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试题库

2024-05-13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试题库(精选11篇)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试题库 第1篇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试题库(2009)

一、名词解释

1、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观规范对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2、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沾沾自喜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应用性科学。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问题的总和。

4、思想品德

5、思想品德结构

6、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7、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8、思想政治教育艺术

9、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10、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二、简答题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个人与社会、思想与行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内化与外化、教育与管理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社会调查法、总结经验法

3、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中怎样鉴赏习型组织理论与技术?

4、简述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结合现实谈谈如何批判继承?(15分)

答:首先,在道德教育原则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其次,在教育内容上,重视立志教育、注重修身为本,其理想人格是“圣贤”、“君子”。再次,在道德教育途径上,强调通过多种途径如学校、家庭、社会等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最后,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注重教化与修身的统一。(5)

对待剥削阶级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总的方法:批判继承。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局限性:

A、单纯采用灌输式教育方法。B、公私德不分的倾向。C、“重规范,轻人格”的倾向。(5)

对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古为今用”的思考:A、突出“德育首位”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保证。B、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C、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是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5)

5、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联系实际说明其中一种功能。

6、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联系实际说明其中一种功能。

7、完成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8、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它有哪些主要特点?

9、联系实际谈谈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0、如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1、简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

12、试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征

13、试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14、如何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15、思想政治教育有哪些主要原则?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这些原则?

16、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何意义?

17、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有哪些?联系实际谈谈其中一种方法

18、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19、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有什么意义?

20、联系实际说明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

21、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载体?其特征有哪些?

22、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播载体各有什么特征、功能?如何运用好这些载体?

23、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24、形成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应该做好哪些重要工作?

三、论述题

1、简析行为科学的基本观点及代表理论,并分析行为科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异同。

2、答:答:一方面,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尊老爱幼、保护环境蔚然成风,但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一些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趋势背道而驰的丑恶现象也大量存在着。(5)

A、建立正确的道德导向。首先,要承认人们通过正当途径追求自身利益的道德合理性,又要提倡和发扬为社会奉献的精神。其次,公德建设要调整战略重点。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战略重点必须从精英道德建设转向大众道德建设,重在规范大众的日常行为,兼顾倡导不断提高道德境界。(5)B、改变道德教育的方式。(5)C、注重法律的作用。(5)

谈谈在新形势下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20分)

校园文化就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它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其主要内容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制度文化建设。(5分)

3、在新形势下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建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首先,“要让校园的每堵墙壁都说话”,我们的理解就是赋予校园里的建筑设施具有丰富的文化涵义。其次,要做好校园的净化、美化和绿化。(3分)

2、营造奋发向上的校风,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校风最集中的体现是学风和教风。教风是主导、学风是主体。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抓好领导作风建设及从教职员工入手,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在学风建设方面,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将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传递给学生。(3分)

3、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发挥校园文化的控制功能。首先,要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其次,要加强常规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第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3分)

4、优化人际关系,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之间关系、教师之间关系。(3分)

5、精心开展文化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校园文化活动要系列化、特色化、常规化,通过各种多样的活动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美育教育。(3分)

总之,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当前,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将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新形势下学校实施推进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新媒介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答:

一、新媒介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

1、新媒介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领域。

2、新媒介为思想政治教育创建了新平台。

3、新媒介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模式。

4、新媒介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课题。(6分)

二、新媒介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思想教育原则,是对教育内容和形式一般性质的体现。在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介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1、民主平等原则。

2、正面教育原则。

3、稳定性原则。

4、针对性原则。

5、实效性原则。

6、疏导原则。

7、创新原则。(12分)

5、试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适应超越规律: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的规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决定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选择的社会思想品德要求的内容层次及相应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具有反作用。(5分)

A、适应: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要适应学生的内在心理。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要符合学生的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和意志力和行为习惯系统。(5分)

B、超越: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要超越学生的内在心理。由外部要求“超越”内在心理而产生的内部矛盾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方法:首先,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志向水平,其次,对一些比较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5分)

四、案例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试题库 第2篇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有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实施影响 促成转化)。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4、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法的主要方式有(理论讲授法)、理论学习法、(理论宣传法)、演讲报告法。

5、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6、我国现阶段的道德可分为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两个层次。

7、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艺术有疏通引导艺术、语言文字表达艺术、(报告、演讲)艺术、个别谈心的艺术、(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运用制度、规范的艺术奖惩的艺术、组织会议的艺术。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B、教育学基本理论 C、伦理学基本理论 D、政治学基本理论

2、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原则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A、德育至上 B、以修身为本 C、“正人必先正己” D、“学在官府”

3、提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现代美国著名道德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 B、卢梭 C、裴斯塔洛齐 D、柯尔伯格

4、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成熟的标志是()A、《古田会议决议》 B、《论持久战》 C、《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 D、党的“七大”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是()

A、思想道德建设 B、民主政治 C、依法治国 D、科学文化建设

6、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是()

A、儿童 B、少年 C、青年 D、领导干部

7、共产主义人生观以实现()为最高理想

A、人的全面发展 B、无产阶级专政 C、人类解放 D、共产主义

8、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

A、个人主义 B、利己主义 C、集体主义 D、泛爱主义

9、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是()

A、理论教育法 B、实践锻炼法 C、榜样教育法 D、自我教育法

10、同辈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具有()特点

A、权威性 B、计划性 C、全面性 D、自由性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文献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社会调查法 E、总结经验法

2、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可以从()等方面进行

A、目标导向 B、政策导向 C、舆论导向 D、自主导向 E、自由导向

3、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主要包括()

A、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B、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教育 C、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D、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E、人生价值评价教育

4、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有()

A、方向原则 B、求实原则 C、民主原则 D、渗透原则 E、层次原则

5、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特点是()

A、科学性 B、应用性 C、针对性 D、系统性 E、模糊性

四、名词解释(前两个每个3分,最后一个4分,共10分)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2、思想品德结构——

3、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2、简述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3、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4、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主要有哪些?

