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疫情分析范文

2022-06-03

第一篇:梅毒疫情分析范文

梅毒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摘要]目的

分析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2004-2011年梅毒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影响梅毒流行的诸多因素,为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1年陈仓区梅毒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1年陈仓区共报告梅毒病例261例,年平均发病率5.42 /10万,年发病率从2004年的0.34 /10万增长到2011年的13.61/10万;男女之比为1.16:1; 40岁以上人群发病占70.11%;无明显季节高峰;隐性梅毒、一期梅毒、二期梅毒、胎传梅毒、三期梅毒分别占64.37%、27.59%、6.13%、1.53%、0.38%,报告病例数逐年增长。结论

2004-2011年陈仓区梅毒疫情日益严重,发病率逐年上升趋势,中老年感染者比重较大,应加强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提倡安全性行为;对高危人群开展梅毒筛查、加强医疗消毒,以有效控制梅毒的流行。 梅毒是常见的对人体危害严重的性传播疾病,近年来其发病有增加趋势。为了解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梅毒流行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通过对2004-2011年陈仓区各级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的梅毒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初步了解陈仓区梅毒流行趋势和人群分布特征,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资料来自陈仓区各级医疗机构、性病专科门诊上报至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数据。

1.2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1年全陈仓区性病疫情网络报告中梅毒报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1.3梅毒诊断标准

参照《梅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74-1995)》和《梅毒诊断标准(WS273-2007)》。 2 结果

2.1梅毒发病情况

2004-2011年全陈仓区累计报告梅毒病例261例,占报告性病总病例数的63.04%(261/414);梅毒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加,年发病率从2004年的0.34 /10万增长到2011年的13.61/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5.42/10万,见表1。

2.2梅毒病情分期

2004-2011年,共报告隐性梅毒168例,占64.37%;一期梅毒72例,占27.59%;二期梅毒16例,占6.13%;胎传梅毒4例,占1.53%;三期梅毒1例,占0.38%。隐性梅毒、一期梅毒及二期梅毒报告病例数均呈逐年增加趋势,以隐性梅毒尤为明显,见表2。

2.3 梅毒患者地区分布

全区18个镇,均有梅毒病例报告,病例以虢镇、潘溪、桥镇和县功为主,分别占发病总数的29.12%、8.43%、8.05%和7.66%。

2.4梅毒患者性别分布

2004-2011年报告的261例梅毒病例中,男性140例,女性121例,男女性别比为1.16:1,见表3。

2.5 梅毒患者年龄分布

共报告261例,最小的为刚出生的婴儿,最大的89岁;1~19岁5例,占1.92%; 20~39岁63例,占24.14%; 40~59岁96例,占36.78%; 60岁以上87例,占33.33%,梅毒感染者主要以中老年人群为主,40岁以上人群发病占70.11%。 2.6 梅毒患者职业分布

报告农民167例,占63.98%;离退人员28例,占10.73%;工人24例,占9.20%;干部7例,占2.68%;家务及待业5例,占1.92%;散居儿童4例,占1.53%;民工3例,占1.15%;餐饮食品业3例,占1.15%;商业服务3例,占1.15%;其他17例,占6.51%。 3 讨论

3.1 梅毒流行趋势

据报道,近年来全国及省内梅毒均呈上升趋势,2006年全国梅毒报告发病例数超过淋病,在2007年国家卫生部公布的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梅毒已从2005年的第5位跃居2011年的第3位,已成为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性病[1,10]。

自2004年以来,陈仓区梅毒报告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发病率从2004年的0.34/10万增长到2011年的13.61/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5.42/10万。2011年上升至陈仓区乙类传染病顺位第3位,超过了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仅次于肺结核和病毒性肝炎,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这可能与人们的性道德、性观念、性行为改变有关,卖淫嫖娼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2,5];也与“非典”后加强了疫情报告工作,“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逐渐完善、漏报或不报现象逐年减少有关;另外,由于陈仓区实行性病匿名就诊的制度,往往无法对梅毒病人追踪随访,还可能存在重报、误报的现象,疫情上升的真实情况还有待进一步核实。 3.2 梅毒分期

隐性梅毒、一期梅毒及二期梅毒报告病例数均呈逐年增加趋势,以隐性梅毒尤为明显。隐性梅毒亦称潜伏梅毒,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体内存在苍白螺旋体,梅毒血清试验呈阳性,所以具有传染性。可通过性接触、血液途径、母婴等方式传播。由于隐性梅毒无任何临床症状,易被忽视,容易成为潜在传染源,女性患者还有可能经过胎盘传给胎儿,危害更大。早期梅毒传染性强,病原较易扩散,将导致陈仓区今后几年梅毒发病仍可能居高不下。早期梅毒如果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将会演变成晚期梅毒,而晚期梅毒的治疗则非常困难,且愈后差[6,7]。提示卫生行政部门应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性病治疗市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加强对梅毒的疾病监测、疫情管理;临床医务工作者除早期发现、规则有效地治疗梅毒患者外,还应开展健康咨询,鼓励患者主动带性伴就诊,尽可能扩大防治范围[3,8]。

