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本我超我感悟

2024-05-10

自我本我超我感悟(精选5篇)

自我本我超我感悟 第1篇

1弗洛依德认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个基本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弗洛依德把人的动机归纳为饿、渴、睡、性等,其中性欲占主导地位(本我)。但本我往往受到道德、社会法规等现实条件的制约(超我),受到压抑得不到纾解的冲动而透过梦、失语等形式来寻求满足。弗洛依德相信一个人如果以前曾经有一些创伤性的事件而引致心理有问题,只要他能够知觉地再将那事重演一次,并将本我、自我和超自我作回平衡的处理,那麽问题就会解决。

2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过程是无意识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我们对它几乎什么都不知道。不过,只要当一个人有冲动的行为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本我在起作用。例如,一个人出于冲动将石块扔进窗户,或惹事生非,或强奸妇女,这时,他就处于本我的奴役之中。本我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本我遵循着“唯乐原则”工作,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弗洛伊德说:“我们整个的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注:〔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85页)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他们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因此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一书中把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比作骑士和马的关系,马提供能量,而骑士则指导马的能量朝着他想去游历的路途前进。这就是说,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然而由于自我联系现实,知觉和操纵现实,于是能参考现实来调节伊底。这样,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现实地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欲望。因此,自我并不妨碍伊底,而是帮助伊底最终合理获得快乐的满足。

假如人格中仅有本我和自我这两个结构部分,那么人就将成为快乐主义和兽欲主义的有机体,当他处于一种需要状态时,他就会从合适的环境对象中寻求对需要的直接满足。然而人格中还存在着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的第三个结构部分,即“超我”。超我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

超我,简言之,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即根据父母的价值观,儿童的某些行为因受到奖赏而得到促进,而另一些行为却因被惩罚而受到阻止。这些来奖赏和惩罚的经验逐渐被儿童内化,当自我控制取代了环境和父母的控制时,就可以说超我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充分发展的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经验,它负责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惩罚(内疚);自我理想是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规定着道德的标准。超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则在于追求完美。由于超我永无止境地追求完美,所以它同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它经常批评本我谴责自我。自我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弗洛伊德这样论述自我难扮的角色:“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它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难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任务。它的三位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注:〔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讲》,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86页)弗洛伊德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

自我本我超我感悟 第2篇

是时候把心剖开了,或许这样才能治愈痛苦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压 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如很多人宁愿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像自己出街时遇车祸的危险,其实后一种的概率远比前者大,这是一种压抑机制的不自觉运用,因为当人意识到每次出街都要面临车祸的威胁时就会感到焦虑,人为了避免焦虑故意将其遗忘。

否 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投 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如一个人性张力过大,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

退 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如某些性变态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性欲的方式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隔 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们来月经很多人都说成“来例假”人死了叫“仙逝”“归天”,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或悲哀。

抵 消――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如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乱伦感情和其他痛苦体验。

转 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者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者意识不能承认的。

补 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升 华――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

幽 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自我本我超我感悟 第3篇

《道连·格雷的画像》讲述的是一个为艺术献身的画家与能言善辩的亨利勋爵和深陷欲望泥沼的道连·格雷之间的故事。年轻贵族青年道连看到画家巴兹尔为其画的肖像发现了自己惊人美貌,道连在画家的朋友亨利勋爵的蛊惑下许下心愿,希望自己永葆青春美貌,所有的岁月沧桑和罪恶都由画像承担,他的愿望奇迹般实现了。之后,道连不断放纵自己的欲望犯下恶行,一天天走向堕落,画像随着他的每次恶行变得愈加丑陋狰狞,最后他终于承受不了精神上的折磨,执意要毁掉记录着自己罪恶的画像。然而当他举刀刺向画像时,刀却刺进了道连自己的胸膛,他的面容变得丑恶苍老,而画像却恢复了原有的美貌。

在小说中,王尔德是要探究道连在欲望中的自我生存问题,即自我是如何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徘徊,并最终失去理智,走向自我毁灭。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各种学说中,人格心理分析学是其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每个人都拥有人格,根据人格心理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获得健康人格的关键是平衡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文就是通过对《道连·格雷的画像》中道连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徘徊的过程进行分析,展现每一过程中道连自我的矛盾与挣扎。

