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入学教育论文

2022-04-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入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大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辅导员的作用都十分重要。尤其在新生大学适应期,辅导员工作方法的优劣,对此后的教育效果及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极重要的影响。因此,辅导员应深入了解大学新生适应期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选择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深远。

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入学教育论文 篇1:

基于积极心理学开展新生适应期朋辈教育探讨

【摘 要】本文针对高校新生入学适应期面临心理、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适应,提出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朋辈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策略:做好“三大转变”,增强育人工作实效;把好“三大关口”,确保朋辈辅导员质量;搭好“五大阵地”,拓宽朋辈教育覆盖面。

【关键词】新生适应期  积极心理学  朋辈教育  学生工作

高校新生从中学跨入大学,在外部角色上实现了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换。面对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以及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变化,他们内部心理的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在新生原有的心理平衡刚被打破,新的心理平衡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时,高校应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朋辈教育的形式,大力开展一系列新生适应性教育实践活动,引导新生尽快克服适应性障碍,培养新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乐观的心理状态,减少消极的态度和情绪,促进新生内部心理快速转变,建立新的心理模式,以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下成长成才。

一、新生入学适应期的常见问题

(一)心理上的不适应。大学新生在心理上的不适应,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角色转变的不适应。社会角色体现了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惯常模式和行为方式,个体应在不同环境中认同并表现出适当的社会角色。从中学生转变为大学生并成为真正的成年人,这种角色转变是大学新生必须面对的第一问题。然而,很多大学新生虽然心理上想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但是在行动上却不能实现心中的期待,形成了心理上高期待和行动上低能力的反差。例如,大学里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了,新生看起来变得自由了,但是他们对时间管理的能力显然不足。大学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既让新生倍感新鲜,又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等等。开展学生工作,应高度重视大学新生这些心理不适应的问题。

(二)生活上的不适应。中学时期,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习上,生活中的事情更多是由父母操心。进入大学后,学生原来的生活方式被打破,需要自主、自立、自律地安排和处理生活。此外,部分新生“理财”能力差,没到月底就把父母给的生活费花完。这一系列的变化都让大学新生感到生活上的不适应。

(三)学习上的不适应。中学时期,学生的学习有老师的督促和家长监督,每天上课时间安排很满,晚自习也会有老师检查。上了大学以后,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学生学习更注重于学习态度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学习内容的专业性和探索性、学习方式的全方位性。大学里并不是每天都需要上课,上课时老师也不全是按照教材来讲授,考勤比较松懈。许多新生在这样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迷失了方向。

(四)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中学生接触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老师和同学,接触社会的机会比较少,人际关系比较单纯。由于同学基本都是本地区的,没有语言的障碍和乡土的差异,交往起来相对简单,冲突也少。而大学以集体生活为特征,新生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各异的同学生活在一起,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和沖突。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可以说是一种成年人的人际关系,具有多元性。由于心理的闭锁性特点,大学新生相互之间的交往不如中学融洽,处理人际关系相对困难。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是新生入学后最常见的一种情况,这种关系处理不好,将对新生大学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应予以高度重视。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开展新生入学适应期朋辈教育的作用

面对新生入学适应期中心理、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适应等,高校应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认真开展朋辈教育实践活动。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的科学,主张以人的积极、潜在的力量和品质为出发点,提倡以积极态度对待人们的心理问题,从而尽可能地激发人的积极情感和力量,激发人格的卓越品质,并有效地利用这些积极的力量、情感和品质,帮助人们充分地发挥内在潜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收获幸福。

在新生入学适应期开展朋辈教育,指的是由一个或一群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浓厚责任心、强烈认同感的优秀学长、学姐组成朋辈辅导员群体,引领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运用积极心理学指导朋辈教育的开展,能够在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期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一)增强教育可接受度,化解新生常见问题。相对于其他的教育形式,朋辈教育相对而言是一种柔性化的教育,教育的可接受度更高。相对于高校辅导员,朋辈辅导员更容易了解新生的思想动向,协助辅导员老师掌握新生更全面的信息。由于朋辈辅导员在年龄、专业、经历等与新生有众多的相似之处,再加上这些学长、学姐们各方面的优秀表现在新生中树立了榜样示范的效果,因此,新生在情感上更容易认同和信任朋辈辅导员。新生入校后,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更愿意向朋辈辅导员寻求帮助,敞开心扉说出自身的困扰。同时,朋辈辅导员也是一名学生,在跟新生打交道的过程中,可以更敏锐地察觉到新生出现的隐患和思想倾向,通过言传身教或上报辅导员将发现的问题和隐患遏制在萌芽状态。