3.3梅毒人群分布

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79岁的青壮年及中老年,占全部报告病例的96.93%;职业以农民、离退人员和工人为主,占全部报告病例的83.91%,尤其以农民居多,占报告发病数的63.98%;60岁以上离退人员发病数占33.33%,这可能与这一阶层的人员比较悠闲,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生活压力比较小,其中部分人精神空虚,寻求刺激有关;已建成市区(虢镇)发病占29.12%。今后应对农民、离退人员和工人加强性病防治知识宣传,在娱乐场所开展安全套推广使用的干预活动,防治工作应以城区为主。

梅毒传播途径与艾滋病相似,梅毒发病率的增长,也将大大促进艾滋病的蔓延。性病艾滋病从本质上讲是社会病、行为病,不良的行为和缺乏防治知识是造成性病艾滋病传播、流行的主要问题,因此,梅毒的预防与控制迫在眉睫,各级政府、卫生行政、医疗、公安、教育、计划生育、妇联等部门,应紧密配合,共同加强性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把性病艾滋病防治内容纳入中学、大学和各种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与艾滋病防治相结合,利用政府领导和广大群众对艾滋病防治的重视,加大梅毒及其它性病的防治工作,加强低档暗娼的干预力度,针对高危人群提倡安全性行为;针对高危人群开展HIV抗体检测的同时,加强梅毒抗体的检测,对术前、住院病人进行梅毒监测[4,9];加强对辖区性病诊治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治水平,进一步提高梅毒的检出率,及时有效地治疗梅毒感染者,加强医疗消毒,尤其要加强对孕产妇的监测和母婴阻断,降低胎传梅毒的发生,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梅毒的流行。

第二篇:梅毒预防与疫情管理测试题

单位:

姓名: 得分:

一、单选题

1.根据国家规定,梅毒病例报告实行以下哪项制度? ( )

A 阳性报告制度 B 接诊报告制度 C 诊断报告制度 D 首诊医生报告制度 2.根据国家要求,梅毒报告病例应符合以下哪项?( )

A 符合国家诊断标准的首诊病例 B 符合国家诊断标准的复诊病例 C 符合国家诊断标准的复发病例 D 具有临床症状的病例

3.当一个病人同时患有梅毒、淋病和尖锐湿疣3种性病时,应如何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A 所有性病只填一张报卡,病种只选梅毒 B梅毒填一张报卡,其它性病填另外一张卡 C 淋病填写一张报卡,其它性病填另外一张卡 D每一种性病填一张报卡

4.梅毒病例报告由首诊医生负责报告,是指以下哪项? ( )

A 由接诊医生做出诊断后报告 B 由第一次对病人做出诊断的医生报告

C 由会诊医生报告 D 病人就诊前在其他医院已诊断,但在本医院为初诊,由诊断医生报告

5.当医生填写梅毒病例《传染病报告卡》时不慎出现差错,需要对报卡进行修改,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A 报卡可以任意修改 B 报卡修改后,应有修改医生签名 C 由防保医生修改,修改时不需要询问填卡医生 D 报卡不能修改 6.关于梅毒病例《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最佳选项是以下哪项? ( )

A 使用签字笔填写 B 报卡填写应正确、完整,无缺项 C 应由首诊医生填写,并签名 D 以上均对

7.根据卫生部颁布的诊断标准,梅毒分期分类为以下哪项? ( )

A 早期梅毒、晚期梅毒 B 一期、二期、三期、隐性、胎传梅毒 C 显性梅毒、隐性梅毒 D 后天梅毒、先天梅毒

8.关于梅毒病例报告的时限要求,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

A梅毒病例诊断后,应在24小时内报告 B梅毒病例诊断后,应在3个工作日报告 C梅毒病例检测阳性后,应在24小时内报告 D梅毒病例检测阳性后,应在3个工作日报告 9.关于梅毒转诊病例的报告要求,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

A 由原转诊医生报告 B由接转诊的医生在明确为首诊病例后报告 C 原转诊医生和接转诊医生均要报告 D均不报告 10.关于梅毒会诊病例的报告要求,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 )

A 会诊时明确为首诊病例后,由原接诊医生报告 B 会诊时明确为首诊病例后,由会诊医生报告 C 原接诊医生和会诊医生均要报告 D 均不报告

11.根据当卫生部颁布的诊断标准,梅毒诊断病例分类包括以下哪项? ( )

)A 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 B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C 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携带者 D 确诊病例、阳性检测者 12.一期梅毒确诊病例应符合以下哪项?( )

A 多形性皮疹、RPR和TPPA均阳性 B 硬下疳、RPR和TPPA均阳性 C 硬下疳、RPR阳性 D 硬下疳、TPPA阳性

13.二期梅毒确诊病例应符合以下哪项? ( )

A 多形性皮疹、RPR和TPPA均阳性 B 硬下疳、RPR和TPPA均阳性 C 硬下疳、RPR阳性 D 硬下疳、TPPA阳性

14.隐性梅毒确诊病例应符合以下哪项?( )

A就诊时无症状、无体征,以前未诊断过梅毒,RPR和TPPA均阳性 B就诊时无症状、无体征,既往曾诊断为梅毒,RPR和TPPA均阳性 C就诊时无症状、无体征,RPR阳性 D就诊时无症状、无体征,TPPA阳性

