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感悟范文

2024-05-12

海派文化感悟范文(精选8篇)

海派文化感悟 第1篇

从上海话和海派文化谈起在中国北方,以京派文化为代表的文化类型构成了北方文化。然而,在中国南方,文化风格与北方迥然不同,海派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的差异如此之大,以至于近几年的春晚由于更多包含北方文化而被指北方农民春晚。北京人便多半是生活在美梦和史诗之中。这使他们虽然难免不切实际,但也确乎大气磅礴;虽然难免自以为是,但也确乎圆润浑成。上海人就两样了。他们的生活是世俗、实在的、精打细算和稳扎稳打的,是埋头做生计和精心过日子的在来上海之前,我对海派文化知之甚少,经过几个月在上海的生活,我逐渐感悟到了海派文化独有的魅力。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海派文化给我的印象是细腻睿智以及开放多元,兼容并包。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

无论是别具特色的亭子间,还是文化气息浓郁的田子坊,或是热闹繁华的新天地,这些都代表着海派文化的精髓,它们或是文化交流的产物,或是传统老上海的传承,都散发着海派文化特有的迷人气质。

我以为上海在中国近代史上独特的发展轨迹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它是中外交流,内地与沿海交流,农村与都市交流综合形成的产物。其中孕育着率先沐欧风美雨的上海人代代积淀下来宽广的世界观(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开放条件使然),部分从国外(俗话说,没有上海人不敢去的外国...)留学归来的学子带回的先进思想,部分内地流传到上海的传统思想(比如一些守旧的风俗),同样还有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的部分上海人小家子气的精明和促狭......海派文化的包容性我认为是最可宝贵的一个特点(当然是不是包容洋泾浜的上海话是另外一回事),上海多元化发展的历史同样产生了多元化的文化,但是多种文化在上海并不冲突而相安无事则是海派文化的一大幸事。

但如果多加思考,我发现如此迷人的海派文化为何难以跨过长江,在中国南方海派清口这样的海派文化产品极为盛行,然而在中国北方却难以为大众所接受,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周立波虽然红遍上海滩,由他主持的若干档栏目也都在卫视台播出,虽然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他的“海派清口”至今没有在北京演出过,而郭德纲的相声、小沈阳的二人转则红遍大江南北,老少通吃。海派文化的地域局限性抑制着难以跨越长江这种文化差异。上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海派文化,因此海派文化难以在文化地理环境迥异的北方生存情有可原,更不能因此而否定海派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我相信,海派文化必将被更多的人认可,因为它的兼容并包决定了海派文化不会孤独。

海派文化感悟 第2篇

活动的方案(草案)

为深入挖掘浦东地方特色菜肴、特色点心、特色小吃和餐饮文化内涵,打造“美食浦东”餐饮品牌,倡导绿色健康的大众消费理念,让每个浦东市民直观感受浦东美食文化,让每个外来的客人探访“舌尖上的浦东”,知道到浦东吃什么,引导大众消费和促进浦东餐饮行业和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经研究,决定举办“上海海派美食文化节”活动,为确保活动顺利举办,达到既定目的,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主题

“继承发扬、创新发展”。挖掘浦东地方特色菜肴的内涵,推出一批富有浦东特色的菜点和烹饪人才,展示浦东地区民俗文化和餐饮行业风貌(建议专为“美食节”出一本书)

二、活动时间

2017年4月1日至2017年11月21日前(具体待定)

三、活动地点

浦东新区(具体待定)(由三林或高桥街镇推荐)

四、活动组织

浦东新区商务委员会同街镇组织浦东新区各街镇居民家庭非专业人士参加,浦东烹饪协会组织餐饮企业专业人士参赛,分专业组、非专业组进行。

支持单位:浦东新区商务委员会 主办办:浦东新区烹饪协会 协办:(待定)

为加强对“美食节”筹备工作的组织领导,组建成立“美食节”活动组委会。组委会主要职责:

1、全面负责“美食节”筹备工作的指挥、协调、调度:

2、负责主题活动的策划、方案的讨论以及各工作组方案和主题活动操作流程的安排、汇总、审定;

3、负责前期有关会提活动的组织筹备;

4、负责邀请上级领导参加“美食节”开幕式、闭幕式;

5、负责活动总体工作方案、工作简报、工作汇报等文件材料的起草、存档;

6、负责活动新闻发布会、开幕式、闭幕式等各项主题活动的综合协调;

7、负责活动邀请函、嘉宾证、出席证、参赛证、工作证的设计制作;

8、负责参加活动的上级领导、嘉宾、参赛企业、参赛选手等的汇总、统计、上报工作;

9、负责活动期间各类会议、活动现场等的组织、指导、协调、筹备;

10、负责参与活动联络接待人员和街镇、部门联络员的抽调、组织工作。组委会下设行政工作组:

1、负责“美食节”活动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有关事宜;

2、负责邀请开、闭幕式有关的领导及接待;

3、负责活动奖牌、证书与工作胸牌、选手牌、指示牌、嘉宾牌制作采购;

4、负责活动的宣传策划与落实工作;

5、负责活动的选手动员与组织等工作(发放通知与报名人数整理);

6、负责活动的财务预、决算的工作。下设活动工作组:

1、制定活动工作流程,负责排定各比赛场次的工作,赛场布置和落实场地;

2、负责赛场工作秩序、安全、处理赛场汇总发生的其他事宜;

3、负责参赛选手的报道、编号、检验与引导工作;

4、负责比赛作品的翻号、传送与比赛分数的结算整理工作等。下设裁判工作组:

1、制定比赛项目于评分细则,邀请比赛各项目的评比裁判;

2、制定比赛各项规则与各类表式的设计工作;

3、负责各比赛作品的评判打分和评出获奖名次;

4、负责各比赛现场的监督评判工作;

5、负责解释参赛选手提出的问题,处理比赛中发生的其他事宜。

五、活动形式

面向浦东新区餐饮企业(专业)和居民家庭(非专业)以厨艺大赛的形式,寻找最具有特色浦东本地菜点和最佳厨王、民间食神。分专业人士及家庭非专业人士参赛。

六、报名时间

2017年4月1日起各街镇、各酒店5月底前确认参赛家庭、参 赛单位和参赛项目上报组委会。

七、参赛方式

非专业组(家庭)2人参赛,专业组团体和个人参赛形式,寻 找最具有特色浦东本地菜本地点心本地小吃和最具人气家庭厨师和专业厨师。

八、报名方式

参赛家庭需提供:

1、参赛人员的资料,表格至所在街道领取或网上下载,2、参赛菜肴名称,主辅料、制作说明等; 参赛酒店需提供:

1、参赛人员的资料,表格至浦东烹饪协会领取或微信或网上下载,2、参赛菜肴名称、主辅料、制作方法等。

九、实施程序及时间安排 4月1日推广期: 1、4月1日期发布报名信息,进行选手报名、单位报名征集;

2、媒体跟进报道赛事前期筹备情况、相关花絮,发布活动相关信息及报名工作;

6月27日前海选筹备:

1、建立报名点、组委会热线咨询及报名电话和邮箱、微信等。

6月27日开幕式:邀请上级领导、嘉宾以及媒体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社会各界代表,介绍浦东新区“美食节”活动的基本情况和主题活动,领导致辞、大赛组委会领导讲话、参赛单位、参赛选手代表发言,宣布“2017上海海派美食文化节”开幕。

2、活动场地联系、现场布置及前期工作等;

3、海选开始前根据报名时提交的菜点说明等,由烹饪协会专家团老师进行赛前培训指导。6月27日、7月11日、7月25日、8月8日(周二)海选(初赛)

1、分东、西、南、北四个赛场进行;

2、具体根据报名情况适当增减赛场;

3、比赛活动执行依具体情况实施。8月9日至8月21日复赛筹备

1、通过媒体、网络等对外发布海选(初赛)晋级名单;

2、复赛活动场地联络、现场布置及前期工作;

3、对晋级人员的复赛菜点由烹饪协会老师对选手进行赛前辅导、指点。

8月22日至8月29日

复赛实施

1、美食节活动复赛场地执行;

2、分二个赛场具体进行实施。8月23日至9月4日 半决赛筹备

1、通过报纸、媒体、网络等对外发布进入半决赛单位和个人名单;

2、半决赛场地落实、活动现场布置及前期工作;

3、对进入半决赛的菜点由烹饪协会老师对其进行赛前指点、辅导。9月5日

半决赛

1、半决赛活动现场执行;

2、美食节半决赛具体实施; 9月6日

决赛筹备

1、通过媒体跟进报道赛事情况及进入决赛单位和个人名单;

2、决赛场地现场布置及前期工作。10月7日前决赛和闭幕式

1、“美食节”家庭组(非专业)酒店组(专业)决赛评出各组前六名等奖项、颁奖仪式,为获奖选手等颁奖授牌。邀请上级领导、嘉宾以及媒体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社会各界代表,介绍浦东新区“美食节”活动的主题活动和活动成果。

十、评奖方法

1、比赛形式:海选(初赛)、复赛、半决赛、决赛均采取现场制作、现场评分的办法;

2、评比标准和办法:依照菜肴的色香味形意,挖掘传统性、创新性、健康性和实用性等,满分为10分,在评委出示地方分数中,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再总和相加,确定胜出选手。

3、评委:由主办方聘请烹饪协会国家级裁判评委专家组成(或再加观众评选20%比例分,专家评委80%比例分相加积分)

4、整个活动由报名开幕式(初赛)、复赛、半决赛、决赛、闭幕式5个环节构成。

5、比赛进制:初赛按360进120,复赛按120进60,半决赛按60进20,决赛按20进6比例分配。

十一、参赛须知

A、参赛家庭、参赛单位和选手所有原材料自行购买; B、队员确定后(2人为家庭非专业)不允许更改和增删、不允许请外援,否则按零分处理;

C、各社区和单位代表队队长要加强对本队参赛选手的组织、纪律、安全管理,严格按约定时间、地点和程序组织选手参赛,以确保良好的竞赛秩序;

D、参赛选手应按时报到,比赛开始前15分钟未报到者视为自动放弃参赛资格;

E、比赛灶具和常规油盐酱醋基本调料由主办方提供; F、比赛用盛器(装菜盆自带)需10寸盆以上; G、注意安全、爱护公物(如有损坏照价赔偿); H、不准使用他人原料(物品)及半成品;

I、比赛过程中,一切操作过程需在现场进行,不得提前准备;若有特殊情况,需事先向组委会申请,经同意方可进行,无关人员不得参与,否则将视为作弊,取消参赛资格; J、比赛时间为每组一小时,操作超出时间的成绩无效; K、比赛结束后搞好现场清理工作。L、领队、选手要尊重评委裁判,服从评委的评定,评判标准按照指定的评分标准执行。如对评判有疑问者由领队向大赛组委会据实反映,不得当场质问评委,如有重大争议,提交大赛裁判工作组集体研究裁决。

