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禅趣作业范文

2022-05-29

第一篇:佛理禅趣作业范文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教学目标】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教学时数】

5课时(作业完成及讲评时间另计) 【教学过程】

单元文化

一、佛教在中国

1.佛教传入及发展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的传入。佛教是从域外传入我国的。最早是在东汉明帝时开始传入中国的。

佛教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真实写照。

佛教的鼎盛。隋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国际文化交流活跃,佛教综合南北思想体系,发展为许多新的宗派。其中禅宗结合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传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唐朝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

佛教的转折。晚唐、五代至宋,佛教逐渐走向衰落。但是,在长期的传播中,佛教的思想已经内化进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佛教的衰落。明清以后,佛教愈趋衰落。太平天国时期,对佛教和道教都采取排斥的态度。清末民国以后,新思想、新文化的兴起以及科学、民主的提倡,启发了民众的觉悟,加之国民革命的爆发,致使佛教日逐衰落。

2.禅宗的思想

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它既不是延续印度佛教已有的某个宗派,也不完全信奉某部已有的经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宗经,标榜自己独特的修持方式。它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它公开宣称以六祖慧能的言教为经,并以开坛立宗的形式命之为《坛经》。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被公开而持久地称为“经”的佛教著作。

禅宗历史有着很多传说的成分,虽然禅宗以《六祖坛经》为立教宗经,它的发扬光大也是在慧能弘法之后,但在佛教的著作中,禅宗却有着很长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那里。这其中虽然有很多传说的成分,但却为大多数的佛教著作所接受。

禅宗自称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始于灵山会上,如来拈花示众,众人都不解其意,只有其弟子迦叶“破颊微笑”,由此付法。迦叶也成为所谓的印度禅宗初祖。秘密相传27代之后,传至菩提达摩手中。达摩于南朝梁武帝统治时来到中国传法,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

称为中国禅宗初祖。其后,达摩传慧可,又传僧璨,传道信,传弘忍,传慧能。慧能接受衣法,成为禅宗六祖,与其同门神秀分为南北二宗。“安史之乱”后,慧能的弟子神会北上洛阳弘法,声势大振,北宗一系逐渐淡出,南宗一派则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禅”是梵语的音译,指的是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态。这是一种修行的方式,禅宗即得名于此,由此可见禅宗对于禅修实践的高度重视。与其他宗派将重点放在经典、理论的解释和研讨不同,禅宗重视体悟而轻视理论,在理论的建树上没有多少新的东西,对于禅修却有着重大的发展。大致而言,禅宗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佛性本有。禅宗认为佛性是众生本来就具有的,凡和圣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悟到了它。所以,佛在心中,自心即是佛,不须向外求索。这一方面指出佛性的无差等性,另一方面指出修行中要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

(2)无住生心。慧能所谓的“无住生心”,就是要在没有执著的情况下,保持心的圆融无滞,自然流转。因此,他反对一些禅师刻意窒碍思虑,使心趋于死寂,也反对执著于坐禅的方式。他的宗旨是在随缘任运之中,保持心体的自然无碍。因此,将参禅活动与禅者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在一切时中,在行住坐卧中,去体会禅的境界。

(3)顿悟法门。禅宗认为,从众生到佛的转化就在一念之间,转化的形式就是“悟”或“顿悟”。为什么一念顿悟就等于觉悟成佛了呢?这是由于人心本来具备佛性,只是被妄念隐覆,一旦妄念俱灭,就会顿见自心。因此顿悟就意味着整个人心发生了质变。我们在禅宗的公案中见到,通晓佛理的禅师们为了教化弟子,常常以各种各样奇特的方式,像说公案、逞机锋、参话头,甚至包括喝骂、责打、棒喝,来启示他们瞬间灭掉世俗的妄念。

禅宗的主导思想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不科学的,但是含英咀华,弃除糟粕,我们还是能够从禅语中觅得一些人生智慧的。禅一度是社会上的热门话题,有人认为,如果你面对着种种烦恼,不能自拔,读一点禅语,参一参机锋,会帮助你进入一个快乐无忧的境界,促使你的心灵变得洒脱、旷达。

有一些具体的认识也可以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问题,比如:禅宗高僧马祖道一常常告诫人们“不得说长道短”,这是一句很实在的道德箴言。很多人喜欢说长道短、搬弄是非,导致人与人之间互相猜忌,搞窝里斗,造成了许多内耗。倘若这种习气被破除掉了,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是有益的。禅师们还教导人们“宁可清贫自乐,不做浊富多忧”“心不负人,面无惭色”“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都是极为精辟又发人深省的警句。

3.六祖慧能

慧能为禅宗第六祖。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一天,他在集市卖柴,听见有人诵佛经典籍《金刚经》,颇有感悟,便立志寻师学佛。他告别老母亲,投靠到弘忍门下。弘忍问他:“你是何人,来此见我欲求何事?”慧能答道:“弟子岭南人,今远道求见,无他也,乃求成佛之理。”弘忍训斥道:“你为岭南穷乡僻壤的蛮人,有何资格成佛?”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

慧能从容回答:“人有南方北方之别,而佛性则不分南北;我虽岭南蛮人,同你尊贵的法师身份不同,但你我佛性何别?”弘忍听了十分震惊,未料这位乡下人对佛理有如此深刻的领悟,于是留他下来当行者,在寺院中打柴、推磨、做粗活。

有一天,弘忍把弟子们召到面前,当众宣布让每人写一首偈,说明自己对佛理的认识。谁能真正领悟佛理真谛,袈裟和佛法就授予谁,并让他做第六代祖。

当时弘忍门下有位首座弟子神秀,名声显赫。他很快就作出一偈,悄悄地把偈写在南廊壁间。偈中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慧能听了神秀的偈子,知道神秀尚未体悟“空性”,于是念了一首偈,由他人代为写在墙壁上。偈子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刚写完,很多和尚都围过来观看,都很惊讶,议论说:“奇怪啊!想不到像他这样做苦役的人竟有如此修行?真不可以貌取人!”弘忍见众人如此惊怪,恐怕有人从中暗害,立即用鞋擦掉慧能的偈,故意说:“亦未见本性啊!”

