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典励志名言

2024-05-12

古代经典励志名言(精选12篇)

古代经典励志名言 第1篇

古代的经典励志名言警句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3、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汉·陈蕃

4、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

7、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8、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唐·岑参《关人赴安西》

9、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10、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1、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12、知耻近乎勇。——《中庸》

13、好学而不贰。——《左传》

14、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

15、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1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1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1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19、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20、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21、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22、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23、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2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2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26、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2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28、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2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0、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明·吕坤《**语·卷上》

31、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32、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3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3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晋·陶渊明

3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36、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37、学不可以已。——《荀子》

38、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3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4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4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42、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4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44、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45、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曹植《求自诚表》

46、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47、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4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9、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

50、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5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52、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

53、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54、学而不化,非学也。——宋·杨万里

5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5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5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59、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秦伯》

6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6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62、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左企弓

63、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6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6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6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6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68、见侮而不斗,辱也。——《公孙龙子》

69、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70、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71、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7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73、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74、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晋·葛洪

7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7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7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78、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79、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8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古代经典励志名言 第2篇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3、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汉·陈蕃

4、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

7、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8、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唐·岑参《关人赴安西》

9、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10、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1、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12、知耻近乎勇。——《中庸》

13、好学而不贰。——《左传》

14、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

15、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1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1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1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19、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20、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21、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22、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23、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2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2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26、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2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28、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2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0、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明·吕坤《**语·卷上》

31、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32、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3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3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晋·陶渊明

3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36、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37、学不可以已。——《荀子》

38、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3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4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4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42、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4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44、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45、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曹植《求自诚表》

46、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47、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4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9、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

50、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5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52、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

53、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54、学而不化,非学也。——宋·杨万里

5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5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5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59、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秦伯》

6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6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62、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左企弓

63、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6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6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6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6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68、见侮而不斗,辱也。——《公孙龙子》

69、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70、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71、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7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73、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74、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晋·葛洪

7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7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7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78、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79、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绘画经典? 第3篇

因此,人一为时风禁锢,则极易深陷旁门,偏离正道,妄自称大,菲薄传统,漠视法度,滑向任性涂鸦的小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此言凡事如不筑根基,并无上升空间,则无捷径可走。基于“六法”的严密性与专业性,中国古代(尤其是晋唐宋元)的画家,无不以敬业的精神搜妙创真,甚至于九朽一罢的惨淡经营,此皆出于对自然万物的深情与对艺术法度的虔诚。因此,在风格林立、泥沙俱下的当代中国画坛,重倡对古代经典作品的回溯与观照不无巨大意义。追摹经典,并不是要重复经典本身,而是通过经典的镜子来观察自身的误区与缺失,从而重新回到轨道上来寻求时代局限的突破。因此我认为,与古为徒并不是仰古人鼻息,而是要“取法乎上”。这也就是讲,起点越高,越能超越今人。诚然,在当代也不无这样的优秀画者。以青年画家沈宁来说,我不否认他是一位极具思想洞察力的画家(这在其写作中也可体现),并热衷于将绘画作为思想的载体来达他对生活世界的观感,然我想指出的是:沈宁绘画作品的成立,并非赖以其所传达的观念深度,归根结底还是基于其出色的型感塑造、笔墨功力与独具情趣的画面情调。如果脱离了这些技术层面的支撑,单凭那些不难理解的隐喻也未必比他的文字更显高深,更耐人寻味。故而在我看来,即便是将沈宁的人物画中那些观念性因素去掉,也丝毫不会影响其画面的艺术含量,甚至于画面意味更纯净,也更契合画家本人的气质。

这便是我想说的,绘画不是文史哲,完全可以不要去表达什么高深的观念,它终究是一门很单纯的造型艺术,是用有意味的形式来怡情悦性的。绘画既可以表现真实自然,也可以表达虚幻的梦境,但这些都是要基于造型规律与法度的。以中国画的经典规则“六法”为例,没有一条是讲思想的,作为中国画永恒不变的审美法则“气韵生动”,也是其余五法相互作用的结果。你去黄宾虹、齐白石、林风眠的作品中寻找什么观念,皆是徒然。这并非说绘画不可以表达什么思想,有思想总比没思想好。在特定的时代,如“文革”,恨不得每个画家每幅画作都要表达政治意识,然而为思想而思想,反而常常将艺术遮蔽,使作品变得浅薄甚至虚妄。真正有思想深度的画作终究是好,如南宋画家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它隐含着对生命悲剧的强烈意识,在沈宁所画的一幅群猫图中,我也能够感受到类似的一种艺术震撼力,若换成一个技术不过关的人表达同样的画面,就不会产生同样的艺术表现力。观念终究是观念,终不是绘画表达的主流,对绘画艺术优劣的判断,最终还是依赖于艺术形式本身的成熟程度。由此我想指出的是,当代艺术的某些观念并不适用于中国画,也更非中国画的大道。当下的中国画界,有很多画家不以绘画本源为要务,却为西画当代艺术潮流所左右,盲目跟风,以荒诞为深奥,难逃井蛙之见的笑柄。

