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论文范文

2024-01-06

汉语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汉语学习,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因此得以快速发展,但对外汉语教学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教育思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论语》对教育思想有着精辟的见解,因此,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我们不但要研究汉语本身的教学,还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将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的精髓与当代对外汉语教学结合,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教育思想;《论语》;对外汉语教学

近几年来,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迅速,教学质量问题日益显现。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教育思想主导着教学实践,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论语》体现了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古往今来,许多学者对其做了全面深入地研究,例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有教无类等。这些深入人心的教学思想同样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问孔子:“听到了一个道理就去实践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没有得到允许就去做呢?”冉有问孔子:“听到了一个道理就去实践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去实践。”公西华说:“仲由(子路)问‘听到了一个道理就去实践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冉有)问您‘听到了一个道理就去实践吗?’您说:‘听到一个道理就行动吧’。这使我感到迷惑,所以冒昧地来问您。”孔子说:“冉求(冉有)做事退缩,所以要促进他;仲由(子路)性格急躁,敢于作为,所以要使他谦退。”[1]189这一则体现了孔子的一个很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师要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必须注意因材施教[2]。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掌握且很好地运用这个方法,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外汉语教学也应如此,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母语背景差异等,确定语言点精讲程度、教学方法以及难易程度[3],采取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比如,对不同国别的留学生的语音教学的重点是不同的,这取决于其产生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差异。在对日本留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中,应侧重听力和发音,因为日语本身的语音因素比汉语少得多,日语与汉语相同的同位语音音素极少,此外,日语社会的语言习惯是,一般不大声讲话,否则会被认为粗鲁没礼貌。所以很多日本人讲话时口部活动很小,嘴唇基本不动,造成了他们在学汉语时普遍存在听力较差、学发音较难的状况[4]15。而在对韩国留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中,应侧重平翘舌音的区别,唇齿音f,声调等问题。很多韩国留学生常把f和p、h读错读混,如把“服务员”错读成“胡务员”。韩国语中没有声调,只有语调,而汉语中不仅有语调,也有声调,对韩国学生来说,学习声调困难很大。因此,教师在教授韩国留学生中文时,需要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在对以英语为母语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中,应侧重声调和声母的教学。英语中没有声调,老师可以采用唱调的方式让学生唱出四声,声母教学则可采用近似音的导入方法,如:p近似于英语put中的p。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了解学生母语与汉语的区别,从而逐渐克服母语负迁移现象,发挥语言迁移的正面影响,提高教学质量。《论语雍也篇第六》也提到了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水平的个性化教学: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中等资质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1]96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汉语程度好与差的最大区别,在于会用和不会用。在词汇练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给他们设置不同的问题:对初级水平的学生,问句应该指向明确,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内回答问题;对中高级水平的学生,问句可以开放一些,给学生一些空间自由发挥。如下面的练习是针对初级水平的学生的,需要练习的词语是“寄信、邮局、信封、贴、邮票”:教师:寄信去什么地方?学生:去邮局。教师:信写好了放在哪里?学生:放在信封里。教师:信封上要贴什么?学生:要贴邮票。下面的练习则针对中高级水平的学生,需要练习的词语是“演出、演员、精彩、鼓掌”:教师:你喜欢看什么演出?学生:我喜欢看晚会/演唱会……教师:你最近看的演出怎么样?学生:我最近看了一场很精彩的演出,演员很有名,一上场就有很多人鼓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调整问话,引导学生说出要练习的词语。

二、温故知新的引导教学

《论语为政篇第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而能有新的见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1]20温故知新同样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在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中,很多语法项目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在学习一个新的语法项目之前,通过带动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相关语法项目引入新的语法项目,以旧带新,是一个很好的引入方法。汉语的补语类型很多,结果补语和可能补语、简单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都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些关系。例如在教可能补语之前,教师可以快速说一句话,然后问学生“听懂了吗?”,学生的回答可能是“没听懂。”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太快了。”教师顺势总结:“没听懂,因为太快了,他没听懂,同学,你听得懂吗?”引导学生说出“我也听不懂”这个句子,教师适时把“听不/得懂”写在黑板上,引出当天的语法项目[4]253。在词汇教学中,可以用已经学过的旧词解释新学的词。如学习“迅速”一词。可以告诉学生意思是“很快(地)”。用旧词解释新词可以有效摆脱学生用母语翻译来理解词义的局限,并可以复习、巩固学过的词汇,通过启发让学生自己用学过的词语解释新词,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温故知新的引导教学既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轻松简单,也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三、举一反三的启发诱导式教育

《论语述而篇第七》: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有问题想问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问却问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如果学生讲了一方面不能联想到其他方面,就不再教导他了。”[1]108孔子的启发式教育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启示是教师的讲解应具有启发性。在对外汉语语法课堂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一味地把语法现象和规律灌输给学生,而应该利用认知规律和语法的共性,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语法而不是死记硬背,启发诱导式教学能使学生举一反三,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以否定词“不”和“没”的教学为例。初级水平的外国学生经常是该用“不”的时候用“没”,该用“没”的时候用“不”。例如:把“我没有纸”说成“我不有纸”。把“从前我不知道北京有这么多人”说成“从前我不知道北京有这么多人”。“不”和“没”的句法位置完全一样,但从句法上无法解释什么时候用“不”,什么时候用“没”。教师必须把二者语义上的区别告诉学生,学生才能举一反三,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不”用来否定还没有发生的情况以及习惯的、经常的情况,而“没”用来否定已经发生的情况。句子中有表示过去的时间词语的时候用“没”。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动词如“知道”只能用“不”否定,而“有”这个字只能用“没”否定[4]223。

四、结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之际,我们不能忘了对外汉语教学最终的目的还是传播中国文化,而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学会继承,发扬,内化传统文化的精华。《论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其中的教育思想对如今的对外汉语教学仍有宝贵的借鉴意义。以上所总结的《论语》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要求我们深入地理解孔子的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应对亟待解决的对外汉语教学质量问题,完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充实和丰富对外汉语教学,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金海民.论语译注[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

[2]周健,彭小川,张军.汉语教学法研修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5-66.

