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论文

2024-05-12

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论文(精选6篇)

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对策主要在于树立创新意识、提高教师知识与能力水平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等方。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学方法 创新

在大学教育逐渐变成了大众化教育而造成学生良萎不齐、差异增大以及社会经济行业发展给专业教学带来新挑战的背景下,教学方法创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教学方法是工具和手段,是达成教学目的的“桥”和“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始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但由于受到教师教育观念、管理方式以及社会氛围等因素影响,教学方法创新难有实质性推进。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1观念启动—树立教学方法创新意识

教育的创新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重点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方法创新作为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科学合理的理解和意识的树立,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创新指的是教学力一法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立足于现有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以及教学观念的转变,还有教学条件的保障等方面,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在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同时,在培养思维方式上也具有重要的独立价值。目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寓教于乐、知行结合等教学原则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方法的改进。高校教学方法创新需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符合创新人才成长的要求,与教学内容相配套,并根据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方法的创新关键在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教师现代教学理念的真正树立。

2素质撬动—提高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必须依靠于教师知识水平、教学才能和教师的素质。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要求教师以平等的、谦虚的态度来组织教学活动,并具备利用先进技术的能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以及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穿针引线的支持能力。教学改革是社会变革与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当代教师要深刻感知社会发展、科学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教师要本着责任心和使命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需要,每个教师必须努力提高和加强人文素质修养,掌握创造思维方法,提高管理能力;教师应该拓宽专业知识面,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而且还有研究当代社会主义的新问题,创造性地丰富当前教育的新观念、新内容、新方法;在教学中,不拘泥于已有的方法,敢于提出和运用新的方法,并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使其成为具有自己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把不断学习的新知识及技能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如果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当学会运用自我归纳概括能力并参考有益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做出冷静正确的处理,以谋求教学理论的发展。

3管理推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目前高校中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回报率低;教学设施与条件保障不利;教学方法创新难以获得立项等问题。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及实践尚未形成一种氛围,还处于一种教师个人自行摸索的阶段。高校应营造一个适合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大环境,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与良好的创新环境离不开的。如何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十分重要。营造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所需要的良好环境,需要合理的教学管理。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教学方法创新的物质支撑条件问题及教学与科研难以协调的问题尤为突出。

教学管理中大学教学应体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同样地,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也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学。因此高校管理中,在进行职称、业绩评定时,应处理好教学指标与科研指标之间的关系;理好岗位津贴与课时酬金分配的问题;教学方法创新的资金支持问题;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及活动不健全的等问题,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才能有效地促进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4硬件促动—应用现代教学技术

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是现代教学发展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和重要标志。通过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教师应该真正实行以讲授为主向以辅导为主转变,使全体学生学习相同内容的教学方式向每个学生都可以自己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转变,最大可能地扩大教学内容的传递方式,并切实加强课堂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信息时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经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具直观性。高校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各种现代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创造性地掌握教育理论和技巧,完成教育任务。

5典型拉动—建立教学名师的示范作用

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来源于专门培训、承袭老师、自我学习与摸索、观摩与借鉴同事,自我学习摸索与借鉴同行是最主要的途径,因此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要发挥教学名师的作用。高校教学名师是出名的有较高学术造诣、教学艺术、教学成就的教师,是高校教师中学识渊博、道德高尚、受人景仰的人。高校教学名师对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高校可以通过开设教学名师的观摩课,或者通过学校组织教学名师开系列讲座传授创新的经验或心得。这既然符合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来源的主要途径又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是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一个良好途径。

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论文 第2篇

会计专业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中热门的专业,是很多财经类院校必设的一个专业,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对会计人员的能力以及未来就业单位的经营情况都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但是我国很多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比如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的教学仍然采取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以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以书本为课程教学的参考。在这种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被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性并不高,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缺少必要的计划,缺少一定的独立能力,更别说践行一定的创新行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相违背,所以,高校必须要认识到这种问题,及时对会计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出更多的综合性人才。

一、高校会计类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概述

课程教学的创新模式是一种基于某种特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等提出的具有稳定性、典型性的教学方式,其中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应用在教学的全过程,并且其教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是在教育改革下提出的素质教育新的要求,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是在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基础之下,将导学的教学方式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且凭借教学很多因素的优化组合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而会计专业是很多高校开设的一门专业,特别是财经类的院校,而会计专业的n程教学也是属于高校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是高校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综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1]。所以,为了进一步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高校必须要将教学领域的改革和创新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积极主动地对会计类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二、高校会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落后

