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玩沙游戏观察记录

2023-04-21

第一篇:小班玩沙游戏观察记录

小班游戏观察记录

美工区 观察记录

记录者:冯津津 观察区域:美工区

观察对象:王依娜、王皓民、张婧轩、张含怡、韩雪琛、梁宫城、唐心怡 观察时间:2011年9月初~12月底

观察背景:小班幼儿刚来幼儿园,在美工区里幼儿最喜欢玩的就是橡皮泥,因为橡皮泥可塑性强,幼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完成和满足他们的想象,捏、揉、撕、拉、摁等简单的手部动作就可以使橡皮泥发生许多的变化,而且橡皮泥对于幼儿的经验要求不高,所以幼儿都很喜欢玩,在玩橡皮泥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很多的快乐,他们也会适当的和周围的幼儿或者和材料发生一些互动。 观察实录:

实录一:2011年9月23日

乔张林和张筱两个人坐在一起玩橡皮泥,看到我走过去,王皓民首先举起了他做的橡皮泥对我说:“老师你看,我做的是小圆子”,师:“这个小圆子是什么啊?” 张筱:“就是可以吃的”师:“有一点像我们吃的粘粘的、圆圆的„”还没等我说完,乔张林抢先说:“做的是小圆子”,于是乔张林也开始做起了小圆子,一边做一边展示给我和王皓民看。我对她说“除了小圆子,你还会做什么呀”,于是她把小圆子放在手中开始做起来,过了一会,她举起一个长长的东西对我说:“看呀,我做的是面条,给你吃。” 分析幼儿行为:

1、在活动中,幼儿似乎有了简单的交流,但还仅仅处于在老师引出的话题中而建立起来的

2、两位幼儿都能主动地在老师面前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在我走过去之前,他们两个还是自顾自的玩,并没有把自己做的作品展示给伙伴,也没有给好朋友讲解

3、幼儿的创作欲望较高,王依娜在看到王皓民的作品被老师认可之后,也争着开始做起来

4、鼓励表扬幼儿良好创作行为,并引导幼儿除了向老师表达之外,也可以和小朋友们说一说。 教师支持行为:

1、 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适时的进入,给幼儿一些鼓励的话语。

2、 在激励幼儿的过程中可以给他们一点建议来开拓幼儿的思维,因为经验有限他们有时会不知道要做什么,教师可以给他们适当的意见。 实录二 :2011年10月14日

张婧轩正把一大块橡皮泥用泥工板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切完后重新把所有的橡皮泥捏成团,在切。重复及此后,觉得很无聊,于是就开始东张西望,无所事事。游戏时间结束后,只见美工区的桌面上,地板上到处都是零星的橡皮泥,有的被踩了脚印,黑乎乎的。 分析幼儿行为:

小班幼儿在学习泥工时需掌握的技能主要是学会团、搓、压扁和初步学习粘合这四种技能,前三种技能都是通过手掌的动作来完成的,这是根据三岁幼儿手部肌肉发育的程度来规定的。由于小班幼儿手腕肌肉尚未发育完善,眼手不能协调一致,所以最初是让幼儿任意玩弄泥块,任意塑造一些简单的形体,只要他们自己能够说出塑造的是什么物体。张婧轩则是属于不知道该怎么玩橡皮泥,而又懒得探索的幼儿。 教师支持行为:

教师在教幼儿玩泥时,要注意引导幼儿欣赏泥工作品,教师捏制几个给幼儿看,再安排幼儿玩泥活动,把泥放到泥工板上,让幼儿任意摆弄,和教师一块搓成团。必要时,教师可手把手的交给幼儿如何捏出简单的形体。

教师在引导幼儿玩泥时,不仅要教会幼儿简单的泥工技能,更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师要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上课常规,知道不能随便扔泥,要爱护自己和别人作品,应保持衣服,桌面和地面的干净整洁等。 实录三 :2011年11月8日

今天张含怡和韩雪琛来到捏橡皮泥的地方玩,而且还很炫耀地告诉我:“我做了一朵美丽的小花!”看到她高兴的神情,我也用高兴的神情说:你们两个真棒,这朵小花真漂亮。”她们听了更加高兴了,他们两个一直玩到游戏结束。 在讲评中我特意突出了他们,张含怡笑得很开心。 分析幼儿行为:

