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评课

2024-05-1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评课(精选14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评课 第1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评课

1.学科特有的价值被充分挖掘,学科味非常浓。

2.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3.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4.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要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5.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6.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7.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不能形式化,要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进行纠正。

8.课堂上注重用学术语言讲解知识,真正做到了“格式死,方法活”。

9.强调教学民主,师生平等,课堂气氛融洽和谐。10.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评课 第2篇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句。

4.检查自读情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1.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3、品味题目寓意。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第3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小作者对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访谈录”的形式,在平等和谐的对话中交流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方面的问题,让同学们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知道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享受读书的乐趣。由于课文采用对话形式,明白易懂,没有难理解的词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有效的提问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读”和“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力求让学生“以读求悟”、“读中见悟”,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在自主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读书,激发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对话人物

1.介绍季羡林。课件出示季羡林图,简介:季羡林是我国的著名作家,国学大师,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检查自读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季羡林,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的内容上来,让学生与大师面对面,尽快投入到对话的朗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精读课文,感受阅读乐趣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的形式和以前学的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说说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让学生了解课文是一篇访谈录,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访谈录一般都要标明时间、地点以及采访的对象等)

2.朗读课文。说一说苗苗同季羡林爷爷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等问题)

3.同桌交流。根据课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同桌展开讨论,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4.讨论交流。(1)季羡林爷爷和苗苗算不算书虫?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请说出理由。①结合插图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②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③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善于引导,饱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2)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你能结合课文谈谈对闲书的理解吗?(3)教师小结:从两个人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阅读能给人们带来欢乐,能提高写作能力。“阅读,是一把为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4)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讨论交流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大胆质疑,自由地表达对读书的看法,让读、思、说有机结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品读课题,理解题目寓意

1.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思考:课文为什么要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题?

2.讨论交流,揭示寓意。

3.归纳小结。(1)与二人名字相关。(2)寓意是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羡林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题目寓意,让学生体会作者将语言文字的形式和独特内涵巧妙结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和季羡林爷爷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恰当地凸显出来,让学生懂得要成为像季羡林那样的国学大师,就要不断地努力学习。

四、交流收获,深入感悟全文

1.看了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你有什么感受?(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2.归纳小结:从苗苗同学采访季羡林爷爷的过程中,从他们两人平等和谐的对话交流中,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学好语文,就离不开广泛的阅读,正如莎士比亚说的那样,“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热爱书吧!书籍是知识的源泉!

3.课外拓展。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阅读文本到理解文本,有效地与文本沟通,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效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教案 第4篇

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概括谈话主要内容。3.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4.培养口语交际能力。5.把握访谈录体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名的文学家呀?(生回答)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有一位叫做苗苗的小朋友,她和你们一般大,不仅见过很多著名作家,还采访过他们。让我们来看一看,她和其中一位知名文学大家季羡林的访谈故事。(板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的题目中小苗和大树分别指的是什么?让我们从文中来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朗读,注意生字词。2.齐读课件展示的生字词,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3.让大家说说比较难记的字,老师帮助一起记。4.用指定词语造句。4.读完课文可以得出:小苗指作者,大树是指季羡林。介绍两人生平和主要作品。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发现这篇课文和以往学的课文有些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形式,访谈录)2.想一想,如果你是小记者,采访一个人之前,要做哪些准备?

3.同桌两人分角色认真读课文,读完后两人一起概括出苗苗和季先生交流了哪几个问题,而季先生的见解分别如何。

4.文中季先生提到多看闲书,“闲书”指什么?你认为哪些书是闲书?举例。5.学到这里,再来重新看“小苗”和 “大树”,单单是指作者和季羡林吗?有没有更深的含义?

6.访谈的过程就好像重现了当时他们对话的场景,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分别有哪些特点?

四、拓展延伸,小结

阅读也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仿照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有诗人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所以,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五、作业设计

1.和同学交流你喜欢读的书,相互推荐书目。

2.选择一位同学或老师,不限主题进行一个访谈,并仿照课文写一份访谈录,不少于三问三答。注意:访谈前应做好相应准备工作。

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有感 第5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是一篇访谈录,课文记叙了一名叫苗苗的小学生与季羡林爷爷的交流访谈,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感受到了季羡林老爷爷的亲切,幽默与平易近人,还有季羡林老爷爷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的关爱之情。

