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叙事诗

2024-05-10

中国最早的叙事诗(精选9篇)

中国最早的叙事诗 第1篇

中国最早的大学

中国最早的大学是哪一所?长期以来一直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前身躯在是岳麓书院,有千年湖南大学,有的说是清朝盛宣怀最早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和1896年的南洋公学,有的说是前身是京师大学堂的北京大学。

其实湖南大学的前身岳麓书院根本不具备现代大学的任何特征,京师大学堂诞生于北洋大学堂和南洋公学之后更谈不上是中国的第一所大学。中国真正的第一所大学应该是诞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外国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瀚大学,它是完会按照西方大学模式设立的大学,这所实力一直很雄厚的大学最终在解放后被强行解体。

但如果说谁是中国官办最早的大学,则是北洋大学堂(1895rh)无疑,之后是南洋公学()1896年。和京师大学堂(1898).武汉大学前身(1893年)和浙江大学的前身(1897年)是中国传统的书院,并不能列入大学之列。因此在1895年之前圣约瀚大学是中国唯一一所大学当然也是最好的大学了。

中国最早的大学

1.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2.清华大学,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曾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

3.湖南大学,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十余所国立大学之一。

4.交通大学,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5.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

6.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1893年),后数易校名,1928年7月正式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

7.华东政法学院,1952年6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华东政法学院由原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等合并组建成立。

8.天津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是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

9.苏州大学,其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

10.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

1.湖南大学

公元976年 2.武汉大学

1893年

3.天津大学

1895年10月2日 4 西安交通大学

1896年

5上海交通大学

1896年 6.四川大学

1896年 7.浙江大学

1897年 8.北京大学

1898年 9.山东大学

1901年

10.山西大学

1902年5月8日 11.西北大学

1902年

12.北京师范大学

1902年 13.东南大学

1902年 14.南京大学

1902年 15.暨南大学

1906年

16.四川农业大学

1906年 17.同济大学

1907年 18.清华大学 1911年

中国最早的叙事诗 第2篇

嘟嘟熊、毛毛球、包包老鼠一起在草地上玩皮球。皮球滚呀滚,滚进草丛里。包包鼠去找,没有找到;毛毛球去找,没有找到;嘟嘟熊去找,也没有找到。

他们在草丛里发现了三只圆乎乎的大鞋子。这是谁的鞋子呀?这么大,这么圆,还有三只。“谁的鞋子?谁的鞋子?”他们喊了半天也没有人答应,一定是没人要的。

包包鼠在一只鞋子下面装上了四个小轮子,做成了一辆小车,坐在上面真舒服啊。

毛毛球在鞋子上拴了两根带子,做成了一个小秋千,悠来悠去真好玩。

嘟嘟熊用大鞋子做什么呢?用它做个花盆吧,种上一朵最美丽的花。

中国最早的车上杂技:汉代戏车 第3篇

一、戏车

戏车是指在车上表演杂技。《史记·万石张叔列传》:“绾以戏车为郎, 事文帝。”《汉书·卫绾传》引此文, 颜师古注:“若今弄车之技。”《汉书·韩延寿传》:“令骑士兵车四面营陈, 被甲鞮鞪居马上, 抱弩负兰。又使骑士戏车弄马盗驂。”张衡《西京赋》:“尔乃建戏车, 树脩旃, 侲僮程材, 上下翩翻。”在汉代以前的史籍中不见有戏车表演的记载, 最早出现戏车一词是在《史记·卫绾传》中, 但是大多的注释家都不认为此戏车就是汉代杂技中…………………………………………………的戏车表演。《史记集解》引汉人应劭的注释说:戏车是“能左右超乘也”。又引三国时如淳的注释说:戏车是“栎机轊之类”。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的注释说:“案今亦有弄车之戏是也。栎, 音历, 谓超逾之也。轊, 音卫, 谓车轴头也。”司马贞解释“栎机轊”即是跳过车头, 实际上也就是超乘。

二、汉代戏车创始

卫绾, 西汉代国人。他的主要活动是在汉景帝时期, 历任中郎将、河间王太傅、太子太傅、御史大夫, 并做过三年丞相。他寡言敦厚, 恪尽职守, 是一位无为政治的奉行者。卫绾膂力过人, 且有高超的御车之术, 汉文帝做代王时, 他就护驾于左右, 文帝即位后, 他随汉文帝至京师为郎官, 不久升中郎将。正是因为卫绾驭车具有超乘的本领, 所以“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 (《史记·卫绾传》) 。但卫绾的“戏车”只是表明他的驭车本领高强, 并非能在车上表演各种杂技, 汉代的戏车表演不是始于卫绾。但是汉代的戏车表演, 确是在原来驭车跳上跳下的启发下而创造的。汉代的戏车表演创始于汉武帝时期。《前汉书·东方朔传》中记载:“今陛下……设戏车, 教驰逐, 饰文采, 丛珍怪。上为淫侈如此, 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这里明确地说戏车是新“设”的, 而不是原有的;是要“教驰逐”, 而不是已经会驰逐了;是要加以“饰文采”, 增添表演的装饰色彩, 而不是因为军事实用。汉武帝在长安城招待西域来的“外国”使者, “于是大角抵, 出奇戏, 诸怪物, 多聚观者”。西域使者来长安城的人数不断扩大, 而汉朝也就“角抵奇戏岁增变, 甚盛益兴” (《史记·大宛列传》) 。正是百戏“岁增变”的情况下, 汉代把军事驭车的超乘技巧加以发展, 成为戏车表演。