十二、奖项设置 非专业组(家庭)

A、冠军1名授予“2017上海海派美食文化节”——民间食神称号; B、亚军2名授予“2017上海海派美食文化节”——民间高厨称号; C、季军3名授予“2017上海海派美食文化节”——民间绝勺称号; D、特别奖1名;最佳拍档奖一名;最佳创意奖一名;

E、社区团体奖3名,视各社区代表队在比赛中表现出的精神风貌、组织规范,并参照各社区参加决赛的选手总得分高低,评出社区组金、银、铜奖。专业组(酒店)

A、冠军1名授予“2017上海海派美食文化节”——最佳厨王称号; B、亚军2名授予“2017上海海派美食文化节”——最佳厨神称号; C、季军3名授予“2017上海海派美食文化节”——最佳厨艺称号; D、特别奖1名;最佳传承奖一名;最佳创新奖一名。

E、酒店团体奖3名,视各酒店代表队在比赛中表现出的精神风貌、组织规范,并参照各酒店参加决赛的选手总得分高低、评出酒店组金、银、铜奖。

2017上海海派美食文化节组委会

上海橱窗与海派文化 第3篇

上海橱窗的古往今昔

1843年上海被辟为商埠, 开始成为近代中国对外商贸的中心, 使上海商业走上了迅速但又畸形的发展道路。外国商品, 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 给上海带来了近代资本主义商业的经营思想, 经营手段和经营作风。大型的百货公司替代了原先那种小开间门面的店铺, 成为上海人乐意前往挑选商品的去处, 这些公司装潢考究并用临街的大橱窗陈列五光十色的商品, 这使上海人大开眼界, 逐渐形成了喜欢逛街, 看橱窗的习俗, 商业橱窗也成了上海都市文化之一种表现。

上海橱窗广告兴起于民国16年 (1927年) 前后, 较早由外商委托中西、中法西药房布置的“勒吐精”奶粉橱窗。其它商店受到启发, 亦开始重视橱窗布置。当时的橱窗只是用皱纸、彩纸装饰一下, 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简单, 大多数采用实物陈列。有的利用皱纸作底色以衬托商品, 有的将皱纸条钉在橱窗四周, 拉到橱窗中心, 形成方型透视形式, 以增强衬托商品的效果。

1930年代后, 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等大型百货公司, 因向国外进口商品时, 常收到商品目录以及橱窗布置图案和陈列道具的介绍, 橱窗陈列布置更显美观、整洁, 对顾客更具吸引力。中小型企业限于财力, 橱窗布置因陋就简, 但也出现过不少独具风格的橱窗广告。南京路南洋衫袜厂, 当时设计人员根据橱窗高而狭、深度浅的特点, 利用铅丝、绳子、木条等把橱窗布置得层次分明, 起伏有致, 且用票签标明商品价格, 一目了然。冠生园食品公司门市部在中秋月饼橱窗中, 创作了“莺莺拜月”的活动广告, 莺莺小姐对月焚香, 立在假山背后的张生不时探头窥视, 画面生动活泼, 别开生面。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 南京路上的头块牌子是市百一店, 橱窗里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都是看得到、买不到的。于是有全国各地的人, 前来看热闹, 甚至到了堵塞交通、影响市容的地步。如今, 上海的商家处心积虑想营造这种效果, 却再难以达到了。橱窗里的真人秀至多只是让人放慢了脚步、小市民至多暗笑一声“螺丝壳里做道场”。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90年代末, 淮海路古今内衣公司动态展演橱窗, 引起了海内外的轰动。2001年新春橱窗, 劲吹中国风, 使整个上海红彤彤喜洋洋。中国进入世贸前夕, 世界品牌的大手笔, 拿出了一批国际橱窗艺术大作抢滩上海, 使上海橱窗的东西方文化又一次交融, 令人大开眼界。随着西方顶尖的时尚大牌的纷纷入驻, 也给上海带来了西方的时尚格调和浪漫风情。要知道Window Shopping已是当下最时髦的一个理念。当我们漫步在上海的淮海路商圈, 举目望去, 亮丽场橱窗里皆是左披右挂的时尚模特们, 这样的风格与国际T台保持着绝对的一致, 但看得出本地商场里的繁复搭配更倾向于日韩式的浪漫。在帅帅的男孩子气中带上小小的甜蜜感, 比如灰色的毛衫里衬着优雅的圆点衬衫, 还要一个大而酷的宽腰带歪歪地系在外面。吸引人的不仅是时装, 还有品牌大师对整体流行风格的塑造。看着这些美轮美奂的橱窗, 仿佛那些模特不再是木头或塑料, 如果来点动感的音乐, 她们就能够踩着乐点高调出场, 风采十足。

海派文化构成上海橱窗独有特性

海派文化, 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 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 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 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 其特点是:吸纳百川, 善于扬弃, 追求卓越, 勇于创新。

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这一特性同样反映在海派橱窗的设计中。

开放性。上海橱窗历来体现海纳百川, 熔铸中西, 为我所用, 化腐朽为神奇, 创风气之先的特点, 从来都是先进与时尚的代表。图1新紫竹花艺空间的橱窗, 具有东方韵味的植物形态与具有欧式风格的盆子、铁艺桌子结合, 构成了融合中西的艺术特点。

创造性。上海橱窗很少照搬照抄, 重复和模仿人家, 而是富有创新精神, 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在很长的历史阶段, 这种善于创新的橱窗设计理念一直使上海的橱窗为国内同行所称道。

