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教育孩子

2024-05-12

正确的教育孩子(精选14篇)

正确的教育孩子 第1篇

正确教育孩子的十大方法

首先,树立榜样:榜样是用他人的良好思想和行为影响和教育儿童的重要方式。比如同学 邻居, 教师, 英雄, 文学作品中的积极角色, 革命领袖的杰出品质,它们都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父母的言行是对还是错,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经常检查自己的言行。

第二,环境影响:父母应自觉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样他们的孩子就可以被感染和耕种。家庭是子女居住的主要地方。父母要安排生活处理成员之间的关系,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为准则,形成团结和谐的家庭氛围,建立有序的生活秩序,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

第三,批评和惩罚:批评和惩罚是对儿童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否定。但是后者是一种针对严重不良思想和行为的教育方法。当批评和惩罚时,第一, 我们必须充分了解情况,掌握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具体情况和严重性,从虚假的现实开始,批评是要指出危害和思想根源,拒绝思想和行动,让他们感到羞愧和痛苦,然后产生纠正错误的动力。批评时别讽刺别嘲笑,不要侮辱。惩罚主要是剥夺某些权利,不是体罚,绝不能侮辱人格和破坏身心。

第四,指导生活秩序的安排:良好的生活秩序是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引导孩子安排日常生活,安排他们的生活环境,教孩子如何有秩序地安排和利用他们的时间。父母可以指示孩子自己安排。

第五,说服教育:说服教育的具体方法:首先,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想法和现实说话,事实陈述,合理,让儿童了解某些原则。谈判应该有针对性,灵活,友善的态度。他们不应在没有表达的情况下自上而下地谴责和嘲讽。第二个是讨论,父母和孩子一起讨论。在讨论中,我们应该尊重孩子,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如观点有误,家长应耐心地引导推理,这样孩子可以分辨是非。父母应该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六,练习:练习的内容非常广泛,例如适应周围环境, 行使, 自理, 家务, 独立工作, 文明礼节 社交联系, 等等为了练习儿童应首先阐明目的和意义(为什么),提出具体要求(方法),并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并坚持不懈。练习的内容应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从他们的实际能力出发分配的任务和要求必须适当。应该允许儿童在实践中犯错误,它应该不太苛刻。父母不要在中途停止运动,不要害怕自己的孩子遭受痛苦。

第七,赞美和奖赏:赞美和奖赏是对儿童的思想和行为的肯定和赞美。通过认可和赞美,增强孩子们的主动性和荣誉感,争取更大的进步。赞美和奖赏应该切合实际, 及时, 和合理的。并且应该基于精神上的回报,辅以物质奖励。

第八,指导课外阅读:指导孩子读书, 报纸和杂志,学习有益的精神营养。父母应该掌握孩子的读物,与您的孩子讨论,引导孩子增加知识,开阔视野,精神培育。

第九,家用电视的使用:电视进入家中,孩子们可以从看电视中学到很多知识,增长知识,利用。然而,应该注意的是,别无选择,但是时间不要太长。看电视之后最好跟你的孩子说话,讨论电视内容。

第十,带领孩子接触社会:带领孩子接触社会,去公园, 风景名胜区, 商店, 工厂, 乡下地方,或拜访同学 亲戚朋友,进行社会交流,开阔眼界,社会接触,了解社会。

正确的教育孩子 第2篇

当你的孩子在外界交往或其它事情上表现出害羞害怕等感受时,仅仅对孩子说不要害怕,不要害羞……是没有太大用处的,但更好的是能认可他的感受,并马上给予鼓励和支持,告诉孩子,你曾经也经历过同样的感受,这就是你给孩子展示同理心,表示理解他此时的心情。

这会加强孩子对你的信任,同时增强他的自信心。当你表达同情时,孩子会受到安慰,但会破坏他的自信心。

处理孩子遇见的问题和矛盾

1.用同理心的心态去倾听

2.鼓励孩子,自己找出解决方案

3.解决完毕,引导孩子放下

孩子的解决方案可能会失败,但是没关系,可以鼓励孩子再来一次。

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 第3篇

一、在爱的教育中, 让孩子们懂得感恩

爱是一种美德, 它和善一样是我们身上可贵的品质。一个有爱心、有善心的人, 对万事万物的看法都是阳光的、干净的。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们来说, 培养他们的爱心, 让他们懂得感恩是非常必要的。只要孩子们心里有了爱, 他们就会爱亲人、爱朋友、爱动物、爱自然, 并且爱学习、爱生活。因为他们知道, 只有努力学习, 才有能力去爱所爱的一切, 也才能让他们在爱中学会感恩。为了让孩子们亲身去感知爱的力量, 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福利院, 给福利院的小朋友献爱心, 也可以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洗脚、洗衣服, 也可以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 给他们讲讲大自然中的植物、花草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要让孩子们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爱护自然中的一花一木, 还可以对着没关紧的水龙头, 告诉学生爱护公物, 珍惜有限的水资源等等。

有一次我带领孩子们去听一堂关于感恩的课, 课上老师讲了一对母女如何相依为命, 最后母亲为了供上大学的女儿, 瞒着女儿, 在死之前捐献了身上所有健康的器官。又为了能让医院每年按时给她上大学的女儿寄去学费、生活费而如何给医院说好话, 如何让女儿几年别回家, 心用在学业上。这个故事讲到一半的时候, 我看到很多孩子都流着眼泪, 甚至有的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泣不成声。故事讲到最后, 讲课老师要求学生对着老师说:老师我爱您, 您辛苦了。也让孩子们对着坐在自己旁边的爸爸或妈妈说, 我爱你爸爸 (妈妈) 。通过这样的关于爱的教育, 孩子们对爱一定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体会, 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更加懂得去爱, 去感恩。

