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2024-05-10

社会工作课程实验教学大纲(精选6篇)

社会工作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第1篇

社会工作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学院

社会工作教研室

《个案工作》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个案工作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课程类型:必修课

开课时间: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 总学时:20课时/总学分:1学分

二、实验目的

在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个案工作的基本理念和模式的基础之上,通过实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个案工作理念及价值观,熟悉个案工作的原则,掌握个案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技巧。

三、基本要求

个案社会工作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实验部分为个案工作方法的实训课。首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其次,要求学生掌握个案工作理论模式的基本知识;最后,要求提供合适的实验场地和先进的仪器设备。

四、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会谈过程中的专注表达训练 2学时 目的:

1、让受助者感受到充分的接纳和关注;

2、鼓励受助者去表达,要让受助者感到自己是沟通过程中的主角,从而促进受助者的自我探索。

3、便于工作者与受助者专业关系的建立。

要求:

1、面向受助者,距离要令两人感到舒服,斜坐或正对面坐;

2、面部表情放松,不要皱眉、可以略带微笑;

3、手势自然松弛,四肢可自然摆放,身体向受助者方向微微前倾;

4、眼神接触,不逼视受助者,也不眼神游离;

5、全身保持开放的身体语言,以关注的态度与受助者在一起。

6、展开话题时,工作者应采用跟进式的说话方式,不宜主动跳跃到新话题。

练习:

1、一对一角色扮演,深刻体会专注表达的要求。

2、每一对同学做演示时,其他同学仔细观察,认真指出演示同学的优缺点。

3、参看视频片段,谈论问题:若你是组员,在工作者使用“专注”技巧后,你会有什么感受?

实验二:会谈过程中的同感表达训练 2学时

目的:

1、同感是建立良好专业关系的前提之一。

2、同感可以是工作者更准确全面地掌握受助者的情况。

3、同感为受助者提供了倾诉的机会,可大大缓解求职者的紧张情绪。

要求:

1、走出自我参照体系,进入受助者的内在参照体系。

2、加强观察力训练。受助者的面部表情、眼神、手部动作和坐姿等等,都是很好的线索。受助者说话时的语速及用词也是很好的线索。

3、学习作逻辑判断。

4、非评判态度。

练习:

1、观看视频,讨论工作者对受助者的回应是否恰当,是否做到“同感”?为什么?如果你是工作者,应该怎样回应?

2、设计问题情境,要求进行一对一的情景模拟。

3、设计对话情境,要求学生判断那些回应是最恰当的,为什么?

4、书面作业一份。

实验三:会谈过程中的情感反应训练 2学时

目的:

1、有助于增进同感和双方情感的沟通。

2、有助于受助者对情感的自我理解和对问题的深入探索。

3、情感反应有助于工作者对受助者表达的准确理解。要求:

1、仔细倾听受助者所表达的语句,尤其要注意语言表达中的情感词

2、仔细倾听受助者表达语句的语音、语调。

3、仔细观察受助者的身体语言。

练习:

1、两人一组,一位扮演工作者,一位扮演受助者。每次练习结束后,角色互换,重复此练习。“受助者”从下列情感中任选一种:

满足、幸福、迷惑、愤怒、沮丧

选定后不告诉“工作者”,并开始以体语的方式表现这种情感。此时“工作者”必须精确地识别“受助者”所表达的情感。

2、两人一组,分别扮演受助者和工作者。

“受助者”从下列情感中任选一种:

惊讶、感动、紧张、悲伤、愤怒

选定后不告诉“工作者”,开始用一或两个句子表达所选定的情感,句子应包括与此情感有关的情感字词。“工作者”则以下例两种方式来确认:

(1)使用“受助者”所用的情感字词来重复此种情感;

(2)使用与“受助者”不同的情感字词来重复此种情感; 实验四:会谈过程中的真诚训练 2学时 目的:

1、可以给受助者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关系,能够让受助者知道自己可以坦白表露自己的软弱、失败与错而无需顾忌;

2、工作者本身的真诚坦白,也可作为一个良好榜样。要求:

1、工作者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2、工作者要有自信,但不要过分追求完美。

3、工作者不要刻意保持自己的“专家形象”。

4、工作者切忌在辅导过程中作冗长的个人分享和任意发泄自己的情绪。

5、真诚也不是实话实说,真诚与实话实说有联系,但不能相提并论。练习:

1、观看视频,讨论工作者对受助者的回应是否恰当,是否做到“真诚”?为什么?如果你是工作者,应该怎样回应?

2、设计问题情境,要求进行一对一的情景模拟。

3、设计对话情境,要求学生判断那些回应是最恰当的,为什么?

4、书面作业一份。

实验五:会谈过程中的对质训练 2学时 目的:

1、协助受助者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及所处的境况提高自决、促进了解。

2、协助受助者发现和了解自己对他人的一些混淆与态度。

3、通过对质工作者与受助者可对事物作出精确地探讨。

4、指出受助者在运用各种资源时的矛盾,然后进一步协助他正确而又有效地善用被忽略的资源,寻找适当的帮助。要求:

1、对质要建立在相互信任、融洽的专业关系之上。

2、对质应符合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语句应委婉,不要让它成为工作者随意发泄情绪的工具。

3、对质时一定要指出受助者言行中出现矛盾或偏离现实的地方。

4、对质的使用最适合于有侵略性和具有操纵性的受助者,或是经常向工作者挑衅的受助者。练习:

1、观看视频,讨论工作者对受助者的回应是否恰当,是否做到“对质”?为什么?工作者在对质时,需要留意什么?为何受助者对工作者的对质没有反感?

2、设计问题情境,要求进行一对一的情景模拟。

3、设计对话情境,要求学生判断那些回应是最恰当的,为什么?

4、书面作业一份。

实验六:初次会谈的结构技术训练 2学时 目的:

1、减少受助者的疑虑和不且实际的期望;

2、协助受助者了解个案辅导过程,减少受助者的焦虑;

3、协助受助者做准备,以利于辅导的顺利进行。要求:

1、熟悉个案辅导的具体要求和条件;

2、具有社会工作的理念和价值观;

3、对某些具体要求提前设计。练习:

1、请用结构性技术,回应受助者的问题。

2、设计问题情境,要求进行一对一的情景模拟。

3、设计对话情境,要求学生判断那些回应是最恰当的,为什么? 实验七:会谈过程中的澄清技巧训练 2学时 目的:

1、澄清受助者的想法、感受、行动原因、经历的情境,可以让工作者对受助者有较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2、协助受助者做深入具体的走我探索,时期对自己想要表达的问题、面临的处境有角清楚地了解。

3、促使受助者体会工作者所传达的信息。要求:

1、工作者与受助者在接触、交往的初期,不应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受助者的问题、经历、言语及非语言的信息而不做澄清。

2、封闭式问题裨益过多,会令受助者不安,有被盘问的感觉。

3、要留心倾听,以免自己误解、遗漏了受助者所表达的基本信息。

4、工作者向受助者传达了信息以后,应留意受助者的非语言表达,以了解受助者是否领会了工作者的信息。练习:

1、观看视频,讨论问题:

若你是居民,你对工作者的澄清会后什么感觉? 工作者的澄清有什么作用?

2、观看视频,讨论问题:

在这个小组对话中,工作者为什么要用澄清?

