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破坏大自然的资料

2023-03-24

第一篇:人类破坏大自然的资料

人类破坏大自然的资料

有报道说:"据报道979年对全国798座城镇的调查, 全国日污水排放量为国为民258万吨, 其中工业废水占用819,生活污水占据199. 1989年对全国代表大会854个城镇进行调查,每天的排放量达365.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达成协议5.5亿吨. 这些废水绝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此外, 更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每个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亲河黄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条水质清澈,鱼虾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质开始受到污染, 1963年开始出现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场29天,占全年约2/3, 水质不合格江段占64.5km,占全长113.5km的56.99%.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体污染,水质恶化对人体健康和人类生活,生产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洁净的人能给人们带来葱茏花木,鸟语花香,恬静舒适,美丽如画的优美环境,给人们带来宁静,愉悦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给人们带来的是痛苦,恐怖和灾难.为了使生活更美好,让秀丽的山水永驻人间,让清水长流不断,人们已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 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 从喝纯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学

2.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

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臭氧层:人类的保护层

众所周知,地球被一层大气紧紧围裹着,从地面算起,从下而上可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散逸层。离地面最近的对流层与人类最为密切,给人类带来了云、雨、雾、风、霜、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而对流层上方的平流层中有一臭氧层,其浓度为10%,厚度为30公里,能大量吸收来自宇宙的辐射,特别是可以吸收掉99%的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紫外线,从而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所以,臭氧层被誉为"人类的保护伞",如失去了这个"保护伞",地球将受到紫外线强烈辐射,物种将难以生存,人类的健康将受到极大的威胁。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事实,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种种不祥的征兆。先看看南极臭氧洞之下的地面生物。在智利南端濒临麦哲伦海峡的地区,河里本来有许多欢蹦活跃的鱼类,今天成了呆木乱撞的"盲鱼";喜欢游荡的羊群因患了白内障而变为"盲羊",整天闷闷不乐;连蹦带跳的兔子变成了"盲兔",猎人可轻而易举地将它们抓获;自由飞翔的野鸟因双目失明而迷失方向,撞进了居民的院宅......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悲哀又发人深思的景象。

谁能想到,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在工业和生活中使用频繁的制冷剂氯氟烃。夏天喝冰镇饮料曾经是古代帝王专享的权利,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工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性质比较稳定、不易燃烧、易于贮存、价格又比较便宜的氯氟烃类物质来做致冷剂、喷雾剂、发泡剂及清洗剂。这些物质可以在大气中长期存在并破坏臭氧层,从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影响生物生长。

厄尔尼诺

1997到1998年,似乎整个世界都在遭受恶劣气候的折磨。连续的高温使全球森林火灾发作得格外频繁。干旱袭击了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使农作物严重减产。燃烧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几乎把整个东南亚都淹没在浓烟里。

看样子地球气候是出了大问题。而事实上,这只是周期性的自然现象。我们只有竭力在它们变幻莫测的脚步中摸出规律,才能更好地面对这两个淘气的孩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是"圣婴",其特征是东太平洋局部海水温度异常上升。与之相对,"圣女"拉尼娜则是指东太平洋水温异常下降。这两种气候现象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已经超过

了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导致气候异常的首要因素。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一直悄无声息地伴随着地球的历史。

科学家声称厄尔尼诺在1万5千年前就曾给地球气候造成破坏性影响。但人类认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历史非常短暂。19世纪后半叶,气象学家观察到一种奇怪现象。当西太平洋上空的气压高于正常标准时,太平洋东侧的气压就低于正常值,反之亦然。看一看太平洋长期以来的气候记录,就可以发现,东西太平洋气压呈现一种跷跷板式的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气压的反常引起了气温和降水的异常,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8年成为100年来最热的一年。全世界的农、牧、渔业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打击。由于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升高,造成鱼类大量死亡。1970年秘鲁的鱼捕获量达1200万吨,而经过1972年的强厄尔尼诺,1973年陡降至200万吨以下。1997至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又使秘鲁鱼产量减少为正常年份的38%。海水升温还使世界大面积海域里的珊瑚死亡。印度洋、太平洋、红海的珊瑚都受到了严重威胁。

