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外交新成就

2023-02-18

第一篇:近年来中国外交新成就

合作共赢成就中国外交新格局

2015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进程中继往开来的重要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中国的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让世界人民更好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愿意和中国人民合作。当我们回望2015年的时候,中国之于世界的影响,我们会做一个怎样的综合评价?从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我们可以找到线索。

纵观习近平2015年一系列外交场合讲话,“合作”、“世界/全球”、“安全”、“和平”„„等一系列词汇勾勒出“习式外交”的鲜明特点,“新型国际关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中国倡导的外交理念也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其中,“合作”一词提到了885次,“世界”提到了621次,“和平”提到了428次(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12月15日)。多位学者分析指出,这些看似平凡的词汇,折射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不平凡的治国理政的理念。

“合作”、“共赢”理念贯穿中国外交: 摒弃零和游戏旧思维,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从年初首场外交活动开始,“合作”、“共赢”在习近平重要讲话中频频出现,成为贯穿2015年中国外交的重要理念。2015年1月8日,在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习近平致辞指出,“愿将中国发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共同致力于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2015年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时,习近平借用东南亚的“水涨荷花高”,非洲的“独行快、众行远”,欧洲的“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的“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这些不同地区的谚语,提出“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习近平强调,“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

临近年底,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围绕“中非携手并进: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这一主题,习近平在讲话中再次强调“合作共赢”,并提出“一致同意将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决心共同致力于做强和夯实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明上交流互鉴、安全上守望相助、国际事务中团结协作‘五大支柱’”。

“‘合作’一词体现出中国的发展,首先靠营造合作共赢的友善国际环境来实现。”合作减少阻力,合作产生助力,这是简单的力学原理和外交智慧。共赢则体现出,中国的理想主义是“世界共赢”,中国的现实主义是“零和游戏不会成功”。只予不取,多予少取,公平予取,就是中国的共赢哲学。强调合作共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理念的重要特点。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作为一个整体,明确为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弘扬的精神。其中,首次把“共赢”提升到外交旗帜的高度,成为中国外交高举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的四个要素之一。

胸怀“世界”,放眼“全球”: 多个场合倡导打造“命运共同体”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全球性大国,中国外交不仅具有地区影响力,也具有全球影响力。2015一年间,中国领导人开展全方位的外交工作,“世界”、“全球”概念频频被提及。中国的全方位外交,面向全世界而不局限于一个大洲、一个地区。2015年的中国外交,胸怀“世界”,放眼“全球”,而最能体现中国外交立足全球的另一重要概念,便是本次进入前十位的另一个热词,“命运共同体”理念。“命运共同体”一词,最早出现于2011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而在2015年这一年间,无论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等国内会议上,还是在博鳌亚洲论坛、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等国际活动上,习近平都曾多次强调要用“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观察和处理中国自身及外交问题。其中,3月末,习近平曾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提出平等、合作、安全、包容这四个关键词构成的“命运共同体”四个支点。

六个月之后,习近平的联合国之行更是全面宣示了“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曾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近日,在乌镇峰会上,习近平在主旨演讲中更是扩展了“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延展到“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还风趣地谈到,“这一段时间以来,我非常愿意使用‘命运共同体’这个词。”

“‘世界/全球’这一词汇,体现出中国胸怀全球,放眼世界的外交气魄。”沈丁立认为,中国走向世界才能实现腾飞,中国携手全球为的是谋求共赢。中国与世界正日益同命运、共呼吸。“命运共同体”一词,是中国对地球生命圈共性的哲学描述。人类千差万别,共性异性无限。但归根结底是命运相连。获此悟性,则以和为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积极倡导、推动建设、努力迈向“命运共同体”。这是来自古老而年轻的中国经过深思熟虑,诚心实意谋求和平发展的诉求。“命运共同体”表达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愿望。争取稳定繁荣的周边,特别是“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都是为了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延续中国的战略机遇期。

走和平发展道路,永不称霸: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和平发展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纵观习近平今年的重要讲话,“和平”与“安全”作为重要词汇频繁出现在外交场合。众所周知,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融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9月3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指出,“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2015年9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在纽约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并向联合国赠送了“和平尊”,再次传递中国和中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愿望和信念。“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要通过和平解决争端和强制性行动双轨并举,化干戈为玉帛”。

当前,世界各国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的威胁,追求“和平”的目的正是为了“安全”。在联合国的大会上,习近平充分阐述了和平与安全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我们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并强调,“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

“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密切关联。”中国的国家安全为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中国的安全也通过正当维权获得保障。他指出,中国珍视和平,在合作反恐领域日趋积极有为。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是和平与发展,在维持和平的基础上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争取持久和平,这点与西方国家不太相同。

