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价值追求范文

2023-09-24

新时代价值追求范文第1篇

【摘要】法律价值冲突理论是法理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之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分析了法律价值冲突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总结了前人的解决法律价值冲突的几大基本原则,最后,提出了如何解决法律价值冲突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法律价值体系;冲突原因;解决原则

一、法律价值冲突释义

所谓价值,是指外界事物的客观属性对人的所发生的效用和作用以及人对之的评价。法律价值是社会价值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表征法律与人的关系范畴。法律价值也具有一般价值的属性,标志着法律所追求的一定目标,包含着需要和理想的成分。法律价值应当是法律的内在状况和人对法律的需求的结合。综上所述,所谓法律价值,就是法作为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法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及其程度。

法律价值是一个多元化的庞大体系,价值与价值之间经常发生摩擦和冲突,他们是不可能完全无涉的。粗略地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有三种状态。一是无涉状态,即两种价值之间不存在直接关联,既没有正相关关系,也没有负相关关系;二是耦合状态,存在正相关关系,两者之间任何一个变量的增减都意味着另一个变量的增减;三是竞合关系,存在负相关关系,两者交集在一个点上并相互竞争,彼此消长之间呈现出反向的关联,彼长则此消,此长则彼消。当法的不同价值在特定场合处于竞合状态时,法的价值冲突就出现了。二、产生法律价值冲突的原因

法的各种价值之间为什么会产生冲突?是人类社会生活本身的特殊性导致了价值冲突的必然性。

第一,人类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是导致法律价值冲突的主体原因。首先,法律价值具有主观性,各个利益主体对法律的评价和期望都有所不同,不同的群体、个人,在法律实践和理论上就会产生不同的法律价值观念。比如一些人强调自由优先,期待法律不要过多干预个人自由,应当给予当事人更多的自由权利。而另外一些人强调公平优先,法律应当更多的向社会公共利益倾斜。由此就会产生不同种类的法的价值冲突。其次,即使是面对同一种法律价值,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也完全可能发生竞争,例如,财产利益是法律所保护的目的价值,然而,提高关税的法令在使国内制造商得到更多利益的同时,必定会使进口商的利益减损。

第二,社会生活的广泛性和复杂性,社会条件的多重性与变化性,是导致法律价值冲突的社会原因。一方面,人要生存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而社会给予每一个人以及给予不同的社会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这些都有可能导致人们在法律价值上的冲突甚至对立。另一方面,在同一社会中同一个人或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不同的社会需要或者多层次的社会需要,从而形成对法律价值的认识、理解、愿望、要求等的不同。

第三,法律对于满足人们需求的有限性。法律本身的宗旨与目标是有限的,法律不可能调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对人们的需求的满足不可能是无限的。在很多的情况下,它无法完全避免顾此失彼、百密一疏情形的出现。在具体的一个法律内部,它对于互相冲突的目标只能通过适当的协调来进行一定程度的平衡,某些法律价值必须让位于特定的法律价值,但平衡的后果并不能完全消除不同的法律价值目标之间的冲突。另外,社会实现法律目标的资源和机会却是有限的,而法律价值具有多元性,在法的价值发生冲突的所有特点场合,其背后都存在这样一种情形,即稀缺的资源和机会不足以支持所有价值目标同时得到实现。三、解决法律价值冲突的几个基本原则

解决法律价值的冲突,在理论上,是法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在实践中,是立法、守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诸环节的重要问题。法学家们曾提出过了关于解决法律价值冲突的许多原则,如价值位阶原则、个案平衡原则,比例原则,等等。(一)价值位阶原则

所谓价值位阶原则,是指在不同位阶的法的价值发生冲突时,在先的价值优于在后的价值。在具体的法律条文中,法律价值冲突可能分为三种情形:一是本条文提供明确的指引且未与上位法相冲突;二是本条文未提供明确的指引,但可以从条文的上下文结构中获得推理;三是可以从制定本条文的目的与宗旨或者本法律的立法宗旨、立法目的、立法依据中获得某种推断。

1.在上述的第一种情形中,法律已有明确的规定和指引,如果各主体对条文确有提供明确的指引不存在什么异议的话,那么法律价值冲突的解决应当遵循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例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曾审理的“焚烧国旗案”。在该案中,国旗所象征的国家尊严与公民以烧国旗的方式来进行的象征性表达的自由权利相冲突。由于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即是对公民表达自由的保护,所以表达自由的价值位阶要高于国家尊严,除非两者的不平衡和对抗发展为“明显而现实的危险”,否则就应当保护宪法所确认的高位阶的法律价值——公民享有的表达自由权。

2.在上述的第二种情形与第三种情形中,法律没有明确的指引,则可以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一贯价值取向作出推理。虽然立法不等于民意的直接选择,但立法必须将民意作为参考对象并予以重视。而且,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往往包含着这个民族的价值取向,整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及社会秩序莫不遵守着这一“公序良俗”。因此,在无实在法可依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从民间找出诸法律价值的位阶来决定取舍。(二)个案平衡原则

所谓个案平衡原则,是指处在同一位阶上的法的价值发生冲突时,必须综合考虑主体之间的特定情形、需求和利益,以使个案的解决能够适当兼顾双方利益。在现实中,法律价值之间最具体的、最激烈的冲突无疑来自于法律专业人士之间,尤其是法律的实施者,包括执法人员与司法人员,他们在具体的执法或司法过程中,面对千差万别的案情,在法律缺乏明确规定时,就离不开执法人员与司法人员的执法与司法裁量权,他们必须综合考虑主体之间的特定情形、需求和利益,以使个案的解决能够适当兼顾双方利益,这就是个案平衡的解决方式。具体来说,个案平衡方式一般也要遵循一定的具体原则,其中包括:

1.利益兼顾原则

所谓利益兼顾原则,是指在处理具体的案件当中,应该对各种法律价值都给予充分的考虑,协调兼顾各方价值的利益。比如,在交通规则中,除了规定“红灯停,绿灯行”外,还可在繁忙的交通路口,安排交警指挥,对人流和车流的通行时间作出不同于红绿灯所提供的通行时间的调整,以在保证交通秩序、交通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交通通行效率。这就既兼顾了效率价值,也兼顾了安全价值,实现效率与安全的统一。

2.风险比例原则

所谓风险比例原则,是指在具体的案件当中,在不得已要对不同的法律价值做出取舍之前,应当确认其风险大到非得如此取舍不可,并且由此采取的手段是必要的与影响最小的。比如,对于一个逃跑的传染病患者,如果其传染给别人不会导致他人残疾或者死亡的,我们就不能采取可能导致他人残疾或者死亡的过激的追捕措施,因为其风险尚未达到必须采取如此措施的地步。(三)利害原则

在实际生活中,社会主体的利益往往不能完全得以满足,人们经常需要进行各种价值选择。在司法实践中,法官也必须面临法律价值的选择,这时,可以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原则,做出最优选择。在历史和现实中,该原则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利与利相比较时取其大;二是害与害相比较时取较小之害;三是利与害相较时,取利而弃害。利害原则,是无论依据立法的价值位阶原则还是个案平衡原则来解决价值冲突都需要进行的最后的收尾性审查分析。如果通过前两种冲突解决原则取舍的法律价值与通过利害分析而取舍的法律价值不同或恰相反,则要进一步来分析具体情况,既要避免墨守成规与实质正义的实现相悖,又要避免完全基于不确定的利害分析而违悖法律自身的确定性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l] 高淑敏.简述法律价值理论中的几个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9(1):1.

