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回归高一作文

2024-05-12

生命的回归高一作文(精选6篇)

生命的回归高一作文 第1篇

二战后的美国青年一代一度陷入迷惘、颓废、空虚和绝望之中,打架斗殴、酗酒闹事,社会上笼罩着对前路未知而无所适从的迷雾。《老人与海》的震惊出世,无疑给美国青年一剂强大的清醒药。

老人圣地亚哥在出海84天而接连失败的情况下,依然坚定执著地选择出海去寻找大鱼,“说不定今天就走运。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更好。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在海上不眠不息奋战三天三夜之后,又同凶残的鲨鱼展开激烈的搏斗,“鱼啊,我要跟你奉陪到死”,“我要让它知道人有多少能耐,人能忍受多少磨难”,“跟它们斗,我要跟它们斗到死”;而在最后,当老人历尽艰辛把大鱼仅剩的残骸遗体运回海港时,他疲惫不堪:“是什么把你打垮的?什么也没有……只怪我出海太远了。”

一个从不向命运低头的彻彻底底的英雄斗士,一场在汹涌澎湃的海浪中孤军奋战的伟大战役,一次向上帝和命运同时发起挑战的震天呐喊——海明威以他铿锵有力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现代主义“最后一位精神贵族的英雄”,“圣地亚哥同海明威一样是一个要活的精彩的人,永不气馁的人,愿意用自己的精神向命运挑战的人。尽管老人最后失败了,但老人却傲然地面对了死亡,完成了一次生命的交响。”他以坚定雄浑的声音向我们宣告:生命的价值远远不在于最终的结局,每一场浴血奋战的战斗背后,那个遍体鳞伤却依然摇旗呐喊、冲锋陷阵坚持抗争直至最后一滴鲜血枯竭的勇士,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胜利者!

我们都曾站在纵横交错的人生分叉口彷徨、迷茫和不知所措,对虚无缥缈的未来充满恐惧和忧虑,在尼采的“上帝死了”、“打倒偶、、像”、“一切价值重估”的口号下开始不再相信人生的价值,对人性中的自私、贪欲、堕落和扭曲感到前所未有的惶恐不安和孤独无助。而老人圣地亚哥在狂风暴雨中依然巍然挺拔的高大身影无疑为包括美国“迷惘一代”在内的世界人民敲响了最震彻心扉的钟声:生命最永恒的灿烂源自人生道路上永无止息的拼搏奋斗,人性中最璀璨的光环在每一次摔倒过后依然挣扎前行的脚印下愈加熠熠生辉!

浪迹天涯的游子,在历尽人世蹉跎之后终归会回到母亲的怀抱;凌空摇曳的枝叶,在享尽天地甘霖之后终归会叶落归根;而人生的旅程,在纵横捭阖的分叉口迷惘徘徊之后,终究是要回归到人性的理智和精神上来,回归到那条奋战到底而无畏天地的热血沸腾的道路上——那才是人生屹立不倒的姿态!

一次自然的考验,展开关于力量,勇气和人类精神的较量;一场生命的回归,召唤着人类探求生命的本能,寻找青春力量的源动力,回归到人性应有的精神世界——《老人与海》所带给我们的,在这场生命回归的迁徙过程中,指引着我们每个人去追求孕育在我们心底的圣地亚哥。

生命的回归高一作文 第2篇

命运是光线氤氲的三岔路口,安静空旷。陈旧以致褪色的路标,在那里光线明亮到仿佛热气腾腾晃眼。就像是人体经脉一般,细小的分支后还有更细微的分叉,无论怎么选择,今后还是面临千百万种的可能性。你是在路口沉默良久,还是选择一条义无反顾地走下去?那么又是几千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使得我一步一步,走向现在的自己,行走在这个城市,临近温暖的北回归线?

