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职业能力观高职教育论文

2024-05-11

综合职业能力观高职教育论文(精选6篇)

综合职业能力观高职教育论文 第1篇

一、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观的高职教育项目课程开发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开发

工作过程导向是指人们为了完成一系列工作任务或为获取某种工作成果而进行的系统、完整的工作历程。由于职业的属性不同,不同职业具有不同的工作对象、工作任务、工作环境、工作方法以及使用工具,这是不同职业区分的主要依据。因此项目课程开发也应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上岗要求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充分调查不同岗位将来要面临的工作任务、使用工具、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方法等,通过对某一专业或某一职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形成工作领域或综合职业领域,再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及职业成长规律开发出相应的学习领域,建立相应的项目课程模块,将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具体典型工作任务一一开发,转换成相应的各种职业能力的项目教学课程。

(二)基于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理念的项目课程开发

近年来,高职教育逐步推进“双证书”制度,大家一致认为,高职学生不仅需要获取学历证书,更要获取就业岗位能力并拥有某一岗位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但是按照我国目前的职业标准体系,现有的工种标准和职业标准仅对应于某一职业特定技能标准,适应面相对较窄。因此可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的理念,将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分层,即分为:职业特定职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核心能力。

(三)基于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理念的项目课程开发

基于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理念的项目课程开发,不是仅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是立足于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力。在项目课程标准中融入职业标准,在项目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及价值判断,使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出教育活动与生产劳动活动相结合的思想,尤其是将分层化职业标准的理念融入项目课程开发以后,在项目课程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不但重视核心能力的培养,也重视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的结合,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课程开发

核心能力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及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最普适性和迁移性的能力,其影响性可以辐射学生整个行为能力范围,包括三大层次能力,即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与跨行职业能力。在项目课程模块中,核心能力并不是孤立的模块,核心能力的培养是获取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项目课程实施中,有意识地融入了核心能力模块,比如在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的项目训练模块中不断融入核心能力训练模块,并充分利用各类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二、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观的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管理

(一)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观的项目课程开发理念的管理

1.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项目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如在开发数据车床加工零件项目课程时,我们对江苏省及常州市的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及环保设备业、汽车制造业、轻工制造业等重点行业使用数控车床加工零件的情况进行有关调研,使教学课程与相关制造业加工设计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对接,所培养的学生经过学习后能直接服务于相关的重点企业和行业,更好地服务于本区域经济的发展。

2.高度仿真企业职业岗位的真实情境为使项目课程教学学习情境与企业生产岗位的真实情境相吻合,我们聘请相关企业专家进行研讨,组成教师与专家项目课程小组,结合企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分析数控车床加工技术所需的知识、能力、态度等职业素质要求,确立了典型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并以这些典型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完成作为项目教学载体,使项目课程教学内容更好地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

3.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在选取教学内容时,时刻关注学生某类职业特定能力的培养:通过合理选择零件的加工技术标准,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项目教学模式,使学生能较好感受企业真实环境,了解企业工作氛围并融入企业文化,增强安全文明生产和环境保护意识;通过选取配合件和组件等教学载体,关注学生核心(关键)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小组教学形式实施教学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观的项目课程开发方案的管理

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观的项目课程开发方法,主要是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工作结构为框架、工作任务为线索来组织和管理项目教学内容。

1.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序化教学内容项目课程教学载体来自于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每个学习任务都是一道完整的生产工序,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是来自于企业真实的生产情境,我们根据零件真实加工要求进行对零件的加工生产教学项目化处理,使项目化学习过程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每个学习情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递进,符合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2.科学合理地设计各项工作任务每项工作任务都按照“项目引导—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制订生产工艺—进行零件的编程与加工—进行零件的检测和过程质量控制—工作过程质量评价和工作过程质量优化”六个步骤来进行,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导。通过真实零件的加工训练,逐步加大工作任务的难度和综合度,使学生逐步提高企业数控车削技术岗位所需的真实职业技术岗位能力。

3.注意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接受企业真实的生产情境,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的资源和条件,在VNUC数控仿真实训中心和数控基地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另一方面随着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安排其到相关企业进行生产性的零件加工操作(工学交替的现场教学)。整门课程安排48学时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和为期两周的企业生产性实习。