二、在心理教育中, 让孩子们拥有健康的人格

在孩子们的教育中, 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身体, 心理的教育也不能忽视。一个心理有残缺的孩子, 身上的危险因素是很多的, 这种危险不只是对别人, 对自己也一样。正处于成长中的孩子们, 他们心里的烦恼、困惑,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与疏散, 就会在心里形成冲突, 孩子一来想得到家长或者老师的指导, 一来又一味地自我掩盖, 以至于不少学生感到孤立无助, 内心备受煎熬, 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所以, 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我们不能只关心孩子们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忽视孩子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孩子们因为长期得不到全面的教育, 而让一些负面的情绪和坏习惯影响他们对一些事物的错误认识与看法, 从而让这种不良情绪在长期的垒积中形成心理障碍。因此, 为了不让孩子们变成学习的机器、变成书呆子, 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习中, 培养孩子们的乐观心态, 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 孩子们才能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和生活态度。

三、在教与玩的教育中, 塑造孩子们开朗的性格

现在的孩子普遍活泼好动, 对任何事情都有新鲜感、好奇心。但是这种新鲜感、好奇心又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为了让孩子们键康成长, 并在教与玩的教育中塑造出开朗、活泼的性格, 我们要结合教课内容, 从孩子们的兴趣特点出发,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寓教于乐。这样既能增强孩子们积极地去学习、去参与活动的兴趣, 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教学内容的活泼性,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 结合“教”与“玩”张驰有度的教育方法, 也能塑造出孩子们开朗的性格, 为他们以后健康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第4篇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不难看到奖品不是提高孩子能动性的唯一途径。按理说,肯定和奖励孩子的绘画行为,应当使这种行为巩固和发展,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奖励非但没有提高孩子的绘画兴趣,反而使这种兴趣明显降低,可见奖品固然有强化某种良性行为的作用,但它又有使人只对奖品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本身失去兴趣的危险。这种现象在家庭教育中俯拾皆是。例如,当孩子不愿做某件事时,父母常会用食物来引诱他:“宝宝,快来识字,识完字给你吃巧克力。”就父母的本意来说,他们是希望通过食物来强化孩子的识字行为,因为几乎没有多少儿童能抵御食物的诱惑。但是我们却会发现,孩子识字时却常常心不在蔫,眼睛不时地朝放巧克力的地方看。有的孩子则要拿到了巧克力甚至吃掉了巧克力才肯识字。在孩子心里,识字仅仅成了获取巧克力的手段。这样的强化,又怎么可能提高孩子识字的自觉性呢?还有些家长,在考试前常对孩子许愿,考多少分以上,就奖钱或物。其用心固然不错,但效果却不理想。因为许愿只能使孩子的行为降低到以获得许愿为目的,客观上阻碍了孩子潜能的发挥,而且,靠许愿激发的行为,必须靠逐步升级的新许愿才能维持。这种强化也是有害无益的。

做为家长一家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不能强行或干涉他们的行为。当前,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他们宁可自己节衣缩食,受苦受累也要千方百计为孩子的成才架桥铺路,创设条件,这种精神令人钦佩。但是,有些家长却因此常犯教育过度的错误。他们看到别的孩子比自己孩子聪明伶俐,就不知不觉地产生了一种紧迫感和焦愁感,恨不能把各种知识一下子全部灌输给孩子,让他一夜之间就成为人人瞩目的天才。于是,他们既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也不顾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仅仅是出于自己的一厢情愿,盲目地灌输,过份地干预,其结果恰恰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走向了家长所希望的反面。

小时候,我看过这样的一幅漫画:一个5岁左右的孩子,身上斜挂着一架电子琴,左手拿着英语书,右手提着文房四宝,口袋里还装着识字课本。孩子不堪重负,一脸忧愁。看了这幅漫画,我不禁要象鲁迅先生那样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显而易见,这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儿童所能承受的限度,这种过度的智力强化,不仅会使儿童的神经受到严重损伤,使他们陷于神经质,而且还会使儿童因穷于应付而产生厌恶情绪。刺激的饱和将使儿童对所见所闻都感到无聊,他们就象饱食养餐者那样,任何佳肴也引不起他们的食欲。从造成孩子不愉快和产生厌恶情绪这一点上说,超越儿童适应范围的刺激甚至比不对孩子进行特别的教育所产生的结果还要差。因此,家庭教育要坚决纠正过度教育的错误。

对儿童的教育要根据他们的能力要求和接受能力。国外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在故意给一组大学生连续提出一些不可解答的辨别课题后,再给他们做一个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解答的字谜课题,结果在辨别课题中有过反复失败教训的学生们,作字谜课题的成绩却非常差,也就是说,尽管一定能解决的课题,但他们却立刻把它当作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弃了。这种现象被称作“无力感”。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对儿童进行智力开发时,无论提什么问题和要求,一定要考虑儿童所能接受的程度。如果儿童已经知道的东西和鼓励他学习的东西之间的差距,跟他的智力准备和体力准备相差很大,儿童在活动中总是体验失败的滋味,那他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态度,终止增强某种行为,即使是稍作努力便可解答的问题,他们也会因怀疑自己的能力而放弃解决它的努力。这种无力感一旦蔓延下去,那他则可能终生一事无成。

片面的教育和不切实际的教育都会带来相反的后果。有些家长不了解这一点,过份地苛责孩子,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令孩子望而生畏,陡增顿恼;也有的家长缺乏耐心,对孩子的微小进步视而不见,总是一如既往地批评个不停。这种不顾孩子的努力,毫无区别地给予个别强化的做法,只会降低孩子的学习热情,其学习前景恐怕是不会令父母感到欣慰的。