——题记

【壹】温暖而又美好的小细节。

很难概括那无数个时间点里,究竟都发生了什么。或许有那么多,并不是多么难能可贵,只是平凡的生活里平凡的小细节,只是身边平凡的人给予的温暖。就好像是早晨临出门时往你书包里塞一袋牛奶或一包饼干的母亲,会永远在你上学时提前半小时准备午餐;而那个总是一言不发看报纸的父亲,会因为你偶然提起的一本练习册跑遍大小书店;那瘦小的住在农村的外婆,你每次去看她时总要往你手里塞点什么脸上才会露出菊花般的笑容;那个在你放学前有事时会替你抄好家作的同学……

就好像无论何时,这群人总能在你身旁,以他们各自的习惯鼓励你,于是那些微尘一样的小事,都因为那温暖而美好的细微感动,在往后的日子里带上了暖色调的光泽,成为呼吸一样的,再普通不过的又赖以生存的.细节。

【贰】成长中不停重新定义自己。

流逝的时间里,不可避免要经历成长这个过程。周岁,小学,初一,初二……看不同的书,说不同的话,听不同的歌,走不同的路,成为与以前不同的自己。在不断变化的、不断适应的过程,似乎都模糊了界限。可能长久以来一直有记录的习惯,那些零碎的生涩的字句所拼凑成的成长,只是不断重新定义自己。

成长是渗透到生命里的一件事,今天我是这样的人,明天我是那样的人,如此迫切地匆忙地定义自己,是想证明什么?大概是如此渴望而期待成为更接近梦想的那个人吧?

【叁】这些是未来之事。

——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

我一直都觉得梦想像风筝,遥不可及的灿烂,只是线在我自己手中。每个人都会有梦想,不止一个,它们总被藏在心底,惴惴不安而明亮的。有梦想是美好的事,就像信仰,单纯的信仰。未来的路很长,沿途跋涉的旅程,有梦想不孤单。

这些都是极琐碎频繁的小事与个人的想法,但这些就是生命中不可磨灭的烙印。或许会常想到,要过与众不同的生活,要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想在平凡中寻找轰轰烈烈,可那毕竟是空洞的。有温暖而美好的细节装点,了解成长中的自己,有梦想,这就是生活了,还缺什么呢?那些刻意去想的,不现实的,都不重要了。

生命的回归高一作文 第3篇

一、把脉现状:机械复制导致学生作文千人一面

(一) 复制形式

现在的学生手头都有一本高考满分作文, 都喜欢沿用一些被称为“美文”的范文结构形式, 结果一个班级看下来, 有种雷同的感觉。考场作文结构程式化比较严重, 如2011广东高考作文 (“回到原点”) 就出现了大批结构“三大板块化”的作文, 即开头、结尾再加三个小标题或者三个分论点。凤头—猪肚—豹尾, 已成为时下流行的经典之作。现今的高中写作几乎成了千篇一律的产品模式, 粗制滥造, 面目俗气。

(二) 复制内容

中学生正处于意识形态初步形成的阶段, 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写作时总喜欢编材料、说套话、发虚情, 不习惯表达亲身体验的东西, 作文的内容脱离广阔的社会生活。在平时的写作中, 学生常为作文的选材烦恼, 甚至有学生认为只有大事情才是好素材, 认为要想抓住阅卷老师的心就必须用很惊人的材料。2011年高考作文“回到原点”, 很多考生就选了刘翔2008奥运退赛一例来写, 显得太过千篇一律, 难以出彩。

(三) 复制语言

一些中学生作文的语言常常给人枯燥干巴的感觉, 对于一些重要的场景细节或心中的感受, 只是寥寥几笔带过, 文章没有厚度, 缺乏语言的魅力。多数学生也明白自己写作语言单调, 需要及时充电, 但苦于作业繁多、成绩压力大等多方面原因, 他们往往选择名家名篇照背照抄, 比如把大段的排比句放在文章的头和尾, 不分青红皂白, 一律套用。如有些学生看了徐志摩的诗歌, 不管写到什么文章, 都在那儿虚伪抒情一番, 语句造作, 令人担忧。我在2011年的高考作文评卷时, 就看到了好几个这样的开头:“仰望星空……”这明显是在照搬往年满分作文的开头。

这些情况都说明学生作文有着大致相同的套路, 写出的作文自然“千人一面”。

二、追查病因:诸多问题困扰了我们的学生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和重要内容之一。然而这一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领域却在一片改革声中积重难返, 到了山重水复﹑春迟柳暗, 教师迷糊、学生徘徊的境地。原因如下。

