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范文

2023-12-03

语言与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言 颜色 文化

1 赤、橙、黄、绿、蓝、靛、紫,使世界如此美丽,令江山如此多娇。生活中充满了五颜六色,万物着色,绚丽辉煌。人们生活在色彩中,与颜色结下不解之缘。颜色不仅装扮了缤纷的世界,而且有着超出其本意的内涵。颜色词也都另有其意。是不是颜色只在汉语中才如此神秘多变?其实,颜色在英语中也同样有着极其丰富而且和汉语非常相似的用法。我们从英语成语和谚语中就足以见其妙。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智慧在这里闪耀、聚焦。

1.1 +颜色词

(1)"deep/dark+color words": indicating the strong color

(2)"light/pale+color words": indicating the light color

(3) "bright/rich/vivid+color words": indicating the bright color

(4) "dull/dirty+color words":indicating the dark color

1.2 ”颜色词+英语”

This group indicates the different shades of the color. An adjective followed by -ish means "slightly…"

1.3 ”颜色词+颜色词”

This pattern indicates the mixture of the color. The former stands for the main color, while the latter functions as modification.

1.4 ”颜色词和颜色词”

Two colors coexisting in something without being mixed form a design and color.

2 English abounds with phrases containing color words. Colors may convey different messages to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es. Due to the respectiv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radition, some phrases containing color words have far surpassed their original meanings, forming different connotations

2.1红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red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happy occasions. On calendar, we can find that holidays such as Spring Festival are printed in red, which is called “red-letter days”, while ordinary days are in black. Besides, “to paint the town red” is to celebrate wildly, to enjoy oneself to one’s heart’s content. Another example is to “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omeone”, meaning to give a hospitable and formal reception.

Similarly, We Chinese people traditionally cut red couplets and applique to celebrate occasions like wedding and New Year. Besides, We have a very famous trademark “double red happiness” (红双喜) which is symbolic of good fortune.

2.2蓝

看来,蓝色是一种良好的单词来中国;蓝色的天空,不是经常,可以激发我们向往美好的未来;蓝色的大海充满不确定性引起无限的想象力。当然,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著名的歌曲“爱是蓝色等于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在西方文化中,然而,蓝色没有联系的幸福和想象,但忧郁和抑郁症。

He has been in a blue mood (or having the blues) since he knew that his failure in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this example, those two terms mean a sad or gloomy mood. Similarly, a blue Monday carries the same feeling. Usually after the happy weekends, we are likely to feel reluctant to attend school or go back to work, thus coming the expression-a blue Monday that can be accepted and understood by both cultures.

Blue is also often associated with high social status or being aristocratic. He is a real blue blood means he is from an aristocratic family. In addition, in U.S., a book with the names of famous figures, especially top government officials, is called blue book. Here is more to complement the word list of blue.

2.3绿色

英语称红眼病或绿色与羡慕,嫉妒和羡慕的意思。然而,在中国,用来表达描述同样的感觉是眼红或红眼病(字面红眼);一个完全不同的颜色一样的感觉!

In English, green also indicates lacking in experience, as seen in the phrase greenhand and greenhorn. The former suggests someone who is inexperienced and immature. The latter suggests an immigrant who is not familiar with local customs or untravelled.

By the way, the Chinese expression 戴绿帽子(literally to wear a green hat) means to be a cuckold. If we translate it word by word, misunderstanding or confusion will arise.

2.4黄

一般来说,黄在某种程度上是贬义,带有内涵懦弱、嫉妒、猜疑和卑鄙。证据在这里

Here is the proof.

yellow alert;alert in advance

yellow boy;gold coin

a yellow dog;a contemptible person

a yellow dog contract;a contract signed in the precondition that the employee will not join in the labor union

the sear and yellow leaf;an old age

yellow looks suspicious looks

yellow streak;tending to be coward and chicken-hearted

3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we can see that there are distinc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Sometimes, Chinese may not use the color words when they are used in English expressions and vice versa. Let us see a few examples contain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红.

红人;a favorite with somebody in power

红榜;honor roll

红利;bonus; extra dividend

红运;good luck

红光满面;one’s face glowing with health

脸红;blush

红茶;black tea

红绿灯traffic light

我相信上述例子充分说明这一点。在许多情况下,它的基本含义是没有颜色的功能,但深刻的文化协会的有关颜色的功能。也就是说,不同的使用颜色词的英汉站出来当自己的颜色词不发挥重要作用。双因素可能有助于说明。首先是语言本身。有许多不同的特点,这两种语言。英语单词的特点是灵活性。然而,绿色中国将失去意义除非它是结合革命或其他词相似。二是超越语言的因素,其中包括文化因素等不同的习俗、传统和文化背景。无论上述差异的存在,使用的颜色词不能相同。因此,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在使用颜色词。

参考文献

[1] 李密.颜色看中西文化

[2]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4

语言与文化范文第2篇

【摘 要】在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以及运用能力;但是按照正向迁移理论,这种教学模式势必会影响学生正确理解英语知识和准确发挥。将正向迁移理论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意识,从跨文化的角度了解英语知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本文针对正向迁移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及其作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英语教学;正向迁移理论;渗透;作用

