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护士心理健康

2022-08-12

第一篇:影响护士心理健康

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影响因素及对策

职业性质的工作和环境是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精神科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具有较高的应激危险性,工作难度大,应激强度高,易引发心理问题。因此,了解影响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压力,更好地促进精神科护理的持续发展。 1 工作压力产生及表现 1.1 社会因素

1.1.1 社会心理支持不足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无论在医院内部还是社会上仍存在轻视护理工作的现象,加上人们对精神卫生工作认识的不足,对精神科病人存在偏见甚至歧视和排斥,在精神病医院工作的护士同样也存在一种被歧视的感觉;同时工作环境差、医疗设备简陋、非护理性工作多,认为护士就是简单的给病人输液、发药,对精神科护理工作存在误解未得到社会和病人家属的认可和尊重,挫伤了护士的工作热情,使其感觉前途渺茫、无成就感,产生自卑、消极、悲观心理。

1.1.

2 市场经济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与效益好、收入丰厚的一些综合医院相比,精神科护士的工资及福利待遇低,超负荷的劳动强度得不到相应的报酬,经济收入与所承受的高风险不成比例,使其产生失衡感。

1.1.3

工作职位竞争的压力

随着医院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医疗卫生技术的飞速发展,由于下岗或转岗问题的存在,且呈逐渐上升趋势,护士的竞争意识增强,精神科护理范围也在不断扩展,知识相互渗透。护士的学历和技术水平不能满足护理模式转变的需要,迫使护士在完成紧张的工作之外,还要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工作需要;晋升、晋级等给护士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使护士长期处于高度压力工作状态,心理负担加重。

1.2.

1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精神科护士从事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是一种处于特殊领域中从事护理工作的群体。有关文献报道,精神科护士遭受病人的攻击率为98.47%,既要提防被病人攻击,还要防止病人发生意外;精神科病人多不能正常表达躯体感受,在妄想支配下易发生自杀、伤人、潜逃事件;再加上精神科病人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各脏器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病人突然死亡,也给护士造成了许多心理压力。

1.2.

2客观形势使护士产生压力

医院要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护理管理者必须高标准、高要求。当精神科病人思维及行为紊乱、治疗护理不合作时,护士应及时采取保护性约束及强迫性治疗。由于病人家属缺乏精神卫生知识,对护理行为不认可,使医疗纠纷投诉增加;再加上举证责任倒置,更增加了医院的压力,迫使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必须恪尽职守、精心细致。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使护士在工作中经常受到挫折,易产生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一旦出现难以避免的事件、面对社会及家人的不理解,护士精神科护士产生更加严重的疲惫心理。 1.3

人际关系

1.3.1

护患关系

由于精神科病人大多存在自知力缺失,否认自身疾病,依从性差。护士在护理精神科病人时强制进行,护患冲突明显增多,护士常遭到言语辱骂或暴力攻击。另外,由于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也导致护患关系紧张,护士既要完成必要的技术性工作和繁重的生活护理,还要保证病人的安全,这种包括心理、生理和文化照顾在内的全面护理,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会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1.3.

2 医户关系

医生是医院的主体,部分医院出台各项制度,医生具有绝对优势,护士的贡献未被社会完全承认。甚至有个别医生不尊重护士,挫伤了护士的积极性,使其不能从工作中体会到自我价值及满足感和成就感,导致其心理不平衡,产生悲观、失望、抑郁心理,从而影响医护间的密切配合和护理质量的提高。 1.

4 个人因素 1.4.1

心理健康知识缺乏

多数护士上岗前未接受过专门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不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平衡、调节和完善,造成对心理的易感状态,内心矛盾加剧,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问题躯体化;再加上对精神病症状知识掌握不好,对病人产生厌倦、恐惧心理,使其产生较大的压力。

1.4.2

角色冲突带来的压力

护士在工作和家庭中扮演者着多种角色,例如:对夫妻关系、子女、老人赡养、经济问题等处理不当,易使护士产生心理压力;同时,护士还承受着因月经、怀孕、分娩、更年期等生理变化而带来的心理问题,特别是精神科护士在妊娠期间担心躁动病人带给自身的不安全,且其家人也不支持,使护士产生更多的压力;再者有些护士担心自身健康可引发焦虑情绪,增加心理负担。 2

