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退休中人”养老金隐性债务模型分析与偿还机制

2022-09-12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呈现高速平稳上升发展趋势, 人口结构呈现多样化发展, 从现收现付制到积累制过程中, 养老金改革制度遭遇到很多困难。加之退休人口剧增, 给付比例提升, 养老金面临严重收支失衡问题。

关于隐性债务问题, Holzmann Palacios和Zviniene通过对35个中低收入国家的社保制度进行分析, 了解其隐性债务产生的背景, 对债务规模进行了测算;Paolo利用统计数据模型计算分析了OECD成员国养老金给付现状, 得出可以发展养老金个人账户弥补缺口的结论。何平提出测算养老基金隐性债务主要有匡算法和精算法, 把养老基金形成的债务缺口的人群分为“老人”、“中人”、“新人”三类。高建伟等[4]建立了养老金缺口模型。年金覆盖中, 有些企业使用的较低, 也导致养老保险覆盖面较低[5]。王成等[6]对养老金缺口的成因和措施等进行了分析。根据结合2017年数据和“新退休中人”的参数, 进行隐性债务分析, 为养老金模式提供基础。

2 我国养老基金隐性债务形成

在养老金管理过程中, 混账管理成为了隐性债务的主要问题, 关键点是在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发放存在从“中人”的个人账户资金中提取。随着退休人员比例递增, 养老金年均给付率和赡养率上升速度快, 养老金支出压力剧增, 只能借用年青一代人缴纳的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养活上几代人的退休人员, 这就造成了“新人”个人账户中的资金大量蒸发, 而养老金的投资收入又不足以弥补混账管理造成的收支差, 形成隐性债务。

3 模型构建

形成养老基金债务缺口的人群分为三类:“老人”、“中人”、“新人”:根据“国发[1997]26号文件”, 1998年7月前参加工作到1997年退休的被称为“中人”。以“中人”所产生的隐性债务为研究对象, 进行模型预测。

3.1 过渡性隐性债务

国发[2005]38号文件中规定, “新退休中人”的计发办法除计算期间有所变化, 其余指标一致, 则x岁“新退休中人”以后领取的过渡养老金折算到t点值为:

其过渡养老金债务为:

其中, LNMx, t为截止测算时点x岁的人数。

3.2 基础养老金隐性债务

分别为职工指数化平均缴费工资及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岁“新退休中人”应领取的基础养老金在测算点t的值为:

其基础养老基金债务为:

由式 (2) 、式 (4) , 隐性债务测算模型:

IPD3=IPD3, 1+IPD3, 2 (5)

4 模型预测

4.1 参数设定

以2017年为测算起点, 参保年龄开始为20岁, 缴费年限为35年。设定工资增长率为0.8最为合适。折现率参考同期人民银行存款利率为0.99。年收益率为6%。养老基金计发系数ε为1.2%, 平均缴费指数β为100%。截至2017年末, 涉及到的年龄分段男为60-67岁, 女为55-62岁。

4.2 测算结果

根据由式 (2) 和式 (4) 得, 女性“新退休中人”过渡性隐性债务约5089811166 (万元) , 男性“新退休中人”过渡性隐性债务约4009662838 (万元) , 合计约9099474004 (万元) 。女性“新退休中人”基础养老金隐性债务约36623487994 (万元) , 男性“新退休中人”基础养老金隐性债务约29994631218 (万元) , 合计约66618119212 (万元) 。故, 总债务为75717593216 (万元) 。

5 结语

(1) 养老金隐性债务总额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从参保人数与领取水平两个变量来看, “新退休中人”的隐性债务比“老人”等其他3种隐性债务规模影响均大。

(2) 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长期维持较低水平, 低工资增长率意味着养老金领取水平过低, 直接导致“新退休中人”隐性负债规模下降, 同时也降低了政府需负担的养老金给付比。

(3) 市场投资利率上升, 隐性负债规模下降, 但降低规模逐渐减小, 因为随着投资收益越高, 隐性债务缺口的资金现值越低。

摘要:养老金隐性债务保持养老金动态平衡成为了养老金改革中主要问题, 根据2017年我国养老金收支状况数据, 分析“新退休中人”隐性债务及进行合理的预测。结果表明:隐性债务呈现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 “新退休中人”债务比其他3种隐性债务规模影响均大;工资增长率低的情况导致养老金也较低, 以及“新退休中人”隐性负债规模同时降低;市场投资利率上升, 隐性负债规模下降, 隐性债务缺口的资金现值越低。

关键词:养老基金,隐性债务,弥补

参考文献

[1] Holzmann R.The World Bank approach to pension reform[J].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 2000, 53 (1) :11-34.

[2] Paolo B, Francesco M, Optimal pension management in a sto-chastic framework[J].Insurance: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 2004, 34:79-95.

[3] 何平.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报告[J].社会保障制度, 2001 (3) .

[4] 高建伟, 丁克诊.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模型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2006 (l) .

[5] 盖根路.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激励机制-探讨名义账户和实账“混合制”[J].中国社会保障, 2010 (10) .

[6] 王成.中国养老金缺口的成因、风险及对策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 2015 (2)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ICU非医护人员导致医院感染的原因探讨及对策下一篇:临床路径在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