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发现与发展

2022-08-11

第一篇:药物的发现与发展

药物的发现:

神农尝百草之经验式和文献式众所周知,药物的发现和应用是经过原始的经验积累而完成的。这一过程是人类进行的无意识的自然药物筛选过程。随着人类对医药知识认识的深人,才开始了有意识的主动药物筛选过程,神农尝百草就是人类主动进行药物筛选的具体实践。

最早的药物来自天然植物、动物及矿物原料。药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和逐步发展起来的。早期人类为维持生存不断的与伤痛疾病作斗争。在捕捉动物、采集植物为食的过程中意外发现有些天然的动物、植物、矿物质有减轻伤病或解除疾病的功效,便逐步有意识地应用它们来治疗伤病。

药物的发现与发展:偶然发现和随机筛选。

随着时代的进步药物的发现也逐步由机遇筛选向合理设计、由偶然向必然的漫长历史过程。本草时期的药物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偶然发现的,到了近代也有的药物是在实验室里偶然发现的。例如20世纪30年代发现的抗菌药物磺胺类药物是在研究偶氮染料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后来成为人类系统地用于预防及治疗细菌感染的一类化学合成药物,这类药物的发现和发展是近代药物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抗菌药物发明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药物是青霉素,青霉素是由英国细菌学家Fleming在研究葡萄球菌的实验中偶然发现的。

随机筛选主要是从广泛的天然资源中寻找,如植物中的化学成份,土壤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从中发现特定结构和作用特点的先导化合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结构改进,可能发现一系列的有治疗价值的新药。例如当前人们常用的药品其中很多是从植物成份中筛选出来的。而抗生素就是从土壤微生物中筛选发展起来的。

从文献中发现:我国《史记纲鉴》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汉代-《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书,该书收载了365种中药,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药物学著作。它所指出的大黄导泻、麻黄治喘至今仍然行之有效。唐代-《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药典,颁行于公元659年,有世界最早药典之称。全书收载药物共844种。明代-《本草纲目》李时珍通过毕生对于药物的调查去伪存真写成《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插图1160幅,药方11000余条,对药物的生态、形态、性味、功能作了比较系统的记述,对后世从文献方式发现药物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参考。如麻黄是传统中药,已有5000年的临床使用的历史。李时珍说因其味麻色黄,故名麻黄。《本草纲目》中记载着麻黄能改善循环、发汗、止咳和退热。1887年日本人长井长义从麻黄草中分出了麻黄碱单体。1929年中国陈克恢研究阐明了它的药理作用和临床药效后,麻黄碱成为最常用的经典药物用于治疗气喘病和预防支气管痉挛。

中医药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不仅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有全面而深人的认识,而且其丰富的药物理论体系,既是指导用药的原则,又对中药活性筛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如对芳香药物解表作用的认识,苦寒药物清热解毒作用的认识,等等,都对新药的发现和认识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对中医药文献的分析比较,可初步发现药物的药理作用或可能的药理活性。

第二篇: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问题

解题是最突出的一类特殊的自由思维。

——

威廉.詹姆斯

引用:“在现代生活中,吃饭常常已经不是问题,假若我在家里觉得饿了,我就到冰箱里去找点吃的,假如在城里,我就到一家咖啡馆或者别的管子里去,但是当冰箱里空无一物,或者在城里碰巧没有带钱,那么情形就不一样了。在这种情况下,吃饭就成了一个问题,一般来说,一个念头就可以产生一个问题,也可以不产生什么问题。一个用上脑际的念头,倘若毫无困难地通过以下明显的行动就达到所求的目标,那就不产生问题。然而,倘若我想不出这样的行动来,那就产生的问题,那就是意味着要去找出适当的行动,去达到一个可见而不及时可及的目的,所谓接一个问题,就是意味着去找出这样的行动。

如果问题非常困难,这就是一个大问题,如果难度不大,那就是一个小问题。而困难的程度就含于问题概念本身:哪里没有困难,哪里也就没有问题。

一个典型的问题,就是要找到一条通向某个我们不大了解的区域内一个指定点的道路。我们可以想象,这个问题对于居住在原始森林里我们的太古祖先们来说,是多么重大。这也许是(或许不是)我们总是把求解一个问题看作去寻找一条道路——一条绕过障碍摆脱困境的道路的原因。