[2]付子堂.法理学进阶(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18-167.

[3]肖光辉.法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306-310.

[4]王志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主义法律的价值追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6):130.

[5]张文显.法理学(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312.

[6]许慎.说文解字·名例[M].北京:中华书局,1963:202.

[7]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276.

[8]邹学平.论法的六大基本价值[J].当代法学,2003(8):6-8.

[9]李其瑞.法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7:51.

[10]胡灵.探微法律价值衡量的践行——对法律价值衡量方法运用的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4-17.

[11] [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71.

新时代价值追求范文第2篇

一、侠士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中国有记载的侠士大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发展顶峰为两宋时期。中国任侠风气的兴衰, 与中国统治阶级的力量强弱成反比。每个大一统王朝的前期都是任侠之风发展的高速时期,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春秋墨子团体, 汉高祖起家的兄弟, 隋唐之间的瓦岗寨, 以及宋朝期间的梁山好汉。他们多出现于封建政府统治昏暗, 社会动荡, 民不聊生的时期, 这是群雄并起, 与之而来的则是任侠之风蔚然。统治阶层控制力逐渐衰微, 这股民间的力量便增强, 社会便日益脱离正常的秩序, 普通百姓无法安身立命, 这种时期的侠士带有一个“士”字, 他们具有崇高的理想, 上报国家君主, 下为黎民百姓, 惩治贪官, 救赎弱小。侠士以其在所作所为在下层民众之间具有的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成为脱离正常秩序后普通民众赖以生存的社会力量, 任侠得到多数普通人的敬重, 便逐步转化为一种影响广泛的, 为多数人所接受的集体风尚。正如梁启超所言“夫生于专制政府之下, 政治不修, 法令不直, 民之良懦者, 其平居或往往不得衣食, 委转沟壑。……与此时也, 有人焉能急其难, 致死而之生之, 则天下之归之如流水也亦宜。方以智也在《曼寓草·任论》一文中明言“上失其道, 无以属民, 故游侠之徒以任得民。”透过以上的论述, 可以理解历史上每次任侠之风的兴起都有其历史的必然, 都是王朝衰落之时。并且在混乱时期, 侠士具有一定武力, 使得求安稳民众依附于他们, 而中国传统侠士则受到墨家“兼相爱”与儒家“仁爱”精神的影响, 自发的庇护弱小。所以说中国传统侠士的诞生与社会背景决定了它的属性。我们谈到的侠士, 多为金庸小说中为国为民的大侠, 牺牲自我, 成就天下, 充满的伟大, 也充满的悲剧, 侠士只是一个团体, 在特定历史时期被底下民众给予希望的一个团体。

二、侠士在社会中的特殊定位

中国古代侠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存在于社会的不同阶级阶层, 从事不同职业, 他们每一个人有着独特的性格, 但是侠者都具有同一种精神追求。他们独特的风貌在历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春秋秦汉时期, 是古代侠义精神的顶峰时期, 大侠辈出。春秋时期的显学学术流派和社会团体——墨家。墨家的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 在春秋战国动乱时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下层人民渴望和平, 而墨家思想符合人民的期望, 所以墨门以其机关术帮助弱小国家抵御强国, 一时风头无二。而任侠精神与墨家学说相符, 经由其吸收壮大成为当时的显学之一。秦国统一后很快又迎来了秦末争霸, 最终得利的刘邦集团中大部分都可以说是任侠出身。刘邦一向称白己以马上得天下, 平素喜武轻文, 他还曾担任秦政府的低级武吏—亭长一职。增渊龙夫指出“担任亭长之职者, 招集徒属立威乡曲好勇轻伙者流颇多”。吕思勉更直接将刘邦归为“任伙者流”。至于汉兴初之的其他功臣也往往为武人出身。如韩信“好带刀剑”, 张耳曾为信陵君客, 亡命于外黄, 樊哈为狗屠, 黔布曾为群盗。从整个刘邦集团组成的成分而论, 核心人物—刘邦, 连同手卜功臣多出于好武尚气之人, 即便到了“孝惠、吕后时, 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汉武之后国家集权, 任侠之风有所降低, 但仍是中国历代的高峰时期。前文提到任侠之风每次兴盛都产生于社会动乱时期, 他们在这个时期所作所为都被权势者利用, 而一旦社会稳定, 天下太平, 他们便马归南山, 刀甲归府。再有甚者, 无非做一下镖局生意, 在承平的年代不会激起浪花, 无非也就是在小说演绎传奇中能找到他们的豪迈, 所以说中国侠士以及侠义精神其本质是根植于社会主流精神之中的, 他们在动乱时弥补主流精神的不足, 在太平年则隐藏下来, 多出现于文学评书之间。

三、侠士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方向

(一) 对物质追求方式

作为一个人和团体那么必然有其精神与物质上的追求, 而根植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侠士与骑士的追求也不近相同。我们知道侠一般都为拥有武力, 财力和权利的人, 他们使用这些东西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之前叙述侠士多为动荡时期的产物, 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是动荡的根源, 中国第一个皇帝的确认也伴随着中国第一次侠者刺杀皇帝的行为。那就是荆轲刺秦, 荆柯“好读书击剑, ”尝游于邯郸, 与鲁句践博, 争道, “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 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 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 知其非庸人也”从这可以看出他行刺秦始皇的计划周祥, 并且有武力技艺, 还有一定文化修养, 从易水寒可以看出, 他不满秦统一六国, 接受燕太子丹的请求刺杀秦王, 虽然失败但名传千古, 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典范, 从这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士是忠于个人的, 他们在既得利益被破坏的时候会有复仇心理, 有一种不让自己活下去就拼命的心态, 这也是侠士的生活方式造成了, 他们多为权势者奉养的门客, 自身除了武义并没有生活生产方式, 一旦主君死亡或者没落, 他们也是活不下去的, 他们没有什么大义概念, 有种颇为自私的心态, 这也与中国社会环境有关, 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社会所有土地都是皇帝的, 而和平之后这些侠士就活不下去了, 活不下去了就会什么都做, 刚才说了侠士不属于市农工商的任意一种, 没有固定收入, 且散尽家财做仗义之事以博得名声, 并且首领还要担负属下的生活来源之类, 那么没有土地收入的侠士是如何求财的呢?无非就是两样, 盗墓与抢劫。《史记》中记载:郭解“少时阴贼, 慨不快意, 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 藏命作奸剿攻, 休乃铸钱掘家, 固不可胜”, 如中山一带“丈夫相聚游戏, 悲歌慷慨, 起则相随椎票, 休则掘家作巧奸冶”, 其中即多有任侠者。再有我们所熟知的曹操, 在最为苦难的时期还借死人之财来发展势力。如近期大火的影视剧盗墓笔记就是讲任侠盗墓敛财事情的。当侠士们形成气候之后如何敛财呢?那就是投资有前途读书人, 走私国家违禁物品 (盐铁) , 兼并土地等等, 我们就会发现任侠所作的这些在稳定的国家社会是不被允许的, 是被打击的对象, 所以他们生活不下去是有道理的。

