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部编知识点

2022-12-18

第一篇:八年级历史部编知识点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政府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开国大典

1、大典盛况: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按动电钮升起五星红旗,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毛泽东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随后,举行了阅兵式,朱德任检阅员,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

2、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三、西藏和平解放

1、背景: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49年开国大典时,居住在青海塔尔寺的西藏宗教领袖之一**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致电毛泽东主席,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希望早日解放西藏。中央人民政府多次希望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谈判。

2、过程: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同年,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3、意义: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抗美援朝

一、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1、原因:1950年美国派兵侵略朝鲜,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目的: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概况: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1、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

2、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严守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3、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4、战争结束: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5、历史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第3课:土地改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未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颁布: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具体内容: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4、成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1、政治方面: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2、经济方面: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由于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时间:从1953年至1957年。

4、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5、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6、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2、文献: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领导机构: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4、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5课:三大改造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原因: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始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先后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3、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4、手工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

1、工商业改造方式:从1954年开始,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2、结果: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赎买政策: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三大改造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6、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中共八大:1956年在北京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2、建设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3、两大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4、国民经济调整: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二、“文化大革命”(1966年夏-1976年10月)

1、背景: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表现:1966年夏天全面发动起来。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人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成为实际指挥部,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各地到处出现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民主与法律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3、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4、抗争:老一辈革命家对江青等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周恩来和许多干部坚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

5、结束: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6、影响:“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三、建设成就

1、工业建设:武汉、包头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到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水利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2、英雄模范: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3、科技成就: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4、作用: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3、主要内容:会议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4、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二、拨乱反正

1、史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1980年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结束: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从农村开始。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方式: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4、发展: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5、影响: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之,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依据: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方式: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3、影响:通过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影响: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第9课: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建立: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2、作用: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过程:1984年14个沿海城市→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1992年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2、格局: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中共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中共十三大:1987年,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南方谈话: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视察,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要敢于试验;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些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4、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5、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此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6、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2002年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2007年在北京召开,胡锦涛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科学发展观被写进党章。

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012年在北京召开,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识点1 中国梦宏伟蓝图

2012年,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当选为国家主席,他阐述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指出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质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知识点2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深化改革: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各项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依法治国: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知识点3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概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使中国在各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举措: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知识点4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召开: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内容:习近平在会上作了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知识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治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实施: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

意义:(1)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2 共同繁荣发展

措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表现: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知识点1 “一国两制”的构想

提出: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内涵: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知识点2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知识点1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改革开放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

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中国大陆,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15年11月,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这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知识点2 日益密切的交往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下,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2008年,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历史性进展。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5课 钢铁长城

知识点1 陆、海、空军的建设

陆军:新中国成立后,由单一兵种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此后相继建立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接着,海军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行制造的核潜艇。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部队等多兵种组成。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空军: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初,空军部队参加抗美援朝。飞机由从国外购买到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改革开放后,空军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知识点2 导弹部队的发展

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主要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目前装备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2015年,该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知识点3 新时代强军之路

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成立五大战区,即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军队改革取得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知识点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背景: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和禁运。

内容: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印度、缅甸两国总理积极倡导。

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知识点2 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目的: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召开: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中国贡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知识点1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背景: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联合国将其排斥在外。

标志: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2 中美、中日建交

中美建交: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此后,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知识点3 全方位外交

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拓展多边外交,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中国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在环境、粮食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知识点1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 “两弹一星”:

成就:①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③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航天成就:①1999年11月,神舟一号发射成功,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②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③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知识点2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地位: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他也是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影响: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知识点3 文化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前:

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成果: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取得累累硕果。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点1 日常生活的变化

概况: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知识点2 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交通运输的发展:

(1)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

(2)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

(3)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4)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5)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电信事业的发展:

电信事业: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②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

互联网: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影响: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第二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2018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速记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__1949年9月__。

2.地点:__北平__。

3.内容: (1)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__毛泽东__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__《义勇军进行曲》__为代国歌;以__五星红旗__为国旗;采用__公元纪年__。

(4)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4.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__多党合作__和__政治协商__制度。

二、开国大典 1.时间:__1949年10月1日__(“国庆节”来历)。

2.地点:__天安门城楼__。

3.意义:标志着__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__。

4.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__中国历史的新纪元__。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__帝国主义__、__封建主义__和__官僚资本主义__的统治。

中国真正成为__独立自主__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__世界和平民主__和__社会主义__的力量。

三、西藏和平解放 1.__1951__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__阿沛·阿旺晋美__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西藏和平解放。

2.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__大团结__。

第2课 抗美援朝 1. 出兵原因: (1)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__东北边境城市__,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__中国的安全__。

(2)美国__第七舰队__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__解放台湾__,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3)__朝鲜__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2.目的:__抗美援朝、保家卫国__。

3.性质: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4.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5.总司令:__彭德怀__(还领导过百团大战)。

6.英雄人物:__黄继光、邱少云__(掌握其事迹)。

黄继光(上甘岭战役中为了掩护战友前进,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在大火烧身的情况下严守潜伏纪律,直至壮烈牺牲)。

7.结果:__1953__年7月,美国被迫在__停战协定__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8.荣誉称号:__最可爱的人__。

9.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__经济建设__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__和平环境__,大大提高了我国的__国际地位__。

第3课 土地改革 1.原因: (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__农村经济__和__中国社会__的发展。