戏车是杂技表演而不是体育项目, 但是从戏车表演所需要的人体力量与技巧, 克服困难的意志和精神, 以及驭车、爬竿、走索艺人之间的合作、协调一致, 可以说和体育项目一样, 是人体运动最高超、最完美的体现[1]。张衡在《西京赋》中描写汉代长安城广场上的角抵戏表演, 是把戏车放在最后压台戏的位置上来记述的:“尔乃建戏车, 树修旃, 倀僮程材, 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絓, 譬陨绝而复联。百马同辔, 骋足并驰, 橦末之技, 态不可弥。弯弓射乎西羌, 又顾发乎鲜卑”这一大段描写占了整个角抵戏描述文字的三分之一。李尤在《平乐观赋》中也写了角抵戏, 其对于广场表演细节的描写甚为具体:“戏车高橦, 驰骋百马, 连翩九刃, 离合上下, 或以驰骋, 覆车颠倒。乌获扛鼎, 千钧若羽, 吞刀吐火, 燕跃乌跱, 陵高履索, 踊跃旋舞, 飞丸跳剑, 沸渭回拢, 巴渝隈一, 逾肩相受。”百马驰骋所表演的戏车一类节目, 也确实非广场表演不能奏其功, 非高处观看不能视其详。居高临下, 俯视广场, 不仅视野开阔, 而且有明显的凌驾感, 因此为当时的帝王所乐意采纳。但是, “或以驰骋, 覆车颠倒”, 这说明驰骋中的戏车表演存在“覆车颠倒”的后果。从这两篇汉赋中可以看出, 戏车表演是汉代角抵戏中的重要节目, 动作的惊险使人惊心动魄。

三、汉代戏车表演技巧

汉代的戏车表演中的惊险和高难技巧, 在《西京赋》和《平乐观赋》中已描写得十分清楚了, 但是要从文字上来理解较为困难。汉画像石 (砖) 中有几幅戏车图呈现的是直观生动的感觉。

1. 河南新野县任营村双索戏车图画像砖[2]。

戏车表演自右向左, 近处一骑者肩旗导行, 似为戏车的前引, 远处一骑者正飞马回首, 弯弓遥射, 可能为马戏之一种。两骑之后, 即为戏车上履索倒挂的综合杂技表演场面。戏车有前后两乘, 各一马一橦, 车中均有二人, 一为驭手, 一为乘伎。前一戏车, 马仰天嘶鸣, 飞驰向前, 车中橦木顶端置横木, 横木右端一伎倒挂, 两臂平端, 掌心向上, 两掌心处各置一个如拳头大小的圆球, 左手托一伎, 叉腰半蹲在掌心圆球上, 情态悠然;右手托一伎, 单足着掌心圆球, 一脚抬起, 两臂向上微微弯曲, 轻松自如, 似金鸡独立。后一戏车马昂首疾走, 车中橦端蹲一伎, 两手向两侧斜伸, 右肩微耸, 左手紧握索头, 索的另一头握在前车乘伎的手中, 二人遥相注目, 协力一致。从马的动态看, 前车速度高于后车, 后车驭手仰首望索, 紧勒马缰, 控制车速, 使两车间软索始终保持斜向直线状态, 与橦木夹角成56度。令人惊叹的是, 斜索中段有一上身赤裸、下穿宽裤的履索伎, 正向前递步, 两肩自然摆动, 保持身体平衡。由于所履的绳索是两车连索, 斜向上下, 而且在快速行进中, 其难度大大超过了地上平索的技艺。这种飞车连索上的杂技艺术, 堪称汉代舞乐百戏之精粹。

2. 河南省新野县出土汉画像砖《平索戏车图》[3]。

此图也是双车戏车。前车是单马驾驶, 后车却是双马驾驶。前车的高橦顶端蹲着一人, 胸部肌肉发达, 是一个健壮汉子, 平伸出两手, 左手抓住一人的腿在空中飞腾, 右手抓住绳索的一端, 使拴在后车高橦上的绳索成一直线, 在这连接两车的平直绳索上, 有一人双脚钩绳倒挂。在前车高橦杆的中部有一人双手握杆作水平姿势, 与前车空中飞腾的人平行。地上有一人快速奔跑。从全图来看, 这一双车戏车表演与前图是不同的, 前图的戏车, 车是奔驰的, 而车上的表演却是固定的。此图的戏车, 车也是奔驰的, 表演的人却是跟随马车在跑动中完成动作。在高橦上, 那一个人抓着手中的空中飞人, 是在跑动中跳起完成动作的。那一个跟随跑步的人可能是作保护的, 也可能是在此人跳下后轮流跳上。那一个在前车高橦中部双手抓橦杆的人, 也是从地上跃起抓杆的一刹那, 否则这种姿势是不能持久的。此图的全景则是在驰道上表演, 而不是在广场上, 在戏车之前尚有一轺车 (古代一种轻便的马车, 一般为吏人所乘) , 轺车之前是斧车 (也称轻车, 是一马拖乘的兵车, 因其舆中间竖立一柄大钺斧而得名) 、导骑, 完全是高官出行的仪仗队。在车队驰行的前方路两旁, 站立着前来迎接高官的官吏。可以肯定地说, 此戏车表演是高官仪仗队伍中的一个部分。