(二) 对精神价值追求

中国侠士能在历史中沉浮, 那么必然有他们所坚守追求的东西。而墨家的思想就可以看做是侠士们行为的准则。墨家的核心主张为“兼爱”, 反对儒家以伦理孝道为前提的有等差之爱。对此, 就连孟子也盛赞“墨子兼爱, 摩顶放踵利天卜, 为之”。墨家受人之托, 忠人之事, 不惜以死相报, 如孟胜死阳城君之事。陆贾在《新语·思务》中称“墨子之门多勇力”可见墨家的崇侠尚武, 而“墨子服役百八十人, 皆可使赴火蹈刃, 死不旋踵”则说明了墨家侠肝义胆的理想人格。上述墨家平等互利的泛爱思想, 重信义而不惜以身相报的行为, 以及急公好义解困济弱的情怀, 对后世的侠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且往往内化为任侠者的道德准则。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所称的“其言必信, 其行必果, 己诺必诚, 不爱其躯, 赴士之陀困”恰是墨家和侠者都具备的品格。墨学是战国时代诸子中较有实力的学术团体, 孟子曾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 不归杨则归墨。”《吕氏春秋·尊师篇》也称“孔墨徒属弥众, 弟子弥丰, 充满天下。”可见墨家学说在当时影响之大, 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响应。墨学的宏扬, 使许多人加入墨学队伍, 或因慕其义而效仿其行为方式, 这在客观上助长了任侠之风的盛行, 为任侠的兴起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支撑。墨家“对幼年期侠的迅速成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人自古以来重名声, 重口碑, 没有人可以例外。有句俗语, “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里”, 作为一个侠士行走江湖靠得是什么, 就是名声与义气。一个好的名声可以让一个侠士被世人所知, 那么他的身边就会聚集起来一批的人, 行事就更为方便。

而到了两宋时期, 社会背景是弱宋周围群狼环伺, 而两宋经济和思想又非常发达,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还有整个社会的欣欣向荣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侠士精神, 从而发展出了侠士的最高理念“侠之大者, 为国为民”, 这个时候的侠士是受人尊敬的, 他们为了国家奋不顾身, 不计生死, 为他们留下了偌大的名声, 也让这一时期的侠士形象永远的流传了下去, 国家永固的观念也通过侠士们一次次奋不顾身的冲锋让更多人民认可。而近代描写侠士精神的文艺作品中, 侠士们在国恨家仇的抉择之间, 更多的会放下家仇, 共同抵御国恨, 我想这也是金庸等人武侠小说盛行和最近主旋律电影《战狼》和《红海行动》大火的原因, 每一个人可能在生活中对他人冷漠, 但在面对生面和国家利益之间, 都有一颗大侠的心, 这也是中国侠义精神的独有特点和其能根植于民族精神的原因。

摘要:中国古代侠士虽然产生于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中, 但是他们在人们眼中都是正义的化身, 他们赈人危机, 铲除邪恶, 同时保护妇女弱小, 救助贫苦大众, 是实现社会美好公义的完美形象。侠士作为一个独立的团体, 他们重义, 重视名声, 讲究同性之间的情义, 信奉的“兼爱”“仁义”准则以及所作所为触动着人们心中对正义道德的需求。

关键词:侠义精神,文化背景,精神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 王巧昱.“任侠”风尚对秦汉社会的影响[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7.

[2] 梁启超.《中国武士道》《饮冰室合集·专集》第六册[M].上海:中华书局, 1932.

[3] 陈山.中国武侠史[M].上海:三联书店, 1992.

新时代价值追求范文第3篇

作者: 南靖县烟草局 陈华文 更新日期:2007-11-14 国家局姜局长指出:“现在各单位都很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这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企业文化,最核心的是共同价值的追求。烟草行业文化建设首先要把维护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而且在生产经营,管理中要真正体现出来”。在企业文化被奉为企业第一竞争力的今天,建设中国烟草特色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为行业上下所共识。认识、探讨和分析企业文化相关方面的关系有利于烟草企业文化建设。

一、“两个至上”价值观与烟草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而具有凝聚力的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表明的是企业主体对自身和环境的一个基本认识: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办?就是“核心价值观”,它隐藏在组织的潜意识中,企业所采取的行动、制订的政策和制度、做事的方式背后都自觉不自觉会有这一基本观念,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烟草是个大品牌,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文化灵魂做基础,需要确立一个共同的核心的价值观,为全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明确方向。国家局党组明确要求把“两个至上”共同价值观作为行业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中国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纲要》明确提出,牢固树立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努力做到切实维护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是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两个至上” 价值观是建设烟草行业先进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随着行业兼并重组步伐不断加快,不同地域、不同企业之间难免会出现文化、思想上的冲突与碰撞。因此,企业文化的融合、干部职工观念的转变、共同价值观的建立成为关键。

烟草行业企业文化的目的是为《烟草专卖法》立法宗旨服务的。判断一个企业的文化是否先进,就应该看其核心价值观是否是团结向上的,是否是对社会负责任,对企业发展负责任,对提高个人素质有良性影响的。“两个至上”要成为行业上下衷心认同和共有的核心价值观念,成为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或者说是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够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一旦违背了它就感到不舒服的东西。在提炼企业文化时要加以具体体现。著名企业家张瑞敏说过:“海尔过去的成功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成功。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价值观。”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性非常鲜明,那就是提高企业经营业绩。

因此,企业所追求的必须是企业、社会、消费者三者利益的一致,必须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一致。“两个至上”价值观就是三者利益的统一,三种效益的一致。 以“两个至上”的价值观为思想基础的企业文化建设,用发展的观点,创新的思维对现有企业文化进行整合,提升和创新,进一步弘扬时代精神,突出烟草行业特色,能使烟草企业文化建设更加符合时代发展和形势任务的要求,这对于实现做精做强主业、保持行业平稳发展、加快打造中国烟草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综合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专卖体制与烟草企业文化的关系