(2)新中国成立后,广大__农民__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地区:__新解放区__。

3.目的:解放农村__生产力__,发展__农业生产__,为新中国__工业化__开辟道路。

4.起止时间:__1950年~1952年底__。

5.法律依据:1950年,__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__。

6.内容:规定废除__地主阶级封建剥削__的土地所有制,实行__农民__的土地所有制。

7.具体实施办法:从1950年冬起,全国__分批进行__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__无地或少地__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8.结果:到1952年底,除__部分少数民族__地区外,全国__大陆基本上__完成了土地改革。

9.意义: (1)政治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__封建土地制度__,消灭了__地主阶级__;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__土地__的主人。

这使__人民政权__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经济意义:__农业生产__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__工业化建设__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原因:建国初期,我国工业落后。

2.起止时间:__1953年~1957年__。

3.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__社会主义建设__。

4.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重工业__,建立__国家工业化__和__国防现代化__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__建设人才__。

5.成就:以__苏联__帮助兴建的__156__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

(1)工业方面:__鞍山钢铁公司__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__长春__第一汽车制造厂、__沈阳__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2)交通运输业方面:新建__宝成__、鹰夏等铁路30余条;__川藏__、__青藏__、__新藏__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__武汉长江大桥__建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6.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__社会主义工业化__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时间:__1954年9月__。

(2)制定宪法:__《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__。

(3)宪法性质:是我国第一部__社会主义类型__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__人民利益__的宪法。

(4)选举主要领导人:大会选举__毛泽东__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__朱德__为副主席,__刘少奇__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__周恩来__为国务院总理。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确立: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__全国人民代表大会__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__国家根本大法__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地位:是我国的__根本政治制度__,为社会主义__民主政治建 设__奠定了基础。

第5课 三大改造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__分散经营__的。

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__工业化建设__的需要。

2.形式:__农业生产合作社__。

3.目的:走__集体化__和__共同富裕__的社会主义道路。

4.高潮: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__高潮__。

5.完成: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__农业生产合作社__。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时间:1953年~1956年。

2.形式:__手工业生产合作社__。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起止时间:1954年~1956年。

2.形式:__公私合营__。

3.政策:__赎买政策__。

4.赎买政策意义:实现了__和平过渡__,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__创举__。

四、三大改造完成的结果: 到__1956年__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__农业__、__手工业__和__资本主义工商业__的社会主义改造。

五、三大改造的积极意义: 实现了生产资料__私有制__向社会主义__公有制__的转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内容、意义 (1)时间:__1956年__。

(2)内容: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__主要矛盾__,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__落后的农业国__变为__先进的工业国__。

(3)意义: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__社会主义建设__。

2.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提出 __1958年__,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__”的总路线。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与调整国民经济 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__客观的经济规律__。

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加上当时__自然灾害__等因素,__1959年至1961年__,我国的__国民经济__发生严重困难。

1961年,中共中央开始__调整__国民经济提出了“__调整__、__巩固__、__充实__、__提高__”的八字方针。

到__1965__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二、“文化大革命” 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__资本主义复辟__的危险。

2.起止时间:__1966年~1976年__。

3.最大冤案:__国家主席刘少奇__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也是__民主__和__法制__遭到严重践踏的典型。

4.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毛泽东、周恩来机智地粉碎了林彪反革命政变。

1971年9月13日,__林彪__等人慌忙外逃,在__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__机毁人亡。

5.结束:1976年10月,__华国锋__、__叶剑英__一举粉碎__江青反革命集团__。

三、建设成就 1.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项目。

__武汉__、__包头__两大钢铁基地,__大庆油田__、胜利油田和__大港油田__,都是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

2.新兴的电子工业、__原子能工业__、__航天工业__从无到有地 发展起来。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__两个凡是__”方针的普遍宣传,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2.思想基础: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__真理标准问题__的大讨论。

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__实践__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__思想基础__。

3.时间、地点:__1978年12月__、北京。

4.内容:冲破了长期以来__“左”倾错误__的严重束缚,确定了__解放思想__、开动脑筋、__实事求是__、团结一致向前看的__指导方针__,果断停止使用“__以阶级斗争为纲__”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__经济建设__上来,实行__改革开放__的历史性决策。

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__邓小平__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5.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__新中国成立__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__伟大转折__,开启了我国__改革开放__历史新时期。

二、拨乱反正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__拨乱反正__。

伴随着思想解放的巨大潮流,平反__冤假错案__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2.表现: (1)“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__机关干部__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2)1980年,恢复了__刘少奇__的各种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__最大的冤案__得到平反。

3.胜利完成: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__《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__,标 志着中国共产党在__指导思想上的__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时间:__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__。

2.目的:以调动农民的__生产积极性__,促进__农村经济__发展。

3.典型代表:__安徽__凤阳小岗村。

4.方式:__包产到户__,自负盈亏。

5.推广:到__1983年__,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6.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__农民的劳动热情__,带来农村__生产力的大解放__,__农业生产__和__农民收入__均有很大提高。

7.农村乡镇企业:随着农业生产向__专业化__、__商品化__、__社会化__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__实现现代化__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__1984年__10月,__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__通过了__《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__,要求加快以__城市__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主要内容: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__公有制经济__为主体的__多种所有制__经济。

