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组织好课堂论文

2024-05-12

语文教学中组织好课堂论文(精选12篇)

语文教学中组织好课堂论文 第1篇

摘要:课堂讨论既可以使师生竞相登场,充分体现“学为主体”;又能保持信息渠道畅通,实现多维交流,优化教学效果。它不但使大家思维互相碰撞,达到能量转换,教学相长;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做到教学民主,和谐共振。

关键词:课堂讨论 精心准备 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

语文教学中异彩纷呈,最具活力的莫过于课堂讨论了。课堂讨论犹如“旋转的大舞台”,师生竞相登场,充分体现“学为主体”;课堂讨论好比“新闻发布会”,信息渠道畅通,可以实现多维交流,优化效果;课堂讨论也似“原子反应堆”,思维互相碰撞,可以达到能量转换,教学相长;课堂讨论还像“新年茶话会”,课堂气氛活跃,可以做到教学民主,和谐共振。在教学中讨论呈多种形式,但我们在语文课中通常采用的是小组讨论式教学法与问题讨论式教学法,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准备、科学组织和适时地引导、评价。课堂讨论的组织必须把握好几个环节:

一、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分组

要组织好课堂讨论,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这是组织好课堂讨论的基础。一般分组以就近为原则,4~6人一组为宜。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高一点,一个低一点,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的同学组成“同伴系统”,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总之,目的在于创造机会让各有所长的学生在小组内能自主、合作地去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在互补互助中反省深化,在讨论探究中提高;能获得生活的体验和人生的感悟。

二、教师认真准备,确定好讨论的形式和问题

根据教材的内容确定好讨论形式和讨论的问题。确定讨论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紧扣课文内容,体现教学重难点。

2.问题的难度要适度,与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相适应,难度过大,讨论也就无法深入,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3.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便于引导学生挖掘文章主旨,形成观点,体会情感。如在学习《珍珠鸟》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重难点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a、“这是一种怕人的鸟”,我是怎么照顾它的?小鸟还怕我吗?找出相关语句。b、小鸟为什么不怕我了呢?c、作者仅仅是给我们讲述这个故事吗?他想告诉我们什么?这几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由鸟“怕”我到“亲”我的过程中理解“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领悟到“爱”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

三、课堂讨论要全面落实“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课堂讨论中组织讨论是关键。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注意:

1.充分尊重学生,全面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讨论过程在中应尽量少讲,让学生多说,尤其是那些成绩较差、在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在这时候也加入到讨论中,这时教师切忌不能过多干涉,当知识的“裁判员”,而更需要以鼓励的眼神予以赞赏。同时要以讨论成员和引导者的双重身份加入到各组的讨论中,相信学生,鼓励大胆发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打开心扉,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对农村中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组长、记录员、报告员在讨论中各尽其职,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避免成为个别优生的“一言堂”。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讨论时间的安排要适度,不宜过短或太长,否则就会有讨论之形而没有讨论之实或是偏离中心,难以达到课堂讨论的目的。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讨论是让学生自由讨论,但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在表面的、外在的问题上去图热闹,而要让学生针对所学的知识、所探索的内容、问题积极地去思考、交流,因此教师的“导”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如同“放风筝”,要让风筝在天上自由自在飞翔,就必须要抓好手中的线,只有这样风筝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四、适时进行总结和评价

讨论中进行适时的总结和评价是很关键的一步。我们可以选择延时评价,即在学生在讨论中产生反映后找个适当时机进行评价,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评价,教师可以表明自己的观点,若学生还不能理解时,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切莫急于求成。对于学生创新性的想法,则要及时给予鼓励、评价,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师生关系的和谐建立。

在讨论教学中构建现代语文课堂,变“一言堂”为“多言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使课堂异彩纷呈,焕发勃勃生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中组织好课堂论文 第2篇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在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讨论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摸索和探讨,以求提高课堂质量。

【关键词】讨论;探究

新课程要求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要求多样化的学习和个性化的学习,要求学的愉快、轻松、自由,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和实践能力。而课堂上的讨论以至争论,恰恰是能较好的体现以上要求和达成以上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就结合本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谈自己的心得。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自主讨论

在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中,教师搞“一言堂”,把学生作为“待灌的鸭”,一切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这是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而长期受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大多只愿听,不愿说,更不愿意讨论。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被禁锢,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也就大打折扣,因此,要让学生的思维奔腾起来,就要让学生敢于发言,敢于自主讨论。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这一目的前提和保障。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1 理解学生。理解学生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里,洞察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适应学生的活跃思维和情绪变化,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不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求全责备,对学生的哪怕是一点点成绩也要给予肯定和赞扬,对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这样就可以化解学生一时的焦虑和胆怯,轻松投入讨论,投入学习。

1.2 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多交流少指责,多关怀少批评,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师生通过讨论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1.3 宽容学生。无论年龄、阅历还是知识和能力,师生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教师要以孩子的心态看待学生,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尤其是学生中的不同见解,即便学生的意见和见解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也要让他们说完,容他们辨解,给他们理解和改正的机会。这样哪怕是学习上再有困难的学生,只要他们有一丁点自己的见解,也会大胆的说出来与我们交流讨论。

2.精心策划教学,激发学生积极讨论

新课程要求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创生、创造”,进而实现“动态生成”。这就要求新课程下的课堂必须成为师生互动的动态场所,让知识在互动对话,讨论交流中不断生成。而结合教学经验,运用教学艺术,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使教学得以充分互动,使知识得以充分交流、生成,常见方法如下:

