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圆的扇形面积练习

2023-02-22

第一篇:九上圆的扇形面积练习

圆的基本性质教案3.5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2)

§ 3.5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2)

1.经历扇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2.会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3.训练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扇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例4较复杂 教学方法

启发法

教学辅助: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弧长的计算公式l=

nπR 180如果圆的半径为R,则圆的面积为 ------ , l°的圆心角对应的扇形面积为 ----- , n°的圆心角对应的扇形面积为 ------- 结论:扇形面积计算公式为

2、P84 做一做(1)--(4) P85 T 1--2

二、新课讲解

1、例3教学

如图,有一把折扇和一把团扇。已知折扇的骨柄与团扇的直径一样长,折扇扇面的宽度是骨柄长的一半,折扇张开的角度为120 °,问哪一把扇子扇面的面积大?

2、练一练 P85 作业题2

3、例4教学

我国著名的引水工程的主干线输水管的直径为2.5m,设计流量为12.73m3 /s.如果水管截面中水面面积如图所示,其中∠AOB=45°,那么水的流速因达到多少m/s.

4、练一练 P85 作业题4 三.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如下内容:

扇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板书设计

§3.5弧长及扇形的面积(2)

扇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例3 例4

练习 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对扇形面积计算公式掌握很好。例3的设元学生难想到,例4弓形面积的计算,学生难找到思路,今后有待加强。

第二篇:《圆的面积》练习课教学设计

花都区赤坭镇莲塘小学 关永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十一册《圆的面积练习课》。

【教学理念】

精讲是基础,还需精练,只有精讲精练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而精练在选择有代表性的练习内容基础上还要进行科学的指导,有效的订正,才能使我们的练习达到真正的效果。

【教学分析】

教材在强调学生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尤其关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于求圆面积的知识的掌握。在面对众多的数据和文字当中,理清楚数据之间隐含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的目标和思路,从而确定解题方法,其中着重练习给出周长求面积的训练。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于给出半径求面积已经有了比较好的认识,并且能够准确的列出算式并计算。同时对于给出周长求半径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并不熟练,同时计算能力还需加强。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圆的面积公式,自主探索已知圆的周长计算圆面积的方法。

2、进一步体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把圆的面积和周长公式进行比较,提高灵活应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圆的面积公式,能够根据圆的周长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会根据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正确的计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课型】练习 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小明家新置了一个圆桌,妈妈让他去配一个与桌面相同大小的玻璃桌面。这把小明难住了,这圆桌面有多大呢?我要配的玻璃桌面又该多大呢?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明解决他的问题吗?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1、要求圆桌面的大小就是要求桌面的面积,也就是求圆的面积。

2、所要配的玻璃面的面积也就是求圆的面积。

3、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一定的条件:如半径、直径、或圆的周长等。 师:如果这些条件妈妈都没有告诉小明,小明能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吗?你们能帮助他吗?

学生讨论,并充分发言。

讨论后统一认识: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计算出这个圆形桌面的面积。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去发现问题,大胆思考。】

二、课堂练习

1、根据已知条件求圆的面积 (1)R=5cm (2)d=8dm (3)c=18.84dm 先独立完成 再集体订正

小结:计算圆面积时应注意什么?

2、北京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闻世界的声学奇迹,它是一道圆形围墙。 这个圆的直径约为65.2米,计算这圆的周长与面积分别多少? (保数保留一位小数) 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小结:在已知直径求圆的周长和面积时应注意什么?

3、有一个圆形蓄池,它的周长是31.4米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1)分析题意:已知什么求什么? (2)已知周长求面积要经历哪几个步骤? 周长—直径—半径—面积 (3)注意单位名称的变化。

三、深入探究

1、出示107页第

3、4题

(1)这两题的题目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2)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板书计算过程。

(3)求圆面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已知周长求面积的方法。】

2、出示第5题

(1)什么叫占地面积?

(2)天坛的面积指什么?周长指什么?通过举例加以说明。 (3)做这一题你希望提醒同学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理解占地面积,让学生增强求圆的面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四、达标练习

1、填空题。

(1)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 ),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 ),所以圆的面积是( ).