(2)对国有企业实行__政企分开__,逐步扩大企业的__生产经营自主权__,实行__经营责任制__。

(3)实行以__按劳分配__为主、__多种分配方式__并存的制度。

3.意义:大大调动了__企业__、__职工__的积极性,增强了__企业的活力__。

我国城乡出现了__经济大发展__的崭新局面。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__中共十四大__明确提出要建立_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_。

2.强调:1993年,__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__通过__《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__。

3.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__协调发展__和__稳定高速增长__, 对__现代化建设__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__明显增强__。

第9课 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建立:__1980__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__深圳__、__珠海__、__汕头__、__厦门__4个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

2.窗口:__深圳__经济特区。

3.作用:设立经济特区,对__引进外资__、__先进技术__和__管理经验__,推动国内的__进一步改革__,扩大对外__经济交流__,发展__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__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__天津__、青岛、__上海__、福州、__广州__等__14个沿海城市__。

2.1985年,把__长江三角洲__、__珠江三角洲__和__闽南三角地区__开辟为__沿海经济开放区__,随后又把经济特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3.1990年,建立__上海浦东__开发区。

4.1992年,相继开放了__重庆__、__武汉__等沿江城市,__满洲里__等陆地边境城市和__昆明__、__乌鲁木齐__等内地省会和__自治区首府__以及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5.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__沿海开放城市__——沿海经济开放区——__内地__”的全方位、__多层次__、__宽领域__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加入时间:__2001年__12月。

2.意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__经济全球化__开辟了新途径,为__国民经济__和__社会发展__开拓了新空间。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就提出要实行__改革开放__。

2.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要坚持__四项基本原则__。

3.1982年,在__中共十二大__上,邓小平提出__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__。

4.1987年,在__中共十三大__上,邓小平阐明了_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__,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__基本路线__。

5.1992年初,邓小平的__南方谈话__,进一步解放了__人们的思想__,对建设_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_产生了深远影响。

6.1992年召开的__中共十四大__,高度评价了__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__,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此后,我国加快了发展步伐,__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__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7.1997年,在__中共十五大__上,把__邓小平理论__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__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_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__2002年__。

2.主题报告:__江泽民__作了_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__的报告。

3.指导思想:__“三个代表”重要思想__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__2007年__。

2.主题报告:__胡锦涛__作了__《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__的报告。

3.在中共十七大上,__科学发展观__被写进党章。

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__2012年__。

2.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__凝聚力量__,攻坚克难,__坚定不移__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__建成小康社会__而奋斗。

3.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

在中共__十八届一中全会__上,__习近平__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中国梦宏伟蓝图 1.2012年11月,__习近平__提出:“__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__,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 2.2013年,习近平在__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__上当选为国家主席。

在会上,他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__国家富强__、__民族振兴__、__人民幸福__;实现中国梦,必须走__中国道路__、弘扬__中国精神__、凝聚__中国力量__。

3.确立了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__国内生产总值__和城乡居民__人均收入__比__2010年翻一番__,__全面建成小康社会__;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__富强__、__民主__、__文明__、__和谐__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内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__全面建成小康社会__、__全面深化改革__、__全面依法治国__、__全面从严治党__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主要形成过程: (1)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__《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__。

(2)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__《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__。

(3)2014年12月,习近平在__江苏__调研时强调,__从严治党__是全党的共同任务,__全面从严治党__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3.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__治国理政__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__理论指导__和__行动指南__。

三、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__速度变化__、__结构优化__、__动力转换__的新常态的科学判断。

2.伴随着__综合国力__的不断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四、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提出新的历史方位:_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__,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2.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确立了新思想:__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__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 想。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依据:我国民族问题的__历史特点__和__现实情况__。

2.地位: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__基本政策__。

3.概念:是指在__国家统一领导__下,在少数民族__聚居的地方__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__人口多少__和__区域大小__, 设立__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__和__自治机关__。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确立:1949年通过的《_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__》确立。

5.最早的自治区:1947年,__内蒙古自治区__成立,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6.分布: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__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__ 5个民族自治区,__30个__民族自治州,__100多个__民族自治县(旗),__70%__以上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在民族自治地方。

7.意义:对维护__民族团结__、巩固__祖国统一__和促进__少数民族地区__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__共同繁荣__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共同繁荣发展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__发展很不平衡__,很多少数民族的__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__。

2.表现: (1)政治上:进行一系列的__民主改革__和__社会主义改造__。

(2)经济上:采取许多__优惠政策__,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__经济建设__。

(3)文化上: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__保护与发展__。

(4)信仰与习惯:国家尊重各民族的__宗教信仰__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__历史文化遗产__。

(5)西部大开发: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__西部大开发__,覆盖__5个__民族自治区、__27个__民族自治州和 __83个__民族自治县,还有3个民族自治州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6)青藏铁路通车:__2006年__,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__青海__、__西藏__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出者:__邓小平__。

2.最早实现地区:__香港__。

3.基本内涵:在__祖国统一__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__社会主义制度__,同时在__香港、澳门、台湾__保持原有的__资本主义制度__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4.历史意义:“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是完成__祖国统一大业__的基本方针。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香港回归时间:中英两国政府经过两年谈判,于1984年12月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__1997年7月1日__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__香港特别行政区__。

2.澳门回归时间: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__1999年12月20日__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__澳门特别行政区__。

3.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__百年国耻__,在完成__祖国统一__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4.香港、澳门回归启示:香港、澳门自古是__中国的领土__;“__一国两制__”方针的正确性;统一是历史发展的__必然趋势__。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1.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又形成了__“和平统一,一国两制”__的对台基本方针。