第二天,弘忍悄悄来到舂米房,看见慧能腰上背着石正在舂米,便自言自语说:“求道的人为了佛法而忘记肉身,应当这样吗?”接着就问:“米舂好了吗?”

慧能答:“早就舂好了,还没有筛罢了。”弘忍用禅杖敲击碓三下而离去。

夜晚三更时候,慧能悄悄来到弘忍处。弘忍用袈裟把窗户遮围住,为慧能解说《金刚经》,说:“一切事物无自性,皆从心生,如果觉悟到真实本性,心就是无所滞着了。”慧能听了很有启发,领悟到佛理的真髓:“一切事物都不离本性。”弘忍看到他已经真正领悟,就对他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接着便把禅法和衣钵秘授给慧能,说:“你为第六代祖。”还嘱他立即下山回南方隐居,待弘忍死后再继承与发展禅宗的事业。

此后,慧能一直坚守师嘱,混于众人,不露声色。16年后,弘忍去世,他才出示隐藏多年的法衣,亮明自己的身份,正式落发出家,成为禅宗的首领,在曹溪宝林寺讲法二十余年,影响遍及海内。

慧能的偈所以得到弘忍的赞赏,是因为他对于佛家的性空思想有更深的理解。佛家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缘起性空的,什么菩提树、明镜台统统并非真实存在,人的心性也是如此,根本谈不上沾惹尘埃,何必时时勤拂拭?只要内心一旦觉悟到世界空无的道理,就可以立地成佛。这是彻底的唯心论。

4.禅宗思想的影响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禅宗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宗教范畴,而渗透到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以及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如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明理学受禅宗的影响就很深,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吾心便是宇宙”“心外无物”“明心见理”正是禅宗“自心是佛”“本心生万法”“明心见性”的翻版。又如绘画,从唐到明的画坛,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创作思想,都可以看到受禅熏陶的痕迹,作品中往往表现出一种深远宁静、超凡脱俗的意境。

本世纪以来,带着东方恬静达观精神的佛禅也走向了西方世界。二次大战以后,禅更在英、德、法、美、等国得到特别的发展。西方接受禅的人,除了宗教团体外,还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们希望用禅引导人们顺归人性和自然;也有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

把禅作为调节心理和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之一。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慧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禅宗特重禅观,不重教理,自称教外别传。以菩提达摩为初祖,下传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弘忍之后分成南宗慧能,北宗神秀二派。北宗强调渐修,南宗主顿悟。弘忍圆寂后,北宗神秀大阐宗风于长安、洛阳。中唐以后,南宗成为禅宗的正统,并形成曹洞、云门、法眼、沩[wéi]仰、临济五家。但宋朝以后则仅存曹洞、临济二脉。或称为佛心宗。

二、佛理小故事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很多佛理故事,都是用简单的生活细节来点醒世人。

1.求人不如求己。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2.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3.你且看他。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4.悟性如光。弟子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佛祖把弟子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佛祖说。

5.送一轮明月。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夜里,趁着皎洁的月光,他在林间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时,正碰上个小偷光顾,他怕惊动小偷,一直站门口等候他。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返身离去时遇见了禅师,正感到惊慌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 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说道:“夜里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

你!”第二天,温暖的阳光融融地洒照着茅屋,禅师推开门,睁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齐地叠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道:“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6.修佛。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7.心境。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8.礼物。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经典原文】

5 《坛经》两则

【教学目标】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教学时数】

5课时(作业完成及讲评时间另计) 【教学过程】

一、《坛经》解读

六祖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立者,禅宗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以六祖慧能的言教《坛经》为经。《坛经》,一名《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创始者、禅宗六祖慧能的传法记录。因系在法坛上宣讲的经教,故称。是中国唯一被尊为经的佛书。《坛经》有五大特点:

简明化。高度浓缩了佛教宗旨与修行方法,直接了当地提倡个人当念反省自觉,顿悟成佛。

中国化。六祖是中国禅宗真正意义上的开山祖师,前五代尚不具备此意义。从达摩传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

《楞伽经》,五祖传《金刚经》,还带有印度瑜伽和般若学派风格,而《坛经》虽完全融汇二经精要,并融入了《法华》、《涅槃》心要,使之彻底中国化,全变为中国风格。

普及化。《坛经》是唐代白话语录体,文风不像其他大经典雅深奥,也不像后来禅宗公案艰深晦涩,故适合大众学修。深入者自可领略宗旨,初学人亦自觉有个入处。

革命化。禅宗一反印度外在形式的佛陀崇拜风格,而取佛陀教化的精神实质,崇尚吾人对自己心性觉悟,可谓一场认识上的革命,将“归依”重心转向当人“自心、自性”。弱化对外在权威神祇崇拜,重视现实人生之心性修养,张扬了人间佛教。

实践化。《坛经》立意在现实可行,将最重要的真实道场安置于个人的“念头”,可谓方便之极。可谓为参禅者拓展出最大修行空间,赋予人们最充分的可行性、实践性,将佛教方便智慧的不二法门,发挥到极至。

二、精读赏析

《慧能受法》

【原文】 五祖夜[夜里则]至三更,唤慧能堂内[佛堂中],说[讲解]《金刚经》。慧能一闻,言下[一言之下,顿时]便悟[领会,明白]。其夜受[同“授”,传授]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法[顿悟法门]及衣[法衣,即袈裟]:“汝为[做,担任]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信物,凭信],代代相传;法以[用]心传心,当令自悟。”五祖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生命犹如悬在发丝上,比喻相当危险]!若住[停留]此间[此处],有人害汝,汝即[即刻]须速去[离开]。”