是谁说过这么一句很有道理的话,艺术家从事的事业,如同盲人摸象,摸到什么是什么。这句话既可以解释画家对艺术的认知,各得其感,各自诠释,也可以解释艺术是什么。很多人一辈子瞎摸也没走出迷津、悟出道道。这是因为历史已经证明,在艺术创作中,绝大多数的画者难脱时流所淹,只有那些极少数深谙历史发展理路并超越时风的人,才会理性地回归到经典中寻找启示,甚至是乞灵于他山之石来与经典对话,并成为经典的延续者与创造者。

没有比盲者更不幸的人了,也没有比艺术家更具悲剧意识的职业了,画了一辈子的画未知方向所在,如同盲人一辈子不见天日,不知光明为何物也。盲人的梦,一定是走出黑暗,看到真实的自然。可怜的是,今天的很多中国画家,现实中明眸善睐,在艺术探索上却背离了中国画的心灵原乡——对自然的追慕。前些年,一些有识之士呼吁:守住中国画笔墨的底线。然在我看来,这底线,不可一味理解为笔墨,因为笔墨只是相对于文人写意画风一脉的;这底线,也未必一定是滕固所言的“中国画是线条的雄辩”,这是因为,除了以线造型,中国画里还有没骨、泼墨、米氏云山等技法。由此我想,这底线,固然包含着对线条、笔墨等技术与法度理解,但若深究之,则须回溯到中国造型艺术的心象家园中去讨论。那也就是,中国画最擅长运用悟性化的线条与笔墨去提炼万物的形象,并将之统一在一个具有音乐节奏感的画面中,以此来作为对万物神采的摄取与深情写照。在世界艺术之林中,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绘画像中国画这样对自然予以如此细腻的情愫,无论是山水、人物抑或花鸟,中国画家对于物象的把握,皆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念贯穿胸臆,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谓“澄怀味象”,皆如此也。由此反观当今画坛,一些中国画家舍自然而求观念,远离个人的生活世界,以树立所谓的观念性以遮蔽永恒不变的自然之象,实为误入歧途矣!昔王观堂云:“一艺之微,风俗之盛衰见焉。今之攻艺术者,其心偷,其力弱,其气虚憍而不定,其为人也多,而其自为也少。厌常而好奇,师心而不说学。是故于绘画未窥王恽之藩,而辄效清湘、八大放逸之笔;于书则耻言赵、董,乃舍欧、虞、褚、薛而学北朝碑工鄙别之体。”厌常而好奇,师心而不说学,难免误入野狐禅也!

撇开当代艺术中的某些异端不谈,人类视觉经验中的所有绘画创作,从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称之为复古艺术,其所复者,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传统延续,更是人类怀乡情怀的寄托与慰藉。“复古”一词,在今人听起来已然成为保守的代名词,但是在历史上,保守与激进实则无所谓分别,皆是借古开今的一种途径,殊途而同归。这是因为,当一个时代的艺术发展发生困境时,都需要创作者挣脱时弊,而回归到古代经典中去吸收养分,寻找发展新机。如赵孟頫学晋唐;唐寅、仇英学习南宋;董其昌更是究本穷源,以董源为活水,清理了中国文人山水画的主脉;即便是清初的四王、吴、恽,也更是在太仓一带掀起一场摹写宋元粉本的集体运动;今人江宏伟以宋画为源头,略参西画之光彩,将宋画之审美格调又重新拉回到现代生活中,打破了明清以来工笔花鸟画创作单一的审美模式。

乔布斯的经典励志名言 第4篇

1.Do you want to spend the rest of your life selling sugared water or do you want a chance to change the world?