2.1 创设愉悦问题情境,进行讨论探究。学生对老师的最初印象往往在课始阶段,课始阶段的教师语言与情境创设,往往形成课堂教学情感氛围的基调。 只有愉悦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产生与教师,与同学交流、讨论、探究学习的欲望。如在讲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一节时,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一段动画:一只可爱的小老鼠往一杯水中先放入一勺糖,糖溶解完后,馋嘴的它尝后觉得不甜,又放了一勺,溶解完后尝觉得甜多了。于是它就自言自语说:“把糖继续加下去,一定会继续溶解下去,那么水也就越来越甜了。”但事实上当它又加了一些后,发现就不能在溶解了。急的小老鼠向在座的.同学说:“怎么会成这样呢?谁能帮我找到原因呢?”虽然是初三学生,但他们看这段动画时,仍是抑制不住兴奋、激动,还没等播放完,学生就已经开始三言两语发表言论,自主交流了,甚至有个别同学因意见不同已经争论起来了。可见将呆板的知识借助儿童的语言思维,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不仅感觉亲切,而且更愿意、更乐于、更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师生、生生的讨论探究之中。

2.2 把重难点设计为思考型问题,进行讨论探究。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学生探究问题是走向探究的第一步,而教学中的重难点更不例外。如在中考复习中,复习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既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当鉴定二氧化碳时,应选用哪种药品呢?而吸收和除去二氧化碳时呢?可先让学生自行思考,再讨论,再设计出符合小组讨论结果的实验,亲自进行操作实践,此知识不仅明晰了,而且当以后再碰到如此“硬骨头”问题时,学生就会不由自主的进行讨论探究,各抒已见、集思广益,通过发挥集体的智慧,使学生的探究品质和实践能力都得以提高。

2.3 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进行讨论探究。“这是我自己选择的,不是老师强加给我的”,有利于学生不断产生学习的新奇感,增强主动学习的愿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中考复习中,复习PH值时,可让学生事先查找资料,采集大量PH值与生活、生产相关的问题,并让他们自主选择问题,进行深入的、详细的讨论,使知识在丰富的同时又得以深化。经过课堂实践检验,学生自主选择的问题,更容易在学生中激起波澜,在一片惊叹、佩服、赞扬声中,彼此欣赏着讨论探究的成果,忘却了复习课的枯燥,相反却觉得复习课是展示个人才华及集体智慧的场所。

古人云:“受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而讨论作为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中的有效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之一,教师不论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在指导学生的自学中,都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讨论、去探究。

参考文献

[1] 左昌伦《促进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第6期

语文教学中如何组织好课堂讨论 第3篇

一、结合学生实际, 进行合理的分组

要组织好课堂讨论,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 这是组织好课堂讨论的基础。一般分组以就近为原则, 4~6人一组为宜。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 如把学生进行配对, 一个高一点, 一个低一点, 一个擅长口头表达, 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的同学组成“同伴系统”, 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总之, 目的在于创造机会让各有所长的学生在小组内能自主、合作地去探究, 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在互补互助中反省深化, 在讨论探究中提高;能获得生活的体验和人生的感悟。

二、教师认真准备, 确定好讨论的形式和问题

根据教材的内容确定好讨论形式和讨论的问题。确定讨论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紧扣课文内容, 体现教学重难点。

2. 问题的难度要适度, 与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相适应, 难度过大, 讨论也就无法深入, 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3. 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 便于引导学生挖掘文章主旨, 形成观点, 体会情感。

如在学习《珍珠鸟》一课时, 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重难点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a、“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是怎么照顾它的?小鸟还怕我吗?找出相关语句。b、小鸟为什么不怕我了呢?c、作者仅仅是给我们讲述这个故事吗?他想告诉我们什么?这几个问题,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让学生由鸟“怕”我到“亲”我的过程中理解“信赖, 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领悟到“爱”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

三、课堂讨论要全面落实“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课堂讨论中组织讨论是关键。要达到预期的效果, 必须注意:

1. 充分尊重学生, 全面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在讨论过程在中应尽量少讲, 让学生多说, 尤其是那些成绩较差、在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在这时候也加入到讨论中, 这时教师切忌不能过多干涉, 当知识的“裁判员”, 而更需要以鼓励的眼神予以赞赏。同时要以讨论成员和引导者的双重身份加入到各组的讨论中, 相信学生, 鼓励大胆发言,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打开心扉, 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一点对农村中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组长、记录员、报告员在讨论中各尽其职,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 避免成为个别优生的“一言堂”。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讨论时间的安排要适度, 不宜过短或太长, 否则就会有讨论之形而没有讨论之实或是偏离中心, 难以达到课堂讨论的目的。

2.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讨论是让学生自由讨论, 但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 在表面的、外在的问题上去图热闹, 而要让学生针对所学的知识、所探索的内容、问题积极地去思考、交流, 因此教师的“导”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如同“放风筝”, 要让风筝在天上自由自在飞翔, 就必须要抓好手中的线, 只有这样风筝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四、适时进行总结和评价

讨论中进行适时的总结和评价是很关键的一步。我们可以选择延时评价, 即在学生在讨论中产生反映后找个适当时机进行评价,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评价, 教师可以表明自己的观点, 若学生还不能理解时, 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 切莫急于求成。对于学生创新性的想法, 则要及时给予鼓励、评价, 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师生关系的和谐建立。

在讨论教学中构建现代语文课堂, 变“一言堂”为“多言堂”,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 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使课堂异彩纷呈, 焕发勃勃生机,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摘要:课堂讨论既可以使师生竞相登场, 充分体现“学为主体”;又能保持信息渠道畅通, 实现多维交流, 优化教学效果。它不但使大家思维互相碰撞, 达到能量转换, 教学相长;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做到教学民主, 和谐共振。