张含怡小朋友是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平时胆子很小。但是她是一个很有荣誉感的孩子,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关注和肯定。 在区角活动老师通过多次地表扬和鼓励,引导他认真地投入到一个游戏中去,经过一段时间,他喜欢旁观的状况有所改变,现在十分乐意参加各类游戏了。 教师支持行为:

1、 教师在日常的活动中关注比较内向、比较胆小的幼儿,经常给这些幼儿鼓励和表扬,给幼儿机会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

2、 可以找一两位比较会玩的、愿意交朋友的幼儿来带领内向的孩子,让内向的孩子能再各种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成功。 实录四 :2011年12月19日

今天梁宫城兴趣很高地在给小兔子捏胡萝卜吃,忽然唐心怡对我说:“老师,你看呀,梁宫城把蜡笔插在鼻子里。”果然,于是我走上前去阻止了他的行为,并对他进行了教育。在随后的讲评环节中,我也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小朋友们一起讨论,孩子们说:“蜡笔插在鼻子里鼻孔会变大的。”“蜡笔有毒的,鼻子会烂掉的。”“鼻子会流血的。”“不能呼吸,人会死掉的。”„„ 分析幼儿行为:

在讲评中我特地把这个问题作为重点让孩子们讨论,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个关系到小朋友人身安全的大问题。讨论后孩子们都认为蜡笔不可以方鼻孔里。 我想孩子的这种行为显示了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的特性,在以后的活动中,教师也应注意引导幼儿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帮助幼儿丰富感性经验。 教师支持行为:

1、 在日常的活动中及时发现幼儿的不安全行为,让幼儿自己来讨论如何才能玩的开心并且保护好自己。

2、 可以和班级中几个玩起来不注意安全的幼儿多聊天,多告诉他们一些安全的知识和保护自己的方法。

3、 在每次活动前提要求的时候可以多多督促幼儿在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第二篇:小班建构区游戏观察记录

片段一:(小班幼儿第一周的建构区游戏片段)

区域活动前,我先向幼儿介绍了建构区中提供的材料:原木积木、胶粒积木、雪花插片、长方形的牛奶纸盒、幼儿奶粉罐、长放形的纸板(用于架高)。幼儿当时兴趣很高涨,也一同认识了材料的颜色、形状,以及如何拼搭。五位幼儿进入了建构区:

师:“今天,我们来试试用这些积木拼搭好看的房子,好吗?”

全体幼儿:“好的。”

师:“你打算造幢什么样的房子?”

幼:“造大润发:”“造城市客厅;”“造幼儿园;”“造房子。”

师:“好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试试,记得玩好之后将玩具整理好哦。”

一开始,他们各自从积木中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积木开始拼搭。徐辰睿先选择了长方体的纸盒积木,并将积木横着放在地上。又去拿了一块相似的纸盒,很快他将手上的纸盒也堆在了之前纸盒上,并高兴的对我说:“郁老师,你看,我房子造好了。”我追问:“你搭的是什么房子呢?”他说:“是大润发。”然而,一旁的孙璟怡手里拿着圆形的罐子,并将两块罐子叠起来。当我问道:“你搭的是什么?”她低着头没有回答。

而另外三人则是坐在一旁很开心的玩着雪花插片。旁边的几种玩具完全被他们忽略了。

区角游戏结束后,五位孩子在堆放玩具没有方法,放的非常凌乱。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才完成。在区角交流时,我将积木再一次介绍给孩子,这次,我介绍了这些材料的玩法。我先拿了两块长方形的盒子说:“老师先要造房子的柱子,然后要造个屋顶,谁来帮老师选块积木做屋顶呢?”大部分幼儿都举手了,我请了个别幼儿尝试用纸板架高。并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造了一幢类似的房子,并给与了鼓励。

我的思考:

孩子在活动中的状态体现出他们其实在建构的经验上是很缺乏的,起初他们并不了解这些积木该如何的组合、拼搭,只是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在玩。并没有在区域活动中学到什么。同时,孩子之间没有交流、没有合作,整个区域的环境创设对孩子拼搭的启发也不多。幼儿完全在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在尝试建构。

经过这次观察与思考,我在环境的创设上做了一次调整。 我的调整措施:

在区域中我在区域的墙壁上设计张贴一些常见的建筑物图片,激发孩子构建的兴趣;而玩具摆放的位置贴上标志帮助幼儿可以独立的整理好各种建构材料。并且在区域活动开展前介绍了这些内容。

