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问题研究——基于五位一体的视角

2022-09-12

党的十八大首次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国际会议和众多国际场合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在认识自我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发现的, 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走深走实, 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进程的一部分, 成为社会历史的重要环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文章在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的基础上, 基于新时代背景下从“五位一体”视角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深入思考。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从不同角度来看有着不同的归属性。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根据社会形态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把人类共同体分为“原始共同体”、“奴隶制共同体”、“封建共同体”、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提高, 也促使社会共同体的发展进步。从现实的角度来看, 社会共同体涵盖的社会的方方面面, 不同群体组织之间可能存在着矛盾, 需要以合作共赢的原则解决问题, 维护共同体的利益。从属性来看, 既有政治共同体, 也有非政治共同体。政治共同体代表着一定阶级的利益, 是“社团、政党、国家及其相互间组成的联盟等”。非政治共同体一般代表着民间群体, 一般不含有政治色彩, 慈善团体、绿色环保组织、红十字会等组织都是非政治共同体。从未来角度来看,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趋势下, 追求和平、民主、自由、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出现是与人类发展密切联系起来的, 建立在各民族平等互助、共同繁荣的基础之上, 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形态。

人类处于一切社会关系和世界普遍联系之中, 而共同体在共同利益基础上而建立的。“共同体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类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 或者说, 人是通过共同体这种方式活着, 人只有在一定的共同体中才能存在和发展, 现实中的人, 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共同体中。”, 由个体在集体之中存在和发展, 获得自身所需要的利益, 同时也完成着集体这一类的目标追求。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存在物, 而是通过自身或外在条件表现, 依存于社会或者国家等共同体存在。从一定程度上说, 人和社会是统一的, 人的类存在构成了整个社会共同体, 社会共同体促使人的本质表现出来, 二者具有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 人的类存在还与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有关, 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的封建社会表现的是阶级统治的共同体, 而社会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则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内涵来看, 是整体观念、全局意识、全球思维, 核心内容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五位一体”是其基本结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是关于人类命运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从政治平等、经济共赢、文化融合、安全共建共享、生态绿色可持续多重维度的构建, 成为人类解决全球问题的“中国方案”。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面临的问题

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着许多世界性的问题, 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系着人类社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一) 政治环境动荡

冷战结束后, 美苏两极对峙的局面, 世界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其影响。随着欧盟、中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的发展, 也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世界局面呈现多极化趋势, 彼此之间相互制衡。此时, 虽然世界总体政治环境趋于和平稳定, 但是局面地区依然存在着各种矛盾, 这些矛盾主要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影响着社会环境的稳定, 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造成不利影响。

(二) 经济新旧转变

从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后, 当前世界经济依然是处于增长中的萧条期, 经济的发展存在着泡沫和风险。“世界经济正处于新旧思维碰撞、新旧动力转换、新旧力量对比、新旧规则交替的动荡期、转型期、变革期和调整期, 呈现‘三低、三失衡、三分化’的总括特点。其中, 三低, 即低速增长、低利率、低通胀;三失衡, 即收支失衡、贫富失衡、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失衡;三分化, 即经济增长速度分化、货币政策分化、全球贸易格局分化。”世界经济形式复杂多变, 在新的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寻求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合作与发展, 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 文化交流隔阂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 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的文化传播和交流日益紧密, 文化担当着交流使者的角色, 文化的发展也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由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存在着差异, 在相互交流和融合过程中难免存在矛盾和冲突。一般来说较先进国家的文化发展处于优势地位, 因为它具备更加完善的硬件和软件传播系统, 传播的是价值理念。也正是由于各国文化价值观的难以相融, 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也存在隔阂。文化价值交流过程的共同繁荣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四) 安全认识片面

全球化的范围和程度日益加深, 国际安全形势错综复杂, 国家安全领域受到威胁。地区间的冲突和矛盾总是存在, 影响和制约全球安全。还有的国家局限于一国内的片面安全观, 为谋求国内安全任意打乱地区稳定形势, 使人类命运整体安全受到威胁。“片面的一国安全观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以扩张谋求安全和以孤立逃避风险”, 对全球安全问题不闻不问, 不主动卷入, 如二战前英法两国为自保, 忽视德国对捷克的侵略。这是一种狭隘的安全观, 忽视国家之间的普遍联系, 严重危害整体安全观。除了这些传统军事威胁的安全, 还有恐怖主义、网络信息安全、疾病传染和环境恶化等非传统安全也威胁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安全。