(二)助力新生入学适应,引导学生自主成长。朋辈教育作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其过程是一个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互助成长过程。在新生入学适应期开展朋辈教育,对于新生和老生都有“双赢”的效应。一方面,对于新生而言,通过朋辈辅导员的指导,他们可以快速地掌握新生适应期的相关技能,树立良好的心理品质,平稳度过适应期,快速适应校园生活。同时,随着教育活动的开展,新生渐渐地把朋辈辅导员作为个人成长的榜样,激励自己不断学习,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另一方面,选拔高年级的优秀老生作为朋辈辅导员,对这一群体进行系统的、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可以提高朋辈辅导员这一群体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新生成长路上的贴心“导航员”。在“引领”新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自身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为将来参加实习和各种社会实践打下基础。

(三)缓解学生管理工作压力,增强学生工作整体成效。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月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关键时期。每年新生入学后,学生管理都要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在新生入学适应期,把朋辈辅导员队伍利用起来,有目的地开展朋辈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三自”教育的潜能,提升优秀心理品质,达到教育的目标,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思想政治辅导员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压力,让他们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进程,从而增强学生工作的整体成效。

三、开展新生入学适应期朋辈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做好“三大转变”,增强育人工作实效。在新生适应期开展朋辈教育,需要做好“三大转变”,即育人主体从“长辈”向“朋辈”转变,育人方式从“教导”向“引导”转变,育人重心从“外在推力”向“内生动力”转变。

1.育人主体从“长辈”向“朋辈”转变。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教育与朋辈互助教育同样重要。在入学适应的关键时期,新生在心理上更容易认同学长、学姐组成的朋辈群体。这时,“长辈”主体的教师可以充分调动“朋辈”主体的高年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关注新生的同时,着力做好教育培训工作,传好“接力棒”,确保育人效果。

2.育人方式从“教导”向“引导”转变。新生在大学以前的教育大都是“灌输式”的“教导”方式。上大学后,他们对大学生活既期待又迷惘。入学之初,学长、学姐的“传帮带”的“引导”更有助于新生建立归属感和认同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3.育人重心从“外在推力”向“内生动力”转变。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开展朋辈教育,旨在帮助新生树立主观层面上的积极情感和体验,促进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因此,要精心设计和控制朋辈教育的实施环节,把“外在推力”转化为“内生动力”,实现新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把好“三大关口”,确保朋辈辅导员质量。朋辈辅导员是朋辈教育工作中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着朋辈教育活动的成效。因此,要把好“三大关口”,做好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1.把好“选拔关”。按照遴选要求,动员高年级的优秀学生积极参加朋辈辅导员的选拔。通过面试、考核、推荐等方式选拔一批品学兼优、责任心强的朋辈辅导员。

2.把好“培训关”。完成选拔并确定朋辈辅导员之后,要对朋辈辅导员队伍进行系统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心理品质等方面涉及新生入学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还要注重培训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心理品质等方面。努力把朋辈辅导员队伍积极的品质内化于心,有效地将所思所悟外化于行,并传递给大一新生,以帮助新生树立积极心态,掌握有效技能,顺利完成入学适应,树立良好的心理品质。

3.把好“考核关”。考核应该是多角度、多方式的。不仅有过程性评价,还有总结性评价;不仅有自评,还要有他评。开展活动过程中可以安排师生督导,对活动进行抽查,监控和评价开展过程。活动结束后,朋辈辅导员需要提交《朋辈教育工作记录表》《朋辈教育活动总结登记表》。表中应详细记录活动开展的情况以及所指导的新生的基本情况,将信息收集整理后交给新生班级辅导员。辅导员根据登记表的情况了解新生的状况,并对朋辈辅导员进行总结性评价。朋辈辅导员提交的工作表格中,要对活动进行总结、填写体会,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評分。最后向新生发放《朋辈教育活动评估调查表》,了解新生对活动的总体评价以及对朋辈辅导员的满意度。结合评估调查、随机访谈以及过程考核资料,对朋辈辅导员进行综合考核,对表现良好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表现较差的引导改进或不再担任朋辈辅导员。