(2)圆的直径是6厘米,它的周长是( ),面积是( )。

(3)圆的周长是25.12分米,它的面积是( )。 (4)甲圆半径是乙圆半径的3倍,甲圆的周长是乙圆周长的( ),甲圆面积是乙圆面积的( )。

(5)一个圆的半径是8厘米,这个圆面积的3/4 是( )平方厘米。

(6)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圆,( )面积最大。

2、应用题。

(1)有一只羊栓在草地的木桩上,绳子的长度是4米,这只羊最多可以吃到多少平方米的草?

(2)一种手榴弹爆炸后,有效杀伤范围的半径是8米,有效杀伤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一种铝制面盆是用直径30厘米的圆形铝板冲压而成的,要做1000个这样的面盆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铝板?

(4)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纸上剪一个最大的圆。还剩下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没用?

3、一个圆的周长是25.1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C=25.12米 求:S=? r=25.12÷(2×3.14) S=πr2 =4(米) =3.14×42 =50.24(平方米)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于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整理整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已知直径、周长求圆面积的方法。】

莲塘小学

2010年12月1日

正、反比例应用题(练习课)

[日期:2007-05-19]

来源:谢朝霞 作者:徐舍小学

[字体:大 中 小]

正、反比例应用题(练习课)

徐舍实验小学 谢朝霞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正、反比例的意义,理顺量与量的对应关系,提高判断和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能力,灵活把握及转化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深知识的纵向联系,横向沟通。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难点: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教学过程:

第一层次,基本性应用练习的设计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一个因数一定,积和另一个因数;

积一定,一个因数和另一个因数。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3)、货物的总吨数一定,每次运货的吨数和次数。 (4)、每袋茶叶的千克数一定,茶叶的总千克数和袋数。 (5)、拖拉机每天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总面积和天数。 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我们关键是看它们的什么?

2、揭题

我们可以应用比例知识解答相应的应用题,这节课,我们联系正、反比例应用题。 出示:正、反比例应用题(练习课)

3、根据已知条件,将题目补充完整,使之成为用正或反比例解答的应用题,并列式。(口答) (1)、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15人,站了12行,( )? (2)、100克海水可以晒出3克盐,照这样计算,( )?

4、对比练习:

(1)解放军战士刘刚从兵营骑马去马场,每小时行60千米,要3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72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马场?

(2)解放军战士刘刚从兵营骑马去马场,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 (1)读题

(2)师:现在我们运用比例知识来解答这两道题,首先看第一题,请同学们找一找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逐步出示数量关系式——对应关系——列出等式。 (3)按照第一题的讨论方法思考第二题。

(4)比较:正、反比例应用题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 (5)小结。板书: 判断比例关系

找出对应数值

列出等式解答

5、只列式不计算:(用比例知识解,写清解设……)

(1)读一本故事书,小红每天读25页,要读12天;如果要10天读完,每天应读多少页? (2)用同样的砖铺地,铺18平方米要用618块砖;如果铺24平方米,要用多少块砖? (3)一间房子要用方砖铺地,需要用面积是9平房分米的方砖96块;如果改用面积是4平房分米的方砖要多少块?

(4)安装一条下水管道,15天安装了120米;照这样计算,20天能安装多少米? (5)100克蜂蜜里含有34.5克葡萄糖;照这样计算,1.5千克蜂蜜里含有多少千克葡萄糖?

第二层次,综合性应用练习的设计。

1、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把1.5米长的竹竿直立在地上,量得它的影长是1.2米,(1)同时量得学校旗杆的影长是6.4米,学校旗杆高多少米?(2)量出自己身边一个物体的高度,你能不能求出它的影长?

2、知识间的联系

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柱,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的高的 。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是60立方分米,第一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问:“ 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的高的 ”还可以怎么说?

思考:当两个圆柱底面积相等时,(1)圆柱体积与高成什么比例?(2)两个圆柱体积的比与对应高的比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你能有几种方法解答?

说明:按照分数与比之间的联系,有些应用题可以用分数和比例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3、变式训练,加深拓宽

(1)选择正确的解法:仪器厂现有5台机器,每天可生产1800个零件;如果用8台同样的机器,每天可生产零件多少个? A.8X X=1800X5 B.1800:5= X:8 同桌讨论:(1)为什么选择B?(2)用A解为什么是错误的?(3)它是什么关系的应用题? (2)如果将上题改成“……如果再增加8台这样的机器……”,求每天可生产零件多少个? (3)改上题问句为“每天可多生产零件多少个?”