对策

应对是人们对压力源的适应性反应,是对内部或外部的调整或解决。国内学者调查显示,当护士面对职业压力时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可以缓解情绪衰竭。由此可见,勇于面对并解决问题能有效地预防和解决护士的工作疲溃感,不是单纯的个人压力问题,而是个人、社会与职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必须进行以下3个方面的综合干预。 2.1

个人层面

2.1.1

注重自我内部调节

精神病区环境特殊、工作压力大、护士应调整心态,加强修养,努力学习心理学和行为学知识,提高自己面对不良刺激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我疏导、自我调节技巧。同时,护士对护理工作应有清醒的认识,护理服务需要艰辛的付出,在工作环境中善于与病人沟通,密切观察病情,吸取经验教训,尽可能的减少压力因素的干扰。当产生负性情绪又没法调解时,要积极寻找正确的途径和方式宣泄,并寻求支持,主动向同事、家人、亲朋好友倾诉,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以释放和调节情绪,保持稳定心态。正确处理工作、学习、生活方面的关系,增强自信心,培养健全的个性,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努力适应工作环境。

2.1.2

提高业务素质

精神科护理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理论的科学,随着精神科护理范围的扩展,精神科护士的角色越来越多,现行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要求护士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因此,精神科护士应自觉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掌握精神医学知识、精神科护理知识和丰富的边缘学科知识。在专业方面要拥有自信心,取得病人的信任,减少紧张、焦虑情绪,改变社会对精神科护士的看法,维护尊严。

2.1.3

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精神科病人由于大脑机能失调,护士要正确的对待其言行,勿以道德标准衡量,对病人持友善、宽容、诚恳、希望、接纳的态度,应用沟通交流技巧,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性关系。 2.2

组织层面

2.2.1

完善病区安全设施及科室人员配置

为解决精神科护士存在的心理问题,首先要完善病房的安全设施,病房内设独立的医护人员通道,定期进行环境安全检查;同时,医院管理都要尽量保障精神科护理人员配备,改善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合理、有序的安排班次,保证中班、夜班双班制,对重症病房加强人员配置及环境设置,充分考虑精神科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安全,保障护士及病人的人身安全。

2.2.2

重视风险意识,法律意识教育

临床护士更多考虑尽快解决病人健康的根本问题,而忽视了潜在的法律问题。因此,护理部要组织护士学习《理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让其认清自己的义务及病人的权利,是护士对每个护理行为可能产生的法律关系及后果要有预见性,并认真观察病情,及时准确地记录病人的病程。让护士学法、懂法、守法,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充分保障自己和病人的合法权益,保证护理质量。

2.2.3

注重职业防护,减少职业性危害

护理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精神科护士的职业防护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管理方法,明确客观存在的有害因子。为不合作病人进行治疗时,应对其进行适当保护,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在保证病人有效治疗的同时,尽可能的避免医护人员受到伤害;对妊娠期护士尽量给予照顾,解除其后顾之忧;组织护士学习简单的防身术及病人的沟通技巧,提高精神科护士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精神科男护士,有效地应对护理工作中的突发事件,消除恐惧感和盲目性,减轻工作风险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2.2.4

管理者和同事应给予支持

发生护理缺陷事故和遭受病人攻击后,精神科护士心理压力很大,此时管理者应及时通过支持、鼓励的方式,促进精神科护理群体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医院的方针政策、组织氛围、管理者和同事的支持均对护士职业压力有所影响,能够预防或缓解职业倦怠。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理解、关心、爱护护士,同时还要正确运用激励机制,鼓励护士参与管理,并侧重正性激励;另一方面要做好负性激励因素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使护士从根本上认识到医院发展和自我提高的必然需要。对缺陷事故的事后调查,要从指责犯错误的个体转变为视错误为促进安全性的机会。通过系统分析事件,信息共享,达到提高护士警觉性,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目的。 2.

