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生活与三会一课

2022-12-06

第一篇:组织生活与三会一课

学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一课有感

李冬梅老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专题中讲到,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的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在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兴趣的、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从课堂的气氛中感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收获,听完了专家讲座,又回顾了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觉得受益匪浅,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关于课堂的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尽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这一点不仅需要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精心策划教学策略,还需要在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智的调整、施用教学策略。

由于我们是农村学校,学生平时接触电脑的机会少,而在校学习课时少,所以遗忘很快,基本上上个周学的内容到下个周就忘得差不多了。为了能很快进入新的教学内容,我一般都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导入。

二、关于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与兴趣有一种直接的、本原的关系。激发学习动机就是让学生做他们感兴趣的事。也就是说,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融入

学生的兴趣中。教师课前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采集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熟悉的主题为背景,将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进去,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内容。

但是,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还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比如李老师所讲的课堂动态生成问题,“课堂的组织与引导不仅要按课前的预设进行,更重要的是解决课堂动态生成。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思维,应该成为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由于很多学校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都是由其他教师兼职,课程本身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教师教学得过且过,学生学习马马虎虎,基本上都是教师讲解、演示,学生练习;教师再讲,学生再练的模式,哪有什么课前预设,更何况动态生成?另外,农村教学设备简陋陈旧,教师本身专业知识欠缺,操作水平较低,也使得教学中不敢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上课基本按教材内容按部就班,没有丝毫的拓展。作为教师,在学习了专家讲座后,我觉得自己首先要解决的是提高个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只有自己能应用自如了,才有可能在教学中灵活调整教学策略,随时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让课堂的组织与引导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而上级主管部门,也应加大教育投资,改善学校的软硬件环境建设;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重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不要让它名存实亡,使农村孩子真正享受到信息技术的好处!

第二篇: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

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

一、教材分析

《体味文化》是新课改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的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要,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3、了解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感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依据】因为“文化是什么”贯穿整课书的知识点,是本课时的最基础的问题,所以确定为重点。

2、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依据】因为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确定为难点。

四、教学方法

1、探究式学习法

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便让学生学会学习。

2、讲授式教学法

因为本课时涉及许多理论性比较强、比较抽象的知识,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将传统的讲授法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这才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3、讨论式教学法

本课时的探究活动设计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讨论问题,通过学生进行讨论,自主生成知识,深刻理解知识,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1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然而“熟知并非真知”,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钱钟书,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 (区别文化和经济政治,通过钱钟书的一个问题引入文化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二)新课讲授

第一框 体味文化(从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从现象)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师: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你能举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什么是文化活动吗?在假期你参加过哪些文化活动?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他们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家有家庭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学有校园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比如:东方用筷子西方用刀叉,东方聚西方分),穿衣有“服饰文化”(比如中国唐装,日本和服),,住房有“建筑文化”(比如古代有宗教建筑、园林、宫殿、楼阁,现代北京四合院)出行有“旅游文化”,晚上有“网络文化”,而这些都属于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师:那同学们再思考:这些文化现象是不是只存在今天,千年前那些前辈们,你们猜猜看,他们有文化生活吗?大概是怎样的呢?(设置悬念,学生探究)

(学生思考并回答)

个人:当我们还在母腹中时,就已通过胎教开始接受文化的洗礼;出生后,又在咿呀学语中接受父母传递的文化信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听的音乐歌曲、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书刊杂志。社会:龙文化-儒家文化-信息高速公路社区文化

校园文化(黑板报、桌凳、宣传栏、校报) 企业文化-快男 网络文化,这又证明了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文化各具特色

师:生活在农村和生活在城市文化生活一样吗?比如在都市、乡镇、偏远的村落

3、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师: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繁华的社会,用我们雪亮的眼睛来窥视着种种文化现象。在我们的校园中,将要进行什么样的文化活动?(校文艺演出、学校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结合教材P8页总结。

2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过渡:我们在日常用语中会说:你真有文化或是你这人咋这没有文化呢?在这里,我们把知识等同于文化,文化就是知识,有知识就是有文化。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我看到有的同学摇头)那究竟什么是文化,让我们在生活中细细体味,来真切感悟“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