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的特殊性是由烟草企业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烟草行业是特殊行业,具有国有独资、政策调控、地方保护、高额利润四大特性,我国烟草专卖制度下烟厂是国有独资,市场是国家垄断,发展受政策调控。国家通过立法赋予了行业排他性的生产经营卷烟制品的权利,作为垄断行业,其生存、发展、兴衰、成败,比一般行业更要紧紧地依赖于国家,依赖于社会,依赖消费者,这就是烟草企业的特殊性所在。积极倡导以爱国奉献为追求、以消费者为己任的价值取向的具有时代特征和烟草特色的企业文化,这是作为权利享有者的烟草行业全体员工所对应的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中国烟草行业正受到经济全球化、WTO、WHO的三大挑战,我们将直接面对跨国烟草公司的强有力的竞争,随着全球性控烟运动的声势不断加大,烟草发展的外部环境正进一步受到制约。政策左右着行业企业生死与发展,无论是实力强大的烟草集团,还是实力一般的卷烟厂,他们的发展均受制于行业政策,不仅受控于生产指标,而且受控于税收政策。即使在兼并重组过程中,也不是完全的市场行为,必须符合政策规划,通过上层管理部门的协调。企业未来发展不按照自己的意愿,导致企业文化的根基不稳。烟草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中必须辩证看待专卖与市场的关系。市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企业和顾客的关系。烟草的专卖与市场主体是统一的,因为专卖是为了规范卷烟市场,保护卷烟消费者的利益,是为市场经营主体服务的;而市场主体则是在市场规范的前提下,去更好的为客户和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作为一个向市场经济过渡和完善的国家,烟草行业发展的方向只能是提高市场化水平,这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上不能保证这种专卖体制的长时间存在。因此要把烟草工商企业看作是一个适应市场经营规则的市场竞争主体,要尽量减少对于烟草行政执法主体的依赖,这是科学建立烟草企业文化的前提。国家烟草局要求企业明晰竞争跟垄断的关系,宏观调控主要是解决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问题,并不是不鼓励竞争。相反要利用专卖体制的优势,减少改革阻力、降低改革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去鼓励竞争,去推动竞争。企业属于哪个行业,那么该行业特征应反映在企业文化中,“两个至上”是行业的共同价值观,就是行业的核心特征。

三、民族文化和行业优秀传统品质与烟草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既有对长期传统的继承,又受现代文明的影响,它不是企业纯自然产生的,而是继承上的扬弃,是在一定基础上的不断挖掘、改进、整理和概括.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是由民族文化所决定的。儒家文化圈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美国学者彼得•伯格教授认为:“儒家文化展现出了经济的动力。中国移民在世界各地都很成功,尤其是在东南亚,便是个例证。” 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企业文化,都不同程度地打上了中国儒家思想的烙印。“两个至上”体现了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儒家文化核心与灵魂--仁爱、达兼济天下的思想。烟草行业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很多优秀的品质,是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如拓荒创业、务实拼搏、赶超先进等优秀的品质在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塑造上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四、企业文化“同心圆说”与烟草企业文化的关系

根据企业文化的“同心圆说”,企业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结构与内容包括三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层次。即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内层文化,表层文化主要指企业的外在表现,中层文化主要指企业的运行机制,内层文化就是要指企业的价值理念。 物质文化层是企业文化结构的表层部分,主要指企业开展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物质基础,是人们从直观上把握不同企业文化的依据。精神文化层是企业文化结构的核心层,是全体员工所认同的共有意识和观念。包括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和企业道德等。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最深层结构,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企业文化系统中,精神文化具有决定性作用。作为中层文化的核心企业制度文化是将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良好的企业制度文化氛围,并使制度文化形成一种习惯性意识根植于每一位员工的头脑中,从而打造出一种独具特色的企业优势资源,最终转化为生产力。制度是一把双面刃,应妥善运作,才能为企业管理保驾护航,才能成就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既是适应物质文化的固定形式,又是塑造精神文化的主要机制和载体。正是由于制度文化的这种中介的固定、传递功能,它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制度文化作为企业文化中人与物,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的中介和结合,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企业制度不仅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并体现着企业的内在精神。一是企业制度归根结蒂受价值理念的驱动与制约。人们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知道下去完善和改革企业各项制度的,制度文化是企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企业的精神文化通过中介层———制度文化层转化为物质文化层。企业精神所倡导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必须依靠制度的保证去实现,通过制度建设规范企业成员的行为,并使企业精神转化为企业成员的自觉行动。企业制度的形成与变化均源于企业对制订和修改制度的某种需求,这种需求正是企业价值理念的一种具体表现。制度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的骨架部分,任何一个企业离开了制度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只有那些符合企业价值观要求、增强企业向上精神、激发员工积极性和自觉性的管理制度,才能构成企业文化的组成内容。因此,我们判断一条规章制度是不是企业所需要、是不是需要调整乃至摒弃的标准只有一个,即该制度是否同我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相一致并能利于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提升。二制度要成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内容的前提条件,是“得到员工认可”。员工认可是管理制度上升为企业文化的必备步骤之一。制度文化的效力点不在别处,而在人的心灵。所以,要适当把握企业精神、价值观的“柔”和制度化管理的“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员工参与到企业各项制度的制定工作中来,倡导企业的民主管理制度和民主管理方式,重视各项制度执行中的反馈意见,广泛接受企业员工和广大服务对象的意见、批评和建议,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坚持“以人为本”,不让制度成为禁锢员工思想的枷锁。实践证明,坚持“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实践制度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利于保证各项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管理制度要达到合理性,须坚持3个原则:一是适时;二是适地;三是适企。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之间存在辨证统一的关系,既有统一,也有对立。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的道德守则,是一种软性约束,而制度是企业中的法治,是一种硬性约束。

五、创新文化与烟草企业文化的关系

创新是赋予资源创造财富的新能力,使资源成为真正的资源。姜成康局长在今年全国烟草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烟草行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创新是维持竞争优势的基础。认同与创造力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当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工业厂家对商业,烟农、零售户对烟草公司等)对行业内某一企业的文化产生认同时,当认同感增强时,创造力和积极性也会增加。美国学者弗兰西斯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主动,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而争取到。” 企业文化具有动态性, 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两个至上”共同价值观在行业的树立能够使行业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产生普遍的认同感,卷烟工业就会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增加产出降低消耗,研制出更加安全更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商业就会进行服务创新为厂家、烟农、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从而实现“两个利益”,使国家给行业的垄断资源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资源成为真正的资源.

六、道德文化与烟草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道德是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企业自身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的衡量尺度,是企业文化的反映,是企业精神的表现形式,是企业氛围的组成要素,属于企业文化的高层次意识。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注重企业道德的建设。企业道德具体规范了职工与职工之间及职工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关系,是职工在履行本职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包括信念、习惯、传统诸多因素在内的道德要求。企业道德主要功能有三:一是约束功能。在很多时候,企业工员及企业的行为够不上法律与规章的制裁条件。此时,道德信念与舆论压力却常常能起到极大的约束纠正作用。二是调节功能。企业员工的工作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也是员工道德信念的具体体现。在这种道德信念的支配下,即使没有管理者现场督促,员工也能自觉调节自己的各种行为。要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及文化娱乐活动,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陶冶职工的思想情操,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三是导向功能。企业的先进人物、劳动模范是一种道德榜样。榜样的感召力是很大的,往往会影响到一大片员工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企业风尚。

“两个至上”的内涵包括“降焦减害”与保持打假高压态势,这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烟草的体现,同时也是对抗跨国烟草巨头侵入的必要。理查德.克鲁格在《烟草的命运》中预言:“通往世界上最大卷烟市场中国的大门正在打开,剩下的路程只需以毫米来计算!”企业道德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在员工组织纪律、工作、服务态度等方面形成一种自觉的约束机制,并养成良好习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 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观的经典阐述,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现实针对性,烟草企业道德文化建设必须加以践行。