我们的自觉思维的大部分是与问题关联着的,当我们并不苦思冥想时,我们的思想总是朝着某一个目标:我们寻求达到这个目标的道路或手段,或者去想出能借以达到我们目的的步骤。

解决问题是智慧特有的成就,而智慧乃是人类的天赋。越过障碍,在没有路的地方去开出路来,这种能力,把机灵的动物与愚钝的动物区别开来,它使人高踞于最机灵的动物之上,同时也把能干人跟他们的同伙区别开来。

对于人类,没有其他事物比人的能动性更有意思了,而人的能动性的最大特征就是解决问题,有目的地区思考和为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想方设法。我们这里的目的就是去了解这个能动性——在我看来,这个目的应该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

从上面我读到了数学问题就是在数学领域出现的运用相关数学知识去解决的问题。要想解决数学问题就要先发现问题,就如上文所属一般,当我们把一切都视为理所应当,问题便常常被忽略。当我们寻常时所未面临的境地,变得迫在眉睫时,而又不可解救,便往往变成了一个问题。问题的成为就只在乎它是否能毫无困难的通过,在乎解决它的难度。

发现问题 分析为题 解决问题 验证问题这便是数学的形成。问题的发现便是在不知不觉中,从生活的是点滴中,偶然相遇。随之而来便是分析问题的可能性,解决方法。解决问题便是人的能动性最大的特征,是人智慧的体现。最后验证问题,确保问题结果的正确性。 数学的发现就是问题的发现,解决问题更是数学的核心。解题是一种本领,就像游泳 滑雪 弹钢琴一样,你只能够靠模仿和实践才能学到它。解题是智力的特殊成就,而智力乃是人类的天赋,因此解题可以认为是人的最富有特征性的活动。

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理性中分析中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在经验中验证问题。

参考:《数学的发现——对解题的理解.研究和讲授》 乔治.波利亚

著 书号:978-7-03-016880-1

第三篇: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

樊城教研室刘庆功

一、相异构想的提出

相异构想的提出与教学中两大困惑有关:

困惑一:许多教师都严格地控制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严格地控制着学生思维的每一个进程,希望自己能够让学生径直地获得正确的答案。但是,实际情况是,不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多么谨慎,学生还是会出错。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学生会出错?

困惑二:作为教师,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对于某些知识点,不管教师如何强调,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学生都会出错,甚至“屡教不改”。我们不禁要问:学生为什么反复出错?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研究,获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中学生大脑中的“前概念”及由此产生的相异构想的干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些成果对西方国家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我国,相异构想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较少。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人,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中相异构想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相异构想的概念

研究表明,早在正式学习有关知识以前。学生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体验,形成了一些非科学的概念、经验和特有的思维方式,用以理解日常生活遇到的各种现象。一般将学生正式学习有关知识前形成的这些概念称为前概念,前概念有时与科学概念并无冲突,但有时则与正确认识和思维方式大相径庭,这种偏离或背离科学概念的错误思维结构称为“相异构想”。

三、“相异构想”形成的原因 产生相异构想的因素很多,既有来自观念和思维上的障碍,也有来自逻辑上的错误。一般认为形成 “相异构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某些生活感受导致错误的理解。学生把这种看法视为“常识”,认为这已是千真万确的了。

②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设置不恰当,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生偏差。 ③学生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不愿接受正确的概念。

④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正确的观点和概念难以建立。

四、相异构想的特征

(1)广泛性

相异构想具有广泛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①涉及的知识范围广。

②涉及的主题层次多。相异构想存在与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中,基础差的学生有,基础好的学生也有。

③“相异构想”类型多种多样。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环境、活动范围、文化背景等不尽相同,对同一类事物的认识、感受也不完全相同,导致学习新知前头脑中的“相异构想”多种多样。

(2)自发性

学生认识事物前没有进行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相异构想是在其观察与体验周围世界的过程中,通过直觉与无科学根据的想象自发形成的,即学生的相异构想具有自发性。学生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凭自己的感性经验理解概念。

(3)肤浅性

由于学生的前概念直接来自于周围世界,只是在头脑中经过了自发的加工,相异构想往往比较肤浅,只能停留在表象的概括层面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形成抽象概念。