扬弃性。上海橱窗在被动开放时期, 在租界里, 以及主动开放初期, 百废待兴的形势之下, 有些饥不择食, 来者不拒的情况, 但最终还是会有选择、有区别地对待, 避免盲目和盲从。扬弃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即使在1930年代一些橱窗展示的是当时从国外流传进国内的生活消费品, 其月份牌式广告参合在内的橱窗布置, 仍然能看到设计师的点滴变化和创意。

多元性。上海橱窗的多元体现在雅与俗, 洋与土,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可以很自然的共存。图2为世界著名运动品牌阿迪达斯的橱窗, 彰显青春、时尚、而充满活力;图3“老庙黄金”橱窗以中国传统玉雕装点, 突出老城厢的特点, 充满中国文化元素;图4阿玛尼品牌橱窗紧紧抓住国际潮流又不失传统, 简洁而又耐看;图5“切瑞蒂1881”的橱窗及建筑环境让人感觉是在西欧的某个城市。而所有这些其实都同时出现在上海, 充分反映了上海橱窗多元性的特点。

国际化铸就上海橱窗新海派特征

上海城市日益国际化已是一种趋势, 橱窗的变化体现了这一趋势。恒隆广场、中信泰富、梅龙镇广场、时代广场等一批海外橱窗的出现, 将国际品牌的连锁化, 由内而外, 向橱窗连锁延伸, 将国际流行同步在上海橱窗中反映。如BURBERRY服饰和兰蔻化妆品、LV包袋、CARTIER手表、登喜路服饰等等, 表现形式如同巴黎、米兰和纽约。用精美的道具来凸现主题, 通过模特儿的展示主题, 用灯光效果来突出主题, 可谓独具匠心。

上海橱窗通过海外品牌将国际先进文化展览于沪上, 同时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地橱窗又在不断的升级换代, 互动中, 新海派橱窗文化逐渐形成。具体表现为:

1.与时俱进。

几年前, 市百一店的主题为网络时代的三只系列橱窗一字排开, 通过www、@、←等电脑特定符号, 将一种紫色秋韵的女装饰品, 一种绿色本色的男子休闲装、一种蓝色回味的电子产品组合, 使人感悟信息时代向我走来。其实, 同样以宣扬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橱窗设计也比比皆是。除了内容, 上海橱窗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采用的技术手段, 也是与时代同步的。巴黎、纽约、东京有的东西, 上海一定会有, 新技术、新材料不再是一种阻碍。

2.引领时尚。

“繁华的上海就在橱窗里”, 每当夜色降临, 汇聚了几乎所有国际顶尖品牌的橱窗, 成了游人享受奢华的地方。南京西路、淮海中路、新天地, 从那些橱窗中透射出来的迷离灯光, 照亮着每一个时尚主义者。这些时尚大牌们, 给上海带来了时尚格调的感觉和风情浪漫的品位。在上海的橱窗中, 我们可以领略奢华迷离的时尚, 在欣赏这些橱窗商品与艺术之际, 也在感受到生生不息的时尚脉搏。

橱窗在展示商品的同时, 也在教会你生活、社交和礼仪。几年前, 上海时装公司金色年华的主题系列橱窗让人产生联想。一只橱窗中两扇花饰铁门虚掩背后一幢是欧式城堡, 另一只橱窗中两扇花饰铁门背景一幢是欧式的宫廷建筑, 一个穿着时新的先生和一位穿戴时髦的小姐分别从这二个不同橱窗的铁门口走出, 让人感到这两幢建筑似曾相识, 是新搂宇的造型、或是海外一个景点, 重要的是橱窗在告诉人们, 进出这样的地方, 应有什么样的衣着。这是一种生活, 更是一种文化。

3.延伸内涵。

橱窗不再是一种商品的简单展示, 更多在于通过橱窗, 渲染企业精神与都市文化。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动机, 橱窗反映了GDP的增长, 更推动着这一城市文化的提升。橱窗与购物分不开, 打造上海国际购物天堂, 需要橱窗的耀眼的视觉冲击力。过去, 为了介绍更多的商品, 每一个橱窗空间都会被不同的商品所占据, 橱窗传达尽可能多的商品信息, 但其结果往往是信息的混乱和主题的分散。现在不同了, 一组的橱窗可能只展示一种商品、一个品牌, 或一种理念——如低碳、环保、节能, 不再是面面俱到的商品本身。所谓橱窗“连环画”就是用多角度、多侧面、多特色的橱窗语言表现一个主题, 产生一定规模气势, 让人对橱窗有更多的关注, 细细品味, 陈列商品是简单的, 但以少胜多, 将人的注意力定格, 感悟内涵, 感悟流行, 感悟时尚。品牌文化的主题通过橱窗立体生动地表现出来, 除了给人时尚流行的视觉冲撞, 更是倡导一种时新的生活方式。

海派橱窗的内涵, 在越来越表达国际化时尚理念的同时, 民族品牌和民族文化也在不断的加深。上海食品一店橱窗中那石库门房相伴的上海老酒, 富有老上海的情结;春节、中秋、端午以强烈民族色彩的橱窗设计, 更体现了古老的吴越文化和中华文化, 这种既有民族内涵, 又有时代特征的橱窗设计, 充分体现了新海派文化的特性。图6“上海滩”是家经营海派女装的服饰店, 其橱窗与室内环境再现了1930年代老上海的特点, 民族图案的门把手, 西方装饰艺术派的金属花纹和室内吊灯, 堪称海派经典。