引言

语言迁移理论是在二十世纪60年代提出的,本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学生在进行第二语言习得的时候,普遍会存在语言迁移的现象。语言迁移包括两种迁移方向,即正向迁移(positive transfer)、负向迁移(negative transfer)。其中,目的语的学习中会受到母语的正面影响,即为正向迁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正向迁移理论,一方面可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取之精华,去其糟粕而传承中国悠悠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一、关于“正向迁移理论”的理解

迁移(transfer)原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的概念是Robert Lado提出的,在他看来,当进行语言学习的时候,就必然会受到另一种语言的影响,即为“语言迁移”,其中的正向迁移是目前中国英语语言教学中较为常用的,即英语的形式与汉语的形式会同时出现,旨在提高英语的课堂教学质量。具体的英语教学中,就是让汉语对英语的学习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负向迁移与正向迁移恰恰相反,对英语的学习会产生干扰作用,因此负向迁移又被称为“干扰迁移”(interference transfer),具体的英语教学中,套用了汉语教学模式,或者汉语学习规则,导致英语的语言学习受到负面影响。关于语言学习中的正向迁移理论运用,诸多的语言学家都从实践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包括Brown、James和Odlin等等,都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针对语言正向迁移理论不断完善。

二、语言学家对正向迁移理论所持有的观点

(一)Fromkin提出的“普遍语法”理论

Fromkin是英国的语言学家,对于正向迁移理论的理解,认为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法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在Fromkin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虽然在形式上千差万别,但是从语法的角度而言差异性却很小,基于此而提出了“普遍语法”理论(Universal Grammar theory),其中主要阐述的是不同的语言形式所存在的语言普适性(Linguistic Universals),包括语法的组成、不同语言的语法之间所存在的关联性、语言的使用规则等等[1]。要学好一种语言,掌握普遍语法是基础,其中涵盖有构词的规则和造句的规则,不仅这些语言的语法分类存在着雷同之处,而且语言之中还存在着语义普遍现象。当进行母语学习的时候,学习者就要首先了解语言普遍现象,在进行其他语言学习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母语与所学习的语言之间所存在的共性对所学习的其他语言进行理解。这种将母语与学习的语言之间建立关联性而对所学习的语言产生认知的方法,很容易使得学习者对所学习的语言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

(二)Selinker提出的“认知策略”理论

Selinker是提出“认知策略”理论(cognitive strategy theory)的语言学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对于正向迁移理论的理解,认为语言的学习中需要从母语的角度进行理解,整个的过程中,母语都可以深化学习者对所学习的语言的认知,所以,目前并不会对其他语言的语言就会产生干扰(interference),而是对语言所产生的认知的过程(cognitive process)。学习者在进行语言学习的时候,不需要刻意地排除母语的影响,也不需要产生消极转移的心理,而是要采用有效的对策(strategy)对两种语言进行协调(intercession),基于此而对所学习的语言进行掌握,不仅能够对语言知识深入理解,而且还能够提升对该语言运用的技术能力。

(三)Reibel、Newmark提出的“无知假设”理论

Reibel、Newmark所提出的“无知假设”理论(ignorance hypothesis theory)中,强调了采用假设的方法是进行语言学习的有效途径。对于“无知假设”的描述,他们认为在学习新的语言的时候,就必然会经历无意识中与母语相比较的过程,这也是学习新的语言时所必须要经历的阶段。此时对于新的语言一无所知,就需要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新的语言知识进行弥补。语言学习者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用母语习惯学习目的语,这也是提高语言学习质量的一种方式。

(四)Ellis提出的“最小方案”理论

Ellis提出的“最小方案”理论中,重点强调了语言初学者对语言的学习需要依赖于母语,但是,要提高学习质量,就要削弱母语与所学习的语言之间的距离,以避免语言的学习会受到母语的干扰,因此而提出来“最小方案”理论(minimalist approach theory)。Ellis认为,要学好语言,就要将母语的影响最大程度地削弱,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学习的过程上,寻求母语与所学习的语言之间所存在的相似性,并制定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对所学习的语言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存储的过程中,还要利用已经具备的相关知识。比如,中国的学生学习英语,初学者往往是从中国式英语学起的,这似乎对英语的语言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干扰,但事实上在汉语的基础上学习英语,使得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并将英语语言用于交流。在进行外语语言学习中,如果学习者所掌握的母语语言应用水平与外语应用水平之间相差悬殊,就会将母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借用过来,以达到外语语言学习的目的[2]。对于外语的初学者而言,这是一种语言学习策略,也是每一名学生进行外语学习中所必须要经历的阶段。这就意味着,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虽然受到了母语的干扰,但是也得到了帮助而提高了外语学习效率。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正向迁移理论的基本原则