[3]朱芳华.对外汉语教学难点问题研究与对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3.

[4]彭增安,陈光磊.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概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

汉语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兩 量词 引申

“兩”就字形來講,許慎《說文·?部》有“兩”“?”之別。前者為銖兩之兩,後者為數字之兩。後代學者多不同意許的看法,認為是強生分別。不僅如此,对古文獻中兩的詞性、詞義孳乳及更替問題,學者們也多有探討,但仍無定論。在拜讀了前賢的大作之後,笔者又對文獻中“兩”的用例等進行考察分析,略有體悟,在此不揣淺陋,試陳述之。

一、量詞“兩”的緣起

在討論量詞“兩”的緣起之前,我們應先就一個問題達成共識:“兩”和“?”是一個字還是兩個字。

《說文》有銖兩之“兩”和數字“?”之分,清代學者多從此說。囿於考古材料的缺乏,他们未能準確判斷二者的關係。于省吾《釋兩》一文從出土的商周車馬形制出發,認為“兩”“?”本屬同字。“兩字的初文作?,乃截取古文字車字的部分構形而為之。象車轅前部衡上著以雙軛。”[1]张光裕也認為二者原為一字,“‘?’加上一横只是文字增繁现象”。[2](P553)笔者在參觀金沙遺址博物館時有幸看到第五展廳展出的河南安陽出土的商代晚期雙輪馬車,車身後部有陪葬的車夫。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長王巍指出:“迄今為止,在我國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車子實物是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馬車。”“秦漢以後,車子結構發生變化,从二馬駕的單轅車變為單馬駕的雙轅車。”[3]从古文字材料和古代车马形制来看,于、张二人的考察可信。因此我们认为“兩”和“?”本是一字。“?”是“兩”的初文,後者在前者的基礎上增繁而成。“?”取象于“車轅前部衡上是雙軛之形”,“車轅前部衡上雙軛”乃其本義。

可见,“兩”从一开始就包含“車”和“二”[4]兩重意義。後代文獻中“兩”用如“車兩”“馬兩”,及其表成雙之意,當直接緣於其造字時所取之象。

二、量詞“兩”的用例及相关问题考察

如前文所述,“兩”“?”實為一字。經考,甲骨文中未見“兩”字,金文“兩”字作“?”。從古代文獻來看,量詞“兩”的使用範圍頗廣,具體用例如下。

1.指稱車輛和馬匹

(1)孚車十兩(圅皇父簋·西周)

(2)大賓豕?章、馬?,賓五?章、帛束。(大簋·西周)

(3)伯賜小臣宅畫干、戈九,易金車、馬?。(小臣宅簋·西周)

以上用例中,例(1)“兩”表示車,例(2)指稱馬匹,例(3)同時指稱車和馬。後來,“兩”指稱馬的用例逐漸減少,直至消失。而指稱車的“兩”也逐漸為“輛”所替代,一直持續至今。

對於以上諸例中“兩”的詞性問題,學界存在爭議。一般學者認為“兩”用於車、馬时都是量詞;但馬國權認為“兩”指稱車是量詞,指稱馬是數詞;[5]杜鵑則以時間為限,認為在先秦文獻中“兩”是名詞。[6]

先來看馬先生的觀點。“兩”指稱車為量詞,這是大家都认同的。但馬先生認為“兩”指稱馬是數詞,未免有些表面化了。孫向陽曾撰文討論過馬先生的這一觀點。“金文馬以‘兩’‘乘’計,車也以‘兩’‘乘’計。在這樣的對應關系和發展系統中,說其他詞為量詞,偏偏用於馬的‘兩’是數詞而不是量詞,就會令人費解。”[7]孫所言極是。我們認為,“兩”用於車、馬都是量詞。只不過所稱數量不同而已。這要从它的造字本義來看。“?”取象于“車轅前部衡上雙軛之形”。戰國以前車馬關係極為密切,二者往往並舉。於是“兩”就有了同時指稱車、馬的可能。而且,秦漢以後車子結構發生變化,从二馬駕的單轅車變為單馬駕的雙轅車。所以,可同時指稱車馬的量詞兩,又有了指稱數量的不同,但却有嚴整的對應性。張桂光對此進行過精闢的論述:商周金文存在不同事物共享一個量詞而所代表的數量不同的情形。最典型的就是車、馬及其量詞兩和乘。兩和乘指稱車時,代表之數為一;指稱馬時,代表之數為二和四。[8]

杜鵑認為,西周早期的語言中“兩”指稱戰車,是“車加馬加人”或“車加馬”的總和,與後世單純指車的物量詞“輛”大相徑庭,應為名詞。[9]我們承認,車是古代諸侯作戰的工具,古漢語中的車也多是車加馬(加人)的總和,但這並不能說明“兩”就是名詞。單就材料而言,“俘車十兩”“易金車、馬兩”等本就有名詞“車”和“馬”,此時“兩”和數詞組成數量詞組修飾前面的名詞車和馬,因此,將“兩”理解成名詞是不符合語法實際的。