(4)负迁移性

由于年龄和思维能力限制,学生头脑中相异构想通常是处于心灵深处的一种初期意识,难于用自己语言表达清楚,是一种模糊认识。学生往往对自己的相异构想深信不移,并试图将这些相异构想迁移到新现象的解释中去,对新概念理解和掌握产生严重干扰。当教学有关知识时,如果不特别和学生“相异构想”联系起来进行揭示、比较,则学生头脑中模糊认识就可能对科学知识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到一定时候,错误的思维和观念就会表现出来。

(5)顽固性

人的认识往往具有先入为主的特点。相异构想往往是学生长期的生活经验累计,因此学生在进一步的学习生活中容易产生思维定势,因此改变相异构想是相当困难的

相异构想是学生亲身体验或“合理”想象获得的认识,学生靠这种原始认知认识世界,并“成功”地解释了一些现象。因此,学生学习新知时往往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无科学根据或者错误的构想,甚至对其深信不疑。这些构想在学生头脑中可能会十分顽固地存在,教师不加以科学引导是难以使学生摆脱其束缚的。

五、矫正相异构想的策略

学生学习新知前所具有的相异构想虽对新知接受具有负面影响,但它却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在相异构想与新知相互作用过程中,新知与相异构想之间的冲突会使学生心理上处于一种困难处境。如果教师不能觉察学生的这种困难处境,采取有效方法促成其认知的顺应,而只是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按既定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则可能事倍功半。因此,教学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消除相异构想的负面影响,充分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具体地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充分了解学生的相异构想

(1)教师引导学生暴露

由于每个学生背景不同,经历有异,他们头脑中的相异构想必然是多样的、隐蔽的,并且由于成人思维与学生思维不同,有些构想在成人眼里可能还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学生可能具有的相异构想,弄清它们对理解新知会造成何种障碍和影响。了解的方法可以靠学生的反馈信息与平时教学经验积累。也可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设下“陷井”,组织学生讨论,一但学生掉入“陷井”就会吃一堑,长一智。必要时,还可在教学前进行小范围调查或单独谈话,以便教学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2)鼓励学生自己暴露

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敢暴露真实想法,怕遭人议论;怕回答不符要求,惹人笑话。教师担心学生的“奇谈怪论”,怕干扰既定教学程序。师生双方顾虑重重,导致本来可以生动活泼的一堂课成为死气沉沉、呆板单调的“一言堂”。

如果教师不能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考虑,就可能认为学生的一些构想是幼稚甚至滑稽的而加以否定,殊不知新知的生长点可能正是这些幼稚甚至滑稽的相异构想。

因此教学中应创造更多机会激励学生暴露相异构想,分享彼此观点,对不同构想作出比较、选择,自觉判断什么是科学的、有效的、最佳的,从而对正

确观念认识更深刻,对错误观念纠正更彻底。当学生不敢或不愿暴露自己想法时,教师要善于洞察他们心理,未卜先知,采用有效方法,激励学生大胆表现。如创设一个引人人胜的情景,预设一个激发认知冲突的陷阱,鼓励学生参与小组交流讨论等等。

2、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相异构想

学生学习新知前的相异构想虽无科学依据,但也包含着对科学知识的朴素认识。因此,在课堂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构想,尤其是那些与众不同甚至怪异的想法。教师应把这些构想看作学生的“成果”,无论正确与否,都不要急于下结论,应组织学生质疑切磋、讨论交流。这种课堂教学看似有些“混乱”,却恰恰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有利于学生主动脱离相异构想的束缚,获得正确认识。

如果学生相异构想确实存在本质性错误,就应通过组织讨论,乃至争论,针对它形成的具体原因进行充分说理,引起学生思想交锋,揭露前概念框架的不合理性,让学生发现原来的概念框架在某些方面不合理,绝不能只靠教师的单边活动,更不能简单化地一带而过。

另外,否定学生的相异构想与现代教育理念也是格格不入的。经常被否定的学生不仅人格上容易受到伤害,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扭转观念,化否定为肯定,挖掘学生相异构想的闪光点。