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正向迁移理论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按照一定的教学原则进行,不仅要将母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还要对学生英语语言学习中所存在的错误正确对待。特别是学生借用母语的知识而学习英语语言的时候,如果在应用方法上存在错误,教师就要予以正确地指导,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产生积极意识,而避免因为英语语言学习方法存在错误而产生消极情绪,对后续的英语语言学习造成不良影响[3]。作为英语教师,要能够对学生英语语言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做到指出错误的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心态予以纠正,以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并且树立积极向上的持久语言学习动机。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正向迁移理论的有效策略

(一)英语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大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是发挥语言正向迁移效应的有效途径。英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情境,突出汉语语言的优势,让学生通过发挥想象力理解英语语言。具体操作中,英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成功地正向迁移。在一个班级中的每一名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认知都会有所不同,就会在应用正向迁移理论的时候存在着差异[4]。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资质条件和具体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之后进行课堂情境创设。比如,教师在讲解“Merry Christmas”的时候,可以将中国的元旦和春节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用多媒体将这些节日的用语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对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区别。在讲解节日用语的同时,还要展示能够代表节日氛围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的节日情境产生感性认识而明确为什么新年快乐 “Happy New Year”用的是“Happy”,而圣诞快乐“Merry Christmas”用的是“Merry”而不是“happy”。通过发挥语言的正向迁移效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效率。

(二)英语词汇教学中正向迁移理论的渗透

大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仍然是基础教学。对于学生而言,英语词汇的学习是非常枯燥的。将正向迁移理论中的认知策略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英语词汇学习技巧,从了解英语语言文化和理解语句涵义的过程中学习英语词汇。从文化的角度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但也存在相通之处。英语教师就可以将相通之处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通过文化对比而对英语文化产生深刻印象,进而对英语的单词从理解文化的角度深化记忆[5]。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长幼有序、主次有分,在英语词汇中也存在着这样的关系,诸如“师生”的英语表达为“teachers and students”,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尊师”,所以,教师是放在前面的,英语词汇中亦是如此;“夫妻” 的英语表达为“husband and wife”,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中以男为尊,所以,丈夫是放在前面的,西方文化中也曾经经历了很长时期的男权社会,所以英语词汇中亦是如此。通过对词汇的理解,就可以明确国度文化。需求到不同国度的文化共性之后,就可以将母语文化向西方文化迁移,并用于英语语言学习中,逐渐地,学生就会对英语语言产生认知规律[6]。正向迁移理论中的认知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语言文化中所蕴含的美感,随着英语知识学习的感性化而使得英语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三)英语口语教学中正向迁移理论的渗透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讲中国式英语,可以采用无知假设法,及时地纠正学生英语口语表达中所存在的错误。学生在采用语言迁移的方法学习英语的时候,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存在负迁移效应。采用无知假设法,就是英语教师要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错误及时纠正,以让学生随时获取正确的知识。英语教师可以采用创设英语学习角或者组织英语表演活动等等,为学生塑造英语语言交流环境,帮助学生排除口语表达时所存在的畏惧心理。此外,英语教师还可以在口语教学中融合英语文化知识,并对应性地讲解中国文化知识,使学生深化对文化知识的理解而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四)英语句法教学中正向迁移理论的渗透

在英语句法教学中采用普遍语法,是基于英语的音标与汉语拼音存在着相似性。英语教师指导学生对英语的英标和汉语的拼音的读音差异进行对比,过程中对英语的语音知识以掌握,实现了汉语向英语语言的正向迁移[7]。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在英语语句的发音学习中运用普遍语法之外,对于句法结构的学习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比如,在汉语语言中和英语语言中都有标示物的存在和人的存在的用法,语句结构存在着差异,但是语义特征上存在着相似性,而且信息结构上也有所雷同。在英语存在句教学中,就可以将汉语语句在语篇中所发挥的作用迁移到英语教学中,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英语写作教学中正向迁移理论的渗透

英语写作教学中采用最小方案法,可以利用母语的正向迁移效应对学生的英语写作进行指导,主要体现为应用汉语写作的构思方法布置英语作文的框架,但是要避免用汉语的思维方式写作英语作文[8]。学生在写作英语作文的时候,还会不断地了解英语写作与汉语写作之间所存在的差异,特别是英语教师按照正向迁移理论创设英语写作环境,就可以有效地排除汉语写作所带来的负面干扰,以使得最小方案更好地发挥作用,将学生的英语写作潜力挖掘出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质量。

五、总结

綜上所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际间的经济关系日渐紧密,英语语言作为多国的外交语言,不仅促进了各国间的经济交流,还有助于文化交流。在语言教学中对于正向迁移理论的运用,就是在英语语言教学中,要与母语相结合,从语言文化的角度开展教学。很多的语言学家都从自身的理论研究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观念,对应用该理论开展英语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倪博.浅论正向迁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理论前沿,2014(09):156-156

[2]施慧英.外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现象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3(01):17-19