在古漢語中,特別是先秦時期,漢語是極不成熟的,量詞也是如此。數、量、名之間常常“互相感染”,“界限頗不明晰”。如肖婭曼所言,“古漢語實際表明,越早的古漢語,語義越混沌,語法功能越不分明”[10],“词汇源自浑沌语的分化,词类是语言系统发展成熟后,人的语法意识和语法实践的结果”[11]。先秦語言的混沌不成熟性導致了人們對“兩”修飾車馬時量詞詞性的困惑。

2.稱量布帛

(4)舍矩姜帛二?。(九年衛鼎·西周)

(5)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周禮·地官·媒氏》)

(6)納幣一束,束五兩,兩五尋。(《禮記·雜記下》)

以上諸例,“兩”都用來稱量布匹。其中最早當屬例(4),九年衛鼎銘文屬西周中期。至於兩為何稱量布匹,例(5)鄭玄注曰:“五兩,十端也。”孔穎達疏:“云五兩十端者,古者兩端相向卷之,共為一兩,五兩故十端也。”可見,兩用來稱量布匹也是從其造字本義引申而來。又鄭注例(6)曰:“十箇爲束。貴成數。兩兩合其卷。是謂五兩。八尺曰尋。五兩、兩五尋、謂每兩五尋則每卷二丈也。合之則四十尺。今謂之匹。”即古代兩為五尋,合四十尺,也叫一匹。《說文解字注·匸部》匹字下段按語曰:“五兩則五匹爲一束也。凡古言束帛者、皆此制。”所以古代修飾布帛之兩為長度量詞,義同匹。

3.指稱衣褲襪履

(7)葛屦五兩,冠緌雙止。《詩經·齊風·南山》

(8)襪一兩(《居延漢簡釋文合校》287·24)

(9)布復絝一兩(《居延新簡·二》51·67)

用兩稱量的衣物“屦”“襪”“絝”等都有成雙成對的特點。現代漢語中,“屦”“襪”乾脆用“雙”作單位詞。可以說褲子“一體兩分”的特點是其古代用“兩”作單位詞的原因。許慎《說文》中收錄了“緉”字,釋為“履兩枚也”。可見,“緉”是在“兩”的基礎上增添了義符來分擔“兩”的義項。在後代文獻中,“兩”稱量衣物漸為“緉”字替代,如曹植《冬至獻履襪頌表》:“並獻白紋履七緉,襪若干副,上獻以聞。”

4.物體重量單位

(10)二十四銖為一兩。(《說文·?部》)

(11)正陽莫囂連……為正陽貸越異之黃金十益一益四兩以糴種。(《包山楚簡》111)

(12)絮七斤八兩十八銖絮六斤十五兩七銖凡十四斤八兩一銖(《敦煌漢簡》1408)

“兩”用作重量單位,多有假借之說。但就我國古代度量衡單位制度和“兩”的造字本義而言,我們認為,與表成雙特點的衣物量詞一樣,“兩”作度量衡單位也源於其造字本義中“雙、二”的語義因素。《漢書?律曆志》:“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重物平施,知輕重也。本起於黃鐘之重……兩者,兩黃鐘之重也。”又《淮南子?天文訓》:“十二分而當一銖,十二銖而當半兩,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為一兩。”兩的這一用法一直延續至今,如“半斤八兩”等。

三、量詞“兩”的詞義孳乳與更替

從以上“兩”的各項意義來看,我們可以觀察到其中密切的孳乳關係。量詞“兩”的語義發展緊緊圍繞其字本義展開,呈輻射式分佈。見下圖。

“兩”,取象于我國古代雙輪單轅車“車轅前部衡上雙軛之形”,自始就包含“車”和“二、雙”的語義因素。從“車”這一語義因素出發,“兩”引申為指稱車的量詞。在我國古代車馬往往並舉,於是兩又有了稱量馬的功能。雙馬駕一車,故稱量馬時,“兩”為集體量詞,數值為二。嚴格來說,這也與其造字取象“雙軛”相關。從“二、雙”這一語義因素出發,兩先後引申為稱量布帛的長度單位、物體重量單位和表示具有成雙特點的衣物量詞。由於兩負載意義過多,後來產生了輛、緉等字形,分別指稱車輛和鞋履。輛作為後起字被後世沿用下來,直至今日,但緉字卻中途消失了。

注释:

[1]于省吾:《釋兩.古文字研究·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9页。

[2]張再興:《古文字考釋提要總覽·第三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王巍:《中國古代車馬制度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第2期。

[4]指“具有成雙特點”的“二”。

[5]馬國權:《兩周銅器銘文數量詞初探·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26-136页。

[6][9]杜鵑:《量詞“兩”考辨》,北方論叢,2005年,第3期。

[7]孫向陽:《說“兩”》,廣東社會科學,1995年,第2期。

[8]張桂光:《商周金文量词特點略說》,中山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10]肖娅曼:《語言背後沒有詞類——人為語言立法,還是語言天然有法》,待發表。

[11]肖婭曼:《“詞類”是“初始概念”嗎——“詞源”語源觀批判與混沌語源觀的建立》,四川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汉语论文范文第3篇

语言的影响力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通用程度与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对世界的影响力与强盛程度密切相关。