【译文】五祖(弘忍)夜里到了三更时分,叫慧能到佛堂里,(为他)讲解《金刚经》。慧能一听,顿时就能领悟。那天夜里传授佛法,外人都不知道。于是传给(慧能)顿悟法门和法衣(袈裟):“你做六代祖师,袈裟将作为信物,一代一代传下去;佛法用心传心,应当让受法人自己领悟。”弘忍又说:“慧能!自古传法,生命就像悬在发丝上!如果停留在这里,有人(会)害你,你必须即刻离开。”

【解读】 这段文字说的是慧能受衣法时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诲。慧能所作的偈,显示出他对于佛理的精湛领悟,由此得到了弘忍大师的欣赏。弘忍大师想把衣钵传授给慧能,又怕别人害他,所以选择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授《金刚经》。慧能天资聪颖,再加上名师的教诲,他顿时就领悟了。于是,弘忍把衣法传给了慧能,并作了训诲。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传衣法给慧能,宣布他为自己的传人,以自己的袈裟作为信物,将佛法一代一代发扬光大;二是传授本门的“独门秘笈”,即“以心传心”,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

法传完以后,弘忍说,自古以来,传授衣法常常引起禅门内部的倾轧,受衣法的人,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

往往气如悬丝。并告诫他不要在此久留,要速速离开此地。这表现了他的谨慎。

《南能北秀》

【原文】 世人尽传[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原因,根源]。且[况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担任住持]。法即[虽然]一宗[同一宗派],人[传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渐顿[渐悟和顿悟]?法即一种,见[见性]有迟疾[慢;快],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敏捷]钝[迟钝],故名[叫做]渐顿。

【译文】 世人都流传着“南宗慧能北宗神秀”的说法,却不知道根本缘由。况且神秀禅师,在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担任住持修行;慧能大师,在韶州城东三十五里的曹溪山担任住持。佛法虽然都是一个宗派,传人却分南北,所以就确立南北流派。为什么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佛法只有一种,(人的)见性有慢有快,见性慢的是渐悟,见性快的是顿悟。佛法没有顿和渐(的区别),人有敏捷和迟钝(的区别),所以叫做渐、顿。

【解读】神秀虽然没能继承衣法,但也在佛法上有相当的造诣,弘忍死后,为武则天所召,传教于北方的当阳县玉泉寺。由此形成南北二宗,称为“南能北秀”。这种划分的依据,一是地域上的不同,二是悟道方式的不同。慧能一系信奉《金刚经》而强调顿悟,认为应该单刀直入,“直指人心”;而神秀一系则信奉《楞严经》,强调渐悟,认为要达到觉悟,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像扫除灰尘一样,慢慢地扫除心灵上的种种障碍。

三、鉴赏评价

课文指出虽然南北地域不同,实际上他们的师承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在对于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他们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而从悟道方式上看,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

课文说,“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这“法即一种”所说的“法”,就是众生本具有的自性清净心。因为众生的清静佛性一向为迷妄所覆盖,只有消除妄念,真性才能显露出来。但是由于人的领悟能力有迟有疾,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也就说要因材施法。

实际上,法本身并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觉悟都是刹那之间的事情,只是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

【相关读物】

《百喻经》六则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的特点,掌握寓言寓意的概括方法;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概括能力。

3.体会寓意在现代社会人生中的启示意义,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

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二、文本感知:品愚人故事,悟智慧人生

《愚人食盐》

【原文】 昔[从前]有愚人,至于[到]他家。主人与[给]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听罢],更[再次]为益[增加]盐。既[已经]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的原因]美者,缘[因为]有盐故[原因]。少有尚尔[这样],况复[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空口]食盐。盐已口爽[败坏,差],反[反而]为其患[祸患]。譬彼外道,闻节[节制]饮食可以得道[修得道行],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白白地]自困饿,无益于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同样]尔。

【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主人给他饭吃,他嫌饭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再次为他增加了一些盐。加盐之后味道鲜美,就自言自语说:“味道鲜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

美的原因,因为有盐的缘故。很少一点尚且这样(味美),况且再多一些呢?”愚笨的人没有智慧,便空口吃起盐来。吃完后口味很差,反而成了他的祸患。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可以修得道行,于是就断绝饮食,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自己遭受饥饿的困苦,没有增加一点道行。就像那个愚蠢的人,以为盐可以增加美味因而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味很差,这也是这样。

【解读】 原喻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一般“外道”却矫枉过正,索性提倡禁食,认为这样就可以得道,因此有断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结果影响身体,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这是错误的。这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和盐一样,适当地添加,可以使生活充满滋味,但太多了就会变得苦涩。比如有人做事淡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

【启示】 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

《渴见水》

【原文】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头河。既至河所,对视不饮。傍人[站在旁边的人]语言[说话]:“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尔[此]时众人闻其此语,大嗤笑。

【译文】过去有一个人,痴呆而没有智慧。口渴极了必须喝水。看到地面上蒸腾的水气,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河边。已经到了河边,面对河水却不喝。站在旁边的人问他:“你因为口渴寻找水,现在到了水边,为什么不喝呢?”愚蠢的人回答:“如果可以喝完这些水,我应当喝水。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可能喝完,因此不喝。”这时大家听了他这番话,都大声讥笑。

【解读】原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就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那是很可怜也是很可笑的!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人惯常的心理。觉得太难了,就浅尝辄止,甚至干脆不做,。要知道渴了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全部喝完。

【启示】做事不能因为目标太远、困难太大就放弃努力,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

地从眼前的事做起。

《入海取沉水》

【原文】昔有长者[年长有声望的人]子。入海取[采取]沉水[沉香]。积有年载[经过一年],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到]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把……当作]苦恼。见人卖炭,时[时常]得速售[卖出去],便生念言[想法]: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就]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得不到]半车炭之价直[价钱]。

