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论文范文

2022-05-13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古代汉语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從我國車馬形制出發考察量詞“兩”的形、義來源,得見“?”“兩”二形實為一字,“?”是“兩”的初文,本義乃“車前衡上雙軛”。後用來稱量車馬、布帛、鞋履等帶有成雙特點的事物。

第一篇:古代汉语论文范文

论汉语国际教育古代汉语课程师资素质培养

古代汉语既是汉语言本科的专业必修课,也是被国际学生公认为最难的课程。然而,此课却是深入学习中华文化的门径。如何令学生兴味盎然地学习文言,如何巧妙、恰当地渗透文化知识,皆与师资素质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当前古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观念误区与国家设置古代汉语课程的意义进行较为深入地剖析,以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案例为切入点,具有针对性地论述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中从事文化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古代汉语教学现状与观念误区

建国以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经历了草创之艰辛与改革之新变,迄今方显星火燎原之势。而相较于传统文科,仍是年轻的学科。汉语国际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增进异质文化的理解与交流,成为沟通思想的桥梁,而现阶段其研究重点仍在语言本体与教法研究。近年来,文化教材的研发虽有进展,但就整体文化教学研究的深度与课程推广的力度而言,皆无法与语言教学研究相提并论。

在国内高校中文系的专业教育中,古代汉语课程实际上起到专业分水岭的作用,学生对此课的兴趣浓度与学习成绩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未来深造时专业方向的选择。而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中,对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等文化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却常显不足。究其要因,主要有三:其一,课程无用论,认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疏离,学习古代汉语缺乏实际意义。其二,畏难情绪,认为很多中国人都学不懂古代汉语,何况是外国人。其三,轻视国际学生的汉语接受能力,低估其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求知欲,认为留学生只要能背诵两首诗词就算是学过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了。

执此谬见从事教学,呆板、枯燥地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学生昏昏欲睡;不准确地讲解,导致学生理解知识似懂非懂,混沌迷茫;因教师知识储备的欠缺而造成语言要点、文化常识的漏讲,影响日后古代文学课程的授课进程;移植中文系传统试题模式,甚至初学文言就考课外古文语篇翻译……种种做法都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挫伤了学习自信心。由是观之,古代汉语素来成为国际学生考试“亮红灯”频率最高的课程,教师对此并非全然无责。

二、古代汉语课程设置深意解读

回顾国际学生的汉语学习历程,从学习拼音到听、说、读、写课程,都属于语言学习范畴。即便是中国历史、文化概况等课程,也都是以现代汉语写成的简介性内容。而古代汉语则不同,是国际学生与“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初次接触。因此,教师应在充分理解古代汉语课程设置意义的基础上,以科学、实用的教法开展教学。

第一,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根源,教师应站在促进学生加强现代汉语理解力与汉语应用得体性的基础上,来完成古代汉语的教学,帮助国际学生提高欣赏汉语的品位与词汇应用的层次。授课之初,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文言在汉语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在以往三千余年的岁月里,文言雅语是士子的必修课,文言文一直居于书面语的垄断地位,作为首要文化载体的地位从未动摇。自20世纪筆起新文化运动开始普及白话文,文言之于现实生活的影响日渐衰退,但其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客观现实则无可取代。无论是应用时间的长度,还是精神内涵的深邃程度,白话文皆无法与文言文相比。文言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建立、文化性格的养成相伴相生。时至今日,其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依然渗透于现代生活的诸多细节中,只是人们在“习以为常”中忽略了对文言的认知,比如成语、典故的应用等等,不胜枚举。上述道理,是引导学生端正态度,建立正确学习观念的有效阐发。

第二,各高校选用教材的难易程度与课时安排的进度均已力求适合国际学生的汉语接受程度,师生双方皆不必存在畏难情绪。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两部古代汉语教材,一是徐宗才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是李禄兴先生主编的《今用古代汉语》,在篇章选择、课文注释、语法讲解、课后习题等环节虽体现出编者不同的教学理念,但都对国际学生的接受能力做过充分考量,教材编写的难度与深度已远远低于国内中文系使用的专业教材,汉语言本科二、三年级的国际学生可以接受。