汉语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系统。方方正正的汉字,是中国的根,是炎黄子孙的源。它凝聚着中华五千年的璀璨文明,承载着华夏繁荣复兴的历程。汉语——德润人心,教安天下,是先贤孔子传道授业的依托;翩若惊鸿,钟灵毓秀,是兰亭集序曲水流觞的源头;横平竖直,铁骨铮铮,是华夏雄图封狼居胥的见证。汉语里记载着先民的生活、华夏的文化、中国的历史。汉语的输出,正是中华文化繁荣复兴的外显。历史上,东南亚许多国家,曾一度以汉字为官方文字。直至今天,还有不少国家的文字中保留着汉字或有明显的汉字印迹。

汉语曾一度陷入消亡的危机。都德《最后一课》的情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也曾出现过:日占台湾省曾被迫进行日式教育。“去汉文,学日语”,学校用日语教学,想找工作要会日语,日常生活逼着你使用日语。长达五六十年的日式教育,致使有的年轻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东北三省在沦陷后也有过类似的遭遇。国家危亡而令中国人居然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使用自己的语言,何其悲哀!多少中华儿女,为重新拥有汉语而浴血奋斗,直至抗日战争胜利,汉语终于又能響彻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

中国崛起,汉语盛行。如今,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热”,正是中国繁荣复兴最好的证明。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速度让世界震惊: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仪器上所用皆为汉语,若想进入中国构建的空间站,你得学习汉语;中国的5G技术是实现人机物互联的网络基础设施,若想掌握此先进技术,你得学习汉语;“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若想与“中国制造”进行密切的经济往来,你得学习汉语;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若想来中国工作、学习、研究,你得学习汉语……曾经影响亚洲的汉语,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迅速走向全世界。

语言的崛起,背后是国家的崛起。汉语热,正是世界迫切想了解中国、学习中国的印证。对很多人来说,汉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一把通向未来的钥匙。汉语热,将促进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推动中国和他国在各个方面的合作共赢。

[【点评】]

作为新闻评论,本文紧扣新闻内容发表见解,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述严密。小作者先从全球“汉语热”的现象中评价汉语的世界影响力,进而论证语言的影响力及通用程度和国家的影响力及强盛程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以汉字在古代亚洲的地位、汉字的危机、汉字的盛行为论据,以今昔对比的方式,论证了语言盛行的根本原因是国力的强盛。此外,文章还评论了汉字的文化内涵、“汉语热”对中国与世界交流的积极意义等,展现了作者对汉语的认识与热爱。大量的时事论据与严密的逻辑论证使评论严密、鲜明、深刻,具有时代意义。

(沈燕 绍兴市建功中学)

汉语论文范文第4篇

世界汉语大会不仅吸引着各国的目光,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也无不因这次大会的成功而受到极大的鼓舞。到国外求学的中国学生、学者也将国际汉语教学看作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业,关注着它的每一个进展,并希望参与到汉语教学工作中来,希望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国际汉语教学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趋势。本文从汉语国际传播与世界和平发展的关系的角度,从汉语国际传播与我国国家发展的关系的角度,谈一谈个人对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认识,并就对外汉语教学今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广大在外学生、学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中的作用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需要包括汉语在内的各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存在方式,是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经过长期的积淀和发展历史地形咸的。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五六千种语言。这些国家、地区和民族在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阶段等各个方面千差万别,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人类文明图景。各种文明的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是人类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保护民族特性.谋求共同发展.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理想,也是全人类的普世价值。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不仅是一种静态的生存状态,更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之源。《国语》上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各民族文化因为存在差异而产生了交流的愿望和需求,通过相互交流和借鉴而产生出荟萃人类各民族文化精华的新的文化.新的文化因为得到了发展而使得本民族进一步保持了个性和生机。这一规律早已被各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所证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承认、尊重和有意识地保持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保障.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标志,尊重和推动不同文明的借鉴、融合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对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所作出的庄严承诺和诉求。

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经济全球化在不同的国家造成了不同的后果。对于其利弊得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共识,这就是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会消弭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个性,使各民族和国家丧失自我发展的内涵支撑,也将使人类文明因为日益趋同而丧失发展的动力。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要与文化的多元化和世界的多极化携手同行,才能够保持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繁荣和共同进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的“徽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世界语言的多样性。语言历史学家告诉我们,人类各民族的语言随着民族的变迁而生生灭灭,而语言消亡的速度在近几十年来呈现明显加速的趋势,不由得令人担忧。据测算,今天人类语言的消亡速度是哺乳动物濒临灭绝速度的两倍,是鸟类濒临灭绝速度的四倍。有人估计,目前世界尚存的五六千种语言,在21世纪将有一半消亡,200年后,80%的语言将不复存在。一种语言的消亡对于人类人文生态造成的破坏,决不亚于一个物种的灭绝对于地球自然生态的影响。语言记载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也是一个民族传承文化的工具。一种语言消亡了,通过该语言代代相传的文化和知识就会消失。语言的繁荣是人类多样性文化生存、延续和发展的保障。基于这样的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实施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行动计划》的要点之一,就是”提倡在尊重母语的情况下,在所有可能的地方实现各级教育中的语言多样化,鼓励自幼学习多种语言。”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对保持世界语言的多样性提出了极大挑战,不仅造成少数民族语言濒临灭绝,而且在人口众多的民族语言之间也造成了使用和传播的不均衡。近百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英语在全球的使用和传播呈现强势,英语文化的价值观念也随着语言的传播向全世界渗透。目前,英语在互联网信息中占了85%.在联合国使用的语言中占了95%,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占了几乎100%。英语使用空间的不断扩张,造成其他语言使用空间的萎缩,引起世界有识之士对由此而带来的世界文化生态恶化的忧虑。从这个意义上说,积极推进包括汉语在内的世界各种语言的发展,其本身就是对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贡献。