5、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六、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新时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有什么意义?应采取哪些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

2、试论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

3、怎样实施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第三套试卷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思想道德建设

2、实施影响,促成转化

3、马克思主义哲学

4、理论讲授法 ;理论宣传法

5、有道德;有文化

6、共产主义

7、报告、演讲;协调人际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A

2、A

3、D

4、C

5、A

6、D

7、D

8、C

9、D

10、D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ABCDE

2、ABCD

3、ABC

4、ABCDE

5、ABCD

3分,最后一个4分,共10分)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完成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在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切方式、办法或手段的总和。

2、思想品德结构——是指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具体而言,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的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倾向性的整体。

3、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就是通常所说的“小环境”,一般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组织环境、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环境。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是唯物史观最根本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或促进社会进步,或阻碍社会发展。这一原理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既被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我们必须据此去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地位作用,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进步的要求,防止和克服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或“万能论”这两种错误倾向。

2、简述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答: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往往通过一系列具体矛盾表现出来: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2)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3)受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

4)教育者与教育环体之间的矛盾;(5)受教育者与教育环体之间的矛盾;(6)教育介体与教育环体之间的矛盾

3、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答: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有:(1)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2)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

(3)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以及思想实际。

4、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主要有哪些? 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主要有:(1)管理载体;(2)文化载体;(3)活动载体;(4)大众传媒载体。

5、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答: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重要性体现在:

(1)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主观作用的基础;

(2)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保证;(3)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六、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新时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有什么意义?应采取哪些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

答: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意义有:

1)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2)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进行;(3)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应采取这些方法:

(1)文献法;(2)观察法;(3)实验法;(4)社会调查法;(5)总结经验法。

2、试论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

答:(1)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客体因素能否产生预期作用,不在于客体因素本身,而在于接受者本身的主体因素,在于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只要在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都与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相互一致、相互协调的条件下,才肯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相互一致、相互协调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实现的。客体因素的影响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与主体相联系,才能达到主客体的相互协调与平衡,使主体获得思想品德认识。思想品德认识经过转化,然后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变为实际的思想品德行为,并坚持下去成为习惯。接着再在社会实践中通过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反馈,开始新一轮的主客体因素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平衡运动,获得一个更高水平的思想品德行为,由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2)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主体内在的思想的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在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转化过程中,主体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之间在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方面不断地由不平衡到平衡、由不适应到适应的矛

另一方面,主体当前对一定的社会要的反映同原有的思想品德状态之间的矛盾斗争。

3、怎样实施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答:(1)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贯彻方向原则要做到:要统一对坚持方向原则必要性的认识;贯彻方向原则要讲求科学性;贯彻方向原则要坚持“一贯性”,即锲而不舍、一贯到底。

(2)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求实原则要有求实精神,要讲究方法,要勇于创新。

(3)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民主原则要正确认识民主与集中的辨证关系,要敢于和勇于发扬民主,要科学地实行集中。

(4)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行渗透原则,要协调关系,组成合理的系统教育结构;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循循善诱,倚重人格塑造;循序渐进,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发展的良性循环。

(5)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贯彻层次原则,必须做到:要深入调查研究,正确区分受教育者的思想类别与层次,科学地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依据受教育者的思想层次特点,同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正确选择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要正确理解层次原则,不能将层次片面地理解为划分等级,不能使层次绝对化。(6)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贯彻激励原则,必须做到:运用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以精神鼓励为主的原则,激励人们自觉调整内在需要及逐步提高需要层次;运用正反面教育相结合,以正面教育为主,激励人们择善而从、见贤思齐,自觉选择和确定正确的行为动机;运用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的原则,激励人们不断调整自我行为方式。

(7)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行主体原则,首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树立“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其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

能力为主;最后,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大胆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试题库 第3篇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水平

在运用心理学原理, 加强医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 首先应该认识思想教育的内容都包括哪些, 不能盲目教学。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 大学是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我们要将思想道德教育扩展到政治道德和法制等各项内容中,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和抗挫能力, 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能力, 根据心理学原理, 每个人都崇拜比自己强的人,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提高自己, 让自己成为思想道德教育上的受欢迎者, 提高自己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在现实社会中, 人们往往是模仿其他人的角色, 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然而, 什么是好的方向, 就是这里所说的权威效应, 他并不单单指人的地位有多高, 而是在生活中他能够以理服人, 能够受人尊敬, 能够建立威信, 不仅能够做好教育者的角色还能做好各种社会角色, 而且具有很高的个人修养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有权威的教师能够让学生愉快自觉地接受教师的劝说和教育, 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正能量。其次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采用各种方式教育医学生, 以后成为医生, 可能比较苦比较累, 要培养学生不怕吃苦, 服务他人的精神和品质。比如, 可以向学生传达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又有重大贡献的人, 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的心态, 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做人民的好医生, 照顾病患、为病人着想。

二、立足心理学把握好医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只有深入了解学生, 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深谙医学生的心理特点。首先, 要了解现在一些学生的逆反心理, 你强加给他的教学内容并不是他想要的, 然后他就刻意地回避, 甚至向着反方向来。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潜移默化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在一个缓慢的过程中逐渐产生效果的。其次, 要了解学生的需求, 不仅要了解他们的自身特点, 而且要关心他们学习、生活上的需求, 了解他们对情感上的需求、思想上的需求。现在的大学生生活比较顺利, 受挫折比较少, 进入大学之后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膨胀, 面对大学生活的新特点, 往往容易受到各种刺激, 当学习、人际交往、恋爱遇到困难时就会茫然不知所措, 甚至会出现自卑、休学退学措等现象。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 要深刻了解学生的心思, 通过心理学教育帮助大多数学生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以及在困难面前敢于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尤其是医学院校, 是一个掌握医学知识的部门, 有些学生如果不能有正确的思维模式则很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再次现在的一些学生容易封闭自己, 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特点可以采取情感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这也是心理学原理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学生往往心思细腻, 易于产生情绪波动, 感情是复杂多变并十分不确定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心理咨询室的方式, 走进学生内心, 让学生敞开心扉, 也可以采取跟学生做朋友的方式, 让学生能够去除心中的芥蒂与老师交流。老师应在各个方面照顾学生的需要, 让学生真正懂得世间是有真情存在的, 从而在以后的医生工作过程中也能够积极主动地考虑病患和病患家属的感受, 从而为今后和谐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伟大力量。

三、注重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同样重要, 好的教育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被教育者的思想觉悟, 实现思想转变, 从而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首先可以精确运用单面论据和双面论据。从霍夫兰德的心理学实验中我们可以得知对于不同学生, 要妥善选择应用单面论据还是双面论据, 大学生一般选择正、反两方面的双面论据较为合适。比如, 我们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教育, 就既要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要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现代的发展, 又要介绍当时影响较大的经济学理论, 特别是对于后世有深刻影响的经典经济学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严谨的态度深入分析评价, 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鉴别能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中也要合理地联系实际, 科学分析我国改革发展中理论应用取得的重大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其次可以精确运用无意识原则。无意识原则的精确运用在于论道而不说教, 讲述道理而又不生搬硬套, 把教育目的埋藏在相应的活动内容中, 让学生体验其中道理,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心灵的启发, 人格的升华, 情操的陶冶, 事半功倍地达到教育目的。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 自由意识的提高意味着传统的说服教育显得生硬死板, 运用恰到好处的方法能够自然地突破学生的防备心理, 自然而然地将理论教育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发自内心地理解和提高政治觉悟。如果只把政治教育当做任务来做, 则势必会遭受学生的排斥心理, 无意识原则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实现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再次社会价值与自我的工具价值相结合。长期以来, 我们都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性, 以基本道德规范为蓝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以大学生为全面发展目标进行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这种教育应当注重启发。在心理学家布鲁科弗和埃里奇森的心理学理论中, 有自我的工具性评价这一概念, 即自己完成某个特定的任务得到的奖励和付出的代价的评定, 要让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有好处, 有多大收获, 这样学生就会认真学习。实践中学生也经常会问为什么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这一问题, 如果不加以解决则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 大学教育的不断发展,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读大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 要将思想道德教育放在大学生教育的首要位置。运用心理学原理能够更好地促进现在的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 能够更多地为社会输入符合新时代发展和职业需求的具有职业道德的尖端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睿.郝绍菊.运用心理学原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华章, 2012 (4) .