3. 河南新野樊集村平索戏车车骑出行图画像砖。

据发掘者认为, 此画像砖被切割成两部分, 从拼合的图像看, 是一幅完整无损的戏车和车骑出行场面。此图也是双车戏车, 但是前后两车都是双马驾驶, 在前车之前有一奔驰的马, 一男子一手握马尾, 一手握绳索的一端, 绳索的另一端则握在前车高橦上一男子的手中, 绳索成一斜线, 在此斜绳上有一人吊悬前进。前车的高橦顶上有一男子两手均握住绳索, 一绳索是与地上人连接, 另一绳索则是与后车连接, 绳索一端则是系在高橦上。在此平行绳索上有一人脚钩倒悬, 在他的手中又握住两根短绳, 一绳的另一端握在前车高橦的爬杆人手中, 另一绳的一端握在后车高橦的爬杆人手中。这样所有表演的人都用绳索连接起来了, 表演更需要协同合作, 一人失误则全局皆败。汉画像石中的戏车图像, 从单车到双车表演, 很能表现出汉代社会文化娱乐发展的趋势, 由造型美向技巧美发展, 由单人表演向多人协同表演发展, 由一般难度动作向高难惊险动作发展。但同时也说明了, 这个发展是戏车艺人以流血牺牲为代价换取来的;这正是汉代刚健文化的特征, 勇往直前, 不怕牺牲, 敢于冒险, 勇于创新。汉代戏车表演的发展当然也离不开统治阶级的喜爱和提倡, 汉武帝为创设戏车项目花了大量的钱财, 长安城广场和平乐观中的百戏表演, 都以戏车为压轴戏, 而且给予戏车艺人以优厚待遇。

汉画像砖上呈现的戏车图像被文物专家称之中国最早的车上杂技。汉代的双车戏车表演是戏车杂技中的高峰, 在汉代以后就再也不见有此高难惊险的表演了。唐代也还有戏车表演, 但是在唐代史料中就未见有更多关于戏车的描写, 大概只是一般的动作, 没有什么突出之处。到了宋代, 各种百戏杂技都得到了发展, 却连戏车一词也找不着, 戏车是完全绝迹了, 在汉代盛行二三百年的戏车表演就此消灭了。戏车的创造、兴盛和衰落, 表现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娱乐发展的轨迹, 即汉代是刚健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那时的社会崇尚武勇, 人民富有冒险创新精神, 喜爱的是武勇性的娱乐, 表现出蓬勃向上的朝气。而在此之后的封建社会, 文明发展了, 儒家思想占了主导地位, 冒险进取的精神却日益退缩了, 社会上的娱乐活动便少了点武勇冒险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刘秉果, 赵明奇.汉代体育[M].齐鲁书社, 2009.

[2]毛保枝.汉画中的戏车与杂技艺术[J].中原文物, 2003 (5) .

最早的中国照片 第4篇

1、达盖尔法照相机,十分罕见的三箱抽屉式伸缩调焦。比起普通的两节套装,收缩后体积更小。吴钢摄

2、这台抽屉式相机上的铜制镜头上有齿轨调焦装置。 吴钢摄

3、保存至今的达盖尔摄影法使用的化学药品。 吴钢摄

1843年,法国海关的使团团长埃迪尔到达中国的广东沿海。他的行李中,有几个巨大的木箱,里面装的都是刚刚发明不久的达盖尔法的摄影器材。埃迪尔在中国的旅行和工作当中,拍摄了许多金属版的照片,这也是有史以来,最早的反映中国题材的摄影作品。

埃迪尔在中国的摄影活动,引起了当地人们的极大兴趣,这是他们第一次看到这种神奇的机器。把一块像中国的铜镜一样的金属镜子,放在一个木箱里面。如同变戏法一样,镜子取出来后,就能够把镜子里的景物固定住。当时的达盖尔法摄影术的金属感光版表面光滑、洁净,而且达盖尔法的照片,由于是直接正像拍摄方式,所以照片上的景物与实际上的景物左右是颠倒的,因而拍出的照片,确实像是从一面镜子里反映出来的。

这位首次在中国从事摄影活动的好心的摄影家,常常把拍摄好的照片送给被摄者。照片流传出去后,不但在普通民众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也惊动了广东的达官贵人。埃迪尔不但喜欢航海、摄影,也有记日记的习惯。从埃迪尔留下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他是如何为他的中国朋友拍摄照片的:

“我去潘先生 (Paw-sse-Tchen)家里做客,用了一天的时间为他们全家拍摄达盖尔法的照片。潘先生的妈妈首先拍了第一张。但是潘先生的太太婉言谢绝了。于是我接着为潘先生的姐姐拍。这位姐姐皮肤很白,但是长得并不漂亮,而且脸上涂了白色、蓝色和黑色的粉彩。后来,又为两位少爷和佣人拍照。小孩也在相机前摆各种姿势,先后拍摄了三个多小时。这时街上传来了锣鼓声,是潘先生的朋友曹(Tchao-Tchum-Sin)带来了五位广东的大官,在从人的前呼后拥下走进大门。他们也是想要见识一下这种新奇的东西。”

“我从潘先生一家人行礼跪拜的姿势,看出来人的身份不一般,他们身穿绣花的丝绸锦袍,也说明他们都是高官。其中最高阶级的是广东副总督富(Fao-Yuen),后面是当地驻军司令甘(Ysean-Keun)将军、海关关长蒲(Ho-Pu)、翰林学士何(Heo-Yuen)、粮食主管陶(Tuh-Leang-Taou)。潘先生把我一一介绍给来人。”

“照片洗印出来后,潘先生和他的孩子们看到了他们的照片,其中有一个孩子的照片和本人像极了。他们都很高兴。潘先生向来人解释摄影的各个步骤。这些人将我团团围住,都非常客气地与我握手,请求我为他们拍照。于是我先给副总督富(Fao-Yuen)拍摄了一张,冲洗后效果很好,我把照片送给了他。结果每个人都要求拍,于是我只好又去准备感光版,为他们拍照。”

从这些日记可以看出。埃迪尔和中国人相处得十分融洽,给他们拍摄了许多照片。而且都当场送给了被摄者。我们知道,当时的达盖尔法摄影,是在金属感光版上直接曝光成正像的,每次只能得到一张照片,所以埃迪尔留下的人像照片极少,都留存在被拍摄的中国人手里了,或许还能在广东一带找到?