15.在您医院住院分娩的一名孕产妇,经检测两类梅毒血清抗体(TP-ELISA和RPR方法检测)均阳性,经询问病史,该孕产妇在1年前有过梅毒诊疗史,该病例是否需要报告?( )

A 需要报告 B 不需要报告 C 随访后报告 D 不知道

16.某医院对一名住院病人开展ELISA筛查,结果ELISA阳性,再进一步开展RPR检测,RPR也阳性,但滴度为1:4。经询问病史,该病人既往无梅毒诊疗史。该病例是否需要报告?( )

A 需要报告 B 不需要报告 C 随访后报告 D 不知道

17.某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咨询检测门诊对一名就诊者同时开展HIV和梅毒血清检测,结果ELISA和TRUST均阳性。对该病例的处理方法是:( )

A 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病例报告 B 不报告,转诊到性病门诊,由后者确定是否报告 C 不报告,也不转诊 D 不知道

18.血站对献血员查出的梅毒血清阳性者应采取的处理方法是:( )

A 不报告,也不转诊 B 报告,并转诊 C 不报告,转诊到性病门诊 D 不知道

19.对网络报告的二期梅毒疑似病例的处理方法是:( )

A尽快订正诊断,如果无法订正,在网络上删除该病例 B在本的12月31日直接在网络上删除该病例

C如果无法订正,在网络上保留该病例,不删除 D不知道

20.胎传梅毒诊断非常复杂,如果无法通过现有的实验室检测结果立即确诊的病例,应通过随访检测来进行诊断,对于TPPA试验阳性怀疑为胎传梅毒的儿童,随访的最终时间为:( )

A 3个月 B 6个月 C 12个月 D 18个月

21.某人无梅毒临床表现,既往无梅毒诊疗史,试验结果为RPR阳性,TPPA阴性,合适的诊断为:( )

A 一期梅毒 B 二期梅毒 C 隐性梅毒 D 不是梅毒

22.某高年资医生在工作中诊断了一例隐性梅毒病例,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

A 由实习医生报告 B 由进修医生报告 C 由研究生报告 D 由该医生本人报告

23.某患者在A市甲院诊断为隐性梅毒(甲院已报告病例),该患者不放心,又到B市乙院就诊,乙院医生通过

2 询问病史,得知该患者在A市甲院已诊断为隐性梅毒,经过检查和化验后,仍诊断为隐性梅毒,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

A 乙院不需要报告 B 乙院需要报告 C 随访后报告 D 不知道

24.关于门诊医生对诊断的梅毒病例填写门诊日志,以下哪项是合适选项?( )

A 仅登记为梅毒,不分期 B 详细登记梅毒的分期 C 不登记 D 不知道

25.关于住院部医生填写住院病历的梅毒诊断名称时,以下哪项是合适选项?( )

A 仅诊断和填写为梅毒,不分期 B 对梅毒病例进行分期诊断和登记 C 不登记 D 不知道

26.某婴儿到医院就诊,其父亲只说婴儿母亲有梅毒,具体情况医生无法得知,婴儿试验结果为RPR阴性,TPPA阳性。以下哪项为合适的选项?( )

A 立即报告胎传梅毒 B 随访,根据随访结果确定是否报告 C 不报告 D 不知道

27.孕妇杨某在A医院产下一婴儿,因其在孕期有过梅毒,医院对婴儿进行梅毒检测,试验结果为RPR滴度为1:8,TPPA阳性,杨某在产检时梅毒试验结果为RPR滴度1:1,TPPA阳性。以下哪项为合适的选项?( )

A 立即报告胎传梅毒 B 随访 C 不报告 D 不知道

28.某患者到医院性病科就诊,医生询问病史得知其在4个月前生殖器部位有过溃疡,现在没有任何症状,检测结果为RPR阳性,TPPA阳性,医生应诊断为:( )

A 一期梅毒 B 二期梅毒 C 隐性梅毒 D 不知道

29.某医院为了传染病报告方便,将电子《传染病报告卡》加入到医院信息系统中,但电子版《传染病报告卡》梅毒诊断的选项为“梅毒”,未分期。当医生诊断二期梅毒时,以下哪项为合适的选项?( )

A 继续填写电子报卡,选择“梅毒” B 填写纸质报卡,不填写电子报卡 C 不填卡 D 不知道

30.某新建立的医院刚开始营业还没有传染病网络报告的账号,对于接诊的首诊梅毒病例,以下哪项为合适的选项?( )

A 不报告 B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交属地疾控中心代报 C 为避免受惩罚,诊断为湿疹 D 不知道

31.某医院为了传染病报告方便,将电子《传染病报告卡》加入到医院信息系统中,但电子版《传染病报告卡》梅毒诊断的选项为“梅毒”,未分期。医生在填报各期梅毒病例时,只能选择“梅毒”,防保科工作人员在开展梅毒病例网络报告录入时,应如何处理?( )

A 录入时随便选择一个梅毒分期 B 立即与填卡医生联系,明确梅毒分期后再录入 C 录入时选择一期梅毒 D 不知道

32.某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到A医院进行数据质量核查,发现本有5例梅毒病例诊断分期错误,应如何处理?( )

A 删除病例,重新报告 B 在传染病信息系统中订正,并填写订正报告卡 C 不处理 D 不知道

33.某孕妇在产时检查患有梅毒,未得到及时治疗,医院对其所生新生儿进行梅毒血清检测,结果RPR和TPPA均阴性。关于新生儿的病例报告,以下哪项是合适的?( )