语文教学中组织好课堂论文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实效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课时少,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教师要依据历史学科特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地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了利用有效的时间,把握好课堂教学,组织好活动,下面浅谈一下笔者在教学中的做法。

一、注重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得法则事半功倍。”为此,我十分注重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阅读课本、观察课本插图、分析历史人物、材料分析题解答等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我课前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预习效果。学生伴着思考去学习,通过预习查找资料,让学生尽量自己提出并解决问题,同时在预习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也为听好课作充分的准备。课中充分利用课件教学,图文并茂,详略得当,并设置有悬念问题,有梯度,一环扣一环。同时,鼓励学生进入历史情境,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原来是这样的有趣,这样的有魅力。

二、温故知新,达到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历史知识点繁多,要把他们有机地联系起来,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形成知识的系统化。因此,我上课时一方面通过思考、练习、复习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把握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内课外的资源加以整合,从而达到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课后,经常布置给学生探讨内容,如历史上名人治学、人格品质、政治功绩或一些有趣的历史事件中外比较等,提供给学生网址,引导学生查资料,对过去的历史大胆联想等等。让学生明白:历史本来就是有血有肉和丰富多彩的。

三、形成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知识多,系统性强,让学生注意将知识分类归纳,按系统掌握,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历史课本教材是学生知识结构获取的来源,学生要读熟课本,把握好历史知识的结构,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例如,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并要注意归纳,对易误点随时发现和统计。课外史料的及时补充:历史文献材料、大事表、历史文物等都有助于学生习惯的培养和知识结构的形成。通过参与阅读讨论交流中掌握历史知识,利用历史事件的情感性,激发学生的情感,真正发挥学生的参与,让课堂活起来。在历史教学中,除教给学生历史史实外,培养他们在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更重要。教师要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提问,以启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训练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的思维意向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思维同步。例如,讲述完“德意志的统一”后,可如下设问:“在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英、法、美、俄、日、德等国分别具有哪些特点?你从中可得到哪些启示?”这样,不仅保持了学生的思维热点,有助于学生联系性思维,而且也拓宽了学生对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必定要经过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理解的空间。

四、突出重点和难点,灵活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点零散,需要记忆的知识特别多,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总结规律,切忌机械呆板死记硬背。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目标反馈讲练落实,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练习,强化记忆,如记忆历史时间的方法、历史事件的要领等,使记忆有趣、简单、形象。对每一节课的小结应起到复习归纳本节所讲核心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并找出便于学生记忆的方法。例如,在讲完“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时,可归纳为五个战场、四次会议、三次转折性战役、三个法西斯国家投降,使学生不仅记忆牢固,而且知道本节的关键所在;还要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反思的余波。例如,在讲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后,让学生扼要归纳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的方式和危害,再挂出《时局图》烘托出当时中国的危急局势,激发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之情,最后提出:“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怎样才能挽救祖国被人宰割的民族危机呢?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在苦苦探索着,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结果怎样?”这样,能启发学生思考,为讲好后面的新课埋下了“伏笔”,更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总之,历史课堂中教师在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在培养能力、提高历史学科成绩的同时,以陶冶和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为根本。只有这样,我们的历史教学才能更有生命力,也能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历史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曾呼吁:“我们要凭借有限的四十五分钟、有限的历史内容教会学生无限的历史思想方法和历史以外的各种东西。”这是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学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戴龙艳.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魅力中国,2010(07).

语文教学中组织好课堂论文 第5篇

观看了学校课堂教学监控影像资料,看到上课时有的学生睡觉、有的学生打闹、有的学生迟到、看课外书、听MP3、接打摆弄手机等现象。我们德育教研室老师进行了认真讨论,就课堂组织教学、培训的心理控制谈谈我们的想法和做法。课堂组织教学不仅在课的开始进行,而且要贯穿全课的始终。组织教学不是教师的机械施教行为,而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多种心理能力的协同作战,实现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交融。它以智慧打动心弦,以语言启动思维,良好的组织教学是教师应用教学艺术和经验总结的结晶。

一、影响课堂问题行为现象分析

就课堂教学管理过程来讲,实质上是师生在课堂中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培训的组织者与施教者,应该积极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正确处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行为,促进与维持课堂的良好环境,创造一种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以保证学生能在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的学习,达到预定的教学培训目标。那么,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有那些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教学培训业务水平的高低,教学培训能力与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气氛。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讲课准确、清楚、新颖、生动、有激情且风度翩翩,就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最佳水平。相反,如果教师的教学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废话连篇、拖泥带水,就会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产生厌烦情绪甚至造成消极或对抗的课题心理气氛。二是课堂领导方式,教师权威式的领导方式对学生要求严苛,动辄就训斥或压服,学生会产生压抑或反抗情绪。民主式教学培训则易形成和谐的教学互动式的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三是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教师要有教无类,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另外,还有生源素质、班级学额及班风等因素。

二、课堂教学、培训问题行为处理与调控的原则

(一)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课堂随机表扬与批评兼用原则。这是一种把赞扬好的、批评差的有机结合起来的组织教学原则。表扬和批评要恰如其分。以表扬为主,表扬可以提名,赏识教育可催人上进,以批评为辅,批评尽量对事不对人,批评应是善意的,反对讽刺挖苦,侮辱人格。