(三)搭好“五大阵地”,拓宽朋辈教育覆盖面。搭建新生入学适应期朋辈教育的系部、班级、宿舍、网络、校园文化的“五大阵地”,构筑以系部为指导、班级为中心、宿舍为基础、网络为载体、校园文化为依托的朋辈教育阵地。坚持点面结合,构筑既近在身边又无时不在的朋辈教育形式,有效地扩大朋辈教育的覆盖面,提升育人工作实效。

1.以系部为指导。各系可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分考虑时间、场地、人员等客观因素,制定符合实际、突出特色的朋辈教育活动方案。例如,学生都在一个校区的系部可以经常开展面对面、一对一的朋辈活动。学生跨校区的系部,则需要借助线上交流的形式开展活动。

2.以班级为中心。以班级为中心开展朋辈教育活动,可以把朋辈辅导员分成专业启蒙、入党启蒙、校史校情、校纪校规、心理团辅、安全教育、校园生活等若干个教育小组,以经验分享、引导教育、指导实践等形式,协助辅导员开展入学教育。

3.以宿舍为基础。宿舍是大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在校的一天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新生最容易产生归属感的场所,是开展朋辈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一个新生宿舍与2~3名朋辈辅导员结对,在系部的指导下,朋辈辅导员可在指定的时间到宿舍与新生面对面的交流。每一周开展一次活动,精心设计每一次交流的内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例如,第一次是建立关系和环境熟知,第二次是心态转变和安全教育,第三次是学习方法和社团活动,第四次是人际关系和其他,等等。循序渐进地开展活动,让新生更乐于参加,更易于接受。

4.以网络为载体。朋辈教育不限于传统的教育形式,要充分地利用网络阵地。以网络为载体,是对线下交流的有效补充,通过网络可以实现一对一的专项沟通,拓展朋辈教育的深度。

5.以校园文化为依托。依托校园文化,新生能够更直观、更形象地了解朋辈辅导员躬身示范地参与大学活动的过程,为新生向榜样学习并努力让自己成为榜样提供案例借鉴和方法指导。

总之,新生入学适应期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时期,积极探索新生入学教育的形式对新生的成长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开展新生入学适应期朋辈教育活动,助力新生入学适应,化解新生常见问题,增强学生工作的整体成效,是学生入学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黄辛隐.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朋辈辅导模式的应用[J].江苏教育,2017(40)

[2]张宇斌,黄佳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版(中),2015(6)

【作者简介】刘善景(1982—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技系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黎 原)

作者:刘善景

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入学教育论文 篇2:

新生大学适应期辅导员工作策略探析

摘 要: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大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辅导员的作用都十分重要。尤其在新生大学适应期,辅导员工作方法的优劣,对此后的教育效果及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极重要的影响。因此,辅导员应深入了解大学新生适应期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选择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深远。

关键词:大学生;适应期;辅导员;工作方法

告别中学时代,跨入大学校门,大学生的人生翻开新的一页。大学生在经历短暂的新奇、激动、兴奋之后,逐渐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大学也不是昔日梦想的“天堂”,会产生孤独感、陌生感、空虚感,会感到无所适从,对全新环境下出现的种种不适应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困惑,总是独自默默承受。而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仔细洞察新生大学适应期易于出现的各种问题,选择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加以疏导,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无疑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一、新生大学适应期存在问题分析

新生大学适应期主要是指,从新生入学到能够轻松、愉悦的学习生活,基本适应大学生活这一阶段。大学生活的良好适应,具体表现为,心境平和、人际关系融洽、学习兴趣浓厚,能够正确认识自我、理性控制情绪等等。当然,新生大学适应期,因学生个体的差异,或长或短,但大部分学生的适应期一般在三个月左右。

新入学的大学生群体,大多出生在上世纪90年代,即所谓的“90”后。这一群体大多是独生子女,特殊的成长经历使他们的思想活跃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彼此之间差异明显,突显的问题也就更多。这些问题在大学新生适应期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环境适应不良、学习目标缺失、人际交往障碍、心理问题突显、安全意识薄弱等。这些问题无疑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对辅导员传统工作方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环境适应能力欠缺。迈入高校后,已经习惯于中学阶段制约式学习、生活、管理的新生,面对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为主的、开放式的高校环境,部分学生表现出不适应。