我们很多高校的会计类教学内容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只是将一种定论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们,很多课堂传授的会计知识都是有一定的框架和模式,对于那些会计知识可能涉及到的经济知识、会计原理以及可以选择的方法都很少涉及到。

2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很多高校的会计类课程教学受到过去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仍然以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以书本为课程教学的参考,在这种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被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性并不高,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状态。教师成为了知识的绝对主导,成为知识的绝对权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被大大削弱了。

3教学实践形式单一

很多高校会计类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内容和形式单一的问题,教学实践的范围很小,一般只涉及到财务会计、基础会计等有关的实践内容,不同行业的会计知识以及实践、国际会计的内容以及实践等都比较少,并且其实践的方式还是继续停留在会计核算的方面,其会计实践和企业实践的会计业务内容出现了些许的差异,缺少一定的与企业实际会计业务相连接的环节。比如在高校会计类教学实践中缺少企业真实预测资金、控制、决策、考核和分析等方面的内容,有关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实践的能力没有过多的重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也一直采用的是过去比较陈旧的教学案例,没有依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实际经贸案列进行及时的扩充。

4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对会计类专业进行了相关的改革,也加大了教学实践的力度,但是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造成部分高校的会计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成效并不高,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脱离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一些高校内开展的会计模拟教学实验即使已经采取了仿真模拟的模式,但是应用的实验资料和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教学实验的结果并不很理想。高校也开展了与校外企业合作的实践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弥补了校内实践的不足,但还是存在着实习单位较少,学生数量较多的问题,校外实践的机会比较有限。有的会计类的学生即使有机会进入企业进行实践,但是有些学生得到的实践机会并不是和本专业有关的,实习企业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并不多,难以实现学校的实践目标。

5知识面狭窄、功底不牢固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会计类专业的划分存在着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专业的划分过于细致,所以很多会计人员的知识体系、知识面以及理论基础知识比较匮乏,经常会出现工作中后劲不足的问题。高校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在进入课程学习之后,很难有自主选择学习课程的自由,对其他科目知识的学习机会也很少,很难将其他科目的知识融合在会计知识体系中去,学生其他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在解决一些复杂的会计知识问题中经常会应用到其他方面的知识,由于学生的基础功底不牢固,难免会出现很多的困难。

三、高校会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创新的策略

1更新教学方法的理念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教学方法是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教师教学的方法,而笔者却认为,教学方法其实更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们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所综合采取的各种形式的手段,其中不仅应该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教师教学的方法,还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方法的相互适应和相互接纳[2]。所以说,高校会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首要任务就是更新教学方法的理念。针对上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高校应该形成一种多元化的会计类课程教学的观念,不仅要兼顾到教学的方法,还要兼顾到对教学方法的研究。高校会计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课程中,还应该立足于学校、立足于企业、立足于社会,真正形成一个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大课堂,在向别人学习、在向企业学习、在向社会学习的教学背景下,促使会计类课程教学能够协调“天”(知识经验和理论),“地”(实践和就业)、“人”(不同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保持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也是在终身学习理论背景下对综合性人才的基本需要。会计类教学培养的学生是具有实践性和务实性能力的人,在教学实践中或者就业中使自己的综合会计业务能力不断提升,其过程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的支持,还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在教师教和学生主动学习相互协调的过程中不断形成自身特有的特质和能力[3]。因此,高校会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中要力求理念上的变化,正确把握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的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始终不能落下,反而要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够相互融合和贯通,真正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真正解决“教师会计教学困难、学生学会计困难、会计工作困难”的难题。