(二)任何课堂问题行为处理不能超过30秒钟。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因为处理学生的一些问题行为耽误很长时间而影响授课进度,甚至有的教师因为学生课堂集体纪律差,学生都说话就不讲课了,“你(或你们)说吧,等你(或你们)说够了我在讲课”的消极做法是错误的,是违背教学原则的,相当于教师把讲坛的主阵地丢了,靠学生的自觉性恢复课堂良好秩序的课堂问题行为处理的做法体现了教者的束手无策和不负责,把“皮球”踢给了学生。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驾驭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课堂问题行为心理控制方法

(一)暗示信号中止法。教师对那些课堂违纪学生要用目光暗示和手势暗示等均可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起到有效的作用。如发现有学生悄悄说话或看课外书时,用目光凝视对方,或向学生摇头示意,或轻轻摆手,或静场数秒等信号示意学生停止。当学生领会老师的暗示后,会及时调整自己的活动,把注意力重新转移到听课上来。

(二)邻近控制法。教师边讲课边走近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旁边,或用手轻拍其肩背,或轻声提醒,或提问此学生同桌的另一名学生等方式控制其行为。

(三)提高兴趣感化法。教师提高讲课的兴趣或提高一点声音,用行动影响或言语劝导使学生思想行为向好的方面变化的组织教学方法。或使用幽默纠正不良行为,可以缓和课堂气氛,不会使学生产生反感,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听课注意力。

(四)提出要求移除诱因。对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书籍或玩物可以暂时没收以消除诱因即可,一般不批评,课下再处理。对上课时爱在一起聊天玩耍的同学,可调开座位,对注意力分散的同学,可安排在教室利于控制的位置,以防出现问题行为。为维持课堂秩序,在必要时也可公开提出要求,以统一课堂行为,但应力戒训斥,谴责与侮辱性的批评。

(五)课下沟通协调法。对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因各种原因情绪波动,言行极不冷静时,可采取冷处理方法,课下待其情绪定后找其谈话,解决问题。也可以利用班级干部或科代表协助老师做工作,教师在这个协调层里应起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要处理好三个关系论文 第6篇

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调节学生的情绪,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即“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哪些方面应该严肃呢?首先,课堂纪律要严肃,教师不能放任学生随便讲话,做小动作,东张西望和看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书刊。其次,教师态度要严肃,不信口开河。再次,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对待,坚持激励性原则。

严肃的课堂气氛是必要的,但不能严而过度,一严到底。否则,会使学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出现“思维疲软”现象。因此,教师必须采用相应的措施活跃课堂气氛。第一,教师必须要有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乐观的情绪。这是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的基础。教师对学生亲切一点,学生就容易对教师产生信任和尊敬,就容易教授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从而收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第二,教师应恰到好处地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调料”,如“笑话”、“联语”、“咏史诗”、“寓言故事”、“名言警句”等,可以增添教学情趣,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热情,陶冶学生情操,活跃课堂气氛。如我教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一开始就引入了在刘和珍的追悼会上其男友方其道献上的一副挽联:

“生未同衿,死难同穴,劳燕各分飞,六载订婚成一梦;外抗强权,内除国贼,疆场空有约,一腔热血泣黄泉。”

这副挽联,寄托了生者对亡者的无尽哀思,也蕴含着对持枪杀人者的无比愤慨,爱憎分明,感情充沛,品之令人心颤血涌。学生被这幅对联深深吸引住了,当知道悼念的就是要学的课文中的刘和珍时,便产生了急切要求学习新课的强烈欲望。这样创设诱因,活跃了课堂气氛。第三,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尤其是对我们中语界一些成功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实际,“拿来”为我所用,求实效,而不盲从、生搬硬套。

2、学内容要掌握“粗”与“精”的关系

课堂教学既要突出重点,中心明确,言简意赅,有针对性,又要注意基础知识,让学生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既要克服“杂会式”,也得防止“清汤式”。因此,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精”要以“粗”为基础。

怎样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必须做到“厚积而薄发”。所谓“厚积”,就是教师必须做到深研教材,搞好教学设计,多读名篇时文,广泛吸取营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所谓“薄发”就是教师将知识精华提炼出来,酿成蜜汁,奉献给学生。教师的“讲”要以“精”为原则,“讲”的起点,要抓住课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由此切入对课文的分析,渐近课文核心,既抓住课文的结构思路,又符合学生思维循序渐进的特点。如《为了忘却的记念》,既是“记念”,为何又“忘却”?以此为起点,诱导学生对课文思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对课文的知识起点尽量罗列出来,重点讲清,讲透分析问题的角度是什么?分析的思路是什么?而不是问题的答案。教师要在课堂上较少的时间内掌握好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力争有新角度、新视野。这样,不仅使课讲得精彩、凝练,也使学生从思想上消除语文课内容繁多,干燥无味的感觉。可见,教师是否处理好教学内容“粗”与“精”的关系,是能否教“活”语文的重要环节。

3、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疑”与“释”的关系

根据语文课内容多、灵活性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疑”与“释”的关系,既要善于设置疑问,又要引导学生学会解决疑问的方法。教师的设疑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深题浅问”,即对一些既有深度又复杂的问题,采取由浅入深的方法进行提问。如果提问的问题太深奥,学生就会望而生畏,达不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目的。例如《药》,连接华夏两家悲剧的联系物是什么?以“药”为标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二是要“浅题深问”,即对一些看浅显,但又重要,而常常被学生所忽视的问题深入探讨,例如《祝福》一文“祝福”的具体时间是哪一天?什么时候?其含义是什么?这样设疑,可使学生从始疑之,继而思之,最终而知之,教学效果较好。三是要在教材的关键处设疑,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可以这样设疑:文中六次刻画了周瑜的“笑”,每次“笑”的神态和内容有什么不同?表现了周瑜怎样的性格特点?四是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即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或运用直观教学,或故意出错等,使学生产生矛盾而质疑,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古人云:“学而思”,“思而疑”,“疑后悟”,“悟长存”。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理解知识的钥匙,是探索和创新的开始,使学生进入探求知识的主动思维状态,这是可喜的一步。但是“疑”的目的在于“释”,只有通过“释疑”才能使学生解开疑团,在教学中,对那些学生比较陌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大都要采用“释疑”的方法。