其次,学习上迷茫困惑。新生在中学阶段“苦学”的动力,除了考大学现实理想之外,再就是部分学生认为如果升入大学后就不用再向高中一样埋头“苦学”了。这就造成一部分新生进入大学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学习上出现懈怠。再加上高校快节奏、大容量的教学方式,以自我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致使部分新生在学习上出现茫然,缺少学习的动力和明确的学习目标。

其三,人际交往能力不足。新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生活比较单一,基本是直线式的,接触的人与事也比较少。在中学与同学们相处的过程,由于大家同属一个地区,受着相似传统文化的影响,同学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差异不大,再加上同学们有着相似的奋斗目标——考大学,有种同甘共苦的感觉,相处也就容易。进入大学后,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不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思想观念,同学们之间的差异较大。

其四,对未来前途存在隐忧。高校教育与中学教育明显不同的就是带有很强的专业性,部分新生在进入大学前,对所学专业以及该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并不了解。

其五,心理上自卑、焦虑。对比中学阶段,新生在进入大学后,生活领域的拓宽、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给新生带来了重多压力。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生活压力等,过多的压力致使部分新生心理失衡,突显出许多心理问题。

最后,安全意识淡漠。中学阶段相对单一式的生活,新生接触的人与事较少,社会化程度不高,思想比较单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较感性,自我防范意识较差。进入高校后,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新生的依赖感和独立感并存,独立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致使新生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多。

二、新生大学适应期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

针对新生大学适应期容易出现的问题,辅导员在新生大学适应期工作内容,除积极开展日常教育管理需要进行的工作内容之外,还应根据大学新生适应期特殊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工作,使学生学会自我分析、自我控制、学会践行,自觉得养成良好的习惯,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

1.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做好新生的引领工作。新生入学后感觉什么都是新鲜的,至于大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知之甚少。辅导员要向新生做好大学生活分析,以及将要面对的在学习、交流、生活当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给予他们建设性的建议,使新生提前做好心里准备。

2.全面了解学生,帮助新生进行大学生活规划。新生遇到问题、困惑迷茫时,最需要的就是指导。辅导员要积极主动的全面了解学生,及时帮抚新生,尤其是要引导新生生活规律化,目标明确化。因此,为了使新生生活充实,辅导员最好帮助新生进行大学生活规划,并督促他们践行,一般三个月,使新生在大学适应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3.设置场景,引导新生全方位体验大学生活。除引导新生积极参加学校、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之外,辅导员还要设置多类场景。如现场演示宿舍同学关系处理、对各类典型问题的讨论、面试场景设置等,使新生过多的体验大学生活,体验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体验越多,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也就越快。

4.加强班风、舍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万事开头难,如果入门的时候对新生引导好,班风优良,宿舍同学关系融洽、积极向上,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家彼此影响,新生四年大学生活就会充实愉悦。因此,在新生入学后,辅导员应注重班风建设,尤其注重宿舍风气建设。

5.加强安全教育、校规校纪与法律教育,提高新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新生顺利完成大学生活的保障和前题就是安全和遵纪守法。因此,辅导员在新生适应期应有针对性的结合实际案例对新生进行安全教育、校规校纪和法律教育,提高新生的安全意识,使他们知道规则的重要性,遵守校规校纪,要学会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利,提高法律意识。

三、新生大学适应期辅导员工作方法探析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因此,辅导员在新生大学适应期工作方法构建上,不论是教育理念还是实施原则,均应本着引领新生健康成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实效出发,结合辅导员工作内容,实施相应的工作方式,使新生尽快的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去,积极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首先,新生适应期辅导员工作应树立的理念