4、装载金属版的木箱。 吴钢摄

5、磨制金属版的架子。 吴钢摄

由于路途遥远,埃迪尔带到中国的金属版不多(图4),而且拍摄时程序复杂,先要把金属版打磨(图5)、抛光、清洁,这实在是一件体力劳动。然后把金属版加热(图6),再用特制的光敏箱(图7),利用碘蒸汽,使金属版光敏化。然后用木制抽屉式相机,在毛玻璃上对焦、装片、拍摄。拍摄后还要用显影箱(图8),利用水银蒸汽显影……,拍摄一张这样的照片,的确需要消耗许多时间和精力。埃迪尔在日记中这样写到:

6、用酒精灯把金属版加热。 吴钢摄

7、用碘酒使金属版光敏化的箱子。 吴钢摄

8、木制达盖尔法显影箱。 吴钢摄

“当我走进我的工作室的时候,蒲(Ho-Pu海关关长)来找我拍照,接着有一位将军,和我的朋友林(Tchao-Tchum-Lin)也来了。我同意给他们拍一张合影。拍摄了两张,我留下一张,送给他们一张。他们都很高兴。这位何(Heo-Yuen)先生和满人将军又要求我为他们每个人单独拍摄一张。我用达盖尔法为他们每个人拍摄。一直忙到天色昏暗,光线不适合拍照了。我一天换了十张到十二张感光版,累得筋疲力尽了。告辞时,我想和他们握手告别,我笑着走过去,将军却退后两步,不肯和我握手。我很惊讶,急忙转身走了。”从接下来的日记中的文字可以看出,他对中国将军拒绝和他握手,非常不满意。其实这里面有两国风俗习惯不同而引起的误会。埃迪尔认为他忙活了半天,中国人居然高傲得拒绝和他握手。中国将军一定是不知对方突然伸出一直手来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如果不立即和对方的手紧握一下,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情。这一个小小的插曲,从埃迪尔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一直耿耿于怀,大概始终也没有解开这个疙瘩。日记中记载着他一天拍摄了十多张照片,从我们前面介绍过的达盖尔法摄影的复杂程序,可以知道这的确是一件十分艰辛的工作。

在中国,埃迪尔不但拍摄了一些人物照片,还拍摄了大量的广东一带的风景照片,这些风景照片没有送人,得以保存在埃迪尔手里(图9)。但是在乘船运回法国的漫长旅途中,饱受海风海浪的侵蚀,加上一百年的风霜雨露,照片表面涂层已经受损。现在还有37张11×16公分的金属版照片,保存在法国摄影博物馆中。

9、两层楼的建筑,1844 年,埃迪尔摄

国内的一些文章和书籍,提到了埃迪尔为中国的两广总督耆英拍照,并配有耆英的照片(图10)。还提到耆英曾把照片分赠给各国使者。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耆英的照片的说明文字指明摄影者是埃迪尔,那末这张照片一定是达盖尔法的金属版照片,因为当年其他流行的摄影方式(如火棉胶)还没有发明,那么这块金属版的照片现在何处?如果找不到这块金属版照片,耆英的影像又何以得来?而法国摄影博物馆中珍藏的埃迪尔拍摄的中国照片,则都是真正的金属版照片。再有就是耆英把照片分赠给别人的说法也值得商榷。我们从上面的摄影家的日记和我们所了解的达盖尔摄影法程序中可以知道,拍摄一张这种照片是十分费时间的事情,每次只能得到一张正像金属版照片,试想耆英如何拿着一张他也得之不易的金属版照片而分赠多人呢?实际上,将近十年之后,从负片到正片的火棉胶摄影法发明、又有了名片摄影法的流行,社会上才开始有了把照片送人的习惯。

10, 两广总督耆英像。银版1844,法,埃及(迪)尔摄。 摘自《中国摄影史》

杰出的第一代摄影家埃迪尔、一个法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用现在看来最原始的、也是当时最先进的摄影方法,第一次把中国的山川大地、园林建筑、风土人情,凝固在照片上,并且用文字详细记录下来,保存至今。为我们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也是最早的形象资料。感谢伟大的摄影家埃迪尔。

埃迪尔回国后,晋升为马赛海关总稽查。1877年10月13日,在马赛逝世。

情诗——《中国最早的情诗》 第5篇

既然如此,今天为什么还能看到《诗经》和《书经》?真实的情况现在已经没法说得清楚,说得清楚有这样一点:其中一部分靠口耳相传保存下来,后来又通过文字将它记下。现在民间还在唱《马灯调》、《无锡景》、《孟姜女哭长城》以及“摇摇摇,摇到外婆桥”的儿歌,如果要找书面的底本,图书馆里很难找到,可是却藏在老百姓的口齿之中。《女起解》、《四郎探母》这些戏是有脚本的,爱好京剧的人也会唱,多数却不是从脚本上学来,只是凭着耳朵听来。尽管秦始皇可以倚仗权力把书本烧毁,毕竟无法封闭天下黔首的口耳,可惜当时没有录音机,无从听到歌唱时的方言和音调。这首《关睢》的原义,后代学者说法纷歧,有的说是写文王想念他的未婚妻姒氏;有的说写姒氏为文王得到妃嫔而高兴,即颂扬姒氏宽容不妒,等于为多妻制强作粉饰。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说得好:“夫妇人不妒则亦已矣,岂有以己之坤位甘逊他人而后谓之不妒乎?此迂而不近情理之论也。”随着多妻制的出现,很难使妇女不产生妒忌心理,除非她是个麻木不仁的人,清代俞正燮就说过妒非妇人恶德的名言。晋代谢安想娶妾,他的夫人刘氏不答应,谢安侄子便以《关睢》宣扬妇女不妒忌为理由来说服她,她问《关睢》是谁写的,答道:“周公”。她说:“周公是男子,当然这样宣扬,若使周姥(周公夫人)撰诗,不会有这样话的。”(见《艺文类聚》)谢夫人的话说得很幽默很公道,可算得是维护女权的前辈,真正的幽默也必具有说服的力量。《关睢》决不是周公撰的,但《诗经》的绝大部分是男人所写,历代解释《诗经》的学者也多是男人,因而难免站在男性立场上说话,像上述姚际恒那样已经难得。