语文教学中组织好课堂论文 第7篇

课堂组织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组织教学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我通过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如下一些课堂组织教学的

一、声音控制法:声音控制法指教师通过语调、音量、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来引起和控制学生的注意。例如,当教师从一种讲话速度变到另一种速度时,已分散的注意力会重新集中起来。在讲解中适当加大音量,也可以起到加强注意和突出重点的作用。

二、表情控制法:丰富的表情变化也可以起到控制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教师的表情表达对学生的暗示、警告和提示,也可以表达期待、鼓励、探询、疑惑等情感。教师面部表情、头部动作、手势及身体的移动也传递着丰富的信息,有助于沟通师生间的交流,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三、停顿吸引法:适当的停顿,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产生明显的刺激对比效应。喧闹中突然出现的寂静,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来说,停顿的时间以三秒左右为宜。这样的停顿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停顿时间不可过长,长时间停顿反而会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

四、目光注视法:教师的目光注视可以在学生中引起相关的心理效应,产生或亲近或疏远或尊重或反感的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学可以巧妙地运用目光注视来组织英语课堂教学。如开始上课时,教师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全体同学,使学生情绪安定下来,愉快地投入学习。再如,课上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用目注视提醒学生注意听讲等。

五、情感暗示法:情感在课堂组织教学中,发挥着动力的作用。如果学生对老师、对课堂缺乏情感,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和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并在成功中产生新的学习动机。

六、姓名举例法:在英语单词或课文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人物名字作主语进行造句或创设情境,以加强学生对所学单词或课文的理解。如果发现有的同学走神、做小动作、低头看其它书籍等,教师可以抓住时机,运用这位学生的名字作主语造句或创设情境。这样既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增加英语教学的真实性,又可以起到提醒学生的作用,真可谓妙趣横生、一箭双雕。

七、短暂休息法:连续的操练之后,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精神疲劳、注意力分散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的提醒或警示对学生注意力的长久保持已无济于事。这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或唱一首英文歌曲,让学生放松片刻。这样,不但消除学生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增加师生间的感情。

八、手势示意法:在英语课上,有的学生自控能力差,会交头接耳。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双手向他们做出一个暂停的动作或将食指按住嘴唇做出安静的表示,以示意这部分学生保持安静或终止违纪行为。

九、媒体变换法:在课堂教学中,单一的教学媒体容易引起学生疲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十、活动变换法:变换课堂活动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活动方式包括师生交流的方式、学生活动的方式和教学评价的方式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变换一下课堂活动方式。例如,由教师讲变为学生讲,由机械操练变为交际操练,由集体听课变为小组讨论,等等。这些变化都会给学生以新鲜的刺激,强化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参与的兴趣,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十一、设疑吸引法:巧妙的设疑是课堂组织教学中的一种艺术方法。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设计一些疑问,让学生回答,以促进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在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时,利用疑问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充实教学内容的作用。但设疑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注重提问的思考价值,无目的的设疑会破坏教学设计的目标,影响学生思维

如何组织好实习课堂教学 第8篇

关键词:示范,指导,实习,教学

结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及学生上岗后的能力要求, 在教学中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及技术等级考核标准进行授课。这样取得的教学效果显著, 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均能很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一认真准备, 耐心辅导

首先, 熟悉所学专业的大纲要求、课程设置、学生现状等, 做到因材施教。

其次, 从“一个基础, 三个环节”入手。一个基础是指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制订计划, 认真撰写课题教案并突出重点, 拿出可行的解决难点的办法。授课前要准备好“一图三表”, 即零件图、实习计划表、课时分配表、考核评分表。三个环节是指入门指导、巡回指导和总结指导。入门指导, 即演示、示范。巡回指导是为了逐一观察学生。巡回指导的重要性在于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进度和掌握的程度及姿势的正确等。例如, 训练切断工件时正好给焊工切108管, 直径大壁薄, 学生为提高加工效率采用提高切削速度的方法, 这样操作不是打刀就是撅活。这时笔者集中学生将薄壁工件的加工技巧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 并将影响切削速度V=∏Dn/1000的因素进行复习比较, 使学生既掌握了薄壁零件的加工技巧, 又复习巩固了切削速度与工件直径的关系。总结指导环节即是总结一天或一个课题的教学全过程并对学生的实习成果做出评价。

总结时要切中要害, 以便学生知错、纠错, 及时改正。找出差距和努力的目标。对于大多数学生均出现的典型问题, 应集中讲解, 分析原因, 必要时可重新示范、讲解, 使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避免此类问题的产生。

上好实习课的关键在于三指导, 而三指导的重点在于巡回指导, 巡回指导的关键要做到“多转、多看、多指导”。

二采用新方法、新手段

1. 形象化教学

初次实习的学生未接触过零件, 毫无感性认识, 笔者通过具体的实物或模型, 利用生动的语言、挂图、多媒体等方式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获得感性认识。例如, 车工实习课中“车螺纹”讲课时笔者就拿实物“螺纹”进行实物教学, 对螺纹的导程、牙形角、螺纹刀的刃磨要求等进行讲解, 或者将课堂直接搬到训练室, 边演示边讲解, 加强直观教学的感染力, 教学效果较好。