一、本我对自我的操控

纵观整部作品,亨利勋爵、道连和巴兹尔是贯穿全文的主要人物,这三个人物之间的冲突和关联恰恰重合了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理论即自我,本我,超我。亨利是道连人格中的本我,弗洛伊德指出本我是位于潜意识深处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构成本我,是人类本能的内部驱动力,控制本我的机制是“唯乐原则”,即不顾一切的去寻求满足和快感。根据弗洛伊德对本我的阐述,本我所遵循的“唯乐原则”恰恰符合了小说中亨利所倡导的新享乐主义。道连则代表自己人格中的自我。自我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介环节,起着调和本我和超我的作用。自我的动力来自于本我,同时自我又要按超我的要求调节和控制本我的活动。画家巴兹尔是道连人格中的超我。“超我是人们将社会生活过程中学会的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也就是指人的良心、良知、理性等,大部分属于意识的,按‘唯实原则’行事”。画家曾说过他在画像中注入了太多的自己,而画像中潜藏的超我一直在影响着道连,这潜藏的超我总是以画家所坚持的道德规范来对道连进行责问和惩罚。

小说开头提到道连第一次见到亨利勋爵就被他的“青春短暂”、“摆脱诱惑的唯一方式便是向它投降”等观点触动,这些话语“已经触动了他体内某根神秘的弦,那根弦以前重未被触动过”。由此可知最初是亨利唤醒了道连人格中固有的本我,而此后亨利的玩世不恭,亨利对道德理念的蔑视以及对快乐原则的宣扬都对他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影响。道连承认亨利的观念是不可取的,他也曾痛恨亨利教给他的一切。但这样的反思却往往转瞬即逝,在初识女演员茜比尔时,道连有打算不再见亨利,摆脱本我的操控,回归正常生活,但是道连却终究抵抗不住内心欲望的诱惑,从未将自己的打算付诸于行动。代表本我的亨利在道连作恶后的每次出现,没有对其进行教导与指责,只是一味地灌输他的那套新享乐主义。不难看出道连一次次的身陷欲望深渊,背后的推手无疑是代表本我的亨利了。作为自我的道连逐渐被本我支配,本我激发了本能的冲动和欲望,驱动自我不顾一切去实现快乐原则,去享乐。即便自己犯下的恶行再多,与亨利在一起时,道连内心从未对自己的罪行忏悔过,有的只是对他人的指责、憎恨。

二、自我在超我中挣扎

在画像完成之前,画家巴兹尔和道连关系密切,形影不离,巴兹尔对道连的影响较大。道连的本我没有对自我起到支配权,此时的道连清纯美好、秉性善良。画家为此时的道连画肖像是欲将这种美好记录下来并一直保持下去,画家在完成画像后对道连说到“至少你外表像它,但它永远不会变化”。这暗示了道连在后来的作恶过程中依然保持的俊美外表并不是画家当初勾勒出的画像之美,这说明画像之美和道连外表之美不是同一的。道连的英俊外貌是一种伪装,是一种假象;而画像的美是心灵美,是画家眼中真正的美。最初创作的画像是画家呕心沥血之作,是超我的象征,画家以唯实原则认同此时循规蹈矩、心地善良的道连才是真正的美少年。同时画家将这幅倾注了太多自己的画像赠与道连,无疑是象征超我的画家想以此影响道连的行为,希望道连永远保持纯洁与善良。然而在画像完成时,道连却痴迷于亨利的人生哲理——新享乐主义,开始远离巴兹尔与亨利交往密切。画家巴兹尔在小说中的出现明显少于亨利,主要是由于道连意欲摆脱巴兹尔的说教和监督。虽然在小说中道连貌似摆脱了巴兹尔,甚少与他交往,但是在每次作恶之后他都会感到痛苦不堪,其原因主要是挂在阁楼里的那副画像。画像一直在他身边,在他心里挥之不去,他的每一次恶行都会反映到画像中去,使画像变得恐怖狰狞。画像一直在审视着道连的言行,画像的存在不得不让深受本我控制的道连反思自己的行为,悔恨自己的所作所为。然而代表超我的巴兹尔及画像无法抗衡本我对道连的控制,最终在本我的操控下道连杀害了画家,想以此摆脱超我的监控。然而杀害画家并没有让道连重获“自由”,在小说最后,犯下种种罪行的道连终究忍受不了画像对自己的无声指责,他将邪恶的目光锁定到画像并试图毁掉记录着自己罪行的丑陋画像,当他举刀刺向画像,期望彻底摆脱超我的监控时,道连的人格彻底崩溃,自我妄图摆脱超我一味地依从本我,那么等待自我的也只有毁灭了。

三、结语

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王尔德的这篇长篇小说,更加形象与生动地阐述了道连·格雷复杂的内心矛盾与挣扎。王尔德巧妙地对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进行角色安排,亨利的反对传统道德礼教,巴兹尔的崇尚道德伦理以及道连在欲望中的痛苦挣扎。这三者无不体现道连人格的三个构成成分:本我、超我、自我。将道连人格的本我、超我、自我外化成能触手感觉得到的小说主人公,本我、超我、自我的矛盾冲突一一通过这三个主要人物的言行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编排无疑体现了王尔德精湛的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南玉祥,译.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2.