那么,这首诗究竟是什么样的诗?情诗!《诗经》中的情诗多得很,《关睢》列在第一首,姑且当作最早情诗,也用不着再在文王、姒氏身上钻牛角尖,而且,果真是文王想念未婚妻之诗,还是情诗。

《诗经》中“君子”的概念弹性很大,因诗而异,不过总是指有人格的上等人,《关睢》中的那个君子,姑且说他是一个少年书生。诗的地点是西北水乡,睢鸠也有以为即鱼鹰,据说雌雄有固定的配偶,也跟鸳鸯相似了。它在水滩上张着翅膀呼唤伴侣,即是求偶。长长短短的荇菜随风飘浮。这样的景物本来很平常,可是一进入这个斯文青年的眼里,感情上就起了不平常的本能性的反应。他已经看中了一个姑娘:“窈窕淑女”。窈窕指姿色漂亮,但色美不等于性善,淑就是指她的性情。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少女,就像长短不齐的荇菜中最悦目的一棵,可是一直没有办法和她接近,因此使他烦闷苦恼:“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自叹没有把握),辗转反侧”。这是说,他在睡意蒙胧中还在想念她,想念无法代替现实,于是而翻来覆去地度着漫长的暗夜。每一个尝受过单恋的相思之苦的青年,读到这里自有深切的体会。

世界及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第6篇

版)

前几天看湖南卫视的一个综艺节目,谈中国的电视广告,并请来了几个当红的广告明星现场串串秀,这些面孔大都是目前电视屏幕上曝光率较高的广告片,象肯德基、益达口香糖等,节目很有意思,让我们再次重温了那些曾经难忘的电视广告。

改革开放后我国正式确立了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并从国外舶来了“市场营销”理论,广告成为中国本土市场营销最有力的武器,其发展创新成为中国市场经济风起云涌的晴雨表,2008年中国广告市场价值达2450亿元。改革开放30年就是中国广告日新月异的30年,带着这种探寻历史的兴趣,我搜集了中国广告发展史的一些资料,虽然很多资料不齐全,说法也不一,但从侧面可作为中国广告发展的见证。现整理如下,仅供各位网友参考。酒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广告形式:

历史上最早的广告已经无从考证,战国时代宋国韩非子的《外储说右上》“宋人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著”。“悬帜”就是挂“酒旗”,这恐怕是最早的户外广告牌。唐朝诗人杜牧写过“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杏花村”应该是一个酒楼的商号,按今天的理解就是所谓的“品牌”了。小说《水浒传》里的广告形式和内容就更具体了,比如武松路过的“景阳岗”有一个酒肆,也打着一杆酒幌子,叫做“三碗不过岗”,这恐怕是中国最早的酒楼广告语。

北宋“白兔儿”——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见图)

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白兔儿”铜版,是中国最早的商标。这块“白兔儿”铜版(见图)就是用来印刷广告的,根据刘家功夫针铺的印刷广告推算,最迟应不晚于公元1127年,即北宋末年。它比1473年英国最早印刷广告的威廉凯克斯顿还早三百年(威氏印刷的是销售祈祷书广告),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印刷广告实物。元代包装纸——中国最早的纸包装广告

1985年11月,考古人员在湖南省沅陵县双桥发掘出一座元代夫妇合葬墓。在女棺的随葬品中发现了两张商品包装纸。这个出土的商品包装纸将包装、广告、商标融为一体,已经具备了现代包装广告的某些主要特征。更令人称奇的是,纸质包装广告上还有可视同防伪标记的朱印。据此可以认为,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纸质包装广告,也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纸质包装广告。参桂补酒——中国大陆第一条电视广告:

1979年1月28日下午15:30,上海电视台播出了“参桂补酒”的广告,这是我国大陆第一条电视广告,揭开了中国电视广告史册的第一页。当年的3月15日下午6:00,又播出了第一条外商电视广告“瑞士雷达表”。同年3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第一条电视广告“幸福可乐”。

春蕾药性发乳——改革开放后最早恢复的电台广告

1979年3月5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第一个恢复广告节目,播出了“春蕾药性发乳”的广告。

蓝天牙膏——文革后中国最早的报纸广告

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率先恢复了商业性广告,刊登了天津牙膏厂的“蓝天”牙膏广告,成为“文革”后大陆第一个报纸广告。丁乃钧——新中国最早刊登征婚广告

40岁的丁乃钧,是四川江津地区进修学院教师,他1981年1月8日在北京《市场报》刊登了征婚广告,一月后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应征者300余人,他后来选中一位吉林姑娘作妻。这则征婚广告给国人传统婚恋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此后征婚广告开始频频在传媒亮相。(据考证,我国历史上第一例在媒体上刊登的征婚广告出自1902年6月26日和7月27日,在中国南北最开明的两份大型日报——天津《大公报》和上海《中外日报》上,先后刊出了由同一当事人做的征婚广告。)

奥琪增白粉蜜——中国最早采用形象代言人的广告

1982年,奥琪增白粉蜜广告在中国电视屏幕上首次推出漂亮的形象代言人。此后纷纷出现的美白、换肤、防晒、抗衰老等化妆品广告,都蕴含着奥琪的影子。燕舞——中国最早出现音乐歌曲的电视广告:(见视频)

1983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燕舞”牌收录机的电视广告,男主角在广告中边弹边唱边舞,“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现在看来似乎很老土,但在当时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在电视广告中非常少见,燕舞广告是当时最早出现音乐歌曲的电视广告。这条广告播出后,男主角苗海忠(后来在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中扮演“九阿哥”、在《封神榜》中扮演“申公豹”)红遍大江南北,据说,燕舞牌收录机卖了2亿台。