(一) 学生作业繁多是主因

现在的中学生所学科目较多, 作业繁重, 没有足够的时间给见效慢的作文。在高中阶段, 每星期完成一篇大作文、一篇周记, 按照如此的程序操作下去, 应该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大部分学生写一篇往往只花上一个小时就完成, 有时为了赶时间甚至半个小时, 写完也不愿意去修改, 因为他们自己也不清楚究竟写了些什么, 更不要说老师的感受了。而离考试越近, 教师就越忽视作文, 作文不再在课堂上训练。有些老师高考前一两个月就不怎么训练作文了, 而学生自己因为时间紧迫自然也挤不出时间来自行训练。作文就在学生的“没时间”中备受冷落。

(二) 家长误解阅读是次因

家长们都想让孩子作文得高分, 但却又不支持孩子阅读课外书籍, 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体验生活, 警告孩子外面混乱, 一心读“圣贤书”即可。很多家长把除课本以外的文学书籍称为“闲书”, 禁止孩子阅读, 认为那是浪费时间, 还不如多做几条习题多背几首诗来得稳妥。可是, 家长们却不明白, 没有大量地阅读作铺垫, 没有对生活的感悟为抓手, 没有理性的思考为积淀, 学生又怎么能写得出精彩的作文来呢?

(三) 教师功利教学是诱因

高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广东高考语文总分150分, 作文分数占总分的40%, 因此不少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基础知识训练上。另外, “急功近利”成了教师和学生的通病, 致使现在“高考作文”宿构、抄袭、套写成风。许多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都准备好大量“宿构”的话题类型作文, 或者可以任意套用的材料, 到了考场上, 无论遇到怎样的作文题, 考生只需选择一个类型就可以“套写”。近年出现了一些只写开头、结尾, 中间摘抄大段备选材料的填充式“馅饼作文”。这也使得大量缩构、套写, 甚至抄袭的作文也能混进二等文范围。再有, 从理论层面来看, 中学作文教学没有科学实用的写作理念作引领, 作文教学板块普遍是教师“各有各精彩”。部分教师作文课仍然搞八股文的那一套, 能力训练机械化, 不考虑学生的真情实感, 学生的文章毫无生气。

三、对症下药:让学生作文回归生命本真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搭建好学习的平台, 创造宽松、愉快的写作环境, 让他们“用我眼看世界, 以我手写我心, 以我心吐真情”, 最终让作文回归本真。那么, 怎样才能以真情孕育写作, 进行体验作文创作呢?我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让高考指挥学生作文回归生命的本真

“高考指挥棒”有负面作用, 但也完全可以往正面指挥, 只要充分利用好“高考指挥棒”, 学生的作文就能往本真的方向回归。北大中文系前任系主任、现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在《南方周末》专访《用好“高考指挥棒”, 高考作文改起来并不难》中说:“高考作文分数‘趋中率’太高, 相当程度上已失去选拔的功能。”高考语文总分150分, 作文占60分。作文评分一般分4个等级, 其中二等文40分上下。据北京、广东等多个省市调查, 近四五年来, 二等作文高达80%, 一等文占不到10%, 满分作文凤毛麟角, 35分以下的三四等文也不到20%。其他省市的情况也大致如此。二等分占比重大, 即“趋中率”畸高, 写得再好也很难获得高分, 稍会套作就可以拿40分上下, 再差也很少落入三四等。评分等级的这种非正态分布, 不能反映考试水平, 对考生很不公平。要让高考指挥棒真正指挥学生作文回归生命的本真, 建议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措施。

1. 改革高考作文命题方式。

泛话题化命题、自选文体写作的考查方式, 代之以加强限制性, 明确要求文体的出题考查方式;明确材料范围, 杜绝考生的宿构作文、套写作文, 强调情感的真实;改变考生片面追求文笔, 以及“学生腔”、“文艺腔”严重的倾向, 增加智性的、思辨的内容要求;改变高中语文课学习的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等文体写作在高考中不考, 反而出现“高考作文”这种特殊的考试文体的现象, 有意识地考查学生撰写规范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能力, 如可以命制大小两个作文题, 分别判分, 分别考查其议论、说明等不同能力。