[3]荣永昌,李维滨.对正向迁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2):166-168

[4]肖龙福,肖迪,宋依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06):55-57

[5]龚新梅.经济全球化下企业如何做好人才的培训管理[J].市场观察,2016(07):210-210

[6]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02):45-46

[7]蔡永良.关于我国语言战略问题的几点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08):34-35

[8]刘润清.论大学外语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07):51-53

作者简介:1.廖文丽(1966-),女,湖南衡阳人,湖南警察学院英语教授。2.黄伟,(1966-),男,湖南警察学院英语副教授。方向:国际警务合作。

语言与文化范文第3篇

摘 要:文章以社会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从经济原则的角度来探讨英汉广告语言在社会中的表现,是对当前语言生活的实际考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社会价值。并从广告语言的简洁性、广告语言的修辞来研究经济原则作用于英汉广告语篇。

关键词:经济原则 广告语篇 省力原则

一、引言

经济原则(economy principle)是美国语言学家George Kingsley Zipf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他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木匠的旁边放几把斧头,而那把距离木匠最近的斧头使用频率最高。他由此推断,木匠使用距离自己最近的斧头是为了节省来回取斧头的力气。他称之为省力原则,这就是经济原则的最早来源。他主张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原则。法国语言学家A.Martinet在他的著作Economies des Changement Phonetique中也提到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认为人们在语言交际活动中总是尽可能地减少体力与精力的消耗以完成交际和表达,这种最少努力原则就是语言中的经济原则。格莱斯合作原则的四大准则,尤其是数量准则与方式准则,集中体现了语言使用过程中的经济原则。其中会话过程中提供的信息量要恰如其分,所说的话不应该超出需要的信息,会话要明白清楚,做到避免晦涩、避免歧义、简明扼要等准则和次准则,符合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

基于Zipf的省力原则和格莱斯的合作原则,美国语言学家Lawrence提出Q原则和R原则,也称荷恩两原则。Q原则要求说话人话语充分,能说多少就尽量说多少。R原则要求说话人的话语只是必需的,不说多于所要求说的话。由此看出,Q原则是基于听话人的利益考虑的,而R原则是基于说话人的利益考虑的。因此,前者可以称为“听话人省力原则”,而后者可以称为“说话人省力原则”。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总是倾向于用最经济的话语来表达最充分的信息。荷恩的两原则就是引导人们从最小极限化的表达形式中得到最大极限化的信息内容。

在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中,付出和收益相结合,就形成了关联性。如果语境效果相同,需要最少处理努力的设想具有最大关联性。他们认为人类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倾向于用最少的努力取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这样就构成了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经济原则也就是最少努力原则。

陈新仁(1994)探讨了经济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行。向明友(2002)在《论言语配置的新经济原则》中提出“新经济原则”,该原则以认识支配言语配置的基本规律为前提,包括言语配置的一般均衡准则、前提共识准则、择近准则、从众准则和言语生效准则五大类。向明友的“新经济原则”所倡导的经济分析语用学以语用行为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理想的交际者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分析为工具,以探讨人类语用行为的基本规律及策略为目标。

广告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篇形式和表意手段,是经济社会中最为活跃、最贴近广大消费者的一种语言表现手段。换言之,广告语言就是试图通过语言使用来影响我们行为的社会表现形式(杨永林,2004)。因此,以社会语用学理论为指导,从经济原则的角度来探讨广告语言在社会中的表现,是对当前语言生活的实际考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社会价值。本论文拟从广告语言的简洁性、广告语言的修辞来研究经济原则作用于英汉广告语篇。

二、广告语言中的简洁性

简洁是广告语言的灵魂。首先,广告语言中频繁地使用单音节动词与形容词。英语广告语篇中最常用的动词包括do, be, go, get, come, see, buy, like, need, use, love等。英语广告语中最常用的形容词包括nice, big, fine, new, good, clear, free, easy, lovely, happy, rich, fresh, great,delicious等。L例如:Just do it. (Nike)中的do和We try harder.(Avis)中的try, Tastes great, less filling.(Miller Lite)中的great和Good to the last drop.(Maxwell House)中的good就是最直接、最具体的说明。在这些频繁使用的词汇中,动词,尤其是那些单音节动词,简短有力,很有鼓动性,能起到号召作用,并且促发消费者行动。广告语言要做到形象、生动、简洁、明了,就需要借助修饰语的语用功效。形容词就起着很好的修饰和描绘作用。英语的许多形容词,尤其是那些最常用、最易认读的形容词,其语用涵义都具有积极、肯定、赞美和褒扬的一面,在说明产品特征、突出产品的优势等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修饰效果,增添了广告语言的魅力。

其次,广告语言中运用缩略词或省略句,如Does she or doesn’t she?(Clairol)与Where’s the beef?(Wendy’s)为谓语动词的缩略形式,如Tastes great, less filling.(Miller Lite)和Good to the last drop.(Maxwell House)为省略结构。缩略词与省略句的运用不但使广告节省了篇幅,降低了成本而且也减少了广告受众的阅读量和解码力,符合最少处理努力的省力原则。