(2)从__1979年__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__金门__和__马祖__的炮击。

中央人民政府倡导海峡两岸来往,两岸局势逐步走向__缓和__。

(3)__1987年__,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__“三不”政策__。

海峡两岸同胞近__40年__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4)__1992年__,海协会和海基会两会就__“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__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

(5)1995年,__江泽民__针对两岸关系新情况,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__八项主张__。

(6)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中国大陆。

__胡锦涛__会见连战一行。

双方重申坚持__“九二共识”,反对“台独”__,主张__台海和平稳定__。

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7)2015年11月,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__马英九__在新加坡会面。

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2.日益密切的交往 (1)2008年11月,两岸达成__空运直航__、__海运直航__、邮政合作等协议。

随后,两岸同时举行__“三通”启动仪式__, 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2)展望两岸关系:海峡两岸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符合全体中华民族的利益。

希望国共双方加强两岸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成国共两党实行第三次合作,早日完成我国统一大业。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5课 钢铁长城

一、陆军的建设 1.陆军__现代化水平__大大提高,__武器装备__不断更新。

2.组成:包括步兵、__炮兵__、装甲兵、__防化兵__、通信兵等__多兵种__的现代化部队。

二、海军的建设 1.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__华东军区海军__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又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2.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__导弹驱逐舰__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__对外出访__任务。

3.组成: 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__潜艇部队__、海军航空兵、__海军陆战队__等多兵种组成。

4.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__“辽宁舰”__交接入列。

三、空军的建设 1.空军建立: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的,__20世纪50年代__已拥有各种飞机3 000多架。

2.空军刚刚诞生,就面临__抗美援朝战争__的考验。

3.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__歼-5型歼击机__,空军建设逐步走上__国产化__道路。

四、导弹部队的发展 1.导弹部队:__1966年__,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即战略导弹部队,主要担任__核反击__等任务。

2.组成: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__作战保障部队__等组成。

五、新时代强军之路 1.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即__陆军__、__海军__、__空军__、__火箭军__、__战略支援部队__。

2.成立五大战区,即__东部战区__、__南部战区__、__西部战区 __、__北部战区__、__中部战区__。

3.形成新格局:即军委管总、__战区主战__、__军种主建__。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奉行__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__政策,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外交原则:__和平共处五项原则__。

(1)首次提出:1953年底,__周恩来__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

(2)进一步完善:1954年,周总理访问__印度__和__缅甸__,分别与印度总理__尼赫鲁__、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__和平共处五项原则__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__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__、互不侵犯、__互不干涉内政__、平等互利、__和平共处__。

(4)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__深远影响__,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__国与国之间关系__的基本准则。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__周恩来__出席万隆会议。

2.万隆会议召开时间、地点:1955年,__印度尼西亚万隆______ 。

3.万隆会议的特点:第一次没有__殖民主义国家__参加的亚非会议。

4.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背景: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__共产主义__,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__“颠覆”活动__,破坏会议。

5.万隆会议的结果:周恩来提出的__“求同存异”__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加强了中国同__亚非各国__的团结与合作。

6.“求同存异”:“同”指亚非国家都有反对殖民主义和谋求发展的共同点;“异”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社会国家意识形态不同)。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恢复:__1971年__10月,__第26届联合国大会__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__国民党集团__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2.意义:这是__中国外交__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__国际事务__,作为联合国__安理会常任理事国__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美建交 1.美国敌视新中国: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__封锁禁运__、__包围威胁__的政策。

2.建交原因:中国__国际地位__的提高和__国际形势__的变化。

3.建交主要过程: (1)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__基辛格__秘密访问中国。

(2)开始走向正常化:__1972年__,美国总统__尼克松__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总理会谈,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__联合公报__》。

(3)正式建交:__1979年__,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承认__只有一个中国__,__台湾__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三、中日建交 1972年,日本首相__田中角荣__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四、全方位外交 1.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__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__政策,坚持在__和平共处五项原则__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如今,中国已与世界上__170多__个国家建交,参加了__100多__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原子弹:__1964年__10月,我国第一颗__原子弹__爆炸成功。

2.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__地地导弹__飞行试验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__实战__的导弹。

3.氢弹:1967年, 我国第一颗__氢弹__爆炸成功。

4.人造地球卫星:__1970年__,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东方红一号”__,成为世界上第__五个__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意义: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__核垄断__,增强了我国的__国防实力__,大大提高了我国的__国际地位__。

6.1999年11月,我国第一颗无人飞船__神舟一号__飞行试验成功,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7.2003年,航天员__杨利伟__乘坐的__神舟五号__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__三__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8.2008年,航天员__翟志刚__乘坐的__神舟七号__载人飞船升入太空,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20世纪70年代,__袁隆平__首次在世界上培育成__籼型杂交水稻__,为解决我国人口__吃饭问题__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以及__世界性饥饿问题__作出了巨大贡献。

2.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__屠呦呦__发现了__青蒿素__。

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屠呦呦获得__2015年诺贝尔__生理学或医学奖。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__百花齐放__”“__百家争鸣__”的方针,此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2.2012年,中国作家__莫言__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化的 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1.衣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凭__布票__供应,色彩和样式单调,千篇一律的__中山装__或蓝色__解放装__。

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__丰富多彩__,服饰成为人们显示__风度__,展示__个性__的方式。