(4)假如把上题条件再改为“……用8台这样的机器,每天可多生产零件多少个?” 第三层次,创造性应用练习的设计。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按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要行驶7.5小时;实际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这样行驶完全程要几小时? 学生先独立思考列式,然后指名反馈。 同桌学生讨论各个算式。 师生集体讨论。

2、在含有铅375克和锡 237克的合金中,增加铅多少克,可使铅与锡的比为5:3?

3、总结:(指板书)

第三篇:《圆的面积练习课》教学设计 用

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

——《圆的面积练习课》教学设计

干沟明德小学 张付军 【教学设计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我们教师要追求“生本课堂”三维目标的整合,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分层落实,面向全体学生;以过程和方法为核心,启发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以情感和态度为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发展。本节课贯彻以“教师为助手,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采用启发探索式教学方法,辅之以讲授、讨论等方法,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设计问题情景,力求体现“让学生学习快乐的数学”的设计理念。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十一册《圆的面积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练习圆的面积的有关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求圆面积的的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感受数学的实际价值,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2.进一步认识周长,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掌握直径的判断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享受自我价值。

2.培养合作意识、评价意识、自控意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小明家新置了一个圆桌,妈妈让他去配一个与桌面相同大小的玻璃桌面。这把小明难住了,这圆桌面有多大呢?我要配的玻璃桌面又该多大呢?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明解决他的问题吗?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1、要求圆桌面的大小就是要求桌面的面积,也就是求圆的面积。

2、所要配的玻璃面的面积也就是求圆的面积。

3、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一定的条件:如半径、直径、或圆的周长等。

师:如果这些条件妈妈都没有告诉小明,小明能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吗?你们能帮助他吗?

学生讨论,并充分发言。

讨论后统一认识: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计算出这个圆形桌面的面积。

【运用语言、图像把学生带进一个模拟的情景之中。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去发现问题,大胆思考。】

二、设计解决方案

师:提供材料,并对实验提出相应要求。

用圆形硬纸板代替桌面,提供部分测量工具,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卷尺,绳等)也可以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请同学们以六人小组为单位设计一套或者几套测量,计算方案,比一比那个小组的方案设计最合理,最巧妙。

方案应包括:

1.准备测量什么条件?

2.要使用哪些工具?

3.如何测量?

4.根据测量结果如何算玻璃桌面的面积?

5.如何分工?

生:分工合作,测量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并计算面积。

【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教师放手让学生尝试,为学生的大但创造提供直观支持,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处理信息,团队作战、综合应用的能力。设计方案本身就具有较大的挑战,它需要学生用数学意识去分析实际生活问题。同时渗透方法的多样化与最优化思想。】

三、汇报交流分享

小组1:

准备测量的条件--圆的直径

要使用的工具--卷尺

测量方法--用绳子拉紧后在圆周上反复测量,并记录测量的数据,从而找出其中最长的一条线段,也就是直径,根据直径计算面积。

小组2:

准备测量的条件--圆的半径

要使用的工具--绳子、直尺

测量方法--用两根绳子拉紧后在圆面上测量,找出两条直径,在把这两条直径相交,找出圆心所在,连接圆心和圆周上的一点也就是半径,根据半径计算面积。

小组3:

准备测量的条件--圆的周长

要使用的工具--白纸或绳子

测量方法:

(1)用白纸沿圆形硬纸板的一周围一圈,然后测量白纸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通过周长可以求半径或者致敬,然后计算圆的周长。

(2)把圆形硬纸板在白纸上滚一周,用尺子测量滚动轨迹的总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3)用绳子沿圆形硬纸板的边缘围一围,然后测量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

小结:同学们想出的方法非常好,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当圆形饭桌的桌面无法滚动时,该选择怎样的测量方法最合理。

【成功是一个人的情感基本需要之一,对小学生来说,成功对他们树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通过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拓展提高升华

说一说:下面这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你准备如何解决?

1.你能用游标卡尺,绳子,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计算出学校旗杆的横截面吗?

2.有一堆稻谷(如图),

你能想办法算出它的占地面积吗?