此外,广告语言多使用对称句子结构。从笔者所收集的广告语料分析来看,广告语言运用对称句式结构,例如: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丰田汽车广告),该广告中运用了对称的句式结构,使语言变化多端、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增强了广告的气势,体现了平衡美和语言美。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即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其中情景语境是由时间、地点、话题、场合以及交际参与者的身份、职业、思想、教养综合构成的。对偶式广告语言在汉文化情景语境中的语用合适性、得体性非常显著,是经济原则作用下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典型代表。同时,对偶式广告语言迎合了中国广告受众的认知心理,深受中国消费者的喜爱。

英汉广告语言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创新拼写。其手段也是多样化的,可以加前缀、后缀,还可以臆造新词。湖南经济电视台春节期间的拜年广告是“爱老虎呦!”其英文广告语是“I LOVE U”(我爱你),二者似乎看起来似乎毫无瓜葛,但是听读起来却很谐音。英文字母“U”与“YOU”发音一样,但书写便利,在“I LOVE U”的结构中与“I”实现了语言配置的均衡准则,体现了语言使用的平衡美。众所周知,2010年是虎年,湖南经济电视台深受湖南观众喜欢。所以这样的双语广告充分利用语音、语体与文化等手段,把表面上毫不相干的两句广告语串联起来,实现了语言结构、语用意义的创新。这样的双语广告也营造了一种活泼、幽默的气氛,达到了为节目造势的目的。毫无疑问,广告语言以简洁为主的。本论文例证中的语音、词汇、结构和句法特点,运用社会语用学中的语用策略即用最少的语言投入去获取最大的经济和宣传效果。简洁使广告受众容易理解与记忆,就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经济原则的具体表现形式,能使广告受众在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中,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效益,从而实现效能最大化。晦涩冗长的句子加大了广告受众编码和解码的难度,甚至令人生厌,无法达到预期的广告宣传效果。因此,简洁性是最受推崇的语用原则之一,是经济原则在英汉广告中的一种直接、具体而且有效的表现形式。

三、广告语言中的修辞格

修辞手段在英汉广告语中屡见不鲜,恰到好处的修辞既可以创造出诱人的图像和迷人的情景,又可以启迪广告受众的智慧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并且最终促进产品销售。在修辞格中,双关和仿拟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广告语言的经济原则。语用学研究话语理解和语言使用,讲究语用策略和交际效果,与语境和语言使用者息息相关。修辞学讲究语言技巧,讲究话语的交际功能和效果,与社会环境和交际对象密切相关,是使语篇更好地达到其交际目的的艺术。广告语言需要注重语言使用和修辞策略,以求语用效果和交际效果。双关是修辞手段就是通过英汉语言的词语具有好几个意思或者具有谐音关系,从而让广告受众对英汉语篇有好几种解读和理解。这种修辞手段双关的运用使得英汉广告语言的分析手段就是一虚一实,一明一暗。使得英汉广告语言让广告受众浮想联翩又意味深长。例如:I am More satisfied.是摩尔牌香烟的广告语。摩尔是香烟该商品名称,同时satisfied表示满意的意思指的是该香烟给购买该产品的消费者带来“更大的满足感”,双关的运用使该产品很快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消费者很快记住该产品名称,产生了很佳的语用效果和很好的经济效益。把商品名称More巧妙地移入广告语言,句子结构自然规范,合乎语法逻辑,实现了语言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语用效果好,语用得体性强。再如:那山那水,人间瑶池,步步为赢。该广告使用仿拟的修辞策略。是湖南电视台播放的关于张家界的旅游广告语。张家界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为了宣传张家界,扩大其知名度,并吸引更多的游客,湖南省及张家界公开向社会征集广告语。此广告语把张家界比作瑶池,而瑶池是神话中西王母所住的地方。在张家界的旅游广告语中“那山那水”仿拟深受观众欢迎的电视剧的名称,同时后面的一句广告词“步步为赢”也是仿拟大家非常熟悉的成语“步步为营”的。这种修辞即仿拟在广告中的使用,广告商利用了人们大脑中的百科语境知识。因为广告受众对于英汉语篇中的习惯用语已经非常熟悉,这样广告商就会让广告受众很快了解产品的内容,同时让广告受众产生了共鸣,这样把广告的经济原则体现的非常明显。另外,修辞仿拟在英语和汉语广告语篇中的运用改变了广告受众的已有的习惯思维模式,极大地丰富了英汉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手段,同时产生了让广告受众耳目一新的图像意念,给广告商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添了英汉广告语言的色彩和情趣,给单调的语言充满了生命力。体现了广告商在创作中运用了交际策略。

四、结束语

英汉广告语篇是通过非常简洁的语言来表达相当具有丰富意义的一种语言艺术。作为一种活跃的、不断变化的、不断创新的特殊语篇,广告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广告语言创作中要充分利用经济原则,发挥语言使用的最大语用功效,创造最大经济效益。同时,广告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大众交际方式,广告语言在传播文化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经济原则指的是在言语交际活动中,用最经济和省力的方法和途径获取最大的交际效果。意味着以尽可能小的投入去获得最大的交际效果。因此,经济和省力本身并不是目的,达到预期交际目的才是最终目的。因此,从广告语言的社会语用角度来看,广告它既是社会经济的产物,又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它是人们思想、心灵、素质的直接表现,反映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