2.食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凭__粮票__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__温饱问题__。

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__“吃好”__,讲究__营养均衡__,粗细搭配。

3.住的变化:改革开放前人们住房__比较拥挤__,室内设施__也很简单__。

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人均__居住面积__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__居住环境__也有了明显改善。

4.生活方式的变化:改革开放前人们生活方式单调, 改革开放后,__休闲娱乐__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开始注重和享受__文化__、旅游、__健身__等多种休闲方式,__生活方式__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1.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交通条件__很落后__,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__巨额资金__改善交通条件,并取得巨大成就。

2.到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__第二位__,公路运输发展很快,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中国已成为世界__民航__大国。

3.铁路、公路、__民用航空__、水运和__地下轨道交通__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__综合交通运输网__。

4.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自行车、公交车、__出租车__、还有方便快捷的地铁、__私家汽车__,而且长途旅行火车、__汽车__、飞机、__轮船__任人选择。

5.改革开放后,我国__电信产业__快速发展,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__第一__,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6.中国的__互联网__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__越来越高__。

第三篇:部编版2017-2018学年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精品版

第1课 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3.虎门销烟:时间: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4. 鸦片战争的时间:1840-1842年。

5. 结果:清朝失败,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6.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7、其他条约: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8.影响: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9.鸦片战争的启示:落后就会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1.战争时间:1856-1860年

2.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3.主凶:英法联军;帮凶:美俄。

4.结果:中国失败,签订条约:《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北京条约》

5.列强侵华罪行:①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抢劫并火烧圆明园。②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6.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3、定都天京:1853年3月,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4、《天朝田亩制度》: 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评价: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5、北伐和西征: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进行了北伐和西征;。北伐军曾逼近天津,最后全军覆没;西征战场取得重大胜利。经过3年多的征战,太平天国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6、天京事变:1856年秋,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结果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巩固措施:洪秀全封洪仁玕且为干王,总理朝政;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但由于历史条件限制,未能付诸实践。

太平军结局:被中外联合势力绞杀

天京陷落: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7、意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坚持斗争14年,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第4课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

1.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3.代表人物: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4.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5.口号:(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6.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①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②后期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③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使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 ④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7、 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8.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9.评价: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积极性:)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消极性:)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他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0.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没有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②洋务派内部的腐败③外国势力的挤压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1、爆发: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邀派兵镇压,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蓄意挑起战争,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2、平壤战役:1894年9月,日军围攻平壤,清军将领左宝贵牺牲,叶志超弃城而逃,平壤陷落。 黄海海战: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重创日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日军趁机夺取了制海权。 旅顺大屠杀:日军占领大连、旅顺。旅顺守将徐邦道孤军奋战,最终失败。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大屠杀,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 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3、中国战败,被迫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4、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5、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人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6、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7、“瓜分”狂潮:列强以干涉还辽为契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8、“门户开放” :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第6课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从制度上学习西方,建立君主立宪制)

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 2.时间:1898年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4.主张(目的)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挽救民族危亡。

5.过程: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创办《万国公报》(宣传维新变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的标志);百日维新(变法高潮);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6、结果: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

7、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8.失败原因:脱离群众,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9.启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1.时间:1900年

2.2.目的:为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权益

3.3.经过: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在西摩尔率领下发动侵华战争。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列强第二次洗劫、焚烧北京)

4.结果: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A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C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5.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且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重要问题: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启示:落后就会挨打,只有国家强盛才能维护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独立;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本质是侵略;中国近代是一部屈辱史、斗争史。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

1、背景: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他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2、兴中会: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广州起义:1895年,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由于消息泄露,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海外,为继续革命做准备。

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革命思想的传播: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各革命团体也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革命团体有华当全和光复会。 同盟会:1905年8月,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创办《民报》作为机关报。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4、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第9课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1、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六道

一、蔡绍南在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一个多月后失败。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安庆起义:1907年夏,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与清军激战四小时后失败,徐锡麟死难。革命党人秋瑾被捕遇难。

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筹划领导,起义军奋战七昼夜,最终失败. 黄花岗起义:1911年,黄兴提前发动广州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牺牲的七十二名烈士葬于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武昌起义

经过: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成果: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宜布独立,支持革命。

3、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评价:失败的一面: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5.启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1、准备:1911年12月,各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过程: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迫宣统帝下诏退位;2月13日,孙中山辞职。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结果: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属于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全、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4、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1、背景: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1913年春,宋教仁遇刺身亡;袁世凯武力镇压国民党。 经过: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 结果: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

2、袁世凯复辟帝制 镇压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又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初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望连任,可以指定继承人。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元旦登基。

3、护国战争 爆发: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4、军阀割据局面: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有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其他如滇系军阀唐继尧,桂系军阀陆荣廷。 危害:这些军阀为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连年混战,中国陷军阀割据纷争的**之中。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1、背景: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受欢迎,袁世凯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开始时间:1915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4.两面旗帜:“民主”“科学”。 5.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6.主要内容: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②提倡民主与科学。③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7.斗争对象:尊孔复古思想。

8.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9.影响: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重要问题:

1.中国近代前期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1)第一次是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主张提倡西学,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2)第二次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使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3)第三次是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它以宣传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

2.近代化的探索分几个阶段?性质是什么?口号是什么?什么特点? (1)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洋务运动为代表。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自强、求富。)(2)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以戊戌变法(变法图强)、辛亥革命(三民主义)为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新文化运动为代表。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科学) 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第13课 五四运动 1.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5月4日)