3、书面作业一份。实验八:角色扮演 6课时 内容:初次会谈模拟

选取阶段:“申请与接案”阶段的初次访谈。目标:问题的初步探索与关系建立 会谈时间:30分钟 程序:

1、三人小组角色选取 观察者 案主 个案工作者

2、角色任务 案主:

(1)带着本组抽到的问题求助

(2)认真体会与个案工作者角色的同学互动中的感受(3)在结束后,总结评估。(如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其中(2)(3)在结束后成文。个案工作者

(1)在了解完本组抽到的个案后初步拟定初次访谈目标,并在会谈后评估目标完成的情况。(2)尝试使用所学过的技术。(3)做简要的会谈记录。(4)在结束后,总结评估。

其中(1)(2)(3)(4)在结束后成文。观察员

(1)仔细聆听案主与个案工作者的对话。(2)总结你所观察到的个案工作者所使用的技术(3)评价整个互动过程和关系建立的情况(4)试图发现个案工作者的限制之处。(2)(3)(4)成文。&抽签 &开始会谈

&会谈之后,各自在课堂上完成文字部分的撰写。&上交作业

个案1:离家出走的少女 某女,17,父母离异,与母亲关系不佳,经常吵闹,经常离家出走,在学校学习成绩不好,前几天刚回家。学校老师带她来机构求助。个案2:不敢出门的女孩

某女,19,一年前同其男友出门,遭遇车祸,痊愈后回家,半年前声称不敢出门,出门减少;三个月前根本就不敢出门,父母与她2一起来求助。

个案3:硝烟中的男孩

某男,15,父母离异,同父亲生活.父亲酗酒,经常打他,出手很重,总是伤痕累累。在校人际关系不佳,学习成绩不好。有好几个机构对其父母进行辅导,经机构介绍来求助。

五、考核方式及评分方法

综合成绩=出勤成绩占20%+实验成绩(角色扮演)占60%+实验作业占20%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自编《个案工作实验室计划》

参考书目:《辅导与心理治疗》 林孟平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社会工作基本技巧教材》 黄陈碧苑 清华大学出版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中使用的技术手段有:现场录像、录像回放、修改后再录;案例呈现、电影节选、案例讨论;在线答疑、在线讨论、在线阅读;电子文本设计、音像制作,小组观摩等。技术手段的使用,丰富了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同时能够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征,是对平面教学和文本教学的积极补充。

《小组工作》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小组工作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课程类型:必修课

开课时间: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 总学时:20课时/总学分:1学分

二、实验目的

小组工作是通过有目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处理个人、人际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开发个人潜力,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个人成长。小组工作与个案工作,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注重实践。开实验课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提供参与各种小组活动的机会,要求每个团体成员参加进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团体社会工作的全过程及其工作技巧与方法。

三、基本要求

小组工作是一门偏重实用的课程,因此在进行实验课教学时要求:第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理论为指导,以实验为手段,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第二,学生要积极参与,真正参加到小组活动中来,与其它组员积极互动、沟通,达到实验课的目的;第三,提前做好实验课的准备工作,安排好时间、场地、器材、设备等,并注意安全。

四、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组成技术 目的:

1、建立小组目标

2、招募筛选成员成员

3、决定小组的性质

方法:

1、建立小组目标的技术小组目标是小组小组行为的引导,为小组指出了共同努力的方向,清楚的目标可以帮助组员理解他们聚在一起做什么。

2、成员构成的技术

(1)评估成员资格。(2)招募成员与筛选成员。

要求:

1、积极有效的目标应该是具体的、明确的、可行的、可评估的。

2、确定恰当的人数,确定小组的性质等。练习:

1、谁是谁

目的:让成员尽快熟悉起来,在活跃的竞赛气氛中彼此认识和了解。

2、知你知我

目的:通过语言与非语言的观察,尽可能多的了解对方。实验二:起始技术

目的:

1、使小组成员尽快、有效地相识

2、建立成员对小组的信任,使成员从小组中获得最大收获

3、建立小组契约

方法:

1、结识技术。结识技术就是使得小组成员尽快的相识,使大家拉近距离,减轻焦虑和不安感,彼此了解。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自我接绍、互相介绍、信任跌倒、信任圈等。

2、分组技术。在小组工作的过程中,不同性质的小组对组员人数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而分组非常重要。分组的方法有报数随机组合法、抓阄随机组合法、内外圈组合法、活动随机组合法等等。

3、让成员从小组中获得最大收获的技术。这项技术协助成员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了解如何从小组经验中获得利益。(1)注意自己的感受,主动积极的参与并表达自己。

(2)倾听关心别人,也尽可能得给予别人适当的回馈,但避免忠告、建议与讽刺。

(3)可以合理肯定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包括正面、负面的情绪。(4)时常检讨小组的过程是否能过增进学习,以及小组的行为是否有助于促进小组的目标。

(5)领导小组不只是领导者个人的责任,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可以具有领导的功能。

4、建立小组契约的技术。小组契约的建立可以采用开放式的,邀请成员共同讨论规范。

要求:

1、起始技术有语言的形式和非语言的形式,活动方式是也有多种。哪种方式最合适,要根据小组的结构、成员的特征而定。

2、分组看似简单,其实不易,适当的组合方法不仅会造成适合谈话的小团体,而且会产生积极的功能。

3、以一些原则作为促动,协助成员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了解如何从小组经验中获得利益。

4、为保证小组正常发挥功能,双方都要遵守一些小组的规则,因此建立小组契约是必不可少的。在契约中保密、守时、不可身体攻击都需要特别强调。实验三:过程技术

目的:此阶段技术的练习,在于使成员有机会面对自己,产生更大的了解和顿悟,发现过去和现在经验与行为的关联。

方法:

1、引导参与的技术。引导参与的技术是指小组领导者能依照小组成员的需要去引导他们,通过提供足够的背景资料,刺激成员思考、沟通,以确定解决问题的行动。因此,小组领导者必须鼓励并协助小组内各成员讨论和决定小组的事物,鼓励并给小组内每一位提供民主参与的机会。

2、解决问题的技术。解决问题的技术是指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与环境的变化,积极地作出符合自己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的选择、决定,减轻由于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使身心有效地适应社会,以达到生活的目的。一般步骤有

(1)了解问题的存在,确认有解决的必要。

(2)分析问题的性质,直接面对问题的目标,开始搜集有关资料。

(3)分析资料,列举解决问题可能的方法。

(4)评估每个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可行性及预期效果。

(5)运用观察或实验解决问题。

(6)选定最合宜的可行方法,去解决问题。

3、角色扮演的技术。角色扮演是指用表演的方式来启发团体成员对人际关系及自我情况有所认识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心理剧和社会剧两种表演方式。角色扮演通常由小组成员扮演日常生活问题的情境中的角色,使成员把平时压抑的情绪通过表演得以释放、解脱,学习人际关系的技术及获得处理问题的灵感并加以练习。角色扮演的程序(1)事前的沟通:领导者向小组成员解释角色扮演的价值,是成员有所了解,并激发参与的热情。

(2)说明情境:将要扮演的情境及其特征加以说明,让成员有机会询问并提出建议。

(3)自愿选择角色:领导者鼓励成员自愿扮演各个角色。(4)即兴表演:情境确定、角色确定的前提下,领导者要协助成员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特点,鼓励他们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方式表演,台词自己决定,当场发挥。

(5)帮助观众做明智的选择:有的剧情人物不多。小组其他成员可以做观众,观看表演,并分析演员的言行,表演结束时提供个人的意见。

(6)表演结束,共同讨论:当所有的扮演者觉得无法继续演下去或领导者认为已达到目的时,随时可以停止表演。领导者要让每个表演者说自己的感受,并相互提供意见,最后由观众发表意见。(7)重演:为了使小组成员对某种角色讨论的更深入,可以让表演者重演,或换人表演,扮演者可参考讨论的意见,用不同方法表演。(8)互换角色:如果某个成员对某种角色强烈的表示出否定感情时,可以劝他表演该角色,这样可以从不同观点去看当时的情景,又可以促进了解对方的心情和立场,增进自我反省的机会。