[2]李俊.试论高等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以学生道德规范教学为例[J].时代教育, 2013 (7) .

从高考试题看化学反应原理 第4篇

摘 要: 化学反应原理类试题主要把热化学、电化学、化学反应速率及三大平衡知识融合在一起命题,如图像或图表形式,重点考查热化学(或离子、电极)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反应速率大小、平衡常数及转化率的识别与绘制等。

关键词: 题型特点 备考策略 题型分析

化学反应原理是高考“主考”和“必考”的内容,纵观近几年新课标高考主观题型中,反应原理的考查一直占有半壁江山,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知识更是反应原理考查的重中之重。

2014年全国Ⅰ卷:28题考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盖斯定律的应用,化学平衡常数及相关计算,图像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大小比较。

S2015年全国Ⅰ卷:28题考点:氧化还原反应,溶度积常数的计算,根据键能计算反应热,平衡常数,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及电池能量密度计算。

2016年全国Ⅰ卷:27题考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实验现象的描述,转化率、平衡常数的大小判断,利用溶度积常数计算离子浓度。

2017年全国高考预测:预计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中仍以工业生产为载体,综合考查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电化学知识的综合应用等。

一、反应原理主观题型的特点

反应原理主观题型有如下特点:1.题头:以真实化学生产实际为背景。

2.题干:以表格、图表的形式提供相关信息,以熟悉的物质、新颖的情景呈现。

3.题尾:根据表格、图表中涉及的知识设问。一般考查的内容较多,思维转换角度大,试题难度较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

那么具体考什么?

1.书写:(1)根据盖斯定律书写热化学方程式;(2)电极反应的书写。

2.判断:(1)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2)平衡移动的判断;(3)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4)速率平衡图像。

3.计算:(1)化学反应速率;(2)反应热;(3)化学平衡常数及计算。

二、备考策略

该类试题难度一般较大,解题时要认真分析每个小题考查的知识点,迅速转变思路,具体步骤:

1.审题——浏览全题,明确已知和所求,挖掘解题切入点。

2.析题——仔细审题,关注有效信息。

(1)对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类试题:

明确横纵坐标的含义→理解起点、终点、拐点的意义→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

(2)对于图表数据类试题:

分析数据→分析数据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数据的变化规律→挖掘数据的隐含意义。

(3)对于电化学类试题:

判断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分析电极类别,书写电极反应式→按电极反应式进行相关计算。

(4)对于电解质溶液类试题:

明确溶液中的物质类型及可能存在的平衡类型,然后进行解答。

3.答题——合理切入,规范正确答题。

(1)从目的和反应原理切入;(2)针对题目中涉及的问题切入;(3)联系相关理论切入;(4)注意文字表达(因果、对比)、书写规范。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试题库 第5篇

考试科目:思想政治教育原理

招生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一、简答题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成要素

3、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和规律

4、“灌输”和“疏导”的关系

二、论述题

1、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和当代特色

2、试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关系

3、和谐文化与加强和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要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首先就是要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否具有特殊的研究领域以及特殊矛盾。

1、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只研究人的社会属性的一个方面,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殊地研究领域。对人的这一方面的研究,其目的就是要摸清人的思想行为变化发展的规律,从而有针对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的思想向社会发展说要求的方向变化,进而促成人的全面发展。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这一问题,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们倾向于认为“一定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因为:第一,这个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内在根据;第二,这个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推动着它的发展。这一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动力,而社会环境又会不断变化,社会会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受教育者的思想也会产生一些新的情况,两者之间会出现新的不平衡,如此发展。第三,这个矛盾还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其他矛盾。如教育者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等等。

2、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成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主要由八个方面的要素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控制、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程序、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保障。

1、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主体。作为一种政治实体,它究竟是主体还是客体,完全取决于他们处于何种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之中,即取决于由这些关系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方向。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地位是交错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诸要素中起主导作用,对它的研究,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的基础。

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何行为均有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则更为鲜明、更为强烈。而且,除了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环境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机制诸要素中起着导向的作用。为此,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研究,客观上成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研究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可分为两种:总体目的与分项目的、终极目的与阶段目的。它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作用的过程、状态及程度等,都各有不同,有必要对其特性分别加以研究。

3、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的动力。作为一种能够自我运行、自我调节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必然存在一种能够推动这种自我运行稳定向前发展的动力。离开了动力,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不能正常进行。一般而言,动力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

4、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的环境。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必定在一定的环境之中运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运行环境有小环境和大环境之分。小环境指直接与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关系的环境,大环境则指整个社会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正常与否会改善或破坏环境,环境本身的变化也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

5、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控制。它是整个机制运行不可缺少的基本保证,运行控制的好坏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目的能否达成。根据运行主体、运行方式、运行阶段、运行程序、运行状态及具体运行目的等方面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可相应采取不同的运行控制方式。

6、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因具体的运行目的、运行动力及运行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往往采用不同的运行方式。运行方式是为运行目的服务的。最有利于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方式,是最佳的运行方式。

7、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程序。即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步骤与次序。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范围、环节、内容及所处运行阶段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程序有所不同。运行程序是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用的重要保证。

8、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保障。即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得以正常运行的必要的内外部条件。它包括专门的机构及其人员,相关的规章与制度,必要的资金和装备,以及相关的外部环境等四方面内容。

以上八个要素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个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们各自的状态如何,每个要素与其他要素的关系如何,都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整体状态。