总之,社会语用学视角下的经济原则与英汉广告语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广告商注意语言使用和社会语用制约,提高市场竞争力,而且还有助于广告受众的语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Martinet A. 1962.A Functional View of Languag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Zipf G K.1949.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M].Cambridge, Mass:Addison-Wesley Press, INC

[3]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4] 向明友.论言语配置的新经济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5)

[5] 韩芸.“经济原则”发展概述[J].中国外语,2007(6)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西太原 030024)

(责编:芝荣)

语言与文化范文第4篇

摘 要:语言、文化和族群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诞生的前提,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工具,同时语言也是属于文化一部分。两者构成族群族内交际、族群认同、传承繁衍的关键。特别是在当今大力发展语言文化产业潮流下,语言、文化与经济发展结合,更是促进族群经济发展,保护、传承民族语言文化的有效途径。平话人是自秦汉之后,北方各地汉人迁入广西地区,经长期与广西少数民族接触、融合、演变形成的一个新汉族族群。这个族群为广西地区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南宁市江南区于2015年获得“中国平话文化之乡”称号,区政府规划建设“中国平话文化之乡”,来保护、传承和发展平话方言与平话文化,更好发展区域经济。本文将从语言经济学视角出发,以南宁市江南区“中国平话文化之乡”建设为例,立足于语言经济学视角,探讨民族语言在文化传承、族群维系及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语言;文化与族群;中国平话文化之乡;区域经济建设

一、引言

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语言经济学,其产生和兴起是近半个世纪的事情,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产生了急剧变化,语言研究方向出现转向,再恰逢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兴起,以及语言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等成为热潮。所有这些变化和变革冲击着人类在语言方面的某些认识,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生活迫切需求,语言经济学便应运而生了。到目前为止语言经济学研究领域主要分为两块:第一区块,是现在中西方语言经济学者研究较多,也比较成熟的——即立足于经济学,把语言作为一种变量引入到经济活动中,并结合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相关理论,采用经济学研究方法和工具,研究语言、语言政策及其演变与经济主体行为、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相关性问题,探讨语言经济作用和经济势能。

第二区块是语言经济学研究中比较薄弱的。即从语言学本体出发,结合语言学、经济学、社会学、文献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和理论,侧重于历史文献资料研究,探讨语言本身产生、演变以及消亡对使用族群经济、文化的影响。历史、当今和未来是相互关联的发展进程,我们探讨研究语言与经济历史关系,是为了找出语言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以便针对当今出现问题,找寻方法,为语言、文化、经济发展做好规划。本文要探讨的内容便是属于第二区块的内容。

江南区是南宁市南大门、大西南出口通道,地理优势明显,具有大量历史文化景观资源。这里有三十多万人以平话为母语,是平话文化核心区,底蕴深厚。自南宁市江南区于2014年 5月获得“中国平话文化之乡”称号以来,江南区党委、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全力支持平话文化繁荣发展,力争把江南平话文化建设为具有较好经济效益和良好社会效应的民间文化艺术品牌。本文从语言经济学视角出发,以南宁市江南区“中国平话文化之乡”建设为例历史,探讨语言、文化、族群群及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桂南平话现状

平话人是自秦汉之后,由陆续入桂汉人与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支独具文化特征的汉族群体。在平话语言基础上,平话人为了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进行创造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便是平话文化.早期平话文化历经沧桑,分布广而散乱,经过大时代变迁后,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缺失,比如平话人的传统服饰,已经难觅踪迹,原来从远远外观就能分辨的人群,现在已经与其他族群混同。而桂南平话方言随着官话、粤语的进入和国家推普政策开展,使用人口在不断减少。同时,现阶段对桂南平话、平话文化的挖掘、开发、保护的工作很不理想,导致平话文化流失,桂南平话及其文化总体保存状况不容乐观。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是桂南平话人的聚集地。本文将通过对南宁市江南区域平话族群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的以及平话文化保存状况的调查摸清其现状,并从语言经济学视角出发给出建议。

2.1江南区域平话族群的语言使用状况和语言态度

平话是维系平话族群族内交际的关键,同时也是传承平话文化重要工具,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平话族群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问题。

通过调查及数据分析,我们初步得出平话人的语言使用情况:平话在社会交际中的区域已经慢慢退缩到家庭内部,而且趋向性越来越明显,这对平话方言的发展以、平话文化的延续以及平话族群保存时很不利。从语言态度又可以看到,平话人特别是新生一代对母语仍然热爱,所以平话方言还有延续的基础。但我们也应当清醒认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与强有力的支持,缺乏保护母语与文化的社会氛围,那么平话文化就会很快出现代际传承语言与文化取向的大变换,进而将会发生平话语言与平话文化濒危。