2. 启发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 讲零件加工步骤之前, 先让学生自己制定加工步骤, 或者让他们先加工, 然后找出几个同学的典型加工步骤进行讨论、分析, 让学生自己分析优缺点, 教师综合这个方案的优点后再提出一个合理的工艺方法和加工步骤。这种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这个工艺的正确理解。

3. 因材施教

实习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 使每位同学在操作技能、技巧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均有差异, 有些学生工件做得又快又好, 而有些学生工件做得又慢又差, 这就需要考虑“因材施教”, 既要让能力差的学生完成好工作任务, 又要让能力强的学生“吃饱”。所以笔者采取了以下方法。

第一, 组织互帮小组。让技术好的学生给技术差的学生介绍经验, 学生之间交流更易接受, 而技术好的学生在介绍经验的同时也是一次学习的过程, 能使双方共同进步。

第二, 给技术好的学生“加开课题”或对工件增加难度, 提高精度。让他们在技术上有更高层次的提高;对较差的学生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来保证其完成教学任务。

4. 学生参与教学

在实习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接受知识不应是被动接受者, 而应是主动建构者。例如, 讲操作姿势时, 教师先做演示, 再请几位同学模仿, 然后分别让大家小结, 小结这几位同学的优缺点。实践证明用这种方法纠正学生的不正确姿势效果很好。

三做到理论与实习互补, 提高实习课教学质量

没有理论知识的实习是盲目的实习。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实习时的盲目性, 第一堂课笔者先讲授理论, 让学生对车削的基本知识和车床结构及传动系统有所了解, 同时在课堂上利用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学生想认识车床、想操作车床、想进入实习车间进行实习的迫切愿望充分调动起来。并且不失时机地进行安全教育。在实习中发现, 进入实习车间之前, 先对学生进行有关金属切削知识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要把握住一个“度”, 防止实习课理论化。为此, 在理论上笔者采取“够用”的原则并且紧密联系实习, 注重当天理论当天“消化”。所以理论课一结束, 就马上投入到实习车间进行实习, 让学生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及时应用到实习中去, 让学生在实习中检验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四实习教师的高素质是上好实习课的前提

教学中不能只满足传授给学生传统的加工工艺和操作技能, 更应及时地把一些最前沿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新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开拓他们的眼界并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热情。故实习教师除具有高超的操作技能外, 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首先, 扩大知识面, 努力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其次, 注意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注重自身才能的培养并适时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 同时不断钻研业务, 在日常指导中力求语言精练、生动、简单明了、通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机、用不同语言来表明同一种意思, 学生听起来就不会感到语言枯燥乏味, 课堂气氛自然生动活泼。

总之, 我们培养的是有一定理论知识, 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术工人。作为教师任重而道远, 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自身素质, 不负职业院校教师的使命。

浅谈如何有效组织好课堂教学 第9篇

关键词:课前准备;积极性的调动;树立威信

组织好课堂教学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课堂教学组织的成败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和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教师怎样抓住学生特点组织好教学,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现本人就有效组织教学谈点浅见,以便相互学习。

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

精心组织好一堂课的开端,有意识地营造好教学情景。预备铃一响,先用眼神暗示学生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上课铃一响要立即登上讲台,此时应环视全班学生,观察学生情绪如何,同时,还应以自己饱满的热情、严肃的态度,做好示范,暗示学生振作精神,尽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其次,还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要把自己对学生的期待及对认识教材的情感尽快融入学生的情感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在认识和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形成和谐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以感染每一位学生,促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表现出与教师配合的积极性。另外,还要注意掌握多种导课的技巧,可以由已知引出未知,如从复习检查旧课中引出这堂课要讲的未知,或者根据学生作业中错误多的反馈信息,给与直接的更正与解答,在此基础上引出未知和新内容,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设疑引出,依据授课的内容及其课后的问题练习设置悬念,促使学生产生和教师共同探求知识的愿望与要求。

二、尊重学生,表扬为主

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应用激励性的语言,根据情况运用善意的批评矫正学生的行为,孩子一定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及时调整。

三、运用多种方法,有效调动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可以采用奖励制,积极主动表现好的同学得到老师的智慧星。我常对自己班上的孩子说,一定要多举手回答问题,即使不可能每次都提问到你,但你做好回答的准备就说明你已经思考好了,就不容易走神。在我的課堂上我也常以同桌互相说一说、小组讨论交流一下、小组合作的形式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这样每位同学都动手、动口、动脑,并在愉快合作中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

四、教学中要注意适时调节学生的精神

当发现全班同学精神不振作、学习疲劳时,可暂停讲课,引导孩子表演一段诗歌朗诵或是作一些互动:“拍拍你的手,摇摇你的头,大家伸伸手,注意听讲精神好。”对于一些儿歌学生乐于接受还可以整教学方法,让学生拍着手,和着节奏来朗诵或是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来朗诵,都可以起到振作精神的作用。

五、爱学生与严要求结合,树立教师威信

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的人格得到了学生的承认,受到了学生的尊重,教师的所作所为获得了学生的信任,学生愿意听取老师的教诲,愿意服从老师的要求,并自愿按老师的要求来确定自己的行动。实践证明,一个威信高的教师上课时学生能认真听课,对老师所讲坚信不疑,并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反之,学生会持相反的态度。不同年龄的学生对教师的威信有不同的体验。因此,教师有活泼爽朗的性格,学生就容易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易于建立教师的威信。