2. 放宽优秀文章的评分标准。

针对高考作文评分“趋中率”偏高这个现象, 可以做出如下改革———二等作文不能超过60%, 甚至不能超过55%;满分标准可以放开一点, 不必追求完美;一等标准也可以放开一点, 相对优秀即可;三等、四等相对减少一点, 这样一来, 作文分数就能形成相对的正态分布。对那些敢说实话, 能抒真情, 表达顺畅, 思路清晰的文章给予高分。

(二) 让教师引导学生作文回归生活的本真

生活处处皆语文。只要学会留心生活, 习惯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写作源泉。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生活中有价值的材料, 让那些生活中的风吹草动, 都可以成为学生笔下的写作材料, 然后化为十分有意思的文章。

1. 教会学生留心生活, 记录生活。

要让学生作文回归生活的本真, 就要善于引导学生留心生活, 捕捉生活。比如乘公交车, 公交车上可能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故事;骑车上学的路上可能会邂逅一些作文的材料;在食堂用餐, 也会有不少的餐厅故事;哪怕独自在野外闲逛, 也可能看见一群蚂蚁列队走来, 一只蜻蜓在上面低掠而过……所以我经常提醒学生周末别忌是宅在家里, 而要到大街上去走走, 到山上去踏踏青, 到河边去吹吹风, 或许你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教会学生勤于记录, 捕捉瞬间。准备一本记事本, 可以按照意外、伤心、感动、令人发笑等类别来记录生活中的事件或者记录成长档案。每件事只要三言两语记下即可, 考试或是作文前翻开回顾一下, 作文时就会有料可写。如2011年高考作文“回到原点”标杆作文二号卷 (专家评分59) , 文中第二段关于老猫的描写和第三段爷孙对话就是对生活瞬间真实而细腻的捕捉, 两处精彩的描写深受专家好评。

2.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 敢说真话。

平时作文指导, 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命题, 以学生熟悉的事为作文的基本内容。这样学生平时捕捉的生活点滴就能很好地派上用场。如针对高中生易出现的叛逆心理可以拟题“代沟”“我想对父母说”等, 让学生有话可说, 贴近他们的心灵;还可以针对学生一些受挫折的经历拟题“伤心”等, 在写作中教育学生正视挫折。这样的题目, 学生积极性较高, 都有自己的话可以说, 激发写真事、说真话的欲望, 而且主题也是不确定的, 使文章更具有发现性和开拓性的特点。

古代, 屈原曾“忧愁忧思而赋《离骚》”, 杜甫心疼苍生而终成“诗史”。高中生思想活跃, 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点问题极为关注。用社会热点问题作为事例来引导学生写作, 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让学生掌握思考、分析社会重大问题的方法、立场。这两年来, 三聚氰胺、牛肉膏、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学生对这些事可谓“义愤填膺”, 围绕这些事件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有真实见解, 有真实情感。2011年高考作文“回到原点”标杆作文二号卷 (专家评分59) , 写的就是广州拆除部分西关老屋的热点, 作者在文中真挚地表达了对广州西关老屋的深深眷恋和不舍, 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岭南文化的依恋和爱护之情。争做生活的有心人, 敢做说真话的勇敢人, 将会有着无处不在的情感世界, 写作的激情就会喷发。而教师对于那些敢发牢骚的文章、有个性的文章要倍加呵护, 细心指导。

(三) 让阅读帮助学生作文回归情感的本真

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而阅读能力、情感体验及写作能力无不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获得。

1. 引导学生拓宽阅读面, 开阔知识视野。

除了要求学生背诵课本和课标上的指定篇目外, 还要让学生进入更为广阔的阅读天地。为避免学生进入阅读的误区, 我向学生推荐了“历史知识”“名人传记”“思维练习”“自然科学”“科幻小说”“民间文学”等几大类书籍, 还具体地介绍了一些精美的诗文作品, 并在每周五下午的语文课上有计划地召开读书交流活动, 使美丽句段、经典篇章内化为学生记忆中永恒的素材。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阅读的意义。在阅读指导时, 应激发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书籍的渴望与喜爱, 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从而在阅读中感受快乐, 获得美感, 涵养精神, 增长知识, 增强语感。