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 第5篇

孩子求知欲非常旺盛,总是不停的问这问那,请家长不要厌烦,尽可能的为孩子解答,实在不知道,可以告诉孩子,这个问题妈妈也不太清楚,不过我们可以一起去找答案。这样既增进了感情又让孩子增长了知识,可千万不要糊弄孩子。

发展智力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随心所欲地做,从中学习各种知识。所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量不要阻止孩子,让孩子随心所欲、自在的玩耍。

教育孩子的正确技巧 第6篇

大家可以发现,现在的孩子和我们的时代是不一样的,他们更加的聪明,而且比较容易接受很多的新生事物,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教育方式就要不断的进步,我自己有一些教育孩子的技巧,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作为家长要和孩子经常一起玩游戏,这点很重要,因为你在和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可以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不足,然后通过游戏纠正孩子的错误,这样的教育,孩子很容易接受,而且可以增进孩子和家长的感情。

第二、西方的教育方式里面有一种方法比较好,那就是和自己的孩子建立一种朋友一般的感情,其实父母和孩子做朋友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样你可以和自己的孩子更加亲近,而且也更容易理解彼此的心情。

第三、父母要多看书,多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因为现在的孩子好奇心都很重,他们会经常问家长一些很稀奇古怪的事情,如果你不多看书的话,那么孩子问你一些知识,你不知道的话会很丢人。

第四、作为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帮助别人和热爱生命,我们可以在路上教育孩子,当家长看到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应该及时的给予关心,这样你的孩子也会是一个孝顺的孩子。

教育孩子的正确做法 第7篇

2、对父母的报答不是用很高的分数,而是每一天都好好活着,学会享受生活。

3、阅读经典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4、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做负面评价,稍作指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培养孩子的能力:你对孩子做的事情不满意,不骂他、不包办,用她不反感的方式指点一下,一次又一次的指点,她会一次接一次地进步,最后可能比你做得更好。

正确对待孩子的“告状” 第8篇

关键词:孩子,告状,辨别能力

目前, 大多数年轻的父母只重视培养孩子的智力, 而忽视了对孩子辨别是非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长此以往, 必然导致孩子依附家长和老师辨别是非, 遇事先“告状”, 不能单独处理问题, 在道德判断能力上也是无益的。父母如果常鼓励自己的孩子“告状”, 就会产生许多消极的后果, 鼓励孩子“告状”, 会使孩子指出别人所做的错事, 其实也正是自己常犯的错误。因此, 我们应正确对待孩子的“告状”。

一、分析孩子们爱告状的原因

孩子们爱告状, 其实孩子的“告状”大多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告状内涵, 不具有“告发”的意思。

有的告状是一种变相的询问, 例如, 康康趴在床上玩玩具, 欣欣告诉妈妈:“康康哥哥在床上玩儿。”孩子的告状意在探问妈妈:“可不可以在床上玩?”又如康康拆开饼干盒, 欣欣马上会拉妈妈:“你看哥哥他干什么?”意思是问:“我也可以吃饼干吗?”

有的告状是一种特殊的请求, 例如, 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 悦悦唧唧喳喳讲个不停, 妈妈说:“看电视时哪个人都不许说话。”不一会儿, 爸爸低声说了一句话, 孩子就大声地告诉妈妈:“爸爸讲话, 影响我们看电视。”孩子的这种告状也不是告发, 而是一种特殊的请求方式, 希望爸爸和自己一样, 都遵守妈妈定的“规则”, 同时也请求妈妈公平对待自己和爸爸, 即“要讲话, 都准讲话, 要不讲话, 都不准讲话”。

有的告状是为了让人关注, 让人承认。例如:“老师, 某某拿别人东西了”、“某某不好好的坐”、“某某说话”、“某某在幼儿园还哭鼻子”这些都是孩子为了让老师和家长注意自己, “我”没有拿别人的东西, “我”坐得最好、“我”没有哭鼻子等, 希望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或奖励。

二、进行针对性教育

1. 分清孩子告状的性质。

如果是“告发”性的, 目的是想借助于成人的力量而“整”同伴, 达到“损人利己”的效果, 就要对他进行严肃认真的教育, 让孩子懂得对人要以诚相待, 友好相处, 从小就学会做一个完美的、正直的人。如果是想让成人帮助他们区分是非, 成人就应该耐心地给他们解释, 让他们了解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鼓励他们动脑筋自己去想, 同时也应该告诉他们打人是不对的。如果是非“告发”的, 就应该弄清原因, 掌握孩子的心理, 区别对待。

2. 喜欢“告状”是大多数孩子的天性,

也反映了儿童已经初步形成了判断是非的能力。但孩子毕竟是幼稚的, 其幼稚性的表现在于他们还不能把这种能力用在自我判断上, 而总是把眼睛盯着别人。因此要教育孩子看到别人的长处。幼儿往往是依赖于别人的对照而进行自我评价的, 因而在孩子“探问”、“请求”、“要求被注意、被承认”时, 总习惯于以别人的不是来说明自己是如何好, 这时家长和老师就不应该鼓励孩子“告状”、也不应当训责孩子, 而要抓住有利时机, 和蔼耐心地引导孩子, 告诉他这件事情为什么不对, 然后再指出他自己常犯过的同类错误, 告诫他自己也应避免再做这类错事。同时, 家长和老师应注意克服孩子的思维局限和评价习惯, 让孩子学会独立地进行自我评价, 而不是借助于别人的缺点来评价自己, 要善于分析别人的长处, 找出自己的不足。这样一来, 孩子告状的次数也就会逐渐减少了。此外, 还要教育孩子自觉地做伙伴的榜样, 不能用批评别人的办法来抬高自己。

