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存在主义名言

2022-07-31

第一篇:萨特存在主义名言

萨特名言[模版]

萨特名言

1、生活中无所不有,人们绝不会放弃生活。

2、尽管自己选择的使命是美丽的、崇高的和神圣的,但责任太沉重了,到头来被重负压得粉碎。回首往事,就象从失恋中解脱出来得斯旺所说:“真想不到我为一个对我不和适的女人而糟蹋了一生。

3、写作的欲望包含着对生活的欲望。

4、真想不到我为一个对我不和适的女人而糟蹋了一生。

5、我自称是受百姓拥护的救星,其实私下里为了我自己得救。

6、而这一感情究竟能持续多久,不应受到感情以外的因素,诸如法律的干扰。

7、他比我大两岁—他从这两年中已赚到不少好处。

8、内心贫乏和感到自己无用,促使我抓住英雄主义舍不得放下。

9、我是在书堆中开始我的生活的,就象毫无疑问地也要在书堆中结束我的生命一样。

10、把艺术作品看作超验的成果,以为每件作品的产生都有益于世人。

11、在我们之间存在着必要的爱情;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需要偶然的爱情。

第二篇:浅谈萨特存在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自泰勒斯开始,并从巴门尼德以后形成本体论和本原论之争。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就开始形成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正式定义这一称呼,称之为“在物理学之后”。根据《易传》的说法,“形而上者谓之道”,严复在翻译这一名词的时候是充分认识到了这个词的本质的含义。所以,自那以后西方的哲学就围绕着形而上展开。即使是在黑暗的中世纪,基督教的宗教哲学依旧是通过对形而上的论证而证明上帝的存在。而文艺复兴以后,人的价值不断的被发现,从而人开始有意识的反抗形而上的拘束。人要求自由就必须打破一切以神权的名义加在人身上的枷锁。人就必须论证出一个事情,那就是人究竟是什么,人如何去认识世界,人凭什么认识世界。首先对此作出回答的是笛卡尔。他说“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我不能怀疑我正在怀疑”、“我思故我在”。这首先就确定了怀疑——思考之主体。亦即所有的思考都是由人去完成的。但是这个确定仍然不是坚不可破的,因为根据这个逻辑我们甚至可以猜测世界本身就是上帝的思考。人的价值仍然是隐藏的。从卢梭开始,西方的哲学步入了非理性时代,这就是说西方在理性主义尚未完全战胜宗教蒙昧主义的时候,理性主义本身就已经开始受到了挑战。理性主义在康德那里终结。非理性主义逐渐形成潮流。

非理性主义的一大主要特征就是对规律的形而上的背叛。所以说,叔本华和尼采所宣扬的意志力实质上是形而上的另一种形式,它依旧不能说明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只是说明了人是什么,人的力量。但是不溯清本源,就不能给人的一切一个合理的解释。结果只能是暴戾般的疯狂,所以尼采最终疯掉,德国最终出现了希特勒。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力以及战争中人性的疯狂促使人们去思索人究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究竟是上帝还是撒旦。在这个方面做的最出色的当属存在主义哲学。而其代表就是法国的萨特。

萨特早年关注的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后来转向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并结合了他本人的人生经历以及对人的思考,尤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中的许多重要的观点,最终成为20世纪50年代西方哲学的代表人物,其存在主义哲学也随之扬名于世。

在萨特看来,世界上的存在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在的,即客观存在的物质,另一种是自为的,即人的意识。自在的存在的本质是超现象的,而且没有规律,充满了偶然,所以萨特说这个世界是恶心的。这个恶心不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一种令人作呕的感觉,而是说世界这般的荒谬使得人们无所适从,从而令人迷茫和感到恶心。这个自为的存在首先就是否定了上帝。如果这个存在就是上帝,那么上帝就是荒谬和恶心的。萨特说他不能否定上帝这样的一个从不存在的东西。只有上帝死了,人的价值才能得到彰显。只有在自为的存在时荒谬而恶心的时候,自在的存在才有了更为积极的价值。

于是萨特得出一个结论,即是著名的“存在先于本质”。在萨特看来,人如同种子一般被抛弃到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的原因。对于人而言,只有先存在了人才能说人的特征和言说的对象。而物则不同,物的本质是由人赋予的,物是本质先于存在的,因为物本身不能思考本身,这样就突出了拥有反思能力的人的价值。长期以来人们不能理解人之有意识的意义,认为意识是上帝的赏赐,或者说意识只是一个工具。萨特则把意识看成了人的标志。人于是从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脱离出来,成为真正的自由的主体。