[本环节设计意图]

(本环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什么是文化) 【过渡】

既然我们从生活中能够感悟什么是文化,那我们文化生活中式如何定义文化的,特点有哪些,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师:把握文化的内涵,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的词语:(1)人类: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与人类直接相关的,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人是文化的主体。那么我们来反思一下,除了我们人类,别的物种朋友具有这些活动吗?牛弹琴?猪跳舞?疯狂的石头?猴子创造文字?(学生气氛活跃起来,归纳出);

(2)区别与经济、政治现象 ,作为社会现象区别与自然现象

(3)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精神活动如: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精神产品如:思想、理论、科学、文学、艺术等,都是文化。

练一练: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⑨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结合定义分析的第一点,得出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 请同学们看课本P7两幅图,思考:文化在这里体现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相对于那位西装革履的青年来说显得更有文化。因此,这里的文化体现为一种文化素养,那这种文化素养是不是和我们与生俱来?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同学们要注意啦,你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体现出你是否具有文化素养,可别被人说没有文化,没有素养哦!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举例说明:龙泉塔、墨子鲁班博物馆等等 (4)本质:是精神现象。 (注意是不同于纯粹的经济、政治现象)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看电视、电影或者小说的时候,被其中的某个场景感动的热泪盈眶或者热血澎湃,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并回答)电视、电影、小说他们都是文化形式,我们被感动,那说明这些文化具有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感染我们的情绪,甚至为我们提供精神动力。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本环节设计意图]

(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让学生判断区分文化政治经济的区别,并总结分析出文化的特点)

4 【过渡】

研究文化不仅要关注他的含义特点,更重要的是他的产生能够带来哪些作用,对国家多社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三)文化的力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本环节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对文化的力量的一个总的介绍,同时也是本框内容的升华让学生明确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教师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本环节设计意图] (明确文化的涵义以及所发挥的作用,感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六、板书设计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不同文化。

3、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的特点

三、文化的力量

七、分层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5 3.下面对文化的理解正确的有(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在有人类社会之前 就有文化③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④文化是 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没有一个城市能像南京那样清晰地展现中国历史的轮廓和框架。南京的每一处古迹都 带着浓厚的文化色彩。这说明( ) A.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脑

B.人类的精神产品要通过一定物质载体来体现 C.一切物质现象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D.人们的文化素养都不是生来就有的

5.人民网载文指出,构建思想道德防线,关键在抓教育,要重视经常性的教育,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强调抓教育 是因为( ) A.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B.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文化的形成 C.教育是塑造人们文化素质的物质力量 D.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8.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造 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 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这说明( )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文化就是人类的全部精神产品 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 非选择题(选做题)

11.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热播中,一个正在看动画片 《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小男孩,当看到灰太狼的阴谋即 将得逞,将要吃掉喜羊羊的时候,出于义愤,一时激动, 竟然拿起自己的心形塑料玩具,用尖角狠狠地砸向灰 太狼。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卡 通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1)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属于文化范畴吗?为什么?

(2)材料反映出文化的哪些特点?

八、教后反思

本节课由于是文化生活第一课,对整个教材和学生今后的学习都起着一个很强的引领作用,所以关键是首先要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结合高中思想政治时政性强的特点,在讲授该课时首先使用了枣庄本地的特色文化来引领学生对自己身边的文化形式有一个直观并系统的理解,提起学生对研究文化特色和形式的兴趣。通过展示,效果较好。不过在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的特征是由于较为难理解,用的材料较多,耗费的时间较多,有点影响整个课程的进度。引以为戒。

九、使用说明

1、本节课的特点是:主要选取了学生身边能感受到的文化元素来进行学习

2、学习第一部分“文化万花筒”,建议采用交流学习的办法,引导学生区思考身边的文化元素优哪些,并且存在什么特点

3、学习第二部分“文化是什么”,建议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从材料中总结文化的内涵。

4、学习第三部分“文化的力量”,建议采用分类分析的方法,从个人和国家角度引导学生去理解,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从而凸显出文化的这种精神力量。 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AAC