3、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和规律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社会所要求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通过一系列矛盾表现出来,体现在受教育者的知、情、意、信、行诸因素的发展不平衡之中,并且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深化,是这一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也可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实际上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四因素的相互矛盾关系的集中表现。而四因素的相互矛盾又是基本矛盾的展开。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1612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是指教育目的、任务、途径、方式方法与教育效果之间的矛盾关系及其内部矛盾。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的本质联系及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据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适应超越律”,具体而言可表述为: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既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基础和发展要求,又要超越受教育者的原有基础,体现社会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的规律。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具体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存在许多具体矛盾,因此也就存在许多具体规律。

4“灌输”和“疏导”的关系

灌输和疏导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灌输是疏导的前提和基础,疏导是灌输的必要条件,由此决定了两者统一具有必然的规定性和客观合理的理论依据。贯彻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属性和党性原则,必须坚持不懈地对人民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而要取得成效,就必须运用疏导的方法,做到灌输与疏导相统一。研究人的思想形成、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坚持灌输和疏导的统一,符合人的思想形成、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加强、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二、论述题

1、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和当代特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历史时期;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探索出两条中国特色的道路;创立作为指导思想的三大理论成果。

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民族化”这一基本内涵非常明确。此后,毛泽东又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或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或具体实践)相结合(或之统一)”的科学概念,来表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这两个科学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史的第一块里程碑。二是明确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三是构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核心理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四是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成果之大全。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个飞跃还在继续,直至目前已获得一个实践成果,两个理论成果。无论实践成果,还是理论成果,都包括“民族化”和“当代化”两个内涵。所谓一个实践成果,即探索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试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关系

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讲,是指社会或社会集团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里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就是一种文化,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即政治文化、伦理文化。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实现个体的政治、道德的社会化。作为传播社会文化的基本手段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种教育对象,而且也是一个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两个方面的活动,一方面,社会的每个公民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另一方面,社会凭借各种手段传播政治信息和意识形态,使人们接受政治生活的思维和行为的基本模式。前种活动是个体的政治学习,后一种活动是社会的政治文化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社会文化的过程,不应是过去的传统模式,应是一种双向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动过程。

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我们应更自觉地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去积极引导和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朝正确的方向前进。其次,我们要认真研究、积极实践如何更好地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个社会文化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和谐文化与加强和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我党执政能力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要任务,也是全体民众面临的重要任务。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谐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内容,是三者的本质和内涵决定的。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对人的思想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对构建和谐文化的影响:文化载体的这种多样性为新时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注重借助多种多样的文化载体,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以使其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产生更大的积极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在促进社会和谐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化载体有利于增强思

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要教育人、影响人,就必须对人们具有吸引力;第二,提高人们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两方面内在地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符合这个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根本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试题库 第6篇

2008-11-21 11:41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一、简答

1.简述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如何理解尊重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3.如何理解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4.简述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和人类自觉创造过程的统一。

5.简述非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辨析1.正确的意识是客观的,错误的意识是主观的。2.既要讲两点论,也要讲重点论。3.适合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一定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4.阶级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5.知性是认识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试题库 第7篇

2008-10-28 16:12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一、名词解释

1.内化与外化

2.思想品德结构

3.理想教育

4.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结构

5.实地调查评估法

二、简答1.政治工作与思想工作的关系。2.评析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得失。3.联系实际,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途径。

4.评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无用论”和“万能论”。

5.结合我国实际,阐述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

三、论述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试题库 第8篇

一、实施多维互动教学的必要性

(一) 原理课的特点要求实施多维互动教学

原理课着重于运用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来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 具有高度的理论性。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往往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 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和双向交流, 使得学生很难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 不仅导致学生对基本原理难以理解, 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想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得到非常有效的培养和锻炼, 就必须在原理课教学中实施多维互动。

(二) 原理课的教学现状要求实施多维互动教学

目前, 大多数的原理课教学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师生之间缺少主动积极的交流。虽然教师把课备得都非常充分, 上课时理论阐述也很透彻明晰, 但学生在课堂上能自始至终围绕教学思维认真听课、做笔记、独立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的只是少部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看课外书、玩手游、发短信等。教师提出的问题, 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 就会使教师的授课热情受到影响, 正常的教学水平难以发挥, 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在原理课教学中实施多维互动是非常必要的。

(三) 现代大学生的特点要求实施多维互动教学

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手段的迅速崛起和广泛运用, 使得原理课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信息开放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 智能素质普遍提高。他们感知新事物、接受新思想、掌握新技术的范围广、渠道多、速度快, 其已有知识总量集合, 往往超出教师的已有知识容量。同时, 他们还有很强的主体意识、独立思考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 不会盲目地接受书本上的理论, 甚至还会拿某种社会现象来进行质疑。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3]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多维互动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二、多维互动式教学的实现形式

近年来, 在原理课教学中, 我们坚持两个“为主”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 强调两个“结合” (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相结合) , 通过“师←→生”“生←→生”等多种互动形式, 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一) “师←→生”互动,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完成原理课教学的首要条件, 而教师在互动中的角色定位是最为关键的。教师是做书本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做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两重的参与重于一吨重的说教。”只有教师在教的时候, 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学生在学的时候, 教师也主动参与进去, 才能形成“师←→生”双向互动,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确保原理课的教学效果。近年来, 我们在实践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参与的广泛性。为了使学生对某一理论观点印象深刻、理解深透,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 为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 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讲授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价值增殖理论、资本流通与再生产理论、剩余价值分配理论时, 我们就根据不同案例分别采用了讨论、演讲、撰写小论文等不同形式, 引导学生由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思考, 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中国当前经济建设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也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 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教学中, 我们通过多媒体将原理课内容以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把枯燥的概念、理论直观化、形象化, 把学生各个感官都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到学习中去,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原理课的兴趣和热情。如在讲到“资本主义工资制度”“相对人口过剩”“经济危机”等内容时, 我通过放映电影《摩登时代》形象地再现了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使学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有了深刻认识。

但是, 一些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并没有带来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积极作用, 反而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是多媒体教室光线昏暗, 易导致学生出现“多媒体审美疲劳症”。二是画面切换过快, 易造成知识的表层化、碎片化、瞬间化。三是教师面对机子, 手拿鼠标操作;学生面对屏幕, 如同观看电影, “人机对话”削弱了师生情感交流的有效性。

(二) “生←→生”互动,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曾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生←→生”互动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中, 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1. 讨论法。

“生←→生”互动中使用最多的就是讨论法, 即小组成员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展开讨论, 先是各抒己见, 最终达成共识。不论哪一门原理课, 我们都将课本知识与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 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生讨论的同时, 我们教师应不断巡视指导, 有时甚至直接参与到讨论中去, 及时了解讨论情况, 掌控讨论进度和导向。

2. 点评法。

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既要备教材, 又要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 教师应预设几个疑问, 交由A组的学生来回答, 然后让B组的学生进行点评, 对A组回答正确的给予肯定, 错误的给予纠正。其他组也可以进行补充点评, 最后教师总结。这种方法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 辩论法。