(9)总结:领导者组织小组成员讨论整个活动的机会、感受、互相启发、相互支持。

4、变换形势与体验的技术

(1)内外圈交流的方式:如果小组中的成员有不同的意见或特质时,可以让小组成员分为内外圈,增进了解与探讨彼此间的差异。如:请比较沉默的成员与投入较多的成员分为内外圈,或请赞同或否定某种意见的成团分为内外圈,彼此讨论、倾听个人感受与想法,最后再归纳整理。

(2)增加体验的方式:当小组有必要聚焦某一成员或某一主题,可以通过夸大其情绪、想法或行为,让他体验和感受,从而达到领悟。此方式可以根据需要和情境灵活运用。如,一成员一直觉得负担很重可以让该成员拿本书压在头上,感受此负担,或者背着一个成员并绕圈逐一在每位成员面前说:“某某,你…让我负担很重。”

5、及时介入的技术。小组进行过程中当领导者发现以下现象出现,应尽快介入,加以引导:

﹝1﹞一个成员为另一个成员说话

﹝2﹞小组成员集中注意在小组之外的人、事、物时。﹝3﹞小组有不一致的行为出现时。

﹝4﹞小组变成无效率的漫谈时。

﹝5﹞成员中有人认为其问题是有某人引起的。等等 练习:

1、信任之旅

通过助人与受助的体验,增加对他人的信任与接纳。

练习结束后讨论以下问题

﹝1﹞对于“盲人”,你看不见后是什么感觉?使你想到了什么。

﹝2﹞你对你的伙伴的帮助是否满意,为什么?

﹝3﹞你对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新发现。

2、镜中人

培养成员对他人的敏感性,相互沟通,相互接纳。

讨论:今后生活中如何应用各种感受。

3、图画接力赛

培养成员合作的态度,训练思考、讨论和创意的能力,学习合作的行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实验四:结束技术

目的:处理小组结束时的情绪;总结小组经验,运用于实践;愉快结束小组。

方法:﹝1﹞结束之前,成员可以互相赠送小礼物,道别祝福。

﹝2﹞小组领导者在结束时对小组作一简要的回顾与总结。

﹝3﹞小组成员反思自己在小组中扮演的角色,是否达到了期望。

﹝4﹞展望未来。明确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巩固小组的效果。练习:每次结束邀请成员个人总结,鼓励成员说出此次聚会对他们的意义。我们大家都来说。

五、考核方式及评分方法

综合成绩=出勤成绩占20%+实验成绩(角色扮演)占60%+实验作业占20%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自编《小组工作实验室计划》 参考书目:《小组工作》 刘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社区工作实践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社区工作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开课时间:第六学期 总学时/总学分:18

二、实践(实验)目的

社区工作课程必须系统掌握专业社区工作的主要理论与技巧,并将此在本土予以演绎。学生要懂得参与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以及社会工作中服务提供者的拍档关系。学生除听课外,必须通过讨论、实地考察、项目运作等形式积极参与学习。

三、实践要求

通过实地考察、项目过程、集体讨论和项目分析,是学生潜能得以激发,从而推动学生在弄清社区工作主要理论的基础上,体会、领悟进而把握专业社区工作的实务技巧。

四、实践安排

1、进行一次。学生应该学会应用“准备阶段”的专业知识,依托专业视角对小区进行探索,把握尽可能多的资料。

2、教师将根据“模式选择”主题的架构,引导学生对不同主题进行讨论。学生应该根据本学期的所学知识、实务体验和个人反思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交流,展示社会工作学生的应有风采。

3、学生按照既有分组,选择政府正在推行不同社区项目,利用本学期学习的知识进行常规剖析。每组所有同学都必须参与相关工作,集体向其他同学进行汇报,每次汇报与回应的时间为15分钟。汇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社区项目计划、中期社区项目推展和展开社区项目评估总结。

每组在完成总结汇报后,提交针对该项目的分析论文一篇,正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文章附以参考文献并注明写作分工,并在6月30日前递交,逾期不交者其小组论文不得分。

五、实践内容

学生以社会工作的身份,发现某个社区的问题,推行社区工作项目。全程约3个月。全班分若干小组,每组五人左右(名单见分组表)

1、教师在3月上旬进行布置,各组学生随后分工合作。各组在整合教学内容、实地考察、其它资料和个人体会的基础上,选择一个社区,探索可行的社区项目,并进行详细策划,于3月20日前完成计划书初稿。

2、各组在3月22日公开介绍计划书的主要内容,每组用时15分钟左右。全班同学分别对不同项目进行讨论,努力使计划书步向完善。随后一星期内,各组整合计划书初稿与他人意见,形成准备推行的项目计划书。3月29日将计划书终稿递交给老师。

3、各组根据项目计划,自行推行社区工作项目。

4、项目推行中,各组可以在保证可行性的前提下动态修订工作内容。4月初,各组与其他组分享该项目执行体验,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5、项目必须在6月1日之前结束并完成书面总结工作。6、6月中旬,各组进行项目总结汇报。每位学生对组内其他学生在项目中作用及其他组学生的汇报进行评分。

7、项目的整个过程必须充分体现社区工作的技术。每次汇报由组员进行分工,所有组员必须分别成为三次汇报的主要汇报者,汇报的时间、内容等须进行恰当安排,并共同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互动。

六、实践考核方式及评分方法

社区工作实践考核方式,采取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基础上的无记名打分,平均初期、中期和总结社区项目的三次分数为最终实践分; 社区项目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1)社区项目15分,计划书5分,阶段成果(论文)10分,整体汇报10分。或者是(2)特定项目20分:剖析汇报10分,小组论文10分。

社会工作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第2篇

为了全面规划、科学实施我校新课程改革,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为了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确立“学校是教研基地,教室是研究室,教师是研究者”的教研新理念,充分发挥教学研究工作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作用,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教研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宗旨,以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为中心,以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学校所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解决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深化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打造教育名校。

二、目标任务:

1、通过开展教研工作,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学校,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

2、通过开展教研工作,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探究适合我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升学校品味,再塑学校新形象。

3、通过开展教研工作,建立适合我校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把我校建设成为有浓郁学习风气和教研氛围的学习化组织,实现校本教研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达到校本教研的全面创新,全面促进新课程改革。

三、工作思路和活动形式:

开展教研工作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促进师生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必须放在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突破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教师专业自我提升上,推进新课程实验。

我校教研工作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基本教研模式,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说课、听课、评课、教师间交流、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教学指导、教学研讨观摩等基本形式,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以“发现问题——建立课题——行动研究——反思总结”为方式,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开展教研工作以教研组、备课组为教学研究的实体和中心,要通过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等形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重点工作与具体措施:

(一)建立教研工作运行机制,保障教研工作有序开展,逐步实现我校教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加强学校教研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校长王天杰为组长,段永雄、韩德余为副组长,其他领导班子为成员的学校教研领导小组。负责我校教研的督导;制定发展规划和学期校本教研计划。另设学校教研指导组,由王天杰校长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和全体教研组长为成员。负责我校教研的指导;与校外教研人员的协调;过程管理与措施落实,保证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

2、建立和完善学校教研管理机制。

确立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三级教研网络。设八个教研组,21个备课组。由教研组长、各年级备课组长具体负责校本教研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在教研室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正常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

逐步建立完善的我校教研管理体系,整合教研室、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的力量,形成教学、研究、培训密切结合的教研系统,加强对教学研究的管理。以教研室为中心,逐级推进,层层落实,为学校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支撑和保证。学校领导要实行包级包组责任制,深入教学第一线,参加教研活动,发现并解决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定期组织检查,通过学校三级教研活动,保证我校教研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实行教研组长例会制度。每月一次会议,各教研组、备课组每月采取书面形式集中或分散汇报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进展、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等各方面情况。学科间相互学习、共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使教研工作不断进步。