【译文】从前有一个年长有声望的人的儿子,到海里去采取沉香,经过好几年,才采到一车,运回了家。到市场上去出卖,因为它价格太高的缘故,始终没有人买。经过了许多天,不能卖出去。心里感到疲惫厌烦,把这当作苦恼的事。看到别人卖木炭,时常能够很快卖出去,就产生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卖出去。就把沉香烧成了木炭,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得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解读】原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之心,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为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

【启示】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就可能事倍功半,一定要有恒心,有耐心,不急不躁。

《尝庵婆罗果》

【原文】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吩咐]之言:“好甜美者,汝当[则,就]买来。”即便持钱,往买其果。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汝尝一果,足以知之。”买果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接着]即取果,一一皆尝,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译文】从前有一个年长有声望的人,派人拿钱到别人的园子里去买庵婆罗果来吃。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

吩咐他说:“质量好、味道甜美的果子,你就买回来。”于是那个人就拿着钱去买果子。果园的主人说:“我这树上的果子,都很好,没有一个不好的。你只要尝一个果子,足够知道。”买果子的人说:“我现在应该一一品尝,然后才买。如果只是尝一个,凭什么能知道(个个都很好)呢?”接着就取来果子,每个都尝了一下,拿着回了家。长者见了,厌恶得吃不下,就全都扔掉了。

【解读】原喻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我们认识现实世界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启示】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

《诈言马死》

【原文】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进入阵地]击贼[攻击敌人]。以其怖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装死],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既到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来。”傍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译文】从前有个人,骑着一匹黑马进入阵地攻击敌人。由于他害怕的原因,不能战斗。就用血涂在脸上,装死,躺在死人堆里。他所骑的马被别人夺去了。士兵们撤离战场后,就想回家,就割了别人的白马的一截马尾回来。回家已后,有人问他:“你骑的马,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他)回答说:“我的马已经死了,就带着它的尾巴回来。”旁边的人听后说:“你的马本来是黑的,尾巴怎么变成白的了?”(他)沉默无法回答,被人们嘲笑。

【解读】故事中的那位骑士,因为内心的恐惧,不能参加战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这种掩饰自己内心懦弱,保护自身的行为,有时候是难以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难过后,还要沽名钓誉,那就不应该了。故事抨击了欺诈的人心,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手持佛珠,却心存伪诈之人。现在的人们也是如此,自称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却杀害各种生灵,制造各种痛苦毒害,还虚假地自称善良,实际上暗地里无恶不作,这就像那位谎称马死的愚人。

【启示】一旦犯了错误,就老老实实地承认,切不可信口雌黄,欲盖弥彰。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

《驼瓮俱失》

【原文】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来语[告诉]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很快]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之后]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先是在瓮里盛着谷子。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结果头)出不来了,(头)不得出来以后,(他)把这当作烦恼的事。有一个老人来告诉他说:“你不要愁,我教你(让骆驼)出来(的办法)。你听我的话,一定很快出来。你应该把骆驼的头砍下来,(骆驼)自然就出来了。”于是听了他的话,用刀砍下骆驼的头。杀死骆驼以后,又打破了瓮。这样愚蠢的人,被人们所嘲笑。

【解读】原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顾此必然失彼。故事中的人却采取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类似的事情,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出现,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

【启示】凡事要认真思考,仔细权衡,不能顾此失彼,一定要学会花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

三、鉴赏小结

有人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每一则寓言,只要你进行多角度地分析,就会从不同地方流淌出智慧的源泉,从而对文章有创造性地理解,不仅寓言如此,其他一切文本都是这样。切记:读书的价值在于思考!

正是由于《百喻经》中选编的故事可读性、趣味性很强,因而译出后1500多年来一直在中国社会上广为流传,其中的一些寓言早已摆脱了佛教宣传品的窠臼,或原封不动,或稍加改造,变成深入于民众中的故事了,常为大众引为谈资。

第二篇:佛学诗歌:王安石晚年诗歌禅趣

《王安石晚年诗歌中的禅趣》

云从无心来,还向无心去。

无心无处寻,莫觅无心处。

——王安石.《即事二首》

王安石晚年诗歌,是指熙宁罢相之后,王安石诗风变化之后的作品。

他本爱佛学道学,而晚年之时赋闲于金陵,更是潜心佛道。王安石在相位时,致力于变法,变法主要为富国强兵,北宋积贫积弱的形式越发深重,王安石欲以变法扭转其局面,进而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新法内容包括财政方面的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军事方面的臵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等。在那个时候,王安石还力主改革科举制度,由以推行新法培育人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当时,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

然而,变法触及了当时的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猛烈反对。熙宁7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复相后又无扭转之势,终于在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了他宰相的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王安石虽为闲居,但内心并不安宁,望变法颓颓失败,王安石外表闲居,内心却郁郁寡欢,虽参禅寻道,但其实并未摆脱心中世俗的烦扰。诚然,并非是所有参禅论道之人都能达此境界,只是这样一来,王安石的诗风则由此发生转变, 变得更加闲宁,淡定,王安石一边思量反思着变法失败的原因,一般闲居江宁府听雨,但最终保守派陆续得势,进而连免疫法也被废除,不由得大呼悲愤:“亦罢至此乎!”