七、品牌文化与烟草企业文化的关系 品牌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直观标志,是企业与社会公众、企业与市场进行信息传递的桥梁,是企业形象的具体体现,是企业的生命和巨大的无形资产。一个品牌体现出的人文关怀,极易得到人们的普遍心理认同,给人们带来的已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心理上道德上的升华和愉悦,而“两个至上”就是行业的共同品牌。文化强调内部的效应,基本属于管理的范畴,品牌强调外部效应,品牌文化的目的是为了打造企业的品牌,主要应该是营销管理的职能,基本属于经营的范畴。外部效应内部化,内部效应外部化,这是企业发展的趋势。品牌文化是叶,企业文化是根,企业文化是本是源,品牌是标是流,只是事情的目的不是为本,而是为流。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去创品牌,炒作品牌即使一时能够成功,如同“螃蟹”,一红就死,不能持久,行业内不乏其例。要以品牌为载体彰显企业文化,品牌形象既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深深地熔铸在企业的品牌之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品牌是企业文化传播的最重要载体,企业文化最终体现到品牌的形象和内涵上,品牌营销时代已经到来,品牌形象如何越来越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

品牌形象如何关系到企业文化营销功能实现的质量,同时企业文化质量如何也直接影响到品牌形象。比如,红塔集团原来的品牌口号是“天外有天,红塔集团”,现在改为了“山高人为峰”,这与企业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一致的,而且更凸现出了人文气息。 品牌的文化特征不但要具备精神内涵,还要从营销策划、促销活动、广告宣传、客户关系等各个方面进行整合,让消费者能够体会到品牌的精神、个性和文化内涵,让品牌文化鲜活和生动起来,形成具有忠诚度的品牌消费群体,并形成以品牌来连接的品牌文化。企业文化是对内的,主要是为了明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指导原则,并形成一套以价值观、理念为核心的制度和规范体系,以此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但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对企业管理有帮助,也具有了品牌效应。

企业塑造品牌,品牌支撑企业。烟草企业要用品牌带给消费者舒适体验,“白沙”以“飞翔、放松”为品牌核心迎合了现代城市人生活节奏加快后渴望放松心灵的心态这一品牌形象享受到品牌文化带来的成果,连续三年国内销量最大的单品牌。“万宝路”以“粗犷、雄浑”为品牌核心迎合了美国二战后空虚、向往自由个性的一代发展为世界第一烟草品牌。“七星”以“纯净、柔和”为品牌核心迎合了人们追求健康的潮流成为世界第二烟草品牌。目前行业做大品牌有被曲解为“收编”出现价格跨度(如5-50元)系列产品的状况,致使不同社会地位的消费人群同吸一品牌的一品牌脚踩多条船现象,这不利真正做大品牌。商业控制销售渠道担负着与工业携手打造品牌的职责和使命,通过品牌培育、品牌策略、引导消费唤起零售客户与烟草的互动,为卷烟品牌做大提供有利支撑。因此,卷烟商业流通企业应把营销网络作为品牌来做。如何创建服务品牌文化,大连烟草创建的“春天”服务品牌,是烟草行业的一个典范,值得学习。

八、执行文化与烟草企业文化的关系

执行力是指企业内部员工贯彻经营者战略思路、方针政策、和方案设计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执行力是企业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企业的战略确定后,执行力就变得至关重要,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有调查表明:企业的成功,20%靠策略,60%靠企业各层管理者的执行力。所谓的执行,就是如何来建立一个畅通的渠道,使信息的衰减减小到最低的程度,业务流程再造向扁平化方向发展以及“数字烟草”的建立也就叫建立执行,也是提高执行力的重要一环。让员工养成一种符合企业要求的一种行为习惯也是提高执行力的重要途径。企业文化只有同化员工的思维,这样执行文化才会逐渐形成,并最终推动执行力的提高。

执行力的高低取决于:一是清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进度表。目标一定要可衡量、可检查,漳州烟草《十好企业考核评分表》根据每年任务的变化而制定详尽的目标对各县局(营销部)进行考核是很好的例子。二是注重承诺、责任心,强调结果导向,这是“执行文化”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讲求速度、团队协作、、责任导向、绩效导向等,要明确每个员工的工作目标,要明确每个员工的工作标准,要靠有效的制度与流程来保证。

九、形象文化与烟草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形象是消费者、社会公众对企业、企业行为、企业的各种活动成果所给予的整体评价与一般认定。一个企业之所以被市场认识,关键是它必须有与众不同之处,这就是企业形象。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既密不可分又各具特色。其联系在于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灵魂和支柱,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企业形象必须受企业文化为指导,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形象。企业文化体现企业的形象和精神。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撑。企业形象包括企业在进行各种活动时的表现形态,即企业的“形”,也包括企业给公众造成的一种心理形象,即企业的“神”。企业形象是企业形神合一的载体。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基础,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部表现。企业的良好形象(即“商誉”)就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和资产,会产生“名牌效应”,赢得社会与公众支持。清正的领导形象,是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关键 ,企业领导在企业中的主导作用和自身示范能力是领导形象的具体体现,也是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关键。有什么样的领导者,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企业形象塑造相对于企业文化来说,虽然受企业文化整体的指导和约束,但企业形象塑造体现企业文化的内涵时既是对企业文化更深层次的探讨,又是企业文化外在的表现。烟草商业属服务性企业,其服务行为尤其要注重塑造其讲究信誉,优质服务的形象,企业员工在为客户服务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企业形象都很重要。从企业文化操作的角度来看,主要是企业的CI(企业识别系统),包含三个层面:视觉识别(VI)、行为识别(BI)、理念识别(MI)。

十、政治文化与烟草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在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保证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上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但二者性质有所区别。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企业内部员工为对象,以解决思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活动;企业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与企业经营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包含着极丰富的文化内容,不仅对内有粘合作用,对外也具备一种争取公众对企业认同的社会功能。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是,企业文化可以在更大的领域里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企业文化方式,可以不断丰富内容、深化工作效果。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鲜明的党性、思想性,本质上属于政治工作范畴。烟草企业文化特征应是政治文化和竞争文化相结合,只有坚持企业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解决好价值观这一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以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企业文化应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发挥思想宣传的优势,发挥党员队伍的优势,发挥工会、共青团群众组织的优势。企业文化必须变成“为大多数员工共享并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必须让全体员工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参与进来,因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认同,认同的关键是参与,实效要靠执行层去执行。说得通俗一点,企业文化的中心目的是为了搞好企业。从一定意义来说,是企业家的文化,是企业经营者的文化,是企业领导人的文化。企业要塑造文化环境,去提高员工文化,才能营造共同的价值观。老板的“主观世界”是企业文化 。龙岩卷烟厂改革观中所说:“没有行动就永远没有机会。”危机观中又说:“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发展还需要靠自己。”

企业文化建设有一条根本性的标准,就是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实现。企业文化的功能、目的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员工的幸福,解决起码的生活保障是企业对于员工来说最最基本的责任,这是企业谈文化的一个底线, 员工的希望是什么,企业不要把员工定位成共产主义战士。苏宁集团总裁张近东指出:“员工服务于企业,企业服务于社会,企业通过社会的回报来回报员工,员工通过企业的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这就是苏宁企业文化的价值链。”员工首先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来到企业的,企业好,就是因为他的价值在这里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他的利益能够更大的实现。这种利益有多大,如何实现它,以及与其相关的种种游戏规则,实际上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利益均衡与否,永远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这是每一个企业都回避不了的问题。