3、建立健全学校教研工作制度,为教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有效推进校本教研。

修订原有的教研制度,完善理论学习制度、教学研究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同时建立教学反思制度、课例研究制度、对话交流制度、课题研究制度、课堂教学评优制度等。

4、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为了使学校教研工作扎实、有序、有效的开展,从而使我校的教研工作走向课程改革的快车道。完善学校教研考评细则,教研室要加强检查与考评力度,把教研活动的开展纳入对教研组、备课组的考评,并作为评选先进教研组、备课组的重要条件之一。凡在我校教研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在评优、选先、晋级等方面优先。每学年评选教研先进集体和个人,召开学校教研工作表彰先进大会。

(二)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全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立理论学习制度,让教师进一步树立学习意识,更新教学理念,并运用于实际教学工作中,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业务水平。学校要加大对平时学习情况检查力度,把检查结果计入期末考评,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要完成500字的理论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学校每学期要进行一次业务理论测试,纳入期末考评。

1、重视政治学习和师德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

要狠抓教师的思想政治学习,强化教师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教研意识、团队意识”。开展“爱岗敬业、爱生爱校、乐于奉献”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强化教师“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荣辱感。并作为一个经常性工作来抓,努力培养一支思想过硬、团结协作、勇争一流的教师队伍。

2、加强业务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新课程理念、“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调节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理论、“洋思”经验、学法与心理指导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另外,组织编写校本培训课程,安排教师进行学习,提高对新课改和教研活动的认识,并运用于教学中。倡导每位教师在本学期学习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或专业书籍。同时学校要继续印发有关校本教研、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学习材料,组织全体教师认真进行学习、写心得和交流。

学习形式分两种学习形式:①集体学习。一是教研组组织,利用例会时间学习;二是各备课组利用集体教研时间,学习学校教研开展的形式、研讨的内容、提高教研效果。②分散自主学习。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记录,并撰写教学心得。

为了切实提高学习效果,学习要做到三个必须和四个结合。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是新理念下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四个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平时学习与定期交流相结合,记读书笔记与写心得体会相结合,3、加强新课标、新教材、高考试题研究等的学习与培训,尤其是新进教师的培训工作。

狠抓新课标、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仍然采用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方法进行学习。要求每位教师继续自主学习新课标、新教材,认真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知能情教学的目标,了解新课改中考试题和中考试题动向,使每位教师都能最快地准确地把握新课标,熟练地驾驭新教材。

4、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全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实践能力。每学年组织一次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考察活动,从先进或发达地区吸取教学智慧,获得灵感,解决我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每学年,至少邀请一位专家、教研员来校讲座、讲学,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研究会议、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水平。

通过学习与培训,树立教师教研“三观”,培训教师“六种能力”。学校教研“三观”即:正确的教研观、融洽的合作观、科学的发展观;教师“六种能力”即:课堂教学改革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活动课指导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自我完善与专业化发展能力。

(三)强化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

1、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作用,在教研室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正常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各教研组要根据市、县教研室教学教研计划并结合我校实际,明确教研组、备课组的职责和目标,制定本学科教研活动计划,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围绕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认真研究,及时解决,总结经验,探索教学规律。还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交流教学经验、教学心得,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学期末要有总结。

2、完善集体备课制度,继续实施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每学科有包组领导带领,在固定地点进行教研。其程序为:教学反思——理论学习——教学研究——修订教学方案。一个课时内容要由一位教师中心发言,其他同志补充完善,要有详细记录。实行提前一周集体教研,然后分头备课,提前一周对分头备课的内容再进行研究。最后成为合格教案。提倡“大教研”和随时随地“小教研”,每周不少于2小时的集体备课。

为了把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落到实处,要求各组做到四个保证和六个统一:即时间保证、人员保证、内容保证、深度保证;统一研究课标、统一研究教材(重点、难点、疑点、易混点、易错点、关键点),统一研究教法学法、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研究布置分层作业内容、统一反馈检测。教研室定期组织检查,计入期末备课组和教师工作考评。

(四)认真开展课例研究工作,实现课堂教学的同伴互助、交流互动。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互动、同伴互助、激发思考的学校教研活动。以备课组为课例研究的实体,以随堂课、研讨课为主要范例开展课例研究,结合本学科教学实际,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在组织形式上突出全员参与,在研究内容上要突出新课改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校本教研的效果上注重实效性。

各备课组每周要开展1-2次课例研究活动,做好记录,定期向教研室上交材料。教师每月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充分发挥教师个体、教研组(备课组)集体的作用和智慧,逐步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汇报课或公开课或课题研究课,让教师始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改进教学行为。活动情况纳入期末备课组和教师的工作考评。

(五)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反思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的自我提升。

1、每位教师要做好教前、教中、教后三个反思,认真记好教案后的反思与重建。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把教师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进行有机的结合;把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之后,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作为教学反思工作的重点。这有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并有助于教师的教学重建。

2、要求教师每学期有自录自评课、小组互评课等自我反思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便更好地改进。每位教师每两周要写一篇专题型的教学反思。

3、积极开展日常教学反思、教学研究阶段反思、查找教学问题的专题反思和教学研讨课后的案例分析反思等多种形式的反思活动,加强教师对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手段、教育教学评价等有关问题的反思,努力提高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六)开展教师对话和“帮带”制,实现同伴互助,促进全体教师业务能力提升。

1、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发挥教研组或备课组集体的智慧,把团体合作学习方式引入到学校教研活动中,强化合作意识,实行资源共享。通过自我反思的对话与交流,做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2、建立“校本教研日”制度。学校每周要确定一天为“校本教研日”,以大教研组或年级为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总结、反思、交流教学教研中经验与存在问题,重点进行问题会诊,通过教师与教师对话形式,得到问题解决,实现经验共享。

3、推行教师“帮带”制,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以“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为基本骨干,在校内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和帮扶作用,开展“牵手”活动。采取“以老带新”的方法,由师德高尚、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导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从教学研究、备课、上课、说课、批改作业、课题研究等方面耐心指导,给予悉心帮助,缩小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上的差距。实行责任制,结对双方做到“三个一两心两不”,即:每周一次教学问题研讨;每周一次相互听课活动,学习与指导并举;每次检测或抽考,进行一次分析;帮者热心而不保守,被帮者虚心而不自封。

(七)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网络教研,开发校本课程,实现资源共享。

积极创造条件完善校园网络,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积极探索网络教研的有效形式,为我校教师进行校本教研提供一个很好的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与研究、交流与合作开辟新的空间。要求教师及时上交教学反思、研究论文、教学案例,以便于教师间的互助交流,资源共享。

重视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要根据我校师资情况和学生情况,研究开发我校的校本课程,以推动我校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拟在学生“自主”管理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

(八)开展新课堂教改实验研究,探索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1、学习“洋思中学经验”,实践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和步骤。

以课堂教学达标晋级、达标评优活动为载体,深入学习“洋思”经验,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实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反馈矫正——延伸迁移”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六个基本步骤,实现我校“低起点、小步子、低台阶、分层教、真理解、强训练、勤检测、快矫正”的课堂教学要求。

开展教师“备课组--教研组—校级”三级层层赛课活动。先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赛课,人人参与;然后以教研组为单位赛课;最后推出优秀者进行校级赛课。

2、积极开展各学科课型化(专题化)教学模式探索。

在学校已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基本步骤基础上,各学科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继续进行课型化、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实验与探索。各组在上学期实验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实验方案,每周一节研究课,开展实验探索。为推进这一活动,要发挥优秀教师的典型引路作用,争取探索一条我校教学改革特色之路,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九)以教学问题为出发点,开展专题研究。

1、各备课组要把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问题、教材教法研究中的问题、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方面的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开展课题研究。“课题”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只有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引导教师自觉地将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小问题”转化为“小课题”,做到研究内容来源于教学,研究过程植根于教学,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每位教师在本学期要写一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2、加强语文、英语学科的阅读教学研究与阅读活动开展。