A 因新生儿RPR和TPPA均为阴性,说明新生儿未患梅毒,不报告胎传梅毒,不随访 B 不报告胎传梅毒,但要进行随访,根据随访结果确定是否需要报告 C 因新生儿生母未及时治疗梅毒,新生儿应立即报告为胎传梅毒 D 不知道

3 34.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是哪一年颁布的?( )

A 2000年 B 2005年 C 2010年 D 2015年 35.除了艾滋病外,目前我国重点防治和监测的性病有:( )

A 3种 B 2种 C 5种 D 32种 36.梅毒有效的个人预防措施为:( )

A 性交前后口服或注射抗生素

B 性交时正确使用安全套 C 性交前后用肥皂水清洗生殖器 D 性交后外用有效的杀菌药物 37.以下哪些性病病原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先天性疾病?( )

A 人乳头瘤病毒 B 淋球菌 C 梅毒螺旋体 D 杜克雷嗜血杆菌 38.下列哪种措施为梅毒的一级预防措施:( )

A 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 B 对性病就诊者进行筛查 C 使用有效的治疗药物 D 对筛查阳性者进行转介 39.下列人群是梅毒筛查的重点人群,但除外:( )

A 暗娼 B VCT门诊就诊者 C 大学生 D 性病就诊者

40.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底全国一期和二期梅毒年报告发病率增长幅度控制在什么范围:( )

A 3%以下 B 5%以下 C 8%以下 D 10%以下

41.鼓励青年人避免婚前性行为属于性病艾滋病预防措施的哪一类?( )

A 一级预防 B 二级预防 C 三级预防 D 以上都不是 42.下列哪种行为是性病传播较为危险的行为?( )

A 男性间有无保护的口交行为 B 与暗娼发生不用安全套的阴道性交 C 与网友发生了性行为 D 与暗娼发生非插入的性行为 43.以下哪个是评价性病传播重要的指标?( )

A 性观念认识的改变 B 安全套的使用率

C 高危人群中性病的患病率 D 不同人群性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

二、是非题

1.根据国家规定,梅毒病例报告实行检测阳性报告制度。( ) 2.根据国家规定,梅毒病例报告实行接诊报告制度。( ) 3.根据国家要求,梅毒报告病例应为具有临床症状的病例。( ) 4.根据国家要求,梅毒报告病例应为符合国家诊断标准的首诊病例。( ) 5.根据国家规定,梅毒病例报告实行首诊医生报告制度。( )

6.当一个病人同时患有梅毒和淋病两种性病时,填写一张报告卡,只报告梅毒。( )

7.当一个病人同时患有梅毒和淋病两种性病时,填写二张报告卡,每种性病填写一张报告卡。( ) 8.梅毒病例报告由首诊医生负责报告,是指由第一次对病人做出诊断的医生报告。( ) 9.梅毒病例报告由首诊医生负责报告,是指由接诊医生做出诊断后报告。( ) 10.复诊的梅毒病例需要报告。( )

11.当医生填写梅毒病例《传染病报告卡》时不慎出现差错,不能对报卡进行修改。( )

12.当医生填写梅毒病例《传染病报告卡》出现差错时,报卡可以修改,但修改后,医生应在修改处附近

4 签名,以示负责。( )

13.实验室检测阳性的梅毒病例就应该报告,如不报告,则判为漏报。( ) 14当医生填写梅毒病例《传染病报告卡》出现差错时,应由防保人员修改。( )

15.医疗机构防保人员(疫情管理人员)在核查梅毒病例《传染病报告卡》时发现病例分类缺项,由防保人员直接补上。( )

16.医疗机构防保人员(疫情管理人员)在核查梅毒病例《传染病报告卡》时发现病例分类缺项,防保人员应及时通知填卡医生,由医生补上。( )

17.医疗机构医生有义务接受本单位防保人员(疫情管理人员)对梅毒病例《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质量的检查。( )

18.门诊医生诊断梅毒病例后,在门诊日志上填写梅毒诊断时,无需填写梅毒分期。( ) 19.门诊医生诊断梅毒病例后,在门诊日志上填写梅毒诊断时,应填写梅毒分期。( ) 20.住院部医生诊断梅毒病例后,在住院病历上填写梅毒诊断时,应填写梅毒分期。( ) 21报告梅毒病例时分为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 ) 22.梅毒病例诊断后,应在24小时内报告。( ) 23.梅毒病例诊断后,应在3个工作日报告。( ) 24.梅毒病例检测阳性后,应在24小时内报告。( )

25.不具备梅毒诊断能力的医生,在遇到疑似梅毒病例时应转诊或请专业医生会诊。( ) 26.对于梅毒转诊病例,应由原转诊医生报告。( )

27.对于梅毒转诊病例,应由接转诊的医生在明确诊断且符合报病要求进行报告。( ) 28.对于梅毒会诊病例,应由会诊医生报告。( )

29.对于梅毒会诊病例,原接诊医生和会诊医生均要报告。( ) 30.对于梅毒转诊病例,原转诊医生和接转诊医生均报告。( )