2明确教学方法的思路

高校在确定教学方法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之后,其教学方法的选择极为的重要,它决定着会计类教学目标是否能够实现。高校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需要建立在教学方法的理念、思想和原则的基础之上,然后再确定教学方法的程序和思路。所以,在素质教育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下,高校的会计类课程教学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善于利用学生的长处,克服学生的缺点,在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相应”和“教学相长”的教学步骤。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等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在对教学资源的整理中不断进行的创新性活动,最终实现会计教学质量的进步和优化;第二个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选择,在会计类课程教学的进程中,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很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并实现因时、因地地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不能只是将固定的教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形式不能死板和固定,必须要认识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需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要在引导的方式上下功夫,进行不断的研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的知识,形成具有特色的学习方式,真正地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共同进步,互相成长;高校教师们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成分的整理,赋予教学资源更多的生机和活力,采用师生交互式的教学模式,为会计类专业的学生构建更多的学习的平台和资源,同时也要拓展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教学”和“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使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形成一种良性和谐的互动模式。

3创新教学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中竞争的愈演愈烈,高校每年的生源数量也是逐渐上升,高校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还需要从根本上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和管理服务格局的层次化。所以,高校在会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需要从三个方面实现,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促使会计课程教学的内涵从狭义向广义方面转变、促使会计教育目标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促使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由单边性向多边性方向转变[4]。狭义角度下的会计课程教学,它是指传统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是指正规高等院校开设的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教学和会计工作岗位或者业务进行的培训,狭义角度下的会计课程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学习而获取专门的学历文凭或者是资格证书,学生主要出于社会经济发展和自身发展进行学习、考试,其中周期性、功利性、被动性比较突出。而在广义角度下的会计课程教学除了上述提到的狭义的课程教学,其中还包括一些学生自我提升、自我充实的成分在内,广义下的会计课程教学的目标也不只是为了获取学历文凭或者是资格证书,还需要在教学目标中不断完善开拓新视野、增强专业技能的内容。会计课程教学的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可以包括自学、培训、考察的形式,其学习结果的考核除了一般的卷面形式,还需要不断采取多种多方面的考核,比如岗位服务的适应程度、社会就业能力、业务工作的完成程度等,促使教学评价向形成性评价的模式转变,这个过程中的自主性、自由性、灵活度程度较高。

4拓展教学方法的内涵

高校会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需要不断拓展教学方法的内涵,创新因材施教、因时因地教学的具体模式和方法。首先,高校会计课程教学要不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做到因人施教。高校中的会计类专业学生的数量很大,他们的心理、生理、性格、家庭、学习程度等方面都是千差万别的,而且他们的思维方式、自主能力、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等都是不同的。所以,高校的课程教学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不同的教学计划,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实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增强教学和学习的互动性;其次,教师们也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善于使用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在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中要重点突出学生多方面的表现。与此同时,学生也需要做好学习的计划、学习的笔记、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等,对自己的学习提出严格的要求。

四、总结

高校会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用人单位稳定发展的需求,它不仅是一个理论性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实际的问题,需要引起高校的重视。所以,高校应该对会计类课程教学进行不断的主动探索和研究,从教学方式的理念和内涵入手,采取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实现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周强,张小红.略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6).

[2]刘玲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科技信息,(5).

[3]王勋.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会计之友,(1).

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论文 第3篇

1. 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

1.1 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是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据科技部2005年统计,8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以及大部分省市都与大学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合作开发或转让成果20多万项。在知识创造、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校青年教师始终工作在第一线,担负着具体的研究、开发和转化工作,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区域科技创体系建设的效果。

1.2 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科技创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而高校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的摇篮,承担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大历史责任。实践证明,教师的创造品质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师具有创新意识,不断地在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科技创新倾向,就会在无形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使其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2]。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的主要力量,承担着50%以上的教学和学生科研和社会实践指导工作任务,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意识的培养工作。

1.3 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根本要求

教师是高校教学与科研的主体,其素质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它决定着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的实际作用。在高校的扩招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高校教师的数量急剧上升,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的主体力量,承担绝大部分专业课程、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和具体的科学研究实践工作,在地方高校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提高占高校教师一半以上的青年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可以从根本上完善高校师资队伍素质,为高校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4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符合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包含提出新观点(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等、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的科学研究活动,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已知事物等。研究个体主要表现为思想活跃、不因循守旧、富于创造性和批判性、具有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精神和追求。高校青年教师的年龄一般集中在30周岁左右,他们易接受各种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思维,甚至受一些新思潮的影响,是高校教师中最开放、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个群体,处在培养创新意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最佳年龄和职业发展阶段。