从课文内容也让我们懂得了在新世纪里不能偏科,要中西贯通,文理贯通和古今贯通,还要多看课外书籍。

从本篇课文让我感受到,启发到了:每个人不免会有偏科的情况,但是要尽量避免,就像我喜欢语文和英语一样,觉得数学太费脑筋,不喜欢数学。可是,我从《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我知道和明白了各科都要学好,要能文能理,中西贯通,博古通今,才可以适应现在这个多元素的社会,这个新的世纪,才能为祖国献出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书笔记 第6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书笔记1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它记录了“小苗”张钫与“大树”季羡林的交流。两人轻松、睿智的对话让我一下子懂得了许多。

首先他们谈到了小孩该不该看闲书。季羡林认为,我们应该多看闲书,因为这样能提高写作水平。我们适当地看闲书能积累更多的知识,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不能因为看闲书而耽误正课,尤其是像张钫那样上课看闲书,就更不敢恭维了。还有,完全不看闲书,一心投入到正课也是不对的。这样做,也许能造就一个尖子生,但永远无法造就一个博学多才的智者。所以,我们应该适当地读点课外书,做到课内课外两相顾。

还有,季羡林鼓励我们多积累古诗、古文。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它们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代代相传,可不能断在我们21世纪青少年的手里啊!不仅如此,多积累古诗文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自我。

“大树”用丰富的内涵,教给了我们这些小苗很多很多。真感谢“大树”!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书笔记2

学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我更加深知自己作为一个新世纪少年的责任与义务。

在这篇为采访的文章中,在轻松和谐的谈话气氛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感受到了季老的平易近人与他的亲切和幽默,还有对下一代的希望与深深关爱。

苗苗与季老共讨论了四个问题,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闲书问题”。

在季老看来“闲书”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学的更好,而且可以提高写作阅读水平。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看“闲书“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可以让我们增加知识,明白做人的道里。所以说”闲书“并不闲。大诗人陆游就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季老的一番话合情合理,是我倍受感动,所以,要学好语文,就先读书吧!

对于季老提出的`会背两百首古诗,五十篇古文的要求,我觉的并不过分。因为日积月累,总会积累起来的。

季老对我们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我们向目标进发,向成功进发!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书笔记3

这个单元我学了四篇课文,这几课都是讲与学习有关的。它们分别是《我的“长生果”》《窃书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走遍天下书为吕》。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叫做苗苗的小朋友和一位老学者季羡林的对话组成课文。课文一共有几个片段:季羡林和苗苗谈看闲书,季羡林看了很多闲书;苗苗和季羡林谈正课,有各种各样;苗苗和季羡林谈被古诗和古文。课文写出了季羡林主张的三件事:多看闲书;主张三贯通;还有一个小孩起码要背200首诗50篇古文。

“小苗”与“大师”的对话 第7篇

美术欣赏,是欣赏者对美术作品进行知觉、感受、体会和解释、评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既有感性的直观体验,又有理性的逻辑思维。在幼儿园开展美术欣赏,特别是名画欣赏,能很好的提高幼儿对美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幼儿在艺术修养上更上一个新台阶。而如何开展名画欣赏,让幼儿与大师“对话”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发现——选择名画

古今中外,有许多的的绘画大师,不同的创作风格,不同的绘画方法,创作出了许多响誉世界的“名画”,吸引着众多艺术爱好者的眼球。就中国的大师来说:齐白石的虾、李苦禅的鹰、徐悲鸿的马……国外的大师,有梵高、达芬奇、马蒂斯等等。他们的作品有水墨画、油画、剪纸、雕塑等领域。那么多的名画,如何选择适合的让幼儿欣赏呢?

1.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纲要》中指出,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生活化的题材能吸引儿童的好奇心和注意,如《捕食》中,母亲喂三个孩子吃饭,那微翘的凳子,前倾的身体,表现出了喂饭时的情景,这个情景是孩子所熟悉的。再如齐白石的《虾》也是为孩子所熟知的。有了生活经验,孩子欣赏时,能更自由自在、不受约束,容易为孩子所接受。

2.选择动植物与风景。风景作品能激起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然中美的事物的留心,使其情感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而动植物也是孩子所喜欢的,他们能在平凡中发现美。如《飓风,热带雨林和虎》、徐悲鸿的《马》等等。

3.选择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的形式多样,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韵味与内涵,通过让幼儿接触不同艺术形式的绘画作品,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如齐白石《秋色有香》中国写意画的意境美,梵高《向日葵》、雷诺阿《金发少女》等西洋古典画的细腻美等等。