31.根据当前卫生部颁布的诊断标准,梅毒诊断病例分类为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 ) 32.根据当前卫生部颁布的诊断标准,梅毒诊断病例分类为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 33.据当前卫生部颁布的诊断标准,梅毒诊断病例分类为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 ) 34.据当前卫生部颁布的诊断标准,梅毒诊断病例分类为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携带者。( ) 35.根据当前卫生部颁布的诊断标准,梅毒诊断病例分类为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 ) 36.对于网络报告的梅毒疑似病例,应尽可能通过随访订正。( ) 37对于无法订正的网络直报的梅毒疑似病例,应在网络上删除。( ) 38只要两类梅毒血清抗体检测均阳性的病例就应进行梅毒报告。( )

39.某医院对入住院和手术患者、孕产妇进行梅毒筛查,对检测结果阳性者立即报告梅毒病例。 40.某医院检验人员发现某患者TPPA和RP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恰接诊医生休假,这位检验人员为防止漏报,立即填报《传染病报告卡》报告梅毒病例。( )

41.某医院防保人员(疫情管理人员)每个工作日均要对本单位报告的梅毒病例报卡进行质量检查,有一天发现一名心内科住院部医生报告了一例一期梅毒,防保人员怀疑该医生报告错误,及时联系了该心内科医生,询问该患者的生殖器部位是否有溃疡表现,医生说什么临床表现都没有,以前也没得过梅毒,只是开展“传染病四项”筛查时发现TPPA和RPR检测阳性,就报告为一期梅毒。因患者没有任何临床表现,防保人员建议医生订正报告,并在网络上将病例订正为隐性梅毒。( )

5 42.某三甲医院皮肤科医生于2012年9月治疗了一例二期梅毒病例,2014年10月该病人来医院随访复查,结果发现该患者TPPA和RPR仍为阳性,RPR滴度为1︰4。该皮肤科医生咨询了防保科人员是否要报病,防保人员说,该病例跨度为2年多,需要报病,医生将之报告为隐性梅毒。( ) 43.非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RPR滴度在1︰8以下的首诊梅毒病例不需要报告。( )

44.某医院对一名住院患者开展梅毒血清检测,结果TPPA和RPR均阳性,询问病史有非婚性行为史,既往无梅毒诊疗史,体格检查未发现任何梅毒临床表现。接诊医生认为该病例未进行梅毒脑脊液检测,不将病例诊断为隐性梅毒,也不开展病例报告。( )

45.某地美沙酮治疗门诊,对一名吸毒者同时开展HIV和梅毒血清检测,结果ELISA和TRUST均阳性,工作人员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告为隐性梅毒确诊病例。( ) 46.某中心血站将所有梅毒血清检测阳性的献血者报告为隐性梅毒。( )

47.医疗机构对住院病人、术前病人、孕产妇等查出的梅毒血清阳性者,应请皮肤性病专业医生会诊,由会诊医生确定是否要进行病例报告。( )

48.RPR或TRUST滴度在1︰8以上的梅毒病例才需要报告。)( ) 49.等级在二级以下的医疗机构不能报告梅毒病例。( ) 50.等级在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才能报告梅毒病例。( ) 51.民营医疗机构不能报告梅毒病例。( )

52.民营医疗机构也有法律义务按传染病防治法要求报告梅毒病例。( ) 53.无症状的新生儿梅毒,应诊断和报告为隐性梅毒。( ) 54.7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被诊断为梅毒不需要报告。( )

55.合并感染艾滋病的梅毒病例,仅报告艾滋病,不报告梅毒。( ) 56.通过母亲传播的2岁以上儿童被诊断为梅毒,应报告为三期梅毒。( )

57.某人无梅毒临床表现,既往无梅毒诊疗史,试验结果为RPR阳性,TPPA阴性,应报告为隐性梅毒。( ) 58.血站对献血员筛查的梅毒血清试验阳性者不报病,应进行转诊。( )

59.某患者2年前诊断为二期梅毒,随访复查时,RPR阳性滴度1:2,TPPA阳性,因时间跨度为2年,医生将之报告为隐性梅毒。( )

60.目前发现的通过性途径传播的疾病有20多种。( )

61.性病除通过性接触传播外,偶尔也可以通过污染的生活用具传播。( ) 62.开展自愿婚前医学检查的地方,应当将梅毒咨询检测服务作为内容之一。( ) 63.在分娩过程中,性病也可以通过产道传播。( ) 64.与梅毒病人一起吃饭、握手等日常接触不会感染梅毒。( ) 65.感染性病的患者更容易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病毒。( ) 66.人体对性病有终身免疫,得过一次后不会再次感染。( ) 67.乳胶安全套如需使用润滑剂一定不能用水质润滑剂。( ) 68.不是所有发生在生殖器部位的损害/病变都是性病。( )

69.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底全国先天梅毒年报告发病率应控制在35/10万活产数以下。( )