2. 高校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行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了高校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虽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的冲击和洗礼,但“唯上忠君”、“中庸之道”、“天不变,道亦不变”等儒家思想仍深深影响着我们,民族灵魂深处形成的过于求稳趋同,不敢求异冒险的心理“积淀”仍根深蒂固。此外,当代高校青年教师一般是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70后”、“80后”,从小接受的填鸭式教育就是要“服从听话”、“老实本分”、“遵章按典”。这种以“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为行为准则的教育培养模式,严重制约了高校青年教师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培养,以及个性自由和多样化的发展,造成了他们在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缺乏创造的内在冲动和大胆质疑的批判思维。

2.2 高校内部环境因素影响了高校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2.2.1 高校对青年教师教学型定位的影响。

据统计,在1999—2006年的8年内,我国高校招生数增长了4倍,而正是为了满足扩招后的教学工作需要,高校大量招收了青年教师以充实教职工队伍。随着“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的提出,党和国家对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进行了精确的定位并寄寓了殷切的希望,高校承担的科学研究任务也越来越繁重。为了同时满足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高校在内部分工上普遍采取了“高职称高学历年老的搞科研,低职称低学历年轻的搞教学”的方法,将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在青年教师的肩上。这种简单生硬的分工定位虽然在短期内有效解决了高校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的问题,但却忽略了青年教师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实践能力的培养。

2.2.2 高校缺少培养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制度体系。

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主力军,高校对其的培养的关注和投入一般是倾向于教学方面,现已形成了岗前培训、助教听课、教学指导、外出进修、教学评优等完整的教学能力培养制度体系。科学研究虽然已经得到了高校和教师群体的高度的重视,但更多是被看成个人行为,被看成是教学工作以外的副业,属于硕导、博导、教授的事。高校出台的科研管理制度和政策主要也是根据学校整体科研实力和水平提升的需要,面向青年教师的科研政策过于零散孤立,基本没有形成提升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制度体系。

2.2.3 高校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工资、职称、职务等奖惩制度的影响。

我国高校传统的师资管理体制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和发展的,具有高度的封闭性。近几年,高校师资管理体制在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推动下,初步实现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但仍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在工资、职称、职务等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制度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其主要的依据依旧是工龄、年龄、资历、学历等硬性指标。这种“论资排辈”“不长胡子不长待遇”的分配体制,不仅消磨了青年教师锐意进取、苛求上进、求真务实和渴求创新的精神追求,而且剥夺了他们获取科技创新发展的优势资源的机会。

2.3 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知识水平的影响

科技创新能力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需要创新主体在理解、掌握、综合和发展已有知识、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的二次开发和应用[3]。科技创新作为一项具有长期性、风险性、创造性的高端智力活动,它需要从业人员具有求真务实、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甘受寂寞、勇于奉献的精神。高校青年教师大都刚从学校毕业,虽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但离科技创新所需的扎实先进的专业知识、宽广优化的知识结构、广阔灵敏的学术视野还有一定差距。同时,受到市场经济中趋利思想和现实中高校青年教师待遇过低的影响,部分青年教师过分关注自己的“钱袋子”,虽有满腔抱负,但急功近利,情绪浮躁,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对短期无法获得回报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本不感兴趣。

3. 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路

3.1 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基石,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对提高高校青年教师个人素养、催生科学灵感、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内涵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要着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尊重学术自由,提倡学术争鸣,鼓励理性质疑,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消除地位影响,排除利益干扰,排除行政干预,使青年教师的首创精神受到鼓励,创新思想受到尊重。营造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例如:利用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会议等媒介载体宣传科技创新理论和思想;树立先进典型,对青年教师身边的科技创新代表的精神理念、价值观念、道德风貌和人格魅力进行广为宣传,发挥榜样的导向、牵引作用;搭建学习交流平台,让青年教师在宽松融洽的面对面、心贴心的对话沟通中,潜移默化地领悟和接受高效的学习方法、新颖的科技创新理念,例如举办“青年教师科技创新系列讲座”、“科技创新研讨会”等。