(1)“双主体”育人理念。双主体教育理念就是要辅导员与新生双向互动,相互尊重,互为主体。在整个适应期的教育过程中,辅导员积极引导,新生主动适应。因此,辅导员在新生大学适应期的引导教育工作,不是被动的、强制性的灌输行为,而是对新生个性的有力促进和内在精神、内在需要的激发,是对新生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的唤醒。[2]辅导员工作不是单方面、单方向的行为,而是辅导员与新生之间思想和情感的双向的互动交流过程,只有新生与辅导员在思想和情感上发生交融、产生共鸣,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新生也能够更快的融入到大学生活之中,积极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发展人的教育理念就是围绕新生的自身特点和个性,着眼于新生的内在需要,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开展工作,使新生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全面发展。这样,辅导员就可以激发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主动学习、接受教育、遵守道德规范不是为了他人,而是自己生活的需要、自身发展的需要。新生也就会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探索和践行,自身的人性才能得以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方能得到全面发展。[3]

其次,新生适应期辅导员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需要辅导员贯穿于新生受教育的整个过程,而不是一时或一方面,最终使全体新生、新生的各个方面在适应期均得以发展。整体性原则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需要辅导员把握住大学生成长的规律,使新生适应期的教育成为学生整个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应与下面各阶段的引导教育工作相衔接,并不是单独孤立的一部分。二是需要辅导员在新生大学适应期的引导教育工作,使新生全面了解大学生活,正确认知自我。最终目标是使全体新生在认知、情感、信仰、意志和行为方面整体全面协调发展,全面融入到大学生活之中。

(2)差异性原则。个体性原则就是需要辅导员教育方式方法多样化,有特色,不要千篇一律。另外,辅导员还要尊重新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从实际问题中去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适应能力。当然,这种个体性也要与社会性相结合,马克思在谈到人的存在时就说到:“这种考察方法是没有前提的。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可见,人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既是个体的存在,又是社会的存在。[4]辅导员既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应注重其社会性的发展,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其三,新生适应期辅导员教育方法的选择

(1)导师式教育。新生步入大学,对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不十分了解。然而,他们渴望了解、希望有一位导师能够帮助他们分析大学生活,解决大学生活中遇到的种类问题,引领他们全面的、顺利的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去。因此,辅导员在面对新生开展工作时,首先要扮演好导师的角色,以导师式的教育方式对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需要辅导员掌握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了解大学生的所需所想,能够具有前瞻性的对新生进行引导教育。

(2)差异性教育。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教育前景,再加上扩招学生数量的上升带来质量的下将,致使新生之间的差异较大。尽管他们在高校受到统一文化的影响,硬件设施和教师资源都一样,这种差异伴随着新生大学生活的深入将会越来越明显。有的表现在自律上、有的表现在能力上、有的表现在心理上、有的表现思想道德水平等。因此,辅导员应及时掌握新生的差异,除共性的教育之外,还要开展差异性的教育,有针对性的与新生行一对一、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引导学生正确的了解自己,树立明确的目标,养成良好的习惯,积极的参加各项活动,在体验角色的过程中去积极的适应大学生活。

(3)帮扶式教育。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面对环境的变化,部分新生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主要体现在学习和生活上。辅导应通过新生日常的表现,掌握这部分学生的情况,及时的对其引导教育,进行帮抚指导。如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学籍档案,根据现实需要建立学生之间学习帮扶、辅导员学习帮扶制度,改观学生学风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针对生活困难的学生,建立生活困难学生档案,及时了解这部分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生活情况,遇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抚指导等。

(4)主动预防式教育。大学生有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在哪个阶段的哪个时间点容易出现什么问题,也有共性的规律。因此,辅导员要早发现早预防,不要等到问题发生后再去亡羊补牢。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去一些错误或不合理现象的发生,这就要求辅导员提前主动的做好预防,发现苗头及时制止和消灾在萌芽状态。如安全隐患,辅导员要尝试建立信息员制度,并通过座谈会、年级会等制度主动预防等。

概而言之,辅导员在新生大学适应期的引导教育工作,将对新生整个大学生活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针对新生大学适应期的特点和规律,只要辅导员能够积极主动的开展工作,勇于探索和创新工作方法,就可以引领新生积极健康的成长,充实的渡过大学生活,学业有成。良好的教育开端,也可以促使辅导员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最终把新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课题项目:河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新生大学适应期辅导员工作策略研究”(编号:GH122049)成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92.

[2] 袁本新、王丽荣.人本德育论[M].人民出版社,2007:178.

[3] 杨超.现代德育人本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50-60.

[4] 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4:149-176.