第三篇:梅毒流行特征分析及流行趋势预测

[摘要]目的 了解新乡市梅毒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为梅毒防治策略制订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0年梅毒病例报告资料进行分析,并运用灰色理论G(1,1)模型对2011-2013年梅毒流行趋势进行预测。 结果 2004-2010年全市累计报告梅毒病例2 996例,年发病率由2004年的1.26/10万持续上升至2010年的18.27/10万,年平均发展速度为146.52%;梅毒发病率灰色G(1,1)模型预测2011-2013年新乡市梅毒发病率依次为27.03/10万、40.04/10万、59.31/10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结论 新乡市梅毒发病呈持续增长趋势,防治形势不容乐观,应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宣传教育,全面实施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等综合防治措施,遏制梅毒疫情蔓延。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可以引起全身组织和器官的损害和病变,导致功能障碍、组织破坏乃至死亡[1] 。为了解新乡市梅毒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对新乡市2004-2010年梅毒病例报告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按发病日期进行统计;人口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 1.2方法

1.2.1 流行特征分析 采用Excel 200

3、 SPSS 18.0统计软件,以发病率、构成比、性别、年龄和职业等指标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梅毒病例数据进行分析。 1.2.2 趋势预测 采用灰色系统G(1,1)模型进行预测。其预测方程为:

(1)

根据“灰色预测精度等级表”判断灰色数列的拟合优度,若两者拟合精度好,即模型预测效果满意,可按下式进行外推预测:

(2)

若两者拟合精度不合格,则不可直接用于外推预测,须经残差修正后,再进行外推预测。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004-2010年全市累计报告梅毒病例2 996例,年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加,年发病率由2004年的1.26/10万持续上升至2010年的18.27/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线性趋势卡方检验:2=1595.18,P<0.01),年平均发病率为7.62/10万;发展速度定基比逐年加大,发展速度环比波动于102.87%至249.21%之间,2004-2010年平均发展速度为146.52%,见表1。

2.2 地区分布

新乡市辖4区8县,各县区均有病例报告,累计报告病例数排前5位的县区依次为:长垣县(500例)、牧野区(373例)、卫滨区(351例)、红旗区(329例)、 辉县市(269例),占全部报告病例的60.81%。

2.3 年龄、性别分布

各年龄组均有梅毒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组性活跃人群,共计1 376例,占报告总数的45.93%;60岁及以上年龄组也占有较高的比例(36.28%);2004-2010年男性梅毒病例数最多的年龄组为30~69岁年龄组,女性则为20~49岁年龄组,男女性别比为1.04:1(表2)。

2.4 职业分布

梅毒报告病例以农民居多,占49.37%;其他依次为工人(10.78%)、家务待业(10.65%)、离退人员(9.65%)。

2.5 临床分型及构成比

2004-2010年报告的2 996例梅毒病例中,以隐性梅毒及Ⅰ期、Ⅱ期梅毒为主,Ⅰ期梅毒797例,占26.60%;Ⅱ期梅毒239例,占7.98%;III期梅毒26例,占0.87%;胎传梅毒114例,占3.81%;隐性梅毒1820例,占60.75%。除III期梅毒报告病例较少外,其他各期梅毒病例报告数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其中隐性梅毒病例报告数增长幅度最为明显,且构成比增长较快,Ⅰ期、Ⅱ期梅毒构成比随年份呈现下降趋势,Ⅰ期梅毒构成比趋于在20%~30%之间波动,Ⅱ期梅毒构成比趋于5%~10%之间,III期梅毒与胎传梅毒构成比相对稳定(表3)。

2.5.2 拟合优度检验

拟合优度检验的常用指标有相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后验差比值和小误差概率,其中后两者更为关键。模型的精度一般划分为4个等级。模型最后的精度级别取决于后验差比值和小误差概率2个指标中较低的级别,其中二级为后验差比值C0.50,小误差概率 0.80,由本模型计算后验差比值C=0.1303,小误差概率P=0.8571,模型预测精度等级达到二级,表明模型外推性好,可以进行外推预测。

2.5.3 外推预测

根据预测模型,对2011-2013年新乡市梅毒发病率进行了外推预测,各发病率依次为27.03/10万、 40.04/10万、 59.31/10万,见表5。 3 讨论

近年来,全国的梅毒流行呈上升趋势,全国性病监测系统资料表明,所有梅毒的报告发病率从2003年的5.63/10万上升到2007年的17.16/10万, 2001-2007年间发病率水平为6.11/lO万~17.16/10万,年均上升18.8%。200l-2007年间的平均报告发病率是1991-2000年间的4倍,是1988-1990年间的52倍[2]。监测资料也显示了这一趋势,2004-2010年新乡市梅毒流行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年发病率由2004年的1.26/10万持续上升至2010年的18.27/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7.62/10万,年平均发展速度为146.52%,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

新乡市2004-2010年累计报告梅毒病例2 996例,主要分布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市辖县区,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组性活跃人群,职业分布以农民、工人为主,临床分型以隐性梅毒及Ⅰ期、Ⅱ期梅毒为主,除III期梅毒报告病例较少外,其他各期梅毒病例报告数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其中隐性梅毒病例报告数增长幅度最为明显,于2007年首次超过Ⅰ期梅毒报告数,且构成比增长较快,胎传梅毒于2007年后也出现较快增长趋势。胎传梅毒数量的增加一方面与筛查、检测和报告工作的加强有关,另一方面也提示孕产妇梅毒感染的增加,梅毒疫情存在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危险。隐性梅毒报告数的增加可能除了与梅毒流行有关外,还与梅毒筛查覆盖面扩大、检测水平提高及报告力度加强等因素有关。隐性梅毒为无症状梅毒,传染性较强,对疾病的传播尤其是母婴传播意义更为重大,因此,要切实加强婚检、孕期、产时人群的梅毒筛检工作,预防梅毒母婴传播。