促进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

“一带一路”打造开放、包容的区域合作架构

文明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成果,习近平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以宽广视野揭示了人类文明多样、平等、包容的本质。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曾借用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过的“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强调“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前进,让各个文明都绽放出自己的光彩”。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习近平提出,“我们要加强文明对话、理念交流、文化互动”。习近平一系列关于文明多样性的论述,阐明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与意义。

文明交流互鉴,关键是要通过交流达到对不同文明的反思。“丝绸之路”作为一条曾经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可以看作东西方文明之间最早架起的一座桥梁。在中国逐步确立世界大国形象之际,习近平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目的是促进共同发展。全面推进“一带一路”是今年中国外交的一个重点,习近平年中出访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自然离不开这个重点。除了继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往,习近平也在多个国际场合阐述“一带一路”的中国理念。其中,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习近平指出,中国愿意同有关各方一道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贡献力量;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提出,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发言中,习近平提出,坚持深度融入全球经济,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营造高标准国际营商环境,打造利益共同体。

“中国不仅寻求国家富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也尊重文明多彩,乐见文明共生。”中国期待世界共同发展,各色文明互鉴共存。而“一带一路”则是人类大规模大区域合作的最新表现。大区域囊括了亚非欧,大规模则涵盖了从基建互联到经济互通,再到命运相依。将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入到各国人民心中,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在联合国中的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

“维护世界和平的伙伴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弘扬多元文明的伙伴关系”、“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的伙伴关系”,2015年7月9日,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上发表了题为《共建伙伴关系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并阐述了中国对金砖国家伙伴关系构建的四点倡议,这一重要理念是对中国构建伙伴关系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着眼新的国际形势提出的又一个“中国观点”和“中国方案”。在每个外交场合,“朋友”、“伙伴”这些友善的词汇,一直被用来称呼对方国家,可以说,这样的表述是中国用和善的眼光看待世界的一个缩影。全年8次踏出国门奔波42天,习近平的外交“成绩单”亮眼,中国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这离不开“习式外交”理念的指导和引领。

这其中,大国是中国整体外交格局的关键。与大国关系状况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总体外部环境,也成为中国从地区大国走向全球性大国的重要影响因素。中美关系方面,2015年9月访美期间,双方就在新起点上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进行了更深入地探讨;中英关系方面,2015年3月,习近平在会见英国剑桥公爵威廉王子时表示,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在驶入发展的快车道。除了大国关系之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一直以来以“和平友好、互相支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积极发展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在非洲,中国与非盟建立了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开创中非友好事业的新局面。正如习近平在今年联合国大会第70届会议一般性辩论中的表示,“将继续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坚定支持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

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既不惹事,也绝不怕事。中国多予少取,扩大了朋友圈。中国互利合作,拓展了伙伴群。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是中国自身的长期身份,也是中国服务世界的主要对象。协助发展中国家进步,是中国促进世界改善的主要途径。

第二篇:《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

开封回中 潘瑞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2、难点分析

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共4页 第1页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

多媒体放映《开国大典》短片,教师提问:1949年10月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学生应该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明即新中国的成立。接着进一步提问:新中国的“新”新在何处?(视情况而定,如果学生一时难以回答出来,可以提示学生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去找)总结为: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从发展方向上看,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引入课题:大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了新中国的“新”,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中国的“新”那就是外交。

过渡:要了解新中国的外交,让我们先来了解当时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是怎样国内外环境吧。

一、国际环境

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世界新格局的主要变化和国际关系中最突出的特点),让我们共同去了解二战结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吧。

通过战后世界形势图的地图讲解分析,

(出示幻灯片)中国面临严峻的局势国际:美国敌视扼杀政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国内:军事压力(战争尚未结束,国民党负隅顽抗、威胁人民政权);经济形势十分严峻(财政困难、生产下降、生活困苦);

(出示幻灯片)二战后的世界形势四点及突出特点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与斗争。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激烈斗争。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苏联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及其它进步力量无不欢欣鼓舞;但是国际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对新中国充满了敌意,他们从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进行封锁,军事上进行威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在学生了解国际形势之后,让学生回忆建国初期国内的形势。在此基础上,要求同学分组讨论:针对当时这样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你认为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要顺利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应制定怎样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生:(讨论并回答)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阅读投影显示中的《共同纲领》引文,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总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师:共同纲领起了什么作用?这一外交政策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是什么?