3.2 完善培养高校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制度体系

培养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一项长态性工作,必须有科学系统的制度体系作为保证。首先要根据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领域、创新水平和学校教学科研工作需要,建立完善提升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学习、进修、评优等政策体系;其次要重视为青年教师创造成才机会,拓宽发展空间,构建竞争择优、绩效优先的职称职务晋升体系,建立体现科技创新价值和兼顾公平的薪酬分配体系[4];最后要探索建立青年教师角色转换、有序流动、动态更新与优化的人才岗位机制,形成“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分工聘任体系。

3.3 整合搭建培养高校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科研平台

有了相关的政策保障后,高校还要充分利用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学术交流活跃、实验条件完备等优势,依托各类科研创新平台和科研项目,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为青年教师进行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必要的项目、资金、设备仪器、试验环境等创新资源。例如:在现有“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基金”的基础上,加大资助力度和资助范围;在各类实验室、工程中心内设立青年教师工作室,开辟科研仪器设备快捷使用通道;在工矿企业设立青年教师科技创新实践岗位,增强青年教师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古广灵, 刘碧容.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认识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01) .

[2]张健, 钱桦.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 2009, (01) .

[3]胡恩华, 刘益平, 毛绚澜, 刘光平.高校科技创新型教师成长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4) .

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论文 第4篇

摘要:近年来,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缓慢压力大,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安徽某高校大胆创新,在安徽省属高校中率先成立了青年教工联合会,借助青年群众性组织的形式、优势和特色,激励青年教职工奋发成才,引导青年教职工爱岗奉献,凝聚青年教职工建功立业,打造了固定的工作平台,形成了可示范、可引领、可辐射、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和长效工作机制。依托高校青年教师教工联合会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还应坚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搭建起六大联系服务平台。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群众性组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5)06008204

收稿日期:2015-10-20

作者简介:赵宁(1978-),男,安徽淮北人,硕士,政工师,研究方向:管理学。

Innovation of and reflection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n

young teacher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a case study of the Union

of Young Teachers in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O Ning ,

PENG J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onstruction of young teaching staff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the Party and state. However,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and high pressures of young college teachers still exist. To solve the problem,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de bold innovation and took a lead in establishing the Union of Young Teachers among universities of Anhui province. By virtue of the form, strength and specialty of youth mass organization, the Union is capable of encouraging young teachers to work hard to become qualified scholars, guiding them to be dedicated to their posts and uniting them to make contributions. The Union also built a stable working platform and formed a long-term working mechanism and provided practical experience which is applicable in other schools. Besides, strengthening and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young teachers with the help of the Union involves the future efforts in the three field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ix supporting platforms.

Key words: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young teachers; ideology and politics; mass organization

近年来,高校的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高校青年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水平、成长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做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既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创新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背景

(一)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缓慢压力大

高校青年教师往往都有着比较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肩负着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还被寄予接好知名学者专家的接力棒、迅速成长为本领域学术大师的愿景。他们这群默默无闻的、白纸一张的年轻人在确定科研方向和研究问题时注意力不集中,缺少积累和规划意识,较难在他人的现有研究基础上找到新的突破口,在省级国家级教研、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很难被评审专家认同,中标率低,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奖励署名时,排名多数靠后。他们年收入普遍在15万元以下,不少人入不敷出,刚刚博士、硕士毕业工作的收入更少,生活费捉襟见肘,甚至还要“啃老”[1]23。他们在教师角色适应、婚姻恋爱、职业发展定位、学历提升、职称评定、住房等问题的多重困扰下,容易成为职业焦虑的高发人群。他们消极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引起对职业的倦怠感,无法全力以赴投入教学和科研活动,陷入教学效果差、工作效率低的恶性循环[2]63。

(二)党和国家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2013年的第20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和 “五四青年节”的系列重要讲话中都对高校青年教职工的成长和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要求。教育部、中宣部、中组部也在2013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阐明了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制定了具体、有效的措施。可以说,高校青年教师是未来大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中流砥柱,但其生活现状、发展状态和利益诉求现状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做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将对高校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起到莫大的推动作用[3]62。高校应切实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构建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制度和文化环境,不仅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更要用感情留人、环境留人[4]131。

二、高校青年教工联合会——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实践

2011年以来,针对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新形势、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问题,在认真梳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的基础上,安徽理工大学大胆创新,在安徽省高校中率先成立了青年教工联合会,借助青年群众性组织的形式、优势和特色,激励青年教工奋发成才,引导青年教工爱岗奉献,凝聚青年教工建功立业,打造了固定的工作平台,形成了可示范、可引领、可辐射、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和长效工作机制。