你想以卖糖水来度过余生,还是想要一个机会来改变世界?(乔布斯在招募前百事总裁约翰·斯卡利时说道。)

2.Death is very likely the single best invention of life. It is life’s change agent. It clears out the old to make way for the new.

死亡很可能是唯一的、最好的生命创造。它是生命的促变者。它送走老一代,给新一代开出道路。

3.If you do something and it turns out pretty good, then you should go do something else wonderful, not dwell on it for too long. Just figure out what’s next.

你如果出色地完成了某件事,那你应该再做一些其他的精彩事儿。不要在前一件事上徘徊太久,想想接下来该做什么。

4.There’s a phrase in Buddhism, Beginner’s mind. It’s wonderful to have a beginner’s mind.

佛教中有一句话:初学者的心态。拥有初学者的心态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5.Being the richest man in the cemetery doesn’t matter to me ... Going to bed at night saying we’ve done something wonderful... that’s what matters to me.

是否能成为墓地里最富有的人,对我而言无足轻重。重要的是,当我晚上睡觉时,我可以说:我们今天完成了一些美妙的事。

6.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 Don’t let the noise of others’opinions drown out your own inner voice.

你的时间有限,不要浪费于重复别人的生活。不要让别人的观点淹没了你内心的声音。

7.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

要有勇气追随心声,听从直觉。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成为的样子。其他事情都是其次的。

8.Life is brief, and then you die, you know?

古代励志经典名言 第5篇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3、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4、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5、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汉书·枚乘传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7、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8、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9、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1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训俗遗规》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6、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宋·陆游

1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1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1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0、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2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25、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2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2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28、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元·关汉卿

29、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3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32、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列传》

3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3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3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3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7、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8、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39、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40、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王霸传

4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4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4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4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4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46、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陆游《病起》

47、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宋·陆游

4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49、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5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5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5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5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54、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元·高明·琵琶记

55、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56、常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元·杨显之

5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5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5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6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6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6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6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64、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古代经典励志名言 第6篇

1.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2.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4.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5. 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

6.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7.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左传》

8.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9. 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三国演义》

10.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1.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12. 丹青不知老将至,贫贱于我如浮云。――杜甫

13.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14. 操千曲尔后晓声,观千剑尔后识器。――刘勰

15.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16.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17.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18.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19. 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20.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中国古代励志经典名言 第7篇

2、天道忌巧,谦退不争,不伎不求。——曾国藩

3、上下无材,国之大患也。——梁启超

4、人之精神,贵藏而用之,苟炫于外,鲜有不败者。——曾国藩

5、千金难结一时之欢,一饭竟致终生之感。——洪应明

6、春恨秋悲皆自惹,为谁欢喜为谁妍。——曹雪芹

7、精神为主人,形骸为屋舍,主人渐贫穷,屋舍亦颓谢。——袁枚

8、芸则拔钗沽酒,不动声色,良辰美景,不放轻过。——沈复

9、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仓央嘉措

10、取日新以图自强,去因循以厉天下。——康有为

11、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曾国藩

12、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合烟,倩魂销尽夕阳前。——纳兰容若

1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明

14、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沈复

15、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曾国藩

16、彗星般的人生,可以短暂,但是绝不黯淡或沉沦。——纳兰容若

17、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关汉卿

18、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

19、一心待来生,愿来生再续未了缘,可有来生?——纳兰容若

20、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梁启超

21、风斜雨急处,要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要着得眼高;路危径险处,要回得头早。——洪应明

22、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曾国藩

23、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明

24、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自柔出,柔能克刚。——曾国藩

25、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洪应明

26、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趣。——梁启超

27、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

28、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29、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曹雪芹

30、在明亮的白昼要像雄狼一样深沉细心!在黑暗的夜里,要像乌鸦一样,有坚强的忍耐力!——成吉思汗

31、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魏源

32、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曾国藩

33、第一最好不相见,免得彼此相爱恋;第二最好不熟知,免得彼此苦相思!——仓央嘉措

3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5、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明