(二)主观题: (1)属于文化范畴。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 动及其产品。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文化产品。

(2)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文化产品。

②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

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卡通形象已经 深入人心,并影响人的行为。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动画片 《喜羊羊与灰太狼》以电视为物质载体向大众传播文化产品。

第三篇:组织生活“三会一课”制度

为加强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根据党章规定,特制定本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即: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和党课。“三会一课”制度是我党总结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建立的有效的组织生活制度,是党的组织生活最基本的制度。

1.党员大会制度

(1)主要内容

传达,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指示,并结合本支部情况,讨论制定贯彻执行的计划和措施;讨论和通过支部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对支部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审查和监督;讨论接收新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讨论决定对党员的表彰和处分,处置;选举支部委员会和出席上级党代会的代表;讨论决定其它需要同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决定的重要问题。

(2)会议准备

由支部委员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确定支部大会的议题,并将会议内容,要求事先通知全体党员。一般要有本支部半数以上的党员参加方有效。根据会议内容的需要,有时可以吸收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列席会议。

(3)大会决议

支部委员会把准备付诸表决的问题提交支部大会,组织党员进行充分酝酿讨论,然后按照规定的表决方式进行表决,形成决议。

(4)会议次数

支部大会一般每季度召开1次,未设立党小组的每年不得少于5次。会议由党支部书记主持,支部书记因故不能到会,由支部副书记主持。

(5)会议记录

每次举行支部大会,都要指定专人做好详细记录。详细记载会议时间,地点,主持人,到会人员姓名,缺席人员姓名,会议议题,每名党员的发言内容,决议的内容及表决情况。会议记录要认真保管,存档备查。

2.支部委员会议制度 (1)主要内容

研究贯彻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决议,工作部署;研究支部工作计划、总结,统筹安排支部成员民主生活会;分析研究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制定教育措施;研究如何围绕业务工作,做好党员和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发展党员工作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研究"创先争优"工作,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处理违纪问题;研究需要提交党员大会讨论的有关问题,并提出初步意见。

(2)会议次数

支委会一般每季度召开2次以上,如遇紧急事情需要研究,可随时召开。必要时也可召开支委扩大会议,吸收党小组长和有关党员参加。

(3)到会人数

支部委员会决定重要问题时,到会支部委员必须超过支部委员人数的半数才有效;如遇重大问题需要作出决定,能到会的委员又不超过半数时,必须召开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决定。

(4)会议记录

为了正确贯彻支部委员会决议,决定,召开支部委员会议应由专人做好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会议时间,地点,主持人,到会人员姓名,缺席人员姓名,会议议题,支部委员的发言要点,会议决议及表决情况。会议记录要专人保管,存档备查。

3.党小组会制度

(1)主要内容

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支部的决议,讨论贯彻支部决议的具体措施及每个党员应承担的任务;党员汇报思想,工作,学习和执行党的决议的情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根据支部的统一安排,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分析群众的思想状况,研究如何做好群众的工作;研究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推荐发展对象,评选优秀党员,讨论对党员的处分等党务方面的有关工作。

(2)会议次数

党小组会一般每季度召开3-4次。如支部有特殊任务,次数可适当增加。

(3)会议记录

每次举行党小组会,都要指定专人做好记录。详细记载会议时间,地点,主持人,到会人员姓名,缺席人员姓名,会议议题,每名党员发言内容。会议记录要认真保管,存档备查。

(4)注意事项

开好党小组会注意抓住三个环节:一是会前要与支部书记或有关委员沟通情况,确定内容,方法,通知党员做好准备;二是会中要抓住中心内容开展讨论,力求做到思想统一;三是做好记录,会后向党支部汇报。

4.党课制度

(1)主要内容 系统地讲解党章,党的基本知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党员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2)党课教员

党课一般由同级党组织中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党员干部主讲,也可聘请上级党组织的党员领导干部,或党校教师讲课。