3、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学生的“相异构想”往往是直接思维、想当然的结果,其思维水平往往只停留在表象的概括阶段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形成抽象的概念。学生如果能够形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将会有助于相异构想到科学认识的顺利过渡。重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和全面性,这对于克服相异构想的负面影响是非常有利的。

4、强化正确认识 学生的“相异构想”是极其顽固的,他们需要时间来了解自己的“相异构想” ,需要时间来考虑可供选择和接受的观点,必须通过一定的活动和过程来调节矛盾和冲突,接受新的观点。因此,改变学生的“相异构想”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样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作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学过一段时间后,再次要求学生将正确的内容与“相异构想”进行比较,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建立正确观念的重要性,达到彻底清除“相异构想”的目的。

第四篇:侨乡廉洁文化的探索与发现

政法委

侨乡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侨乡廉洁文化的发展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在构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廉洁文化建设。侨乡廉洁文化具有丰富内涵。侨乡,主要是指国内某些华侨较多而侨眷较集中的地方。一般没有以省级地区来划“侨乡”的。广东和福建有很多县历史上旅居海外的华侨较多被称为侨乡;廉洁,即公正不贪,清白无污。侨乡廉洁文化是侨乡廉洁的理论和行为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的文化总和,是关于侨乡廉洁的知识、理念、制度及与之相对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的总概括。侨乡廉洁文化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主体的大众性,主要表现为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洁氛围,以健康向上的侨乡廉洁文化充实社会公众的精神世界;二是指向的权力性,主要表现为掌握社会公共权力的管理者廉洁自律,恪守宗旨,执政为民;三是实施的职业性,主要表现为各职业阶层的从业人员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四是组织的公共性,主要表现为机关、团体等社会公共组织处事公道正派,诚实守信,廉洁高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侨乡廉洁文化,就是要倡导立足我国国情的廉洁奉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公道正派的社会文化,以不断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增强人们拒腐蚀的能力; 1

就是要以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营造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的社会氛围为指向,以树立牢固的廉洁理念、构筑反腐倡廉的社会公众思想体系为根本任务,使侨乡廉洁意识内化为社会公众的思想准则和道德准绳,外化为社会公众倡导侨乡廉洁的自觉实践,让侨乡廉洁文化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社会精神风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廉洁侨乡的健康发展。

侨乡廉洁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是否包含侨乡

廉洁文化是衡量一种文化是否先进的重要指标。文化是一种软环境。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廉洁,以侨乡廉洁的尺度来评判社会,是侨乡廉洁文化最为根本的特征。侨乡廉洁文化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还是一种价值尺度。一个社会的侨乡廉洁氛围浓厚不浓厚,是衡量这个社会是否健全的一个重要指标;一种文化是否先进,应看这种文化是否包含侨乡廉洁文化。缺乏侨乡廉洁理念的文化是难以长久支撑的,侨乡廉洁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不够深入的文化是不完善的,排斥廉洁精神的文化更是腐朽落后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侨乡廉洁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侨乡廉洁文化以鲜明的态度批判腐朽文化。侨乡廉洁文化是腐朽文化的对立面和批判者。腐败现象之所以滋生蔓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腐败行为背后有腐朽文化作支撑,腐朽没落的官本位意识、贪图享乐的思想观念、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等还有着一定的市场。而侨乡廉洁文化以鲜明的态度批判腐朽文化,从根基上摧毁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在全社会形成以侨乡廉洁为荣的浓厚氛围,

给腐败行为造成巨大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的压力,从而可以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达到干部廉洁、政治清明的目的。侨乡廉洁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建设侨乡廉洁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对侨乡廉洁文化的研究与宣传。通过侨乡廉洁文化的研究,形成系统的侨乡廉洁文化理论,用以指导侨乡廉洁文化建设的实践,推动侨乡廉洁文化建设良性发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利用大众媒体覆盖面广、群众关注程度高的特点,加强对侨乡廉洁文化的宣传,经常刊发和播出关于侨乡廉洁文化的影视作品和文艺节目,宣传报道侨乡廉洁文化建设的进展、成效、经验和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培养廉洁理念、树立廉洁意识、营造廉洁氛围,形成大力推进侨乡廉洁文化建设的社会环境。 积极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侨乡廉洁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建设侨乡廉洁文化应善于兼收并蓄。坚持古为今用,充分利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中的侨乡廉洁文化成果;坚持洋为中用,善于吸收和借鉴国外在侨乡廉洁文化建设方面的有益做法。要建立健全侨乡廉洁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以制度和规范作保障,特别是建立起与侨乡廉洁文化相适应的社会政治规范和法律规范,使廉洁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文化自觉,让侨乡廉洁文化深入到我市的每个方面。