二、挖掘——了解内涵

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开展幼儿的美术欣赏活动,作为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通过多种手段去了解大师作品的内涵,先与大师“对话”,才能帮助幼儿更好的了解大师的思想。

1.积累素材。在平时看书的过程中,我们常可以发现一些关于名家的介绍,这时,我们就可以作为一个有心人,把看到的收集下来,通过不断的积累,可以了解一些大师的创作意图及作品内涵。

2.利用网络。网络上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当需要了解一幅名画时,我们尽可以通过网络来寻找答案。网络的优点,可以让我们减少查找资料的时间,获取大容量的信息,组建名画的内涵。

3.同伴共享。老师之间的交流,分享,也是了解名画内涵的一个有效方法。每个老师了解一幅名画,在分享的过程中,也就拥有了很多的名画知识。

三、分享——互动交流

如果说发现和挖掘是名画欣赏的前提条件的话,分享就是开展欣赏活动的关键了。在《纲要》中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在名画欣赏中,实行分享式教育,能有效提高效率。

1.幼儿“读画”。

每个孩子,对名画都有不同的了解与看法,它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理解表达能力密不可分。老师要给孩子不间断的、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并使幼儿积累起一定的经验,让幼儿进行欣赏。而且要充分让幼儿“读”名画,并鼓励他们把自己对名画的理解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而老师也可以通过让幼儿对画面细致的观察,发现,来进一步了解名画。

如在吴作人的水墨画《熊猫竹石图》中,幼儿通过想象,说出两只熊猫,一个是妈妈,一个是宝宝,妈妈在和宝宝说着悄悄话。好象在说“宝宝。快下来吃饭啦。”“妈妈,我已经吃饱了。”可爱的对话,正是幼儿现实生活的反映。而幼儿的对话,也正是体现了作品中和谐、宁静的氛围。

读画的过程,是对名画理解的一个过程,也是培养幼儿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的过程。老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见解,保护幼儿的想象萌芽,提高他们的鉴赏力。

2.教师“说画”。

在孩子读画的过程中,老师能了解幼儿一些思想脉络。而如何让幼儿了解作品的内涵,需要通过“说画”来完成。要对作品的形式、要素进行分析和描述,讲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气氛、理念,使幼儿对作品内涵加以理解。在“说画”的过程,针对幼儿的特点,使用儿童化的语言,便于幼儿理解。同时,我们还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让幼儿更容易理解。

如在欣赏《鹅,鹅,鹅》时,活动一开始,老师就创造了非常好的氛围,配上抒情的音乐,用轻柔的语言讲述了鹅的故事:“在美丽的河边,住着一群可爱的大白鹅,一天清晨,大白鹅们张开雪白的翅膀,排着队伍,像要飞起来一样……”轻柔的语言,轻柔的音乐,让孩子置身其中,感受到了作品的美与意境。

说画,能使孩子更好的了解名画,发现名画。

3.师幼“动画”。

《纲要》中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同样,对名画欣赏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用语言来表达外,用音乐和动作来表达,体现了艺术相通的特点。

如在欣赏梵高的《星月夜》中,教师让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表现大树的生长,风的变化等,把画面的内容与动作结合了起来,让静止的画“动”了起来,变的更生动、有趣,使幼儿置身其中。

四、再现——欣赏延续。

名画欣赏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通过对名画的再现,达到欣赏后的延续,也能使孩子对欣赏的过程更彻底,更深入。

如在欣赏了梵高的《向日葵》后,老师让幼儿创作向日葵,他们有的展现出了向日葵的婀娜,有的展现出了向日葵的力量,还有的展现出了色彩,孩子们的画面丰富而富有创意。再如欣赏了国画《熊猫竹石图》后,教师让孩子也尝试用水墨画的方法绘画熊猫,一方面激发了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同时当幼儿的笔下一只只可爱而神态各异的熊猫出现在眼前时,也使他们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

再现名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会迸发。同时也吻合了纲要中提出的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观点。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导学案 第8篇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教学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词并理解。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我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并认真参与课外阅读。【教学重点】: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并认真参与课外阅读。【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知识链接】:

季羡林,文学翻译家、学者。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人。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水浒传》创作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是第一部描写弄明起义的小说。《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预习提示】:

1、借助生字读音读通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批注;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

2、勾画出我认为重点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说说我的体会。

3、课文内容我知道:。

4、我的质疑:。

【预习检测】:

A、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

绿 朝 倒

()()()()()()B、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 ;要 ;要 ;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生字词的学习。

课前,我们已经依据预习提纲预习了课文,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1、由各小组长组织组员学习课文中7个生字、14个生词,并进行抽读的检测。

2、每个小组2号组员将自己预习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四字词语、形近字)

2、每个小组2号组员用自己的方式向全班展示生字、词语学习成果,其他小组专心听并纠错。

(1)汇报交流课文中的两会字,针对易错的字,集体交流哪些部位需要提醒大家注意,指导读音和笔顺。

(2)依次汇报交流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四字词语、形近字(3)2号组员领读,指读生字,词语。

(4)教师指导重点字书写,学生在书上描写四会字。

二、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1.各小组组员在组内接读课文。2.每组3号组员赛读课文(接读课文)。3.对接读的同学进行评价,评选熟读冠军。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组内说说苗苗和季羡林的谈话主要内容是什么?

2、再读课文,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你对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理解。

3、小组学习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组内交流

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4、组内解决预习中的质疑。交流展示:

从苗苗和季老的对话中知道了他们对读书的见解,请结合自己的情况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来闯关】:

A、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水浒()传 彭()公案 绿()林好汉 B、你读过“闲书”吗?你从“闲书”中读懂了些什么?

【拓展阅读】或【扩展延伸】:

1、推荐阅读《我的童年》(季羡林)

【板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书笔记 第9篇

这是一篇访谈录,主要讲了一名叫苗苗的小学生,到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爷爷家作采访。季羡林爷爷是主张看闲书的,他小时候就喜欢看闲书。之后又谈了读书的方法和经验,他还要求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对我来说,是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读了这篇文章,我不得不由衷佩服季羡林爷爷的知识渊博,他精通外国语言,是我国文学界的重量级人物。我觉得季羡林爷爷有许多话说得个性对:文章只有写真事才能写好,只有多看点课外书才能将文章写通顺。在文章中,能够看出季羡林爷爷文章写得个性好,还明白季羡林爷爷记性个性好,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这都与季羡林爷爷爱看书是分不开的。我真期望自己就是那文中的苗苗,从此刻开始,要向季羡林爷爷学习,多看课外书,增长知识面,能像季羡林爷爷说的一样,能背两百首诗,五十多篇古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第10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由于文章的形式比较特殊,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它是一名小学生——苗苗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首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的、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第11篇

教学目标:

1.2.3.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与学习的启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与学习的启示。

齐读教学目标。

师:目标都清楚了,有信心完成吗?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扫除生字。)

目标清楚了,请同学们接读课文。要求:读的同学读准字音,声音洪亮听的同学如发现问题,请及时举手纠正。

1.2.生接读课文,师板书易错字,指名后进生读。检测:指名读易错字。

第二次“先学后教”

三、师:课文字音大家都读准了,现在我们来理解课文内容。

(一)、出示自学指导一

1.“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指谁和谁的对话?为什么要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题?

2.季羡林老先生对读书有什么建议?

(二)、生自学。

(三)、交流

1.苗苗与季羡林老先生的对话。课题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道路上刚刚起 1

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先生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2.季老先生对读书的建议:(1)多看闲书。(2)要三贯通。(3)多背古诗文。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写法分析)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与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

(一)、生思考。

(二)、交流

这是一篇访谈录,采用的是一问一答式。

师小结

一般的访谈录都要在前面标明时间、地点、采访对象。

五.当堂训练

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多看闲书

做到三贯通

多背古诗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第12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上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词句,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点、难点,鼓励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如“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这些内容简约,重点突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

这篇课文,我采用大讨论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围绕主题,结合课文来讨论:“闲书闲吗?”这个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也不错,学生都能结合小苗与季先生的对话,说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不够的地方是对古文积累这一块,对谈话内容未作出恰当的引导,从学生的表情中,依然可以看出对这个超难任务的无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第13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点、难点,方法上让老师放手教学,鼓励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从词到句,由句到段再到文,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我以简洁的语言引导追求启发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

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说说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读得自然。在议读中,学生不断地进步与升华。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书心得 第14篇

我想课外和课内的书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但无论是课内的学习还是课外的学习都不能放松。

学习是生命里的最重要的事,我爷爷经常说:“小小读书不认真,不知书中有黄金,不知书中黄金贵,高点明灯下苦心。”爷爷的话就是那个道理。

上一篇:中英文设备买卖协议下一篇:初中生评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