(一)高校青年教工联合会的设立目的和主要宗旨

凝聚广大青年教工,关心关注青年教工的成长,充分发挥青年教工的智慧和力量,是学校赖以发展的最可靠保障。安徽理工大学成立青年教工联合会,是顺应高等教育大发展后高校青年教工队伍不断壮大现状的需要,是新形势下延伸共青团工作手臂、积极作为的重要手段,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

青年教工联合会作为一个新成立的青年群众性组织,从服务对象来看是介于学校工会和共青团组织交叉的服务范畴,应从关注青年教工、服务青年教工、凝聚青年教工、促进青年教工成长进步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青年教工的主体地位,为青年教工搭建交流思想、学术科技合作、感情联络的互动平台,促进学校与青年教工良性互动,充分调动青年教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中的积极性,达到推进青年教工共同进步、学校整体工作科学发展的目的。

(二)高校青年教工联合会的组织定位与工作思路

一是要突出一个“稳”字,牢牢把握工作导向。高校青年教工联合是一个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和省青联指导下,由学校广大青年教工自愿参加的群众性组织,其宗旨可以概括为“提升凝聚、构建和谐、促进合作、推动发展”这十二个字。青年教工联合会的各项工作,并不只是为了联络感情、促进认同、加强凝聚,更在于要通过联合会这一组织,一方面使学校能够真正听到青年教工的心声,了解青年的愿望和诉求,以便于为青年教工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也能使青年教工及时掌握学校政策,理解学校的决策和做法,自觉把个人进步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同呼吸,共命运。这样才能使之成为联系青年教工、促进彼此合作、谋求共同进步的重要平台,使之成为党委放得心、教工信得过、群众都认可的组织团体。

二是要突出一个“联”字,不断增强组织认同。青年教工联合会应该是一个“讲感情、重感情”的组织,加强感情联络,是组织扩大影响、提升认同、促进凝聚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因此,青年教工联合会要紧扣青年群众的特点,积极构建青年教职工之间交流感情的平台、青年教职工与学生间实现教学相长的平台、学校与青年教职工间同频共振的平台,让广大青年教职工自觉把完成党的伟大事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任务、加速实现学校的奋斗目标与追求个人的人生价值紧紧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激发青年教职工创业干事热情,不断创造新业绩、做出新贡献。

三是要突出一个“诚”字,竭诚服务青年教职工。关心青年、服务青年、尊重青年、相信青年、理解青年是青联组织得以存在并保持勃勃生机的命根子。坚持以诚相待,以服务求认同,以服务促凝聚,以服务促发展,把服务青年、促进青年进步作为青联组织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实点。想青年教职工之所想,急青年教职工之所急,谋青年教职工之所需,争取多方支持,为青年教职工悉心教学、专心科研、安心工作、热心奉献、潜心发展创造条件,多做暖人心、聚人心、促和谐的实事好事,帮助青年教工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和创新创造热情,通过服务把青年教工凝聚在党组织周围。

四是要突出一个“建”字,促进组织健康发展。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青年教工联合会的科学化服务水平,制度建设是保障。通过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深入探索,逐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好模式。全体青年委员更应精诚团结,形成合力,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构建学习型、创新型、务实型、和谐型的青年教工联合会领导集体。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把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的学术科技活动、文化娱活动作为促进青年联系、增进相互了解、构筑深厚友谊、实现共同进步的桥梁,构建内涵丰富、品味高雅、影响广泛的活动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活跃组织氛围,成为引领青年成长的家园。

三、启示与思考

笔者认为,依托高校青年教师教工联合会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把高校青年教师教工联合会建成提升全校青年教职工凝聚力和竞争力的组织,建成青年教职工交流、交友、成长、发展的重要平台,建成全校青年教工之家,还应坚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搭建起联系服务高校青年教职工的六大平台。

(一)抓好青年教职工的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工作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能否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看青年教职工这支队伍作用的发挥。高校工会、共青团组织、青年教工联合会要积极继承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光荣传统,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深入细致地做好青年教职工的思想引导工作,加大在青年教职工中推优入党工作的力度;充分挖掘青年教职工中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使他们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起到先锋示范作用。