3. 要教育孩子学会处理同伴之间的矛盾。

孩子的依赖性比较强, 即使一点小矛盾也总想依赖成人帮助解决。长此以往, 孩子们就会不愿动脑筋去想自己和同伴谁对谁错, 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将来也可能成为一个自主能力差的弱者。因此, 家长和老师不要一听孩子告状就插手他们之间的事, 要引导孩子自己处理矛盾纠纷。如孩子的玩具被另一个孩子拿去玩了, 就要鼓励孩子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大家一起玩儿, 使小朋友之间能够合作玩玩具。培养他们与别人共同分享快乐的能力, 同时也锻炼了幼儿与别人友好相处的能力, 发展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他们学会了一些礼貌用语等。总之, 让孩子们变得越来越自信。

4. 孩子们想干什么, 又怕成人不答应

时, 就会从别处下手, 从说与这件事不相关的事, 逐渐转移到他想达到的目的, 让成人猜出来。成人不应鼓励孩子的这种行为, 说他聪明, 会“绕弯子”, 要教育孩子有什么事、有什么话要敢于直说, 要让孩子相信, 父母或老师对于有话直说的人是很赞赏的, 如果孩子以后说话还是绕弯, 则可采取佯装不懂的方法, 促进孩子有话非明讲不可。培养孩子果断、直率、敢说敢干的性格。

正确的教育孩子 第9篇

如今的家长们,每当在一起谈论孩子的时候,都觉得他们实在太享福了,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吃苦。的确,大多数的中国父母都犯有这样的毛病,即把独生子女当成掌上明珠。

独生子女,用复旦大学历史系钱文忠教授的话说,“独生子女是自地球上有人类这个物种以来所出现的一个从来没有过的”亚种“,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那么多没有兄弟姐妹的人在那么短时间内,有计划地出现在一个国家。现在的独生子女中的问题最多:他们逆反性很强,有自己的思想却又太自以为是;现代传媒的发展,使他们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又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他们身上”知行“不一,缺乏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他们的生活学习习惯太过随意,或者说是没有什么习惯可言。家长过度的溺爱,让他们从小养成了自私的习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家庭收入的提高,而家庭教育水平又参差不齐,这些独生学生从小物质生活条件优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来不体谅父母的劳动辛苦,尽管从小也没少接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之类的说教,但是长期以来成长过程中真实劳动经历的缺失,使他们又怎能体会”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之中的道理?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的家长们往往是自己宁肯尝遍千辛万苦,也不愿让孩子受到一丁点儿委屈,不舍得让孩子放弃优越的环境,不舍得让孩子离开父母的保护,不舍得让孩子自己吃苦奋斗,于是,很多孩子就一直在父母的过度保护和关爱 之下成长。在溺爱 中成长的孩子,承受能力差,经受不住一点风吹雨打,一遇到困难就只会退缩,难以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劳动,只有劳动,才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这五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学校德育的基本要求,自始至终我们的教育目标中都有对劳动的要求,但是真实的、艰苦劳动的实践经历却又是你们最缺失的一的一种生活经历。目前我们的教育好像走入了一种误区,全国上下都在追求”快乐教育“,就好像唯有如此,我们孩子才是亲生的一样。钱文忠教授说,”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我实在想不通,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的确,快乐学习,是我们该倡导的理念,以快乐的心情对待学习,没错,但必须认识到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让学习快乐起来,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明确学习的目标,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学生应该承担合理的学习负担。任何人想要在某个方面取得成功,就必须付出艰辛的汗水。不能误认为学习是一件轻松自在的事。若学生的课业、心理负担过重,使学生的身心深受其累,采取切实措施减轻学生的负担是必要的。但是,”减负“不是什么负担都没有。不同年龄的学生应该具有与其身心发展阶段大致相当的学习负担。高中阶段的学生接近成年人,如果没有一点吃苦精神,甚至不能承担学习的压力,恐怕将来也很难承担社会的压力。这对国家、民族来说恐怕也不是幸事。学习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脑力劳动,学习进步是苦根上结出来的甜瓜。冬寒夏炎,耗精费神,学习,没有辛勤的汗水付出,哪有成功之花的烂漫?同学们一定要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热爱劳动。

所以,我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一定要让孩子正确认识吃苦,生活中的苦,学习中的苦,当然今天的苦,肯定不是物质上的匮乏了,而应该主要是经历一些成长的磨练,生活中,家长、学校应该多创造些磨练孩子的机会,学习中,正确引导孩子,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劳动。

在家庭的教育方面家长们一定要多放手让孩子去进行家务劳动或者其他的体力劳动,不要老是有担心把碗打碎了、把手划破了、把衣服弄脏了、耽误学习时间了等顾虑,学校也要尽可能多的给孩子们创造学习之外的社区劳动体验机会。一定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生活、学习中的”苦“ ,苦中也是有乐的,经历了苦,才能更加的体会到甜,体会到成功的幸福。

教育孩子的正确做法 第10篇

今天,接受邢老师的委派,安排我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教育孩子的做法,其实,我的孩子与在座各位家长的孩子一样,都是一些天真的少年,有个性又任性,有主见又有偏见,说懂事又蛮横,有自觉又有被迫。在自制力和学习方面,与各位的孩子也都差不多,甚至还不如各位的孩子,对于教育孩子的问题,也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好的办法,只是感觉,对孩子不能溺爱,得经常检查,经常督促,及时发现缺点和不足,说教与鼓励相结合,要求孩子做的事,家长得先做到,再有,就觉得应该注重引导,我们认为,在小学阶段,应该以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主,广范地学习或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孩子的兴趣,增加孩子的快乐,而不应该一味地强调只学习好学校教的课程。注重平时知识的学习,而不是临考试前的突击式学习,该学习时,就认认真真地学习,该玩时,就尽情地玩。

养成好的习惯,规定好作息时间。

如规定早晨6:20分必定喊他起床,自己洗漱,然后装书包,检查带好学习书籍和用具,再吃饭,晚上9:00钟上床睡觉,也可以看一会儿课外书或玩玩具,什么都可以,只要是孩子喜欢的都可以,但9:30分必须熄灯睡觉,如果不听话,因此而误了第二天早晨起床,不管几点,也必须吃完饭再上学。如此时间长了,孩子自觉就形成了习惯。

经验孩子胆子小,就给他找胆子大的感觉!