36、得掷且掷即今日,人生百岁驹过隙。——魏源

37、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顾炎武

38、一双冷眼看世人,满腔热血酬知已。——袁枚

39、夏日泛舟,以荷为伞,沉睡不知光阴之须臾。——沈复

40、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41、凡事不可苟且,而于饮食尤甚。——袁枚

42、愤与忧,天道所以倾否而之泰也,人心所以远寐而之觉也,人才所以革虚而之实也。——魏源

43、谦虚其心,宏大其量。——明

44、不要想有人保护你,不要乞求有人替你主持公道。只有学会了靠自己的力量活下来!——成吉思汗

45、我行遍世间所有的路,逆着时光行走,只为今生与你邂逅。——仓央嘉措

46、将来不迎,当下不杂,过往不念。——曾国藩

47、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

48、在我的力量还不足的时候,我就得忍让,违心的忍让!——成吉思汗

49、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曹雪芹

50、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魏源

51、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纳兰容若

52、昨日之日背我走,明日之日肯来否?走者删除来者谁?惟有今日为我有。——袁枚

53、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纳兰容若

54、礼义廉耻,是谓四维。——顾炎武

中国古代经典家规家训 第8篇

周公旦的《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世称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识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司马谈的《命子迁》

作者:司马谈(?—前110),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子司马迁。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司马谈是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这个职位是汉武帝新设的官职,可以说是汉武帝为司马谈“量身定制”的。

由于责任心极强,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后成文为《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

【圈点】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诸葛亮的《诫子书》《诫外甥书》

作者:诸葛亮(181—234),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民间传说中著名的智慧人物。

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希望儿子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

《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外甥书》曰:“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从两封信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儿子和外甥的要求是一致的。

【圈点】《诫子书》和《诫外甥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作者:颜之推(531—591),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先世随东晋渡江。他经历南北两朝,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

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全书共有7卷计20篇,谈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如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

《颜氏家训》一书中,许多名句一直广为流传,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等等。

【圈点】历代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

唐太宗的《诫皇属》

作者: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时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

帝王家训代表作之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诫皇属》。

在《诫皇属》中,唐太宗告诫“生于富贵,长自深宫”的皇属克制自己,珍惜财物,不可奢侈。“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在听闻决断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任凭自己的喜怒,要谦虚、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不要因为别人有短处就鄙视他们,也不要因为自己有优点就恃才而骄。

【圈点】唐太宗对皇属都有如此严格要求,“贞观之治”的出现就自然而然了。

《包拯家训》

作者:包拯(999-1062),北宋名臣,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誉。

包拯以公廉著称。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即: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中。这条家训被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

【圈点】包拯的家训,既是他对后人的训诫,也是他一生的品格写照。

欧阳修的《诲学说》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在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圈点】欧阳修以“玉”喻“人”,劝戒子孙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其诲学有道,可谓金玉良言。

袁采的《袁氏世范》

作者:袁采,宋人,生年不详,卒于1195年,1163年进士,后官至监登闻鼓院,类似负责信访接待,为官刚正。

袁采任乐清县令时,撰写《袁氏世范》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育。

《袁氏世范》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所以又称《俗训》。书中有许多句子十分精彩,如“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党人不善知自警”等等。《袁氏世范》很快便成为私塾的训蒙课本,历代士大夫都推崇该书。

【圈点】《袁氏世范》是中国家训史上可与《颜氏家训》相提并论的一部,真正做到了“垂诸后世”。

朱柏庐的《朱子家训》

作者:朱柏庐(1627-1698),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朱子家训》全文500余字,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

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等,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圈点】《朱子家训》全文虽只有506字,却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

李毓秀的《弟子规》

作者: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李毓秀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在清代后期广为流传,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圈点】《弟子规》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汇集了中国至圣先贤的大智慧。

中国古代经典励志名言 第9篇

1 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陆 游

2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 愈《进学解》

3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鲍 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4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5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6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7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

8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曹 植《赠白马王彪》

9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 列传》

1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 甫《望岳》

1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3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14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5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

16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17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9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 原《离骚》

20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 陆 游《病起》

21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屈 原《卜居》

22 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曹 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23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罗大经《鹤林玉露》

24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格言联璧·处事》

26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轼

27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28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训俗遗规》

29 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练兵实纪·刚复害》

30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 植《白马篇》

3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32 丈夫不报国,终为贫 。—— 陈恭尹《射虎射石头》

33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34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36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37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 备

38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魏 徵

39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诸葛亮

40 命为志存。 —— 朱熹

41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更多精彩推荐:·关于成才的名言警句·关于人生态度的名言警句·名言绝句·哲理的人生格言·感恩的.名人名言·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名人名言十句·高适名句赞美教师的名人名言

古代经典励志名言佳句 第10篇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4、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5、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6、成功不是全垒打,而要靠每天的。经常的打击出密集安打。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9、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10、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11、了解面对逆境,远比如何接受顺境重要得多。