辩论是学生参与积极性最高, 也最富挑战性的一种互动形式。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定辩题后, 应让学生在课前认真查找资料、搜集证据、撰写辩论稿, 为课堂辩论做好充分准备。辩论课上, 学生要为己方所持的观点据理力争, 并与对方展开“唇枪舌剑”。“理不辩不明”, 通过辩论,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原理课的认知和理解, 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了专业思维的敏捷性周密性,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 与网络互动, 多角度延伸课外教学

受课堂教学时间所限, 教师无法回答学生的所有疑问。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 进行在线答疑、交流、讨论, 甚至可以建立专门的原理课班级论坛。在这个论坛中, 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上传、下载相关资料, 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这样可以不受人数、时间的限制, 既克服了教学的某些弊端, 又能培养了学生与时俱进、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学习精神。

(四) 与社会互动, 让理论回归实践

与社会互动是原理课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 就是让学生走出学校, 融入社会。具体来说, 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 开展社会调查。

即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问题 (事件、现象) ,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 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 为相关部门提供教学研究资料和社会信息或决策依据。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内容时, 我组织学生到大河乡曲寨村等乡村进行了实地调查, 取得了第一手的真实数据, 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 锻炼了学生能力, 而且使学生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方向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2. 组织专题访问。

专题访问主要是针对某个特定人物或专门问题向相关的人和事进行采访, 既可以拟定不同的问题对同一个人或事进行集中采访和深度挖掘, 也可以拟定相同的问题对不同的人或事进行采访。如我们在讲述“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时, 就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去一些民营企业参观访问。在对这些非公有制企业的生产、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之后, 学生对“我国为什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一知识点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3. 参加社会活动。

我们每个人的个体活动并不都是社会活动, 因为社会活动具有以社会为媒介的性质, 只有以他人为对象、旨在达到预期目标的个人或群体的有意义的行为, 才能称为社会活动。尽管学校团委、学生会每年寒暑假都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但由于受名额限制, 大部分学生无法参加。原理课教师应利用本专业实习基地的优势, 进行一些低成本的、所有学生都能参与的社会活动, 从而使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三、实施多维互动教学的效果分析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探索与实践, 在原理课教学中实施多维互动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坐而论道, 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 原理课教学应该提高教学双方的参与度, 确保学生的主体性。实践中, 我们通过互动教学, 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原理课的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知识的吸收率和内化能力大大提高, 推动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二) 有利于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我们在原理课教学中通过多维互动, 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 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学生角度来说, 我们在多维互动教学中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独立思考中加深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从而形成一种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学习氛围, 最终使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从教师角度来说, 多维互动教学也提升了原理课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因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就必须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并不断更新的知识结构外, 还必须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吃透重点难点, 深入了解学生、把握思想动态, 精心设计教法、实施最佳方案, 创设教学情境、沟通师生情感等, 使教师意志和学生意志和谐统一, 最终使教学目标得以充分实现。

(三) 实施多维互动教学使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近年来, 我们在原理课教学中坚持实施多维互动,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激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而且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通过多维互动,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让学生在课堂上把手、眼、口、耳、脑等都动起来, 并适时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还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对原理课的兴趣, 并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多维互动是一种创新性教学模式, 通过“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网络”“学生←→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把学生的手、眼、口、耳、脑等各个感官都充分调动起来, 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 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求索, 并且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原理课”教学中实施多维互动, 可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原理课,多维互动,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欧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互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基于大班教学环境的探讨.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1 (6) :19-21.

[2]王广利.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方法与原则[J].辽宁教育研究, 2005 (8) :47-49.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试题库 第9篇

一、问答题(5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哪些特点并简述之

2.思想政治教育有哪些功能并简述之

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有哪些途径并简述之

4.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哪些特征并简述之

5.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哪些要求并简述之

二、论述题(2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试题库 第10篇

2012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 试题编号:827试题名称: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共1页)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说明: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或草稿纸上无效。

=================

一.简述题(每题10分,共70分)

1.内化与外化的关系

2.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类型

4.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功能

5.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6.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原则

7.思想意识的三种主要形式

二.论述题(第1、2题每题25分,第3题30分,共80分)

1.论述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立的依据

2.运用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理论,论述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

2016《政治学原理》试题答案 第11篇

试卷代号:220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行政管理专业

政治学原理试题(2007年1月)

一、填空(每空1分,共6分)

1、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2、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3、政治()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

4、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5、古典民主观以()为蓝本,把民主视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提倡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6、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二、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每题2分,共20分)

1、根据政治学的一般分析原理,非政府政治体系由()组成。A.个体公民

B.社团

C.政党

D.市民社会

2、一般来讲,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A.舆论监督

B.公民监督

C.政党监督

D.社会团体监督

3、()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A.密尔

C.卢梭

B.孟德斯鸠

D.托克维尔

4、()是政府的灵魂。

A.权威性

B.有机组织性

C.阶级性

D.公共性

5、英国政府一直在()的轮流执掌之下。

A.保守党

B.共和党

C.民主党

D.工党

6、民主的限度包括()。

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B.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

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D.以不侵人“私人领域”为限度

7、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A.专制君主制

B.立宪君主制

C.二元君主制

D.寡头制

8、()是民主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

A.弹劾权

B.选举权

C.罢免权

D.质询权

9、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

A.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

B.组织政府的手段

C.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

D.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10.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

A.代议制

B.民主制

C.法治

D.法制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18分)1.利益集团 2.政治 3.意识形态

四、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1.为什么说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 2.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要求? 3.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是什么?

五、论述题(20分)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

试卷代号:220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行政管理专业 政治学原理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07年1月

一、填空(每空1分,共6分)1.政治管理

2.选举

3,合法性危机

4.人民

5.直接民主

6.公正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ABCD 2.ABD 3.B 4.C 5.AD

6.ACD 7.A 8.BC 9.ABCD 10.A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18分)1.利益集团指的是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2.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3.意识形态指的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四、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1.(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3分)(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3分)(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2分)(4)政府的执行危机;(2分)(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2分)2.(1)人民主权原则;(3分)

(2)权力制约原则;(3分)

(3)法治原则。(3分)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说来是: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3分)3.(1)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3分)(2)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3分)(3)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3分)

(4)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3分)

五、论述题(20分)答案要点提示:(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以上要点均须展开论述,否则酌情扣分,只答要点,每点给3分)试卷代号:220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行政管理专业 政治学原理试题(2007年7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1、19世纪,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以及公民选举权的扩大,民主得到了真正开发的机会,从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实现了从理论向制度的转化。