作者:白志贤 黄恒学 张艳萍

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入学教育论文 篇3:

独立学院大学新生入学前后心理及行为剖析

摘 要:大学新生是大学生中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角色的转换期。大学新生入学前后心理及行为以及由此影响他们对大学生活适应状况,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成人成才。通过在独立学院新生的调查表明,新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并不亚于普通高校,但是新生不同程度存在心理落差和适应期长的问题,这都与入学前后心理及行为状况相关。为此,通过入学前的教育前置,结合入学以后的有针对的新生入学教育,全过程把握新生入学前后的行为与心理变化轨迹,尽快帮助他们完成由准大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新生;心理及行为;教育前置

一、引言

大学是青少年人生的重要转折期。大学生从当初参加高考到录取,而后进入大学,最后完成学业,整个过程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期间,所观察的、所接触的、所思考的,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现象,往往影响或主导他们的行为。大学新生是大学生中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角色的转换期,高考、录取和入学前后,心理与行为变化都很大。准确剖析他们的心理与行为,有针对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引导,对于促进成人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新生的心理与行为存在相互关联,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心理与行为是有区别的,心理是内部的主观的观念活动,行为外在客观的物质活动。但是,从心理与行为的实质看,“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受心理(动机)支配的,人的任何心理也都会表现为行为,心理与行为是密不可分的。心理是行为的内在动因,行为则是心理的外在表现”,[1]因此,心理与行为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因此,剖析大学新生入学前后心理状况,需要通过行为方式的调研进行分析。

独立学院大多是从属普通本科高校。独立学院的存在解决了大量高中毕业生无法进入普通高校的问题,“满足了适龄青年求学的要求,提高了整个国民的素质,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势必将长期存在。[2]但是独立学院毕竟不同于普通本科,大学新生虽然选择独立学院,但是要完全认同学校与专业,还需要心理调适过程。

笔者以扬州大学院广陵学院为例,在2016级服装、财管、国贸、会计等4个专业中,随机抽取100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录取情况、录取后的生活以及对进校以后计划,以试图剖析入学前后的心理与行为状况。

二、大学新生入学前心理及行为剖析

高考结束以后,高中毕业生一部分将走上工作岗位,开始其职业生涯,另一部分将进入高等学校,开始其大学生活。从收到大学录取通知到进入大学校园,这段时期属大学新生的空暇期。在经历高考的洗礼后,能够考取大学,对许多新生而言有一种“劫后余生”感觉,他们的心理及行为状况对的大学生活有直接关联。大学新生入学前心理及行为调查、剖析,主要是针对这段时期新生日常行为以及对录取学校与专业的基本态度进行分析,以期为入学以后的新生适应性教育提供参考。

1.入学前大学新生的日常行为状况

入学前大学新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调查主要是了解在入学前的日常的生活、学习、交往活动,以准确把握新生入学前日常生活行为对入学后大学生活的影响。调查内容包括作息情况、活动交往、兴趣爱好,等等。

调查结果显示,高考结束以后,大学新生重新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相对自由地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日常生活也趋于丰富多彩,但是由于处于从中学到大学过渡的“窗口期”,加上家长的相对“宽容”,需要密切关注可能存在的“放任”问题。

首先,生活习惯问题。录取以后的大学新生大多数都保持了正常的生活状态,作息时间较为有规律,注意锻炼身体。调查表明,有81%的学生早起晚睡或者晚起晚睡,这大体符合青年人正常生活作息习惯。但是,也有12%的学生经常熬夜,这部分学生可能对将来入学以后的大学生活作息时间不适应。

其次,社会交往问题。录取以后的大学新生主要交往活动是走访亲戚和同学聚会,其中参加同学聚会的比例达52%,而外出旅游的比例并不如以往想像的高,仅为16%。这表明,高考结束以后,同学之间交往联系成为主要交往活动,活动安排主体是学生自己。但是,学生的自主交往意识较强仅限于原有的同学圈,进入大学后即将面临新的集体生活、新的交往群体,如何引导他们,以适应大学生活,可能需要学校、家庭的认真思考。