12、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1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4、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

15、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16、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

1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1、绝不测量山的高度─除非你已到达顶峰,那时你就会知道山有多低。

22、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2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4、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25、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26、凡是内心能够想到。相信的,都是可以达到的。

27、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28、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29、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人生经典古代励志名言 第11篇

2)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4)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5)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6)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7)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8)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

9)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1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11)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12)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13) 世事如今辣酒酿,交友自古春云薄。

14)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15)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16) 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17) 天道酬勤。

18)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9)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论语》:古代经典的现代解读 第12篇

《〈论语〉选读》是浙江省高中语文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门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教学,至少面临着五大困惑:第一,《论语》是经典,如何“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第二,《〈论语〉选读》教学是学术研究,还是生活还原?第三,《论语》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语录体典籍,如何将其连贯起来?第四,《〈论语〉选读》教材是编者重新分类编排的,教学时如何突出主题?第五,教材是如何顾及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

由于《论语》具有文化论著选修教材的普遍性,又有作为语录体散文和儒学经典的特殊性,许多老师拿到选修教材后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只讲字词、不涉文化者有之,逐句串讲、脱离主题者有之,研究学术、忽视生活者有之,打游击战、到处乱窜者亦有之……

如何教好《〈论语〉选读》呢?《高山仰止》(第一章到第六章)课堂实录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高山仰止》,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品德的仰慕。那么,课文里的“高山仰止”是说仰慕哪个人的高尚品德呢?

(有的学生答子路,有的学生答孔子。)

(问题:一、如果你是子路的同学,你喜欢这样的同学吗?)

师:不管是仰慕子路还是仰慕孔子,我们还是先回到2500年前,假设你是子路的同学,你喜欢这样的同学吗?请齐读第1章到第6章。(生齐读)

请用“我喜欢(不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 的人。”的格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我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刚强的人。

生:我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

生:我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正直的人。

生:我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能给人安全感的人。

生:我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敢于直言、敢于提问的人。

生:我不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马虎的人。

生:我不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好强的人。

生:我不喜欢子路这样的同学,因为子路是一个自大的人。

师: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总之子路留给我们的不是一个单一的印象。心理学上按照气质把人分为四类:胆汁质(比如张飞)、多血质(如曹操)、粘液质(如诸葛亮)、抑郁质(如林黛玉),你觉得子路最像哪一个人?

生:张飞。

师:如果把子路画出来,怎样画比较好?

生:要画出浓眉大眼,络腮胡须。

师显示子路像。(生惊笑)

师:(显示PPT)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路生性鄙俗,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直率,戴着公鸡的羽毛,佩戴着公猪的牙齿(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带之),曾经侮辱过孔子。比孔子小九岁的子路“陵暴孔子”,可见子路是一个勇敢率直之人。同样,一旦认为孔子做错了事,子路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请齐读第五章和第六章。(生齐读)

师:“道不行”与“乘桴浮于海”是什么关系?

生:因果关系。

师:孔子的主张确实没有得到实行,但孔子始终没有“乘桴浮于海”,可见这是一种假设关系。如果主张行不通,乘着小筏子漂流海外,跟随我的人大概是子路吧。仅仅是假设,然而子路却以虚为实,非常高兴。本来这样也就可以停止了,而孔子又说了一句十分重要的话。那么,“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是批评还是表扬?

生:“好勇”是表扬,“过我”是批评,“无所取”是批评,因此是一种表扬性的批评。

师:非常辩证。(板书:美其勇,而讥其不能裁度事理。)请齐读第六章。(生齐读)很好,子路为何不悦?

生:南子作风淫乱,子路认为孔子见此淫乱之人不合礼法。

师:老师再补充一点:南子有着强烈的干政弄权欲望,而且为人轻浮,富于权术,卫灵公在年老之时把政权拱手让给夫人。有人认为孔子想通过她谋得一个职位,所以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表明了自己没有做错,那么是不是子路错了?

生:他们都没有做错,因为子路根据平时孔子教给的“礼”,指出孔子是不对的,而孔子有自己的想法。

师:孔子有什么想法,老师再补充一则材料: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

孔子开始推迟,不得已才去见南子,因为孔子见南子也是出于礼节。在子路看来,孔子见南子不合“礼”,这是子路心中的“礼”;在孔子看来,自己见南子是合乎“礼”的,这是孔子心中的“礼”,学生与老师对“礼”的理解不同。朱熹认为:

圣人道大德全,无可不可。其见恶人,固谓在我有可见之礼,则彼之不善,我何与焉。然此岂子路所能测哉?故重言以誓之,欲其姑信此而深思以得之也。(朱熹《论语集注》)

(板书:欲其姑信此而深思以得之也。)

师:像子路这样的同学你喜欢吗?