最终荆公的禅诗未完,则页洒书台,撒手人寰。

上述介绍了王安石晚年作诗的背景。

王安石认为,变法之所以失败,在于心中私欲日渐膨胀。人心被私欲充盈,故不能放弃部分自身利益,因而变法不能成功。因此这样的思量在王安石晚年的诗歌中也渗透其中。主要以一种“闲澹”的风格体现出来。“闲澹”体现在意境的空灵,诗画一体和情感的淡定。闲而又如流水,却又不过于随性,偶然定之,清心寡欲。一如《晚春》:

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 斜倚屏风搔首坐,满簪华发一床书。

诗简单如白话,首联颔联单纯写晚春之最明显的景色: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连续六个意向,两两相对,工整对仗,令人想起那句著名的意向连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连九个意向就炼成一首绝妙的小诗。而《晚春》亦有此风韵。简单而后明,明后而豁达,豁达后而闲然,闲然则澹定,澹定而知空灵,王安石的禅诗,遵循这样的步骤,首联颔联简单,渐渐进入明朗。接下来读到颈联:“斜倚屏风搔首坐”,则感到了作者的豁达和闲然之感,进而“满簪华发一床书”,于闲适悠然中,参透些许“禅”境。

我们需得说何为禅境,何为王安石笔下的禅境。笔者认为禅诗有两种,一种为小禅诗,一种为大禅诗。小禅诗就如《晚春》这般,主要通过景物,景色,和作者日常生活的白描,来体现作者闲居当下的禅意,这种禅诗比较贴近生活,比较通俗易懂,另有同时代东坡笔下的禅诗,多为这种生活小禅,流传较广,适合茶余饭后,闲来翻阅,笔锋轻快空灵,淡雅舒适,又有些许生活智慧蕴含其中,让人读之如饮清甘饴,如嚼香茶叶,如品美佳肴。此诗可品,易品,但不透露过深的禅意,只是将禅的体现,表现于诗歌的意向或场景中,读者可以从中获知作者在生活中的禅行。此诗又如《钟山即事》: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啼山更幽。

本诗的创作手法和《晚春》非常相似,同样是描写景物,并且用白描的手法。这类小禅诗歌,虽然描写生活,如画卷,但作者本人却始终不入“画”,不入诗。“我在诗之外”是禅意的一种表现,这样的境界,带来悠闲,闲适,潇洒的姿态,以及开阔的眼界,甚至可以带着这样的感觉描写“空寂”。王安石在《钟山即事》中就试着体现这种空寂之感。然而禅意之事的“趣味”在于,我们可以从各种方面去解读它,至于如何解读,取决于读诗者当时的心境,要想做到这种境随心转的效果,诗歌本身则需要简单,简单至纯,简单为始,甚至接近为零,接近为空,最后由空开始,再回归于空,这处上文已经谈及。如这首《钟山即事》本是王安石为常去的钟山所作,而其中的“一鸟不啼山更幽”本是参照“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的反意。而却有年轻人是这样利用此诗的:

“在纷扰喧嚣的都市中,有时一首小诗便可让心灵安宁。我们之间的爱情,相对终日,却不厌倦。我厌恶那些世俗的喧扰,让我们能够坚持下去。”

这样的解读令人眼前一亮。这就是禅诗的韵味所在,我们既可以在其中看到空寂的山间,对坐默然,我知道山水在身边环绕,竹立;我知道竹西的花草在春风中显得非常娇柔。不过我却静静地坐着,一整天,这山间却无鸟鸣声,万籁俱寂。也可以解读成,两个相恋的爱人,在这寂静无打扰的山间相对而坐,彼此并不触及,他们的爱情是那么深刻,却在此时表现得如此清浅,他们是从尘世喧嚣之地到此地的,禅在之中,旋绕纷飞,二人静默相爱。就好似扎西拉姆.多多的情诗《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手就在那里,不舍不弃……”

为什么王安石的这首小诗却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解读,意味完全不同呢?那颈联中暗藏玄机,为何是“茅檐相对坐终日”呢?作者是和谁一起去的?是和谁相对?这里就引发了读者的无限猜测,所以当然可以有很多的解释。因此,在这首全诗都在描写简单寂静的充满禅意的诗歌中,微微有这样一点点的悬念,如开了一个小口,让寂静中进入一点点俗尘,这其实就和前人的“鸟啼山更幽”很相似。

而这样的一种不断地旋转角度,就可以从诗中品出不同的韵味,而其内容又简单,力主表现幽静的修禅生活的诗,我称其为小禅诗。 还有一种禅诗,叫作大禅诗,笔者将其如此命名,是因为区别于小禅诗从生活中寻找点滴禅意,大禅诗则句句皆为禅语。但是在谈及大禅诗之前,我们再谈一些王安石的写景诗,其间也透露出禅意或禅意的痕迹。

王安石在赋闲之时,参禅修道,时常去定林寺,并深深眷恋此地,那里有一间僧房,专门为王安石的读书之地。在那个地方王安石留下许多诗篇,有这样的诗歌一首:

《定林院三首.其一》

穷谷经春不识花,新松老柏自欹斜。 殷勤更上山头望,白下城中有几家。

这里王安石单纯写定林院的景色,又是白描,但这里因已是寺院,故也是很显然禅意更浓,因此作为向大禅诗的过度。这正迎合了他佛家修行,处世养心的要求,以达到不为世俗尘埃所染的境界。这也算是王安石晚年参禅求道的直接体现。

又如《题半山亭壁二首》其二云:

寒时暖处坐,热时凉处行。 众生不异佛,佛即是众生。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已是禅语。禅诗更加精炼简单,寒与热,暖与凉,坐与行,佛祖对苍生,其实禅到最真实处,就是如此简单,简单到“饥来则食,困来则眠”这样简单。而这种活在当下的感受,便是此时所表现。此句中仍透露出王安石的禅观:佛在每个人心中,每个人都有佛性。我不知还有多少人参透到这一点,其实它非常平实,但却已经是佛学的一个精髓之处,即“真正的领悟藏于平凡之中”。这也符合王安石从变法失败中所感受到的,失败源于人们心里过多的贪念,而他主张最深刻的事物在众生之中皆有,实则是降低高贵,回落平常,也降低欲念的一种观点。由佛至众生,由繁华到浮尘,这样的回归,也是王安石一生的终极领悟。

最后,大禅诗我选择了王安石的《即事二首》之一:

云从无心来,还向无心去。 无心无处寻,莫觅无心处。

此诗中句句是精炼的禅语。主空,主无,由禅入佛。

但是王安石的禅诗之所以具有一定的味道,我认为不是因其参悟深刻,而是因为荆公其实致死也没有放下苍生,放下变法之事的遗恨,而郁郁而亡。因此即使是在言“参透”,荆公的诗歌中,依然可以看出许多“伤而不停滞”的气息。而这使得禅韵停留在半山腰上,没有脱凡,但也不凡。既生活,又深刻。最后引其这首《北陂杏花》之句作结:

纵被春风吹作血,绝胜南陌碾成尘。

此种伤感中的洒脱,不同于其他写杏花的凄凉凄婉,恰如荆公晚年的心境,他虽已被春风吹作了血,但却不后悔此生的言行。终归失败,但他已从中领悟了“禅之处,减欲念,生如天下苍生”的道理。已足。

第三篇:《证据法学》在线作业三,期末作业考核期末作业考核

《证据法学》在线作业三

一、问答题

1、在英美法系国家中,主要存在的证据规则有哪些?