六、有效管理、监控和维持课堂秩序

语文教学中组织好课堂论文 第10篇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行为应该是与“教学生学”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观。施良方教授曾把课堂教学行为划分为主教行为、助教行为、课堂管理行为3种,其中主教行为又分为展示行为、对话行为和指导行为[1]。以上诸多种行为的实施都离不开组织行为,只有组织得法,实施得当,诸多教学行为才能得以实现。笔者所言的组织行为:即把事物的构成要素进行有效结合的各种活动与做法,表示的是一种教学行为。我们将这种教学组织行为放大就是要突出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的职能,相对的弱化了其讲授知识的职能。

当今推行素质教育,尤其是大学课堂,提倡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介入学习,全程设计、掌握、了解所学大纲内容、目的,以求达到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注意任务与环境的复杂性及达到目的的重要性,使全部问题或学习任务成为学习者自己的问题或任务;同时培养创设问题能力,营造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的学习与开放环境[2],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任务的设计和情景的创设较强地表现出组织的活动行为特点,其中包含了对教学内容的再组织、教学过程的缜密安排等。研究结果显示[3],这些教学组织行为的不同决定了引起学生学习意向的程度差异,最终将对学生的择业、就业产生影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教与学是一项双向活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都会对另一方产生心理、情感上的影响。所以,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行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证明,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积极有效地互动,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群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同时,学生之间的互动行为,可以激发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意识,这种意识可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兴趣及奋进和积极性,从而顺利地达到教学预期的目的。

教与学双向互动模式既是一改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一言堂,只注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具体采取了教学大纲公开,学习目的明确,学习重点突出,学习方法多样,教学思维开扩;出现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解决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调动和提高,学习空气空前浓厚[4]。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目标

创新能力绝非一种单纯的智力特征,更是一种性格素质,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以及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创造,而且是一种追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是利用所学科学知识来追求人类的自身完善,获得整体的全面发展。基于这一指导思想,笔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对培养学生创新性、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设计了如下方案,并对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作了数理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教与学双方都明确教与学的目的,经过共同的努力,效果非常显著[2]。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中组织好课堂论文 第11篇

摘 要: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育要先从创新教育理念开始, 然后是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的创新。语文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 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及方法进行课堂模式改革, 培养学生更适应时代需求的学习技能和学习能力。本文主要对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组织创新的内容进行研究, 以期为语文教学尽一些绵薄之力。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 小学语文; 创新; 策略;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 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课堂的内容组织方面, 始终以不断地创新来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在具体的实施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和优化。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组织的过程中要结合新课程的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新时代的知识理念, 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使小学语文教育工作收获更丰富的教育成果。

一、课堂组织策略的创新从创新教育理念开始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课堂组织工作要符合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那么首先要从教育理念改革入手。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理念才能正确指导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进行全新的理解进而实施。过去的小学教育中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的知识储备, 要求学生记住教师讲授的内容, 考试时能够运用掌握的知识解答试卷中的题目就算教育工作的成功。教育中过度重视知识的传授, 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关注较少, 因此学生在应用知识时缺乏灵活性, 并且学生的发散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很多学生在做事情时没有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 只是生搬硬套教师讲过的内容。这样的教育不能适应现代瞬息多变的社会环境, 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 那种教师主导课堂, 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需要转变, 改变过去语文教育中只记不用的教育方式和只注重知识储备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在课堂组织中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适时给予正确引导, 并能够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发挥自己的潜能。教师也要适应自己的身份转换, 将课堂的主要工作由知识的传授转变为知识的指导, 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体会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 以新的.学习理念来面对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

二、课堂组织策略的创新需要轻松的课堂环境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 让孩子正襟危坐地在课堂中接受教育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学生很难做到一节课40分钟都注意力集中。尤其是在比较严肃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对语文知识只有敬畏而很难有主动探索其中奥秘的兴趣。那么学生在课堂中感受不到语文知识的乐趣, 甚至是以压抑的心情度过这课堂上的40分钟, 这怎么能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知识潜能呢?尤其是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紧张时, 更不利于学生接受教师所讲解的内容, 学生自然对课堂教育感到厌倦和排斥。所以, 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教师组织课堂教育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才会愿意配合教师进行课堂教学, 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完成学习任务。

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是师生协作的成果, 首先, 教师要让学生认可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内容。学生认可教师, 自然会喜欢这位教师的课。其次, 教师的授课内容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能够唤起学生更高的期望值, 学生就会期待教师的课程, 并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 那么教师在实施创新策略时就会更加顺利。

比如, 在进行《春姐姐》的学习时, 教师把学生带到户外实地感受春的气息, 让学生通过观察植物颜色的变化感知春的到来, 并引导学生说出具体的颜色“绿色”, 从而引出“绿”的拼读方法, 突破本节课的拼读难点。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 效果最佳。

三、课堂组织策略的创新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 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需要有所改变。在教育技术方面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来丰富课堂教育内容, 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内容。那么,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很好地实现课堂教育的多样化。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形象地表达语文知识内容, 让学生通过画面来理解课文, 了解课文中提到的事物。让学生们更清晰地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 并通过多变的画面调动自己的思维, 激发自己的知识潜能, 这样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达到新课改下的语文教育目标。

四、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组织策略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 理念与方法的创新更是组织好语文课堂的关键所在。教师要细细挖掘教材里的核心要素, 把握好感知与运用的关系, 让学生学到可用的语文知识, 使语文课堂组织策略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徐忠恕.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 (上旬刊) , (7) .