(3)党课次数

党课教育一般每年2次以上。在实施中,可根据形势任务的需要,相对集中使用党课教育时间。

(4)注意事项

党支部组织党课教育,应制定党课教育计划,安排好党课时间,讲课教员,党课内容。课后,要组织讨论或测试,消化党课内容。

第四篇:三会一课 组织生活会

组织生活会

组织生活会,主要指党员在支部、党小组以交流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主要形式的组织活动制度。支部书记和委员除了参加党小组(或支部)党员组织生活会以外,还要专门召开支部委员会的组织生活会。这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有效地增强党内团结,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正确贯彻执行的重要措施。因此,这里着重介绍支部委员会的组织生活会。

(一)会议的必要性

支部委员会一班人在工作中接触比较多,平时在思想上、工作上难免产生不同看法和意见。因此,定期召开支部领导班子组织生活会,就思想、作风和工作上的问题互相交换意见,谈心通气,开展必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互相帮助,互相监督、总结经验,统一思想认识,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它有利于支部一班人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有利于端正党风,增强团结,密切党群关系,有利于加强集体领导,不断改进领导工作;有利于加强党支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会议的原则

组织生活会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的方针,充分发扬民主,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增强政治性和原则性。会议应围绕议题交流思想认识,总结经验教训,以以诚相见、与人为善的态度开展批评,达到统一思想,增强团结,互相监督、共同提高的目的,防止把会议开成单纯的汇报工作或研究部署工作的会议。

(三)会议参加对象

参加对象应为支部委员会全体成员,如有必要可邀请同级行政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同时,可请上级党组织派员参加,请有关党小组长或党员骨干列席。列席人员可以发言,提出批评和建议。

(四)会议时间安排

支部委员会组织生活会一般每年两次;上半年的组织生活会应在七月底前召开;下半年的组织生活会应在翌年一月底前召开。如有必要,可适当增加组织生活会的次数,遇特殊情况需要延期召开的,应经上级党组织同意。

(五)会议基本内容

1、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本组织决议的请况。

2、加强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维护“一班人”团结,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

3、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清正廉洁,遵纪守法,端正党风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情况。

4、坚持群众路线,改进领导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

5、其他重要问题。

(六)会议工作程序

1、做好会议前的准备

1)根据本支部、本单位中心工作或支部班子成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上级党组织的要求,确定重点议题。

2)提前十天将会议日期和议题通知应到会人员,使其做好准备。

3)提前一周报告上级党组织,以便上级党组织派人参加。

4)支部班子成员在会前要交换意见,沟通思想。

5)听取或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2、开好会议

1)组织生活会由支部负责人召集并主持。

2)通报上次民主生活会提出的问题的整改情况。

3)通报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4)主持人要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引导大家畅所欲言。5)围绕会议议题,与会同志充分发表意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6)因故缺席人可以提交书面发言,书面发言由主持人在会上宣读并列入会议记录。

7)在会议上对检查和反映出来的问题应由支部解决的要积极制订改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需要上级党组织帮助解决的,应在会后向上级党组织报告。

8)如有必要,上级党组织要委派负责人员参加,给予会议以具体指导。

9)专制会议记录本,并认真作好组织生活会的会议记录。

3、会后工作

1)会后十天内,要向上级党组织报送会议情况的书面报告和会议记录。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情况,检查出来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对上级党组织的建议和意见等。

2)主持人或由主持人委托出席会议的其他同志将会议情况和批评意见转告缺席人。

3)对会上提出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措施。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要将整改措施用适当的方式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4)与会人员必须遵守保密纪律,需要保密的内容,不得外泄或扩散。对违反保密纪律的人,应视情节轻重给予必要的处理。

5)对未经上级党组织同意而不按时召开组织生活会的支部主要负责人以及无故不参加民主生活会的班子成员,应给予批评教育。

(七)会议注意事项

1)要认真做好会议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尤其是要根据本单位的工作和支部班子的实际,确定好会议的中心议题,突出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防止中心大多,议题不明,发言东拉西扯,漫无目标,不能真正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

2)对班子或同志中存在的问题,既要本着坦诚恳切的态度,做到对事不对人,把问题讲清楚。又要坚持揭短不怕痛,打开窗户说亮话,防止轻描淡写,浅尝辄止,或者言不由衷。

3)组织生活会制度是党组织活动中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这项制度,切忌随便变更日期,一暴十寒。