2.2、南宁市江南区桂南平话文化总体保存状况

南宁市江南区扬美古镇和亭子为桂南平话人的主要聚居地,平话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杨美古镇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扬美在明清两代出了6个进士、4个举人、30多个贡生,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根据现有资料记载统计,古镇现存古街8条;古码头8处;明、清、民国的建筑260座,其中明代建筑一座,清代和民国的建筑259座;古碑20多方。而2015年对杨美古镇文化保存现状的调查情况:明清古建筑被拆,保存下来的也比较破旧;码头、古街虽然保存比较完整,但是非常清冷、萧条,已无昔日繁华的商贸之景;古碑被涂鸦的不成原貌,字迹模糊,有些碑刻遗失了;名人遗迹也破损严重等情况。

亭子区域为江南区平话文化之源,以亭子为中心的江南地带为古南宁城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地,古有“先有亭子渡,后有南宁城”之说,足以说明亭子区域具有深厚的平话历史文化底蕴,涵盖了贝丘文化、农耕文化、稻作文化、码头文化、江河文化、商贸文化、碑刻文化、城邑文化、美食文化、军事文化等诸多历史文化。

这样一个拥有浓厚历史文化的地区已经完全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高楼竖起,不见丝毫历史文化的痕迹。古街已成为商业街,古码头已变为滨江公园,古建筑几乎全被拆卸,碑刻只留下半截断碑,名人故居只剩莫文骅故居且破损严重。

江南区其余的平话乡镇例如苏圩、延安区域在平话方言和文化研究保护上基本处于放任状态。

综上所述,江南区平话方言在缩减,平话历史文化在调查、搜集、整理、保护方面不当,桂南平话现状不容乐观。

三、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给出建议

平话文化建立在平话方言基础之上,平话人以平话为族群纽带,因此要传承发展平话文化,必须对平话本身具有深入的把握。目前虽然已经有不少国内外学者对平话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但由于平话内部存在丰富的次方言、土语,情况极为复杂,同时,与语言研究平行的文化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学科研究,也还不够充分,还需大力推动更多学者参与,其具体建议有以下三点:

3.1平话、平话文化的调查与研究

A、鼓励、帮助研究者开展平话、平话文化田野调查,共享调查资料与数据。

B.配合平话文化节庆,与专家学者及学术机构联合召开各种层次的学术研讨会,搜集研究资料,扩大平话文化影响。

C.组织平话文化传承人、民间爱好者共同参与平话、平话文化调查与研究,与专家研究形成合力,拓宽视野及研究范围。

D、通过组织平话节庆文化、增设方言课堂、方言电台增强平话族群对平话的感情。

3.2平话、平话文化文献收集与整理

A、系统收集传世文献中与亭子平话人、亭子平话文化相关资料,收集相关研究文章与著作。

B.广泛收集亭子平话民间幸存的平话人谱牒、契约、唱本等书面文献,收集传说、故事、歌谣等口传资料。

C.亭子平话文化资料分类整理,创建数字化图文数据库及全文数据库,为研究者,也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镇/乡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体等社会服务机构提供充足的阅读及欣赏材料。

D.亭子古迹、碑刻摸底调查,以及事物历史资料的保护和储藏(笔者于2015年6月对亭子调查,就发现亭子正街“重修米顶行碑刻”被丢弃一旁,无人去保护)

3.3结合经济发展,打造平话文化传播平台,创建创新模式,把语言、文化保护和传承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A.建立平话语言、文化的传播渠道,综合运用平面媒体、影视、网络及现场表演等手段,将复原重建的平话文化立体传播,促进平话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B.设立江南区文化研究创新项目,组织专家及各级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全自治区平话人的文化表现形式,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精品,汇集到江南区进行多姿多彩的展示。

C.探索创建平话文化创新模式整合现有文化项目。通过政府引导,万众合力,使平话文化得以有效延续,文化精髓得以充分保护与开发,文化精神得到精彩创新与发展。

四、总结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语言、文化与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文化的经济价值更加突出,语言的经济性也逐渐显现。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不仅经济发展服务,其本身也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这种资源的价值、意义深埋在它与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联系中,当前语言、文化产业成为了世界各国集中精力发展的经济资源。江南区“平话文化之乡”的建设,正是顺应当前语言文化产业发展的潮流下提出,结合当地平话方言资源和文化资源,利用政治、经济、自然等有利条件,开拓平话、平话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广西南宁江南区“平话文化之乡”建设,把平话语言资源与文化资源相互联系,发展语言文化产品行业。不仅可丰富平话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加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带动了当地旅游、经贸的发展,更为平话语言、文化、族群的延续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2]游汝杰.汉语的透视——汉语与中国文化[M].沈阳出版社,1997.

[3]鲁宾斯坦著,钱勇.周翼译(Ariel Rubinstein).经济学与语言.[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4]Marschak.Jacob. Economics of language .[J] Behavioural Sciene 10,1965.