第三,兴趣爱好问题。在入学前,大学新生闲暇时间主要的兴趣爱好运动类和电子竞技类,其中运动类兴趣的比例为39%,电子竞技类比例为42%,固定温习课程的学生不多,大多属随机温习;调查显示,只有17%的新生温习以往的英语或数学课程,学习的安排主要是增补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很少有新生会主动预习大学的课程。值得注意的是,电子竞技类活动主要是网络游戏,从兴趣发展趋势而言,有45%的新生兴趣逐渐增加,没有人会不断改变自己兴趣爱好,由此可能导致入学以后部分新生出现入学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

2.对录取学校与专业的基本态度

入学前对录取学校与专业的基本态度调查主要是分析大学新生的基本能力素质以及对录取的高校及专业的认同度,内容包括新生的成绩情况、理想高校、志愿填报、专业选择等方面的信息。

调查结果显示,独立学院的新生的基本能力素质达到普通本科高校的要求,但是囿于社会对独立学院认知,学生存在“挫败感”;学生对录取高校专业认同度相对较高,希望通过专业学习来弥补自己的“缺撼”。

一是对录取高校认同度不高,存在心理上的“挫败感”。独立学院的生源质量与普通本二高校相当,大学新生的基本能力素质都很高,之所以没有录取到普通本二高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考的临场发挥或者志愿填报问题。从高中成绩表现来来看,新生中平时高考模拟成绩高于或者接近录取院校分数的比例达58%,低于录取院校分数仅有12%。因此,大学新生中有近50%的学生对自己的高考成绩是不满意的,他们理想的高校是本二院校,认为自己即将就读的高校与理想的高校存在差距,有近80%学生对录取院校只能采取“既来之则安之”态度,存在心理上的挫败感。

二是对录取专业的认同度相对较高,自主选择专业意识较强。尽管填报自愿期间,对于录取高校的认知有67%的学生是通过学校的官网,并没有认真进行咨询,但是在专业选择上较为慎重。调查显示,在选择专业时,有57%的学生关注的是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和专业的热门程度,有24%的学生由于个人兴趣爱好而选择专业,仅有9%的学生在父母好友的影响下选择该专业。对于录取学校设置的专业,有83%的学生认为专业设置比较合理,专业的社会实用性较强或者基本上能做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对选择专业的认同,表明新生对专业学习充满渴望,这有利于学校引导学生的加强专业教育,重塑学习信心。

三、大学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及行为剖析

新生入学以后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活,如果将入学前的新生称为“准大学生”,那么入学以后,“准大学生”就要开始向大学生角色的转换。通常将大一第一学期称之为新生大学“过渡期”或者“适应期”。这期间,大学新生在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最大的难题是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并不是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而是帮助学生重新认知大学生活,尽可能缩短学生的“适应期”。

大学新生入学后心理及行为调查、剖析,主要是考察这段时期学生日常行为以及对大学生活的计划和安排,来分析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以便于有针对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

1.入学后大学新生的日常生活行为

入学后大学新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调查主要是分析学生日常交往形式、生活消费状况、阅读习惯以及迫切关心的问题,以期了解其心理轨迹。

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生活最大的难题是,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学会自理生活、如何学会自主学习。调查结果显示,从交往关系、消费状况和阅读习惯等视角可以发现,新生日常生活行为存在诸多与大学生活不相协调的方面,需要及时加以引导。

首先,从交往关系来看,大学新生入学以后,尽管交往关系发生变化,但主要交往圈仍是高中同学。与入学前不同的是交往形式发生了变化,网络沟通与手机通话成为主要形式。调查表明,在与高中同学的交往中,网络沟通与手机通话形式占81%,而同学之间的互访仅占13%。新生入学以后同年级交往仅限于同年级集体活动,与高年级进行交往互动的机会较少,新生更渴望与高年级学生交往,以了解学习方法、学生组织工作技巧、交友经验和未来发展方向,其中交友经验是新生最为关注的话题。

其次,从日常消费能力来看,大学新生入学以后消费总体水平一般,大多数新生的月消费在1000元左右,但有四分之一的新生月消费不足500元,需要通过勤工助学或者其他帮扶形式,给予适当资助,另有16%的新生月消费超过2000元,需要通过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会理性、合理的消费。