因为世界是荒谬的,所以人是人的未来。人是人所要做的一切的总和。同时,

萨特又否认了希望,他认为希望阻碍着人的自由和选择行为,使得人不能义无反顾的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自由行动。萨特的哲学是绝望的,他把人推向绝望的边缘,认为自为和自在最终不能统一,人最终将成为无用的激情。人注定是要失败的。而萨特的实质用意并不在于像叔本华一样认为人生是悲观的,而在于指出人生是一张白纸,人应该自由的在上面画出自己的人生轨迹。这就是绝望的前提下的乐观主义,也是最为豁达的。如同庄子完成“一死生”的最大的绝望以后产生了对一切豁达的乐观主义。这样,萨特又把人所能依靠的逃避的遮羞布扯去,让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从这里引伸出了萨特的自由的观念,也就是人本身就是自由的主体,这个自由并不是指结果的自由而是指选择的自由。人自由的选择自己的行为,即使是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人自由的选择自己不选择。这里就充满了辩证法的味道,这也是萨特向马克思主义学习的地方。在这种自由的观念下,萨特把人的地位抬升到了极高的地步,认为一个人最终总是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人除了承担这种责任外别无其他选择。这也是萨特从两次世界大战中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说人是自由的选择成为魔鬼的,而人必须为这个选择负责。这也是对海德格尔的一次诘难,因为他曾经为纳粹邪恶政权服务。

于是,萨特的整个思路就很清晰了。人是被抛弃到这个世界上的,人的发展完全是由自己选择的,人必须为这个选择负责。人本身就是自由的。在后来,萨特逐渐体会到卢梭所说的“人生来就是自由的,但他却无时不在带着枷锁”。于是萨特要求破除个人主义,强调只有尊重他人的自由自己才能是最自由的。他说“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是不自由的那么每个人就都不是自由的”。他还举了行刑者的例子。行刑者在给受刑者施刑的时候都是在否定人的尊严。也就是说强迫别人不自由的人本身也就是不自由的。所以萨特强调集体主义,但同时认为马克思主义中缺乏对人本身的关怀,所以他想把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进行补充,从而达到比较合理的结局。

存在主义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在中国盛行,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经历了文革的对人的尊严的践踏,使得整个中国缺乏人的存在。只存在神、牛鬼蛇神、疯狂的崇拜者,就是没有人。而其后对文革的反思、批判并没有深入,使得知识分子十分苦恼。萨特要求人对其行为负责正符合人们的心理,所以能迅速流传开来,造成深远的影响。

第三篇: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之一。存在主义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最有影响的人本主义流派之一,把存在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演化的重要趋势之一,萨特正是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最有影响、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一、萨特的生平

萨特于1905年6月21日生于法国巴黎的富裕阶层家庭,从小就喜欢阅读文学作品,据说他读的第一本书的书名是《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苦难》,而中学时通过接触尼采、柏格森等著名哲学家的思想让他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4年,萨特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1929年,萨特萨特在一个气象台里服兵役,为期1年半。1931年4月,萨特去了法国北部港口城市勒阿弗尔,在高中教哲学,同时写作小说和哲学论文,后来又到德国柏林的法兰西学院专门研究现象学,深入的研读了现象学大师胡塞尔的哲学思想以及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在二战期间,萨特加入了法国共产党的地下抵抗组织,并被关进德国集中营,这段监狱生活对萨特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与1943年发表代表作《存在与虚无》。萨特希望把自己多年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写进这本哲学专著中。写作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完成的,书问世后在知识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职业哲学家都关注着这本书。但《存在与虚无》从一开始就难以被学术界正统权威所接受。他们觉得这本书过于离经叛道,不能入哲学的殿堂。这本书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吸引了大量的读者,使得存在主义成为五十年代最具影响的思潮。而这本书也被视为法国存在主义运动的奠基之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萨特主编了评论杂志《现代》,编辑部成员有波伏娃、雷蒙·阿隆、米歇尔·莱里斯、梅洛·庞蒂、阿尔贝·奥利维埃和让·波朗等。1946年,萨特发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指出存在先于本质。

1948年2月萨特接受邀请担任革命民主同盟执行委员,开始“介入”政治活动。但不久就和其领导人胡赛之间产生分歧并且日趋严重。第二年四月,萨特自己召开了一个革命民主同盟大会,在会上宣布同胡赛对着干。而此时,萨特的政治立场介于左翼与右翼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因此倍受两方面的攻击。

50年代初期,萨特在政治上逐渐倾向共产党。成为共产党同路人,开始信奉马克思主义,主要集中力量把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与和平》、《辩证理性批判》等著作。《辩证理性批判》这本书实际上只完成了第一部分《实用整体理论》,萨特认为这本书讨论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自己产生后又抛弃了的地方。有人认为这是萨特试图使用存在主义和心理分析法来分析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并阐述其可行性。因此萨特被视为了马克思主义一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但在萨特晚年时,他又否认他这本书属于马克思主义,认为它只是在某些领域接近马克思主义。