二、世界对汉语学习不断增长的需求构成了汉语国际传播的强大动力,形成了国际汉语教学发展的机遇期。

社会语言学研究告诉我们,一种语言从一地向另一地传播的动力,来源于人们“交往”的需要,随人们交往的改变而改变。国家之间的交往最基础的是经济贸易上的往来,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一国国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更加与其他国家息息相关,渗透到了我们每个人日常的生活之中。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在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时候,其语言大多会在国际间比较流行。在东方历史上.中国盛唐时期,汉字文化在周边国家曾相当流行。在西方历史上,17世纪之前,拉丁语是欧洲各国交流的主要语言。17-19世纪,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代表着当时先进的文化思想,标志着优雅时尚的社交和生活方式的法语取代拉丁语成为签订国际公约和进行国际交流的语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语开始逐步随着先进的工业化浪潮和最新的科技进步等原因,特别是信息化的发展,日益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语言在国际间的流行,并不是语言本身决定的,而是由其使用人数的多寡,

由该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的吸引力和生产力的先进性,及其在世界的影响力来决定的,因此它是国家实力和地位的标志,更反映了世界各国对该国未来的预期。

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与世界大家庭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的融合进一步加深,使世界各国了解中国、与中国加强往来的愿望日益增强,也使得汉语在国际交往中的使用频率和范围迅速扩大,国际上对汉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根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的统计,目前汉语学习的快速升温是全球性的,就连汤加这样的太平洋岛国也开始有学校开设汉语课程。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程度不同地开展了汉语教学,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学习汉语。各地汉语教学的发展和规模明显与我国和世界各国的贸易、经济、旅游、教育、文化往来的规模和程度成正比。目前汉语教学规模最大的要数亚洲的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其次是北美和大洋州的移民国家美、加、澳、新,再次是欧洲地区,非洲、拉美的汉语教学也都取得了程度不同的发展。

世界各地学习汉语的动机之一是汉语作为一种重要商业语言的实用价值和潜在价值正在提升,越来越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可以带给学习者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就业机会,以及个人发展的竞争优势。在对汉语学习者学习目的调查中,职业目的正成为越来越多的选择。汉语水平考试(HSK)在韩国的年度参考人数在1999年还只有3000人,到了2004年已经达到2万多人,发展如此之快的原因就是汉语水平考试的成绩被韩国的许多大公司以及其他社会机构作为录取员工时衡量汉语水平的标准。法国总统希拉克在会晤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时曾说到:法国青年人学习汉语,这是对未来的一个极佳选择。

国际汉语教学的发展还得益于各国政府的政策推动。比如, 印尼教育部计划在2004-2007年在全国8039所中学逐步开设中文课程。泰国教育部也号召全国的中小学校普遍开设汉语课程。韩国教育部长表示到2007年将在中小学普遍开设汉语课。中文已经成为德国许多州的中学会考项目,英国教育部支持制定了中学汉语教学大纲,法国教育部正在积极推动中学中法双语教育实验计划。美国大学理事会将中文列入AP(在高中预修大学学分课程)项目,将极大地推进美国主流中小学汉语学习的积极性。2004年初,时任新加坡总理的吴作栋先生在新加坡华侨中学85周年和华中初院30周年的活动上曾发表过长篇演讲。他说:“中国的崛起使华文的掌握变得更为重要。新加坡人对华文的掌握和对中国的认识,对新中官方关系和新加坡人在华经商大有助益,这是竞争优势。如果降低华文教育的重要性,将失去这个优势,是政府不愿看到的愚蠢做法。因此,新加坡要培养一批精通双语的中坚分子,不仅能讲写流畅的华文,而且对中国文化、历史、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加快培养本国的汉语人才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战略考虑,是他们着眼于国家未来几十年长期发展的战略需要。

汉语在世界各地的传播还得益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吸引力。华夏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历经5000年而不衰,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自强的力量,兼容的气度,灵变的睿智,曾经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汉学家步入中华文化的殿堂。盛唐时期,长安曾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17、18世纪,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一度深为欧洲进步思想界所推崇,形成历史上著名的“东学西渐”现象。当今世界,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福祉,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迪。优秀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产。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就是要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所包含的知识和智慧为全人类所分享。

传播汉语文化不仅是中国的发展诉求,也符合世界各国发展的需要。中国和国际社会在这个问题上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

三、推动国际汉语教学是中国发展的需要。

语言的传播不仅是国家发展的结果,也能够反过来促进国家的发展,服务于国家的政治、外交、经贸、教育、文化、科技、社会等各个领域、其作用带有基础性、综合性和一定的先导性,其投入所带来的“回报”是巨大的、所产生的效应将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释放出来。因此,世界发达国家为了促进本国语言向世界的传播无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汉语的国际传播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胡锦涛主席在许多场合一再强调,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重申了这一政策、并指出,中国需要“努力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要和平发展、就要广泛开展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加强与其他民族的沟通和相互理解.减少偏见、消弭隔阂,消除误解:就要在建设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的同时,重视“软实力”建设,追求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中国发展所需要的良好外部环境在一定意义上是建立在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文化的认知、理解和喜爱之上的。在这方面,推广汉语的作用是独特的,也是无可替代的。汉语国际传播工作是我国“软实力”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不可缺少的一个举措和有意义的标尺。它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其本身就应该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