为了加强阅读教学,在有计划地向学生开放图书室之外,语文、英语教研组要开展阅读课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活动实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提高语文和英语阅读能力和语文写作水平。

3、开展学法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施。

各教研组、备课组和学科教师要开展学科学法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科教师要通过课堂渗透、讲座、第二课堂辅导活动开展学法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较强的适应能力。每位教师在每学年要写一篇学法指导或健康教育方面的经验材料或论文。

五、学校校本教研课题研究规划:

主要开展课程与教材研究、教学方式与手段研究、学习方式与心理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特长生培养模式与策略的研究等。

(一)具体内容为:

1、课堂教学课型化、专题化的研究;

2、因材施教、分层递进、面向全体、发展特长的研究;

3、新课改实验中、新教材中疑难问题的研究;

4、整合开发课程资源问题的研究;

5、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研究;

6、学生“自主”管理的方法研究。

(二)课题研究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建立组织,制订校本教研实施方案,全体教师学习方案,制订个人发展规划。

第二阶段:实践探索阶段:实施校本教研,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围绕研究课题,开展教学研究,组织交流讨论,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多种形式落实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第三阶段:经验总结阶段:进行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不断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形成经验性材料。

第四阶段:深化完善阶段:形成理论性较强、有推广价值的有形成果,争创省、市级教研名校。

(三)预期成果:

1、学校教研各项研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形成教学科研浓厚氛围。

2、研究课题取得明显成效,汇编优秀教学教研论文集;形成各学科课型化(专题化)课堂教学模式。

3、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课程资源整合,编写校本课程。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课程地图与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第3篇

1 课程地图与实验教学的契合点分析

一种教学理念或方法能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成功植入, 关键在于两者之间是否有共同点, 即理念的趋同性、目标的一致性、方法的相近性。

1.1 学生本为理念

课程地图设置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职业生他规划进行课程的自主选择, 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在课程地图的运行过程中, 教师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分析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完成课程方案的调整等等。课程地图将课程与学习融为一体, 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可能。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通过实验教学, 学生不仅对理论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同时也提高了动手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只给出一个问题或者命题, 让学生自主解决,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由于学生思考的角度和解决的办法各不相同, 因此实验教学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1.2 企业需要理念

课程地图设置的第二个出发点是满足企业需要, 使毕业生的个性特征与企业的需要充分吻合, 实现毕业后就业即可上手的无缝衔接。课程地图的运用不是为了解决就业率, 而是为了提升就业质量, 尽可能减少毕业生对自己要做什么工作的茫然感, 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工作的痛苦感, 以及上班之后认为自己选错职业的失败感。通过德尔菲法建立起来的课程地图, 可以有效填补毕业生在学校所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落差, 使毕业生具备企业所需的核心能力和专门能力。

高校设置实验课程, 一方面是为了完善教学体系,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目前毕业生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之中, 企业招收毕业生不得不花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对其进行再培训。实验课程就是给学生创造模拟企业的真实环境, 让学生通过各种实验学习如何将所学进行灵活运用,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课程, 也使学生对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工种有一定的了解。

1.3 合作开发理念

课程地图不是教师或专业负责人主观臆造的产物, 而是学校、企业、学生、教师、辅助者共同合作的结果。一张卓有成效的课程地图, 需要学校领导层面的政策支持和教育理念的引导;需要企业提供人才需求的信息及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需要学生提供学习需求的信息以及学习后的及时反馈;需要教师对整个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的良好把握;需要教辅人员提供及时的教学支持与配合。

一门成功的实验课程, 一堂出彩的实验教学, 同样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互动。第一, 学校领导领导层面必须给予实验教学足够的重视, 将其放在必不可少的地位;第二, 实验教学必须与企业紧密联系, 将企业最新的生产技术、最普遍的问题引入实验教学;第三, 学生必须认识到实验课程的重要性, 积极自觉地投入到实验课程的学习之中;第四, 教师必须理解实验教学的意义, 掌握实验教学的特殊方法;第五, 教辅人员必须做好实验准备, 懂得实验设备的原理及操作。

1.4 持续改进理念

课程地图并不能一次性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 需要通过不断的修正, 才能实现学生、企业、课程之间的完美衔接。课程地图的完善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历程, 它必将随着企业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 也正是在这种渐进式的前进中, 课程地图才能实现永久有效。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 第一具有更大不可控性, 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在解决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状况, 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完善教学预案, 使教学过程更加顺畅;第二具有更快得更新性, 实验教学的内容随着企业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 这是一个与实验课程生命周期相伴随的永恒过程, 或者说倘若实验课程不更新, 那么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2 课程地图在经管类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2.1 课程地图的设置步骤

(1) 教师将实际课程内容输入; (2) 教师将课程地图按不同课程进行分类汇总; (3) 形成某一专业的总得专业地图; (4) 对课程地图内容进行讨论; (5) 根据讨论结果对课程设计进行修改。

2.2 课程地图的呈现方式

课程地图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 例如以年级进行呈现、以学习领域进行呈现、以课程编码进行呈现。笔者认为, 根据实验教学贴近就业的特点, 可以按照职业规划或者工作岗位进行呈现。下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进行说明。

通过以上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验课程地图, 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每一门实验课程所对应的物流行业中不同的岗位, 能够使学生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的放矢的实验课程选择。当然实验课程地图并不是将课程完全割裂开来, 而是试图在物流这一大框架内帮助同学更有重点地进行学习, 提高学习质量。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以上只是物流管理专业实验课程地图的一个草图, 一份完整的实验课程地图还应当包括:授课教师的信息, 实验室软硬件的配备情况, 实验课程预期达到的效果, 实验辅助人员的配备等。

3 课程地图对经管类实验课程改革的启示

3.1 提高实验课程教学质量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 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增加的同时, 教育质量下降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诟病。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是大势所趋, 期间必然可能发生人才的大批量化生产与企业对人才个性化需求的矛盾。通过构建实验课程地图, 可以保证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 对某一类企业、某一个工作岗位有更深入的认识, 有助于教师将实际教学活动与学科课程设置标准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进行剖析与延展, 从而改善实验教学方法, 合理配置实验教学资源, 丰富实验教学内容与形式, 确保实验教学能够真正成为理论课程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转换桥梁与催化剂。实验课程地图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反思教与学、学与用之间的关系, 从而不断开发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实验课程。

3.2 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课程地图是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 同时也是一种帮助教师发展的工具。实验教学往往处于比传统教学更为宽松的环境之中, 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实验人员、教师与教师之前的互动与合作大量增加, 实验课程地图能够实现资源共享, 使教师站在课程体系的角度思考所授的课程, 通过参考课程地图来调整和改进课程内容、技巧和评估手段。同时教师与实验人员、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横向沟通也被加强, 以课程地图为线索, 使构建实验课程教学团队、打造精品实验课程变得更加容易。

3.3 满足学生需求

与传统的学年制相比, 目前高校普遍实行的学分制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但是学分制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误区, 将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等同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这就可能导致学生大量选择相对简单易学的课程, 或者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随心所欲地选择课程, 即便学校将课程划分为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门类, 绝大多数的学生也无法做到自己选择的不同性质的课程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这就导致了学生毕业容易就业难, 因为自始至终学生都不清楚自己究竟在学什么。实验课程地图帮助同学按图索骥, 让学生直观了解要成为某一领域的从业者或者专家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 这不失为在大众教育背景下培养精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不是单纯地赋予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 而应当是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发展, 自主选课只是副产品罢了。

参考文献

[1]吴瑞国等.课程地图规划建置之探讨[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11.9 (3) :1-8.

[2]Timothy G.Willett.加拿大和英国医学院校的课程地图[J].复旦教育论坛, 2010.8 (3) :90-93.