2、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经济自由和最小可能的()。

3、制约权力是()的本质之所在。

4、一元主义和()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5、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复合制和()。

6、()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1.第三次民主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的现实显示,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A.经济市场化

B.文化世俗化

C.政治文明化

D.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 2.()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

A.政治发展

B.政治制度化

C.共同富裕

D.政治革命

3.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自由主义和()看成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A.无政府主义

B.保守主义

C.社会主义

D.法西斯主义 4.()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

A.政党监督

B.舆论监督

C.社会团体监督

D.公民监督 5.()是多党制的典型。

A.意大利

B.法国

C.英国

D.澳大利亚

6.议行合一原则是()国家政府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

A.奴隶主义

C.社会主义

B.封建主义

D.资本主义 7.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政治法律研究

B.政治科学研究

C.政治经济研究

D.政治哲学研究 8.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A.复决权

B.罢免权

C.创制权

D.选举权

9.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团发挥其作用的非常规方式有()。A.示威抗议

B.政变

C.恐怖活动

D.司法诉讼

10.在分类研究中,社会成员如何看待政治生活中不同党派、团体和个人之间的()是区分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A.冲突

B.合作

C.竞争

D.团结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18分)1.民主: 2.政治参与: 3.市民社会:

四、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1.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 3.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五、论述题(20分)

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试卷代号:220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行政管理专业 政治学原理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07年7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1.教育的普及

2.政府管制

3.监督

4.全能主义

5.单一制

6.马基雅维利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ABCD

2.B

3.C

4.D

5.AB 6.C 7.BD 8.ABCD 9.ABCD 10.AC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18分》

1.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2.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3.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四、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1.(1)政治色彩浓厚;(3分)(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分)(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3分)(4)治理方法单一。(3分)

2.(1)全球化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3分)(2)全球化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分)(3)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3分)(4)全球化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3分)3.(1)权威性;(3分)(2)支配性;(2分)(3)强制性;(3分)(4)扩张性;(2分)(5)排他性。(2分)

五、论述题(20分)要点提示: 1.价值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不足之处: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4分)2.神学论的解释: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人们凭借对超自然力量的祟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曾经迷惑人,但最终经不起理性思维的检验。(4分)3.权力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4分)

4、管理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现代的政治观念。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角度看,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4分)5.决策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4分)

(根据学生展开论述情况酌情扣分)

试卷代号:220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行政管理专业 政治学原理试题(2008年1月)

一、填空(每空1分,共6分)

1、()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2、19世纪,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以及公民()的扩大,民主得到了真正开发的机会,从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实现了从理论向制度的转化。

3、与古代社会的选举活动相比,近代选举制度在形式上采用()。

4、政府的()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

5、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和至高无上性,()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6、道家的政治学说以()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1.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A.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

B.协商

C.伙伴关系

D.合作

2.在现代法治社会,()监督已经成为公众参与监督的最重要的形式,也是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

A.政党

B.政府

C.公民

D.新闻舆论 3.()是天生的民主派。

A.工人阶级

B.中产阶级

C.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 4.1970年代以后,()的产生,使英美保守主义思想受到冲击。A.生态主义

B.社群主义

C.新右派

D.女权主义 5.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A.公开性

B.自愿

C.责任性

D.一致同意 6.两党制以()最为典型。A.日本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7.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体现了法治原则。

A.司法独立

B.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8.()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

A.组织

B.能力素质

C.身份资格

D.理论与策略

9.行为主义政治学要求用研究()的态度、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政治现象,由此出发,主张以政治行为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A.经济学

B.生物学

C.社会科学

D.自然科学

10.根据()的观点,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A.柏拉图

B.西塞罗

C.苏哥拉底

D.亚里士多德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18分)1.权力: 2.总统共和制 3.民主化:

四、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1.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什么样的意义? 2.政治参与的作用是什么? 3.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问题?

五、论述题(20分)

试述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

试卷代号:220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行政管理专业政治学原理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08年1月

一、填空(每空1分,共6分)1.柏拉图

2.选举权

3.普选制

4.权威性

5.公民权利

6.法自然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ABCD

2.D 3, B4.C5.B 6.CD

7.BCD

8,D

9.D

10.D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18分)1.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2.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3.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四、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1.(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3分)

(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3分)(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3分)(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祛码。(3分)2.(1)政治参与促有助于进政治民主发展;(4分)(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4分)(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4分)3.(1)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3分)(2)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3分)(3)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3分)(4)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3分)

五、论述题(20分)_ 要点提示: 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

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4.政府的执行危机;5.对于一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以上要点均须展开论述,否则酌情扣分,只答要点,每点给2分)

试卷代号:220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行政管理专业 政治学原理试题(2008年7月)

一、填空(每空1分,共6分)1.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2.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的理解。3.作为政治理论,()强调个人自由永远目的、国家权威始终是手段。

4.政治社团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5.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人民主权学说。6.儒家和()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1.在现代社会中,()制度已成为调整国家权力活动的基本途径。A.弹劾

B.选举

C.监督

D.罢免

2.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A.文化

B.经济

C.政治

D.道德

3.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这样的观念。A.政治平等

B.法律平等

C.社会平等

D.收人平等 4.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原因有()。

A.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

B.政府的执行危机 C.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

D.利益冲突加剧 5.民主的限度包括()。

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B.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 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D.以不侵人“私人领域”为限度 6.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A.公开性

B.自愿

C.责任性

D.一致同意 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民主党派属于()。A.在野党

B.反对党

C.执政党

D.参政党

8.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上。A.财产权

B.平等权

C.自由权

D.参政权 9.政治研究科学化进程遇到的难题是()。

A.隐性价值问题

B.价值中立问题

C.经费问题

D.数据问题

10.1880年美国()政治研究院的建立被视为现代政治科学建立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A.华盛顿大学

B.康奈尔大学

C.哈佛大学

D.哥伦比亚大学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18分)1.政治态度: 2.市民社会: 3.政治权利:

四、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1.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政治革命的特征是什么? 3.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包括哪些内容?