3 社会层面

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营造融洽的工作氛围。社会支持是指在应激状态下,个体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心理和物质上的支持或援助。它可以对受压力的个体提供帮助,以便使其维护良好的情绪体验。因此,在提升护理制度改革的同时,各级医疗卫生部门及全社会都应从根本上重视精神科护理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对康复期的精神科病人或病人家属进行全力和义务宣传,增加其对护士工作的理解和尊重;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对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加以宣传,引导人们科学的认识和理解精神卫生知识,理解和尊重精神卫生事业和精神科护士,以激发精神科护士的自豪感、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何贵荣,李小妹,顾炜,等. 护理工作压力源及压力程度的研究状况[J]. 护理学杂志,2001,16(11):70~702 [2]

刘增恒. 身心医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教育出版社,2000:52.

第二篇:护士长非权力影响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对护士长的非权力影响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应用进行探讨。方法:对2010年2月到2012年1月间某科室的临床护理记录资料以及工作业绩表现等进行回顾分析,护士长在日常护理管理中充分发挥非权力影响因素,并与2008年2月到2010年1月间的业绩表现相比较。结果:护士长在日常管理中应充分应用非权力影响因素,护理工作业绩有很大提高,与之前相比护理管理水平提升明显。结论:护士长在日常护理管理中应多应用非权力影响因素,以促进科室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护士长;非权力影响;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96-02

管理者对下属的影响力主要有权力影响与非权力影响,权力影响往往带有强制性和控制性,而非权力影响则是管理者自身表现出来的行为或素质对下属的影响力,是管理工作顺利完成的保证。护士长是科室护士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日常护理管理工作中应注意应用非权力影响去影响下属,以提高整个科室的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本文对护士长在日常护理管理中应用非权力影响的作用和策略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2月到2012年1月间内一科的护理工作报告以及业绩表现等作为观察组的研究对象,选取2008年2月到2010年1月间内一科的护理工作报告以及业绩表现等作为对照组的研究对象,其中2008年到2012年,内一科护士长为同一人,内一科护理人员共30名。

1.2方法:护士长在日常护理管理中应用非权力影响对护理科进行管理,主要包括:(1)发挥护士长自身的品格魅力,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管理中;(2)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增强组织指挥能力、决策协调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等;(3)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护理技术;(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尊重下属。

1.3比较方法: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的工作报告和业绩表现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两者的差异。

2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业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护理业绩,观察组的护理质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护士长自身的管理能力增强,与科室护理人员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护理工作的效率得到提高。

3讨论

护士长的非权力影响在日常护理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本次研究中也能够看出,在护士长应用非权力影响对科室进行管理后,其管理工作水平有了明显提升,护理质量也随之上升,这说明护士长在日常护理管理工作中应多应用非权力影响。护士长应用非权力影响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充分发挥护士长自身的品格魅力。一个人的品格包括其品行、作风、道德、人格等多个方面,而这些内容通过日常言语和行为得到表现。拥有优秀品格的领导者会对下属产生很大的影响,并成为下属学习的榜样,尤其是护士长,若护士长拥有十分优秀的品格,护理人员会以护士长为榜样,且会对护理工作充满敬意。因此,护士长自身的品行一定要端正且心胸开阔,在日常处理相关护理问题时要本着公正公平、实事求是的原则,平等对待每一位下属。护士长还要在护理人员中树立起优秀护士的良好形象,影响带动科室护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修养,向患者展现医院与科室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群体形象。此外,护士长在日常护理管理中还应展现自己亲和的一面,以增强科室护理团

第三篇: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

王素文吕中辉

本文从锻炼心理学的角度,就近年来国内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领域中的一些研究热点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其最新进展做一研究评述。