(三)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观的项目课程实施运行条件的保障

1.师资的保障开展以“双师型”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建设,是项目课程实施运作的基本保障。因此,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教育职能部门要从国家制度及相关政策的角度进行引导,以保障教师职业化和专业化。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校本培训”,实现教师素质培养专业化,注重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的培养与提高。

2.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实训基地保障要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则必须改革传统的注重理论忽视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让学生参与真正的岗位技能的实际操作,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因此需要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即加强“真实职业情境”的实训基地建设,创建生产性实训模式,这样才能保障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有效实施。

3.融合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项目教学教材建设重视教材建设是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高职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为了使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在内涵上更好地衔接与对应,我们需要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构建及其方案样式,开发出融合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项目教材。

综合职业能力观高职教育论文 第2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能力 探讨

【论文摘要】围绕实训室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就如何发挥实训室的潜在教育功能,在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上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院校实训室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实践教学在整个高职教学中占主导地位。高等职业学校特别是工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除具有广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综合能力(高素养、动手能力强,肯动脑,有团队协作能力等的综合)和创新意识,其中综合能力培养主要来自实践性教学环节。只有彻底破除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据专业特点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制定出一系列较强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二、实训室在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中的功能定位

1.基本技能提升是实训室基础功能。以实训室为阵地,让学生独立进行实训的准备和操作,并进行讲授练习,是提高学生基本技能的一种有效途径。重视了技能培养的程序化和有效性,将实训内容项目化,对每一个项目的技能培养要求、培训时数、指导教师能力要求和人数配置、技能考核等标准,都做出明确的规定,并采取步进式考核方法,对学生完成实训项目情况一环一环地进行考核,未达到上一个环节考核要求的学生不得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实训,有效地保证了实训教学的质量,对学生基本技能的提升有了必要的保证。通过实训室针对实训内容反复实践和训练,也可以自行设计、开发创新型的.实训项目或内容,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检测、判断和处理高新技术设备故障的技能。通过改造、设计、制作、采购等方式大量引入汽车检测专业所需的实训设备,将现在企业在用的设备或产品的相关培训前移至实训室,以直观、系统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设备的实际操作技能以及对产品的了解,而且对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和拓展视野,增强动手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紧跟社会与企业的发展现状,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学生供不应求。强化基础技能,学生参与教学设备的开发,以实验室作为基础平台,学生参与开发了大量的教学设备用于实际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

2.团队意识营造是实训室的重要功能。(1)在实训中营造团队合作气氛,引导协作意识。我们将实训任务分配给学生,整个实训室资源充分的由学生调用,在这个小团队中树立合作的观念,鼓励他们彼此协作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在实训项目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营造良好合作氛围。通过了解学生的喜好,特长,关注点,将人与实训任务一一相互匹配,让大家能够取长补短,使团队合作成为可能。我们始终注意与引导团队在面对问题时,团队成员要坐在一起研究,各抒己见,探讨问题的根源,并寻求解决办法,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2)在实训中进行团队合作训练。首先是成立实训小组,对实训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与疑问,看法不一定相同,通过沟通交流,找原因想办法;其次是引导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建立模型,对其产生原因、表象、分析过程、解决方案以及各环节潜在失效模式进行归纳,转化为标准化的手册,使一个问题成为一类问题,建立标准化的解决模式;最后是将此标准化手册作为学生学习资料、传阅并存档,使得团队的学习成果充分展示,也显示了团队协作的成功和重要性,使学生明白良好的团队协作,是取得成功的最基本的保障。(3)团队的组建和管理是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前提,和谐进取的团队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才能有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训练,学生上岗后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3.依托实训室,深化素质教育。(1)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富有创新精神,具备多岗位适应能力,实训室的实践环节并非仅仅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和经验技术,更为深刻的内涵是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具有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创新能力,这是职业能力中最重要部分。(2)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实训教学是体现出认知、分析、逻辑和分析的理性方面,人文教育更多是体现情感、意志、直觉及综合的非理性方面,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充分发挥实训教学在人文教育中的主要载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注重从智力、情感、道德及行为的整体与和谐的育人观来考虑,才能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去适应各种竞争和挑战。(3)以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与工矿企业的规章制度接轨,既突出人性化的管理,也有铁一样的纪律保证,在实训过程中规范了学生行为,端正了学生态度,摒弃了常见的不良习惯,学生个人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向才毅.职业学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职教论坛.(9)