五、论述题(20分)试述法治原则的内容。

试卷代号:220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政治学原理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08年7月

一、填空(每空1分,共6分)

1.代议制度

2.政治合作

3.自由主义

4.提供信息

5.社会契约论

6.法家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B

2.CD

3.CD

4.ABCD

5.ACD

6.B 7.D

8.D

9.ABD

10.D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18分)

1.政治态度是指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心理过程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 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环节。

2.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 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3.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四、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1.(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3分)

(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分)

(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3分)

(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3分)2.(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3分)

(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3分)

(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3分)

(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3分)

3,(l)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3分)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分)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3分)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C3分)

五、论述题(20分)

要点提示:

(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

(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5)司法独立。

(以上要点均须展开论述,否则酌情扣分,只答要点,每点给2分)

试卷代号:220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行政管理专业 政治学原理试题(2009年1月)

一、填空(每空1分,共6分)1.英国革命确立了()的民主模式。

2.选举权和()是民主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3.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

4.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原则。

5.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6.政党的产生是现代()政治发展的产物。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1.美国经济学家()指出,民主本来是用来防止一切专制的,但是,如果多数人的统治不被限制,民主这种理想就会成为一种新的专制权力的根据.A.哈耶克

B.熊彼特

C.诺齐克

D.布坎南

2.()认为,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种综合性教义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

A.罗尔斯

B.韦伯

C.托克维尔

D.亨廷顿

3.生态主义是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在发达工业化国家兴起的()的意识形态。A.倡导保护生态平衡

B.相信自然界为有机整体

C.倡导保护环境

D.提倡用温和的改良的办法对待环境危机 4.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奴隶翻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A.专制君主制

B.贵族制

C.二元君主制

D.寡头制

5.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A.民粹主义

B.民族主义

C.精英主义

D.民众主义 6.西方传统政党最早出现于()。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7.八大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本着()的方针,实行参政议政,参与民主政治生活。

A.肝胆相照

B.荣辱与共

C.互相监督

D.长期共存 8.一般说来,政府组织机构主要包括()。

A.行政机构

B.国家元首

C司法机构

D.立法机构 9.渐进一妥协式的发展道路,以()为典型。A.德国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I0.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

A.多党制

B.两党制

C.一党居优制

D.一党制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18分)1政治心理: 2.政治改革: 3重叠共识:

四、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1.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2.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3.理想主义政治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五、论述题(20分)

试评述历史上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试卷代号:220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未考试 政治学原理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09年1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

1.议会政治

2.罢免权

3.信访

4.议行合一

5.统治

6.议会民主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A

2.A

3.ABC

4.A

5.C 6.B.7.ABCD

8.ABCD

9.C

10.A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12分,共36分)

1.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结、兴趣和信念等等。

2.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杜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3.重叠共识指的是持不同世界观、社会观和宗教观的人们在根据其各自的说法,在政治基本问题上给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个重叠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观念。

四、问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1.(1)权威性(2分)

(2)支配性(3分)

(3)强制性(3分)

(4)扩张性(2分)

(5)排他性(2分)2.(1)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这构成了杜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3分〕

(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这构成了社会监督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3分》

(3)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舆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3分)(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3分)

3.(1)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认为人性善,追求公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如果有人昧了“良心”,那主要是由于环境不善,或者一时糊涂,跟着别人没有学好。所以,通过改良环境或强化教育,人总会“弃暗投明”,返璞归真。(4分)(2)对公共权力也多持肯定性倾向,认为政治权力代表公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如果偶尔出现“恶政”或“暴政”,那一定是当政者个人品德出了同题,需要整顿,需要思想教育,加强领导人廉洁自律,以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4分)(3)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保证选拔最优秀、最可靠、最完美的“德才兼备”者当政。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4分)

五、论述题(20分)要点提示: 1.价值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不足之处: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4分)2.神学论的解释: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人们凭借对超自然力量的祟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曾经迷惑人,但最终经不起理性思维的检验。(4分)3.权力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4分)4.管理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现代的政治观念。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角度看,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4分)5.决策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4分)

(根据学生展开论述情况酌情扣分)

试卷代号:220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行政管理专业 政治学原理试题(2009年7月)

一、填空(每空1分,共6分)1.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而()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

2.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得以传播和沿袭。3.在我国,参与政治的社团一般称作(),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4.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和复合制。5.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6.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A.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

B.完善人大的罢免制度

C.完善人大的质询制度

D.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2.新右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的理论具体表述就是()。A.自由经济

B.弱国家

C.干预经济

D.强国家

3.行为主义政治学着重研究()的活动,以期发现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实际行为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

A.政府

B.政党

C.利益集团

D.选民

4.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

A.经济的集中体现

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

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5.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A.监督

B.选举

C.弹劾

D.罢免

6.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

()A.民主权

B.财产权

C.生存权

D.自由权

7.根据()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A.柏拉图

B.西塞罗

C.苏哥拉底

D.亚里士多德 8.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

A.福利改革

B.经济干预

C.自由经济

D.自由贸易 9.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

A.政治哲学研究

B.政治科学研究

C.政治经济研究

D.政治法律研究

10.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

A.权力制约原则

B.法治原则

C.政党政治原则

D.人民主权原则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18分)1.政党: 2.总统共和制: 3.政治监督:

四、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1.民主观念的现代性变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五、论述题(20分)

试述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

试卷代号:220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政治学原理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09年7月

一、填空(每空1分,共6分)1.宪政

2.政治社会化

3.人民团体

4.单一制

5.仁政

6.公正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1.ABCD

2.AD

3.ABCD

4.ABCD

5.B 6.ACD

7.D

8.AB

9.AB

0.ABD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18分)1.政党指的是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2.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3.政治监督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四、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1.(1)民主的意义和“人民”的地位和作用由“人民统治”转化为“精英统治”;(3分)(2)民主的范围:“有限的”或“自由的”民主取代了“无限的”或“极端的”民主;(3分)

(3)民主的运作方式:“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取代“直接民主”或“参与制民主”;

(3分)

(4)民主的基础与前提: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3分)2.(1)政治色彩浓厚;(3分)(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分)(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3分)(4)治理方法单一。(3分)3.(1)权威性;(之分)(2)支配性;(3分)(3)强制性;(3分)(4)扩张性;(2分)(5)排他性。(2分)

五、论述题(20分)

要点提示: 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4.政府的执行危机;5.对于一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以上要点均须展开论述,否则酌情扣分,只答要点,每点给2分)

试卷代号:220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行政管理专业 政治学原理试题(2010年1月)

一、填空(每空1分,共6分)

1、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

2、()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3、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和政治改革。

4、()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5、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

6、中国()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1.道家的政治学说以()为思想核心。

A.王道

B.法自然

C.无为而治

D.非攻 2.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政治哲学研究

B.政治科学研究

C.政治经济研究

D.政治法律研究 3.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A.公开性

B.自愿

C.责任性

I).一致同意

4.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自由主义和()看成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A.无政府主义

B.社会主义

C.保守主义

D.法西斯主义 5.()途径可以把我们引向“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其实质就是“公民自治”的结论。A.理想主义

B.经验主义

C.科学主义

D.多元主义 6.()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A.法律

B.利益

C.阶级

D.国家 7.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

A.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

B.完善人大的罢免制度

C.完善人大的质询制度

D.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8.政治合法性的核心观念是人们对()的理解。

A.政治妥协

B.政治治理

C.政治合作

D.竞争

9.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A.民主权

B.平等权

C.财产权

D.自由权

1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A.经济的集中体现

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

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18分)1.公共利益: 2.宪政: 3.政治态度:

四、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1.政党具有哪些特征? 2.民主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3.政治参与具有哪些特征?