(五) 生态保护粗放

当今世界环境污染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健康和人类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大自然, 造成生态系统不平衡、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自然资源等问题, 城市和工业的发展造成光、声音、“三废”等环境污染。这些问题都威胁到生态的平衡, 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失调, 也由于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认识不足, 对规律把握不到位, 对生态保护不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和普遍联系, 片面破坏环境换取经济价值, 这影响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

三、全方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把全人类的命运和利益追求紧密联系起来, 是期望共同发展的意识理念。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具体表达。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存在的挑战, 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的“五位一体”出发来解决问题。

(一) 政治倡导多边, 树立全球意识

“人类已不可能再局限于领土国家之内应对生存挑战, 推动社会进步, 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发展逐步趋向于整体, 全球范围内相互依存, 任何人也无法避开全球价值理念对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影响。站在国际舞台上, 用理性的态度对待各个权力之间的斗争, 建立正确的国家权力观;要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基础之上, 形成多边政治力量相互制衡, 用全球性大局观来解决全球问题, 促使国家的全球政治意识觉醒。建立政治共同体还要求打破政治制度的偏见, 超越精神领域的桎梏, 探索全球政治的有序管理和服务机制。

(二) 经济寻求优质, 增强合作共识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从国际视野看待经济合作和发展, 努力构建经济共同体。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贸易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沃土, 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世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对衰退的经济复苏起到了刺激作用, 增强了经济实力, 也拉动了全球经济增长。马克思唯物史观中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论述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作用。因此要加强各国间的合作共识, 加强经济的作用力, 充分发挥全球市场的作用, 推动世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传统的经济治理体制机制;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合作, 消除贸易壁垒, 正确处理国际经济关系;寻求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 考虑长远利益发展, 实现国家间利益最大化, 实现合作共赢。

(三) 文化交流融合, 提供文化价值

世界文化多种多样, 其文化内涵存在着差异性, 文化的交流发展应当是平等、融合、多样的, 相互借鉴其优秀内涵, 树立新型的文化观念, 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共同体。树立新型的文化共同体观念, 需要加强不同文化的对话交流, 消除不同文化间对话过程的隔阂疑虑, 逐步了解不同文化的实质内容, 使文化大放异彩;要创新国际文化交流, 发挥文化的体制机制保障作用, 加强国际学术会议交流, 促进国际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合作发展;要创新文化交流形式, 提升文化的价值, “加强各国青少年、民间团体、地方、媒体等各界交流, 打造文明交流合作智库网络平台, 迸发多样文明的华彩, 让全球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 为全球合作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注入强劲的文明动力”, 这样的文化交流不仅促进文化共同体的发展, 更是达到了费孝通所倡导的“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的文化意义。

(四) 安全联合整体, 加强全球治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 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局部离不开整体, 整体离不开局部, 全局高于局部。整体和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 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使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当今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不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立安全共同体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强有力保障。构建整体安全观, 要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新观念, 实现安全共建共享,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要以合作、发展、行动来谋求人类整体安全, 充分认识人类安全的重要性;要加强全球治理, 建立新的全球治理模式, “建立更加民主、平等、和平的世界秩序”。加强世界范围内的整体安全共同体建设, 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步伐。

(五) 生态顺应自然, 建设美丽全球

面对全球的严峻生态问题, 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 因此要加强生态共同体建设。生态环境涉及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我们要从联系的、发展的、整体的观点出发, 辩证认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倡导全人类行动起来,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共同体, 需要各国主动承担义务, 共同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在全球扎根;需要转变以前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转变“先污染, 后治理”的错误思路, 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开发新的、可再生的能源, 优化能源消耗结构, 减少对环境破坏, 致力美丽地球的建设。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人类未来的角度出发, 关注人类命运, 为实现人类价值应运而生, 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一脉相承,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一个阶段, 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一个阶段。新时代下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是立足于实际的正确选择, 是中国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方案。

【相关链接】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 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 政治建设是保证, 文化建设是灵魂, 社会建设是条件, 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顺应全球化的进程, 是人类命运未来发展的客观要求。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出发, 基于“五位一体”的视角找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探索解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共同体,“五位一体”

参考文献

[1] 夏天.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 2017:19.

[2] 夏天.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 2017:1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135.

[4] 陈文玲, 颜少君.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J].南京社会科学, 2016 (5) :1-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地产BT项目工程经济方案研究下一篇:加强机关照片档案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