以“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为文化根基,以“报效国家、回馈社会、满意客户、成就员工”为企业使命,以“知行在先,精益求精”为核心价值观,以“先锋企业、先进人生”为企业愿景,以“百舸争流、勇为人先”为企业精神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

新时代价值追求范文第4篇

进入21世纪, 各级各地电视台除联播类新闻栏目之外, 基本都有一档民生类新闻栏目, 新疆电视台直播栏目《直播民生》, 吉林电视台《守望都市》, 辽宁电视台为《新北方》《第一时间》, 北京电视台有《直播北京》。山东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则以《拉呱》和《民生直通车》最具代表性。民生新闻如同关注民生新闻的晚报, 其主要关注内容为民间琐事, 以及和普通百姓相关的吃穿住行。这类新闻栏目的新闻内容多取材于当地, 让受众能感受到新闻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同时, 只要受众关注这样的民生新闻栏目, 就能及时有效地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新闻。

一、民生新闻是回归新闻本质的表现

民生新闻的出现是向新闻本质的回归, 因为新闻报道不再仅仅遵从政治的需要, 而是遵从新闻传播规律。新闻报道回归本质的表现, 一方面是及时真实地报道发生的新闻事件, 及时传播广大受众感到陌生的事件, 不能因为将新闻工具化而制造虚假新闻, 或避重就轻。另一方面, 新闻回归本质还表现在新闻传播更加尊重受众的接受兴趣, 满足其接受需求和心理期待, 不再带着宣教和灌输的态度传播新闻。新闻回归本质不意味着完全回归, 也不意味着就没有偏离。相反, 由于各种原因, 有些新闻报道并不能完全尊重新闻报道规律, 并没有真正回归新闻本质, 新闻工具化乃至制造假新闻的现象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 与其说新闻报道回归本质, 不如说走近新闻本质更恰当。

业界一般认为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是民生新闻兴盛与成熟的标志。现如今很多地方电视台都有自己的民生类新闻栏目。新疆电视台直播栏目《直播民生》, 黑龙江电视台有《新闻夜航》, 吉林电视台有《守望都市》, 云南电视台有《民生关注》。虽然从栏目名和栏目定位上, 联播类新闻栏目和民生类新闻栏目区别明显, 但具体到每一条新闻是联播类新闻, 还是民生类新闻, 并没有严格的区分界定, 并且也很难有非常严格的区分界定。但毫无疑问, 联播类新闻和民生类新闻的区分非常明显。首先, 联播类新闻主要关注时局时政, 而民生类新闻主要关注百姓生活。其次, 在形式上联播类新闻显得正统严肃, 而民生类新闻显得自由随意。再有, 联播类新闻采用正统的播报方式, 而民生类新闻基本采用说新闻的播报方式。

二、民生新闻在选材上迎合受众需求

综合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新疆电视台《直播民生》、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云南电视台的《民生关注》等民生类新闻栏目可以看出, 民生新闻的传播者出于节目收视率的考虑, 常常投观众所好, 表现出迎合观众的传播姿态。媒体选择迎合观众口味的传播姿态, 其目的不能一概而论, 但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很多民生新闻采取迎合观众的传播姿态就是为了扩大节目影响力, 使栏目在收视率上获得成功。其实, 很多民生新闻栏目对观众的迎合常常与经济效益相关, 可以说, 民生新闻对观众的迎合是新闻节目与经济发生联系的一个表现。当观众成为消费者的时候, 传播者就要尊重市场规律。而满足消费者需求才有市场, 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才能有更好的市场份额。从这个角度讲, 民生新闻的迎合姿态是由市场规律决定的。

民生新闻要面向市场, 所以很多民生新闻栏目和经济效益挂钩。高收视率才能带来高广告收入, 民生新闻必须吸引足够多的观众, 否则就无法立足。正是因为民生新闻有着拉拢观众的传播目的, 才选择了诸如失火、车祸、抢劫, 还有街谈巷议、家长里短类的新闻。民生新闻对观众的迎合并非尽是消极, 相反有着很多实际而积极的社会意义。无论是在宏扬正气的道德评判中, 还是在关注弱者的人道主义宣扬上, 很多民生新闻都表现出了现代的精神理念和价值立场。另外, 民生新闻对百姓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比如政策解读、生活提示、天气资讯等方面的民生新闻, 对观众的迎合实际是一种服务。民生新闻正是通过迎合观众的服务需求来赢得观众。当然, 民生新闻无论是出于哪一方面的考虑, 对观众采取的迎合态度都应当是有限度有原则的。

三、民生新闻的价值定位

如果说联播新闻是“日报”, 大政方针政策的宣传多一些, 那么民生新闻就是“晚报”, 百姓琐事要多一些。如果说联播新闻是计划经济, 宣传计划都要根据上级指示来安排, 那么民生新闻就是市场经济, 新闻市场的供需要求就要看受众的脸色。所以, 联播新闻与民生新闻在竞争与互补的过程中体现出各自不同的传播特点:联播新闻意在“灌输”, 民生新闻意在“迎合”。两者传播方式上的不同有其内在原因, 一是联播新闻与民生新闻价值取向不同, 二是联播新闻与民生新闻宣传意识不同, 三是联播新闻与民生新闻题材选择不同。用国内主流电视新闻——联播新闻作为参照物, 与民生新闻作比较, 更能体现出民生新闻的价值定位和取向。新闻栏目都有自己的传播定位, 在传播过程中会体现出栏目的价值取向。联播新闻和民生新闻正是因为不同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在传播方式上存在着“灌输”和“迎合”的反差。具体来说, 联播新闻依照其预先定位, 需要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 所以新闻报道的宣传教育价值是第一位的;而民生新闻出于关注收视率和市场份额的考虑, 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同时要尽量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

理论上讲, 新闻发挥喉舌作用与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不是矛盾的, 但在实际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出现错位又在情理之中。因为观众的收视需求多种多样, 而联播新闻的内容与形式却相对固定, 传播取向和定位也基本固定, 这就难免出现新闻内容和观众收视需求不一致的情况。当然, 民生新闻也会出现传播内容或形式与观众收视需求不一致的情况, 但同样是出现新闻传播和收视需求错位, 联播新闻和民生新闻却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一般来说, 联播新闻可以稍微改变一下新闻传播形式, 但传播内容不能随意增减, 传播取向无可更改, 而民生新闻则不但可以做文本形式上的重大改变, 还可以在文本内容上做出比较大的取舍。

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变, 扩大报道内容

十九大以来, “新时代”成为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 “民生”二字作为执政关键词, 更加提升了民生新闻在平民化视角和民生态度观察社会百态的重要性。电视民生新闻,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新闻采集、选编的主要依据, 自觉承担开拓民生视野的社会责任, 在强化平民意识的同时, 突出公共服务性。借鉴“公共新闻”理念中的“公共意识”, 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 不仅关注老百姓的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信息, 更关注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及走势, 并从民生角度对此进行分析和解读, 兼顾“国计”与“民生”, 让国家大政方针有效地与民众生活与工作结合, 为公众释疑解惑, 引导公众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建设中, 从而积极、主动地反映社会主流。对少量确需报道的负面事件, 自觉注重正引导, 挖掘报道背后的警示意义, 提升报道价值, 共建和谐的时代主旋律。

摘要:民生新闻是国内电视新闻生产回归本质的一种新闻体裁, 民生新闻在近年来的蒙眼狂奔式发展取得了丰厚的经验, 对于价值取向的偏差也导致民生新闻创作出现庸俗化、娱乐化等弊端。在新时代背景下,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面对市场竞争和受众需求做出正确选择, 在全媒体环境下保持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生新闻,价值,定位,直播民生

参考文献

[1] 白山, 代安楠.论“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的价值及定位——公共新闻理论的再解读[J].新闻爱好者, 2012 (05) .