生:喜欢。

(问题:二、 如果你是孔子,你喜欢子路这样的学生吗?)

师:让我们过一把当老师的瘾,如果你是孔子,你喜欢子路这样的学生吗?请齐读第三章和第四章。(生齐读)孔子对颜渊说的话,对子路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意味着子路做不到这一点。

生: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这里是说子路只会“兼济天下”,不会“独善其身”。

师:子路见孔子只赞美颜渊,自负其勇,心想孔子要是统帅三军,一定与自己想的一样。可是,圣人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孔子说不想与不考虑后果的人共事,想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共事,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这正是子路所缺乏的。

师:智勇双全方为真豪杰,孔子告诉他要“扬智抑勇”。(板书:以抑其勇而教之。)

师:孔子一下说“乘桴浮于海”跟随他的人是子路,一下子又说不想与子路这样的人共事,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生:不矛盾。前者说无勇不好,但过勇也不好;后者说除了勇,还要谋,这与中庸之道是统一的。

师:方法不同,但目的一样。孔子处处告诫子路要抑制过于刚勇的一面,甚至在鼓瑟时也进行教育。请读第四章。(生读)门人为什么不敬子路?

生:学生是跟着老师的步调走的,看老师不尊重子路,所以也学着不尊重子路。

师:孔子叫子路不要在家门鼓瑟,孔子的肚量怎么那么小?

生:大概子路弹奏的音乐不好听。

师:史书记载,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也就是子路的音乐过于刚勇。“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是鼓励还是告诫?为什么?

生:鼓励。孔子一看学生们误会了他的意思,于是又鼓励子路。

师:非常准确。孔子前面说子路那手瑟不要在我这里弹,后面又说子路弹瑟的水平已经登堂了,前后统一吗?

生:我觉得前后是统一的,前面说子路那手瑟不要在我这里弹,是从鼓瑟的内容来说的,而后面说子路鼓瑟的水平已经登堂了,是从鼓瑟的技巧来说的,前后并不矛盾。

师:孔子告诉子路不能因为鼓瑟的内容不对受到批评就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板书:未可以一事之失而遽忽也。)在第三章里,孔子先说子路不行后又说子路还行,而在第四章里,孔子先说子路行后又说子路不行,在孔子眼里,子路到底行还是不行?为什么?大家议一下。

生:我认为子路是行的,因为他很厉害,(全班笑)如果他去打仗的话,一定很勇敢。

师:打仗需要勇猛。现在我们看第二章最后一句话“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说像子路那样恐怕不能善终。是打仗不能善终呢,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不能善终呢?

生:可能是政治斗争,春秋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诸侯国内部常会发生政变。子路刚勇,不懂得为人处事,如果在政治斗争中不懂得进退的话,就会死于非命。

师:这位同学讲出了一个真理,《菜根谭》中说:“涉世若无段圆滑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我们看一看子路是怎么死的:

孔子任鲁国司寇时,子路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卫国发生了政变,子路闻讯后去见政敌蒯聩。蒯聩命人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勇敢是需要的,但是过分的勇敢是不可取的。所以孔子总是因时、因地教育子路。如果你是孔子,你喜欢子路这样的学生吗?

生:喜欢。

师:子路除跟孔子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从根本上讲,孔子是喜欢子路的,指出子路的过失也是为子路的未来考虑。因此,喜欢子路是本质,不喜欢只是表象。

(问题:三、 如果你是子路,你喜欢孔子这样的老师吗?)

师:如果你是子路,你喜欢孔子这样的老师吗?

生:如果我是子路,我不喜欢孔子这样的老师,因为孔子太注重“礼”了。

师:见解独特,难道孔子所做的也不符合他自己所宣扬的中庸之道吗?这个问题可以讨论。

生:如果我是子路,我喜欢孔子这样的老师,因为子路这样鲁莽的人经过孔子的教育,也变得有“礼”,懂得“仁”了。

生:我喜欢孔子这样的老师,因为孔子能够因材施教。

师补充: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感,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师: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同学们还能从今天所学的六章中看出孔子有什么优秀的教育品质吗?