[2]王尔德.郑晓园,魏文峰,译.道连·格雷的画像[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3]胡宏宏,潘明.王尔德艺术作品中的绝望心理剖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1(5).

本我、自我、超我 第4篇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

从专业角度来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非玄学,它是受了科学理念的影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有关人类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一般来说,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是普通心理学,它涵蓋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感觉、知觉、情绪、人格、记忆、注意、思维、语言、意志、问题解决、技能学习等方面的内容,系统地讲述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理论等。

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还要学习很多心理学分支学科,如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咨询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统计、学校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组织行为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等。心理学研究需要使用spss这一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而且心理学专业本身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有很大关系,这些学科探讨的生理作用会直接影响人们。因此,除了以上提到的分支学科外,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还要学习spss软件应用、人体解剖生理学等相关课程。

我们可以认为,前面提到的犯罪心理、读心专家等影视剧的内容确实涉及到了心理学的知识,准确地说是心理学不同分支的应用与结合。不仅是在电视剧中,日常生活中心理学也随时随地陪伴着我们,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还不如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其实,我们从小到大与人交往过程中都伴随着心理学的应用,只是很多人未曾发觉。

那些经典疗法

除了相对枯燥的理论学习外,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还可以选择性地学习一些咨询技术,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催眠术、房树人测验、箱庭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等。

催眠术是运用暗示等手段让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并能够产生神奇效应,以便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法。催眠是以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意识恍惚的心理状态。其特点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遵从催眠师的暗示或指示,并做出反应。催眠的深度因个体的催眠感受性、催眠师的威信与技巧等的差异而不同。国内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介绍说:“科学证明,恰当地使用催眠可以达到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建立乐观积极心态的作用。”所以说,催眠术并不是神乎其神的魔法,而是有极强的科学性在其中。

箱庭疗法,又称沙盘疗法或沙盘游戏,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疗法。1939年,受威尔斯“地板游戏”的启示,英国伦敦的小儿科医生劳恩菲尔德将收集的各式玩具模型放在箱子之中,让孩子们在箱子中游玩。孩子们将这个箱子称之为“神奇的箱子”,并将这一儿童心理治疗方法命名为“世界技法”。箱庭疗法呈现了一种心理治疗的创造和象征形式,在所营造的“自由和保护的空间”气氛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在富有创意的意象中,便是箱庭疗法的创造和象征模式。箱庭疗法是一种心理临床疗法,通过创造的意想和场景来表达自己,直观显示内心世界。同时它也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够在培养自信与人格、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由以上的这些疗法中可以看出,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救赎与自助

身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深爱着自己的专业,尤其是学习了人格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后,我发现世界上所有人都是正常且独一无二的,包括精神分裂、智力低下的人们,没有人是奇怪的和应该受到歧视的。在生活中,我学着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自然,我想这应该归功于心理学专业和我的老师们。大学期间,很多老师都会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经历,表达他们的看法。你会发现,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大多温柔、风趣、耐心、体贴,他们能理解、包容每个人,交谈时能设身处地地为我们着想,并给予我们帮助与支持。也许,这就是心理学的魅力和它特有的温暖、正性的力量。对我而言,心理学不仅修持我的内心,更让我懂得接纳与放下。

心理学不仅可以助人,还可以自助。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忙指导你如何从小教育孩子;健康心理学可以教你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疾病并保持健康的身体;咨询心理学教会我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内心体验或帮助他人学会正视自身,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调节自己的心理。纵使学习心理学专业有众多优点,但如果你是抱着“学了心理学我就能看穿别人”的心态学习这门专业,那就大错特错了。现在许多书籍都很大程度上将心理学神化了,才使得人们对心理学产生了误解。所以不要指望在心理学的课堂上老师们会直接教你他人的眼神、动作传达了什么意思,这些根本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主流知识。其实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中,会有众多理论基础知识需要背记,因此有时我们自己也会打趣地说,学了四年心理学,活生生地从理科生变成了文科生。

在各行各业中呵护你的内世界

现在,想必大家对心理学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哪方面工作呢?