第三,以古代汉语课程激发国际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持久兴趣。庞大的汉语学习群体水平呈现金字塔结构,即初、中阶学习者人数众多,高阶学习者相对较少。虽说无论汉语水平高低,学习中文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体现,但各领域在促进国际信息互通中做出突出贡献,发挥强大助推作用的精英,往往是汉语高阶水平人士。尽可能多地激发初、中阶学习者潜能是教师职责所在。

相对于全部人生而言,国际学生驻华学习时间毕竟短暂。支撑他们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继续学习汉语、研究中华文化,浓厚的兴趣显然是保持学习动力与恒久毅力的最重要精神支柱。国家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阶段设置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学课程,用意深远。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应提高对此课的重视程度,以持久发展的眼光,善用此课来调动学生探求中华文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我国文化推广事业的深度与广度都将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师资优选与教法调适

纵观学科发展史,20世纪50年代虽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初创时期,教学规模相对较小,师资队伍却精英荟萃。吕叔湘、朱德熙、邢公畹、童庆炳等名家巨擘都是为事业奠基的功臣元勋。回顾前辈学者的治学共性,无不以精研国学为根本,兼善西学,既躬耕于教学一线,又在学术上独树一帜。这对当代师资选拔与素质培养亦应有所启发。汉语国际教育领域,若优选中国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典文献学、古代汉语史等相关专业出身的教师担任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或可体现以下优势。

首先,入选教材的语料佳篇嬉笑怒骂无所不包,但文言不同于白话,即便是非骈体对仗的散文,亦或是措辞强硬、语气激昂的辩论文,皆自有其文言雅韵。而此份深蕴于字里行间的雅致,确需长期沉潜于典籍方能领悟。

古文本无标点,同一段文字,句读不同,或文意生变,或情韵有别。广为流传的“雨天留客”事典与对杜牧《清明》七绝诗的宋词版改写即为显例。前者“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是饱含期待的问句,若标点为“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则是生硬的拒绝了。后者将晚唐杜牧的七绝诗28字只字未改,标点停顿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变为宋词风格后,更添一份怅然蕴藉之思。

汉语音、形、义紧密结合,若声调变化,则意随音转,声调教学始终是国际学生语音操练的重点与难点。古代汉语中存在着通假字、古今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情况,都给国际学生识读、记忆文言带来困难。因此,专业教师的标准范读,不仅可以读准文言字音,更有助于学生体会“文言之韵”。

其次,需要申明,以现代汉语语法生搬硬套古代汉语语法讲解的做法绝不可取。文言语序、词法与现代汉语多有不同。若以现代汉语语法来讲解文言宾语前置句、使动与意动用法,莫说是国际学生,就是中国学生,也必定如坠云雾。专业教师在处理文言语法讲解时,相对富于经验。比如,词句释析更为清楚,补充例证更为得当,词法讲解更为灵活,尤其对古今异义词的源流辨析也更为准确。

最后,专业教师的知识积淀有助于应对学生提问,随机应变穿插文化扩展内容,促进课堂互动。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充满挑战,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正确理解并习惯接受学生的即兴提问。在非语言技能教学的文化课上,答疑与提升学生兴趣正向相关。如何巧妙答疑,恰当扩展文化知识,是教研过程中常需深思的课题。例如,在讲授《多多益善》课文时,学生提问:“这是韩信与皇帝的私人谈话,别人怎么知道的?”千万不要误以为是学生刁难老师,按照国际学生的现代理解,若非秘密监听,君臣二人间的对话如何得以记录而流传千载?教师刚好可以“借题发挥”,向学生介绍“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史官制度以及“秉笔直书”的史官精神,是中国历史记载不曾中断的重要保障。若课时允许,良史董狐、太史伯兄弟、司马迁故事都令学生兴趣倍增,并对中华文化肃然起敬。