**正确的做法:淡化孩子的缺点,加强孩子的优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孩子胆大的时候表扬他,孩子便找到了胆子大的感觉;若在孩子胆子小的时候批评他,加深了孩子胆子小的感觉,便破坏了孩子胆子大的感觉。

**正所谓: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

**给孩子找感觉,就是打破孩子觉得自己不好方面的感觉,把孩子从自我观点中解脱出来。

相信这个方法改变了许多孩子,也一定可以改变你的孩子!

独生子女最大的问题是一个“独”字――孤独。从小没有伴,要么一个人呆着;要么与成人在一起,缺乏与小伙伴与大自然的交流融合。

当孩子合群时要多鼓励,淡化他不合群的行为,强化他合群的行为。家长还可以把几个家庭组织成互助组,让几个孩子之间相互交朋友,提供交流的环境。

让孩子多参加需要相互合作的文体项目,有条件的话可以在假期带孩子外出旅游等等。

顽皮孩子的正确教育方式 第11篇

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顽皮孩子的正确教育方式,希望有所帮助!

为什么孩子会不听话

孩子在两周岁前后,会开始变得不听话。两三岁的孩子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调皮了,并且“犟”了,有自己的小想法。这种不听话有三方面的原因。

1.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

孩子的自我意识在满两周岁之后渐渐觉醒,对“我”的力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会更加自主和积极地去参与活动。孩子想要参与所有事情,但是往往和家长的想法、做法相违背。如果家长勉强孩子,孩子就会反抗,并且内心会受挫,“不听话”由此产生。

2.宝宝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

孩子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喜欢接触任何事物。如果家长对此不理解,并且认为孩子是在调皮,对孩子的活动进行制止,甚至打骂孩子,这样的话孩子就会不高兴也就不愿意听话了。

3.宝宝的运动能力发展了

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孩子的活动能力也在增强,因此十分希望能够有更大的独自活动的空间,所以会一个人不断尝试新鲜的事物。此时,倘若家长制止孩子的行动,孩子就会感觉不满,也就变得不听话了。

孩子不听话如何教育

家长要仔细观察孩子,耐心地劝解孩子,不要和孩子对峙,不然结果不是家长向孩子妥协,助长孩子遇事不满意就哭闹的任性脾气,就是家长忍不住打骂孩子,使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

1.转移孩子注意力

孩子都会有逆反心理的时候,喜欢和家长对着干。如果孩子不听话,家长一定要耐心教育孩子。如果沟通半天也没效果,要做些别的事情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然后过一会儿再来教育孩子,效果会更好。

2.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孩子不听话通常由一些特殊原因或者内因所致,因此家长一定要好好观察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行为加以解析,从而找出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如果孩子受了委屈,不高兴,但是又不说,没有办法缓解,可能会通过和家长对着干来发泄。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尽可能地释放出自己消极的情绪。如果孩子生病了感觉不舒服,但是家长们没有察觉,还像往常一样对待孩子,孩子也会很“犟”。

3.给孩子制定一定的规则

制定明确规则是一个好办法,但是要保证孩子能够理解。例如告诉孩子““过马路时一定要抓紧大人的手”。如果孩子不习惯服从这些规定,家长就要再想办法。例如,孩子因为感觉自己被忽视而欺负妹妹,就让他帮妹妹洗澡、吃饭,然后找一段时间和孩子单独相处。如果孩子因为害怕黑而不肯上床,那么可以在孩子的床头留下手电筒。

孩子不听话该不该打吗

尽管打孩子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但是有会出现不得不通过体罚来教育孩子的情况,不少家长会因为一时生气而打孩子。家长要学会掌控住情绪,尽量避免打孩子,可以借小朋友不听话带来的自然后果来教育他。

1.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最好的状态就是不要体罚孩子。如果孩子犯错了,家长不要一时冲动就打孩子,因为如果打孩子往往会有反效果。可以将内心不满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例如对孩子说:“你的`做法让我很失望!”“我现在真的很难过!”。不仅能够让自己的心情平复,而且可以让孩子换位思考,自我反省。

2.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用过于批评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来承担他的错误所带来的后果。如果孩子还小,家长可以教会孩子如何修正错误。例如,将果汁打翻了不能喝了,孩子还需要清理地上的果汁。孩子可以从中了解到自己的错误造成怎样的影响,也会深刻反省,避免今后再犯这样的错误。

3.用间接的方式惩罚孩子

家长不必过分追究孩子犯的小错误,而是通过给孩子警告的眼色、缩短孩子看电视的时间等方式来让孩子吸取教训。例如,孩子没有整理房间就没收孩子的零食。家长最好明确告诉孩子今后应该怎么做,需要达到什么样的保准,表达对孩子的期望。

4.打孩子时不要情绪化

多次警告后,孩子仍然我行我素,家长需要平复自己的情绪,沉着应对。如果情绪失控的时候打孩子,不仅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孩子会感觉内心受到伤害。在这个时候,孩子注意到的是父母愤怒的情绪,而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5.让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如果不得不打孩子,需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会挨打以及打多少下,如果下回犯错误应该怎么做。

不要打得过重,也不要把打孩子当做发泄的途径,更不要还没有搞清事情就打孩子。家长打完后一定要告诉孩子“打你我们也很难过”。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尽管他做了错事,但是父母的爱不会改变。打他只是希望他下回不再犯这样的错误。