2. 指导学生联系教材, 强调细节描写。

新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活生生的写作例子。如学到朱自清的《背影》, 一个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身材略胖、行动迟缓的父亲形象便浮现眠前。他“艰难地跨过栏杆, 爬上月台, 蹒跚地”为“我”买橘子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年迈的父亲对“我”深深的爱, 这种爱不需要用任何言辞来表达, 只在平凡的生活中捕捉瞬间, 找出感人的元素, 无声的父爱便表现得淋漓尽致。可学习这些写法让学生捕捉生活中触动心灵的细节, 写身边的人和事, 让学生也自然流露自己的情感。我在学完《背影》之后布置学生写“最美的姿势”来写自己的亲人老师或同学, 收效甚好。因此结合单元或文章的教学内容, 设计一些流露真情实感的作文话题, 不仅能熏陶学生的情感,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更能让学生通过对作文的完成, 加深巩固书本的知识, 开阔知识面, 明白或者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达到知行统一。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卢梭曾说:“教育要回归自然。”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本真, 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有个性地写, 写出内心之真实, 写出生命之真实。

摘要:作文教学在一片改革声中似乎积重难返, 症状主要表现为机械复制导致作文千人一面, 病因主要出自学生、家长、教师等方面。教师应想方设法改革高考命题方式, 教会学生如何做生活的有心人、做阅读的有情人, 让他们“用我眼看世界, 以我手写我心, 以我心吐真情”, 最终使作文回归生命的本真。

关键词:中学生作文,机械复制,生命本真

参考文献

[1]朱志弘.应对高考作文的两把“杀手锏”[J].新作文 (教育教学研究) , 2011, (01) .

[2]胡记霞.作文高分秘笈: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J].文理导航 (中旬) , 2011, (01) .

回归生命的单纯 第4篇

我个人认为,人生要有两个简单。一个是物质生活的简单。你可以很富有,但是你不要把你的精力都放在物质追求上。一个真正富有的人应该是有了钱以后,仍愿意过简单的生活,因为能够带给他巨大快乐的并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另一个就是人际关系要简单。人际关系太复杂,其中难免会掺杂进利益的东西。物质生活简单一点,人际关系简单一点,这样才更容易回归生命的单纯。

很多年前,我曾经收到一封读者来信。她那封信大意是说:周老师,我看你的书的时候,从来没有把你当作是一个散文家、一个学者。我的感觉就是,你是一个生命,你在那里静静地诉说,我也是一个生命,我在这里静静地聆听。最后的落款,她写了一句话:“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我是,你是……”我特别想给她回信,但是她没有留地址。后来我用她最后那句话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就是《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我觉得她这句话讲得特别好。名字、身份、地位、权力、财富等,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后来附加上去的,我把它们称为“生命的社会堆积物”。当然,你在社会上生活,不能缺少这些堆积物。但是我想,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你不能永远为这些堆积物而活着,你应该经常给自己创造机会,把附加的东西抖落掉,回到生命本身,想一想你生命中最需要的是什么。依我看,生命中更重要的东西,应该是与自然的交流,让感情得到满足。

还有一点,我们应该珍惜平凡生活的价值。你可以去创造不平凡、去争取不平凡,干出一番事业,但是,所有的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到平凡,都要用它对平凡生活的价值来衡量它自身的价值。如果你的不平凡是以破坏你的平凡生活为代价的,那我认为,这个不平凡就没多大价值。真正有价值的不平凡,它应该让你的平凡生活过得更好,起码应该能够兼顾。法国哲学家蒙田说过:一个人能和他的家人和睦相处,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也说过一句话,他说:那些有野心的人,是舍不得把时间浪费在自己的朋友和家人身上的,他们把全部时间都奉献给了他们的敌人。我觉得这些人很可怜,因为人生中真正美好的东西,他们没有享受到。