师:该纲领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已经具有了法律效力。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第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了这一建交原则。成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外交政策最明确的表示。这表明伟大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始奉行维护国家主权、民族独立的外交政策。这与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的外交政策有本质区别。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四项基本方针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

投影显示(引导学生边看书边回答)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共4页 第2页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团结世界人民”

积极争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及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 巩固发展和平力量,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

(过渡):新中国建立初期,遵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上述四项基本方针的具体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开拓外交的新局面

同学们请思考一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哪些外交活动?取得了哪些突出的外交成就? 师:(指导学生看书,概括中国同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中苏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内容)

1、同苏联等17国建交

师:当时开展外交的国际环境对于新中国非常不利,为什么呢? 生:(看书回答)

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以独立自主的原则为引导。积极拓展外交空间,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师:在建国第一年,人民政府就粉碎了美帝国主义企图孤立中国的阴谋。那是什么事情呢? 师:其中与苏联建交是我国建国初期最重要的外交成果。(投影:《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图片“毛泽东和斯大林”)

师:中苏建交有何意义呢?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外来侵略,有利于我国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与此同时,我国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获得全面发展,从而大大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维护远东和世界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建议在教学时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材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师:投影“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的图画,

师:访问的目的?如何处理同亚洲国家睦邻友好关系呢? 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师:内容是什么?提出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举当今熟悉的事例分析之) 生:(回答) 幻灯片显示内容

师:(总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还受到民办各国的高度赞赏和评价,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被公认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和争端的基本准则。观察当今国际事务,我们会更深刻地理解它的重要意义。

3、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视频)

让学生观看周恩来总理率领代表团参加会议

师:中国政府参加日内瓦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共4页 第3页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

生:(回答)

师: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在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充分说明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在旧中国的外交史上是绝对没有的。(比较巴黎和会和日内瓦会议的情景,感受日内瓦会议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视频):展示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是显然存在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求异的。……”

——选自《共和国开国岁月》

让学生分析这段发言是在那一次国际会议中做的?

4、参加万隆会议 师:(显示材料)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受到,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提问:(1)、亚非会议为何会出现气氛的紧张 生:美国的指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

(2)、周恩来的求同存异方针,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生:(概括回答)同:共同的遭遇既殖民灾难和命运;共同的任务既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反对国家封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都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异:社会制度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3)、何为万隆精神? 团结、友谊、合作

(4)、你觉得当今世界还应该倡导万隆精神吗? 师:(出示图片和材料)

共同的责任,共同的任务,要求我们大力弘扬万隆精神,抓住历史机遇,加强团结合作,共绘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蓝图。我相信,在亚非发展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这次亚非峰会,将成为亚非合作的新起点,将作为亚非关系史上又一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载入史册。

——胡锦涛在亚非峰会上的讲话 生:(讨论并回答) (投影显示)

材料1: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一百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四十多处。赔偿白银十三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竟达一百五十多万公里。难怪一位外国人说:“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有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问:材料

1、2反映旧中国外交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有何区别?为什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答:(略) 小结(略)

结束:播放歌曲《红旗飘飘》

共4页 第4页

第三篇: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定稿)

教与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是妥协的艺术,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让我们翻开历史的长卷,领略新中国外交家的智慧和风采,感悟新中国实力的提升。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八年级下册第十

五、十六课,复习新中国的外交。

回顾近代历史,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和厉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旧中国饱受了落后挨打的屈辱。正如外交家周恩来所评价的那样:中国近代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是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的外交,是跪着办外交的。

(幻灯片:旧中国的外交) 旧中国的外交特点:不独立、不平等、屈辱 学生展示屈辱的外交史实及原因。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幻灯片)一扫过去百年“屈辱外交”的历史,完成了开拓、突破、腾飞的蜕变,(幻灯片)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在外交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今天我们将开展一次图片展,一起来回顾新中国外交走过的历程 。 师:此次图片展览共分三个展厅。

一、50年代的外交成就 ---开拓(幻灯片:第一展厅—开拓厅)

过渡:要了解新中国的外交,让我们先来了解当时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是怎样国内外环境。

1.(幻灯片)分析国内外形势:中国面临严峻的局势国际:美国敌视扼杀政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国内:军事压力(战争尚未结束,国民党负隅顽抗、威胁人民政权);经济形势十分严峻(财政困难、生产下降、生活困苦)国际关系的特点:以苏年为首的

过渡:那么,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外交崭露头角取得了哪些成就? 1.师:多媒体展示五十年代的外交图片史实。