[2] 杨海莲.以人为本把握好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J].保山学院学报, 2011 (05) .

[3] 黄丽景.民生新闻的价值呈现与发展路径研究——以和谐社会为视角[J].学理论, 2013 (02) .

[4] 张诗蒂.构建公共领域:民生新闻价值新取向[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9 (02) .

新时代价值追求范文第5篇

摘 要: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公允价值面临各种质疑。本文回顾了公允价值定义及特点,讨论了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所面临的挑战,最后探讨了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公允价值 计量 金融危机

2011年5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共同发布了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最新规定。在会计计量中,公允价值从提出到应用,一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争议,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面临各种质疑,本文立足于后危机时代对公允价值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公允价值的定义、所面临的质疑以及未来发展。

一、有关公允价值定义的探讨

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对公允价值作出的定义的不断变化可以看到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目前会计界关于公允价值本质有“独立计量属性观”、“复合计量属性观”、“计量目标观”和“检验尺度观”等多种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的形成与不同时期各国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不同理解和规定密切相关。

对公允价值本质的研究和认定并不影响公允价值发挥计量属性的作用。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内涵和范围本身就比公允价值计量要广泛;另一方面,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引入会计计量中,发挥了计量工具的作用,对公允价值本质的深入研究势必推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工具的发展,会计理论存在的现实意义也是促进更好的履行会计职责,发挥会计的作用。结合葛教授对公允价值定义的质疑,我们可以发现公允价值在定义上的不成熟,在应用方面,准则的制定还需改进,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定义和应用的规定直接影响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的应用;在理论方面,公允价值的界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对于哪些要素需要考虑划入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范围进行不断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观性。这两个方面都是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应用所亟待规范的问题,而目前所谓的公允价值仅仅只是停留在估计价格的层面上,定义和界定还有待完善。从宏观方面来看,市场参与者所信赖和接受的价格究竟应该如何决定?是市场还是准则或者是会计主体?这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二、公允价值特点

根据公允价值的特点,公允价值是建立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公平交易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而公允价值的计量环境主要是在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适用和公允价值计量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市场环境密切相关,且其“公允性”是建立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之上的;公允价值下交易双方遵循平等自愿原则,交易必须是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进行的,没有这个前提,公允价值计量是毫无意义的。在平等自愿的情况下,交易双方地位平等是指双方不存在隶属关系、利害关系、关联关系,在对资产或负债的价格确定上具有同等的决定权,只有这样,交易双方才能达成协议;公允价值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顺周期性和后续计量,这是公允价值显著的特点。所谓顺周期性是指价格与市场的景气与否成正相关,顺周期性从宏观方面解释了公允价值动态变化的特点。

三、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面临的挑战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触发了学术界、实务界和监管部门对公允价值会计空前激烈的大辩论,金融界对公允价值的质疑主要针对公允价值所具有的顺周期特点。但这种指责是不公平的,公允价值只是金融危机根源的替罪羊。原因如下:

首先,作为计量属性的公允价值,直接作用于报表,反映市场和企业的经营状况。与所有的计量属性一样,公允价值计量首先表现的是其计量和确认作用,是对过去经济业务的反映和对未来的预测。这一特性说明公允价值对过去的经营状况是一种消极反映作用,对现在和未来的决策仅仅只是参考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从这个角度看,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公允价值不可能成为最根本的原因。

其次,此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是次贷危机,次贷危机是由贷款政策不严格引发的, 再因次贷证券化风险扩散到全世界。追根溯源,问题出在信贷政策上,那么,为什么信贷政策不严格会给金融界乃至全球的经济带来这么大的震荡呢?一方面,全球金融体系在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时对外部信用评级依赖程度很高,而信用评级业由少数几家大型机构主导,它们提供了几乎全部重要的评级服务。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的具体评级相关性较高,它们叠加在一起产生足够强大的周期性力量。经济繁荣促使乐观情绪产生,经济衰退则导致悲观情绪产生。众多市场参与者使用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在机构层面产生大量的“羊群行为”。另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使全球经济联系紧密,局部的危机就可能造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此来看,此次金融危机是经济发展过急过快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积累起来的结果,是一个泡沫从产生到破裂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公允价值始终不是主导因素,并不能成为此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最后,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下消极反映金融企业的资产与负债,加速了行业不景气的状况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危机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金融危机下“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链来看,公允价值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是通过恐慌性抛售实现的,导致恐慌性抛售,一方面是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减计造成对未来形势的悲观预期,另一方面也与市场规范和管理不严有密切关系。从公允价值定义上看,一旦进入恶性循环,公允价值应用所要求的正常有序的交易环境就不存在了,而在非活跃市场,运用公允价值缺乏适当的指引加剧了市场的动荡,因此,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推波助澜的作用是公允价值在运用层面上不成熟造成的,而不是公允价值本身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一直保持不变;然而,在交易真实发生的时候,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变化瞬间体现出来,由此带来的风险和震荡远远大于公允价值顺周期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定期通过假想交易将资产或负债价值变化体现出来,减弱了资产或负债价值瞬间变化的影响和冲击,从这一角度来说,公允价值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这次金融危机的危害程度。

公允价值应用下会计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是目前无法避免的,我们能做的是不断改进公允价值的使用方法,将会计信息的失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地降低公允价值使用不当造成的负面影响。

四、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应用展望

目前,我国对公允价值采用持慎重态度。运用公允价值计量首先面临的是操作性问题,公允价值计量相对于之前我国占主流地位的历史成本计量要复杂得多,在确认和计量的技术上也更为复杂,再加上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也较高,这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有相当高的要求。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可能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降低,保证公允价值确定的合理性,避免成为企业随意操纵的工具,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最后,在我国企业会计处理和税收处理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服务于不同的目的,两者之间有出入的地方还需要很好的处理。

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公允价值未来的发展前景看好,但其应用还需要进行许多改进。首先,需要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创造良好的环境,较完善的经济体制、活跃的交易市场、开放的信息平台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确认和质量都是十分必要的。其次,政府和行业的监管与规范需要进一步加强。公允价值在假想交易下交易主体不明确,存在假想交易发生而企业一直持有资产或负债的矛盾,这为虚增利润、夸大亏损提供了有利的掩护。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强监管,在市场中引导企业合法经营、科学管理。加强行业监管,推动行业规范的发展与完善,切实地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规范和准则。最后,高水平、高素质、高操守的会计、审计队伍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所面临的挑战虽然有些夸大了消极作用,但这些问题的提出都不是毫无道理的,特别是由于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主观性强,对从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要求较高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可靠性质疑的问题。通过培养“三高”会计人员、审计人员,可以在实务中准确地把握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

随着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不断加深,其中存在争议最突出的几点:高质量、透明度及公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美国SEC和FASB制定准则时在这方面也会更加完善,公允价值与具体实务的契合度也会有很大的发展,公允价值的应用将更为规范和科学,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会计职能,在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董必荣.关于公允价值本质的思考[J]会计研究,2010(10).