生命的高一作文 第5篇

种.种的不如意,正成为了打开生命的光辉领地的钥匙。松树会和它的同伴安于平原的肥沃;河蚌会在海底空度一生的沉寂;鹦鹉的命运只会是从早到晚地在树林中寻找榛子。上帝的手指动一动,它们背负了破茧的痛苦,却有了一个翩翩起舞的美梦。

不要抱怨遭遇的都是痛苦,不要以为面临的都是挑战,不要光提眼前的黑暗,不要只想成功的遥远。放飞视线,还有一片蔚蓝的天空。

夕阳离去,难道光明还会远吗?枯叶飘落,迎来晶莹的飞雪。辉煌或许不再,却能带来昔日的奋进,让拼搏的快乐重来;成功或许远去,却能洗去浮躁的外表,使生命重新获得一种充实。

谁也不能不体味痛苦。学会包容痛苦,才会象蚌一样得到珍珠。一次巨大的挫折与成功同样“来之不易”,为什么不把它当成前进的动力,成为再次战胜困难,面对挑战的利器呢?毕竟,阴暗的日子总有个头,阳光总在风雨之后。

挫折能让一个人走向沉默,也能把一个人打造的光芒四舍,学会淡化挫折所带来的痛苦是前进的关键。你可以化悲痛为动力,勇敢地告诉别人生命的力量就是不顺从,不屈服,不气馁,不颓废,不示弱;你也可以学一下古代人,说一句“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闲看院前桃花,淡看世态炎凉。”

想想灿烂的明天,忆一亿过去的辛酸,又怎能忍心放弃?想一想辉煌的梦想,忆一亿曾经的执着,又怎能甘心归于沉寂?你愤怒,你懊悔,你惋惜,你痛苦,但是你不会逃避,那只能避开一时的痛苦,而你却要付出一生的代价。

我拼搏,我坚持,我继续,我想做回自己,那个不所畏惧的自我;我相信付出总有。

希望我们都能忘记痛苦,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走好自己将来的每一步,至少不要辜负那些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不能把痛苦也带给别人,我们都会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真正的幸福。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生命的组诗高一作文 第6篇

一、花火

生平第一次看木棉,它的花开得似火。我的家在大西北,大漠的狂风会吹熄这一簇簇热烈的火。

老师告诉我们,木棉树又叫英雄树,是烈士们的鲜血把木棉花染红的。木棉长得很高,花也悄然盛开在高高的枝头。为此我查过辞海,知道木棉又名曰“攀枝花”,树最高可长至40米。对比想来,这名字也显得很贴切。

突变的寒冷天气让木棉迟开了些日子。看到木棉的花时是一个下雨的晚上,隐约只瞥见它们瘦弱的身影。它们也许早已无声无息开放了些日子了,只是大家都未留意而已。第二天,又下雨了。我特意去看木棉。树枝上稀疏地长着嫩绿的叶儿,拳头大小的火红色花朵攀爬在上头,雨水一滴滴打下,舔湿了花瓣,浸润了黄色的花蕊。雨中的木棉宛如一团怒放的火,火焰未被浇熄。哦,那是烈士的英魂植入了“花火”们的骨髓。生命,原来可以绽放得如此张扬与不屈。

朦胧中,似有几片“花火”被扯下,飘落前方,点亮内心的屋舍,照亮苍白的灵魂,带来无上的荣光。我心中的那片火,久久地燃烧……

还想说说萤火虫,因为在广东我也是生平第一次看到萤火虫。我只见了一只,它长得很丑,发的光也是微弱的。我一向以为萤火虫的光必然是那种灿烂的、燃烧般的光。那时,它却亮得如此憔悴。淡淡的萤光在黑暗中飘走时,那微弱浅淡的光点,仿佛迷失方向而无力前行的魂灵,踉跄着,拖曳着几乎看不见的光环,在厚而严实的黑夜中彷徨。但它毕竟是亮着的,在我眼前时隐时现。那小小的生命定也是美丽的,这是让人欣慰的。