京派文化PK海派文化 第4篇

女作家陈丹燕写出一本《上海的风花雪月》,以其缠绵悱恻的笔调吸引了众多读者。我觉得书名起得极好。风花雪月,确实是最能概括这座摩登城市韵味的形容词:“上海,曾经被称为东方的巴黎,曾经是个浮华璀璨的花花世界,曾经最西化、最时髦,有着最优雅精致的生活方式……”

因为本人创作过一系列表现北京历史文化的散文,有聪明的书商找来,约写一本《北京的风花雪月》。等于命题作文了。他的意思我了解,是想让京派文人向海派文人“叫板”(或唱对台戏),同时可搭顺风车。

于是我礼貌地拒绝了。理由很简单:北京没有风花雪月。北京哪来的风花雪月?即使有的话,也与上海不可同日而语,没的可拼。风花雪月,堪称江南一带的专利,北方的城市在这方面毫无优势可言。尤其北京,一向是理性的,豪爽的,衣食住行方面也较粗糙,或者说喜欢凑合。绝不像会享受的上海人,张口闭口讲的都是生活质量。北京人,离精致优雅,还是有一段路要走的。

可同日而语,没的可拼。风花雪月,堪称江南一带的专利,北方的城市在这方面毫无优势可言。尤其北京,一向是理性的,豪爽的,衣食住行方面也较粗糙,或者说喜欢凑合。绝不像会享受的上海人,张口闭口讲的都是生活质量。北京人,离精致优雅,还是有一段路要走的。旧时的风,旧时的欧洲皮草的招牌广告,这是30年代的淮海中路商业街……有薄薄阳光的下午在这里逛街,这是上海绝大多数女子的享受,窄窄的人行道上,飘浮着埃及香烟、法国香水、罗宋新出炉面包和新出锅的生煎馒头的温和气息。”上海滩的半壁江山,基本上让形形色色的舶来品占领了。而同一时期,北京的王府井或前门大街什么样子呢?依旧古色古香,依旧是盛锡福、全聚德、同仁堂等老字号的天下。我只是翻到一张宣武门的旧照,发现箭楼上贴有仁丹的广告,不禁喟叹:看来仁丹比炮弹更难挡得住……北京若赶时髦,是赶不上上海的。上海不仅跑得快,而且跑得早。好在老北京很自信,不爱赶潮流追时尚。

旧上海的租界面积较大,因而留下了许多欧式建筑,使某些街区显得颇洋气,典型的中西合璧。在当时的北京,恐怕只有一条东交民巷,是忍痛割舍为使馆区的,成为外国人的势力范围。清朝时作为标本陈列的西洋建筑,全集中在圆明园内,后来还叫洋人放一把火给烧光了。所以,穿梭于北京的旧街区,到处都是民风淳朴的四合院什么的,很难找到一幢年代悠久的花园洋房,很难发现一个世纪前的“欧风美雨”所遗留的痕迹。有人说这正体现了北京在近代史上的保守之处。我的理解恰恰相反:这叫坚持,你懂吗?对某些国粹若不加以保护,那么在文化上无异于混血儿了。说实话,从建筑美学的角度来看,我更喜欢不解风情的北京,原汁原味的北京。

上海人很怀念月色撩人的外白渡桥。张爱玲小说里的男女主角,最适宜在桥上散步,展览西装领带与旗袍高跟鞋组合的花样年华。在他们心目中,这是一出东方的“魂断蓝桥”。我不禁要说点“损话”了:儿女情长的外白渡桥,能跟扬眉剑出鞘的卢沟桥相提并论吗?每看见栏杆上立有数百只小石狮的卢沟桥,我就肃然起敬,想起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由此可见,京派文化与海派文化,绝对是两种风格。北京虽然没有风花雪月,但不算什么缺点。毕竟,它还有别的什么,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英雄本色嘛。也不是耍把式的,干嘛非要闹一些小花样、弄那么多西洋景?还有,上海人总对巴罗克式的和平饭店津津乐道,觉得那是外滩的门脸,而且里面的西餐与咖啡很正宗。北京的东长安街上,有个于1901年最初挂牌的北京饭店,可以抵挡一下。

海派园林溯源 第5篇

1.海派园林的产生

战争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入侵,上海人对外来文化由对立到认同,进而把外来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中,产生一种多元复合的新文化海派文化,

园林作为一种实体存在,提供着这种社会文化的存在环境;作为一种观念,表述着这种文化,上海园林也因此而显露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形成新的园林流派即“海派园林”。

2.海派园林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是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要了解海派园林的特征,不妨先与当时其他流派进行一番比较。

(1)海派园林与京派园林

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京派如大家闺秀,海派如摩登女郎;京派是古典,海派就是浪漫,但随着历史变迁,具有现代特点的海派逐渐成为主流。

众所周知,海派文化的精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近代上海的开埠“中体西用”“西学东渐”,促使造园手法不断西化。海派园林最大的特点也在于对传统园林与西方园林的兼收并蓄,貌似洋腔洋调的海派园林,细节中却处处映射着中国传统园林的光辉,正是这种对细节的不断琢磨体现了海派文化的精致和品位。

与海派的宽容相抵触的是一种封建统治长期相偎依的京派文化传统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北京的城市气质是在古都文化和历史传统文化的积淀上,在官-学两极的强大磁场中定型的。园林形式仍以传统皇家园林为主,体现其根深蒂固的政治文化基础。北京人重视宏观思维,常用居高临下、从大处着眼的俯视角度看问题,追求超越现实的价值。在园林上也明显地摆出其皇家气派,与海派园林的精致形成鲜明的对比。