[3]汤尧.台湾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之探究[J].三峡论坛, 2010 (5) :109-111.

[4]催发周.台湾技职院校课程地图对高职课程改革的启示[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11.9 (3) :25-27.

社会工作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第4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 实验教学 课程改革

社会工作(Socialwork)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高度的职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行业。西方的社会工作是在助人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先实践后教育,而我国的社会工作的发展与西方相反,具有“教育先行,后生快发”的特点 ,即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起步先于社会工作职业岗位的出现。然而在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中,绝大多数高校以理论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忽略了实践教学,以至于所培养的社会工作人才虽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不能很好地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中,显得专业实践能力不强,不能满足服务对象、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制约了社会工作专业特色的发挥。

一、社会工作实验教学课程存在的问题现状

虽然目前有许多社会工作院校建有社会工作实验室和社会工作实验,但总体上还很不完善,有很多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校内实验教学设置缺乏规范性、整体性与科学性。从研究文献中可知社会工作实验教学存在一些缺陷,例如: 现有实践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欠缺本土地域特色的内容,难以适应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1];相对于高职的教育理念、目前实验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尚显滞后,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迫切需要提升,实验课程缺乏专业督导,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与投身社会工作实践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很好处理[2];实验教学需求不足,重实验室建设轻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实验教学表演化[3];实验室专业用途扭曲变形[4]另外,内地社会工作院校之间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工作实验教学体系,各自处于为政阶段,多由任课教师自主决定,对实验课时和内容没有明确要求。

二、社会工作实验教学课程改革设想

当前对社会工作实验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方法的讨论,反映了社会工作实验室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实验课程建设也有了探索,开设的课程以小组工作、个案工作为主,并已有具体的实验课程方法的研究[3]。但实验课程的建设仍未完善,在社会工作迎来“春天”的时候又面临新的挑战,社会上的新问题要求社会工作具有更高的更专业的水平。而且社会工作实验教学方面的研究也还不够全面,比较零散,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形成系统的、整体的教学体系。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社会工作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

(一)明确社会工作实验教学的宗旨与理念

社会工作实验教学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专业性与实务性的坚实保障,应该正确看待并给予重视,要明确社会工作实验教学的宗旨与理念,以确保社会工作实验教学的方向。实习教学的宗旨就是根据社会工作教育的特点,依托实验室的各种设施条件,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实务及研究的发展[6]。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的实验室的宗旨和目标是根据社会工作教育的特点,利用和依托实验室的各种设施条件,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实验教学的发展、加强社工学生实务技能的培养,并与社会工作实务服务的拓展相结合,推动本土化社会工作实践和教育的发展。

(二)统筹社会工作实验教学体系

为避免各个社会工作院校实验教学的分散化,明确社会工作实验教学的方向,促进社会工作实验教学的规范化,需进行全面统筹社会工作实验教学体系。从实验教学“四进”方针(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考核、教学检查)、实验教学的课程(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家庭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等)、实验课时、实验课程考核以及配套方案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

(三)明确社会工作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的原则

社会工作实验教学的设计应该遵守一定的原则,才能有序地开展教学,取得良好效果。一是目标明确原则,实验设计应明确训练的目标,重点要突出;二是循序渐进原则,实验程度应由易入难,针对学生的不同知识层面和专业水平以及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三是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原则,理论知识与实务知识应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四是实验评估报告原则,实验教学应要求学生做实验记录,形成实验报告,根据实验前中后的情况进行评估,从中进而反思和学习,同时作为实验考评的主要依据;五是积累原则,将实验中的案例和场景积累起来建立案例库,可作为资料与素材,丰富实验课堂,方便以后使用,同时也是实验课程建设的成果[7]。

(四)社会工作实验教学课时和内容安排

社会工作实验教学在课时量的安排上,应占总课时量的50%左右, 再根据社会工作实务的不同领域进行进一步的分配。而社会工作实验教学的排课时间的安排可分前、中、后三个不同阶段:在前期,即专业学生刚入学时,可以安排参与实验,以观摩学习为主,让学生熟悉环境和清楚社会工作的实务概况;中期,以社会工作价值内化与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后期,以三大基本方法和具体实务内容为主,可借用实验室为平台开展各种当地社会需求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让学生进行系统的实验训练。另外,也要同时注意课内实验与阶段性的实验相结合以及各科之间的实验相结合。最后,实验教师还应对所开展的实验进行学术研究。

(五)社会工作实验教学模式

1. 参与式教学模式。参与式教学模式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校外的实践活动相衔接,同时重点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参与式教学工具诸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以思维和行为训练为主线,有效提高学生的社工实务能力[8]。包括社会调查、角色扮演与情景训练等方式。

2. 分组教学模式。分组教学是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不同特点与要求,通过一定的方式或随机进行划分,形成小组进行教学,在划分时要考虑到组与组之间的协调和组内的协调问题。这种分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小组动力,组员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将教学目标和要求内化为学生的需要。

(六)积极完善社会工作实验教学配套改革

1. 增强师资力量。强化实验课程的专业督导,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设计能力、指导能力和反思能力,加强专业课程教师之间的合作,构建教师实践机制和考评激励机制。

2. 教材建设与完善。编制统一的实验教材、教学大纲、实验案例,指导实验过程。增加各个实务领域的情景性教材,将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案例取代西方的案例来作为教学分析,以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

3. 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的配置以及实验经费的配备。保障实验室配备完整的硬件设施,制定实验室相关制度、实验资料保管、实验流程示意图和操作示意图、实验考评标准和实验伦理守则等软件设施。并保障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经费以及相关费用的投入。

【参考文献】

[1]周晓焱, 东 波. 社会工作专业实验课程群建设研究[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03).

[2]李林子. 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校内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福利教育(理论版),2012(06).

[3]路幸福,王刘飞. 高校社会工作实验教学的主要问题与改革路径[J]. 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11).

[4]刘建民. 从建设社会工作实验室到开设社会工作实验课:高校社会工作教学的反思[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12).

[5]陈 瑜.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大学课程建设[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3(4) :103-105.

[6]王丹丹, 刘斌志. 社会工作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初探[J]. 社会工作,2006(12).

[7]杨 旭. 社会工作教学实验设计研究[J]. 社会工作,2012(06 ).

社会工作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第5篇

本册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单元,1、播放儿时的音乐,请两位同学穿上幼时的服装走一走,2、尝试体验。全班同学尝试。

3、交流感受。

4、揭示话题。师:“同学们已经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虽然大家的姓名不同,生活经历也不一样,但每个人都有一个温暖的家,每个同学都是从一个小娃娃成长为一名三年纪的学生,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回忆自己长大的历程。”(板书:我长大了)

二、小组合作——探究“长大”

1、那我们和刚上一年级相比,我们有那些变化,先看书上这两个同学再干什么?

2、师:“每位同学都和课本上的小朋友一样,经历了一个成长的过程。今天我们一起来开展一个有趣的活动——我的‘昨天’和‘今天’。”

1)小组测量。测量每个人的身高和体重,与自己出生时的情况作比较。

2)小组评一评。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小组哪位同学体重增加最多,哪位同学身高增加最多。3)填写书上的成长记录卡。

三、交流故事——分享“长大”的快乐 1)小组展示照片,感悟长大是一个过程。2)小组交流

3)教师事先布置的任务:选择一件自己幼年时期最有趣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尤其是那些令爸爸妈妈和自己难忘的事。选择一件自己幼年时期的用品。

四、活动:比比谁的本领大。

师:同学们通过两年的学校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会了很多本领,下来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的本领大。

游戏一:系鞋带 游戏

二、记忆单词。

五、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课堂活动,我们知道了每一位同学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今天,都长大了许多。更重要的是,同学们比以前更深刻地懂得了‘长大‘的含义。希望同学们经常想到这一点,像个‘长大’的孩子。”也希望大家在以后有更大的进步。

学生活动

1.尝试体验。全班同学尝试。2。交流感受。

学生阅读教材。

1、小组测量每个人的身高和体重与自己出生时的情况作比较。

2、小组成员互相评一评哪位同学体重增加最多,哪位同学身高增加最多。小小组交流自己幼年时期最有趣的事情,展示 一件自己幼年时期的用品。

每组请一位同学代表回答(其他组选择不同现象回答)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是爸爸妈妈给我们以生命,是他们无微不止地关心我们,哺育我们健康成长。随着我们不断长大,我们懂得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如今我们已经使三年级的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应该变得懂事。

板书课题:我懂事了 提问:什么叫懂事?