60年代后期,萨特成为西方激进主义新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积极支持席卷西方的学生造反运动,并成为其理论上的代言人与精神领袖。

萨特不仅是著名哲学家,也是著名文学家,荒诞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196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拒绝领奖。

二、萨特的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存在主义是20世纪影响最为广泛的哲学思潮之一,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二战以后对许多阶级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哲学运动。从海德格尔到雅斯贝尔斯开始确立存在主义的哲学形式开始到萨特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这枝人类哲学史上的无名之花终于在人们的心目中生根发芽,并含苞待放的向人们展示它最好的一面。

1、存在主义哲学的自由理论

萨特的存在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人的自由的绝对性,强调人必须自己选择自己的本质规定性。

萨特提出这一理论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上帝”之不存在。

“上帝”这一文化形象在西方文化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构成了作为西方文化重要来源之一的希伯来精神的核心,是我们透视西方文化内涵及其历史变迁的重要视角。“上帝”的重要性在于,他是西方文化中基本道德、价值、规范的标准和尺度。

萨特在这里提出“上帝”这个概念无疑是想证明,其实所有的这些标准都不是上帝提前在人类还没有产生之前就实现确立的,而是人在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萨特认为,上帝并不是万能的,上帝的形象又何尝不是我们依照人的形象确立的呢?虽然,阿奎那曾经用古希腊的理性主义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也离不开上帝,但19世纪末,尼采震撼人心的宣布“上帝死了”,他以震撼人心的方式向那些迷信上帝的人们发起了抨击,这样导致了文化价值坍塌与重建,这就是萨特主张的,存在先于本质。

2、萨特的自由观

萨特首先区分了自在与自为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自在的存在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没有预设和假定就应该存在,而自为的存在应该是独立于自在的存在之外的一种存在,它以自在存在的存在为前提和依据。

在论述玩个体自由的绝对性之后,萨特进一步说明了个体选择的自由性,目的是用来论争个体责任的绝对性。因为个体自由是绝对的,因为每个个体自由选择也是绝对的,不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选择。他强调人的选择不能是不计后果、肆无忌惮的,而应该是有绝对责任加以限定的。

萨特认为,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人道主义。萨特主张的人道主义应该是一种直面人的生活困境的人道主义。由于上帝是不存在的,因此个体在进行自由选择的同时,无法避免的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一定的责任,因此人总是处于一种匮乏和有限的状态。因此,个人如果想自由的选择必须先负担起绝对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下次的自由选择顺利进行。

3、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萨特开始向马克思主义靠拢。1945年,当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又一次逃过人类毁灭性的劫难,开始认为生活充满希望的时候,一些细心、敏感的哲学家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的普遍形态不像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那样乐观。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人们发现了科学技术的可怕的破坏力量。第一颗原子弹在广岛坠落,在人的心灵上激起的冲击波远远大于它实际造成的危害,它把技术自律发展可能带来的可怕的非人道后果直接呈现在世人面前。人们开始对技术和理性文化产生怀疑,科学技术不是一切,它在带来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世界末日”。

存在是对人的空虚、孤独、畏惧、烦恼、无意义、异化等生存状态的强烈控

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们渴望和平自由的心愿。同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观点和文化精神也在西方有了深刻的影响。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上面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精神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因此马克思主义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另外,在当时社会的实践层面上来讲,萨特也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阶级的结合程度是如此的紧密,存在主义哲学的自由理论面向的对象正是工人阶级,所以,萨特开始向马克思主义过渡,可是有意识的把二者结合起来。

4、历史人学理论

萨特这样说过,“在十七世纪后和二十世纪之间,我看有三个时代可以称为著名的时代:笛卡尔和洛克的时代,康德和黑格尔的时代以及马克思的时代。这三种哲学依次成为任何特定思想的土壤和任何文化的前景,只要它们表达的历史时代未被超越,他们就不会被超越。我常常看到,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论据只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种观念的表面更新。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所谓的超越,在最坏的情况下是回到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则是重新发现一种已包含在人们自以为超越的哲学中的思想。”

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中存在的缺陷即存在“人学空场”。萨特想用他的存在主义来弥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空场”。这样他就找到了二者的结合点,并为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突出问题就是对个体存在价值的忽视,从而导致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僵化。他承认马克思本人并不忽视人,马克思在探讨人的时候都都是通过社会实践加以总结出来的,但是当马克思在强调历史进程的必然性和社会运行的总体性的时候,就越来越忽视人的存在,使辩证法成为脱离人类实践活动和主体性统一的空谈,而这一客观化的辩证法就导致了“人学空场”。

因此,萨特想到利用存在主义关于个体自由和价值的理论来填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空场”,其核心是要恢复人的地位,从而建立起一种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历史人学。