[2]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综合职业能力观高职教育论文 第3篇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姜大源研究员认为职业能力在纵向层次上可分为两部分:基本生存能力———专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在横向结构上可分为三个部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其中专业能力指的是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与相应的知识、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知识与技能。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都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 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能力。社会能力指的是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 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等。关键能力是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也是具体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职业观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特定职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也是社会对从事某种专业工作人员较为恒定的角色认定, 是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从上述的定义可以看出, 具有良好职业观的毕业生, 也应该具有良好的关键能力。因此, 我们可以借助对职业观的考查来分析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二、新入学学生职业观的调查分析

在新入学的学生职业观的调查中, 我们分别以机械工程系数控技术专业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专业了解、个人爱好、职业期望、学习规划等内容进行调查, 为了达到上述的调查目的, 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 如表1。

在调查问题中, 设定回答 (1) 的得5分, 回答 (2) 得0分, 回答 (3) 得2分;得分大于50分为优秀, 40到50之间为良好, 30到40为中等, 低于30分认为没有明确的职业观。通过这些调查问卷, 我们对大一的96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实际回收94份问卷,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和归纳, 得出结果, 如表2。

综合分析表2的数据,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学生对本专业知之不多, 对未来职业的发展表现迷茫, 关于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的调查问题, 普遍处于较低的水平。造成这种状况的部分原因在于考入高职的部分学生在高中没有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也没有较明确的学习目标, 还有的学生报考高职专业存在盲目和随意的现象。

三、基于职业观的关键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生在职业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有意识地把关键能力 (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有机融合进去, 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 很好地了解到未来的职业发展趋势, 并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策略。

1.建设专业资源库

为了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相关情况, 我们建立了专业资源库, 该资源库中包含了专业介绍、职业类别和该职业所需职业能力、职业资格要求、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重点课程介绍、学习方法等内容。学生通过浏览专业资源库, 对本专业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 根据资源库还可以选择未来的职业方向, 确定学习目标, 制定详细学习计划等。专业资源采用及时、动态、开放的原则, 学生不管身处何地, 都可以通过网络访问专业资源库,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盲目报考的情况。

2.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价值取向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需要建立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结构, 我们通过以下途径建立课程体系结构。首先, 通过分析专业建设委员会、顶岗实习合作企业以及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岗位能力的要求, 确定不同岗位所必须的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其次, 对岗位群进行分析, 确定岗位群所必须的通用职业能力。依据学生必须掌握的专项技能、综合能力和通用职业能力来确定授课内容和专业课程体系。

3.关注企业、个体、行业三个层面的需求

在课程设计和学生培养过程中, 充分考虑企业、个体和行业三个层面的需求, 首先关注企业对岗位的需求, 通过职业分析确定工作岗位和岗位所需的技能, 并由此来确定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同时关注学生个体的职业规划, 充分尊重学生的职业要求, 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要了解行业发展趋势, 尊重行业的发展, 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

4.围绕职业分析进行课程设计

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 通过对岗位能力的分析获得的专业技能, 综合能力和通用职业能力, 来确定课程和课程内容, 并由此进行课程设计。这些设计包括课程内容的设计, 课程的重点、难点的分析和设计, 课程授课方法的设计等等。

四、高年级学生职业观的调查分析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高职学习后, 我们又对即将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 (大二下学期) 和即将毕业的学生 (大三下学期) 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通过表2、表3、表4可以获得不同年级学生问卷调查的对比。通过这些数据不难发现不同阶段学生职业观的动态变化趋势。

对于显著带有职业观问题的回答, 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 这表明经过高职三年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大部分学生在职业观和专业能力方面都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 也具备了较好的职业观和较准确的职业定位, 同时, 90%以上的学生获得了不同岗位的中级工资格证书。这些都为高职学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陈鹏.职业能力观演变的历史逻辑及其理论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6) .

[3]贾剑方, 郭丽冰, 刘生平.职业能力的构成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8) .