灰色系统理论(grey system theory)建模是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使信息不完全明确的系统经数据处理后能得到较明确的、符合实际情况的一种新兴数学预测系统。利用灰色模型进行预测能够克服和弥补目前数理统计中诸多方法需要大量信息量,要求较典型的分布,计算量大,预测性差的缺点,比较适用于流行因素较稳定的疾病[3~7] 。

对新乡市2004-2010年梅毒发病率建立的G(1,1)模型拟合精度(C=0.1303, P=0.8571)达到二级,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外推预测2011-2013年新乡市梅毒发病率依次为27.03/10万、 40.04/10万、 59.31/10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1年梅毒网络报告发病率为22.44/10万(发病数1281例),相对误差为16.98%,提示灰色系统预测作为一种数据处理方法,主要从数据上反映疾病的统计规律,预测模型应随时间推移得到不断的修正,以期得到更为准确可靠的预测结果,同时还必须考虑其它综合因素对预测结果的影响,从而更好的为今后梅毒防治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大量的人口流动和人们观念、行为的改变,梅毒疫情呈现出日趋增长的态势。本文通过GM(1,1)模型预测显示新乡市在今后3年梅毒发病率,梅毒疫情仍将持续增长。由于当地在20世纪90年代集中整治性病诊疗市场后,行政许可统一收回,性病诊疗资质审验发放及规范性性病门诊建立的延迟,存在着大量梅毒病例的漏诊和漏报,因此,梅毒的实际发病人数可能明显高于报告病例数,新乡市未来梅毒疫情比预测出的情况更加严重,因此加快规范性病门诊建设,加大对梅毒的监测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尤为重要。另外,梅毒危害的严重性仅次于艾滋病,是HIV感染的又一危险因素,梅毒患者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比正常人增加4~5倍,从而会促进艾滋病的传播,因此控制梅毒对控制艾滋病的流行也有重要意义[8] 。

新乡市的梅毒防治形势不容乐观,应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大对梅毒危害的宣传教育,普及梅毒防治知识,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加强疫情管理,全面实施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等综合防治措施,将控制梅毒作为控制艾滋病的一项重要的策略,协同作战,遏制梅毒疫情蔓延。

第四篇:17102例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检测结果分析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传染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4项检测结果, 分别探讨其在就诊患者中诊疗的意义。方法 对17102例患者的传染病4项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 并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①4 项

检测结果中hbsag、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hiv阳性率分别为21.60%、0.71% 、0.75%、0.35%。②科室分布:门诊部作为相对独立的大科室, 在传染病4项中均占有较高的比例, 住院患者中腹部外科的hbsag阳性率较其他科室高, 整个外科的阳性比例要比内科高。结论 传染病4项阳性率在门诊及体检患者中较为常见, 住院患者以外科阳性率为高, 及时检查能降低医源性阳性率, 避免发生医疗纠纷, 减少医院内感染。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梅毒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6.004

传染病4项检测在临床上具有相当广泛的实用性和必要性, 由于经过血液传播的疾病初期在临床上往往无明显特异性, 容易被忽视, 并可能对患者及他人造成严重后果, 传染病患者在不知晓的情况下进行输血及无偿献血, 对血液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本文分析传染病4项检测在临床中的意义,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2月在本院参与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的17102例就诊患者, 年龄1~90岁。

1. 2 试剂及仪器 hbsag采用上海新波生物有限公司试剂, 抗-hcv检测试剂盒购自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抗-hiv检测试剂盒购自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 梅毒螺旋体抗体试剂盒购自北京贝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仪器采用hr801全自动酶标仪。

1. 3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均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3~5 ml并及时送检。hbsag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 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均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

2 结果

2. 1 检测结果 17102例中hbsag阳性3694例(21.60%), 阳性率最高;抗-hcv阳性122例(0.71%); 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129例(0.75%);抗-hiv阳性60例(0.35%)。

2. 2 科室分布情况 门诊部作为相对独立的大科室, 在传染病4项中均占有较高的比例, 住院患者中腹部外科的hbsag阳性率较其他科室高, 整个外科的阳性比例要比内科高, 这种情况也反映在抗-hcv、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的阳性情况上。见表1。

3 讨论

我国肝炎高发, 尤其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最多[2]。据报道, hcv的慢性阳性率约为我国总人口的3%, 而隐性 hbsag感染者超过8%[3-8]。自 1981 年 6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报道首例艾滋病以来, 短短 30 年间, 艾滋病已在

2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 至少有5000万hiv感染者, 中国内地1985年6月发现首例外籍艾滋病患者, 截止2007年7月

底, 全国已累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1.43万例, 艾滋病患者达56758 例, 死亡18246 例。本组发现抗-hiv呈阳性反应者达60例, 以门诊部、感染科和其他内科比例为最高;感染科是集中了全院大部分艾滋病病毒感染病例, 或是首诊或是其他住院科室转来或是进入艾滋病发病期的过往患者, 因此比例较高, 而其他内科由较多科室组成, 各内科科室比例不高;门诊部的比例较高, 因此必需高度注意门诊首诊患者的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 我国近年来开展梅毒临床监测, 发现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中梅毒约占10%, 部分地区的城市人口中5%患有梅毒, 农村地区为2%~3%[9, 10]。

