决呢?我们试着探究一些可行的实施方案及对策。

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优化升级硬件设备

当前,一所高校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已成为衡量其教育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来华学历生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留学生教育,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来华语言生往往可以转换成来华学历生,而且目前来华语言生的数量要远远大于来华学历生的数量。因此,来华语言生教育是基础,学校要积极转变观念,从实际出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语言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对于外国留学生而言,来中国是为了学习汉语,除了关注学校的漢语教学水平之外,他们也十分在意校园环境、住宿条件及学校内各项设施。学校应投入专项资金,对教室、留学生宿舍、厨房、洗衣房等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同时,学校应该建设一些生活实践和文化体验的专门场所,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为了丰富来华语言生的业余生活,学校应尽量提供健身房、图书馆等场所供学生娱乐和学习。

2.完善语言生教育管理

首先,要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对于来华语言生的管理,不能仅仅是管理,更多的应该是服务。在日常的管理中,对于在岗的语言生管理人员,要加强其服务意识的学习和培养。遇到问题,要多站在语言生的角度想解决的办法,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强化语言生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语言生管理的质量。同时,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在岗语言生管理人员的外语沟通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等。而对于新招聘的管理人员,应该选拔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注重其外语水平和学历层次,还要重点了解应聘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服务意识,这样才能有效保证语言生教育管理服务的质量。

其次,要建立健全语言生教育管理服务质量监督体系。具体来说,必须先制定语言生管理服务的标准。另外,还应制定管理服务质量的目标和监查手段,对各个岗位进行认真分析,并对各项管理工作的日常管理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行为准则,定期收集语言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最后对这些意见进行及时的分析和总结,总结出提升语言生管理服务水平的有效方法。

再次,加强学校各部门的协调统一。

来华语言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是孤立的,它需要学校各部门之间紧密合作。学校各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是提升语言生管理服务的重要保证。目前,很多高校的语言生管理,都是独立于中国大学生管理系统之外,这样势必造成来华语言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遇到问题或麻烦,比如住宿问题、饮食问题、医疗问题以及校园内公共设施使用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要通过和学校其他各部门的有效协商才能解决。所以,学校各部门之间,一定要加强合作与交流,时时沟通,共同提升来华语言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为来华语言生们提供一个舒适便捷的校园生活环境。

3.多途径扩大招生规模

(1)分析生源,挖掘优势

随着“一带一路”的快速发展,来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越来越多。今年国家教育部负责人表示“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设立,并承诺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奖学金新生名额。通过对这些年来华留学生的数据分析,我们要把重点放在“保住已有生源国,发展可能生源国”上。以往我们招收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他们看重的是海南的地缘优势,尤其是宜人的气候。那么,我们就要重点在这些国家进行招生工作,通过对招生对象的信息收集,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招生策略以及入学后的教学管理办法。除了这些国家,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和尼泊尔、老挝、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合作项目。

(2)完善校园网站及其他网络手段

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上网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方式。我们在招收留学生时,也应该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丰富我们的校园网站,尤其是国际教育专栏。国际教育专栏里,要有专门的语言生招生介绍,并且用多种语言介绍学校、具体招生信息、汉语教学水平及特色、住宿条件、课外生活等,以便外国学生自行了解有效信息。除了介绍学校,还可以介绍学校所在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对于许多外国学生来说,来中国学习汉语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旅游,他们喜欢体验不一样的有趣的生活。

此外,还可以建立微博、微信、校园网论坛等互动交流平台,通过与有意留学的学生的网上沟通,答疑解惑,方便其获取留学信息。

(3)进一步拓展与海外高校的合作

与外国高校的教育合作是推进学校教育国际化,有效扩大招生规模的最重要的渠道。目前学院与海外高校的合作方式,主要是互派交换生,这样的合作项目相对比较稳定长效。其实,我们还可以与海外高校合作一些短期语言学习项目,例如暑假的汉语夏令营活动、中华文化体验周等,吸引外国学生来中国进行汉语学习、体验中国文化,这也有可能为学校留学生培养提供稳定的招生渠道。

三、结语

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国家之间教育和人文交流正在迅速发展,中国教育的国际化步伐也将进一步提速。正所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之交,除了要了解对方的语言,还要民心相通。教育在促进民心相通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校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要结合海南地缘优势和琼台人文环境,尽快调整步伐,跟上节奏,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产品。

参考文献:

[1]喬伊龙.关于来华语言进修生教育管理相关问题的初步探讨[D].苏州大学.2014.

[2]白瑛.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山东社会科学.2015.