片段二:(环境调整后的区域活动开展的一个片段)

有五位幼儿进入了建构区,有三位幼儿先看了看屏风上的设计图,然后再选择了积木尝试拼搭。而有两位幼儿是先尝试自己拼搭,没有参考设计图,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在尝试。

章哲鸣先选择了两块长方形的积木做了柱子,他一边很认真的在搭建,一边仔细的看着设计图纸,还说着:“再拿个长的。”于是,搭了两层后,他选择了一块三角形的积木作为屋顶。不一会儿,他按照设计图纸搭建了三幢房子,基本上是以组合、排列的方式搭建的。而其他幼儿仍然是自己管着自己搭

建,其他三个幼儿分别都搭建出了设计图上的造型,而另一个幼儿搭建的房子基本上是一层楼高的房屋,以长方形纸板为屋顶,是我上一次区角交流时搭建的方式。

我暗示三位幼儿:“怎么样能把你们的房子连起来呢?房子和房子之间还有什么呢?”此时,沈为源说:“有路的。”王馨怡说:“还有树。”这时,我追问:“请你们再选一种积木来铺路,把你们三个人造的房子都合起来,像我们的江滨新村一样。”幼儿很快就动手了,三个人分别找了圆形的罐子作为马路,而一位幼儿则是选择了块圆形的小罐子作为树。很快,孩子们的兴趣又开始很高涨,区域内的建筑物也没有原先的那么独立、凌乱。

我的思考:

通过环境上的调整后,我发现幼儿对建构的兴趣又开始膨胀了。他们渐渐的关注到了设计图,也能完成设计图上的内容。但是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来说这些设计图上的内容过于的简单,他们一会儿就完成了,但是能力较弱的幼儿仍然只是停留在原地。于是,幼儿现有的建构经验以及材料的层次性是我值得思考的地方。

我的调整措施:

1、区域环境的调整:增加了一些拼搭好的作品的照片供幼儿参考。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幼儿来说可以先看着这些拼搭好的实物图进行拼搭。同时,也增加了一些幼儿常见的建筑物的照片。比如:大润发、幼儿园、滑滑梯、医院等。这些照片在提供前,事先通过谈话活动、实地参观等方式,先带孩子去认识了这些建筑,然后再投放进区域活动中,也随着孩子建构经验的丰富不断的做调整。

2、材料的调整:增加了一些树木、花草等,比较形象生动的材料,使整个建筑区更像是一个整体。同时,也增加了一些废旧材料,如:瓶子、旺仔罐、汽车玩具、人行道等。这些材料都来自幼儿与家长们共同收集的,也有部分材料是孩子经常在家中玩的建构材料。幼儿已经积累了一些“拼搭”的经验,因而有选择的将这些材料投放到区域中,同时也不断的更新。

3、幼儿经验的积累:带领幼儿参观中大班哥哥姐姐们搭建的房子,参观他们的建构角。以及带领孩子参观一些常见的房屋建筑,如:我们的幼儿园,欣赏、讨论幼儿园的房子,不断的丰富幼儿的经验。

片段三:(第三次调整后的某个片段)

幼儿进入区域后,先是选择了买来的积木搭建了几幢房子,并且用长条的硬板纸铺了条马路。很快建构区内的房子一幢幢的呈现出来了,孩子们也利用了废旧的易拉罐做了房子的柱子。

凌若轩问沈安琪:“你搭的是什么啊?”沈安琪说:“幼儿园呀,你呢?”凌若轩:“医院啊。”但是他们的建筑物并没有显现出这些建筑物的特征。

于是我问道:“看看我们上次拍的照片,幼儿园里有些什么东西?你没有造出来。”凌若轩幼儿看了下说:“有滑滑梯的。”沈安琪:“还有游泳池的地方。”我又问道:“怎么造滑滑梯呢?大家都一起来试试看。”

沈安琪幼儿先是拿了块圆柱形的积木作为柱子,再选择了一块长方形的积木,然后很开心的说:“我的滑滑梯好了,老师你看。”周圣易幼儿也模仿沈安琪造了一座滑滑梯。

于是我暗示他们:“看看,这些易拉罐和纸板可不可以用来做滑滑梯呢?”