二、小小交流会 1.探究活动:

让学生阅读课本插图。

同桌互相来说说妈妈说了些什么孩子会说些什么?

2、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了解一下家长的工作,你们了解吗?同学互相说一说。

3、讨论交流 :哪些事情我们三年级学生已经可以自己做了,可以让爸爸、妈妈下班回来后多休息一会儿,能让他们感到高兴。”举例说一说自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3.老师调查同学们在家里做得不好的地方例如:撒娇、任性、在学校不懂礼貌。欺负同学等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我们同学应该怎么做?

请一位同学写一个准备在今后执行的小计划,可以参考刚才大家讨论过的,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4.教师要说明计划的要求:

1)一定是自己力所能及的、经常需要做的日常生活家务劳动,而且要求一旦写 了,今后就要坚持下去,不能“三分钟热气”直到现在为止,还是爸爸、妈妈在做 的家务劳动。内容不要过多,一两项就可以了,最 多不超过三项。

师:大家制定了计划,就要按照计划去做,而且实现不要告诉爸爸、妈妈,给他们一个惊喜。他们一旦发现,一定会非常高兴,一定会夸奖说:“我们的孩子真的长大了!

3.教师总结。“爸爸、妈妈为了家庭的生活而操劳,工作很辛苦。我们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应该懂事了,要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做一个好孩子。”

4补充资料:“母亲节的由来”,并介绍父亲节。

三、布置作业

落实自己的计划,并且了解家长的反应。

落实计划几天后,完成课本P13右上角“我的感受”。

学生活动

学生交流“母亲节的来历”。

2、我的优点与不足

我的优点和不足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知道人各有所长,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道理。能力目标 :观察同学身上的闪光点,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

情感目标: 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有意识地发扬优点和克服不足。教学重点 :敢于和同学交流彼此之间的优点与缺点。教学难点 :设计和书写调查问卷,能正确评价和书写。

1.教学准备 请学生准备能代表或证明自己优点的物品,如证书、奖状、照片等以备展示自己的优点时使用。2.为小小辩论会准备正方和反方两个牌子。

3.根据班级人数,准备相应的纸条,其中若干张写有“被评价人的字样以备抽签时使用。4.请学生准备好若干张调查问卷。

5.与各科教师协商,请他们帮助评价学生。课时安排: 两课时

板书设计

我的优点与缺点

实话实说评自己 小小辩论会

1.学生搜集名人兴趣爱好广泛的小故事。2.学生准备能展现自己特长的作品。3.制作课件:海伦•凯勒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畅谈兴趣

教师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他吗?你们看,他来了。(出示课件)

教师提问:谁愿意先说说你最感兴趣的事? 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及时评价。

小结:听了大家的话,老师心里特别高兴。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从你们的发言中,老师了解到大家的兴趣是健康的、有益的。这些良好的兴趣爱好有利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中,你最拿手的是什么?和你志趣相投的朋友结成小组,在一起说一说,看一看。一会儿每个小组选出最棒的同学在全班展示。

二、小组合作,展示自我

学生根据兴趣结成小组,交流自己的特长和作品。

三、师生互动,因势导行

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谁愿意 1.教师以两种方式和学生问好(一种不自信“上„上„上„课”,一种精神饱满地“上课”)。2.师:你们喜欢老师的哪一次问好方式?为什么?

3.师:老师对付自己的不自信是有方法的,我在放弃、退缩的时候,就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三个字,你们猜是哪三个字?(认可学生所猜,板书:我能行!)

4.师小结: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想做好,首先要相信自己,只要相信自已行,才会我能行!(板书:相信)

二、开展活动,体验情感 活动一:“丁丁和甜甜的苦恼”

1.师:在许多事情中,为什么有的同学敢于表现自己,有的同学却自我放弃和退缩呢?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两位带有苦恼的小朋友。

2.出示课件:丁丁和甜甜的苦恼

3.师:你对于丁丁和甜甜的表现有什么看法? 4.我们帮着他们出出主意好吗?

5.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啊,真是赛过小诸葛,你们在生活中怎样解决问题,排除烦恼呢?——生讨论。老师这儿还有一些排解烦恼的小方法,送给大家。课件出示:①多运用“我能行”、“我会继续努力”等语言激励自我。②把烦恼讲给身边的人听。③面对镜子微笑1分钟。④闭上眼睛深呼吸2分钟„„

活动二:正视不足,明理导行

1.导语:老师在教学中也遇到了小朋友有苦恼的情况,他把苦恼讲给我听,我给他出了个小主意。

2.教师讲教材P13“张小波的故事”。3.分步引导:

你在课堂上有没有不敢举手发言的时候,在学英语时有没有单词记不住,觉得自己特别笨,不想学的时候,在跑步中有没有因为落后而不想跑的时候?„„

(1)原因是什么?(生说原因)

(2)长期这样下去会怎么样呢?(生说不自信的危害)(3)今后准备怎么做?(生畅谈想法)

4.小结:同学们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了解了缺乏自信的原因,认识到了缺乏自信的危害,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问题,你们真棒!请同学们听听好朋友大嘴青蛙的忠告:(课件出示学生读)要想让自己各方面得到锻炼,就要敢于表现,把自己展示出来。

5.哪些同学愿意展示一下?(学生展示)师:展示自己,表现自己,我能行.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家庭成员间的亲情,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激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2)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3)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个人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的影响,原理陋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4)热爱生活,养成自主、乐观向上、热爱来动、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

2、能力与技能

1)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尊敬、感激,关心、孝敬父母长辈。2)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3)初步学会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4)能主动与父母长辈交流,并正确处理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5)学习搜集、处理、分析和运用信息,能够运用信息说明问题。

3、知识

1)了解自己家庭成员的组成、职业、爱好、个性特点,以及家人和亲属的社会关系。2)了解自己的成长历程以及在自己成长历程中父母亲人付出的辛劳。3)知道家庭的经济来源,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4)知道在家庭生活中必要的待人接物的礼节。

5、说说我的家 教学内容 我的家庭成员与亲属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 知道自己家庭成员的组成,初步了解家人的民族职业爱好和个性特点,以及家人和亲属的社会关系.能力目标 : 学习调查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类推的方法进行问题分析.情感目标 : 关爱家人,了解家人.教学重点 : 知道自己家庭成员的组成,初步了解家人的民族职业爱好和个性特点,以及家人和亲属的社会关系.教学难点 :学习调查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类推的方法进行问题分析.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家人的全家福 学生事先了解自己的家庭成员 家庭成员与亲属的关系结构图.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二.了解成员与亲属的关系

师:在家庭中你是爸爸妈妈的孩子,你知道爸爸妈妈又是谁的孩子呢?与爸爸妈妈同辈的还有谁? 1、指导学生看家庭成员与亲属的关系表. 2、放<亲属歌>

3、师生配合一问一答:如: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生:爸爸的爸爸叫爷爷;了解类似姥姥姥爷的孩子. 4、指导学生填写书中的问题.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的是家庭成员与亲属的关系,你们明白了吗?相时考考再巩固. 作业布置:将未完的书中作业填写完整.