(1)背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2)斗争中心:北京(前期)上海(后期)(3)主力:从学生到工人 (4)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5)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该运动的性质)、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6)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7)性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8)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中国工人正式开

始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第一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是——李大钊。

2.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4.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5. 1922年7月的中共二大召开。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6、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1922-1923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罢工遭到镇压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第15课 北伐战争

1.国共合作的实现: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国民党一大:1924年在广州召开。大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它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2.黄埔军校: ①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②作用:它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3.北伐战争:1926年 目的: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北伐主要战场:湖南、湖北。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北伐的先锋队:叶挺的第四军独立团(铁军)。

4.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1928年底,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1.南昌起义(1)时间:1927年8月1日(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 (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八一建军节的由来) 2.1927年的八七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6.秋收起义

(1) 时间:1927年9月 (2)地点:湘赣边界 (3)领导人:毛泽东.

(4)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带领起义队伍转向敌

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由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5.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遵义会议:①召开: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③遵义会议意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长征经过: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金丝丝(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翻雪山—过草地。4.两次会师: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5.长征意义: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6.长征精神: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乐观向上、紧密团结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1.九一八事变(1931.9.18)

借口:柳条湖事件 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九一八后蒋介石态度:不抵抗政策

3.九一八后东北人民和部分东北军部队,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共派杨靖宇组织东北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 3.西安事变(1936月12月12日又称“双十二事变”) (1)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2)目的:逼蒋抗日

(3)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

4.西安事变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1.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动进攻(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制造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的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佟麟阁、赵登禹先后为国捐躯。

2.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3.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4.淞沪会战(1938.8.13;又称“八一三事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5.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6. 南京大屠杀:1937年日军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1.台儿庄战役:李宗仁指挥,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2.保卫大武汉:江西万家岭战役击毙日军3000多人。会战历时4个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产。武汉、广州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3.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歼灭大批日军,获得会战胜利。第三次会战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中接连败退,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4.豫湘桂战役: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44年初,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1.平型关大捷:林彪指挥,是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根据地军民在中共的领导下,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3. 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了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目标: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地位: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1.全民族坚持抗战:日本改变侵华政策;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全民族抗战:国民党将领张自忠壮烈列殉国,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血洒疆场。

2.中共七大(1945):在延安召开,中共七大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人党章; 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3.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4.胜利原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5.历史意义:它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人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为世界发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23课 内战爆发

1. 重庆谈判

①国民党目的:为内战争取时间,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意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②中共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③谈判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2.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举行。

3.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4.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

5.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解放区军民组织自卫反击战,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彭德怀领导了青化砭,沙家店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山东孟良崮战役消灭国民党王牌军队,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政策: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措施: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

意义: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挺进大别山(战略大反攻开始)(1)时间:1947年夏,(2)事件:刘伯承、邓小平率解放军挺进大别山。(3)意义: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3.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辽沈战役

时间:1948年9月—11月 指挥者:林彪、罗荣桓

参战部队:东北人民解放军 意义:解放东北全境。 (2).淮海战役

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指挥者: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参战军队: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意义: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3)平津战役

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参战军队: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是民族功臣) 意义: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4.三大战役的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5.渡江战役(1)时间:1949年4月(2)南京解放: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统绐中国22年(1927-1949)的国民党政权垮台。(国民党残余退往台湾,形成台湾与祖国大陆至今分离的局面) ★重要问题:

1.近代国共两党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历程?

(1)首次合作:1924—1927年,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创建黄埔军校、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国共对峙:1927—1937年,国共十年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3)再次合作:1937—1945年,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4)国共对峙:1946—1949年,内战爆发,台湾地区与大陆分离。

2.近代日本发动了哪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结果如何?对中国造成了哪些影响?造成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1937—1945年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取胜,台湾回归祖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结果不同的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难抵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3.历史上宝岛台湾与祖国的离合及现今的台湾问题的由来。

(1)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2)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了台湾及附属岛屿。

(3)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与祖国分离50年的台湾又回到了祖国怀抱。 (4)1949年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造成了今天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 4.重要的民族精神。

(1)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井冈山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3)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

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4)抗战精神:坚强不屈、众志成城、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

1.状元实业家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2.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4个阶段:

A.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D.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2)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原因: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

(3)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A.总体水平落后;B.发展不平衡C、艰难曲折。

3.企业家代表:状元实业家张謇。还有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4.社会生活的变化

(1)交通: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也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 (2)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陋习;废除了跪拜礼,代之简单的鞠躬握手,取消“大人”“老爷”的称呼,代之“先生”体现平等自由的新风尚。 (3)人民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旗袍中山装受人青睐。 (4)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不平衡的。沿海地区变化大于内陆地区;东南各省变化大于西北各省;大中城市变化大于广大乡镇;受教育高的民众变化大于受教育程度低的民众。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了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 2.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3.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清政府还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4.1872年外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服》,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5.出版机构: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6.文学艺术成就: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郭沫若《女神》;茅盾《子夜》;曹禺《雷雨》;巴金《家》;老舍《骆驼祥子》;徐悲鸿《愚公移山》;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画家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齐白石擅长花鸟鱼虫。

7、文化生活的变迁

(1)近代以来,照相和电影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

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

第四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期末复习要点梳理-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1、北洋政府统治下政局混乱,社会动荡