算一算:

2 1. 如果量得旗杆横截面的直径为14厘米,2. 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 2. 如果量得稻谷堆底面的圆形周长为6.28米,4. 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 3. 在一根木桩上用绳子栓着一只羊,6. 绳子的长为3米,7. 问这只羊能吃到多少平方米的草? 【更多的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 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自觉地把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理解日常生活“数学化”的含义,充分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运用的积极性。】

第四篇:扇形面积的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第十册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材呈现了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摄入量的统计表,要求学生计算每种食物摄入量占摄入总量的百分比。然后,教材呈现了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主要是让学生读懂统计图,并在与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对比中认识扇形统计图。教学时,我主要利用这些学习材料,组织学生学习,逐步认识扇形统计图,体会扇形统计图反应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谈话复习 迁移新知

(二)对比归纳 找出特点

1、出示课件:老师也收集了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膳食宝塔图右面出示统计表)

提问,让学生思考

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可以利用什么统计图表示统计表中的数据?(课件:在表下面出示条形统计图)

从条形统计图中,同学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三)观察发现 体会作用

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不能表示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不能),那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种新的统计图

这种统计图是把各类食物所占的百分比表示在----(一个圆里)(呈现圆),也就是作为单位“1”的数量,把它看成一个整体(板书:整体)

①那大家觉得如何表示在圆里呢?(把圆分成几部分……)

②那怎么分呢?(每类食物占百分之几,就画出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根据前面计算的数据,把圆分成5部分(呈现分成5部分)。表示整体中的各个部分。

这每个部分像什么形状?(像扇子一样)对,它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

你们觉得每一部分应该表示哪些食物的百分比呢?(生自由答:最大的那块是谷类,最小的……理由)

2.(呈现完整的扇形统计图)从这个扇形统计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生:谷类占47.4%……油脂类最少……)

(四)巩固应用

我们先来看这一幅扇形统计图,这是一张关于鸡蛋各部分重量占鸡蛋重量的百分比的统计图

从这张图上你知道了什么?(预测:它们分别占了谁的百分之几?)

在这一幅图中,用什么来表示蛋壳的重量,用什么表示鸡蛋的重量?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这个扇形占整个圆的15%

小结:扇形统计图都是用一个圆表示单位“1”的量,用扇形表示其中的部分量,它反应的部分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

(五)总结。

从这幅扇形统计图中能最清楚地看到什么?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这是我教学中的一个案例,我是按照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提取信息、最后决策的思路进行教学的。

第五篇:圆的面积教学设计-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与评析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与评析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与评析

杨秀莉 董延玲 设计

徐树东 评析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15页至116页。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

想。

教学重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关键:弄清圆与转化后的近似图形之间的关系。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具:多媒体计算机、幻灯片。

学具:16等份和32等份的圆形、剪刀、刻度尺、一张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微机演示)

2.微机显示一个圆,再把圆涂成红色。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看到圆想到什么?圆所围平面部分的大小叫什么?(圆的面积)出示课题。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请同学们思考。

二、新课教学

1.通过度量,猜想圆面积的大小。

用边长等于半径的小正方形透明塑料片,直接度量圆面积,

(如图)观察后得出圆面积比4个小正方形小,好象又比3

个小正方形大一些。初步猜想:圆的面积相当于r2的3倍多

由此看出,要求圆的精确面积通过度量是无法得出的。我们在学习推导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分割、拼合等办法,将它们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2.学生操作。

(1)学生分别把16等份和32等份的圆形剪开,拼成两个近似的长方形。(微机显示)老师提问:

①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吗?(是近似的长方形,因为它的上下两条边不是线段。)

②圆和近似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形状变了,但面积相等)

③把圆16等份和32等份后,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区别?(32等份后拼成的图

形更接近于长方形)

如果把一个圆等分成64份、128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微机显示)(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④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怎样用字母表示?(圆周长的一半,C/2=πr),它的宽是圆的哪一部分?(半径r)

⑤你能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吗?

(2)把圆16等份分割后拼插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四分之一,高等于圆半径的2倍(2r),所以S=πr/2·2r=πr2(见图一)

(3)把圆16等份分割后可拼插成近似的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底

相当于圆周长的1/4,高相当于圆半径的4倍,所以S=1/2·2πr/4r=πr2

(见图二)。

(4)把圆分割后,可拼成近似的等腰梯形。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圆周长

的一半,高等于圆半径的2倍,所以S=1/2·πr·2r=πr2(见图三)。

3.小结:无论我们把圆拼成什么样的近似图形,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πr2,验证了原来猜想的正确。说明在求圆的面积时,都要知道半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师网上学习研修日志下一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