小白兔儿童牙膏——中国最早的卡通形式的电视广告 1984年,杭州牙膏厂通过对国内牙膏市场细分,推出“儿童专用牙膏”,并买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广播节目的冠名,同时推出以卡通形式的电视广告,广告语“没关系,我有小白兔牌儿童牙膏”,这可能是国内第一个面向儿童而且是用动画方式的电视广告。太阳神——中国最早导入CI 的电视广告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地久天长!”1987年,太阳神集团是中国第一个成功导入CI的国内企业,在太阳神的电视广告中,那个巨大的“人”字形标志和一群强健有力的男子汉形象构成了太阳神企业外在的视觉印象,而广告中的歌曲则是企业理念的最好诠释。南方黑芝麻糊——中国首次打“温情牌”的电视广告

“小时候,每当听见黑芝麻糊的叫卖声,我就再也坐不住了”,1992年,中国的电视观众都被这一句充满怀旧的旁白再加上那个可爱的小男孩舔碗底的镜头感染了,无数观众沉浸在一片温情脉脉中,南方黑芝麻糊成为中国温情电视广告的鼻祖,获得空前成功。来福灵——中国最早的农药电视广告

“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正义的来福灵,正义的来福灵,一定要把害虫杀死,杀死!”这是1985年风靡中国的一条农药电视广告,当时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会唱这首广告歌。随着广告传播的发展和受众的细分,农药已经彻底退出了电视广告渠道,这个广告更让人记忆犹新。李默然——中国最早接拍电视广告的名人

1985年,著名演员李默然接拍了三九胃泰的广告,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名人做广告,引发社会极大争议,导致李默然不得不捐赠了20万元广告费,并发誓终身不再拍广告而使得这一争议平息。不过该广告让生产三九胃泰的999集团名声大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第一大药厂。如今,利用名人效应的名人广告比比皆是,再也不会有人质疑名人拍广告了。节约用水——中国最早播放的电视公益广告

1986年,贵州电视台仅仅花了15秒,“节约用水”四个字便开创了中国广告业的先河,成为中国最早播放的电视公益广告。之后中央电视台开播《广而告之》栏目,广告业进入了一个从追求利益最大化,转变为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的时代。健力宝——中国最早的本土饮料广告

1989年,李宁代言健力宝,广阔草原、浩瀚沙漠、碧蓝大海,体操王子矫健的身姿在天地间跃动。无论从场面的恢宏、到气魄之豪迈、以及纯本土的制作队伍,这条电视广告都足以成为中国广告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

Chinabyte——中国第一个传播商业网络广告的网站

1997年3月,中国第一个商业性网络广告诞生,Chinabyte嬴得了第一笔广告收入,IBM为AS400的宣传付了3,000美元,广告表现形式为468×60像素的动画旗帜广告。Intel和IBM是国内最早在互联网上投放广告的广告主。北平市立第三职业补习学校——中国最早开设广告班的职业学校

成立于民国24年3月,即1935年3月,校址在鼓楼东大街京兆尹西公街1号,1935年7月迁到北锣鼓巷琉璃寺胡同7号,凡有志从事广告事业,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均可报名应考。学习科目:广告概论,广告图案、广告心理、广告文字、装饰术、公民、国文、英文、工商常识、广告画、广告文学,一周共计30小时,一年毕业。学校不收学生一切费用并酌给书籍笔墨,实习课所需物料由学校购买。

厦门大学——中国最早开设广告专业的大学:

1983年6月,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开设广告学专业并开始对外招生,“广告”一词在当时更多是含有贬义的成分,很多人对广告不了解,也不理解,因此,招生极为困难,据说,首批30名学生入学是求爷爷告奶奶拉来的。25年过去了,2008年厦门大学广告学院的招生要挤破脑袋才能被录取。

附:中国广告大事记:中国最早的广告学专著《广告须知》,1918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初版,作者甘永龙。中国现存最早的报纸广告是1872年的上海《申报》的“全泰盛信局启,衡隆洋货号启,缦云阁启”。(另有一说,更早是在1861年,我国第一份中文日报《上海新报》创刊就刊有启事,吸引客户登广告,启事日:“开店铺者,费用多金刷印招贴,一经风雨吹打,或被亲人扯坏,即属无用„„似不如叙明大略,印入此报,所费固属无多,传阅更觉周密。”)

中国现存最早的报纸广告广告价格是每50字第一天250文铜钱(作价2角5分),第二天至第七天1角5分,第8天1角3分5。

中国最早的“广告”一词出现在1906年的《政治官报章程》中。中国最早的车身广告出现在1908年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上。中国最早的广告公司是上海广告装潢广告公司。

中国最早的橱窗广告出现在1920年名为“勒吐精”牌奶粉。

中国最早的户外霓虹灯广告出现在1927年上海大世界屋顶,名为“白令机”广告。中国最早的承接外贸广告的公司是1961年成立的上海广告公司。

中国最早的一块大型微机控制翻转户外电子广告牌1984年10月,在南京鼓楼出现,面积16平方米。

中国第一个太空载体广告是1994年,四川成都恩威集团公司将广告制作在长征二号捆绑火箭“澳星B3”上。

中国最早在国外发布的户外广告牌是1994年设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三九胃泰”广告。中国最早获得基奥广告节平面设计银奖是1995年5月12日在第36届基奥广告节,广州白马广告为深圳微缩景观锦绣中华创作的宣传册--《家.中国人的故事》。