把侨乡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

容,促进全社会形成“以侨为荣、以廉为德”的良好风尚。同时要求全党在加强侨乡廉政建设、严厉惩治腐败分子的同时,进一

步探索有效预防腐败的思路和办法。这表明,在一靠制度、二靠监督的权力制约机制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过教育等途径

加侨乡强廉政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反腐倡廉的重大任务之一。

结合我市当前开展侨乡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些实践与探索,现

就如何推进侨乡廉政文化建设作以探讨。

一、树立正确的侨乡廉政文化理,侨乡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

侨乡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及社会评价的总和。它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为反腐倡廉提供了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和舆论氛围。全面推进侨乡廉政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城市建设,培养公民崇廉敬侨的思想品质、弘扬整个社会的侨乡廉政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树立正确侨乡廉政文化理念指明了方向。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必须确立崇尚科学文化、弘扬传统美德、追求真理先进、激发创新精神的文化建设目标,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思想理念,综合运用思想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等手段,积极倡导廉政文化、奉献文化、守纪文化、礼仪文化等,营造出正气昂扬、清廉文明、和谐发展的舆论氛围,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明辨是非、区分善恶、分清美丑,使廉政文化理念入耳、入脑、入心,成为每一名公民的座右铭。

二、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好的社会风气能激发和凝聚社会

成员的内在动力,催人奋进。要坚持把侨乡廉政教育作为社会工作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来抓,把思想教育、纪律教育、

法制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贯穿于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三、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侨乡廉洁种子的生根发芽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土壤。要使社会侨乡廉政文化产生良好效果,氛围的营造、环境的打造十分重要。一是创设侨乡廉洁的文化环境。要立足廉政,结合社会实际,打破常规,深入挖掘新的侨乡廉洁教育资源,尽力为人民群众的发展提供廉洁宽阔的空间。如开辟侨乡廉政作品专栏,悬挂著名科学家、学者、廉官的画像,著名的治学、治教、反腐倡廉名言警句,书写催人奋进的廉政标语等。二是创设优雅的社会环境。要加强社会的硬件建设,始终保持社会环境的整洁、廉明。如对道路、社区、公寓、文化活动场所以及绿化区要进行统一规划,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时时处处见廉洁。三是创设健康的外部环境。要加强对社会环境的治理,特别是网吧、书吧、影视厅等的治理整顿,切实防止影响公众健康成长的文化扎根驻营。

四、构筑规范的管理机制。建立规范有序的社会管理机制,是维系社会正常秩序、推进侨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一是机构全。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及相关工作部门各负其责,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同时,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通过建立执勤队、监察队等,增强公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二是

制度硬。要把社会侨乡廉政文化建设纳入社会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相结合,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强化责任分解,严格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确保社会侨乡廉政文化建设与其他工作同步发展,相互促进。三是方法新。要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体现正面引导、反面警示,不断创新社会廉政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促进社会侨乡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入和长效。

总之,社会侨乡廉政教育的成败,不仅影响着我党反腐败斗争成绩的巩固,更关系我们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否拥有正确、积极、健康的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搞好社会侨乡廉政教育是一项长期而任重道远的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它需要全体党员干部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共同关注、共同探索和共同努力。

第五篇:读《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有感

“为什么我们还不知道这些重大和明显的事情的真相呢?主要原因确实是因为中国人自己没注意到这些。如果做出这些发明和发现的主人自己都不再要求得到发明和发现权,如果连他们自己对这些发明和发现的记忆都淡漠了,那么这些发明和发现的遗产继承人何苦还要替他们去争回丢失了的权利呢?时至今日,是否许多西方人还要知道这些真相,恐怕都很有疑问。因为我们总满足于认为,我们现有的地位是靠自己经过孤立无援的努力而达到的,我们是一切才能和技能的值得夸耀的主人。”这是美国学者罗伯特·k·g·坦普尔在他的作品《thegeniusofthechina》---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的序言。这本1995年出版的书刊在学术界公认为是李约瑟博士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浓缩精华本;李约瑟本人也在序言中赞许此书是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精彩提炼。它用通俗的语言列举了中国古代的一百项天才的发明,书中的文字和图片仿佛把读者们带到了数千年前,带到了那些上观天象,俯察地理,通达人世变迁的祖先身边。