(二)增强青年教职工对青年教工联合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高校工会、共青团组织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调查研究,帮助青年教工联合构建服务型领导集体,帮助青年教职工解决一些在教学上、科研上的困难,多关心、重视解决青年教职工的孩子入托、上学等实际问题,多给青年教职工争取培训、继续教育和进修机会,多选派青年教职工到各地各部门进行研修、挂职或深入基层一线群众开展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指导学生科技创新与就业创业活动,真正成为党委放得心、教工信得过、群众都认可的青年组织团体。

(三)帮助青年教职工在学术合作交流中突破困境快速成长

青年教职工大多年纪轻、资历浅、阅历少、底子薄、交际面窄,但他们又精力旺盛、富于创造、渴望成功。青年教职工要想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所突破、有所进展、有所创新,除了依靠国家和学校出台有力的培养措施,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为青年教职工的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之外,说到底还是要靠青年教职工自身的不懈努力。青年教工联合会应主动顺应青年教师群体的特点,增强青年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团结意识和协同创新意识,采取适当的形式,积极推进青年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与老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与产学研单位之间的学术合作交流,要整合多方资源,为教职工创造形式多样的学习、娱乐、教学、科研和交流平台,帮助他们在长期、广泛的学术合作交流中增进了解,构筑友谊,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成长。

(四)搭建起联系服务高校青年教职工的六大平台

青年教工联合会要想成为学校联系青年教职工的桥梁、构筑青年友谊的纽带、引领青年成长的家园,应准确把握青年教职工工作的切入点,搭建起六大平台。

一是搭建思想交流平台,促进青年教工之间加深了解、构筑友谊。二是搭建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推动校内各院系不同学科青年教工在教学、科研和学术方面的交流合作。三是搭建师生交流平台,促进教学相长,指导大学生开展学术科技、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及校园文化等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活动。四是搭建业余爱好交流平台,结合学校实际和青年特点,组织开展品味高雅、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调研学习及文体娱乐活动,进一步丰富、活跃青年教工的业余生活。五是搭建师德师风宣传教育平台,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引导青年教工做政治立场坚定、道德品质高尚、业务能力精湛、工作作风踏实的教育工作者。六是搭建青年教工权益维护平台,广泛搜集呼声和诉求,切实维护青年教工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现阶段,在日趋功利化的社会环境和铺天盖地的娱乐化文化环境下,对青年教师讲政治信仰是有难度的[5]29。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应是帮助,这种帮助并不是简单的服务或解决实际困难,而是“助人自助”。帮助高校青年教师提高内在素质,最重要的是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职业精神和技能。各地各高校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掌握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业务状况,把握他们的思想特点和利益诉求,创新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形成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思路[6]120

。参考文献:

[1]铁铮.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困境及解决对策[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12):23-24.

[2]邱强. 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对策研究[J].教育评论,2015(1):62-64.

[3]徐晓明,刘静,边超.高校青年教师生活状态、发展状况及利益诉求调查与对策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8-62.

[4]邸燕茹.高校推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129-131.

[5]孙其昂.现代性视域中的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2013(17):26-31.

[6]杨志超. 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3):120-123.

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论文 第5篇

论文关健词:高等学校 套共体育课 创新教学

论文摘要:“创新教学”是高校公共体育课进行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的有效途径。实施创新教学必须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平等、民主、和谐、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体育教育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在“面对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普遍认为,未来人才素质的构成应有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具有更高思想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具有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适应科技领域综合化,具有多样的个性特征和特长,并具有与他人协作及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体育专业应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对口式”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应社会型“复合式”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也就是说,从过窄和过死的专业教育模式向综合素质模式转变。

“创新教育”是对以往的传统教育进行反思后提出来的,是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创新永远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只有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校体育教育是以使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休质、养成良好生活、锻炼习惯、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主要目的。但是,进人高校的学生都经过了十多年中、小学“应试教育”的艰苦历程,使得极大多数学生的体育素质处于一个相对低的水平,自我体育锻炼能力和习惯远没形成。进人高校后,每周仅有90分钟的体育课程,教师必须要深思,怎样充分利用这90分钟的课堂时间,来激发大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只有把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保障高校学生学好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使高校学生会学习,自觉主动地利用大学课外时间来挖掘自身的潜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面对90分钟的体育课,依据高校学生的特点,如何实施创新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提高高校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呢?