专业教师具有以上三方面学养优势,但要胜任汉语国际教育文化类课程教学,还需用心研习学科特点,进行教法调适。谨举三例以资参考。其一,古代汉语授课尤需“出言谨慎”,用符合学生实际接受水平的汉语讲解,力求简明、易懂。其二,联系现实多做“古语今用”练习,强调实词的古今意义联系,适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三,改变传统文言教学的严肃课风,秉持严谨而富有亲和力的教学态度,善借课文设计文化讨论环节,营造“有用处、有趣味、有深度”的课堂氛围。综上所述,专业教师将学识素养与汉语国际教育经验相结合,务求在短时期内形成适合国际学生的教风与教法,无疑将对提升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四、师资培训与素养提升之建议

直接吸纳古代汉语相关专业教师加盟汉语国际教育教师队伍,固然是师资建设之捷径,但文化素养的提升非朝夕可就,确需日久年深潜心“修行”,以下三点建议或可参考。

第一,重视传统经典文献的学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实的专业基础有赖于每天点滴的积累。研习经典,非止于增长知识,其要义更在于通晓事理,养德修身,“知书达理”正谓于此。透过先贤行藏与灼见,感受其超拔的人格魅力,体悟传统文化的深邃哲思。学生的问题也许很简单,但若想做出精彩的回答,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可堪回味的见解。

第二,研习二语习得与跨文化交际理论,并与每日教学实践相结合,于应用中思考与古代汉语教学的契合点与变通之处。以研究的心态从事教学,在课堂上以恰当、得体的方式传播正确的文化观念,是教师对文化传承尽职尽责的具体表现。

第三,培养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的职业习惯。无论是多媒体应用技术,还是教材、教法研发的最新动态,都要及时掌握并跟进学习。作为文化课教师,尤需牢固树立“文化存在于生活中”的理念,对新生事物或文化现象,应有探求之心,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清楚文化演进嬗变的来龙去脉。在与学生交流时,可更好地解释古今关联。

惟愿拙作能够引起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对文化类课程的更多关注,促进师资优选与素养提升。所论所言以资同行研判,亦期方家赐教。

参考文献:

[1]王金娥.论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7).

[2]朱焱炜.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古汉语教学[J].上海大学学报,2007,(3).

[3]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3).

[4]黄爱华.谈留学生的古代汉语教学[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1).

[5]崔立斌.谈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6).

[6]程伟民.论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

[7]苟承益.谈对外汉语教师的综合修养[J].成都大学学报,1999,(3).

作者:牛倩

第二篇:古代汉语量词“两”研究

摘 要:從我國車馬形制出發考察量詞“兩”的形、義來源,得見“?”“兩”二形實為一字,“?”是“兩”的初文,本義乃“車前衡上雙軛”。後用來稱量車馬、布帛、鞋履等帶有成雙特點的事物。綜觀古漢語中“兩”的使用情況,可進一步得出其各項詞義的輻射式引申脈絡。

关键词:兩 量词 引申

“兩”就字形來講,許慎《說文·?部》有“兩”“?”之別。前者為銖兩之兩,後者為數字之兩。後代學者多不同意許的看法,認為是強生分別。不僅如此,对古文獻中兩的詞性、詞義孳乳及更替問題,學者們也多有探討,但仍無定論。在拜讀了前賢的大作之後,笔者又對文獻中“兩”的用例等進行考察分析,略有體悟,在此不揣淺陋,試陳述之。

一、量詞“兩”的緣起

在討論量詞“兩”的緣起之前,我們應先就一個問題達成共識:“兩”和“?”是一個字還是兩個字。

《說文》有銖兩之“兩”和數字“?”之分,清代學者多從此說。囿於考古材料的缺乏,他们未能準確判斷二者的關係。于省吾《釋兩》一文從出土的商周車馬形制出發,認為“兩”“?”本屬同字。“兩字的初文作?,乃截取古文字車字的部分構形而為之。象車轅前部衡上著以雙軛。”[1]张光裕也認為二者原為一字,“‘?’加上一横只是文字增繁现象”。[2](P553)笔者在參觀金沙遺址博物館時有幸看到第五展廳展出的河南安陽出土的商代晚期雙輪馬車,車身後部有陪葬的車夫。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長王巍指出:“迄今為止,在我國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車子實物是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馬車。”“秦漢以後,車子結構發生變化,从二馬駕的單轅車變為單馬駕的雙轅車。”[3]从古文字材料和古代车马形制来看,于、张二人的考察可信。因此我们认为“兩”和“?”本是一字。“?”是“兩”的初文,後者在前者的基礎上增繁而成。“?”取象于“車轅前部衡上是雙軛之形”,“車轅前部衡上雙軛”乃其本義。