6.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

小于两岁的孩子由于各方面发育未成熟,没有规则意识。这个时候通过打来教育孩子,不仅没有效果,还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当孩子渐渐长大,不仅自我意识得到发展,自尊心也逐步增强。六岁的孩子已经明白道理,所以家长凡事要将理,切勿随意打骂。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1.立规则

不理解或者已经将行为规则遗忘的孩子往往就会不听话,不愿意和家长配合。此时,请家长再次提醒让孩子明白,切记表情要柔和、态度要温和,明确提出或说明你的要求。家长不能抱着孩子不听话的心理来向孩子做出说明。例如对孩子说“你什么时候才能够听话”。这样孩子反而会更加调皮和执拗。

2.作榜样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尽管知道指示和规定,但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如果孩子没有行动或者没有按指示做,家长就会觉得孩子不听话。因此,家长在给孩子制定规则的时候,还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例如:如何坐好,如何收拾房间、如何摆放物品等。

3.严肃谈话

家长打骂、处罚孩子时常常会带有愤怒、疲倦之类的情绪,孩子不仅身体上会痛苦、心理上也会害怕,意志上也会受到压制。因此,孩子很难接受父母的长篇大论,也不懂得反省自己,至于改正自己的行为就更难了。家长应严肃地和孩子来一场交谈,要让孩子明白道理。先让孩子停止自己的行为,到角落和孩子交流,这样比起打骂惩罚孩子,更能让孩子思考反省自己的行为。

4.耐心纠正

孩子的行为有累积的过程,不良的行为会演变成坏习惯。反之亦然,纠正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请多一些耐心。如果孩子不讲道理或者有其他不当行为,家长不可以任其发展,要随时纠正孩子的行为。若是家长缺乏耐心,孩子的不当行为会加剧。

5.家园配合,共同教育

实际上,孩子拥有较强的自尊心和社会意识,对荣誉也很在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在乎老师的看法。因此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来纠正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在家睡觉不乖,老师可以让小朋友讲一讲自己在家中的情形,并且表扬那些按时睡觉的孩子。

这样做反而比反复叮嘱孩子更有效果。

孩子不听话是父母不会说话吗

孩子都有很强的自尊心,而且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孩子的自主意识也会增强。如果家长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加注在孩子身上,总是命令孩子去做事情,恐怕无法达到效果。家长要多表扬和肯定孩子,不要经常批评孩子,要以平等的心态和孩子交流,学会和孩子换位思考。

1.尊重孩子,在和孩子说话时切勿忙着其他事情。

2.要明白孩子的行为的意义所在,并且将孩子想要说明的意思表述出来。

3.如果孩子有情绪,家长要先对此表示认可与理解。

4.当家长拒绝孩子时,要表示对孩子的理解,和孩子讲话时态度要温和。

家长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 第12篇

不怕失败

家长常常会鼓励孩子要树立远大的志向、拼搏向上,但面对他的失败,更多的常常是责怪和不知所措。

孩子失败时也正是最需要亲情的时候。比如孩子参加比赛输了,此时最好的做法是,赶快让孩子离开现场,带他到一个只有你们两个人的地方,这样可以不让他在众多小伙伴面前失态而尴尬。然后,不妨让孩子发泄一会儿,并用温和而同情的目光安慰他的愤怒和失望的情绪。

同情可以使孩子感到被人理解,等他冷静下来,你就可以和他深入交谈了。这时千万不要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或者“你不应该为此灰心”之类的话,此时的他不需要大道理,也不需要模糊的建议。不妨对他说:“下次再输的话,你可以朝着天空大喊一声。”此类实际的建议,远比那些空洞的说教对孩子的身心更有帮助。

培养起责任感

在教育孩子宽容、忠诚的好品质这方面,宠物可以助你一臂之力。其实专家认为:“养宠物可以培养孩子照顾另一种生物的`责任感。照顾狗、猫等,可以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责任感。”

譬如,当家里的小狗每天下午3点准时出现在门口等候小主人归来时,孩子就不难理解什么叫忠诚了。而且,小狗会不断将这个道理演示给小主人看。再比如,孩子有时会抓住小猫咪的尾巴,但事后,小猫还是不计较地和小主人一起玩。家长可以通过这件事教会孩子什么是宽容,同时告诉他对待别人的错误也要学会宽容。

当然,如果没有时间养宠物,可以让孩子参与和邻居一起遛狗,或者在放假时让孩子给学校养的小豚鼠做个窝。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学会助人为乐,同时明白,对别人好,别人也同样会对你好。

当着孩子轻歌曼舞

很多家长认为在家的亲昵行为应该避开孩子,否则会对孩子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专家们却认为,家长间的相爱,反而对孩子的情感教育有益。

如果你们晚上想在家跳一会舞,完全可以当着孩子的面进行,因为,让孩子看到你们的轻歌曼舞,拥抱甚至亲吻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孩子而言,习惯于家长的亲密举动会使他们与周围朋友间的关系更融洽,尤其是对他们将来与所爱的人生活会更有指导意义。

家长要培养一个人格健全,高智商和情商全面发展的孩子其实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在中国这个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行为规范,最好的教育就是家长以身作则,积极引导孩子。家长要掌握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对孩子进行有规划的教育,逐步培养他们具备刚毅、正直、的精神,聪慧的思维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之从各方面均衡地发展。

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规则专家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更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

教导他关怀别人

快乐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有某些有意义的连结,了解到他对别人的意义。要发展这种感觉,可以帮助孩子多与他人接触。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旧玩具,和他一起捐给慈善团体,帮助无家可归的孩子。也可以鼓励孩子在学校参与一些义工活动。专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龄,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