中国最早获纽约广告节银奖的是1997年1月31日梅高广告策划公司为桂林天和制药创作的《天和骨通广告营销策划案》。

中国最早公认广告界唯一的政府奖是公益广告奖(1997年)。中国最早获“终身成就奖”的广告人是上海的徐百益(1997年)。

中国最早获得第41届纽约广告节获入围奖是1998年苏夏导演的《矮将军液体电蚊香—肥佬篇》。中国最早获瑞士蒙特利尔国际广告节金奖的影视广告是1998年10月浙江华林广告公司为浙江信联轧钢创作的影视广告“浙江信联轧钢”。中国最早获美国美国权威杂志《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最佳广告奖影视金奖是1999年广州泓一广告公司广告为海南航空创作的,广告导演苏夏导演的影视广告《云篇》。中国最早获纽约广告节的THE GLOBALS AWARDS全球奖是2000年苏夏创意并导演的广告片《宫颈康药栓—“Penis/Sperm”篇》。

中国最早获莫比广告奖(电信·网络类)影视金奖是2000年3月,阳狮·恒威广告公司为广东移动通讯创作的影视广告《牵手篇》。

中国最早的广告管理收费办法是1979年上海电视台制订了第一份广告管理收费办法。中国最早的统一的《广告价目表》是1979年10月上海举行的全国部分地区广告业务第一次交流会,制订的《广告价目表》。

中国最早的外商影视广告是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日本“西铁城”广告。中国第一本专业性的广告杂志是1982年《中国广告》杂志在上海创刊并出版。中国第一部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1994年10月27日颁布。中国最早出现一批广告方向专业博士生的时间是2000年。„„

美国老广告 当印刷术在15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广泛运用时,出版业开始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广告出现了。英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纸介印刷广告,当时是用来宣传贩卖教会图书的。17世纪,广告开始出现在英国一些每周出版的报纸上,并且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广告日益流行起来,成为社会生活和商业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9世纪当世界经济开始急速扩张,对广告的需求亦以同步增长。1843年,美国费城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广告代理公司,由Volney Palmer创办。早期的广告代理只不过是报章的广告分销商。但到了20世纪,广告代理开始为广告的内容负责。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第7篇

数学与信息科技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1001刘子燕092310011

5在松柏苍翠,肃穆庄严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一座占地2200平方米的庭院里,坐落着李大钊烈士陵园。淡青色花岗石纪念碑上,镌刻着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辛备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聚集了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黄日葵、何孟雄、罗章龙等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为建党作准备。李大钊还在北京多次会见共产国际代表,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与在上海的陈独秀遥相呼应,积极活动,扩大宣传,发展组织,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李大钊和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负责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在党的三大和四大上,李大钊都当选为中央委员。1922年到1924年初,李大钊频繁地奔走于大江南北,多次代表共产党与孙中山会谈,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1924年1月,李大钊作为大会主席团五位成员之一,出席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参加大会宣言的起草等,为实现国共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委员。此后,直接担负国共两党在北方的实际领导工作。

在李大钊领导的中共北方区委组织和领导下,北方地区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1924年11月,北京开展声势浩大的支持孙中山北上、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与赵世炎等人在北京组织5万余人的示威,有力地支持了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1926年3月,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积极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三一八运动,号召人们用五四的精神、五卅的热血,不分界限地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

李大钊的革命活动,遭到北洋军阀的仇视,他们下令通缉李大钊。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

中国最早的女外交家 第8篇

汉武帝时, 为了结成对抗匈奴的联盟, 汉朝与西域诸国中最强大的乌孙国 (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 联姻, 将解忧公主嫁给乌孙国王。随行侍者冯嫽嫁给了乌孙权位很高的右大将。冯嫽胆识过人, 才干出众, 被当地人尊称为“冯夫人”。

乌孙国王有一位匈奴夫人, 生有一子名叫乌就屠。乌孙国王去世后, 乌就屠杀了新即位的国王, 聚集一部分人马上了北山, 并扬言要请匈奴兵来乌孙。为此, 汉朝派15000名士兵进驻敦煌 , 密切注视着乌孙的动向。西域都护 (西域地区最高长官) 郑吉知道冯嫽的丈夫右大将与乌就屠关系很好, 便请冯嫽前去劝说。冯嫽不顾生命危险, 亲自至北山面见乌就屠 , 向他陈说利害。乌就屠于是请冯嫽从中斡旋 (wòxuán) , 并希望汉朝给他一个封号。

后来, 汉宣帝征召冯嫽万里入朝, 冯嫽侃 (kǎn) 侃而谈, 宣帝对她十分器重, 正式任命她为出使乌孙的使节 。冯嫽乘锦车, 持汉节, 率人前往乌孙。抵达后, 冯嫽代表皇帝诏令乌就屠前来, 正式册立解忧公主的儿子元贵靡为“大昆弥” ( 昆弥即国王 ) , 乌就屠为“小昆弥”, 并赐二人金印绶 (shòu) 带。至此, 乌孙的动乱得到了圆满解决。

公元前51年, 因解忧公主年老, 思归故土, 冯嫽随同她一起返回都城长安。这时, 乌孙大昆弥元贵靡的儿子星靡代行大昆弥事, 由于星靡性情怯弱, 乌孙国内又不稳定。于是, 年逾花甲的冯嫽又一次踏上万里西行的征程。

作为一个女子, 冯嫽几次被朝廷任命为正式使节 , 出使异邦, 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最早的火锅 第9篇

在当今饮食活动中,最受欢迎的可能就是火锅,一个小小的火锅容入了各种食物,它不但能够满足食客的不同口味,而且也是烘托气氛联络情感的媒介。其实火锅并不是近代人的创举,翻开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火锅早在3000年前商周时就已经使用,不过那时它不叫火锅,而是叫温鼎。

数量不多又受地域所限的温鼎

温鼎都有哪些种?