五、论述题(20分)

试述国家与政府的区别与联系。

试卷代号:220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政治学原理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2010年1月

一、填空(每空1分.共6分)

1.公共利益

2.政治权力

3.政治革命

4.个人主义

5.统治

6.儒家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B

2.AI3

3.13

4.B

5.A 6.B

7.ABCD

8.C

9.ACD

10.A13CD

考)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18分)1.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2.宪政指的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3.政治态度是指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心理过程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环节。

四、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1.(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3分)(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3分)(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3分)(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3分)2.(1)经济市场化;(3分)(2)文化世俗化;(3分)(3)政治文明化;(3分)(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3分)3.(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3分)(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分)(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3分)(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3分)

五、论述题(20分)要点提示: 1.国家与政府的联系体现在:(1)政府是国家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没有政府,国家也就不复存在;(2)国家以政府为组织标志,政府是实现国家目标的组织手段;(3)政府是国家的主权代表和具体形态;2.国家与政府的区别主要体现在:(1)政府是国家构成要素之一,而非国家的全部;(2)政府权力受之于国家主权,但并不等于国家主权;(3)政府的功能是国家功能的体现,但是,政府的功能并不同于国家功能;(4)就其组织构成来看,国家是由统治阶级成员和非统治阶级成员共同构成的,而政府不包含非政府的其他社会成员。

(以上要点均须展开论述,否则酌情扣分,只答要点,每点给2分)

试卷代号:220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行政管理专业 政治学原理试题(2010年7月)

一、填空(每空1分,共6分)1.()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2.公共权力具有()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3.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

4.现代社会科学把()当作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5.墨子的政治学说以()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6.一般说来,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只能通过()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1.1949年—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A.民粹主义

B.无政府主义

C.精英主义

D.民众主义 2.()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

A命令方式

B规范方式

C说服方式

D压力方式 3.最先提出政治合法性概念的是().A.布丹

B.霍布斯

C.马克斯·韦伯

D.孟德斯鸿

4.一般来讲,()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

A.社会监督

B.政治监督

C.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

D.政府监督

5.()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意识形态,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

A.自由主义

B.保守主义

C.社会主义

D.无政府主义’

6.在众多政治设计思路中,具有明显对比性的是理想主义现实主义方案,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根源于人们对()的认识和评价的截然不同。A.公共权力

B.民主

C.专制

D人性 7.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主要包括()。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申诉和控告权

C.监督权

D.批评和建议权 8.从总体上而言,善治在精神上仍有相统一之处,这种精神就是()A.效率精神

B.民主精神

C.契约观念

D.法治观念 9.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A.经济的集中体现

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

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10.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A.法治

B.德治

C.礼治

D.无为而治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18分)1.政治信仰 2.公民监督 3.权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1.法治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2.政治改革具有哪些特征? 3.西方发达国家政治社团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五、论述题(20分)

试述民主观念的现代性转变体现在哪些方面?

试卷代号:220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政治学原理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10年7月

一、填空(每空1分,共6分)

1.政治权力

2.权威性

3.政治合法性

4.意识形态

5.兼爱非攻

6.政治斗争

二、选择班(每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1.D

2.D

3.C

4.A

5.A

6.AD

7.ABCD

8.AC

9.ABCD

10.BC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18分)1.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人。

2.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3.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四、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1.(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分)(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分)(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2分)(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3分)(5)司法独立。(3分)2.(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3分)(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3分)(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3分)(4)政治改革以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3分)3.(1)游说;(2分)(2)决策咨询;(2分)(3)社交活动;(2分)(4)支持竞选;(2分)(5)主导舆论;(2分)(6)非常规方式包括合法的方式如司法诉讼、合法示威抗议等,以及非法的方式如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2分)

五、论述题(20分)要点提示:(1)民主的意义和“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统治”转化为“精英统治”;(2)民主的范围:“有限的”或“自由的”民主取代了“无限的”或“极端的”民主;(3)民主的运作方式:“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取代“直接民主”或“参与制民主”;(4)民主的基础与前提: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

(以上要点均需展开论述,否则酌情扣分,只答要点,每点给2分)

试卷代号:220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行政管理专业 政治学原理试题(2011年1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1.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

A.集体

B.政党

C.民族认同

D.利益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民主党派属于()

A.在野党

B.反对党

C.执政党

D.参政党 3.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原因有()。

A.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

B.政府的执行危机

C.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

D.利益冲突加剧 4.两党制以()最为典型。

A.日本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5.()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A.科学主义

B.经验主义

C.现实主义

D.理想主义

6.根据()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A柏拉图

B.西塞罗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7.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A.公开性

B.自愿

C.责任性

D.一致同意 8.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政治哲学研究

B.政治科学研究

C.政治经济研究

D.政治法律研究 9.政治学名著《理想国》的作者是()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西塞罗

D.苏格拉底

10.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

A.墨家

B.儒家

C.兵家

D.道家

二、填空(每空1分,共6分)11.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________。

12.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_______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3.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________和霸道。

14.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__________。

15.宪政制度将_________、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16.中国__________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18分)17.有限政府 18.市民社会 19.权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20.民主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21.政治选举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22.政治自由主义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五、论述题(20分)

23.试述国家构建的法治原则。

试卷代号:220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U10-2011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政治学原理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11年l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D

2.D

3.ABCD

4.D

5.C

6.D

7.B

8.AB

9.A.10.B

二、填空(每空1分,共6分)11.公共利益

12.人治

13.王道

14.无为而治

15.选举制度

16.儒家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18分)17.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18.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四、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分)20.(1)经济市场化;(3分)

(2)文化世俗化;(3分)

(3)政治文明化;(3分)

(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3分)

21.(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3分)

(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3分)

(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3分)

(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3分)

22.(1)个人主义原则;(2分)

(2)自由原则;(2分)

(3)理性原则;(1分)(4)平等原则;(2分)

(5)宽容原则;(2分)

(6)同意原则;(2分)(7)宪政主义原则。(1分)

五、论述题(20分》

23.要点提示:

(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

(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5)司法独立。

(以上要点均须展开论述,否则酌情扣分,只答要点,每点给2分)

试卷代号:220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行政管理专业 政治学原理试题(2008年1月)

一、填空(每空1分,共6分)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18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上一篇:踩气球 竹竿舞 游戏规则下一篇:健康体检报告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