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医多途径给药治疗消渴病痹症的临床疗效

2023-02-18

消渴病痹症为最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部分学者认为[2]生长因子和代谢途径与其关系密切,患者常伴随肌萎缩、对称性麻木等临床症状,可给患者正常的生活、工作造成大量负面影响,严重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3,4]。目前,对于消渴病痹症的治疗还没有根治的方法,患者通常需要接受终身治疗[5],因此寻找简单、高效、经济的治疗方法意义重大。基于此,该研究以该院2013年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消渴病痹症患者为对象,分析探讨了中医多途径给药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消渴病痹症患者为该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该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5.74±5.23)岁,平均消渴病痹症病程(4.68±2.21)年;对照组患者40例,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5.24±5.10)岁,平均消渴病痹症病程(4.73±2.1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常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西药降糖、降压、调脂、抗血小板凝聚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中医多途径给药的治疗,具体如下:(1)甲钴胺足三里穴位注射,将0.5 mg的甲钴胺与2 m L的生理盐水混合,使用5 m L的空针抽取药液,闫焕哲足三里穴位处垂直缓慢进针,回抽无血后,将药液注入;(2)辨证口服,阴虚燥热者治法为养阴清热,活血通络,药用丝瓜络、地龙、全蝎、枸杞、菊花等;气阴两虚者治法为益气健脾,养阴通络,药用山药、麦冬、人参、蕲蛇、鸡血藤等;脾肾阳虚,血滞痰痹者治法为温补脾肾,助阳通痹,药用黄芪、淫羊藿、白芥子、益母草、茯苓等。(3)足浴,按以上糖尿病分型依据患者具体中医分型酌情加减药物,将以上药材放入2 500~3 000 m L的清水中煎煮,使用药液进行足浴,30 min/次、1次/d;(4)艾灸治疗,对患者的阳气虚双涌泉穴进行艾灸治疗,选用普通常规的清艾条,行传统温和艾灸法,30 min/次,以患者局部10 cm×10 cm的皮肤发红为度。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神经系统体征进行评分,包括疼痛、麻木、腱反射和针刺觉,按照每项症状或体征的严重程度计分,无计0份、轻计1分、中计2分、重计3分,计算总分;依据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程度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各项自觉症状显著好转或消失,膝反射恢复或显著改善)、有效(各项自觉症状有效改善,膝反射得到好转,SCV有所增加)和无效(各项自觉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恶化,膝反射和SCV无改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收集到并经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并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麻木、腱反射、针刺觉等神经系统症状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麻木、腱反射、针刺觉等神经系统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与该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更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更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消渴病痹症不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同时具有广泛的影响性,可对患者的植物神经、外周神经、躯体神经、中枢神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6]。中医认为,消渴病痹症属于“痈疸”“痿证”“痹证”“汗证”的范畴[7],治疗重点在于从整体观念出发,辩证施治,针对不同的体征和症状采取具体的治疗措施和治疗手段,将药物治疗与自我调理充分的有机结合[8]。该次研究中,接受中医多途径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疼痛、针刺觉等神经系统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中医多途径治疗消渴病痹症疗效显著,具有见效快、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等特点,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腱反射、针刺觉等神经系统症状的积分,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摘要:目的 对中医多途径给药治疗消渴病痹症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消渴病痹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中医多途径给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西医的治疗,对比各自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疼痛、针刺觉等神经系统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西医治疗,中医多途径给药治疗可有效提高消渴病痹症的治疗有效率,缓解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关键词:中医多途径给药,消渴病痹症,临床疗效,比较

参考文献

[1] 杨娟,李雪梅.甲钴胺穴位注射联合中药足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4):68-69.

[2] 何慧,孙博,周江,等.甲钴胺穴位注射联合中药足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新疆中医药,2013,31(4):41-42.

[3] 刘海芳,薛原,宗倩倩,等.艾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3,28(1):111-112.

[4] 王欢欢,梁家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15(7):936-937.

[5] 渠昕,赵恒侠,李增英,等.25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辨证分型及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22-24.

[6] 李小芳.温阳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7] 施君,张文川.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1):116-119.

[8] 魏剑芬,吴乃君,陈冬,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铁蛋白与氧化应激反应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14(18):2887-288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坭兴陶与本土茶叶融合发展实务论文下一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