不久,大伙儿开始利用这些废旧的材料造了很多个滑滑梯。我说:“那游泳池要怎么做呢?”C幼儿点了点照片,然后直接选用了一个圆形镂空的积木说:“这个可以做的。”

我说:“这个游泳池好小哦,大概只能一个小朋友在里面玩,能不能用这些材料造个更大的呢?” 孩子们再次开始尝试探索,凌若轩幼儿马上拿了张长长的硬板纸把他折了下围成个圈做了游泳池。而章彦哲则是用很多块正方形的积木围成了个圈做了游泳池,很不错。

我的思考:

通过前几次的调整,我发现孩子们对建构区兴趣一直是很高涨。孩子们在玩的时候经常会参考设计图、照片等,拼搭时更有了目的性,而不是盲目的搭建。但是孩子们与材料的互动情况却是我最为关注的地方。这些材料很丰富,但是孩子们似乎还不是很会玩。原先我认为,这些材料孩子们都是共同收集的,他们应该会将这些材料都运用到拼搭中,但现象表现出孩子们对这些材料的使用情况还是不尽人意的。

我的调整措施:

1、提供了一本小册子,上面将一些废旧材料的使用方法以绘画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废旧的易拉罐与积木组合成房子的图片、纸板与柱子的组合等。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参考这些单一建筑物的组合方式,其中包括了排列、平铺、合围等技能的运用。而能力较强的孩子有自己的独特想法时,老师可以继续用绘画的方式添加进去。

2、设计图纸更新,结合主题活动。如这个主题是《我爱我家》就添加一些“我的家”的设计图。设计图的内容包括:卧室、厨房(小床、电视机等)、客厅(沙发、电视机、空调)、大门、阳台等。

我的点滴思考汇总:

1、建构区环境的创设:环境是首先吸引孩子的地方,也是激发孩子兴趣的关键。因而,经过几次调整后,在区域的间隔上我选择了一些幼儿常见的建筑物的雕刻作品作为屏风。在屏风的反面则贴上了幼儿常见的建筑物照片、设计图纸等。也随着主题的更新,改进设计图纸及照片内容。

2、材料的投放:更注重层次性,有容易拼搭的易拉罐也有比较难的纸板等。同时,也可以用漂亮的包装将这些材料重新的装饰了一下。

3、家园的配合:部分建筑物材料由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

4、幼儿的经验:带领孩子参观中大班孩子的建构区,积累幼儿的经验,拓宽他们的视野。同时,带孩子有目的性的参观身边常见的建筑物:医院、超市、幼儿园等。

5、下一步的思考:幼儿之间的配合及孩子与材料的互动是我下一步要思考的地方。

第三篇:幼儿园小班游戏观察记录

游戏背景:

今天的“娃娃家”里可热闹了,客人们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爸爸为他们准备的“美味佳肴”,忽然,只听“砰”的一声„„ 游戏名称:

玩“办家家”游戏 教师分析:

在娃娃家游戏中由于这位孩子被其他的同伴所冷落,因此,他就用扔东西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这在小班幼儿的行为中表现得较多,原因可能是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在得不到同伴的友情时,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以至于产生了不良的情绪和行为。游戏中出现这种情况 ,我觉得老师首先要正确看待孩子的行为,不能马上否定孩子,然后进行引导,学会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宣泄自己的情感,如:让孩子知道生气以后要把自己生气的原因讲出来等等,让他们在游戏中提高交往能力,建立融洽的伙伴关系。 材料提供:

娃娃若干、矮床、小桌子、家具、沙发、餐具、招待客人的礼物等 观察要点:

孩子在游戏中的交往能力 游戏行为实录: 只见周佳安用手一个劲地将桌上的那些“美味佳肴”推倒在地,一边推,一边嘴里还不停地嘀咕着什么?这时,娃娃家里已是一片狼籍了„„“恩。”他撅着小嘴点点头。“爸爸和客人们都不让我坐在桌上‘吃饭’,所以,我生气了。”他不做声。听了我这么一说,周佳安二话没说就开始捡地上的餐具了。“我们帮你一起捡吧。”在同伴的帮助下,地上的餐具捡干净了。他和孩子们又开始了游戏„„ 老师正想上前训斥,可又当我看到周佳安那一脸不高兴的表情时,我想这其中一定有原因,于是,我克制自己的情绪,来到他身边了解情况。我摸摸他的头问道:“周佳同,怎么了?你有不高兴的事情?”“快告诉我,看看我能不能帮助你。”我说道。“原来是这样,自己不高兴了,可以把这些不开心的事情告诉老师和同伴,我想大家都会帮助你的,像这样乱仍东西可不好呀!”“快把地上的餐具捡起来,我相信大家还是会原谅你,欢迎你来娃娃家的。”