1、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

1.1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参与者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锻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焦虑、抑郁类心理疾病,决定体育锻炼产生良好心理功效的主要因素有:喜爱锻炼并感受到锻炼的乐趣、选择中等活动强度、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20-30 min、每周3 次或3 次以上和有规律地坚持锻炼;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只有坚持程度、喜爱程度和锻炼时间三个锻炼维度对心理健康有显著性的独立贡献,而锻炼次数、选择强度和主观感觉三个维度则没有显现出独立于其它维度的贡献。健美操锻炼能够提高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持续10 周的60 min 中等强度的健美操锻炼产生的效益最为显著。健美操锻炼的时间因素对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作用,而强度因素对心理健康方面有显著作用。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中的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等问题存在负相关关系。师范大学生经常锻炼群体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高于非经常锻炼群体,呈非常显著性差异。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促进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和治疗心理疾病。参与课余体育锻炼能够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要好于不经常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减轻肢残人对身体健康的担忧,提高对自身身体活力认识的功能;体育锻炼虽不能改变肢残者对身体吸引力的认识,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身体自我价值感,并显著提高对整体自尊和生活满意感的积极评价,尤其对有运动经历的肢残运动员比普通肢残者表现得更为突出。体育锻炼能够对肢残者整体自尊、生活满意感产生较为显著的积极影响。

1.2 体育锻炼项目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不同项群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应不存在显著差异。选择集体锻炼形式和锻炼类型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效应更为突出。

1.3 体育锻炼强度、运动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运动强度对提高中学生的自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程度因体育锻炼强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所产生的心理健康效应明显优于小强度和大强度;中等偏下运动量对女大学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运动量和锻炼持续周期在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上交互效应显著,锻炼持续周期在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上有显著的主效应,不管锻炼持续周期如何不同,运动量对焦虑因子都有影响。运动量在抑郁因子上的主效应不显著,但运动量与锻炼持续周期在抑郁上交互效应显著。不同的运动量组别对大学生的体、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因子等有显著性差异。

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只有适宜的体育锻炼才能促进心理健康,相反,如果所采用的锻炼方法和手段不科学,不仅会损害身体健康,而且还会给心理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心理耗竭和锻炼依赖性。心理耗竭是指锻炼者在锻炼中因长期无法克服的运动应激而产生的一种耗竭性心理生理反应,是一种锻炼心理症状。该症状不仅会损害锻炼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直接导致其退出锻炼;锻炼依赖性是指锻炼者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的一种心理和生理依赖,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有积极锻炼依赖性的人能够控制锻炼行为,在运动后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消极锻炼依赖的人在锻炼后往往会产生更多的应激、抑郁、焦虑和愤怒等情绪体验。

3、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不足

尽管目前锻炼心理学的科研和学科的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锻炼心理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锻炼心理学理论体系尚未完善

锻炼心理学是随着运动心理学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研究健身活动领域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但是具体到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则是众说不一,从目前国内各种研究成果来看,锻炼心理学的内容多是取自运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而且说法不一致,体系也各不相同,还没有建立根植于本土的锻炼心理学理论体系。

3.2 锻炼心理学学科高素质研究队伍建设

加强学科研究队伍的建设是影响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按照锻炼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内容组建研究队伍,锻炼心理学的研究队伍需要由以下几方面专业训练的研究者组成: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运动学、统计学、体育学等。锻炼心理学是交叉学科群,从某一个单一学科角度去研究体育学会受到学科局限,不能获得全面、系统的认识。

3.3 研究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

目前,对体育科研方法的研究比较少,锻炼心理学还没有比较独立的成体系的研究方法,大多数研究成果仍完全套用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4 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落后

目前,我国有较为完整的运动心理学和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但还没有一本体育锻炼心理学,这给体育锻炼心理学的教育、体育锻炼指导人才的培养带来了诸多不便,锻炼心理学教材建设已经严重滞后。综观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在锻炼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研究成果,进步是全方位的,研究的总体水平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致使研究质量和水平亟待提高。张力为2004 年提到的心理学研究问题:没有研究假设、论述过多实证过少、统计方法过于简单、撰写格式不够规范,至今仍基本一致。欲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我们需要重视张力为的五点建议,即重视理论假说、追求因果关系、探索第三变量、引入多元统计和利用先进技术。

第四篇: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作为社会对人类健康观念的重新认识的一种结果,心理健康问题为人们普通关注是与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社会越发展,文明程度越高,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意义也就越加突显。心理健康对在校生的成长有着广泛而普遍的意义,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现就教师心理状况对学生的影响谈几点个人肤浅的看法:

教师给学生的影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有过这样一段话:“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发展和形成,只有个性才能养成个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注定了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同时又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榜样和心理保健医生。

富有同情心的教师,能更好地与学生共享喜爱和感情,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长于激励、生动活泼、热心于自己学科的教师,课堂上更能控制学生活动,教学工作较为成功,学生学习具有更大的创造力,善于培养更多的探究性的人才。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愉快而安详、沉稳而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热情、豁达、诚恳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和蔼、真诚的语言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时时处处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感到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这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每天在学校与教师的有效接触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在学校中教师是当然的主导者、支配者,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地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学生的害怕、说谎、违抗等心理失调的原因之一,是与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有关。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反之亦然。

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也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成败与发展。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努力做一个心胸开阔、健康快乐的教师吧!