在感慨古代中国人卓越智慧的同时,我也体会到了作者本身对于中国文化那股强烈的热情。反观自己,尤其是当我发现书中有近一半的发明项目是我闻所未闻的内容之后,我更是不犹得深感惭愧,而正是这些发明,曾改变过世界发展的进程。

目前在各国的学术界已经有个这样的共识:“中国在古代和中世纪的大量发明创造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度,正像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所指出的:“中国文献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发明与发现,考古证据或绘画实物证实中国的发明与发现比欧洲类似的或照搬的发明与发现往往领先很长一段时间……不管你探究哪一项,中国总是一个接一个地位居‘世界第一’。””

当然,“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四大发明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如雷灌耳,这些人类史上里程碑似的内容曾伴随着每一个国人的成长历程。在奉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今天,还来不及让国人了解中国绝不仅仅是四大发明,就因近代科技的缺乏,让很多虽然有着灿烂历史的中国人的内心蒙上了一层不可名状的阴影。

“为什么具有系统实验和自然知识假说数学化特征的近代自然科学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首先在西方兴起?为什么在公元后一千五百年间中国发展科学比西方更为有效与领先?中国都有哪些成就,其贡献如何?为什么中国传统科学基本上处于经验阶段或达芬奇式的水平,而未能自发地出现近代科学或伽利略式的突破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更是让这璀璨的历史仿佛陡然成为负担,更是引发了学术界旷日持久的争论。

有的学者认为,“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中国人乐于从自然中寻找答案,在浑浊中思考真理,这是中国无法建立具备实验和理论体系的科学的根本原因。还有学者甚至认为中国从来就没有科学。而最终争论上升到什么才是科学这一有关定义的层面上。李约瑟难题同样激起了文化领域的强烈反应,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科学技术在很长时间里世界领先的图景,相当大程度上是中国人自己虚构出来的──事实上西方人走着另一条路,而在后面并没有人跟着走的情况下,“领先”无从谈起。”这从本质上颠覆了中国古代发明的历史意义。

几个世纪以来的中国,遭遇了太多的苦难,在发展的道路上又饱受着新文化的冲击,本土文化的匮乏与挫折感使叛逆情绪在文化界弥漫开来,先进而普适的哲学与人文成为方向,人们心目中“价值”的重要性已经远远地大于“意义”。这使得我们丧失了去冷静而客观地衡量或者评判我们历史文化的能力,更是难以真正的体会到我们祖先那些创造的激情。就象文章开始的那段序言所描述的那样,真的有很多人已经对这些记忆淡漠了。

李约瑟在撰写《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的母本《中国科学技术史》时有着坚定的信念,那就是科学具有人类其他活动领域如政治、经济等所不具备的特性,科学就是实现大同理想的最佳手段。而科学的基本态度,就是客观。就我看来,科学并没有经验性科学和实验性科学的区别,只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总结,这些总结从来不带有任何好恶的感情色彩。科技和先进没有同等含义,科技不能因为它的质朴而否定它的存在。

无论《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这本书的作者出于什么动机,或者含有什么样的热情。或者书本身是否是“民科”,将会被赋予什么样的“使命”,这些并非值得我们去关心的内容,作者只是以一位旁观者的身份,将中国古代文明与现代人类生活相关联的内容发掘了出来,并一一罗列,让人们有机会通过它们系统性地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成就。在这些林林种种的发现和发明间,我们其实也并不需要在乎它们是否是世界第一,但它们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了解的有关我们自己的过去,我相信,每个人都能从内心深处感悟到这些发明和发现所存在的意义,我同样相信,我们的祖国不仅拥有历史,最重要的是,我们还拥有未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意外的结局读后感下一篇:语文课程整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