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常见疾病研究论文

2023-01-14

耳鼻咽喉诸结构位居头颈部, 并且毗邻脑、眼、胸等重要脏器部位。因而, 其复杂精细的解剖结构、特殊的生理功能、变化多端的各种疾病都是耳鼻喉学科的研究内容。本文主要针对耳部进行论述。

1 耳的结构

耳分外耳、中耳及内耳3部分, 大部分位于颞骨内。

(1) 颞骨位于颅骨的2侧, 左右成对。其上方与顶骨, 前方与蝶骨大翼和颧骨的颞突, 后方与枕骨相接。颞骨以外耳门为中心, 由其上方的鳞部、前下方的鼓部、后方的乳突部、内侧部的岩部及内下方的茎突组成。

(2)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1) 耳廓, 耳廓由弹性软骨、软骨膜和皮肤等构成, 耳廓分前 (外) 面和后 (内) 面, 前 (外) 面凹凸不平, 后 (内) 面微突, 借助韧带及肌肉附着于头的2侧颞部。耳垂部无软骨, 由皮肤、脂肪与结缔组织所构成。耳廓皮肤较薄, 血管表浅, 易受冻伤。 (2) 外耳道始于外耳道口, 止于鼓膜, 成人长约2.5~3.5cm, 外1/3为软骨部, 内2/3为骨部。软骨部皮肤富有皮脂腺、耵聍腺和毛囊, 是耳疖的好发部位。外耳道软骨与骨部交界处及骨部之中部有2个生理狭窄处, 易导致异物停留。 (3) 外耳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外耳的血液来自颞浅、耳后、耳深动脉。淋巴汇入耳后、耳前、耳下、颈浅淋巴结和颈上深淋巴结。感觉神经由耳大、枕小、耳颞神经及迷走神经耳支支配。

(3) 中耳由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组成。 (1) 鼓室, 为一含气空腔, 以鼓膜紧张部的上下缘为界, 将其分为上、中、下3部分, 鼓室内有3块听小骨。 (2) 鼓窦, 为鼓室上方的含气腔, 出生时已存在, 位于外耳道上方, 且较浅。随着乳突的发育, 鼓窦位置移向外耳后上方, 且较深。 (3) 乳突内含有大小不等的气房, 各气房彼此相通, 气房内为纤毛黏膜所覆盖, 与鼓窦黏膜相连续。 (4) 咽鼓管起自鼓室前臂, 向前、内、下方斜行, 止于鼻咽部侧壁, 长约35mm。

2 耳部疾病的一般检查

(1) 双手检查法, 一手将耳郭向后、上、外方轻轻牵拉, 使外耳道变直;另外手食指将耳屏向前推压, 使外耳道口扩大, 以便观察外耳道及鼓膜。婴幼儿外耳道呈裂隙状, 检查时候要注意手法。

(2) 单手检查法, 如果右手需要进行操作, 那么就用单手牵拉耳郭进行检查, 如查左耳的时候, 左手从耳郭下方以拇指和中指挟持并牵拉耳郭, 食指向前推压耳屏, 反之亦可。

(3) 窥耳器检查法, 窥耳器形如漏斗, 口颈大小不一。当外耳道弯曲度较大, 较窄, 或耳毛过多的时候使用窥耳器, 可以使外耳道变直, 有助于观察外耳道深部和鼓膜。

(4) 电耳检查法, 电耳镜是带光源和放大镜的耳镜, 借此可仔细的观察鼓膜, 发现肉眼不能察觉、较细微的病变。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婴幼儿。

(5) 鼓气耳镜检查法, 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细小的、一般耳镜下不能发现的穿孔, 通过负压吸引作用还可使一般检查不能看见的脓液经小的穿孔向外流出。

3 耳部常见疾病

(1) 耳廓外伤, 耳廓外伤是外耳损伤中的常见病, 因为耳廓暴露于头颅两侧, 易遭受各种外力撞击。损伤原因有机械性挫伤、锐器或钝器所致撕裂伤、冻伤等。耳廓是由较薄的皮肤和凹凸不平的软骨所组成。耳廓软骨薄而富有弹性, 是整个耳廓的支架, 耳廓软骨如因外伤、感染发生缺损或畸形就造成耳廓的畸形, 且这种畸形的修复较困难, 所以对耳廓外伤的处理要给予重视。耳廓挫伤可在皮下或软骨膜下积血形成血肿, 表现为周部青紫或软骨膜下血肿。撕裂伤可能是耳廓部分撕裂, 也可能为全部撕脱, 创缘多不整齐;而切割创缘多较整齐;枪击伤组织多有缺失;耳廓烧伤依其烧伤程度可见局部红肿、水肿、溃烂、皮肤和软骨坏死, 晚期疤痕组织增生, 耳廓发生粘连或畸形。挫伤引起的小的软骨膜下血肿, 以注射器将积血抽出后加压包扎即可;大块的血肿或已凝成血凝块者, 则需切开取出凝血块, 缝合后加压包扎。处理时须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继发感染;对有创面的损伤, 应彻底清洗伤口, 止血、清创、缝合, 注意软骨膜不应缝合。

(2) 鼓膜为一菲薄的膜性结构, 受直接外力或气体压力波冲击后可发生破裂, 造成鼓膜外伤, 前者如针、棒等戳伤, 后者如以掌击耳或爆震等所致的鼓膜破裂。伤后突感耳内轰鸣、剧痛, 有时可有少量血液自外耳道溢出。继之自觉耳内发闷、耳鸣和听力下降。若伴有眩晕、恶心、呕吐及重度耳聋, 则可能有内耳损伤。对于这种情况, 禁止使用外耳道冲洗或滴药, 外耳道口可用消毒棉球堵塞, 穿孔愈合前禁止水入耳朵;避免感冒, 不要用力擤鼻涕;用抗生素, 防止感染;绝大多数的外伤性穿孔可于3~4周自行愈合, 较大的经久不愈合的穿孔可进行鼓膜修补术。7

(3)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主要位于鼓室, 但中耳其他各部位容易受其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时, 致病菌常乘虚经咽鼓管侵人中耳。在污水中游泳、跳水以及不适当的咽鼓管吹张, 细菌亦可经咽鼓管侵入中耳。婴幼儿哺乳位置不当, 如平卧位吃奶, 乳汁亦可经咽鼓管流人中耳。早期及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务求彻底治愈。首选青霉素或头孢菌素, 应用至症状消退后l周停药。配合激素的应用, 效果甚佳。鼓膜已穿孔流脓者, 采取上述措施, 2~3周内亦可治愈。中医认为, 本病系外因风湿热邪侵袭, 内因肝、胆二经有热, 外邪内热并袭, 邪毒集结, 壅塞耳窍所致。治以平肝、清热、解毒为主。

摘要:耳朵是人体的重要部位, 本文主要论述耳的结构、耳部检查法、耳部常见疾病及治疗。

关键词:鼓室,中耳,检查

参考文献

[1] 珥瑶.正确喂奶宝宝不得中耳炎[N].中国中医药报, 2007.

[2] 陈素平.“C”型鼓室图在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意义[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1)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优化教学评价策略增强美术教学实效之我见下一篇:10kV高压配电微机保护故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