支部班子成员除了过好班子组织生活会以外,还要无条件的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支部或党小组的组织生活会,接照组织生活的要求,积极参加学习、讨论,如实汇报自已的思想和工作情况,诚恳接受支部和小组分配的任务,接受组织的教育和监督,切忌自觉或不自觉地以领导者自居,动辄作指示提要求,把生活会变成布置工作的会议。

第五篇:党内组织生活规范“三会一课”制度落实的通知

各党总支,支部:

“三会一课”是党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是党的基层组织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对于健全党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严肃党内组织生活,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党内有关规定,现就规范“三会一课”制度落实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

单位党员领导干部无论职务高低,都要率先垂范,自觉服从安排,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所在单位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党员领导干部在参加支部“三会一课”时,要积极发言,引导党员畅所欲言,会议结束时要作简要点评。各党支部书记作为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要切实履行好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主动召集支部党员干部参加支部各项活动,合理安排活动时间,确保让所有党员都能正常参加支部活动,坚决防止“搞形式、走过场”的做法,保证“三会一课”制度落到实处。二、严格“三会一课”召开程序。

“三会一课”制度由党支部全面负责,按会议形式的不同分别由党支部书记、党小组组长、支委会负责召集。(一)党员大会。党员大会由支委会召集,每季度召开一次,必要时可随时召开。会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

1.召开支委会,讨论和通过党员大会的议题、日程和时间安排。

2.支部书记或组织委员将拟召开党员大会的时间、地点和议题,于会议召开前三天书面报告上级党

(工)委。

3.组织委员在会议前一天将会议时间、地点、议题等内容通知到党员本人(包括组织关系在本支部的流动党员),并将会议通知结果和预计到会情况报告党支部。

4.支部党员大会由全体党员参加,根据内容需要,可以吸收非党干部或入党积极分子列席参加。

5.党支部将会议所需资料、数据等准备就绪。

(二)支部委员会。支委会由党支部书记召集,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必要时可随时召开。会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

1.支部书记收集、整理并确定支委会议题,支部委员也可向支部书记提请召开支委会就某议题进行研究。

2.支部书记或组织委员负责将会议时间和主要议题通知全体委员。

3.支委会由全体支部委员参加,必要时可吸收党小组长或有关党员参加。

(三)党小组会。党小组会由党小组长负责召集,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党小组长会前一天将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通知本小组每位党员。

(四)党课。党课每季度至少一次,并报上级党委备案。党课计划制定及实施主要由组织委员负责;宣传委员负责联系授课人员,一般由党支部书记和单位党员领导授课,也可邀请上级领导及党员先进典型人物和具备授课能力的支部委员授课,每年至少有1次是单位党员负责人的廉政党课。每次党课要认真做好记录,授课情况报上级党组织,相关资料支部存档备查。一般情况下,党课可以与党员大会一并组织、依次安排,分别记录。

三、健全制度加强管理。

一是党支部必须坚持党员大会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支委会议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党小组会议每月召开一次以上,党课每季度召开一次。二是严格“三会一课”考勤制度,因故不能出席的必须履行请假手续,考勤情况纳入党员积分管理,对无故不参加组织活动的党员,党支部应及时提醒并给予批评教育。因病长期休养的党员,参加“三会一课”活动确有困难的,党支部可指定专人向其传达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保持经常联系。三是各党支部要建立会议记录制度,使用统一样式的“三会一课”记录本,安排专人(一般为组织委员)认真做好会议记录,要如实记录支部会议内容,资料由支部组织委员负责收集整理,每年年终装订成卷,归入档案,由组织委员负责保管,组织委员如有调整,档案资料在支部书记监督下交接,新、老组织委员和支部书记在档案资料上签名盖章。四是会议形成的决议,应确定有关支委会成员负责检查落实,并向书记报告执行情况。五是“三会一课”活动必须单独召开,不能用业务会议或其他工作会议代替。中共****

20**年*月*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iso9001中英文下一篇:在职研究生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