可见,“兩”从一开始就包含“車”和“二”[4]兩重意義。後代文獻中“兩”用如“車兩”“馬兩”,及其表成雙之意,當直接緣於其造字時所取之象。

二、量詞“兩”的用例及相关问题考察

如前文所述,“兩”“?”實為一字。經考,甲骨文中未見“兩”字,金文“兩”字作“?”。從古代文獻來看,量詞“兩”的使用範圍頗廣,具體用例如下。

1.指稱車輛和馬匹

(1)孚車十兩(圅皇父簋·西周)

(2)大賓豕?章、馬?,賓五?章、帛束。(大簋·西周)

(3)伯賜小臣宅畫干、戈九,易金車、馬?。(小臣宅簋·西周)

以上用例中,例(1)“兩”表示車,例(2)指稱馬匹,例(3)同時指稱車和馬。後來,“兩”指稱馬的用例逐漸減少,直至消失。而指稱車的“兩”也逐漸為“輛”所替代,一直持續至今。

對於以上諸例中“兩”的詞性問題,學界存在爭議。一般學者認為“兩”用於車、馬时都是量詞;但馬國權認為“兩”指稱車是量詞,指稱馬是數詞;[5]杜鵑則以時間為限,認為在先秦文獻中“兩”是名詞。[6]

先來看馬先生的觀點。“兩”指稱車為量詞,這是大家都认同的。但馬先生認為“兩”指稱馬是數詞,未免有些表面化了。孫向陽曾撰文討論過馬先生的這一觀點。“金文馬以‘兩’‘乘’計,車也以‘兩’‘乘’計。在這樣的對應關系和發展系統中,說其他詞為量詞,偏偏用於馬的‘兩’是數詞而不是量詞,就會令人費解。”[7]孫所言極是。我們認為,“兩”用於車、馬都是量詞。只不過所稱數量不同而已。這要从它的造字本義來看。“?”取象于“車轅前部衡上雙軛之形”。戰國以前車馬關係極為密切,二者往往並舉。於是“兩”就有了同時指稱車、馬的可能。而且,秦漢以後車子結構發生變化,从二馬駕的單轅車變為單馬駕的雙轅車。所以,可同時指稱車馬的量詞兩,又有了指稱數量的不同,但却有嚴整的對應性。張桂光對此進行過精闢的論述:商周金文存在不同事物共享一個量詞而所代表的數量不同的情形。最典型的就是車、馬及其量詞兩和乘。兩和乘指稱車時,代表之數為一;指稱馬時,代表之數為二和四。[8]

杜鵑認為,西周早期的語言中“兩”指稱戰車,是“車加馬加人”或“車加馬”的總和,與後世單純指車的物量詞“輛”大相徑庭,應為名詞。[9]我們承認,車是古代諸侯作戰的工具,古漢語中的車也多是車加馬(加人)的總和,但這並不能說明“兩”就是名詞。單就材料而言,“俘車十兩”“易金車、馬兩”等本就有名詞“車”和“馬”,此時“兩”和數詞組成數量詞組修飾前面的名詞車和馬,因此,將“兩”理解成名詞是不符合語法實際的。

在古漢語中,特別是先秦時期,漢語是極不成熟的,量詞也是如此。數、量、名之間常常“互相感染”,“界限頗不明晰”。如肖婭曼所言,“古漢語實際表明,越早的古漢語,語義越混沌,語法功能越不分明”[10],“词汇源自浑沌语的分化,词类是语言系统发展成熟后,人的语法意识和语法实践的结果”[11]。先秦語言的混沌不成熟性導致了人們對“兩”修飾車馬時量詞詞性的困惑。

2.稱量布帛

(4)舍矩姜帛二?。(九年衛鼎·西周)

(5)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周禮·地官·媒氏》)

(6)納幣一束,束五兩,兩五尋。(《禮記·雜記下》)