四,我国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政策和举措。

我国传播汉语的政策是建立在全世界各民族语言平等交流的观念之上的。这不仅取决于我国所选择的和平发展之路,也是由于中华民族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决定了中国推广汉语不会排斥世界其他语言。列强发展史上充满血腥的殖民扩张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近百年来饱受西方殖民主义列强侵害的中国,其语言传播的目的、政策和手段和殖民时代的文化有着本质不同。中国语言传播的道路绝不会走殖民者剿灭其他语言文化的路子。我们追求全人类语言文化的“共存、共生、共荣”,希望与其他语言一道,为世界人民的交流架设一座座双向沟通的语言之桥,为世界各民族文化打开相互展示之窗和相互借鉴之门。为此,中国不仅重视本国语言的向外传播,也十分重视国民外语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中国小学生自3年级就开始学习外语.大学中开设的外语门类达到近40种.全社会学习外语人数达2亿人。在外语教学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中国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和传播工作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是为了满足世界各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汉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需求,也是担负起母语国义不容辞的责任。

汉语在世界上的传播有自己的优势。首先,汉语作为母语的使用人口众多。据估计,海内外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有近11亿,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其次,汉语具有文化优势,汉字是世界上3000多年来唯一独立发展又连续不断使用至今的方块字,对周边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它负载着中国悠久、深邃的文化.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始终对世界各国散发着迷人的文化魅力。第三,汉语具有正在不断显现的经济优势,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掌握汉语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第四.秉持传统”和合”文化精神的中国,坚持和平外交政策,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追求共存,倡导共同发展,使得中国的对外形象充满亲和力。第五,中国在背负沉重的人口压力的条件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经过新中国的建设和短短的20多年改革开放,实现了国民经济翻两番.初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的成功,引起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极大兴趣,除了打交道,做生意,开展交流外,希望更多地了解和借鉴。而要真正深入了解中国离不开学习汉语。

汉语的国际传播也客观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就汉语语言本身来说,对于以拼音文字系统为母语的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确有一定难度。西方人在形容一种很难学的语言的时候,往往说“就像希腊语那样难学”,而汉语更难得像“天书”一样。就发展汉语的国内条件来说,我国用于汉语传播的经费还相当有限,根本无法与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等每年动辄十几亿、几十亿美元的经费相比。汉字还有简化字与繁体字之别。社会的语言规范意识尚较薄弱.大众传媒用语用字不规范不讲究的现象还不少见。对外汉语教育、海外华文教育、中国少数民族的汉语教育等,不仅各自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尚未完全成熟,而且在组织和科研上也需要建立有机高效的协调机制。就汉语的外部环境而言,汉语在国际语言生活中还远不占优势。将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或工作语言的国家和地区还相当少;汉语虽然是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的工作语言,但是地区性或国际性的组织中或会议上使用汉语的还不多。汉语在外交、贸易、科技、文化、教育等重要国际交际领域使用还十分有限:非汉语区域的华裔后代,保持汉语难度不小,放弃汉语的人不在少数:非华裔的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人数虽然正在快速增加,但绝对数量还有限。当今世界最强势的英语其母语使用人口仅4.56亿,但正在学习英语的人却超过10亿,而汉语的母语使用人口有近11亿,位于世界十大母语使用人口之首,但海外学习汉语的人口却相对少得多。

当前世界汉语教学的整体发展现状,可以用两句话加以概括:第一,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迅速增长,增长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超乎预料。第二,汉语在国际上的通行程度还较低,汉语教学的基数小,底子薄。世界汉语教学的上述状况决定了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是在比较低的起点上开始的,又是在高增长超乎我们现有力量的状态下运行的,其发展的空间和潜能是巨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汉语向世界各地快速传播呢?

2004年国务院批准了由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制订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2003年至2007年的发展规划——《汉语桥工程》。该“工程”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机构建设、资源建设和宣传推广等各方面的重要举措。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明确提出了“集成、创新。跨越”作为汉语对外教学和国际传播工作的发展战略,也就是要:集成一切资源要素,采取创新的举措,实现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首先,我们要加快对外汉语教学的资源建设的步伐.尽快缓解学习需求与教学供给之间的巨大矛盾。在各种教学资源中汉语师资队伍的扩大和提高是当务之急。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已经采取了几项重大改革创新举措,如2004年我们正式推出了“汉语教师国际志愿者计划”,至今已经向国外派遣了近500名志愿者,2005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000人。我们还大幅度增加了国家公派出国汉语教师的数量和派出的国别,教育部派出的公派教师从2002年的100人增加到2004年的170人。教育部2004年第19号令颁布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办法》,对原来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定办法》进行了改革,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使得能力认定工作更加便于中国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大学、中学教师和高校毕业生获取对外汉语教学的能力资质,同时将能力考试和证书推向国际,便于国际友人以及遍布海外的华裔同胞获得教授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的教学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加强海外汉语教师的培训工作;扩大和完善了国内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的培养。相对于国外对汉语教师的巨大需求,我们目前已经采取的措施还是不能满足要求,还需要全面扩大教师培养的规模和质量,继续大幅度且又稳步地增加汉语教师派出的数量。