本组17102例传染病4项检测结果中hbsag阳性率最高;整个外科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比例要比内科高, 因此外科术前筛查传染病4项和术中医务人员注意防护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 传染病4项阳性在门诊患者中较为常见, 而住院患者又以外科较为多见, 及时进行传染病检出, 可降低医源性感染发生率, 避免医疗纠纷, 预防医院内感染, 同时可为阻断母婴4项传染病的垂直传播提供重要指引。

第五篇: 艾滋、梅毒宣传资料

艾滋病性病问答

◇我国哪些地方可以作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我国各级卫生防疫站(疾病控制中心)、皮肤病(性病)防治所, 各大综合性医院的性病科及皮肤科等都可以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 试验。但最终的确证试验必须在卫生部批准的实验室进行,通常是省 一级卫生防疫站。目前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试验已成为各地血站或血 液中心的常规检验项目。

◇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阳性说明什么?

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阳性,说明就诊者体内有艾滋病病毒, 可将艾滋病病毒传播给他人,并且有进一步发展成艾滋病病人的可能 性,虽然他(她)的外表、感觉通常像健康人一样。 ◇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阴性说明什么?

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阴性可能见于以下情况:①目前就诊者 未感染艾滋病病毒;②可能处在艾滋病病毒抗体的“窗口期”,应于 3-6个月后再复查;③实验室方面存在问题,应联合使用其它检测方 法排除假阴性结果。

◇什么是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窗口期”?

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一般需要2-12周产生足够数量的抗体,才 能被临床检验方法测出来。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血液中能够检测出艾 滋病病毒抗体的这段时间称为“窗口期”。“窗口期”一般为2周- 3个月,有极少数人可达6个月。如在“窗口期”作艾滋病病毒抗体检 测,即使血中有艾滋病病毒并可传播给他人,但检测结果仍是阴性。 ◇什么是梅毒?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也称苍白螺旋体)引起的全身性慢性疾病。 可有全身多系统受累的多种临床表现,也可长期处于无症状的潜伏状 态。梅毒极易混为其它疾病去相应各临床科室就诊,如神经科(脑膜 血管梅毒)、内科(心血管梅毒)、外科(骨梅毒)、妇产科(梅毒 引起的早产、死产及先天梅毒儿)、眼科(梅毒性眼虹膜炎、角膜 炎)等。梅毒的发病率逐年增多,随著时间的推移,梅毒严重并发症 的出现也会越来越多。

◇梅毒是如何传播的?

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未经治疗的梅毒病人病期在1年内, 传染性最强。未治疗的早期梅毒女病人还可经胎盘感染胎儿。非性接 触,如输血、深吻、哺乳、以及新生儿经过产道等也可造成梅毒而感 染。

◇梅毒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生后感染的梅毒称“后天获得性梅毒”,可分一期、二期和三期 梅毒。一期梅毒主要表现为硬下疳,一般表现为生殖器溃疡;二期梅 毒则可累及皮肤、粘膜,骨骼和神经系统等。一期和二期梅毒又称早 期梅毒,有传染性。三期梅毒为晚期梅毒,其特点是传染性很小,但 对组织的破坏性较大,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没有临床表现,仅化验证 实的梅毒感染称为隐性(潜伏)梅毒。 通过胎盘(出生前)感染的梅毒称先天梅毒,分早期和晚期先天 梅毒。2岁以内为早期,2岁以后为晚期。无症状的称隐性先天梅毒。

◇梅毒的实验室检查有哪些?

①暗视野检查:硬下疳和扁平湿疣等开放性损害可直接查见梅毒 螺旋体;

②梅毒血清学检查:非螺旋体抗原试验(RPR、USR)作初筛检查。可疑者作螺旋体抗原试验确证; ③脑脊液检查:疑有神经受累时做此检查。

◇得了梅毒怎样治疗?

早期梅毒治疗首选药物为苄星青霉素,成人剂量为240万单位,肌 注,每周一次,连用2-3次。儿童剂量5万单位/每公斤体重,总量不超 过240万单位。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多西环素(强力霉素),孕妇、儿童 用红霉素。晚期梅毒也可用这些药物治疗,但剂量需加大,疗程需延 长。性伴也应给予治疗。 ◇梅毒治疗后如何复诊?

梅毒治疗后应进行复诊,早期梅毒病人完成治疗后应复诊2年。第 一年内以每3个月作一次临床和血清学复诊为好,至少每6个月作一次。 第二年每6个月作一次复诊。若治疗后6个月非螺旋体抗原试验的抗体 滴度未下降4倍,有存在治疗失败的可能性,应作密切随访,包括作脑 脊液检测和HIV抗体检测。 ◇什么是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有通过污染的生活用品感染者。尖锐湿疣常表现为增殖 性赘生物,临床上容易诊断。不典型皮损可做醋酸白试验(皮损处涂3%醋酸,2-5分钟后,局部变白者为阳性),有助于鉴别。妊娠期尖锐湿疣增殖较快,易出血。疗后复发率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矛盾论读后感范文下一篇:美国同性婚姻范文

热门文章

梅毒血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