答:(1)相关性规则;(2)传闻证据规则;(3)任意性自白规则;(4)非法证据排除规则;(5)最佳证据规则;(6)证人的特权规则;(7)交叉询问规则;(8)补强证据规则;(9)推定;(10)法认知。

2、证人的资格条件有哪些?

答:(1)凡是知道案件情况并有作证能力的人,都可以作为证人;(2)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3)证人只能是当事人以外知道案件情况的人;(4)由于证人是以知道案件情况为特征的,具有不可代替性,因而绝额定了证人在刑事诉讼中占有优先地位;(5)证人只能是公民个人,法人和非法人团体不具有证人资格;(6)刑事诉讼中的见证人,应视为特殊的证人。

3、如何确定证人证言的证明力?

答:(1)按照证人证言形成的三个阶段,(感受、记忆、陈述),判断证据力的大小与强弱;(2)审查判断证人证言同案件事实的关联性;(3)审查判断证人与案件当事人或案件本身是否具有利害关系,以确定其倾向性,判断其真实程度;(4)审查认定证人的品格、操行对其证言是否产生影响;(5)审查判断证人的作证能力;(6)综合对比,实物验证。

4、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有哪些?

答:(1)与被诉行政行为合法性和合理性有关的事实;(2)行政赔偿构成要件的事实;(3)行政诉讼程序事实。

二、思考题

2007年7月27日,75岁黄老太在刷医保卡时意外发现,7月的社保费没有到账。依照有关政策规定,退休老人被停发社保费,唯一的可能就是领款人已经过世。可是黄老太明明活着,为什么社保费说停发就停发了呢?为此,黄老太向社保中心反映情况,被告知要到街道开具“未死亡证明”。对此,她有些难以接受,“我明明好好地活着,为什么要去办什么‘未死亡证明’呢?”无奈,黄老太只好到黄华路街道办事处开具了证明,此后手持此证,开始往返奔波于多个政府部门之间。

试分析本案中社保中心要求黄老太开具"未死亡证明"的做法,违反哪些证据法原则?

答:违反了事实就是原则,坚持事实就是原则要求司法工作人员等既不能凭想当然、主观臆断,也不能先入为主、偏听偏信。无论是片面强调查明案件事实真相,还是片面追求形式真实,都是有悖于事实求是原则。

三、案例分析题:

1、甲、乙、丙三人于1997年1月5日共同盗窃塑料薄膜,价值5000元。案发后乙、丙二人逃跑,甲归案并如实陈述了三人共同盗窃的犯罪事实。乙的妻子和丙的姐姐分别向公安机关陈述了甲、乙、丙三人于1月5日晚到乙、丙两家窝藏赃物的经过和赃物的外部特征。根据乙妻、丙姐的陈述,公安机关查获了赃物,所获赃物同失主的陈述和被告甲的供述相互印证。

请问:指出本案证据分别属于哪些法定证据种类?哪些属于直接证据?哪些属于间接证据?

答:甲的陈述属于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乙妻的陈述属于证人证言;丙姐

的陈述是证人证言;赃物是物证;失主陈述为被害人陈述。 直接证据有:甲的陈述、乙妻的证言、丙姐的证言。 间接证据有:失主的陈述、赃物。

2.案情:原告李德华与被告严庆菊结婚后于1981年1月30日生一女儿李萍,并共同抚养。1993年12月,双方因感情破裂由法院判决离婚,李萍由被告严庆菊抚养,原告李德华每月支付抚育费130元并负担李萍的学费。1994年12月8日,李萍在新疆石油管理局工会友谊馆观看演出时因火灾遇难身亡,新疆石油管理局给李萍的亲属支付赔偿金70000元、丧葬费6000元、奔丧费4000元,共计80000元。在处理李萍丧事过程中,原告李德华实际支出丧葬费用2700元,被告严庆菊给付原告现金1000元,并购买了部分丧葬用品。此后,原、被告因对石油管理局支付的赔偿金和丧葬费的分割发生争议而诉讼到人民法院。另,被告严庆菊系1995年5月被招为新疆石油局测井公司工人,工资收入较低。此前其无固定工资收入。

上述事实有下列证据证明:

(1)证明人证实双方当事人共同抚养李萍的证言。

(2)法院准许双方当事人离婚并确定李萍随严庆菊生活、李德华承担部分抚育费的民事判决书。

(3)石油管理局支付给李萍亲属80000元赔偿金的证词。

(4)法院调查和庭审笔录。

请问:根据本案,请指出哪些是原始证据?哪些是传来证据?哪些是言词证据?哪些是实物证据?哪些是直接证据?哪些是间接证据?为什么?