(作者单位:琼台师范学院)

汉语语言文学论文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无法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语言教学必然伴随着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融入语言文化因素的必要性,本文着重分析语言文化因素在语法、词汇和语用教学系统中的具体体现,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语言文化因素应遵循的原则,并结合教学实际,探讨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文化因素 策略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可见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借助语言的表达形式得以呈现,同时语言作为文化的产物,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教学必然伴随着文化教学,只有将语言教学和相关的文化因素融为一体,才能深化语言教学的本质。

1.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语言文化因素的必要性

1.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是汉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文化,与语言学习和使用密切相关,并且体现汉文化特点的、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所必需的、针对外国学习者实际需要的那部分文化,不能等同于人类文化学范畴的文化概念。  语言文化因素是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言教学的关系较为密切,受到语言系统内部各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使用的社会规约的影响,隐含在语法、词汇、语用等语言系统中,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1.2融入语言文化因素的重要意义

从本质上来说,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其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准确得体的交际离不开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因素。所以,语言文化因素的融入自然也就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教学本身出发,语言文化因素的导入可以有效避免文化偏误的产生,缓解学生因文化冲突带来的抵触情感,顺利渡过跨文化交际的挫折期;调动学生了解汉文化的积极性,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汉语的构造和使用,掌握中国人如此表达的原因和意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着力提高学生对于差异文化的敏感性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2.语言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系统中的体现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具有依附性和隱含性,蕴含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语法、词汇和语用教学都应体现语言文化因素。

2.1在汉语语法教学中的体现

汉语语法主要表现为构词方式、词组搭配、句型句式以及话语篇章的逻辑顺序,从本质上看,也就是汉语组合方式所体现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从汉语的构词方式来看,偏正式词语:笔直、葱绿、雪亮,采用直观、具象的方式展现词语的内容;联合式词语比如:是非、动静、提高、说服、推翻,由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语素构成,涉及矛盾的两端,汉语这种独特的构词方式,反映了汉民族形象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认知方式。汉语的最大特点是注重意合,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以语序和虚词作为重要的语法手段,往往有种“言不尽意”的效果。以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令以名词简单排列,流水句的样态,词与词之间没有任何语法成分的衔接,以经济凝练的表层形式传达出丰韵的深层语义,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山村秋景图。以意义主导形式,用语境提炼内容,顺其自然,反映了中国人“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的统一观念。无论是词组的构造方式还是话语篇章的衔接顺序,都在组合层面上凸显汉民族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特征。

2.2在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体现

汉语词汇蕴含了大量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精神,是汉语语义的一种体现。语义分为客观语义和主观语义,客观语义即字面意思,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被附上特殊意义的则是主观语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植根于汉语词汇中的文化附加义。文化附加义源于不同民族感知客观世界的不同方式,具体表现为词汇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态度色彩以及形象色彩。就汉语中的颜色词来说,特殊的联想意义显而易见,“红色”在汉文化中往往与热情、光明、兴旺、温暖、革命以及忠义的文化语义相关联,西方文化中,“红色”却意味着暴力和血腥;“喜鹊”在中国人心中寓意吉祥与美好;“松竹梅”象征正直、高尚、纯洁;“仙鹤”代表延年益寿;“老虎”多指威武和力量,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这些词汇在西方文化中仅仅只展现表面的客观意义。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呈现截然不同的义项,这种象征的观念深刻体现了中国人福寿禄喜的价值观,将精神寄托于客观的事物,形象生动地表达内心情感,折射出中国人与众不同的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和和思维模式,凸显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态。

2.3在汉语语用教学中的体现

语用即“语言的使用”,不仅要遵循语言本体结构,还受到社会环境、文化规约以及认知观念的影响,形成了汉语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和言语习惯,超越语言的表层意义,打造高语境文化的特性。汉语称谓词有亲属属性和社会属性之分;否定词有形式否定和内容否定之分;谦词、敬词、见面语、委婉语、禁忌语等皆有特定的会话习惯和内涵。比如:1. 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内容,A:我把妈妈的钱包弄丢了。B:这下可好了。2.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内容你没记错吧,我下个月才回中国。形式与内容的不对称性透视出汉文化相反相依的思维习惯。“过奖了”、“哪里哪里”,中国人对待夸奖习惯性推脱,是汉文化中谦虚理念的缩影;“马马虎虎”、“还凑合吧”,流露出汉民族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不偏不倚、和谐公正。在理解文化观念的基础上,掌握汉语的会话习惯和会话方式,学会分析汉语中表情、体态、停顿、重复、语气语调等副语言信息,有利于培养交际预感,提高汉语交际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3.基于语言文化因素的对外汉语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3.1系统性原则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需要从宏观上科学把握文化内容,系统地作为一个整体融入到语言教学中。林国立先生指出虽然文化因素渗透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语用项目中,但是要形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文化因素体系。以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是非标准、思维方式、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为纲,条理分明、层次清楚,避免冲突和重叠,有序合理地铺设各类文化因素。引导学习者在“知其所以然”的文化联系中逐步解释和建构新的语言认知系统和思维模式,运用汉语的思维习惯来思考问题,走向语言层次的新高度。

3.2层次性原则

文化因素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补充,应该遵循语言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一方面,文化因素的渗透应该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先表层文化,后深层文化;另一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初级、中级、高级应分阶段分层次地导入文化因素:初级阶段重点排除交际中的文化障碍,中高级阶段旨在强化汉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例如,汉语中的“知音”一词,意为知己,形容朋友间的友谊,学生在初级阶段只需理解“知音”的意思,即可在交际中正确使用,至于来源于哪个古典故事,到高级阶段再给予具体的解释。