(2)海派园林与苏州园林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为古典私家园林,是我国园林中文化和艺术最成熟的园林,可以用“文秀”二字来概括,

文者,苏州园林具有相当高的文化内涵;秀者,其形式美超凡脱俗。然其它已达造园之顶峰,也意味着难以再进取。苏州园林固然能“出口”海外,但从价值来说这只是古董。

海派园林具有旺盛的现实活力,它是开放型的,具兼收并蓄的能力。古今中外的风格含于其中却能杂而不乱,变化中见统一。如中山公园包括了英、日、中等的风格,靠林木、草坪及道路等将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安置得十分妥帖。又如南翔的古漪园,虽说是古园(初建于明万历年间),但后来又有加建、改建,到如今已成了公园形式,山石、池水、林木及建筑等形成多种风格的统一,甚为游人所喜欢。

(3)海派园林与扬州园林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自古繁华,但明末清初因遭战争之灾,城市几乎被荡平,从此扬州之辉煌锐减。清代的扬州更是在精神上受到扭曲,好多文人不满异族统治,外表放浪内心却苦闷。这种心态表现在艺术作品就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也在园林风格上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如假山形象、建筑空间布局等,形成某些反传统的做法,但它不同于海派“兼容”的特征。

海派园林之吸收古今中外,是因为移民文化的“需要”而“变通”;扬州园林中的一些近代形式,更多是出于一种反传统的情绪,欲“变异”而“变异”。

(4)海派园林与岭南园林

京、海、粤是我国近代文化之三大流派。岭南派园林具有“富、洋、新”三个特点。广东番禺余荫山房、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东莞可园等都具有这些特征。余荫山房是中西合璧的杰作,其园名之意可从其园门之楹联看出“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很有中国传统文人园之气质。

海派甜心的台词 第6篇

1、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2、我喜欢你,叫我惊世骇俗丑不拉几香菇头

我喜欢你,一天打我八百次

我喜欢你,念英文的声音

我喜欢你,喝醉酒要我背你回家

我喜欢你,跳舞的样子

我喜欢你,你明明不是我心目中喜欢的那样的女生,可是,我就是喜欢你

3、没有一个人值得你为他流眼泪,谈恋爱怎么样都好就是不要伤心。

4、就算全世界反对我们。我也要跟你在一起

5、他又消失了,我要怎么办?

6、没有她你会死啊,会,我会死,如果她死了,我也不想活了

7、我那个时候人出车祸了,我人躺在医院里昏迷

你要我怎么去见你,如果可以我爬也去见你了

可是我没有办法,你要恨我也没有关系

因为我更恨我自己

8、“那你还爱我吗?”

“3年了,我从来没有停止一天爱你”

9、你曾经受过伤吗?

你恨那个让你伤心的人吗?

恨他让你从此没有办法再爱上任何人,失去了爱人的能力。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当你伤心的时候,那个人比你更伤心。

你不知道,她一直在找你,告诉你当初来不及说出口的那一句话……

就算全世界都反对,我也要跟你在一起……

10、我喜欢他……很单纯。

我喜欢他……会逗我笑。

我喜欢他……凡事不爱斤斤计较。

我喜欢他……当别人对他做了不好的事,他也从来不会记恨

11、我在等一个人长大没注意时间过的.这么快

12、丑不拉叽香菇头、你会担心我一辈子嘛……?

我会!

13、一切都是如此的不可思议,假如没有尝过苦涩的滋味,(经典语录? www.fengup.com)我想我不想发现,伱早已再我心中注入了一口的甜蜜,这是触动的感觉,我最喜欢的

14、“有没有怎么样啊,知不知道我很担心你呀,如果你死了,那我要怎么办”

“你那么激动干吗?”

“我干嘛不激动啊,因为我爱你啊”

15、命运让你失去一个达浪,最后一定会还给你一个达浪

16、从来没想过这三年甜蜜的回忆,在这时刻竟然是如此的痛,原来认真谈一场恋爱,竟然让人是这麼难过,如果是这样,那我再也不要认真谈恋爱了,再也不要

17、你没有迟到是我迟到了

18、只要你记得,不管是琳达浪还是薛海

我永远都是那个一直很爱很爱你的大笨蛋

这样就够了

19、三年了你还没有出现,你死定了,你死定了,你早就死了一百次了

20、不管是达浪还是薛海,唯一不变的是我爱你

21、你要我放弃你。你可以那么轻易的说出这几个字,你知道这对我来说有多困难吗?

22、海(正经地咳一咳嗽、低头、扣衣服)的确,那一天我有看到一支琵琶

茱什么琵琶?

海就是你……一排一排的肋骨很像一支琵琶(海无辜地眨啊眨、眨啊眨着大眼睛)

茱然后呢?

海然后那一支琵琶上面……还有两颗……小笼包(薛海无奈、无辜地看着宝茱姐的身材)

海派甜心作文 第7篇

6年的时间,可以让一个人改变了多少,可以让一个人的身边发生了什么,可以忘了什么?