鼓励他多运动

陪你的孩子玩球、骑脚踏车、游泳…,多运动不但可以锻链孩子的体能,也会让他变得更开朗。保持动态生活可以适度缓解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让孩子喜欢自己,拥有较正面的身体形象,并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与成就感。

笑口常开

常和孩子说说笑话、一起编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开怀大笑,对你和孩子都有益处。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运动。

有创意的赞美

当孩子表现很好时,不要只是说:“很好”。赞美要具体一些,说出细节,指出有哪些地方让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现更好,例如,“你今天主动跟警卫伯伯说早安,真的很有礼貌”。不过,赞美时也要注意,不要养成孩子错误的期待。有些父母会用礼物或金钱奖赏孩子,让孩子把重点都放在可以获得哪些报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为上。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发现,完成一件事情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质报酬来奖赏他。

确保孩子吃得健康

正确认识和纠正孩子的口吃 第13篇

一、口吃不能自行康复的孩子的特征

根据笔者多年幼儿园工作的经验, 不能自行康复的孩子大都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 性格内向, 特别胆小。孩子一般不敢主动跟人交流, 即使是熟人, 他也躲避。如果父母带孩子外出, 孩子总是躲在父母后面, 表现出担心受到攻击的样子。如果在幼儿园, 教师叫他们站起来回答问题, 他们一般不敢说话, 即使说话, 声音也非常小。第二, 内心焦虑, 有强迫症。强迫症有两种情况: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所谓“强迫观念”, 就是老担心发生一些可怕的事。例如我以前接触过一个小女孩, 她就老担心床底下有人;还有一个小男孩, 他老担心房子里有蛇。所谓“强迫行为”, 表现为老是咬手指头、揪衣服、咬嘴唇、揉捏头发等。其中, 咬手指头和咬嘴唇现象在3~9岁的孩子中比较普遍。强迫症一般是由于内心焦虑所导致的。第三, 情绪不稳定, 容易出现急躁、生气、任性等负面情绪。孩子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一个小小的愿望没有实现, 立刻就会大哭大闹, 很难平静。

幼儿园教师在与幼儿相处时, 如果发现那些有口吃的孩子具有以上三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 那就要特别注意, 因为具有这些特征的孩子若发生了口吃, 极易变成“真口吃”, 仅靠孩子自己的努力, 或者靠家长的督促很难矫正。在这个时候, 教师的及时干预就变得十分必要。

二、孩子形成口吃的原因

教师要进行及时干预, 就必须先了解孩子形成以上特征的原因及这些特征对口吃的影响。针对以上不能自行康复的孩子具有的三个特征, 笔者分别做出了分析。

第一种内向和胆小的特征, 一般来源于父母的遗传基因。但是我们发现, 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由于父母要上班, 看护孩子的任务就落在老人身上, 大部分老人喜欢安静, 不喜欢与人沟通和交流, 有些老人甚至不愿意跟小孩一起玩。由于孩子很少有机会跟环境进行互动, 久而久之, 孩子就变得内向和胆小。还有一种情况, 就是家长过度保护, 由于现在社会环境比较复杂, 不安全的因素逐渐增多, 很多父母或者老人处处提心吊胆, 生怕出现意外。孩子这也不能做, 那也不能做, 慢慢地就变得越来越胆小。

胆小内向的孩子容易受环境的影响, 这类孩子“感染”口吃通常有主观和客观两个因素。主观因素就是孩子主动模仿有口吃的孩子说话;客观因素就是孩子遭受惊吓和呵斥。我们身边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案例, 如果一个孩子口吃了, 身边总有个别孩子也会被“传染”上口吃, 而其他的孩子尽管与之交往, 也不会口吃。一般情况下, 个别染上口吃的孩子大都具备胆小内向的特质。记得我以前教过的一个5岁的小男孩, 父亲脾气非常暴躁, 动不动就揍孩子。有一天, 孩子犯了一点错误, 父亲抄起一根棍子就要揍孩子, 孩子吓得赶紧爬进床底进行躲避, 当孩子从床底下爬出来后, 一说话就口吃。这就是典型的惊吓导致的口吃。

第二种特征形成的原因有以下二点:一是父母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 从小就让孩子学这学那, 过早识字、过早进行小学式教育等, 孩子由于心智没有成熟, 一般很难完成这些任务。在父母的催促和要求下, 孩子往往会出现内心的焦虑。二是父母由于工作忙, 很难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 导致亲子关系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显示, 亲子关系与孩子的焦虑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第三种特征的形成原因表现在以下方面。我们知道, 情绪通常跟欲求联系在一起。有些孩子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 会表现出急躁的情绪。所谓延迟能力发展不足, 指的是孩子必须马上得到一个想要得到的东西, 如果不能得到, 他就会很痛苦、很难受。例如, 有些孩子由于自己的身体协调性差, 有些技能做不到, 例如拍球、走平衡木等, 他就会表现出生气、急躁等负面情绪。

三、纠正孩子口吃的训练方法

了解口吃不能自行恢复的孩子的三个特征所形成的原因, 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从心理上克服这些问题。通常情况下, 如果孩子内心的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 孩子的口吃也会慢慢消失。这也恰恰证明了一个观点:口吃是后天习得的, 不是先天遗传的。如果是先天遗传的, 后天改变的可能性比较小。我们认为, 胆小、内向、焦虑、急躁的特质是可以遗传的, 具备这些特质的人容易“感染”口吃。那么, 针对孩子存在口吃的现象, 幼儿园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在这里, 我介绍几个有效的训练方法。

第一, 对于胆小内向的孩子, 比较管用的方法是语言训练。我们可以鼓励孩子通过当众表演、大声说、采访、讲述等方式来克服这个问题。对于这种类型孩子的训练, 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 不要急于求成。首先, 训练在室内进行, 鼓励孩子站到小朋友面前表演童谣、绕口令, 或者复述故事等。其次, 带着孩子到室外, 站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表演。最后, 站在很多陌生人面前表演。在训练语言表演时, 可以尝试让孩子越来越大声地说话。所谓“采访”, 就是带着孩子到室外, 要求他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去问一些陌生人。问完之后, 要求孩子把采访获得的信息口头报告出来。