在厄尔尼诺年份与灾难性的森林大火频繁发生的年份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1994年悉尼附近的森林发生大火时,正值厄尔尼诺周期。历史上,本世纪发生的许多火灾也是如此。1997到1998年,似乎整个世界都在遭受恶劣气候的折磨。连续的高温使全球森林火灾发作得格外频繁。干旱袭击了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使农作物严重减产。燃烧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几乎把整个东南亚都淹没在浓烟里。

现在对厄尔尼诺的成因还没有定论,人们还不知道它是天灾还是人祸。通常情况下,太平洋西部有一个海洋表面温度较高的区域,被称为赤道暖池。这个热发动机把绵延数十公里的巨大云团送进大气层。暖气流越过太平洋,穿过赤道,最后在太平洋东部的阴冷海面上空下沉。暖空气在信风的作用下转而向西流动,形成所谓的沃克环流。在信风减弱的年份,赤道暖池就会东移,使沃克环流区域集中在东太平洋上空。于是,澳大利亚北部的空气变得干燥起来,而南美沿岸的大气更加湿润。这可能是厄尔尼诺即将来临的征兆。这就像是看到天空中密布的阴云,你就知道暴风雨要到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能预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世界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监测系统,密切关注热带太平洋水温的细微变化。因为这些变化可能是圣婴兄妹到来的先兆。

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随处可见:天空昏暗、空气污浊、污水横流、垃圾围城……,连远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DDT等农药残余,珠穆朗玛峰遍地狼藉?蓝天碧水已经成为许多人儿时的记忆和遥不可及的梦想。

南极臭氧空洞,是因为过去氟利昂用量过多,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会有大量紫外线照射地球,皮肤癌等发率升高,地球温度升高;许多水域会发生赤潮等是因为生活工业废水进入水域,这些水富含氮,磷,使水富营养化造成的,会导致鱼虾死亡,也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损害人们的健康;美国的原始森林遭破坏,是人为的,有很多树木都是被砍伐的。造成很多动物流离失所,甚至有些物种灭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说,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这

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这篇报告文学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第二篇: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例子

2000年8月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北戴河会见诺贝尔奖获得者时,谈到了科技伦理问题。他指出,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工业的发展带来水体和空气的污染,大规模的开垦和过度放牧造成森林与草原的生态破坏。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涉及人自身尊严、健康、遗传以及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伦理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在我国2000年底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目标,将“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提到了战略的高度。生活中,许多人对“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概念都感到陌生。那么,何为“国家生态安全”?我国的生态安全形势如何?生态对国家安全到底有何影响?如何筑牢“生态长城”?面对新世纪的环境挑战,这些话题备受关注。

1、减少耗水量:当前我国的水资源的利用,一方面感到水资源紧张,另一方面浪费又很严重.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许多单位产品耗水量要高得多.耗水量大,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而且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通过企业的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降低单位产品用水量,一水多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等,都是在实践中被证明了是行之有效的.

所谓“国家生态安全”,是指一国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环境不受或少受因生态失衡而导致破坏或威胁的状况。它从根本上关系到国家、民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是其他领域安全的基础和载体,深刻影响到国家各领域安全的维护与保障。其在国家安全大局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使其与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一样,成为国家安全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世纪的第一天,北京出现浮尘天气,此后几个月内,我国北方多次遭受沙尘暴的袭击;今年的三月,两会刚刚结束,几十年罕见的沙尘暴来得更有点让人措手不及。大自然再次以这种独特方式警示人们:必须把维护生态安全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然而,时至今日,谈起维护生态安全的话题,依旧有人不以为然——怎么生态也会有安全之说,难道生态也会影响国家的安全吗?事实的确如此。

因为生态问题而危及国家安全的例子古已有之。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楼兰古国,在我国汉代时是一个水草丰美、经济繁荣的文明之邦,也是丝绸之路上商贾云集的一颗璀璨明珠。但是,随着塔里木河上、中游人口的增多,区域开发活动的加强,楼兰人赖以生存的塔里木河水量急剧减少,甚至经常出现断流,结果导致楼兰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最终被沙漠所吞噬而亡国。如今,人们只能在漫漫黄沙中探寻古楼兰的文明残迹。

2、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为了控制水污染的发展,工业企业还必须积极治理水污染,尤其是有毒污染物的排放必须单独处理或预处理.随着工业布局、城市布局的调整和城市下水道管网的建设与完善,可逐步实现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使城市污水处理与工业废水治理结合起来.