生:连在子路鼓瑟时也进行教育,孔子能因时施教、因地施教。

师:这就是孔子的教育艺术,一个具有如此教育智慧的老师,不值得学生喜欢吗?(板书:教育艺术。)

生:孔子认为子路过于刚勇,处处想中和他的暴性,中庸之道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师:很精辟!(板书:教育思想。)

生:像子路这样“野”的人,孔子也收他为弟子,表现了孔子大度宽容的一面。

师:你能用四个字概括吗?

生:有教无类。

生:教育风度。

生:教育胸襟。

师:(板书:教育胸襟。)最后齐读第一章。(生齐读)

如果说因材施教体现的是孔子的教育艺术,那么孔子身在陈国,却心系弟子,又表现了孔子的哪个方面?

生:情系学生的态度。

生:教育情怀。

师:好一个教育情怀!(板书:教育情怀。)此时,孔子在你们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生:和蔼可亲。

生:能给人如坐春风的敦厚长者。

生:像一尊佛。

师:对,雍容和顺。(板书:雍容和顺。)

师:(显示孔子像)对一个达到如此教育境界的人,学生岂止是喜欢,简直是仰望!在学生看来,孔子就是一座需要仰望的高山。这样的老师,值得学生仰望吗?值得家长仰望吗?值得炎黄子孙仰望吗?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孔子的形象早已超越这一境界,请看毛泽东《讲堂录》中的一个片断:

王船山(谓)有豪杰而不圣贤者,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圣贤,德业俱全者;豪杰,欠于品德,而有大功大名者。拿(破仑)翁,豪杰也,而非圣贤。

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 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

帝王一代帝王,圣贤百代帝王。

——毛泽东《讲堂录》

一个时代有了思想,这个时代也就有了精神的灯塔;一个民族有了巨人,这个民族也就有了精神的支柱。当我们回望立于一天一地间的圣人时,我们的姿态是向上仰望!

值得思考的是,子路最后系好帽缨,整肃衣冠遭到杀害,有人说子路的死与孔子的重“礼”教育有关。作为一个现代人,你如何看待孔子的“礼”?

附板书:

高山仰止

教育艺术——教育思想————教育胸襟——教育情怀

雍容和顺

【教后反思】

为什么要选读《论语》?这是现代人心灵的需要。不说社会之事,单说今天的校园里,虽有其乐融融的师生对话,但也时常演绎着“鼠欺负猫”的故事,两千五百年前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对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我们也需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一些内容进行分析和鉴别。因此,既要汲取先贤的思想和智慧,又要用科学的态度观照传统文化。在顾及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的过程中,关键是实现古代经典解读的现代化。

一是课内支持课外。《论语》是文言文,就要通过文本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课内掘进,感悟先贤的思想,汲取圣人的智慧,汇聚于高度凝练的语录时,我们常因难度较大而犯愁。此时就要特别关注《论语》价值的现代化,努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还原《论语》的生活情境。这堂课的三个主问题都是为了这一点而设计的:①如果你是子路的同学,你喜欢这样的同学吗?②如果你是孔子,你喜欢子路这样的学生吗?③如果你是子路,你喜欢孔子这样的老师吗?课内(古)与课外(今)的联系点是什么呢?就是师生对话。从后人的眼光看孔子,孔子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但其核心是教育家,《论语》语录的主要形式是师生对话。

二是课外反哺课内。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有关《论语》的评注不可胜数,比如有朱熹的《论语集注》、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李泽厚的《论语今读》,还有《论语通译》等译注类著作,有钱穆的《孔子传》、匡亚明的《孔子评传》、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等评传类著作,有司马迁的《孔子世家》、杨伯峻的《试论孔子》、鲍鹏山的《黑暗王国里的残烛》等经典篇章,还有《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等图像影视资料。用这些课程资源来补充、联系、深化、审视《论语》,进而设计出一个体现编者主题的教学方案,是《论语》教学的必要途径。授课如同写文章,最忌零散无序。从哪个地方走进去,用一条什么样的线穿起来,又从什么地方走出来;如何铺垫、如何连缀、如何汇聚、如何突出主题,是思考的重点。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和观照经典的过程。当然,这样做决不是学术研究,而是还原生活,以“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王荣生语)经典的内涵。

上一篇:知道吗?成功的舵手就是你下一篇:例会讲稿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