6、我是怎样长大的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懂得感激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体验,学习透过现象表面看事物本质,发现和理解生活的丰富内涵学习搜集处理分析和运用信息,并能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情感目标: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和感激,懂得关心和孝敬父母长辈.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懂得感激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教学难点: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和感激,懂得关心和孝敬父母长辈.1.教学准备 学生儿时用的纪念品.2.学生的影集.课时安排:两课时

情感目标: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和感激,懂得关心和孝敬父母长辈.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懂得感激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教学难点: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和感激,懂得关心和孝敬父母长辈.教学准备:学生儿时用的纪念品;学生的影集.爸爸妈妈抚育我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是你们的爸爸妈妈带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你们的每一步成长饱含着爸爸妈妈的关爱,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离不开他们的耐心教诲.1.看书21页图,分别指名四位同学说说图意.2.师:其实孩子们你们的爸爸妈妈在抚育你的过程中付出很多艰辛.下面来开展爸爸妈妈抚养我们成长的故事会.二.活动:学会感谢

1.师: 爸爸妈妈这么辛苦,我们作为孩子的应该怎样感谢爸爸妈妈呢? 2.学生分别谈自己的感谢的方法,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尊重他们的个性.3.书上也有两位同学谈了谈自己的看法,你们讨论一下他们感谢父母的方式有几种? 师:其实孩子们的想法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对自己作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另一方面则是对家人孩子在家庭中应该懂事,学会孝敬父母长辈..4.交流汇报一下,你是哪一种? 5.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2页,看看这里的孩子怎样给自己父母一个惊喜的.学生谈看后感受.2)说说你准备怎样给父母一个惊喜呢? 6.记住这些特殊的日子

1)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 2)你知道你们的家日吗? 3)你还知道一些重要的节日吗? 如:母亲节,父亲节,老人节 学生看书,指名的同学说图意.同桌互相说故事会.同桌先互相说一说.各组选派的同学在会上发言.学生来谈自己如何感谢父母.将感谢的方法分为两类.7、爸爸妈妈真辛苦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探究活动,使学生能感受父母的辛苦.能力目标 :能够体察父母的辛苦.情感目标 :对父母的辛苦能理解,并愿意承担一部分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探究活动,使学生能感受父母的辛苦.教学难点 :能够体察父母的辛苦,了解父母的烦心事,并能想法给父母减压.1.教学准备 :跟随父母一天,认真观察父母的工作和做家务的情况.2.小调查,调查了解父母的内心烦恼.课时安排:两课时

5.思考:爸爸妈妈为什么要这样辛苦?不这么做可以吗? 活动二.了解爸爸妈妈的烦心事.思考:爸爸妈妈不仅要努力地工作,还要抚养子女,照顾老人,有时还会遇到一些烦心事,爸爸妈妈有哪些烦恼呢? 1.教师引领学生阅读教材 1.通过评价与反思,认识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2.填写”我的承诺”

3.师:孩子们在这里我借助大嘴青蛙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自己承诺的事,可一定要做到啊!五.布置作业: 将我的承诺完成.8、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自己家的经济来源的组成和具体有哪些项生活支出。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参与家庭生活,分担家庭责任的能力。

情感目标:懂得自己父母挣钱的不易,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收入,同时明白自己家的家生活支出有那些以及自己的花销占多少。

教学重点;了解自己家的经济来源的组成和具体有哪些项生活支出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参与家庭生活,分担家庭责任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了解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了解所带班级同学家庭收入来源。学生向家长调查统计家里的一个月固定支出及一年的不固定支出。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健康的生活,远离不健康和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

能力目标;乐于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情感目标:具有自尊自爱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学会在家里的正确待客之道。

教学难点 ;学会将家里的文明礼貌行为进行归类。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茶具水果等在表演的时候使用; 学生准备彩笔,添涂“我的表现怎么样”评价表使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板书设计:

家庭中的礼节

家庭起居 文明语言 文明就餐 行走坐卧

师:有的同学一下觉得无从说起,那好,书中给大家一个提示我们一起来看看。

1、仔细阅读 2)能与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宽容谅解,避免不必要的矛盾。3)能用合适的方法化解与同学间的矛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4)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5)能选择恰当的方式与同学合作,共同分享快乐。

3、知识

1)了解班级成员组成,班主任、班长是谁,男女生人数,以及班级曾今获得过哪些荣誉。2)了解自己好朋友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3)知道怎么样去化解矛盾、增进同学间友谊。

4)了解取得好成绩的同学的学习方法,自己如何去做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能使学习成为乐趣。5)知道合作需要分工、程序和秩序,积极参与和默契配合。

10、说说我们班 教学难点:学会在班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快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教学准备:准备“假如我是”的演说稿 和班主任携手共同举办好这次竞职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王老师知道大家非常热爱我们的班级,想为我们的班级出点力,让我们的班变得更好,更出色,老师想在今天这节课上开展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会,大家喜欢吗?

二、演讲前的准备

1.同学们,提前准备好了就职演说,现在在小组内读一读,让本组的同学为你提出好的意见。2.演讲开始

师:那一位同学 应该怎样做.师:真正的朋友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遇到困难应该共同想办法,而不是共同去做坏事,如果友谊用不平等的交往进行,那么迟早他都会失横的.所以友谊的天平必须是平等的.那么平等的友谊表现在哪些方面: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总结:朋友是什么,朋友是你干渴时的一杯水,朋友是你寒冷时的一丝温暖的阳光,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位朋友共同完成了<资本论>,所以,孩子们珍惜你们之间的友谊吧,黄金有价,友谊无价.四.布置作业

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汇报 第6篇

一、领导重视。我校校长程少旭同志、主任秦转莲、副主任马君莉、教研组长亢娟侠曾先后参加了陕西省新课程改革知识培训会。会后并多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学校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多次组织专门研究课改工作。本学年一开始各领导深入第一线听课改实验课。

二、机构健全。学校成立了以程少旭校长为组长,秦转莲、马君莉为副组长,马红莉、亢娟侠、张天忍为成员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具体组织领导课改工作。

三、宣传到位。“九月宣传月”学校利用教师会、板报、标语、专刊在校内外对《决定》、《纲要》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动员。本学期开学后学校再次对全校师生进行了宣传动员,把开学第一周定为课改宣传周,通过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等形式进一步向小学生、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的积极意义,努力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实验工作的支持。现在学校教师对课改工作做到了目的明确、认识到位、学习认真、运用积极,为进一步在做好课改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校内培训落的实。根据学校培训计划,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课改知识培训。6月抽调各科实验骨干教师参加了人教出版社的各科课改培训。暑期7月22—26日,全体上岗教师参加了市课改办组织的各学科课改培训。8月23日至8月28日,学校再次对全体上岗教师组织了知识培训,并由参加省级培训的教师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全体上岗教师增强了认识,明确了责任。开学以来我们本着“边上岗、边培训”的原则,继续组织实验科教师集体学习和自学,并派员参加了市上组织的赴大荔、蒲城等地的学习培训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

五、制定计划,科学管理。开学初,我校各级制定了专门的课改工作计划,落实了教改课题,做到了周周有安排、月月有小节、学期有总结、人人定课题、个个有论文。学校还建立了课改档案专柜,购置了600多元的音像、图书,建立图书、音像专柜。

六、观摩示范课活动开展丰富、课改研究扎实进行。我们要求一年级为课改重点班,其他各年级大胆尝试、积极改革,以便迅速适应课改的要求。教研组每组每周要有一次观摩示范课,供全组同志讨论、研究。开学以来,校级观摩示范活动已经举行了十次之多,课改实验课题的研究正在走向深入。

上一篇:马原必考30题答案下一篇:幼儿园生活老师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