[4]朱颂梅, 崔瑞霞, 王爱芳, 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社科类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5) .

综合职业能力观高职教育论文 第4篇

关键词:职业观教育;高职学生;就业能力

一、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2003年为108万人,2004年为148万人,2005年为138万人,而2006年已达到212万人,高职生的就业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然而,许多高职毕业生仍抱有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造成高职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的就业心态和职业价值取向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强职业观教育,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已成为高职院校高速发展中迫亟需解决的问题。

当代高职学生职业观出现六个新特点:职业理想表现出兴趣化、多元化;注意个人和组织的发展,重视职业规划,流动性强;把收入多少作为职业成功的重要标志;喜欢宽松、和谐的职业环境;愿意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些都是大学生包括高职学生职业观出现的新现象,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是值得提倡的。但高职学生还存在一些影响其顺利就业的观念,这需要我们进行引导。

二、当今高职学生的求职心态

(一)自我定位不准确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高职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自我定位不准确。一种是表现为盲目自信,热衷于找工作条件好、专业对口、收入高、地理位置优越、工作稳定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而不结合自身特点到急需高职人才的民营企业和基层单位去就业。高职生不愿到生产第一线工作,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出现偏差,就业愿望脱离实际,盲目攀高,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导致了就业难。另一种是表现为过分自卑,自认为不如普通高校大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学习期间不思进取,自暴自弃,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业竞争力不足,依赖心理严重,不善于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造成就业困难。有些高职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需求了解不多,对职业价值的理解完全按照自己的理想,多数偏重于选择经济收入高、福利优和个人发展空间大的职业领域或工作地区,以经济收入的多少、职业之社会声望的高低作为衡量职业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准。不少学生在毕业前夕基本到中心城市寻找工作,企求谋取薪高而又稳定的职业或单位。除了难以参加国家公务员应聘外,一部分高职学生愿意抛弃自己的专业和兴趣,也加入进了事业单位、高薪企业的应聘队伍行列。

(二)就业期望值偏高

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大多数毕业生青睐于东部地区、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而一些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即使出台很多优惠政策,仍很难吸引、留住人才。除此之外,大部分高职学生不结合自己的实力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更不能兼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及利益,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寻找用武之地,发挥一技之长,实现自身价值;而是要求用人单位工资高、福利待遇好、工作稳定、个人发展前景好。从而导致高职学生“供需结构性”就业矛盾。

(三)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社会需求

高职学生在进行职业价值评价时,比较多的是基于自身的需要或追求的目标,他们往往以该职业能否给自己带来荣耀或地位,能否体现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否满足自己的个人兴趣,或者能否满足家长对自己的期望等,形成以个人需求为中心、以实惠为标尺进行自我发展设计的择业价值取向,而对职业所应有的社会性含义(如职业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责任等)则考虑相对较少。对职业价值评价的角度错位,从而导致他们在职业价值的取向以及未来择业过程中定位不准,把握不住各种机遇,最终错过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

(四)对自主创业存在偏见,创业热情不足

现在政府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优惠政策,但是大学生创业的人数却很少。有数据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中想创业的只占4%,而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准备创业的学生占学生人数的20%~30%。事实上,如计算机信息技术、外贸经济、市场营销、艺术设计等专业,学生可以开展自主创业,因此,大学生需要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创业,不宜因循守旧、作壁上观。不少学生认为自主创业的价值总不如单位就业的价值,自主创业是找不到单位就业后的无奈之举。少数学生虽有创业意愿,但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心理准备不足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一意愿。

三、高职学生职业观教育对策

(一)高职院校要强化职业观教育

我国正在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而高职院校却面临一种“尴尬”。为什么一方面生产服务第一线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又有相当一部分未能就业呢?原因诚然是多方面的,但择业心态不适应则是重要障碍。

学校必须强化以“增强社会责任、正确评价社会职业、合符社会发展要求”为核心的职业观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上各种职业的价值,360行,行行出状元,职业不同,但职业体现的意义却是相同的:谋求生存,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做贡献,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正确的职业观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职业观。择业要以国家需要为重。追求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职业和个人的前程是正常的,但要清楚地认识到美好的生活来自于奋斗,个人理想和前途根基于国家的前途、人民的事业。因此,个人择业首先要服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要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择业同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并以此为已任。