周恩来总理亲笔书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恩来总理会晤印度总理尼赫鲁晤印度总理尼赫鲁倡导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 . 学生总结五十年代的外交成就。中印政府总理会谈,中方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发挥建设性作用;万隆会议就不同社会臸度和意识形态国家间的合作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教师总结:在建国初,特别是50年代,新中国外交处于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但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50年代的中国外交:有了话语权(中国声音)。 这一时期是新中国外交崭露头角并取得一系列成就的时期,开拓了新中国的外交局面。我们给第一展厅选择的主题是“开拓”。 下面我们移步第二展厅,感受七十年代的突破。

二、20世纪70年代外交—突破 (幻灯片:第二展厅—突破厅)

1. 师:多媒体展示七十年代的外交图片史实。

过渡:有人用“梅开三度”来形容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通过展厅内的图片提示,请问“梅开三度”是指哪三件突破性的外交史实呢?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

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关系正常化 2. 生:总结七十年代的外交史实。(国际形势及外交成就)

师分析国际形势:新中国成立初,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何政策?(孤 立、封锁、包围、敌视。) 七十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是什么?(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形势的变化。) 新角色: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外交事件: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并先于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

师:中美中日建交有何意义?(从对中国、对世界) 学生讨论(对中国而言,有利于打开外交新局面,引发了国际上与中国建交的高潮;对世界而言,有利于世界和平。)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后的外交—腾飞 (幻灯片:第三展厅—腾飞厅) 过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新中国的外交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下面我们移步第三展厅,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的腾飞。 让我们再来参观一组图片:

1. 多媒体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2. 生根据图片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国际形势及外交成就)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

合作探究

1.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

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展示讨论成果。 师: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展示图片 (1) 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2)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根本原因)

(3)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2.对比新旧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史实,你有什么感悟?

感悟:纵贯近代、现代外交,一个国家外交的基础和后盾是综合国力。旧中国的外交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我们要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五项原则,同一切友好国家和平相处。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总结:

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既要靠国家实力,也要靠外交家的谋略。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现代化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联系,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证明新中国外交的特点是:独立、自主、多边

第四篇:1、建国至今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答:(1①建国第一年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②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加强了同周边国家的联系;④促成了万隆会议的圆满结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⑤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促成越南问题的和平解决。 (2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②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④1972年中日建交;⑤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90年代:①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②港澳回归,“一国两制”方针成功实践; (42001年10月,中国承办了APEC;②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③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

2答:①最主要的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高;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③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制定了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④新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⑥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3、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

第五篇:第8讲《现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课时作业8 现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1.(2014·江苏调研)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这种措施所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 A.“求同存异”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D.“一边倒”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外交政策,意在考查对概念的准确理解。题干措施针对的是外轮、外国人,故体现的外交政策是“另起炉灶”。A提出于1955年,C是针对国民政府订立的政策而言,D指倒向社会主义国家,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2013·河南质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

) A.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且有利于世界和平 B.是新中国首次系统阐述自己的外交政策 C.成为解决当代国际关系问题的基本准则 D.是中国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而作出的重大贡献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特点,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当代国际问题的基本准则。

答案:C 3.(2014·江苏南京、盐城三模)美国记者鲍大可描述周恩来:“他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菲律宾外长罗慕洛说:“周恩来是我去的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该会议(

) A.打破了我国的外交僵局 B.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解决了与亚非国家之间的矛盾

解析:从材料信息“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可知这次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故选C项。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样,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故A项不正确。B项发生在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上。D项表述不当。

答案:C

4.(2014·河北唐山模拟)1971年9月22日,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提出“关于代表权的决议草案”时指出:“(一)兹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权,并且建议它得到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席位;(二)确认‘中华民国’继续拥有代表权;(三)建议联合国一切组织和专门机构在决定中国代表权时考虑本决议的条款。”这一“决议草案”主要反映了美日(

) A.尊重联合国国际组织的权力和地位 B.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台湾同时参加联合国 C.主张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台湾的联合国的席位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解读材料。材料中美日等国主张“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权”,同时“确认‘中华民国’继续拥有代表权”,这与中国主张的“一个中国”原则相矛盾,反映了美日不希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故D项正确。

答案:D 5.(2013·乌鲁木齐质检)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 A.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C.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中美关系的改善 D.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解析:注意关键词:国际因素。由于中国长期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因此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上,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帮助。

答案:A 6.(2014·甘肃兰州模拟)这是拍摄于1972年的两张历史照片。下述历史情形共同表明(

)

A.中美、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B.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破产 C.世界政治进入“一超多强”的新阶段 D.中国睦邻友好政策取得重大成果