再次,从阅读习惯来看,在中学期间,在高考下,中学生很少有除了应试以外的阅读,有近一半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入学以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在逐步形成中,调查表明,大学新生的阅读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其中纸质书报阅读占44%,仍属阅读的主要方式,同时电子、网络阅读占到56%,成为大学生普遍认同的信息获取方式。帮助新生处理纸质阅读与电子、网络阅读的关系,也有利于开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

2.入学后大学新生的学习期望与发展规划

入学后大学新生的学习期望与发展规划调查主要是通过了解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态度以及未来发展规划,以分析新生进校以后的对大学学习的适应状况内容包括新生对学习目的的理解、对专业不适合的态度、学习期望值、希望的学校教学与自身能力提升方式、未来发展的思考。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新生刚进校对自己的定位还是准确的,就是通过认真学习,自己的各项能力素质,以利于今后的发展,但是对于学习的期望以及未来的规划,却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新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但是对学习期望存在误区。大学新生入学以后,学习目的很清晰,近乎100%的学生都认同进入大学就是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提升学术知识和拓展自己的视野;在学习方式上,63%的学生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的模式来学习,表明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但是对专业学习效果的预期不尽相同。有37%的学生期望考取各项专业证书,28%的学生期望自己的课程成绩能名列前茅,19%的学生期望能考取从业资格证,也少数学生只求期末考试及格;一旦认为专业不适合,有37%的学生首先考虑的是换专业,也有28%的学生主张在学好现在专业的同时兼修自己喜欢的专业。可见,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认知还不清晰,对专业学习期望值都体现在“考”上,并没有从能力、素质的提升来规划自己专业学习。

其次,新生的发展预期较高,但是对未来规划不尽合理。大学新生入校以后,对自己的将来的发展预期并不是很清晰,有66%有考研意向,希望能够进一步深造,只有16%的学生将来预期进入职业生涯,也有12%有考公务员的意向。事实上到大三以后,独立学院的考研率其实不超过15%,大多数学生还是走上工作岗位,即使有从事研究的,也主要是在应用技术的研发方面,而非纯学术研究领域。因此,大多数新生的求上进的愿望是需要鼓励的,但是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存在矛盾,如何来引导新生,以避免心理上的产生落差至关重要。此外在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方向,担任学生干部似乎是学生公认的捷径,有41%的学生选择竞选班级干部,有32%的学生选择加入学生会,而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兼职并不被学生看重,这可能与学生干部本身的优势以及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有一定的关联,需要加以引导。

四、结语

通过大学新生入学前后心理及行为剖析,独立学院新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并不亚于普通高校,新生入学以后可能产生的行为及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心理“落差”。造成这种“落差”既来有入学前日常生活状态和对录取学校、专业的基本认知程度的因素,同时也有自入学以后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对于自身学习与发展预期的原因。为此,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采取有效的措施,从心理层面以帮助他们完成由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身份转变。

从大学新生接到到录取通知单到进入大学之前,这是新生行为与心理变化的重要“窗口期”,建议高校协同社会、家庭,适当将新生入学教育前置,提前介入新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所谓大学新生教育前置就是“将部分入学以后进行的新生教育的内容前置到大学录取与入学之间的‘闲置’期完成”。[3]通过入学前的教育前置,结合入学以后的有针对的新生入学教育,可以全过程把握新生入学前后的行为与心理变化轨迹,从而有效缩短大学新生的“适应期”,尽快完成由准大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当然,通过剖析大学新生入学前后心理及行为,有针对地通过教育前置或者新生入学教育,这里面还涉及到具体的方法问题。入学前的大学新生从法律意义而言,其身份还不是真正的大学生。通常意义而言,大学生是个笼统的概念,包括准大学生、新生和大学生,而后两者是属“在依法成立或国家法律认可的高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规定条件具有或取得学籍,并在其中接受教育的公民,是已经经过注册、正式取得学籍、尚未毕业的学生”。[4]因此,在教育前置过程中,不能强行干预到入学前大学新生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而是在调研新生入学前心理及行为状况的前提下,通过积极引导和多元协同的方式,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新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黄红,张佩珍.大学生心理行为指导[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24.

[2]荆光辉.独立学院发展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2.

[3]闫海水.大学新生教育“前置”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88-90.

[4]祁占勇.高等学校法人内部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29.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作者:闫海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效课堂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论文下一篇:人文精神渗透高中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