(二)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营造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氛围,讴歌生产一线的楷模,聘请校友、企业界成功人士、同专业背景在企业发展态势良好的往届毕业生等等作报告、举办讲座,或与学生交流等活动,可以深化学生对道德力量的理解与认同,成为他们在道德实践中的标准与参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和职业要求的了解不足,是其职业价值取向发生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高职学生主要的生活范围局限于大学校园,对社会和就业环境的认识不深、了解不多,因此,学校应指导高职学生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讲座和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途径,帮助他们对目前所处的就业环境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真切地感受来自社会的要求和自身的欠缺。高职院校应该认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安排,既要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有实践环节的锻炼,帮助大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它有助大学生全面地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增强针对性和目的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目的的构建与职业目标相一致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树立起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大众利益结合在一起的正确职业价值观;要指导学生从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需要出发,根据个人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理性面对和妥善处理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冲突,克服个人本位的价值追求,要指导学生树立不待业,先就业,敢创业的意识,鼓励大学生创业。针对高职学生择业期望值偏高的特点,引导学生准确定位,理性择业,树立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崇高理想信念。

(四)结合社会实践环节,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训导

我国高职的目标定位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已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使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品质和行为在毕业之前就能与市场的要求接轨。今天,用人企业普遍把责任、敬业、诚信、友善、合作、团队精神等看成是职工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履行职责本领”重点培养的同时,还要努力养学生的基本道德和做人的基本操守。思想政治课教学可以利用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大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实习期间,应对学生建立和实行小时工作制以及严格的考核与训练制度,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综合职业能力观高职教育论文 第5篇

卢清周艺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以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素质为前提和保证。职业素质由职业意识、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三个模块构成,其中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文章主要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社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论述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教育教学环节中应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综合职业能力观高职教育论文 第6篇

高职语文是面向各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和素质教育课,作为高职院校最具综合性、基础性的课程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对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为了适应当前高职院校迅速打破以学科理论知识为核心的传统课程体系,积极构建以职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课程体系背景下的深层次教学模式改革,进行高职语文教学评价改革势在必行。在对当前高职语文教学评价的利弊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定位高职语文教学的考核目标和评价功能,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实行以语言应用能力为本位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高职语文教学评价构成元素

语文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基本功能是诊断与定位学生学习状况,调整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效果,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并服务于课程目标。教学评价与课程目标是有机的统一体,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和调节作用。教学评价的目的、功能、内容和方法等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考试内容和方式引导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是未来教学方向的导航,考试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测定学生学习成绩,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考试的目的、内容、方法是高职语文考核整体化的三个互为支撑的元素,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检验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完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调整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二、高职语文教学评价应符合能力培养目标

高职语文课作为基础性、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价值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从知识、情感、审美、道德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文学欣赏和语言表达训练的想象性、情感性、思辨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语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拓宽学生的视野,塑造学生的品格,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人交际、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判断是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未来对人生有了更高的追求。基于此,我们应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语文教学评价机制,以最大限度地适应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目前高职语文教学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评价中,教师以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为主,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不够重视;从评价主体上看,评价主体单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自我评价不够重视;从评价功能上看,强调评价的等次评定功能,忽视评价的激励促进功能;从评价内容上看,重视对知识与技能再现性评价,忽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从评价的方法上看,重视书面考试,忽略对学生活动性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无论是目的、功能或是内容、方法都不适应新的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在:

(1)考试评价内容和方法过分拘泥于教材内容。统一规划的教材具有权威性和普适性,但是从应用的角度讲,相对缺乏实效性和特殊性,本身编写、出版、发行的周期无法完全适应时代发展速度。目前,高职语文教育的考试内容仍依附于教材,以教师、教材、课堂为命题中心,评价方法单一,评价范围狭窄,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引起学生的心理惰性。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殊性和高职语文教学现实状况要求教师必须突破固定教材程式,充实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在考试和评价内容及方法上进行突破,打破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思维定式,充实新内容、吸纳新理念、探索新方法。

上一篇:广告公司提案范文下一篇:三年级作文评语怎么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