3、产业结构调整: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是有限的,合理的工业布局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自然能力,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起到发展经济,控制污染的作用.关、停、并、转那些耗水量大、污染重、治污代价高的企业.也要对耗水大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要减少水稻种植面积,走节水农业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水体、土壤、生物、空气等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维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人类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生态环境各要素的“综合支持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暖、资源匮乏、物种灭绝、环境污染、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沙尘暴„„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不仅对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形成了挑战,而且对国家的安全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正是在此背景下,“国家生态安全”的概念渐渐浮出水面。从20 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已经着手深入研究生态环境问题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一些专家、学者指出,“土壤侵蚀、地球基本生物系统的退化和石油储量的枯竭,目前正在威胁着每个国家的安全”。

据调查,全球每年因各种生态灾难所造成的“生态难民”达1000万以上,因生态环境问题引起的各种冲突也与日俱增。

2000年末,由北约在对南联盟战争中使用贫铀弹而引发的国际风波沸沸扬扬。因贫铀弹而引起的南联盟及其周边国家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生态安全与国防安全之间的深刻联系。现实告诉我们,生态恶化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而且直接威胁着国家国防安全。

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如何?用一句成语可以概括:危机四伏。国家有关权威部门公布的一些资料表明,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正潜伏着不容忽视的危机———

水资源匮乏,水体污染突出。我国人均水资源只有2000多吨,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贫富不均,华北、西北的一些地区缺水严重。同时,我国主要河流普遍污染,其中辽河、海河污染严重,淮河水质较差,黄河水质不容乐观。主要淡水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大气环境恶化。有关部门统计,全国338个城市中,只有33.1%的城市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剩余的66.9%都超过二级标准,其中有137个超过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5%。

土壤酸化、盐渍化严重,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我国的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5%,土壤酸化程度有增无减;盐渍化土地总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8.5%;1995年我国人均耕地仅为0.08公顷左右,在全世界26个人口5000万以上的国家中倒数第三位。

大部分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由于对草地的掠夺式开发,乱开滥垦、过度樵采和长期超载过牧,全国草地面积逐年缩小,草地质量逐渐下降,其中中度退化程度以上的草地达1.3亿公顷,并且每年还以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

尽管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有所增加,但森林资源总体质量仍呈下降趋势,人均积蓄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7,森林的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4、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农村生活源、农业面源、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的污染.要解决面源污染比工业污染和大中城市生活污水难度更大,需要通过综合防治和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等措施进行控制.

5、开发新水源:我国的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节约潜力不小,需要抓好节水工作,减少浪费,达到降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用水量.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对于缓解山东华北地区严重缺水有重要作用.修建水库、开采地下水、净化海水等可缓解日益紧张的用水压力,但修建水库、开采地下水时要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并以每年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继续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目前,我国沙化土地的面积为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

海洋环境也不容乐观,1999年我国近岸海域污染严重,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已达46%以上,其中污染最严重的东海海区,劣四类海水比例高达53%。

以上资料表明,我国的生态安全正面临严峻挑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的生态环境整体还呈恶化趋势,国家生态安全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生态环境恶化所产生的危害有多大?先看经济损失。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研究结果显示,1986年全国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值为 831.4亿元;“八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破坏加剧,1994年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4201.6亿元,接近同年 GDP的10%。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测算只是生态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部分间接经济损失,没有包括基因、物种消失等许多难以测算的潜在经济损失。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估,这种损失远大于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时为其2-3倍,甚至10倍。

生态破坏加剧了贫困,影响了社会安定。在宁夏、内蒙古一些沙化严重的地区,当地农民被迫远走他乡,成为生态灾民。

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在类型众多的自然灾害中,除了地震、火山活动之外,许多自然灾害都与人类破坏生态密切相关,特别是洪涝、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的频繁发生,可以说是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后果。

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重的江河断流和污染,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激化,给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生物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物种的大量消失,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而且进一步削弱了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供给能力„„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我国生态环境整体恶化趋势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扭转,其造成的损失及负面影响还在扩大!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2001年5月底到9月初,在长达105天的时间里,由全国人大环资委等14个部委组织的近20家新闻单位的记者行程2万多公里,从东海之滨的长江入海口溯江而上,最终到达位于青藏高原的长江源头区。作为《法制日报》特派本次采访的一名记者,笔者有幸添为其中的一员,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现状进行了一次大扫描。

6、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水资源规划是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工农业发展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应与其他规划同时进行. 合理开发还必须根据水的供需状况,实行定额用水,并将地表水、地下水和污水资源统一开发利用,防止地表水源枯竭、地下水位下降,切实做到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 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作用,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化,促进污水管理及其资源化.为了有效地控制水污染,在管理上应从浓度管理逐步过渡到总量控制管理.