答:(1)本案的原始证据有: 石油管理局的证词和证明人的证言均来源于有关证人的行为或亲眼所见,来源于案件事实,因而属于原始证据。

(2)本案的传来证据有:离婚与抚育费的判决书。它非直接来于本案事实,而来源于对案件事实认定基础上对法律的适用。

(3)本案的言辞证据有:石油管理局的证词和证明人证言都属于证人证言。 符合言辞证据的特证。

(4)本案的实物证据有: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是以其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属于书证的范畴,它是以实物形态存在和表视形式存在的证据,因而属于实物证据。

(5)本案的直接证据有:石油管理局支付给李萍亲属80000元赔偿金的证词,能够证明原、被告双方得到了赔偿金及其数额 ;证朗人证买双方当事人共同抚养 李萍的证言能够证明原、被告共同抚养李萍的事实,是直接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

第四篇:不完成作业作业案例研究

解决“学生不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的案例研究昨天,我精心挑选了几个语文练习题,让学生拿回家去做,而且我还叮嘱学生说:“今天布置的作业,明天我要一个一个仔细检查。”今天上午,当我检查到学生宋文杰的作业时,他的同桌告诉我:“宋老师,宋文杰的作业又没做。”我拿过宋文杰的作业本一翻,可不是,昨天晚上布置的数学作业又没有做,怎么办?我不禁陷入了深思。

从开学到现在,我布置数学作业努力做到精挑细选,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但是,我每次检查作业时就发现,宋文杰的作业要么不做,要么少做,即使做了,书写也是非常潦草。即使如此,我也尽力寻找他作业中的“闪光点”,鼓励她按时认真完成作业。可宋文杰的做法并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

以上案例具有普遍性,几乎每个老师,每级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对于这样的学生,首先不能采取过于强硬的惩罚政策,比如罚抄多遍,放学不让回家等。这不仅于事无补,而且是严重背离教育规律的教育事故,是一种变相体罚。“生本教育”认为每个孩子都具有学习的需要,家庭作业作为学习的一部分,理应不会遭到学生的抵制。造成宋文杰不做作业、少做作业、潦草应付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这要求教师要通过走访家长、与学生谈心、了解伙伴等方式深入调查了解实际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教育。如果是家庭等因素造成的这种情况,还要通过做通家长的工作,让家长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果只是因为学生贪玩、做事不认真而造成的这种情况,

解决起来相对要容易一些。

过去在我的班里也存在这样的情况。自从我班的“小纸条.好行为.爱的教育”实验开展以来,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有了大幅度的改变。

我把全班学生按照学习、习惯、品行、男女比例等分成小组,首先通过选举产生小组长,然后再采取组长、组员“双向选择”的方式组成小组,采取“捆绑评价”和“积分卡”的方式。原先个别同学家庭作业完成不好,就如案例中的宋文杰,影响了小组的成绩,于是组长、组员联合对其进行帮扶,有些小组长还进行了“家访”。这些学生最初首先是感觉到了集体的压力,后来感受了集体的温暖,再后来体验了成长的快乐。于是,家庭作业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而成为为集体(自己所在的小组)争取荣誉的机会。久而久之,教师已经不再为这部分学生“操心”,因为有组长、组员随时关注着这部分学生。当家庭作业不再是负担,做好了作业成为一件很快乐的事,案例中让老师头疼的情况随之迎刃而解。

对于学生来说,家庭作业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老师对这个问题不清楚,布置家庭作业就没有必要。家庭作业其实是通过作业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尤其是作业的布置,一定要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乐学,才会把学习当成一种需要。这时的家庭作业,学生还会抵制吗?

第五篇:形式与政策作业理论作业

2010~2011年上学期 形式与政策课

理论作业

组长:

撰稿人: 收集人:

打印校对人

三年高中生活转眼就过了,高考完,三个月的短假期也很快就过去了。等待我们的将是新的校园,新的生活。当我们进入大学的时候,正是我们学校搬迁新校区。当我跨进我们学校的时候,我只有一个字来形容我们学校,那就是大。

走进校园,北院和南院是学生的宿舍和食堂。淡黄和浅灰色的墙壁,朴素中不失时尚的风格,大多数的教学楼在西面,东面是我们学校最浪漫的地方,那就是听心湖。

学校里有很多植物,道路旁边是最美的银杏树,一座座亭子坐落在植物丛中,显得及其优雅。沿着亭子边的小路走,可以欣赏这些以绿色为主的美景,好像走进了古色古香的园林,就连垃圾桶都显得美观。下雨天,地上落满五彩缤纷的叶子,红、绿、黄……卵状、掌状、羽状……这些叶子组成了一幅美丽的油画,也许这就是大自然给新校园的厚礼吧。

多么美好的校园啊!

大学生活给了我很多的感受,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大学生活更加独立,学习更加自主在这样的环境里,有时会失去学习的动力,会感到迷茫。食堂的外观很美,在外表看上去给人一种舒适温馨的感觉,但是做出来的饭菜不是很合口,不过还是可以吃。我们学校使用一卡通专职,觉得很方便。

我们学校分很多专业,我们就是数学与应用数学的新生,对于这个专业,我们既高兴又憧憬,起初感觉这个专业很神秘也很平淡,大家都认为这个专业读出来只能教书。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我们对数学与应用数学这个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首先无论我们以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我们都应该认真学好专业知识,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就对数学与应用数学这个专业我们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剖析。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1: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受到数学模型、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初步具备科学研究、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及开发软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思想方法;

2.具有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初步能力,了解某一应

3. 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一些数学软件),具有编写简单应用程序的能力;

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数学科学的某些新发展和应用前景;

6. 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教学能力。 业务培养要求2: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严格的数学思维训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运用手段,并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培养从事数学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数学教育研究、数学科学研究、数学实际应用等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其中包括数学建模、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基本能力;

2. 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程序编写,掌握数学软件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对教学软件进行简单的二次开发;

3. 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从事数学教学的基本能力。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以及数学教学理论;

4. 了解近代数学的发展概貌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数学科学的若干最新发展,数学教学领域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方法,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学习文理渗透的课程,获得广泛的人文和科学修养;

5.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

6.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在大学学习的未来几年中,我们也对我们以后工作做了相应的分析,首先从其专业性质和其发展方向来做一个初步的剖析。我们认为数学与应用数学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和上升的平台,是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的专业之一。