2、“尊孔复古”逆流;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传播

3、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对辛亥革命反思后深刻的认识到,必须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时间:1915;

2、标志: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先进的知识分子)[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

4、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5、口号:民主、科学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思想革命:(1)抨击旧道德旧文化。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狂人日记》

(2)提倡民主与科学。陈独秀“德先生”“赛先生”

2、文学革命:推倒旧文学,倡导白话文;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四、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1)地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进步: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来源:Z。xx。k.Com]

(3)局限: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第13课

五四运动

一、爆发原因(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二、概况:1、时间1919年5月4日;地点北京;主力:学生;

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3、扩大:1919.6.5,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

三、结果:北洋军阀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四、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一些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五四精神

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和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近代化探索

时间[来源:学科网]

名称[来源:学科网]

代表人物[来源:学#科#网]

领导

阶级

学习

内容

口号

性质[来源:Zxxk.Com]

目的

影响(评价)[来源:Zxxk.Com]

其他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洋务运动

中央:奕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地主阶级洋务派

学技术(器物)

自强、求富

失败的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救亡图存

P22页(地位+积极性+局限性)

民用工业;军用工业;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地位;

1898年

戊戌变法

康有为、梁启超

资产阶级维新派

学制度(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公车上书拉开序幕;“明定国是”正式开始;《时务报》、《国闻报》

1911年

辛亥革命

孙中山、黄兴、宋教仁、陆皓东、秋瑾等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学制度(民主共和)

民主共和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P45页

兴中会;同盟会;三民主义;

1915年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先进的知识分子

学思想

民主与科学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青年杂志》(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内容;

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程

时间

战争

原因

条约

割地

赔款

通商口岸

其他

特权

侵略者

对中国的危害

中国人民的反抗

在位

皇帝

启示

1840-1842

鸦片战争

根本: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工业原料;直接:虎门销烟

《南京条约》(地位)

香港岛

2100万银元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协定关税

英国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关天培;陈化成

道光

1、弱国无外交;

2、落后就要挨打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借口)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九龙司地方一区

《天津》: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北京》:天津

英、法主凶;美、俄帮凶

进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咸丰

1894-1895

甲午中日

导火线:东学党起义

《马关条约》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2亿两白银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开设工厂

日本

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左、邓世昌、徐、丁汝昌

光绪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

直接:镇压义和团

《辛丑条约》

4.5亿白银

八国

完全沦为··

第五篇: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二八年级历史上册重要历史事件记忆要点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整理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重要历史事件记忆要点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1

鸦片战争

1

英国

发动

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19

世纪上半期

,

为了

开辟中国市场

,

推销工业品

,

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直接原因

:为了

扭转贸易逆差

.

2

鸦片走私

带来的

危害

:

白银大量外流

,

影响清政府财政

,

加重农民负担

;

大批官僚、地主、军管、士兵吸食鸦片,事情政府更加腐败,军对战斗力进一步削弱。

3

林则徐

虎门硝烟

时间

1839

6

地点

广州虎门

意义

这是

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

,

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

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

,

成为民族英雄

,

这次活动成为

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

4

1840-1842

,

第一次鸦片战争

爆发

.

原因

打开中国大门

维护鸦片贸易。

中国战败

原因

清王朝政治腐败

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

道光帝忽战忽和。

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

《南京条约》

内容

香港岛

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

广州

、厦门、

福州

、宁波、

上海

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必须同英国商定。

附件

内容

: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6

南京条约等

一系列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影响

:严重

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中国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使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

第二次鸦片战争

时间

1856-1860

原因

英、法两国

为了

扩大侵略权益

,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2

经过

1856

10

,

英国

首先挑起战争,

英法

联军为主凶,

美俄

为帮凶,

炮轰

广州

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

1857

英法联军

攻陷广州;

1858

签订

《天津条约》

;

1860

年英法

再次出兵,攻占天津,进逼北京,

10

占领

北京

火烧圆明园

签订

《北京条约》。

3

沙俄

侵占

我国大片领土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割占

中国东北和西北

领土

150

多万平方千米。

瑷珲条约

北京条约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中俄改订条约

以及

五个勘界议定书。

4

太平军大败洋枪队

1851

洪秀全

领导的

太平天国

运动爆发,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由

美国人

华尔

统领。

1860

8

李秀成

青浦

大败

华尔的洋枪队

1862

,在

慈溪

击毙

华尔

1864

金坛

大败洋枪队

头目

戈登

3

收复新疆

1

19

世纪

60

70

年代,控制印度的

英国

和与新疆接壤的

俄国

,都想

争夺新疆

,新疆面临危机。

2

1865

年,中亚

浩罕国

派陆军司令

阿古柏

率兵入侵新疆。

英俄支持

阿古柏伪政权

俄国

还直接出兵占领

伊犁。

3

1876

年左宗棠

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痛歼

阿古柏侵略军

收复新疆

(除伊犁外)。

19

世纪

80

年代

中俄签约

,中国

收复伊犁。

4

1884

,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清政府在

新疆

设立行省。

5

意义

:①

历史意义

:粉碎了英俄分裂我国西北领土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新疆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西北边防。②

现实意义

: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

课:

甲午中日战争

1

1894-1895

中日甲午战争

爆发,

黄海大战

中,

致远舰管带

邓世昌

与敌舰同归于尽,

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清政府失败后,

李鸿章

与日本首相

伊藤博文

1895

年签订了

《马关条约》

,大大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

马关条约

内容

辽东半岛

半岛、

台湾

、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2

亿两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

影响

《马关条约》的签订,

大大加深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中华民族面临着更加严重的民族危机。

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

1900

年春

义和团运动

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是一次

反帝爱国运动

(

性质

),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八国联军

英国海军司令

西摩尔

率领下,在

廊坊

义和团

围困。

2

1901

,清政府

被迫同八国签订

丧权辱国

《辛丑条约》

内容

:中国赔偿

白银

4.5

亿两

,

加上利息

9.8

亿两

;

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

拆回大沽炮台

,

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

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

使馆界

”,

不准中国人居住

.