从温鼎的出土年代早晚可以勾勒出一幅温鼎产生和传播线路图。在殷商时,中原文化势力影响到了江南,江南史前文化的发展首先发明了温鼎,温鼎的优点被当时贵族所接受;又经过人员的流动传播到了西周祖地。在周的发源地使温鼎的功能及器形更加完善,由于温鼎的实用性较强,又向中原的周边山西、内蒙古、江苏等地传播。现今已发现的温鼎可分为三类:

方形温鼎

代表作为兽面纹青铜温鼎。该鼎于1989年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腹部各面饰有上下二层环柱角展体兽面纹,两旁纵向共目夔纹。纹饰线条宽平,图案简明,一侧宽面横开一口,口前置门,门可上下转动启合,还设置了用来固定闭门的插销。外底之上5.5厘米处瞻腹腔设有内底,内外底间形成夹层,起着炉灶的作用,在夹层里放上炭火,加热的温度虽不及柴火燃烧之高,也可以保持所盛食物常温不冷,美味飘香。据专家说,这是中国的火锅鼻祖。

圆形温鼎

代表作为窃曲纹温鼎,现藏于陕西省周原博物馆。该鼎有两个方形大耳,口沿下有窃曲纹环绕一周,鼎下部空间放置炭火,有一个方形灶口,无门,三根柱状足支撑着鼎身。此温鼎缺乏排烟窗口,工艺水平相对不成熟。

带托盘温鼎

代表作为晋候温鼎,该鼎为方折沿,腹略鼓,附耳,卷尾鸟形扁足,扁足间连铸有圆形托盘,盘底有3个十字形镂孔。口沿下有相对的回首龙纹,这是西周穆、恭时期较流行的一种龙纹形式。器腹内壁铸有铭文5字,记“晋候作此鼎|”,从其形制看,它是一件可以在托盘中加炭保温的温鼎,托盘中的镂孔用于通风去灰。

以上三类温鼎,尽管出土地点不同,造型各有特色,但其功能是一样的,都是用于筵席间加热食物。Link火锅小史

Link火锅小史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据考证,解放后出土的东汉文物“镬斗”,即为火锅。唐朝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食火锅的情景。到宋朝,火锅的食法在民间已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元朝,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至清朝,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是山雉等野味。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相传,他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盛宴。

温鼎,作为温食器,在出土的青铜器中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地域性很强,它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西周时得到发展,到春秋战国时却销声匿迹了。温鼎均属于小型鼎,有着使用方便、易于移动、边煮边食、可涮可食的优点。其分布范围多在中原地带的周边,而且数量有限,在商代晚期的殷墟中也不曾发现。这说明此器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推广普及,只是在个别地区使用。

各地的温鼎器型相差较大,有方形温鼎、圆形温鼎、带托盘温鼎。从火膛所置的位置看:有内置式和外置式两种。内置式火膛有方鼎和圆鼎,其构造分3个部分:用夹层把鼎内容积隔成上下两部分,上层空间作为盛羹用;中层有屋形空间作为火膛放燃料,周围有开窗,前面有火门,火膛底板有通气的算眼,大膛周围有挡火墙和溢烟口,可以防止火焰窜出,灼伤用餐者;下层有足,用于抬高火膛,隔离垫衬物体,使高温不易传递,起到安全保护作用。外置式的就是带托盘的温鼎,分3个部分组成,上部分是盛羹的圆鼎;中部分是放燃料的托盘,托盘是独立的火膛,设置在3个鼎足的中间;下部分是鼎足。从加工的工艺看,内置式比外置式难度要大,铸造技术要求高,外观及纹饰比较复杂。

温鼎盛行自有原因

温鼎这一器具的出现,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在商周时期,羹是贵族的主要食物,他们为了追求羹的味美,增加饮食中的享受,便用温鼎加热,所以才使得鼎这种器具开始盛行。那时羹的名目很多,几乎所有可以入口的动物肉都可以做羹,其名称随着肉的不同而各异,见于文献中的羹名有羊羹、豕羹、犬羹等,这些羹除用肉外,还要加上一些碾碎的谷物,这是羹的传统做法。

二是由于当时祭祀活动的盛行。根据《周礼》的记载,凡天子饮食时都有祭。祭祀被看作是最为神圣肃穆的活动,饮食时中餐与晚餐,天子、贵族都必须首先祭祀其神灵祖先,以示孝敬虔诚。在祭祀中所陈的祭品多为饮食之物,每次祭祀活动,天子都要亲临。最后,这种祭祀仪式直接变成了饮食场面。宴罢,将所余酒肉赐群臣,谓之“归胙”。归者馈也,胙者祭肉也。凡低级役隶如厨官、舞者、乐工乃至守门人之类皆可获此赏赐。

这些祭品在祭祀时并不加入调味品,祭祀完成后待食用时,才加入各种调味料。而这些祭品如果不进行加热,香味就难以挥发,不易激起食客的饮食欲望,因此用温鼎加热,香气才能弥漫整个房间,吃起来才更有兴趣。同时还可以把凉肉、凉菜放到温鼎中边涮边食。

三则是当时席地而坐的分食习惯。商周时的温鼎开口直径多在10~15厘米左右,其容量只适合单人食用,这也从饮食器具上证明了当时实行的是分食制。而文献与考古资料都证明商周之民是席地而坐的,一二人如此,就是大宴宾客也亦然,后世的筵席、席位、酒席等名称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商周时,富贵人家的席前还常置有俎案,其制式一般都非常矮小,这是为了与坐在席上相适应而设计的。人们在这样的筵席上就餐,为了安全只能在上面吃加工过的凉食物。要想改变这种生活方式吃到热食物,就需要在筵席中加热。用当时的鼎加热,会烧坏筵席,是绝对行不通的,所以才发明了温鼎,温鼎下部带足,用炭火作燃料,放在筵席上或者俎板上,都不会造成什么火光之灾。

上一篇:水库建设监理工作报告下一篇:三个月实习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