萨特所理解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个体实践为基础的历史人学。他认为人只有参与历史活动才叫人,也因此只有在历史领域中创建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才能说明人的重要性。总体性或整体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然而正是因为普遍性和整体性的使用,使得马克思主义过分的普遍化,导致了人的主体性的缺失,因此他认为当马克思的具体总体化方法在当代马克思主义这里变成了抽象的总体化方法时,个体自由和价值、历史的多元差异的丰富内涵都无法保留了。要解决这一问题,首要一点就是用中介的方法来补充和完善总体化方法,避免模式主义的再现。

在讨论完方法论问题之后,萨特又赋予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以真正的内涵,即形成关于人的具体实践活动的认识,也就是历史人学对人的事件的把握。他说,“人类学的基础是人本身,人并不是作为时间认识的客体,而是作为将认识产生为它的实践的一个契机的实践机构。”这说明,萨特已经开始变化了,他对自己早期的一般地、脱离历史条件的强调个体自由和主体选择的做法进行了修正,在他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里面体现了主体的超越性和创造性,并且通过人的实践达到了主客体统一的目的,实现了他的最终的理论构想和思想初衷。

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失误

由于存在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以“人”为出发点的,所以存在主义是一种现实主义,它讨论的是社会生活和人的处境而不是自然哲学问题,所以,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问题上,存在主义哲学家一直在走中间路线,但事实上,一种哲学思潮,不是唯心就是唯物,本质上不会有第三种“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是尼采的唯意志论和克尔恺郭尔的神秘主义,所以,存在主义实际上还是一种唯心主义,而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则说明存在主义是一种独特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这是和马克思主义根本矛盾的,所以,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一样,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虽然可以相互借鉴,但完全的“改铸”是不可能的。事实也证明,在思想斗争了数十年后,萨特终于和法共决裂。最后,萨特总结自己的一生,依然把自己称作无政府主义者。

第四篇: 爱国主义名言名句

1.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范成大《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4.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周恩来

2、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徐特立

3、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4、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

5、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6、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7、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华罗庚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 周恩来

•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 徐特立

•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

•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 吕坤

•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 鲁迅

•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 赵博生

•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 周恩来

•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陈毅

•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 巴金

• 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 邓小平

• 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 —— 孟德斯鸠

•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 苏霍姆林斯基

• 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 —— 裴多菲

• 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 —— 大仲马

• 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 —— 阿•托尔斯泰

• 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 —— 聂鲁达

• 我们波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祖国的。 —— 居里夫人

• 我赞美目前的祖国,更要三倍地赞美它的将来。 —— 马雅可夫斯基

•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 朱德

• 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 —— 海涅

•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 华罗庚

• 爱国主义的力量多麽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是什麽呢!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是甚麽呢! —— 车尔尼雪夫斯基

•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 巴甫洛夫

• 假如我是有一些能力的话,我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 —— 林耐

•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 陆游

•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 戚继光

•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 冼星海

• 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家乡……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 —— 彭德怀

•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麽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 —— 傅雷

• 中国人搞出的理论,首先要为中国人服务。 —— 吴仲华

• 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 —— 歌德

• 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 肖邦

• 我无论作什麽,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 —— 巴甫洛夫

• 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边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 —— 果戈理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列宁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名言

1.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______《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2.恩格斯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 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

3.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278页 4.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5.恩格斯:我愿意在你们的住宅中看到你们,观察你们的日常生活,同你们谈谈你们的状况和你们的疾苦,亲眼看看你们为反抗你们的压迫者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而进行的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73页

6.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9页 7.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8.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无产阶级。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9.马克思: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10.马恩: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

11.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5页

12.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束缚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形式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8页 13.“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毛泽东选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14.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15.马克思: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页

16.恩格斯: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17.恩格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灰灭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18.辩证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4页

19.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20.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21.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0页

22.马克思: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彼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23.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页

24.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

25.“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

《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3页

26.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

27.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会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28.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9页

29.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9页

30.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8页

第三章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2.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3.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0页

4.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手推磨产生的封建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5.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6.马恩: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

7.恩格斯: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3页 8.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己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9.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第四章

1. 马克思说,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62页

2. 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14页

3. 马克思,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48页

第五章

1.竞争斗争是通过使商品便宜来进行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22页

2.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4. 以自由竞争为基础的旧资本主义已被这场战争彻底摧毁,它已经让位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0页

5.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作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6页

6. 发展社会劳动的生产力,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创造着一种更高级的生产形式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8页

第六章

1.马恩: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2.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2页

3.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4.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

5.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 ,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页

7.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8. 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页

9.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史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第七章

1.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6页

2.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3.恩格斯: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在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在一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页

4.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0~731页 5.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380页

6.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7.最近,有的外国人议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到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食堂承包合同免费下一篇:食堂食品自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