第五篇: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 体育锻炼不仅能从生理角度增能人的体质,同时也要改正人的心理缺点,促进人的心理健康,造就健全人格。原白就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始详的剖析并提出了锻炼方式。

一、前行

21世纪是一个充斥机会,布满挑衅,充溢合作的时期。在社会开展和经济繁华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拍也日益加速。隐代人蒙受着人类有史以来从已有功的压力,特殊是蒙受着宏大的心理压力。乡村的昌盛带来的不只仅是物资生涯的富饶,它也带来了拥戴和喧嚣,带来了身心的疲乏和肉体的沉负,人的心理健康答题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少数专野有了这样的共鸣: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主要组成部门,对人的其他素质的收铺具有基本性的作用,现代人必需具有古代社会所须要的心理启蒙能力,能力承当止这种快节拍、高强度和应战性的进修与农作。

与彼同时,社会合作的下移使宽大中学生鼓蒙进修、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里的压力,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向,不容悲观。跟着素质教育不时学进收铺,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遭到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高度器重。第三次齐教会把心理健康教育肯定为怨育的重要内容,予以沉面关注,要求“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生长的特色,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坚定不移的意志、艰难斗争的肉体,增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后,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抓不抓的答题,而是如何抓的问题。

体育肩负着十分凸起的心理健康教育义务。《体育与健康》课程尺度明白指出,应当“使课程有本于激起学生的运动兴致,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性,构成英勇坚强和坚定不移的意志质量,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协调的发展,从而为提高公民的整体健康程度施展首要作用。”因而笔者以为,组织学生参加健康背上的体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门路,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道路,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培植一代新人的需求。

二、体育锻炼对人的身心发铺起着主导作用。

1、增进人脑苏醒、思想迅速

体育活动能匆匆使中枢神经体系及其主导部门大脑皮层的高兴性加强,克制加强,从而改擅神经进程的平衡性和机动性,提高大脑剖析综合才能。

2、增进血液轮回,提高心脏功效

进行体育活动加快血液轮回,以适应肌肉活动的需要,这样就能从构造上和功用上改善血汗管系统。经常从事运动,能使心脏发生工作性肥大,心肌增薄,收缩有力,心搏缓慢,血容质增大,这就大大减沉了心脏的负担,心率和血压变化比普通人小,表示出心脏工作的“节俭化”现象。

3、改善吸呼系统功用

吸吸是重要的的性命现象, 肺是吸吸系统的重要器民,具有气体交流的功用,经常运动能使呼吸肌发达,呼吸缓而深,每次呼进氧气较多,每分钟只需呼呼8-12次,就能知足机体需求。运动可使人体更多肺泡介入工作,使肺泡富有弹性,可增添肺活质。

4、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

恰当体育活动能为骨骼和肌肉提求脚够的养分物资,促进肌纤维变粗,肌肉组织有力,促进骨骼生长,骨稀质增薄,提高抗弯、抗压、抗合能力。

5、调节心理,使人萎靡不振,充斥活气

从事体育活动,特殊是从事那些本人感兴致的运动项目,能使人发生一种十分美好的感情体验,心境舒服,精力高兴。由于运动的鼓励还可以增强自尊心,自信念和骄傲感,增加生涯情味。运动还能调整人们某些不健康心理和不良情感,如打消情绪的懊丧和低沉。

6、进步己体对于外界环境的顺应才能

自事体育运动能进步人体当变才能,使人擅长敷衍各类庞杂少变的环境。由于常常锻炼,大脑皮层对各种刺激的剖析综合能力强,感觉灵敏、视家启阔、判别空间、时光和体位能力增强,因此能断定正确,反映敏锐。同时因为经常正在寒冷和酷热环境中活动,能够降高机体调理体温的能力,加强身材对气温急剧变化的顺应能力。