解析:本题是容易题,考查考生的记忆能力。A错在此时中美邦交关系没有正常化;C中的“一超多强”局面是20世纪90年代才形成的;D中美关系不属于睦邻友好的范畴。所以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7.(2014·江苏四校二调)在中美两国同时发表的某公报中写道:“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

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该公报的发表(

) A.直接促成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B.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C.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进程 D.有助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由材料信息“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可知该公报是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故A不正确。1972年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故B不正确。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D不正确。

答案:C 8.(2013·广东统测)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导致这两种印象的原因分别是(

) A.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B.美苏冷战的影响;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C.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D.中苏建交;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解析:解答本题要从中美关系入手考虑。根据所学可知60年代的情况主要源于中美双方的对立状态,而伴随着70年代初尼克松的访华,双方关系缓和,了解加深,从而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故选A。

答案:A 9.(2014·浙江五校联考)从“和平使命—2005”、“和平使命—2007”,一直到“和平使命—2013”,和平使命系列军演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反恐军演品牌,这也是上海合作组织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一种姿态。以下对上海合作组织认识正确的有(

) ①由中国领导创立的全球性国际组织,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 ②它的成立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 ③联合打击恐怖主义是该组织重要的目标之一 ④该组织各国合作目前仅限于军事、政治领域,尚未涉及经济等其他领域

A.①③

C.②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上海合作组织并非是一个全球国际组织,该组织只限于军事领域。 答案:B 10.(2013·湖南长沙质检)2001年10月,中国在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

正式会议,到2006年底,有1487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在联合国9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特点是(

) A.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C.经济外交和政治外交并重 D.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A、B两项内容均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而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是新时期外交的特点。

答案:D 11.(2013·北京东城二模)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苏关系走向一个全面合作的历史时期,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双边关系进入了成熟和稳定的发展阶段。上述两个条约(

) A.都体现出不结盟的原则

B.都体现了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都签署于冷战的世界格局下

D.都是中国与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签署的条约

解析: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体现了结盟原则,故排除A。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订时,冷战格局已经结束,故排除C。《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订时,俄罗斯与中国的意识形态不同,故排除D项。B项属于两个条约的共同点,符合题意。

答案:B 12.(2014·郑州模拟)2011年10月4日,中俄否决了有关制裁叙利亚的决议草案。中国此举的目的是捍卫《联合国宣言》,维护叙利亚的领土和主权及中东地区的和平。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②积极维护地区的稳定和世界和平 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 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③④

C.①②④

B.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新时期的外交。联合国并未在叙利亚实施维和行动,故而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因此正确答案选C。

答案:C 13.(2014·长春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定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

——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

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1)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2)结合国际背景指出我国20世纪50年代外交政策的主要表现。

(3)“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国际形势和国际局势产生什么影响?

(4)请举出两个例子,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与世界各国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第(1)问提炼材料关键信息回答。第(2)问,明确50年代的国际背景主要表现为两极格局、两大阵营的对抗,在此基础上归纳50年代的外交方针、政策。第(3)问考查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其影响注意从国际形势、国际格局两个角度分析。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举例,注意时间限制。

答案:(1)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

(2)50年代,当时世界出现两极格局,新中国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中美关系由冷战对峙开始走向正常化。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4)①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发挥了积极作用。②中国十分重视发展与东盟的关系。1997年为缓解东盟经济危机作出了重大贡献。③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中国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14.(2014·河南郑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

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明确宣布“一边倒”,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

“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请选择材料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进行评述。

注意:(1)评述要围绕主题展开。(2)论点应由史实支持。(3)论述要层次分明。(4)语言要通顺流畅。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对于建国初期的“一边倒”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一边倒”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一边倒”外交政策产生很多消极影响。分析这些观点并阐明自己的观点,无论持何种观点均可。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结合史实论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答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第一种观点:“一边倒”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

评述:从政治上看,为新中国获得国际承认、发展对外关系、粉碎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起了积极的作用;从经济上看,为我国迅速医治战争创伤,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援助和强有力的支持;从军事上看,为我国挫败美帝国主义包围与挑衅提供了坚强的后盾,维护了我国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第二种观点:“一边倒”外交政策产生很多消极影响。

评述:从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来说,与美国敌对给自己找来了更强大的对手,中国领海及沿海弧形地带承受的压力骤然上升;从得到的国际承认来说,同美国的敌对导致中国不被很多国际组织接纳,越来越走向自我封闭,与世界的发展潮流相脱节;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来说,参加朝鲜战争和长期面临战争威胁,以及美国经济上的封锁和禁运,使中国无法利用外部条件和良机来发展自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节能专项验收资料清单下一篇: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