学校心理老师、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销售工作是大多数心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考公务员、读研深造等等。总之,心理学专业的就业面很宽,最终在于自己的选择。然而,在国内,心理学的发展仍然在起步阶段,有太多人对心理学仍存在误解,很多用人单位都不重视心理学,所以尽管心理学的就业面很宽,但需求量不太大,就业率并不太高。可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一旦到这些岗位工作,就会体现他们特有‘的优势。在工作中,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好的人际关系,拥有更豁达的人生态度,对待他人更宽容,这与心理学的专业学习是分不开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心理学正在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在国内,心理学作为一门朝阳学科,也更需要大批人才来发展。

拥有心理学专业国家特色专业院校名单: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另附:“貌合”而“神离”——心理学衍生下的应用心理学专业

自我本我超我感悟 第5篇

本我、自我、超我是弗洛伊德人格论的核心。弗洛伊德认为, 每个人的人格是由三大心理动力系统组成的, 即本我、自我、超我。本我, 实际上是社会潜意识状态下人们渴望逃避他人约束或意识控制而寻求自由的张力状态。主张“快乐”的本我不愿受到任何伦理、道德规训, 本身也不具备理性因素而往往表现为冲动, 渴望自由, 寻求解脱, 感性因素多一些。正是由于处在这样一种潜意识状态下, 作为儿子的朱自清要求自主, 他不愿意也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听从父亲的支配。这在文中很明显地可以看出: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 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 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我”认为自己早已不是小孩子了, 能照顾好自己了, 自己需要快乐自由。

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非自己插嘴不可, 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

年轻人有年轻人自尊的一面, 有自己想法的一面, 尽管有时很冲动, 很感性。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 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 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对自己充满自信, 对自己的自主愿望受到父亲的支配, 还是存在着较强的不满的。

本我所具备的“快乐原则”必然使“我”违背父亲的美好愿望, 认为他的言语、思维已经过时, 于是“我”成为反传统的连接点。本我或有或无地展现着年轻人的活力、自强, 迫使“我”这个实体或隐或现地对封建父权发出了挑战。

往往这个时候, 超我要通过意识去管制本我的冲动, 尽力使它回到自我的轨道。超我作为一种道德化、伦理化的要求, 主要依赖于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 尤其是儿童时代受到父母的影响。传统观念认为, 个体的一切来自父母, 所谓“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所以, 孝敬父母、听从父母的安排成为个体不可规避的职责。道德规训将这种职责“超我化”, 逐渐演变成道德感召、生命认同和行为约束。文本中父亲命令似的口吻, 正是让“我”超我化的因素: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

仿佛小时在大街上, 父亲突然有事情, 让“我”不要乱跑, 以免丢失。

我本来要去的, 他不肯, 只好让他去。

“我”去他不放心, “我”被剥夺了离开的权利, 超我化地服从父亲的意愿。

站在父亲的立场上, 儿子听从父亲的话是天经地义的, 是儿子超我的道德准则。因此, 父亲在事情的决定上拥有绝对的主动权。关怀的背后, “我”不是原来的本我, 也不愿意成为理想的超我。于是, “我”面临服从父亲和主张自主的两维选择的冲突。一方面, 儿子本我化下, 要独立自主;另一方面, 本我来自父亲的冲击、规约, 又使得超我要求下的儿子十分压抑自己的言语、行径、情感。超我、本我的较量, 构成了文本效果的暗中颠覆, 外化的表现就是父子冲突。父与子, 作为两个对立的实体之间的背离, 即是对文本传达出的父子情的有力消解。尽管这种消解在朴实的行文中没有表露痕迹, 但还是让我们体会到了《背影》的另一种苦涩。这种苦涩需要通过自我来调节, 才能完成《背影》的审美置换。

自我的任务是按照“现实原则”来调节和控制本我的活动, 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超我的活动。本我与超我之间过度或缺失都会引起自我的焦虑。本我不能打败超我, 超我也不能说服本我, 两者之间的交叉要求自我的介入。此时, 本我的冲动、超我的感化演变成一种感情压抑在体内沸腾。于是, “我”哭了: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此时的泪水, 是感情压抑的爆发, 本我、超我都为自我让了路, 自我在哭泣。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找不着了, 我便进来坐下, 我的眼泪又来了。

人海茫茫, 年年相似。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父亲的背影呢?

我读到此处, 在晶莹的泪光中, 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缕清情绪后的自我, 摆脱了本我、超我, 平静的心态下的真情流露, 泪水中交融着本我自我的重合, 成为自我的认同。

《背影》作为经典名作, 经得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我们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篇作品, 便不等于否定其所传承的父子亲情, 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教材只是一种载体或者工具, 囿于教材的解读是苦涩的, 语文教学应该用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张怀久《语文教材中的朱自清散文简介》, 载《上海教育》1980年第11期。

[2]岑健《〈背影〉魅力新说》, 载《语文学习》1987年第12期。

上一篇:师德修养水平下一篇:工商局名称变更受理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