第三篇:四辩稿 人类将是大自然的破坏者

四辩稿

各位观众,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下面我来做结辩陈词。

首先,对方辩友刚才提到:人类既有保护大自然行为,又有因为自己的错误而导致破坏了大自然,他们看的是谁为主流并且他们认为是保护者居多。也可以这么来说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数量的问题,说许多人已经开始着手保护大自然,破坏者绝对占少数。但是就我方而言,这绝对不是数量是多是少的问题。可以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今天我保护了一棵小树,我可以说我保护了一片森林吗?答案显然易见:当然不可以!更何谈去成为这片森林的保护者呢?或许一个人保护了一些资源,或许一些人保护了几许资源,难道我们就能说是人类保护了大自然吗?答案是一样的,当然不能。此外,人类是一个高智慧物种,即使这样,不可否认,我们同样有国家之分,有民族之分,甚至还有地域之分;我们有好、坏之分,有聪明、愚钝之分,有保守与新进之分。人类是整个由全体人组成的集合体,包含于其中的人好坏参半,参差不齐。我们能够一同协商好将大自然完全的保护起来吗?要做到这些必定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做不到将大自然保护起来,我们有怎么能声称我们自己将成为大自然的保护者呢?

其次,对方辩友又重申一点,人类已经认识到过去破坏大自然是错误的,从现今开始要成为大自然的保护者。然而人类已经将自己比作这个世界的主宰者------其实不然,我们都清楚明白的知道大自然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对于大自然而言,我们的过度索取,这种在几千年前就被养成了的习惯,能够确保在将来得到改变吗?人类能够做到不再自私?更何况现如今资源日益缺乏,各个国家虽然都在呼吁要节能减排,保护大自然,然而不都还是在求更好的发展?落后地区要发展的更好,必然要消耗资源,用资源来打开经济大门;更不要说发达国家,他们处于世界的顶端,难道会减少自己国家的能源来实行保护大自然的计划?相反的,他们所做的会是,夺取其他国家的资源,伊拉克石油问题不正是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么?我们自然界中的各种资源在不断减少,石油、煤矿等已然要成为要争夺排行榜的第一位,可想而知,以后因为此些能源的归属权问题,免不了要进行一番争夺。而一谈不拢难免会发生战争问题,发生了战争需要更多的资源,这样我们人类怎么可能成为大自然的保护者呢?相反的,我们将是大自然的破坏者。

最后,我再次重申我方的观点,人类将是大自然的破坏者。

追溯过去,落实现今,人类破坏自然的历史已然很悠久,在这样悠久历史的背景下,人类的确是难以转变为地球的保护者。并且,在如今这个资源逐渐匮乏并且高举发展大旗的世界,人类也难以保持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在今天,的确有人在为自己以前的行为做补救,努力弥补被自己破坏掉的大自然.但是,在这个资源日益缺乏,经济快速增长,人类已经形成破坏大自然/来满足自己需求/的惯性行为的/今天,人类又怎么可能快速转变为大自然的保护者.所以,我方坚决认为,人类将成为大自然的破坏者.

第四篇: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当堂检测

1.据报道,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发生的次数呈增多的趋势,90年代至今发生过20次特大沙尘暴。引起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环境过渡开发B.北方寒流长期侵袭C.常年旱灾,赤地千里D.地壳运动过于频繁

2.当“赤潮”发生时,水质会严重恶化,鱼虾及其它水生生物会大量死亡,给捕鱼业和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形成赤潮的原因是()

A.海水受化学物质的污染B.动植物病毒的大量繁殖C.海洋浮游生物突发性繁殖D.大量红色土壤流入海洋3.下列关于使用农药化肥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造成水质污染B.可造成土壤污染C.可造成大气污染D.有利于保护生物圈

4.1997年11月26日下午,四川省都江堰市聚源镇一村庄,突然从西北方飞来一大群(约500只左右)乌鸦,他们在附近的树林、竹丛、河滩里,飞翔、觅食、栖息。第二天,大群乌鸦突然从天空中雨点般的坠落下来,顿时,山林大地成了乌鸦的坟场。造成乌鸦死亡的原因可能是()