7、增强机体任疫能力

常常运动可使白血球数目增添、活性增强,增强机体任疫能力,提高人体对徐病的抵御力。可以使中老年人坚持充沛精神和茂盛性命力,延慢老化进程,健康短命。

2、体育锻炼对人体心理的积极作用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维持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首要的作用。古希腊人不只把体育锻炼作为增能人的的体质的必要手腕,还通过体育锻炼培育人的意志质量和心理蒙受能力。人邦现代也非常器重体育和心理的关系《礼.大学》中道:“心阔体胖”,意便心理健康的人,身体就好;反过去,身体佳的人,也有益于心理健康。大批研究标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格、锻炼意志外,对增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十分显明的。详细表示如下:

2.1、促进智力水平的发展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擅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高兴和抑止的和谐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克制的接为转换进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了大脑皮层神经的均衡性和精确性,匆匆进了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大脑念维念象的灵巧性、调和性、反映快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感知灵敏、思想机动、念象丰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还能使在空间、时光和运动感知能力方面得到发展,使人体感觉、沉力感觉、触觉和速度、高度知觉等愈加正确,从而提高大脑神经细胞工作的耐蒙能力。这在很大水平上可以慢解和改善部门人的认识和忘忆隐约、朦胧,呈现错觉和幻觉等智力上的障碍。

2.2有益于个性心理的完美

体育高尚“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粗神,崇尚“公然、公正、公平”的准绳,因而通过体育运动来造就和塑制人良好的个性心理,这面很多人皆能达成共鸣。由于参加体育锻炼自身就必须与战胜难题、遵照比赛规矩、限制和调控自己某些某些行动,以有本于在比赛中充足施展自人的潜能,珍惜自己取得成功的权力。同时每一个介入体育活动的同窗皆承当着让对手绝其所能的任务,通过活动的方法表达团解、友情、和平、提高等人类进步前辈的思惟和欲望,在公道规范的竞争中锻炼自己的操行,并在胜利与失利、声誉与羞辱、竞争与退让、个人与祖邦之间做出选择,在选择中表达出自己的感情立场和价值观。这些对培植和塑制良好个性心理以及修改个性的不脚,都是非常有益的。同时参加体育活动,还可以

提高一个人的自信念和自尊心,增能人的骄傲感,建立自强的认识,并能在体育活动中,追求到抚慰的知足,进而转变人的整个肉体面孔。

2.3 促进快活,调节情绪

通功参与体育锻炼特殊是参与那些本人喜欢和善于的运动项纲,能够使人从中失掉速感。一些钻研标明,常常入止体育运动的人,大脑会分泌一种可以安排人心理和行动的肽类。那种具有魔力的肽类,具有振奋人心的作用。有的研讨还以为,体育锻炼是使中枢神经体系失掉过度的应急并到达高兴程度的农具。因而,加入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力,熏陶情操,并使懊恼、不安、寂寞、自大等没有良情感得以解除,匆匆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情绪状况之中。体育锻炼对那些患有神经虚弱症等徐病的学生来道,具有必定的改擅和医治作用。它关于减沉因为紧张和压制而惹起的神经体系病变无疑有着非常主要的意义。

2.4改善人际关系

由于现代科技一日千里,尤其是该今学问经济和疑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经济的“全球化”使人们在政乱、经济、文明等方面的来往变得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现代高技术带来的出产方法的变化也使得休息的个体化日益凸显,从而形成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换匮累,人际关系亲遥。而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和集体性恰恰为人际来往提供了机遇,使人与人之间在剧烈竞争的同时,构成提求了一种亲和力。在体育运动中不用用行语便可互相接去,亦可觅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他们可以通过一个手势,一个活动等直交或者间交天沟通讯息,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情绪,并能取得较高的平安感和自负心。另外,一些体育个人活动项目自身就对参与者提出了互相接淌、互相信赖、相互激励的要求,人们只要亲密合作,互为默契,发扬团队粗神,能力使竞赛获获得好的成就。对那些性情怪癖、闷闷不乐的学生,体育活动不仅能使他们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还能协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树立自决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2.5 树立成绩感