一、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邓小来同志讲“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因此,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十分迫切。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高校教师应具备高尚师德、优良教风和敬业精神,具备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这就不仅要求教师知识宽广厚实,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和趋势,深刻地把握其中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并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动态。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各科之间既相互渗透又相互促进,因此,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术知识,同时还要对其它学科的技术知识具有广泛的了解,教师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才能进行科学的创新教学;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规律,把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合格的大学毕业生。目前,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以专项为主体的多,单一的教练型的多,而知识结构综合型的少,体育文化型学者少。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认真学习现代体育理论,接受现代体育理论的再教育,并不断充实、探索研究新知识新理论。其次,应积极探索研究其他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新动态。只有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体育科学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的科学理论,树立全方位、多样化指导高校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技术锤炼的教育观,才能在课堂教学实际中向学生传授现代体育文化知识,真正为体育教学“素质化”的提高提供有效保障。

二、体育兴趣培养和激发

高校体育教师要从“手把手”的.保姆式教学中解脱出来,提高学生的的自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培养高校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是对体育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当前,高校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上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还比较薄弱,兴趣也相对较低,需要体育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加以教育和培养。

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证实,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对于形成、巩固和发展学生兴趣有着特殊的作用。比如,在体育课“跳高”课堂上,成功过杆的学生,情绪饱满,积极上进,勤学好问,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失败的学生,情绪低落,上进心差,学习兴趣淡漠甚至厌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善于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华和取得成功的机会。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因材施教,分组进行,使他们在一次次的成功中获得学到知识、技术的满足感,体验学习知识技术的快乐,不再把学习看成沉重的负担,从而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感官刺激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果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就会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技术印象深刻。反之,留下的痕迹就是模糊的;同时,教师还可通过树立学生榜样、开展竞赛等形式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师生关系的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师生交往有三种类型:一是教师中心型,二是学生中心型,三是师生均衡型。这三种类型虽然各有其优点,但是师生交往的松紧度不容易把握。因此,高校教师要树立师生关系三个转向的理念,由教师是主动、学生是被动、教师是支配者、学生是服从者转向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高校师生关系;由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被动体育锻炼转向主动体育锻炼。建立多向互动的师生交往系统,在多向的师生互动交往系统中,教师起到发动和帮助学生合理思考的作用,学生有进行随意讨论和锻炼的自由,确保了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所应具有的主体性。而创新能力的形成,正是主体性充分发挥的结果。教学要把命令与服从的传统师生关系,转化为平等、民主和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师生之间心理和谐、融洽,教与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学生群体才能形成“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造行为才能得到激活。联合国教科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发现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育高校学生淡化权威意识,反对“尚书,唯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由思考,坚持真理,服从真理。

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论文 第6篇

1.1诊断功能

体育教师通过教学评价可以了解体育教学各方面情况,是对教学结果及其成因的分析过程,并可以此来判断教师教学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全面的评价工作不仅能准确地估计学生的`成绩帮助实现教目标,而且能够帮助教师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症结所在以协助学生提高学习进度.以使体育教师达到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2激励作用

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目标、指标体系及其标准为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具体目标,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过程既是一个检查考核的过程,又是一个互相交流的过程。通过评估,可以检查体育教师教学质量水平,并将检查结果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另一方面通过评估过程,教师可能交流教学经验、体会,从而集思广益,有效利用教学评价激励作用,尽可能从正面对学生鼓励,防止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伤害。教师通过评估评价体系,来认清自我,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3反馈作用

教学质量评估过程又是再教育过程。通过教学评估可以全面收集各方面信息,客观评价老师。教学评价有利于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随时得到反馈调节的可控系统,提高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评价的结果确定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弱和对运动技术的掌握程度,以些来安排下一课教学计划,是复习原来所传授知识,还是教授新的内容。

1.4教学作用

教学评价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活动,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增长教学经验,同时通过技能测试给学生指明正确的学习方向,指出技能学习的重点和关键所在,督促学生不断练习并尽快掌握技能,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5鉴定作用

上一篇:观信仰有感1500字下一篇:易地扶贫搬迁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