[5]徐杰舜.平话人的形成及人文特征——华南汉族族群研究之一[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6]李伟丽.桂南平话民系宗族与语言态度初探一一以田东县黄氏及横县雷氏为例[J].广西大学文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语言与文化范文第5篇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在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研究方面, 有两种提法:一种是“语言与文化” (language and c u l t u r e) , 另一种是“文化中的语言” (language in culture) 。不难看出, 两种提法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与矛盾:如果按“语言与文化”一说, 则语言与文化并列, 认为语言和文化是同步发生的。如果按“文化中的语言”一说, 则语言从属于文化, 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语言学家Bright (1976) 提出应将文化分为两大范畴:大文化 (Big culture) 和小文化 (Small culture) 。语言与大文化是从属关系, 与小文化是并列关系。

从大文化角度来讲, 文化作为一种包罗万象的总体概念, 应该包含语言这一小范畴。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一种人与人的交际工具, 与其他非语言文化现象如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发展等相并列, 属于大文化的一个方面。而从小文化角度来看, 语言和文化是同步发生的,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同时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和完善。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 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人类, 促进人类走向大的进步。人类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 他与人类社会, 人类文化有着许多密切的关系。

2 英语习语的文化特征

有了语言, 人类就有了文化。自古以来, 人类社会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给语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这个烙印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上。习语作为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表现, 是其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短语或短句。英语作为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 其习语就显得纷繁浩瀚, 渗透着浓郁的西方文化气息, 交织着其他民族的影响, 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展示出英语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2.1 英语习语具有社会历史发展的特征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迁, 随着语言的发展, 历史文化的痕迹就残留在习语当中。在现在的英国土地上分别居住过伊比利亚人 (Iberians) 、凯尔特人 (Celts) 、罗马人 (Romans) 、盎格鲁-撒克逊人 (Anglo-Saxons) 、斯堪的纳维亚人 (Scandinavians) 、诺曼底人 (Normans) 等。这些民族语言中的一些习语对英语习语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rain cats and dogs” (倾盆大雨) 这一习语就来自于北欧神话。古代斯堪的纳维亚人 (Norsemen) 的主神是奥丁 (Odin) , 狗 (dog) 和狼 (wolf) 象征“风”, 猫 (cat) 象征“雨”, 所以“cats and dogs”就象征“狂风暴雨”。

2.2 英语习语具有地理环境的特征

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习俗道德等都是为了适应和利用环境而形成的, 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民族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英国是一个岛国, 周围临海, 航海业和捕鱼业发达。岛内气候多雨多雾, 畜牧业繁荣。因此, 英国特有的地理自然环境对英语的习语有很大的影响。如与航海业相关的习语“all at sea” (全在海里) :船在海上失去控制, 随风漂流, 以至船上的人都不知道身在何方, 现在这一习语表示“不知所措”的意思。

2.3 英语习语具有民族特征

风俗习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不是个人因素的产物, 而是社会群体共同创造的。每一个人, 从他诞生的那一刻起, 他所处的那一社会环境的风俗习惯便开始塑造他的感觉、行为和经验。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 包含的方面很多很广, 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饮食风俗、人名特征、宗教信仰等。习语就与民族的风俗习惯紧密相关。如“bread and butter” (面包和黄油) :面包和黄油是西方人的主食, 没有了这两样东西他们的生活就无法进行了, 所以“bread and butter”就转义成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须品的“谋生之道”。

2.4 英语习语具有文学艺术的特征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 形象的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艺术, 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形式。一个民族的文学语言往往是该民族语言的精华, 他来自于民间, 经过文学巨匠的锤炼, 又通过文学作品的流传, 被人们广泛诵读, 从而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发展。文学巨匠们的精彩词句更是在民间广为流传, 最终形成习语。如“one’s pound of flesh” (某人的一磅肉) :这条习语源自莎士比亚的剧本《威尼斯商人》中的故事: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 (Antonio) 向高利贷者夏洛克 (Shylock) 借了一笔钱, 并立下契约:如不能按时归还, 则由夏洛克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后来安东尼奥因故真的无法按时还钱, 夏洛克就坚持要按借贷合约割安东尼奥一磅肉。后来这个故事的焦点“一磅肉”就成为习语, 意为“分文不能短少的债务;虽合法但不合情理的要求”。

3 结语

本文只是归纳了英语习语的主要文化特征, 并没有也不可能包括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文化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人类行为方式的总和, 习语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 同文化有着特殊的联系。英语学习者只有在学习中加强对文化的学习, 才能更深的理解英语习语的深层含义。本文对于英语习语文化特征的归纳概括, 希望能对英语学习者习语学习的理解与运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摘要: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 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英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 其习语更显得纷繁复杂。本文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角度对英语习语的特征进行了归纳概括, 从而希望能对英语学习者习语的学习理解运用提供帮助。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英语习语,特征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 刘润请.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

[2] 孙海运, 方如玉.英语成语的来龙去脉[M].香港:商务印书馆, 1991.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关[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上一篇:无功功率下一篇:化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