改进措施:

作为教师,可以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或者作为一个观众安静的看孩子的“表演”,并细心地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果发现孩子有运用不够恰当的语言或行为时,教师可以在不影响孩子游戏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引导。另外,我觉得孩子遇到在游戏中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孩子自己去试着解决问题,而不能包办代替,或者帮助孩子出谋划策,这样,能提高孩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小班玩沙游戏:给水桶喂“沙”

温州五幼 郑笑玲

活动目的:

1、幼儿自主探索,利用各种方法给水桶“喂”沙。

2、体验玩沙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水桶3个、人手一把铲子。

2、轻快的音乐伴奏磁带。

游戏玩法:

将幼儿分3组,在3个场地,放欢快的音乐背景,请幼儿用铲子挖出沙子投放入小水桶里。音乐停止后提醒幼儿放下工具,然后根据不同的装沙情况,分发不同的小品,以示奖励。

建议与规则:

1、要求音乐停止后应立即放下工具。

2、教师可提示幼儿尝试用各种工具来进行游戏。

3、此游戏也可以每人一铲一桶的形式进行。

第五篇:【幼儿小班课堂游戏教案】混龄玩沙活动:挖池塘

混龄玩沙活动:挖池塘

温州五幼中小班

陈跃南

董美灵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各玩沙工具,手眼协调地挖沙坑。

2、初步体验将沙和水有利结合,使玩沙活动更富情趣。

3、培养幼儿分工合作,以大带小的团体协作精神,感受接近大自然所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一次性台布六条、水桶四个、废品制作的洒水壶若干个;各种塑料玩具(小鸭、小鱼、乌龟、螃蟹、青蛙等);活动前收集(小草、落叶、枝条若干);大场地沙池一块。

2、布置场地:将“小鸭、小鱼、乌龟、螃蟹、青蛙等”塑料玩具散放于沙池的各个地方。

活动过程:

(一)活动前的“热身运动”

1、教师将幼儿带到沙池边,观看沙池。引导幼儿谈话:“哇!今天我们的沙池里来了好多的小客人,他们是谁呀?”幼儿答:“小鸭、小鱼、乌龟、螃蟹、青蛙。”师:“我们下去和他们一起玩好吗?”(调起幼儿的积极性后)教师请幼儿做好进入沙池的准备。(脱鞋袜、卷袖口与裤口)

2、进入沙池,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学学沙池里的小动物:我学小鸭摇摇摆、我学小鱼游呀游、我学青蛙跳跳跳、我学螃蟹横着走、我学乌龟爬呀爬,爬呀爬,爬呀爬,爬到妈妈身边来(请小朋友爬到老师身边集中)。

(二)引题让幼儿产生兴趣

1、师:“今天小动物们和你们玩得可开心啦!可是它们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们知道他们是住在哪里的吗?请小朋友们动动脑筋想一想?”(幼儿开始自由讨论)。

2、小结:哦,原来它们的家在水里,那我们今天就在沙池里,给它们安一个家吧!来进行“挖池塘”好吗?

(三)教师讲解活动玩法和要求

玩法:先请幼儿在沙池里挖一个大坑作池塘,接着将挖好后将一次性台布铺在池塘底部(防止水很快渗入沙里);再把“池塘”灌满水,然后将各种玩具放进“池塘”,最后在完成的作品加上一些装饰。

(四)幼儿活动,教师指导

1、两位老师协商以大带小原则,分别将中班小班幼儿分成六组。

2、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的情况,指导他们进行分工合作活动,中小班幼儿一起合作挖沙坑;中班幼儿进行铺池塘、运水灌水;小班幼儿进行找、送小动物进池塘等。

3、活动时,提醒幼儿不要将沙弄到眼睛或鼻子等五官部位,要注意他人的

安全和卫生,懂得照顾小班幼儿。

4、教师点评活动情况,让幼儿相互欣赏各种各样的“池塘”作品。

活动结束:

1、师幼一起整理玩沙工具和玩沙场地的卫生。

2、帮助幼儿做好清洗手脚,穿好鞋袜的工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编预算会计习题答案下一篇:宣传部干事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