教材建设是资源建设的第二个重点。最近几年,中央财政对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使得一系列大制作的新教材陆续问世,如《新实用汉语课本》、《当代中文》、《跟我学汉语》、《快乐汉语》、《乘风汉语》、《长城汉语》、《中文》、《汉语》、《标准中文》等等。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高等学校以及各大出版社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对外汉语教材。我们已经拥有了英、法、德、俄、西班牙、阿拉伯、日、韩等几乎所有世界主要语言注释的汉语教材,拥有适用于所有不同教学课型和满足课堂、业余等不同学习形式的种类繁多的汉语教材,并且这些教材大多是与国外的同行合作编写,有些还配有音像、多媒体光盘.有的专门为网络远程教学而设计。如今.在中国的大书店和世界很多地方的书店,都可以看到汉语教材,这在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教材建设已经取得的成绩虽然明显,但依然不能满足要求,特别是符合国外教学环境的汉语教材还相当缺乏。因此,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汉语教材建设的任务还相当繁重。

资源建设的第三个重点是汉语考试的研发。截至2004年底,汉语水平考试(HSK)已在34个国家设立了151个考点,共有40多万海外考生参加了HSK。近几年HSK考生人数每年以40%的速度在增长,其中2004年一年国内外参考人数近9万,占累积人数的22%。去年,汉语水平考试的发展与改革进一步加强力度,北京语言大学研发的HSK主干考试大幅度增加了题库内容,分别由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研发的HSK商务、旅游、文秘、少儿等4种专项考试将于今年正式向外推出。作为汉语水平考试研发基地的北京语言大学调整机构设置.

将原来的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分解为研发中心和考务中心,进一步加强研发和考务工作,统筹主干和专项考试的研发和考务。今后汉语水平考试还要不断扩大考点和考生人数,不断研究世界各地汉语学习的实际状况,推出适销对路的考试品种。

资源建设的第四个重点就是教学机构的建设。首先,要帮助各国尽可能多的教育机构开设汉语课程或专业,增加汉语教学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其次,要加强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基地的建设,保证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科研支撑和人才支撑。第三,也是重点工作之一的,就是加快海外孔子学院建设。要使之成为对世界各地汉语教学提供零距离支持的核心教育机构。海外孔子学院建设从2004年底起步,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已经得到世界各地高校、工商界、侨界、文化界、友协等各类机构和有关人士以及国内有关部门、省市及高校的热情响应,27家海外孔子学院的合作建设协议或意向书已经签署,世界汉语大会上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授牌仪式。今后,孔子学院还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加快建设。

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建设要取得快速发展.就要适应新形势,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教学手段。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管理和经营体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和配置教学资源,形成资源配置合理、运行顺畅的对外汉语教学供需体系.建立能够随着需求增长而不断自我壮大、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机制,为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教学工作者构建一个能够提供及时、优质的教学和信息资源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媒介的服务网络体系。要培育和引导汉语教学的需求市场,注意在国际会议、外交、贸易、科技、教育、文化、传媒、体育等领域逐步增加汉语的使用量,以提高汉语在国际交往领域中的价值;要树立品牌意识,大力培育汉语教学机构、教材、教师、考试和教学方法的品脾要不断引进世界先进的语言教学理念,不断完善课堂教学;面对教师、教材匮乏的局面,要特别重视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现代远程教学同时,还要加强汉语本身的信息化建设,努力建造汉语的各种资源库,使汉语在信息化方面的潜在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

对外汉语教学要取得快速发展,就需要“集成”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千军万马”,共同致力于这个事业。这就需要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切实纳入国家的发展战略,真正置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的战略定位上。要在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和协调之下,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调动教育、外交、发改委、财政、外宣、侨务、文化、对外经贸、出版、旅游、广播电视等各相关部门的力量,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及国内、国外学校等相关汉语教学机构和组织的积极性。对这项事业的经费投入也要体现”集成”的精神,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同时鉴于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还不可能与发达国家推广语言的财力相比。国家财政的投入必须突出重点,集中投入在涉及事业全局的重点项目上,通过重点项目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调动和利用社会资金和资源共同参与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集成”还意味着要从汉语的国际传播的角度.整合国内的语文教学、外语教学、民族语言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海外华文教学的教学队伍和科研成果,使汉语教学的发展与汉语的国际传播良性互动。“集成”还要求充分调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和国外汉语学习和使用的两个市场。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需要本土汉语的强盛,需要大幅度提高汉语在国内的声望,提高国内人民大众的汉语水平。要国内外相互配合,形成推动汉语的国际使用和学习的新的局面。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快速提高,汉语推广正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其发展轨迹应当是跨越式的。我们要力争用5年、10年。20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其他国家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走完的路,因此,要树立跨越式发展的观念和思路,要在总结和借鉴其他国家语言传播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寻找符合和平发展时代潮流和中国特点的汉语传播之路。

国际汉语教学是涉及国内外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需要各界有识之士出谋划策,也需要广大在外留学人员和学者的积极参与。在这方面.广大的在外留学人员和学者是一支积极而重要的力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有81.5万人出国留学,19.8万留学人员回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很多留学人员和在外学者的子女陆续进入就学年龄,他们发现,在国外的环境之下,孩子的汉语成了问题,担心自己的下一代成为与自己无法进行文化沟通的“香蕉人”。于是.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成立中文学校,让孩子利用周末时间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许多留学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属,投入了巨大的热情,无私地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财力和知识,使周末中文学校从小到大,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有上千所中文学校在北美、澳新、欧洲等地建立起来,有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单校学生甚至达到2000多人,成为世界各地开展中国语言文化教育的生力军。一些中文学校不仅为华裔子女提供汉语教学,也成为当地学生业余学习中文的理想去处。一些国家的中文学校还成立了自己的社团组织,仅美国的“全美中文学校协会”目前就已经聚集了300多所会员学校,在校学生达6万多人。