该专业属于基础型专业,就业面较宽,不过考研仍然是该专业毕业生的首选。

在日常生活中,从天气预报到股票涨落,到处充斥着数学的描述和分析方法。北京市需求毕业生人数最多的十大专业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需求量位居前列。分析上述资料不难看出,数学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就业前景看好。而且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市场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其就业前景比较广阔。

由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联系紧密,以它为依托的相近专业可供选择的比较多,因而报考该专业较之其他专业回旋余地大,重新择业改行也容易得多,有利于将来更好的就业。

合格的软件人才,需要有‚扎实的数学功底‛,‚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我们必须学好专业知识,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努力学好选修课程,不断地强大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能全方面地适应将来的社会和未来的生活。在对未来的工作憧憬中我们应该对我们现在的大学的大学生活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对自己的条件和要求做一些分析: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虽然我们还没有完全步入社会,但是选择未来的职业的时候,我们应该认真的思考一下。职业和生活的关系人人都明白,职业对我们未来的生活至关重要,在某种意义来讲选择了未来职业相当于选择了未来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应该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

然而对于我们而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价值观,所以我们选择的职业就有所不同,在面临未来职业选择之前,我们应该自我探索,自我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自我探索能发现我们的价值,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明白自己能做什么。做什么能使自己更好地区适应社会等等。从很多方面去评价自己,看自己,才能让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很好的发展自己。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它,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百战必殆‛。

就我们目前选择的专业来分析,我们将来的就业可以是老师、会计、精算师、研究人员等等。对于多个选择,就需要我们结合自身条件,选择有利于我们发展的职业是非常重要的。

虽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但是我们还是要不断完善自我,让自己变得优秀。让自己在各方面有所发展。当今社会职场竞争日益激烈,我们要更好的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 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过去的都是历史,昨天已经不存在,可未来在我们手中,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的把握现在,把握自己的人生。合理的安排自己时间和空间。

人生就像弈棋,每下一步要谨慎。因此在选择未来职业时,应结合自身条件和客观事实,使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条理性和可能性。

在学完自己的专业知识后,在选择自己的人生职业的时候,我们应结合当前社会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走向真正的岗位是我们应该去实习一下,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认清行情,了解实习的要求:

1. 教育实习必须在修完教学专业全部主干课程,已修课程学分达到最低学分的80%以后进行。

教育实习主要包括课程教育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课外辅导工作实习、教育调查研究等。

教育实习计划由市电大根据本大纲的要求,结合当地教育实际情况和学生从事的职业情况制定,指导教师的配备,实习小组的组建,实习地点和组织领导等。

实习必须在教育指导下进行,指导教师负责介绍中学教学的基本情况,指导学生备课,审查学生的备课教案,组织评议和评定学生学习成绩。 学生在实习结束后一周内写出实习报告。 教育实习成绩应在指导教师主持下,根据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和实习学校意见,写出评语,评定成绩。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2.

3.

4.

5. 6.

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消除,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温家宝总理说:他最担心忧虑的一件事就是大学生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这除了需要政府、企事业的努力,更需要高校和大学生的努力。

为了探索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找出合理的对策,为我校大学生就业搭建平台,开拓新的实习、实践基地和新的就业基地。所得之处受到相关单位和已就业的毕业生的支持、理解和帮助。 大学生就业的形势

一、大学生就业难。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我国现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有大型的国企和外企。但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可是毕业生又不愿去欠发达地区、不愿去小企业、私营企业。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设臵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臵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毕业生质量标准低。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破解就业难的对策和如何应对光形势趋好的就业形势

一、

大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需要认识到就业的整体趋势,自觉调整就业期望,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我校的毕业生对就业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教育学生就业是靠实力、凭能力,考察综合素质。有能力、有潜力、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大学生,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一经录用,能为他们的生活和发展负责。让学生认识所学专业并不能决定就业的方向,许多岗位是跨专业的,非专业的学生甚至比本专业的学生就业机会更多。一定要从基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经过3—5年一定会做出成绩。

二、学校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臵,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臵不合理的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快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大实习的课时和管理,让教师带队组织实习,有些课程可在实习单位完成,这样即完成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实习加强了管理,又密切和实习单位的沟通与联系。使实习真正落到实处,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三、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要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可聘请在就业工作中成绩突出往届毕业生为兼职教师或邀请他们开报告会。

四、加强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认证

通过考察发现有一种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就业几率更大。为适应岗位需求,许多大学生需‚回炉‛,这就好比由普通老百姓变成兵需要三个月锻炼一样,大学生由学生转变成企业人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通过培训来实现。大学培养的是‘材’,但是由‘材’变成‘才’则要企业的培训来实现。‛ ‚回炉‛是劳动技能,岗位知识,工作经验的学习与积累,‚回炉‛是需要成本的,教育学生要认识‚回炉‛的必要性,要舍得花本钱。 最后未来工作的构想:

觉得自己在上一家公司找不到合适的位臵,学习上升的空间也不大,另外工作环境沉闷没有朝气和动力,周围的同事大部分都是四五十岁没有更多追求的人,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温水煮青蛙,失去斗志,没有追求的活下去,不想过这样的生活。希望能找一个充满进取心的工作氛围,投入到工作中去。 听到过一句话:

毕业后这5年里的迷茫,会造成10年后的恐慌,20年后的挣扎,甚至一辈子的平庸。如果不能在毕业这5年尽快冲出困惑、走出迷雾,我们实在是无颜面对10年后、20年后的自己。

希望在尽快找到自己的定位,在一家单位稳步发展,踏实做下去,逐步提高,发挥特长,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希望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我们会为我们梦想去努力拼搏的。我们相信我们自己,我们可以的。 在这里谢谢老师的谆谆教导,老师您辛苦了。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一次跨进大学的校园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非公党建材料范文下一篇:防盗防骗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