坚强、因敢,具有强烈的成绩意识,是现代人应当具有的基础品质。现代人特地注重自己的人生价值,注重晋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体育运动在体现人的价值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独薄的前提,这也使得体育成为了影响极为普遍,备受人们关注的事业。体育活动的成效应无疑对中学生的健康生长十分有益。人们在参加体育活动并坚持锻炼中,不时克服自我,超出自我,生理性能和身体素质得到增强,运动技艺技能得以提高。该获得这些成就后,人就会产生自我造诣的认识和情绪体验,产生高兴、振奋和幸福感。因彼,相宜的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们重新认识自我,掌握自我,晋升自我,尤其能使有愁闷情绪的锻炼者取得心理知足,发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自负心,排除忧伤。

2.6调理情绪,坚持悲观

情绪有积极乐观情绪和消极哀观情绪,由消极哀观情绪惹起的疾病极大地迫害着人的身体健康。好国耶鲁大学门诊部对一切就诊的病人作了病因分析,成果因情绪不良而致病的占76%;还有材料显示,80%的溃疡病患者有情绪压制的病史。体育锻炼能转移不良情绪,使人的脑筋从消极情绪中摆脱进去,同时为坚持积极悲观的粗神面孔奠订生理基本。

2.7提高应激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应激是由外界情形的变化所引止的一种情感状况。古代人因为生涯紧张、合作加剧、压力加大、人际闭系庞杂,广泛处于应激形态。功度的应激常惹起身材

没有适,还会招致人的任疫功效降落,诱收各类徐病。保持加入体育锻炼能够降高锻炼者的心理应激程度,使人正在碰到外界的强烈刺激时,能敏捷做出反映,采用武断办法,以健康的心态从容应对。

三、各类体育项目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项目标多样性为调理人们的多种心理障碍,构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求了方便的前提。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锻炼价值,对人的心理也有不同的影响。掌握各种体育项目的特性,适时的,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展开体育锻炼,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后果。下里我们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性,把一些体育项目作大致的分类。须要指出的是,体育锻炼的效益经常是一种综合效益,这些项目的区分具有一订的绝对性,其中不少项目有必定的穿插。人们区分的目的重要是辅助学生增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真效性。

3.1 集体性项目

如果你自人不太公道,不习气与同陪来往,那你就挑选脚球、篮球、排球以及交力跑、插河等个人项目进行锻炼。保持这些项目活动,可以辅助你逐步转变合群的习性。

3.2 鼓励性项目

如果您胆口,那便当少加入逛泳、溜炭、涩雪、拳打、摔跤、跳马等项纲,那些活动请求己不时战胜各类恐惧心思,以英勇无畏的精力来克服难题。

3.3 敏锐性项目

假如你处事优柔寡断,不够因续,那就少参与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打剑等体育运动。入行这些项目标活动,任何迟疑、彷徨皆会耽误时机,遭到失利,从而辅助你养成武断的性情。

3.4 调控性项目

如果你逢事不够沉着,那就应当多参加下棋、挨太极拳、缓跑、骑自行车等活动。这些活动能协助你调节中枢神经的高兴性,增强自我节制能力,使浮躁、激动的弱面得到改良。

3.5 耐力性项目

假如您做事老是担忧完没有成义务,那便挑选一些跳绳、做操等项目入止锻炼。保持一个礼拜后,信念就会失掉逐渐加强。

3.6 挑衅性项目

假如你觉察自己有好示弱、易自信的欠处,你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庞杂的技能、跳水、体操等项目进行锻炼,也可以觅一些比自己强的对手对垒,你就会发明“山外有山”而收敛不良个性。

体育锻炼取心思安康具有亲密的闭系。新的体育锻炼理思给宽大体育教员降出了更高的要求。那是时期的请求,是荤量教育的要求,是培养一代新人的要求。做为体育学师,我们必需义不容辞天承当止时期赋予人们的历史重担,为先生的片面开展做出积极的奉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银行合规操作演讲下一篇:银行金库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