第二, 对于有焦虑和强迫症的孩子, 教师一定要与孩子家长进行沟通。要求家里尽量营造一个轻松、宽松的环境;家长也尽量多陪伴孩子, 与孩子建立起稳固的亲子关系。对于有强迫观念的孩子, 教师要从科学角度帮助孩子解释原因;对于有强迫行为的孩子, 教师要激发孩子内心的积极性, 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焦虑性口吃在所有的口吃患者中是最难矫正的, 即使矫正成功了, 也比较容易复发。如果一个孩子的焦虑指数比较高, 有必要服用一些抗焦虑的药物。对于服用药物, 家长也不要太害怕, 这些精神类的药物大部分在西方国家临床使用了很多年, 安全系数比较高。

对于焦虑型孩子的口吃矫正, 可以按照舒缓的节奏, 带领孩子慢慢地说话。对这类孩子的口吃矫正一定要与第一种类型区分开来, 第一种类型的口吃可以大声地喊, 快速地说话。焦虑性口吃千万不能这样做, 如果这样做, 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病情。我们碰到过一个患者, 按照第一种类型的方法进行矫正, 孩子的口吃不仅没有改善, 反而加重了。后来, 我们营造舒缓的环境对孩子进行治疗, 效果非常好。

第三, 对于经常出现负面情绪的孩子, 需要对他进行适当的情绪控制训练。做情绪控制训练, 可以拿一些视频故事来给孩子看, 看完之后, 跟孩子一起分析故事中角色的行为, 哪些是好的, 哪些是不好的。让孩子自己进行分辨, 从而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此外, 转移孩子注意力也是一个好方法。对于2~4岁的孩子, 这个方法非常有效。当孩子在哭泣的时候, 我们可以大声说:“快来看, 这是什么?”我们也可以走到窗边, 假装很吃惊的样子说:“哇!快来看啦, 那辆小汽车怎么飞起来了?”通常情况下, 小孩子都会走出刚才消极的情绪状态, 被你的语言所吸引。当孩子有消极情绪的时候, 我们尽量不要让它在孩子身上停留太长的时间。

正确的教育孩子 第14篇

当然不是这样,成年人的思想更成熟理性,而孩子们的经验以及阅历有限,思维方式不成熟,常常会有偏激的想法,也更容易遭受成年人的打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理解孩子,引导孩子更为成熟地思考,而不是打压孩子的个性。

一、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利益”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总是有太多的躁动不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古怪的想法,作为教育工作者,看不顺眼就打压,这显然不是个好方法。教育,在疏不在堵。

“90后”可能是把自我演绎得最张扬的一代,不管在班级活动中还是人际交往中,利益总是形影不离。我们发现当他们把个人利益作为推卸责任的借口时总显得那么理直气壮,那种攀比性的口气颇有点“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这完全违背了我们从小所接受的“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教育理念。刚开始,我们以这种传统理念来教育学生的时候,发现成效微乎其微,甚至有时候背道而驰。时代是在迅猛发展的,学生是应景而生的时代人,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可能需要重新解读“自私”。选举学生会的时候,我们会让我们的学生凭着自己的实力当仁不让,不必在“自私”与“无私”的度量和羞涩中徘徊与退缩,大胆地争取属于自己的利益。凡事皆有度,对于自私,要观察其程度与本质,对于一些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别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还是要加以引导和纠正。让学生在学会当仁不让的同时也要学会仁义道德。一个人自私个性的形成是多方面的,有他自己的体会感悟,也有从小教育的影响,这其中更多来自于家庭。对于学生的自私个性行为,我们要先理解他们,了解他们当时的心理,给予正确的引导比一味打压往往效果更好,也更受孩子们欢迎。我们要设法通过各种小事让他们体会到自私或许一时欢愉,但快乐的最高境界是给予。

二、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欲望”

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特别是对于一些贪图享乐的青少年而言,饭菜总是越可口越好,衣着总是越华丽越好,玩的时间总是越多越好,上课的时间总是越少越好,别人对自己越崇拜越好……由于这些动机的驱使,他们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手段去“强求”自己想得到的一切,这样欲望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很多想得到的东西,但是很多时候不是心之所想就一定能有所得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及时地让孩子们认识到,欲望是有双面性的,人要学会控制欲望,而不是被欲望所俘虏。学会驾驭自己的内心,让欲望成为良好的驱动力。当学会控制自己的心理和情绪的时候,孩子们也就长大了。

三、培养学生自制力

处于叛逆期年龄的他们怎么可能少了冲动,很多校园打架事件也都是由于缺乏自制力造成的。发生问题,先不要急于批评指责,发泄怒气,毕竟,培养自制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曾经用苦口婆心法讲授过大道理,可是结果告诉我们那并不是葵花点穴手;轻轻告诉他们,当冲动萌发时,一定要记住在说话之前先想3秒钟,然后决定说不说,好不好。在做事之前先念3分钟,然后决定做不做,对不对。青春期总是逆反的,训斥教导早已是家常便饭,换一种方式,效果也许会出人意料。无论哪种方式,关键是让他们明白冲动或许是不可避免的,但要衡量利弊,懂得事后承担,学着事前思量。

正确地引导孩子,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个性不是错,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更是好事情,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注意保护孩子们的“个性”,给予关注和引导,不要让“个性”走歪路,更不要让“个性”在我们手上夭折。关爱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我们更应该做的。

上一篇:表达同学间友谊的诗句下一篇:校园及周边交通安全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