语文教学中组织好课堂论文 第12篇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的形式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

关键词:物理新课程 科学探究 经历过程

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就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实验,是实现学习方式多样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这就要求过去以书本为主、以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物理《物态变化》一节中。传统的教学是以学科的知识为核心的。一般都是通过教师做演示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再讲解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以及过程特征。而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以熔化和凝固知识的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不能只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熔化和凝固概念的规律本身上,更应该注重学生对凝固和熔化过程的经历和体验上。首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如“水结成冰、冰熔化成水”这样的典型事例引出熔化和凝固这种现象;然后结合事例引导学生猜想熔化和凝固的条件,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究熔化和凝固的条件。猜想不是瞎想,应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或者对一些可能性做出假设。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做出记录,以便在验证之后和开始时猜想情况进行对比,这也是一种学习。有了猜想之后就要进行验证,看猜想是否正确。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用什么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组织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交流。由于学生刚刚开始学物理,教师应根据探究的方案进行较多的指导,在学生交流方案的基础之上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评价、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提出如下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1.在做海波熔化的实验时为什么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要把试管放在水中,通过烧杯对水进行加热?2.烧杯中要放多少水才合适呢?3.温度计的测温泡放在什么位置才比较合适?4.怎样才能把温度计的测温泡放在合适的位置?5.实验当中需要记录哪些数据,怎样记录?6.实验操作的程序是什么样的?7.怎样才能保证实验的过程安全操作?”学生清楚这些问题以后实验方案也就已经确定了。方案确定后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并收集证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搜集学生操作过程当中的所有问题,包括学生操作是否规范、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主动、学生的操作是否有安全隐患等等。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以后,学生通过实验所得出的结果可能并不十分理想,如熔化的温度偏差较大,所画的图像并不能明显地看出来熔化过程等一些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在传统教学观念来看实验都是失败的。现在我们注意到新课程标准已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实验的结果是否理想,更要关注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参与程度。不管实验的结果如何,在得出实验结论之后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可以让学生考虑这样的问题:“1.你的猜想和实验结论是不是一致哪?2.你的结果和其他同学相比有没有较大的差异?如果有较大的差异原因是什么哪?

用心爱心专心

13.在探究过程你是否发现了新问题?4.你对这个装置是否有新的改进?5.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哪?”通过这些问题的交流和讨论,如果学生的实验结果并不理想,但他能找到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原因是什么这也是一种收获。通过交流探究过程的收获既可以强化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体验,也可以巩固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训练学生的表述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可见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主要是在于不仅注重探究的结果,同时也注重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当然,学生在刚刚学物理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控制好科学探究的操作难度和思维难度,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当中可以进行科学探究的因素。比如在声现象的教学当中,由于对于声现象学生并不很陌生,所涉及到的实验器材又比较简单、操作也很方便。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要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参与引导学生经历研究声音产生的过程,交流所发现的实验现象。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认知过程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一般性方法。再比如《大气压强》的教学,以往都是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进而再由教师来讲解大气压强的数值以及测定方法。而现在的教学需要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激发起学生积极参与认知过程和对科学探究的兴趣。通过对过程和方法的体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这样来设计大气压强的教学,通过学生在课下的观察现象和搜集资料、动手做实验等方法,让学生对大气压强的存在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的一种具体可行的方法。通过课上学生对课前准备的展示与交流,从知识与技能上看,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而且也感受到了向四个方向都存在大气压强的事实。从过程与方法上来看,学生在准备工作中经历了猜想、假设、实验验证、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来看,通过参与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以及交流合作等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一种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这样的新课的引入,从课程目标三个方面上来看,都是符合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育理念的。另外关于大气压强的测定的实验的教学,传统的教学多是通过看挂图或录象来直接给出托里拆利实验的结论。而现在我们考虑到应该在知识的教学过程当中充分的引导学生来进行科学探究,所以关于大气压强的教学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通过压强的定义式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大气压强的数据。首先让学生来设计方案,使学生经历设计方案的过程,并且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际的验证。在验证当中发现问题时再不断地修正方案,这样经历一个设计新方案——进行实际验证——完善方案的科学探究过程,最后再给出托里拆利实验的结论。这样的处理会充分地利用教学当中科学探究的素材,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思维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另外,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学生探究活动与传统的学生实验是不同的。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以学生的实践活动并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师预先规定好的程序来进行操作,得出教师预计的实验结论。现在的实验探究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研究方法、设计研究方案来交流研讨探究的结果。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新课程教材注重到了在每章、每节的开始尽量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力争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这样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的科学情感。比如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之初,我们就应该避开那些比较抽象的、一般化的物态变化和那些非常严密的物理概念,而应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

当中的实例(比如晒衣服的问题)出发,认识到一种具体物质——水的物态变化过程。“水从衣服上跑掉了!”从这样一个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来认识汽化现象。再比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的教学,这个知识点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一个分化点。但是在现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形式应该进行改革。尽管在探究活动之后需要一些定量的计算,但是应该尽量避开那些意义并不很大的一些模型化的繁杂的计算,应该像教材当中的例题和作业那样设计一些有实际背景、有实际意义的习题。再比如《光的反射》的教学,我们不能仅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的落实上,只关注如何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而应该从实际的问题出发,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物理知识在实际当中是很有用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些具体的实例出发来引入所要研究的内容并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来解决这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三.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方式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上一篇:班级管理方案范例下一篇:钢筋加工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