以上諸例,“兩”都用來稱量布匹。其中最早當屬例(4),九年衛鼎銘文屬西周中期。至於兩為何稱量布匹,例(5)鄭玄注曰:“五兩,十端也。”孔穎達疏:“云五兩十端者,古者兩端相向卷之,共為一兩,五兩故十端也。”可見,兩用來稱量布匹也是從其造字本義引申而來。又鄭注例(6)曰:“十箇爲束。貴成數。兩兩合其卷。是謂五兩。八尺曰尋。五兩、兩五尋、謂每兩五尋則每卷二丈也。合之則四十尺。今謂之匹。”即古代兩為五尋,合四十尺,也叫一匹。《說文解字注·匸部》匹字下段按語曰:“五兩則五匹爲一束也。凡古言束帛者、皆此制。”所以古代修飾布帛之兩為長度量詞,義同匹。

3.指稱衣褲襪履

(7)葛屦五兩,冠緌雙止。《詩經·齊風·南山》

(8)襪一兩(《居延漢簡釋文合校》287·24)

(9)布復絝一兩(《居延新簡·二》51·67)

用兩稱量的衣物“屦”“襪”“絝”等都有成雙成對的特點。現代漢語中,“屦”“襪”乾脆用“雙”作單位詞。可以說褲子“一體兩分”的特點是其古代用“兩”作單位詞的原因。許慎《說文》中收錄了“緉”字,釋為“履兩枚也”。可見,“緉”是在“兩”的基礎上增添了義符來分擔“兩”的義項。在後代文獻中,“兩”稱量衣物漸為“緉”字替代,如曹植《冬至獻履襪頌表》:“並獻白紋履七緉,襪若干副,上獻以聞。”

4.物體重量單位

(10)二十四銖為一兩。(《說文·?部》)

(11)正陽莫囂連……為正陽貸越異之黃金十益一益四兩以糴種。(《包山楚簡》111)

(12)絮七斤八兩十八銖絮六斤十五兩七銖凡十四斤八兩一銖(《敦煌漢簡》1408)

“兩”用作重量單位,多有假借之說。但就我國古代度量衡單位制度和“兩”的造字本義而言,我們認為,與表成雙特點的衣物量詞一樣,“兩”作度量衡單位也源於其造字本義中“雙、二”的語義因素。《漢書?律曆志》:“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重物平施,知輕重也。本起於黃鐘之重……兩者,兩黃鐘之重也。”又《淮南子?天文訓》:“十二分而當一銖,十二銖而當半兩,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為一兩。”兩的這一用法一直延續至今,如“半斤八兩”等。

三、量詞“兩”的詞義孳乳與更替

從以上“兩”的各項意義來看,我們可以觀察到其中密切的孳乳關係。量詞“兩”的語義發展緊緊圍繞其字本義展開,呈輻射式分佈。見下圖。

“兩”,取象于我國古代雙輪單轅車“車轅前部衡上雙軛之形”,自始就包含“車”和“二、雙”的語義因素。從“車”這一語義因素出發,“兩”引申為指稱車的量詞。在我國古代車馬往往並舉,於是兩又有了稱量馬的功能。雙馬駕一車,故稱量馬時,“兩”為集體量詞,數值為二。嚴格來說,這也與其造字取象“雙軛”相關。從“二、雙”這一語義因素出發,兩先後引申為稱量布帛的長度單位、物體重量單位和表示具有成雙特點的衣物量詞。由於兩負載意義過多,後來產生了輛、緉等字形,分別指稱車輛和鞋履。輛作為後起字被後世沿用下來,直至今日,但緉字卻中途消失了。

注释:

[1]于省吾:《釋兩.古文字研究·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9页。

[2]張再興:《古文字考釋提要總覽·第三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王巍:《中國古代車馬制度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第2期。

[4]指“具有成雙特點”的“二”。

[5]馬國權:《兩周銅器銘文數量詞初探·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26-136页。

[6][9]杜鵑:《量詞“兩”考辨》,北方論叢,2005年,第3期。

[7]孫向陽:《說“兩”》,廣東社會科學,1995年,第2期。

[8]張桂光:《商周金文量词特點略說》,中山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10]肖娅曼:《語言背後沒有詞類——人為語言立法,還是語言天然有法》,待發表。