3.3实践性原则

鉴于汉语学习的目的是用于真实的交际,实用性和实践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注重文化的时效性,挑选当代“活”的紧跟社会发展的文化因素,摈弃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少见的、过时的文化。当然这里的文化应当是中华民族的共性文化,不仅仅是某一地域或民族的个性文化,以主流文化为本,将实际的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互融合。语言交际又是一种双向性的轮换交流,实践是交际的灵魂所在,唯有真正的交际才能实现“知”到“行”的转化。对外汉语教师需要给学习者创设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提前设定场景和角色,在近乎真实的话轮中体验汉语,培养语感,强化汉语思维。

4.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语言文化因素的教学策略

语言文化因素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依附于语言形式而存在,隐含在语法、词汇和语用层面,与文化知识相比,具有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

4.1转变观念,提升文化修养

树立文化意识,是实施语言文化因素教学的首要任务。对外汉语教师应对中华文化有全面深入的理解,自觉地将语言教学与文化因素教学联系起来,重视语音、语法和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利用不同阶段的教材,融入语言文化因素,在初级阶段,教师可结合口语会话内容,强调语用规约和会话习惯;中级阶段,教师依据阅读课材料,讲授词汇的感情色彩、文化背景意義;高级阶段,教师应当深入讲解语法结构的内涵,开设与语言材料相关的文化知识课程。塑造教师本身的文化观念,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文化敏感度,提高汉语表达能力。

4.2因材施教,开展差异化教学

从性质上来说,语言文化因素教学是辅助语言教学的,切勿本末倒置,如若导入过多的文化因素,汉语课则变成文化知识课,因此要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取舍文化内容,精准把握教材,发掘特色的文化内容,诠释文化要点。学会分析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异同,重视学生国别的差异,在正迁移和负迁移的影响下,因材施教,优势互补,解决交际难题。来自“汉文化圈”的日韩学生,他们对中华文化相对熟悉,文化正迁移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而欧美学生的文化背景与汉文化截然不同,教师应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前提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认知和感受文化因素,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差异化教学。

4.3寓教于乐,将文化因素教学贯穿始终

中华文化浩瀚广大,对外汉语教师应发挥优势,寓教于乐,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直观形象地传递语言文化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汉语学习者的浓厚兴趣。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外,语言文化因素教学都将是语言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体验,在真实的语境交流中切身感受语用文化中融入的文化因素。汉语中的“意思”一词,“意思意思”、“一点小意思”、“真是不好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义项,教师在课上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角色扮演,在趣味性的任务型练习中让学生去理解和“意思”的含义和用法,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学会“意思”的语用环境和社会规约,将课上的文化知识转化为课后的文化技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5.结语

《礼记·曲礼上》有言:“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首要条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既要传授语言结构规律,还要引导学习者习得语言使用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除语法、词汇、语用文化之外,语音和汉字文化也同样承载着丰韵的文化传统,如语音方面,四呼分类法体现东方文化的感性特征,形象思维占主导;汉字以形声字为主,部件构造揭示汉字意义,追溯汉字文化本源,不同层面的文化因素把植根于语言中不被本族人察觉的文化内涵呈现于语言层面之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层次的不同,语言文化因素渗透的内容和方法有所区别,对外汉语教师应在科学分类的体系中,循序渐进,逐个突破,落实实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策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使学生了解和熟悉汉文化的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有效提高文化因素的敏感性,优化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萨丕尔.语言论[M],商务印书馆,1985:196-197.

[2]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19-30.

[3]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与定量问题刍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1):100-107.

[4]邢福义.文化语言学 [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2-13.

[5]刘珣.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130-132.

[6]《礼记·曲礼上》.

本文系2019年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教研教改立项一般研究课题“一带一路视阈下中华文化走出去路径探究”(课题编号:QPXS-01-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汉语语言文学论文范文第5篇

2、建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的探究

3、浅谈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

4、在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5、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发展路径探析

6、关于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师如何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

7、浅谈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关联性

8、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分析

9、独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及建议

10、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传播

11、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教育素养培养的必要性探析

12、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分析

13、关于汉语言文学与中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14、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15、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16、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研究

17、新形式下的学生提高自身汉语言文学素养的相关措施

18、信息技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性教学优化探析

19、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思路分析

20、有效激发中职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

21、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与建设探索

22、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改革探索

23、论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24、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基本功的培养

25、对大学语文课程功能的重新审视

26、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

27、试论中职汉语言文学学生写作能力培养

28、新形势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及应对措施探寻

29、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思考与研究

30、职业教育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探究

31、新文科理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32、关于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问卷调查报告

33、职高汉语言文学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34、中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分析

35、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措施探讨

36、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7、三本院校汉语言文学(师范)学生文学素养养成教育

38、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汉语语感层次调查分析

39、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文学创作能力培养探究

40、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措施分析

41、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及学生才情培养

42、有效激发中职汉语言文学学生的学习兴趣

43、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分析

44、小学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创新思路探讨

45、汉语言文学及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析

46、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下的模块实训模式刍议

47、浅谈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48、网络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趋势

49、地方师范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研究

上一篇:汉语语言论文下一篇:语言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