二、盛开

永远怀念那些菊花盛开的样子。它们开在我童年时代的一隅,金黄金黄的菊花,亮得耀眼。

约摸是我五年级时的初秋,妈妈带我去乡下的姑父家玩。那里的确是个很破很破的村子,连村名都极具讽刺意味的叫“库斯仁乡”。当时就想这样的环境是有“苦死人”的条件的。山是大片大片的深红色,妈妈说这里的土是碱土,连水都是咸的,做饭时就不用搁盐。

认识那个女孩绝对只是偶然。她曾告诉我她的名字,但我却忘掉了,这实在让人有些无奈。女孩和我一样大,或是比我大一岁,因为我是真真切切记不得多少了。女孩的母亲在甘肃,好像是父母离婚的缘故,她随父亲来到新疆,并且到了这样一个穷困的村落。

我和她一起爬上连杂草都少有的红色山头。女孩很开朗,她说她喜欢这红红的土和咸咸的水,我却觉得女孩的生活是涩涩的。她带我越过人家参差不齐的菜畦,翻过断壁残垣般的土墙。我们摘了许许多多红色的枸杞,装在矿泉水瓶中,那些枸杞就像红色闪亮的珍珠。女孩说,乡里的人拿枸杞泡茶来喝,大家都是争着抢着去摘。

女孩带我去了乡下的小学。我们从矮矮的铁围墙上翻进学校。那里像是最简陋的学堂,两三排砖房,五六件体育器械,一个锈迹斑斑的国旗杆,涂了黑漆用水泥修的两块宣传黑板。我还记得,学校的宣传黑板上大张旗鼓地写着计划生育的宣传语。

“看,那是我们的教室”

“哦。”

“我们每个年级都有两个班,每个班都有20左右个学生。”

“才20个。”

“不,有的更少。学习好的孩子都去县城上学了。我的成绩是我们班最好的,我还是我们班的班长、学习委员和小组长。”

学校窄窄的、空落落的校道两边开满了金灿灿的菊花。初秋的阳光被阴霾吞噬,四下弥漫着大雨将至的`气息,这些不知名的菊花却拼命地盛开着。它们在微弱而燥热的暖风中轻轻晃动着枝杆,我们嗅不到它们的气味,一切只是淡淡地开着,不琢痕迹且恰到好处。

“这些菊花是我们自己栽的,校长带着我们栽的。”

“开得真美丽。”

“春天栽的,新学期还没开学就已经开了呢!摘些菊花瓣晒干了泡茶喝吧。”

“唔,味道可好?”

“当然,我们自己栽的。”

我度过了两天短暂的乡下生活。走的时候,却不曾想过和女孩有一次隆重的道别。一切便化为了我卑微的记忆,只是女孩和那些盛开的菊花却烙印在记忆最深处。

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那个乡,我方才知道,女孩,已经搬走了,她的父亲带她回了甘肃。后来,我再也看不到乡下小学里菊花盛开的样子。

会有生命喜欢红色的泥土,会有生命盛开得朴素却也会闪光。

三、落红

凋落的花瓣也有着美丽的名字--“落红”。看着它们的生命落败,化作春泥,我蓦然想到了村上春树曾这样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又是怎样的无奈之感--看花瓣褪尽芳华,无声无息地腐为烂泥。排除对“奉献”的深切之感,至少可以惦念,它们曾美丽俊俏过。因为离开,所以美丽。

由花的生命的离去,静静地,便想到了我家的猫。我家养过好几只猫,但到最后,死的死,跑的跑,我们家好像变成了猫的“不祥之地”。第一只猫是误食吃了药的老鼠死掉的。那时还小,我哭着央求妈妈一定要救活我家的猫。可急救针也打了,猫还是一蹬腿,走了。我这样目睹着一个小生命的离去,心中固然生出许多的悲凉。对于猫的喜爱延续得更加长远。

每一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即便是什么东西倏地消失了,却一定还有一种虚幻的东西似一股挥之不去的薄雾,残留在世界的一个角落,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雾团状的东西开始清楚而简洁地呈现出其轮廓。因而类似于忘却、想念一类的产物便油然而生。

每一个当下,大家是不能以死为轴心旋转不休的。因为总有新生的破土而出,存在过也罢,消失过也罢,落红,不是无情物。

四、回声

上一篇:淘宝客户满意度评价下一篇:软件公司薪酬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