A.干旱少雨、饮水缺乏B. 遭到大型天敌的捕杀

C. 乌鸦太多,食物不足D. 当地的生态环境污染

5.例题分析:近年来,我国出台了“退耕还林,还草”等许多鼓励性政策,以近一步扩大绿地面积。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植物如此备受重视的原因是() A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防风固沙,调节气候C 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 D 降低噪声,美化环境E 供给人类各种生活原料 6.将下列污染原因与结果用线连起来:

A.氟利昂等排放物a.酸雨B.砍伐森林b.土壤和水污染

C.核污染c.放射病和癌症发病率增加 D.汽车、燃煤等排放二氧化硫等d.臭氧层破坏 E.大量使用农药e.土地沙漠化

我努力我成功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当堂检测

1.据报道,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发生的次数呈增多的趋势,90年代至今发生过20次特大沙尘暴。引起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环境过渡开发B.北方寒流长期侵袭C.常年旱灾,赤地千里D.地壳运动过于频繁

2.当“赤潮”发生时,水质会严重恶化,鱼虾及其它水生生物会大量死亡,给捕鱼业和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形成赤潮的原因是()

A.海水受化学物质的污染B.动植物病毒的大量繁殖C.海洋浮游生物突发性繁殖D.大量红色土壤流入海洋3.下列关于使用农药化肥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造成水质污染B.可造成土壤污染C.可造成大气污染D.有利于保护生物圈

4.1997年11月26日下午,四川省都江堰市聚源镇一村庄,突然从西北方飞来一大群(约500只左右)乌鸦,他们在附近的树林、竹丛、河滩里,飞翔、觅食、栖息。第二天,大群乌鸦突然从天空中雨点般的坠落下来,顿时,山林大地成了乌鸦的坟场。造成乌鸦死亡的原因可能是()

A.干旱少雨、饮水缺乏B. 遭到大型天敌的捕杀

C. 乌鸦太多,食物不足D. 当地的生态环境污染

5.例题分析:近年来,我国出台了“退耕还林,还草”等许多鼓励性政策,以近一步扩大绿地面积。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植物如此备受重视的原因是() A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防风固沙,调节气候C 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 D 降低噪声,美化环境E 供给人类各种生活原料 6.将下列污染原因与结果用线连起来:

A.氟利昂等排放物a.酸雨B.砍伐森林b.土壤和水污染

C.核污染c.放射病和癌症发病率增加 D.汽车、燃煤等排放二氧化硫等d.臭氧层破坏 E.大量使用农药e.土地沙漠化

我努力我成功

第五篇: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教学反思

如果仅仅从知识角度来看,本节课几乎没有涉及具体的知识,完全建立在学生自己的收集、讨论、交流上。教师好像可以轻松地当一个听众了。但实行起来却完全不像想象的简单。首先,分组和分工就很有值得研究的地方。如果任由学生自己分工,往往会由于组织能力的不足和威信的不够,造成有的同学偷懒有的同学包揽的现象。教师可以采取指定小组负责人的方法,帮助小组长树立威信,及时指导小组长工作,帮助督促检查落实。当然,如果在这个学年里已经进行了多次分组活动,则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了。其次,由于学生能力不足和懒惰思想,收集资料的时候经常出现将几页从网上下载或从杂志、报纸上复印的资料直接拿来充数,也不考虑是否跑题或是否生涩枯燥。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出资料收集的要求。可以提出提纲、提示查询线索。我还用答辩会的形式,要求学生对于自

这节课最让我感到为难的地方是:学生准备得再充分,也不能和我多年积累的知识和讲课的技巧相比。因此在听学生汇报和答辩的时候,总觉得学生讲的不清楚,总想替他们补充;特别是当学生回答不出同学的问题的时候更是如此。学生在面临困难的时候也总是想向我求助。甚至有同学反映:“老师,我们想听您讲。”

学生和教师的思维惯性可以理解,但我觉得从“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科学素养”的理念出发,这种能力的锻炼比知识的获得更加可贵。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而不是迷信权威、依赖他人的行为。所以,在教学中,除了严重的科学性错误我会在课堂上纠正以外,都是尽量让学生自主发挥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力资源管理学习总结下一篇:人教版圆柱的体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