在我11岁的时候,看过一次海派甜心。我相信看到这篇作文的读者,也有很多都看过这部电视剧了,我呢,为什么要写出来,因为我不同,我看过两遍,时隔6年,并且,我基本不怎么看电视。6年前,看到海派甜心,也是一下子就被吸引了,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手机,只有电视,下午1点左右开播,每天3集,我总是会在1点迫不及待打开电视,津津有味的看着。

或许那时也算是逃避吧,逃避那个悲惨的过程。我看到18集的时候,也是因为很多事,停止了。我想那时候最多的还是在逃避,我不想看到陈宝茱和何言风在一起,我也不想看到陈宝茱恨林达浪,那过程,痛的要命,让那时的我承受不起。

我承认,这次又看了一遍,我几乎是流着泪把它看完的。快到大结局了,陈宝茱为了救林达浪,自己差点被坏人打死,我狠狠地把手机摔向了一边,他们的爱,时隔3年再次相爱,大学3年恋爱时光,也是6年,而我呢,也是时隔六年看了两遍海派甜心。

6年前,我是个好孩子。6年后,我还是个好孩子。这6年里,从来没有人承认过傅春鹏是好学生,我的名字,在这6年,总是会被学校当做例子对那些好同学说,傅春鹏怎么怎么了,大家可都别学他,我不喜欢解释,我喜欢一个人独自安静,过我自己的.生活,我不喜欢去翻转别人对我的看法,坏了就是坏了,没理由去解释。

这6年里,我从一个只会学习的好学生,变了多少?变得会上网了,变得会打架了,变得会抽烟了,变得会喝酒了,变得会谈恋爱了,谈恋爱起初也是很认真的,变得烦了,开始玩弄好多女孩子的感情了,这6年里,我的学习一落千丈,而我的毛病,却越来越多。

我不知道是什么改变了我,我想是我自己吧。在我11岁那年,我还是好学生,在我17岁这一年,我又变成了所有人都认可的老实孩子,不惹事,不说脏话,不过脾气可以改,那时候犯下的错,也不是能撤掉就撤掉的,抽烟改不掉,喝酒改不掉,除了很多习惯改不掉之外的,我的性格脾气以及很多都改变了,时隔6年,6年前的朋友在6年后遇见了我,哎,傅春鹏,6年不见,还是以前那样好哎。我只能一笑而过。是啊,6年前,我是好孩子,6年后,我还是好孩子,只不过,6年前,我是坏孩子之前的好孩子,6年后,我是坏孩子之后的好孩子,也许就这点不一样吧。

海派文化感悟 第8篇

一、海派文化的简述

罗兹·墨菲在《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一书中说过, “上海近百年的发展格局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缩影”[1]。研究上海近代建筑风格就是研究中国近代社会, 因为建筑风格受到社会的各方面影响, 包括经济文化、历史、政治,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晶。上海从20世纪10年代到40年代以十年为一个时期, 重大历史大事件有:10年代, 中国进入民国时期, 政局比较混乱, 但是上海受到的影响不大, 所以一些“大人物”选择在上海定居, 这时期租界发展得很快并开始越界筑路。到了20年代, 则因为江浙战争租界人口迅速扩大, 五卅运动后, 越界筑路结束。30年代, 上海已经达到近代历史中最繁荣的时期, 中外商人等都陆续在上海定居, 租界也同时兴起了高层建筑, 这一时期发生的淞沪会战, 导致租界外和日本势力范围内的建筑受到破坏。40年代前期, 日军占领上海租界, 日本投降后租界归还上海, 之后又发生了内战等, 一些国民党官员和外籍人士离开上海。

元朝时期就已经有了上海县, 但是上海真正开始发展还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其凭借地理位置逐步繁荣起来。上海的文化与传统的中国文化不太相同,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所以提到上海文化一般也会联系到海派文化。余秋雨先生认为上海文化在近代中国历史中是非常有特色的一种文化。海派文化的基本特点就是海纳百川, 中西合璧。

海派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初始、发展、停滞、成熟这几个时期。萌芽时期是开埠前, 1889年至解放前都是发展时期, 解放后至文革是一个停滞时期, 改革开放后逐步走向成熟。海派文化的特性有都市性、双重性、多元化。所谓“都市性”不难理解, 它是建立在民众基础上的都市文化, 现代化程度比较高而且受西方影响多, 因此其与其他城市文化不太相同, 比如苏州、宁波更加注重本土的吴越文化, 香港、广州以经济为主, 北京是政治、历史中心。鲁迅先生也曾针京派人士对海派文化的误解写过文章, 指出两种文化属性不同, 一个更重视政治, 而一个更重视经济而已。从文化角度讲, “双重性”是海派文化既吸收吴越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 又有西方文化的影子, 海派文化是种雅俗共赏的文化。从创新角度说, 海派文化既是种革新的文化, 又含有旧式文化的成分。“多元化”是指各种不同的文化碰撞, 古今、中西、南北、雅俗等这几个方面的碰撞。

海派文化的优势和劣势都十分明显, 一方面是上海经济、政治方面都给文化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它接受得多、学得快、推陈出新、兼收并用, 但缺点也往往是这些因素造成的, 创新不深入, 容易流于表面, 盲目崇外。

二、上海近代建筑发展简述

建筑是城市发展的见证, 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上海近代建筑从各方面来说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 建筑类型也非常丰富, 但是因为各个租界各自为政, 从而导致城市发展不均衡。上海近代建筑从建筑技术上来说, 有江南传统建筑和西式风格建筑, 传统风格建筑采用木构梁柱结构, 开埠后出现的西式建筑则为砖石承重、木架屋盖, 特别是拱券的运用, 这之前在中国从没出现过。19世纪90年代继工业革命之后, 上海建筑开始使用新材料, 比如钢结构、混凝土、水泥。在建筑技术上不只是材质的引进, 还有管理施工上的新技术。当时出现了国外建筑师、机构, 如邬达克、通和洋行、公和洋行、德和洋行, 中国建筑师和团体有董大酋、吕彦直的彦记建筑事务所、庄俊建筑事务所、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建筑协会等。