广大留学人员在中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还远不止中文学校这一个方面。目前,在许多国外大学的中文系或中文专业教授汉语的教师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的学生学者,还有一些留学人员将汉语教学选作自己热爱的职业和专业,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有些还担当起汉语教授、系主任等重要的教学和管理职位,甚至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汉语教学项目的主管。留学人员作为学生家长,在促进国外学区、学校开设中文课程方面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正是由于他们的呼吁和要求,主流社会的学校才有可能考虑开设中文课程,也由于留学人员在汉语教学方面所具有的能力,才使学校能够找到合格的汉语教师。留学人员还是将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中文读物介绍到国外的重要通道之一。从更广泛的角度看,在一些移民国家,华裔人数的增多(据报道,汉语已经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语言,澳大利亚和除魁北克省之外的加拿大的第二大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汉语使用的市场.增加了汉语教学的需求。更好地营造了汉语需求的社会舆论。

总之,广大在外留学人员和学者是推动世界汉语教学发展的天然生力军,为在各国传播中国的语言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世界各国对汉语教学需求的增长和我国对发展国际汉语教学的重视,也为广大在外留学人员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投身于所在国的教育事业和报效祖国,开辟了越来越广阔的天地。国家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需要成千上万的在外学人的关心、支持和参与。让我们携起手来,为祖国的语言文化传播事业,为在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架设增进友谊和交流的语言之桥,创造人类和谐美好的未来而共同努力。

(注:本文作者系教育部副部长、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

汉语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课堂 教学 非语言因素

一.非语言因素的概念

非语言因素是指在教学中非话语教学因素。最初对非语言因素进行研究的是在梁茂成的《副语言初论》中,他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阐释了“非语言因素”的含义。[1]广义的非语言因素包括一切非声特征(non-vocal features),如体态姿势、面部表情、视觉接触。狭义的非语言因素指的是超音段音位学中的韵律特征(prosodic features),如语气、语调、轻音、重音等。总体而言,非语言因素是文化差异的、声音的或运动的身势系统,其作用是辅助课堂语言教学的“补充”交际。

二.对外汉语课堂中非语言因素运用情况分析

1.非语言因素研究的重要性

本文选取真实的课堂案例,通过考察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课堂非语言因素使用情况,就其中的所有非语言因素的形式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出非语言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在汉语教学中蕴含丰富的非语言因素信息,教师准确的使用非语言因素有利于消除其他国家汉语学习者对初学汉语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在对外汉语课堂中使用非语言因素也可以减少师生间因语言不同而产生的交流问题,可以避免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具有实用性和推动汉语教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2.非语言因素使用案例分析

目前网络上有很多高质量汉语教学视频,因篇幅有限,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陈默老师主讲的《“把”字句语法教学》为案例。[2]本案例教学对象为零起点成年的外国留学生。教学内容是“把”字句型,课程视频总时长为45分钟。该教师在课堂中一共用了150个非语言因素教学,平均每11秒一个,可见课堂使用非语言因素频率之高。该师在讲授新句型的时候,整节课使用了大量的非语言因素,基本运用了各种形式的非语言因素。

案例中因为是零起点的留学生,所以在讲授语法的时候难免会遇到无法用语言讲解的地方,在晦涩难懂时教师及时准确的运用手势、眼神,使学生对句型更容易接受,使语法点明白易懂。该名教师尽可能多地利用学生的物件和教室现有的资源,借用非语言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如:把水杯放在桌子上、把窗户关上、把电脑打开、把门关上等。对于这样的知识点讲解最佳的方法就是使用非语言因素。因此,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准确的使用非语言因素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语法,并且获得永久记忆。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非语言因素的作用

针对上述视频案例分析,非语言因素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非语言因素能够强调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有意识性地加重某些字词的读音,反复示范练习主要信息,是使用非语言因素最常用的表现形式。因此非语言因素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其次,非语言因素可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调节课堂气氛。从心理学上来看,学生情感态度可以产生对语言学习的迁移。因此,教师准确使用非语言因素,能够帮助留学生克服对目标语的紧张和抵制情绪。

再次,非语言因素可以起到暗示信息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课堂上出现个别学生违纪的现象,使用非语言因素既可以保存该名学生的“面子”,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走到学生身边轻拍其肩膀)。

最后,学生的非语言因素也能给教师传递相应的信息,也就是说,学生的非语言因素能起到反馈教学效果,指导教师教学的作用。

非语言因素是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的,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但是不同国家具有文化差异性,所以非语言因素也具有差异性。教师必须在对自己国家和其他各国的非语言因素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以尊重的态度,选择性地应用。[3]对外汉语教师只有在包容和理解前提下,才能积极向留学生传授汉语知识和中国人常用表达方式。如何选择合适贴切的非语言因素,成功地运用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是“一带一路”视域下对汉语教师提出的时代性要求。

参考文献

[1]梁茂成.副语言初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128-130.

[2](英)戴斯蒙德·莫里斯.身体语言[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3]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JG17EB187)

(作者介绍:韩玲玲,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王绍舫,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

上一篇:汉语语法学论文下一篇:国际汉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