[11]肖婭曼:《“詞類”是“初始概念”嗎——“詞源”語源觀批判與混沌語源觀的建立》,四川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作者:闫翠科

第三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教学探讨与实践

摘要:古代汉语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文在分析该课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六个方面探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教学。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古代汉语 教学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阅读古书的工具课。这门课程是通过讲授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古代汉语通论以及古代汉语常用词,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训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古书阅读能力。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要求其能够准确地解释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文言用法及有关问题,注重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结合。但由于受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因素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汉语课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探讨与改革。

一、古代汉语课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沿袭经典,专业针对性不足

目前,各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学基本上采用的是王力先生确立的文选、常用词、通论三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也基本遵循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编写体例。王力先生所确立的文选、常用词、通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权威性毋容置疑,但该本《古代汉语》完成于上个世纪60年代,以培养语言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其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社会环境与现在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当今各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学应面向专业、面向新环境在教学内容上适当调整更新。

(二)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在各院校普遍压缩专业理论课时的背景下,古代汉语的课时也在不断缩减。古代汉语知识点多,且历史跨度长、难度大,这就造成了任课教师感觉教学课时紧张,教学内容很难完成,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参与、互动。以教师讲授为主,加之课程难度较大,学生多疲于接受,失去了学习的成就感和动力,更无从谈起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陈旧,无法调动学生兴趣

古代汉语课由于课程内容、教师年龄等原因,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率较低,仍多沿用“一本教材,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或者仅利用多媒体介绍相关背景材料。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的课堂教学,限制了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很难做到内容丰富、生动,教学效果和学生兴趣也势必受到影响。

二、古代汉语课教学探讨与实践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在汉语国际推广大背景下新兴的学科,其古代汉语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训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或从事汉语教学、语言文化传播等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和语言文化传播工作者为培养目标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其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目标应立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注重学生语言运用和运用汉语进行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立足专业调整更新

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调整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其教学内容应强调两个方面:一是立足于汉语教学的古代汉语本体知识,系统而扎实的汉语本体知识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语言文化传播的基础,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古代汉语课应强调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学生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等理论知识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二是语言分析和语言教学能力,语言分析和语言教学能力是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和语言文化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在夯实本体知识的同时,重视汉语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分析语言偏误、语言现象以及使用汉语进行教学的能力。

(三)教学主体:以学生为中心

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参与、体验与获得,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在古代汉语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训练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汉语课应设置充足的学生思考与展示的空间,从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围绕教学内容,通过精心设置问题、组织讨论、构建网络资源平台等教学环节,创造学习、思考、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把握课程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与参与性

古代汉语课教学应该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使教学方法多样化,鼓励并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自主性,通过主动探寻不断学习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古代汉语课教学中,围绕文字、音韵、训诂、语法等内容提出选题,学生围绕选题查阅、搜集资料,并将自己的“分析、研究”成果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利用课堂或课余实践活动给同学讲解展示,全体同学参与讨论,归纳总结学习内容。学生参与其中,主动探寻求知不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另外,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针对古代汉语课,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语言社会调查,在调查材料、分析材料、形成成果的过程中训练学生自主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手段:现代与传统相结合

古代汉语教学中,为了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语言现象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应做到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各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价值,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图像、视频、声音、文字一体,具有形象性、趣味性、丰富性等优势。相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而言,传统教学手段授课速度慢、内容量受限制,但是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又长于情感思想交流、重现性强、灵活性的特点。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合理地综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一方面,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建立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网络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和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加深补充课程内容,完成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审美。

(六)教学评价:多形式与重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高,在课程教学评价上也应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进行。本专业的古代汉语课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上应改变传统的单一卷面形式进行评价的方式,做到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并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教学评价的出发点不再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注重学生潜能、个性的发挥,综合运用发展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手段相结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进行考核评价,使评价不仅是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当前,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变化,新形势、新问题不断出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汉语课应根据社会环境、专业特点、教学对象等因素不断改革创新,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李瑾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古汉语教学改革[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作者:王丽 朱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生活与数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妇产科医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