从建筑活动来说, 上海近代建筑大致也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初始时期, 大致从1843至1895年, 西方建筑刚开始出现在上海, 租界刚开始划分, 一切都处于初始阶段, 建筑规模与形式都不太丰富。第二段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 上海近代建筑开始步入发展期, 建筑技术得到了提高, 开始出现5至7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 这是上海近代建筑的成熟时期, 这时期已经出现了高层建筑, 装饰艺术派在这一时期非常流行。

上海近代建筑的主要风格是以西方古典主义风格为主, 但对于中国来说它是一种新的建筑风格, 而且西方的新派建筑在上海也很受欢迎, 对上海来说它也是西方建筑中的一种摩登式样。当然, 这和上海人的性格特点也有关, 他们从一开始就不排斥新材料、新技术。近代上海建筑的普遍特色是是注重功利、追求时尚、中西合璧、兼容并蓄, 这和海派文化的特点不谋而合。

三、海派建筑风格

从历史角度纵向分析, 以上海近代建筑发展作为分段依据, 第一阶段为1845年至1895年近代建筑初始 (殖民地式为主的建筑风格时期) , 此时西方文化和建筑开始出现在上海, 租界建立, 但是资本积累不多, 所以建筑技术、风格、形式相对比较粗糙, 早期的大多数建筑都是砖木结构的一两层的平房。同时欧洲正在流行文艺复兴之后的新古典和巴洛克风格, 所以在上海的英国、法国租界也以古典主义改进样式居多, 就是所谓的“殖民地”式建筑。不过建筑工人等有着筑造中国建筑的习惯, 所以所建的西方建筑多多少少都带有中国建筑风格元素。第二阶段为19世纪末至1920年近代建筑发展时期 (古典主义为主的建筑风格时期) , 建筑技术等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出现了5至7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 艺术风格上以古典主义为主, 带着浓郁巴洛克色彩。这一时期建筑功能也扩展了不少, 有了学校、娱乐、宗教场所、花园洋房等类型的建筑。上海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也崇尚古典柱式, 建筑平面讲究轴线对称, 外立面有明显的主从关系, 提倡统一并有明显的横段三段和纵段三段式, 强调建筑局部与整体之间相协调, 建筑上追求气派, 室内装饰极为奢华。第三段为1920年至1945年近代建筑的成熟时期 (ART DECO为主的建筑风格时期) 。这时期已经出现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比如装饰艺术派、少部分现代主义及折衷主义等。从建筑本身来说高层建筑不断地拔地而起, 室内布局也趋向于功能合理化、与外部空间的交流等。崇尚装饰艺术风格, 使用比较几何化的纯粹装饰, 如发散性图案、齿轮流线线条、几何图形等, 并且饰以明亮的颜色。与此同时, 一些亚洲、非洲、欧洲等古文化元素也被采用, 上海的装饰艺术派建筑往往会加入了中国元素, 如传统纹样等。

从建筑风格来说, 上海近代建筑可以分为四种。1.西式古典复古风格。近现代上海建筑类型分饭店类、剧院电影类、宗教类、娱乐商业类、住宅类, 这些建筑中很多都是西式古典复古风格。2.折衷主义风格。折衷主义基本上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外型上保持中式特别是屋顶, 但是内部还是以西式功能分割为主;第二种外形为西式, 内部带有中式点缀;第三种是各种不同风格汇集在一个建筑中。例如外滩的上海总会等建筑都是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3.现代摩登主义。这种风格还是以装饰艺术风格为主, 也有“有机建筑”的风格, 比如西郊宾馆4号楼, 它称为“怪屋”。4.地域主义风格。这类风格大多出现在住宅建筑中, 比如赫赫有名的马勒别墅, 就是斯堪的那维亚式挪威风格。它的外部造型是马勒女儿梦中童话建筑的外型, 而内部装饰则以“船”的主题为主, 把船的内景搬到自己别墅里来了。

四、结语

上海近代建筑种类非常丰富, 这些历史建筑也只有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才能产生, 全部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财富。虽然上海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工作已经做得很到位了, 如“外滩源”等保护历史建筑原有风貌等的大型项目, 但还是有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保留建筑”被拆, 或没有被保护而破败。在这里只能呼吁加大法律执行力度, 相关部门也应该拿出相应的保护方案, 能不拆的尽量不拆, 加固维持原有建筑样式, 并且加大宣传力度, 让公众走进、了解这些历史性建筑, 成立民间的保护组织, 不要再发生令人痛心的错拆、盲拆事件了。

参考文献

[1]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A%E6%B5%B7%E5%8E%86%E5%8F%B2维基百科-上海历史本页面最后修订于, 2012.11.5

[2]http://baike.baidu.com/view/41074.htm百度百科——海派文化创建, 2006.4.24

[3]钱乃荣.重读鲁迅论海派.东方早报, 2012.10.24.B06版

[4]陈伯海.上海文化通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5]上海通社.旧上海史料.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8

[6]陈从周, 章明.上海近代建筑史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88

[7]上海建筑施工志编委会·编写办公室.东方“巴黎”近代上海建筑史话.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1

[8]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

[9]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2536159/豆瓣-Art Deco风格2010-07-07

[10]罗小未.上海建筑风格与上海文化.建筑学报, 1989 (10)

[11]郑时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

上一篇:中考英语作文背诵句下一篇:施工方在工程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表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