[2]葛家澍.我的公允价值观[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2).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M].北京:中国经济出

版社.2006(10).

责任编辑:康伟

新时代价值追求范文第6篇

大学是一个人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期, 作为新生代的力量, 当代高职生的价值取向尚未成型, 心理发展也不健全。面对网络化、科技化的冲击, 人们每天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 尤其是高职大学生, 作为进入社会的预备军, 更是要仔细筛选信息, 塑造正确地价值取向。本文主要通过对高职生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以期更好地引导高职生形成正确、科学的价值取向, 更好地成长成才。

二、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结果

(一) 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结果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 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1]。在大学生之前的成长过程中, 家长所寄予的期望以及应试教育体制都给了学生巨大的压力, 同时也使得学生在生活方面对原生家庭产生了较大的依赖性, 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在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心理隐患。而心理上的欠发育与生理上的成熟之间的落差、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冲突, 都对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产生了较大的障碍[2]。此外, 如今我国的社会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在经济发展、文化氛围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这也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 自我意识觉醒

随着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建设, 大学生群体出现了自我意识的集体觉醒。对于个人利益的保护、自身价值的追求以及对自我地位的维护, 都是当今大学生价值观中的关键要素。虽然, 如今的大学生仍然十分注重社会主体的地位, 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能够自觉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 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追求对社会做出贡献, 能够将自身的成长和幸福的实现同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结合起来,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 极少数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将之极端化, 体现出自私自利, 自我中心的趋势, 这是亟待解决的难题[3]。

2. 重视竞争, 关注效率

如今的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建设的冲击之下, 他们在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中都十分重视竞争, 在具体的实践和学习中都有所体现。比如, 在学生干部的选举上、在对奖学金、个人荣誉的评比上, 在毕业后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上, 都需要学生进行竞争。为了能够在各种竞争中占得先机, 学生们往往会有强烈的展示自身优势的需要, 在各种活动和学习中摒弃了保守谦让的思想, 更多是积极进取, 展示自我、开展竞争, 进而在这一过程中锻炼自己, 获得一定的成果。例如, 学生们往往觉得竞选成为学生干部可以充分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 增强综合素养。竞争评比奖学金在体现自身能力、获得荣誉的同时, 也能够在经济上获得一定回报。但是由于竞争固有的残酷性, 在竞争成功获得回报的同时, 也必然会有竞争失败的情况。这个时候, 如何对待失败就是在考验高职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 在竞争的过程中采用不正当手段的情况也时有出现, 这也体现出一些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出现了问题。

3. 追求民主和法制

当代高职生追求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并能逐步运用法律手段与不法分子作斗争, 他们对民主和法制的追求反映了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往, 然而大多学生不能认清民主与法制之间的内在关系。另外, 有不少学生在不良思想与行为的强烈诱惑下, 逐渐形成自私自利、享乐为主的错误价值观, 进而促使着不良事件的发生[4]。具体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略见端倪。

(1) 信仰的缺失和偏颇

如今的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于社会现实以及自身利益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对专业的选择和对知识的学习上, 学生们往往会在学科是否能够为自身带来的经济利益方面以及对自身的社会地位的提升方面进行更多的考量。在生活和实践上, 一些学生会以更加功利的态度来审视爱情和以后的婚姻。在理想和信仰方面, 他们更倾向于功利, 甚至缺乏信仰, 在就业过程中片面追求高经济收益, 而不愿意承担相对应的责任, 忽视社会价值。

(2) 诚信观念差, 缺乏爱心

对于一名高素质人才来说, 在为人处世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度的诚信和对待万物的爱心是必然的要求。但是如今部分的高职生在自身的诚信和同情心方面有着下滑的趋势, 呈现出不容乐观的现象。例如, 学校中盛行的考试作弊、逃课、代点名, 乃至证书、荣誉造假等时有发生。对于同学、集体乃至于社会, 一些大学生也都往往体现出令人担忧的漠然倾向。

(二) 心理素质调查结果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在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态和心理行为方面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同时也是人生道路发生重要转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 学生在生理方面产生巨大变化, 开始从真正意义上走向成熟的同时, 心理上其实也在经历巨大的变化, 得到较快的成长。在大学这样一个全新的环境中, 学生将会被迫面对以前从来没有面对过的许多实际问题。例如, 在学习方面, 要适应大学和中学学习方面的巨大差距, 找到新的学习策略;在人际关系上, 要学会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形成自己的交际网络;在生活上, 要学习如何独立生活。此外, 他们还需要妥善地分配学习、实践、人际交往在自己的时间安排中所占的比重。如果任何一环出现了问题, 学生就容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 甚至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根据调研, 当今的学生普遍认为自身的心理素质在以下几个方面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1. 就业方面

如火如荼的高等教育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也加重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面对的压力。目前的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历史性的巨大变革, 高职生将面临着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非正当竞争、毕业院校的影响力、自身的能力和素养、所学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等种种考验, 在就业的过程中势必会遭到前所未有的波折。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必定有寻找就业机会、实现自我价值的考量, 但由于就业形势的不容乐观, 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造成了很大的考验。

2. 过度依赖网络世界

在大学这个人生步入半独立状态的阶段, 许多同学都会出现不善处理人际交往, 语言表达能力差等问题, 这时, 他们很多人便倾向于前往网络空间找寻存在感和满足感。不可否认, 网络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呈现形式的多样性, 会对心理处于转型的大学生造成较大的吸引与诱惑。因此, 许多学生都对网络形成了越来越强的依赖性, 甚至产生了网瘾, 将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到虚拟空间, 在现实中封闭自己, 拒绝与别人交流。这种情况如果长期维持, 也会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较大的影响[5]。

三、结束语

如今, 我国的社会正处于剧烈的转型期, 每一位高职生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机制与残酷的社会法则。这样的环境下, 高职生更需要具备正确地价值取向和强大的心理素质。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和关注。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科学的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地价值取向, 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让高职生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要:新时代社会处于急速转型的发展阶段, 社会环境急剧变化, 科学技术飞速前进, 高职生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本文通过对新时代高职生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以便于更有效地引导高职生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从而更好地提升其心理素质, 健康成长, 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素质,高职生,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余芳, 陆云凤.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现状分析——基于武汉地区6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16 (2) :104-107.

[2] 吴美荣.再论蒙古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7 (1) :109-112.

[3] 杨燕.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思考——一则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J].科教文汇, 2017 (7) :140-141.

[4] 吴红.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实践研究——兼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认知·训练》[J].中国高教研究, 2018 (1) :3-4.

上一篇:新时代独立女性范文下一篇:新上任表态发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