危害

:给

中国人民

增加了新的

沉重负担

,严重

损害

中国

主权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6

洋务运动

1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

,洋务派

中央

为代表

地方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堂

张之洞

代表

。掀起一场

师夷长技

洋务运动

主张

:

为了解除内忧外患

,

实现富国强兵

,

以维护清朝统治

,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

2

前期

自强

口号

,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

安庆内军械所

(

曾国藩

)

江南制造总局

(

曾国藩

李鸿章

)

福州船政局

(

左宗棠

)

等一批

近代军事工业。

后期

求富

为口号,开办了一些

民用工业

,如

李鸿章

上海

创办的

轮船招商局

张之洞

创办的

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等。从

70-80

年代

筹建了

南海、北洋和福建

三支

海军。

1862

创办的

京师同文馆

是洋务派创办的

第一所新式学堂。

3

洋务运动

评价

:洋务运动采用西方科学技术,兴办筋近代工矿企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7

戊戌变法

1

维新变法运动代表人物

:

康有为

梁启超

.

1895

年春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

公车上书

揭开了

变法维新的序幕

。后来他们将

《万国公报》

改名

《中外纪闻》

作为

强学会的机关报

发行。

2

百日维新

1898

6

月到

9

光绪帝

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掌握。

1898

是旧历

戊戍年

,因此称这次变法为

戊戍变法

”.

这次变法

历时

103

,因此又称为

百日维新

”。

中国变法

流血牺牲

第一人

是:

谭嗣同。

内容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结果

:被

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

失败。

意义

:起到了

思想启蒙作用

,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深刻影响。

3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

刘光第

杨锐

杨深秀

康广仁

8

辛亥革命

1

辛亥革命

酝酿

1894

年,

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

兴中会

(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

1905

,他在日本东京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中国同盟会

(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孙中山

总理

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运动。

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创办了机关刊物

《民报》

,在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

民族

民权

民生

三大主义,

三民主义

是孙中山领导

辛亥革命

指导思想。

2

武昌起义

1911

10

10

,革命党人

在湖北

武昌

发动起义,

取得武汉三镇的胜利。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史称

“辛亥革命”。

3

1912

元旦,

中华民国

成立,

孙中山

颁布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

、辛亥革命的

历史意义(性质)

: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功绩

1911

年的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

封建帝制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局限性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不可能充分依靠发动广大群众,

革命的胜利果实

很快

被袁世凯窃取

没有改变

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9

新文化运动

1

、新文化运动的

兴起背景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

封建思想并未得到清除

,在思想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兴起标志

1915

陈独秀

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

,(后改名为

《新青年》

),

标志

着新文化运动的

兴起。

2

、新文化运动

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久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把斗争的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

四个代表人物

以及

主要阵地

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等高举

“民主”和“科学”

两面旗帜,以

《新青年》

北京大学

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3

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

新发展

1918

年,

李大钊

《新青年》

上发表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两篇文章

,颂扬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国

宣传马克思主义。

4

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0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

五四运动

概况

1919

5

4

北京大学等

学生

陈独秀、李大钊

的领导下,在

北京

举行示威游行,他们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之后各地学生纷纷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1919

6

月初,上海

工人举行罢工

、商人参加罢市,支持学生斗争,

工人阶级

参加斗争起了巨大的作用。五四运动

取得了初步胜利。

导火线

:

巴黎和会

中国外交

失败。

时间

1919

5

4

中心地点

前期

-

北京

后期

-

上海

主力

前期

-

学生

后期

-

工人

;

口号

外争主权,内出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

结果

:北洋政府被迫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

取得初步胜利

2

、五四运动的

历史意义(性质)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

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是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3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

8

,在中国共产国际帮助下,

陈独秀

上海

建立了

最早的共产党组织

,不久,北京、武汉、长沙也先后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日本和法国的留学生的先进分子也组成了共产党早期组织,这些早期组织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4

、中国共产党的

诞生

1921

7

,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上海召开,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5

中共一大

内容

中共一大

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

奋斗目标

是: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中心任务

是:

领导工人运动

。大会选举

陈独秀

中央局书记。

6

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

中国历史

开天辟地

大事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11

课:

北伐战争

1

、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

1924

5

,国民党在

广州黄埔

创办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简称

黄埔军校。

建立者

孙中山

校长

蒋介石

政治部主任

周恩来

作用

: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

1926

年,广东国民政府从广州出师

北伐

,北伐的

主要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三个军阀。

主要战场

湖南、湖北。

3

、北伐军,尤其是第四军

叶挺

领导的独立团,奋勇杀敌,取得了

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等战役的胜利。

4

、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基本上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

(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

声势震动全国。

1927

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5

1927

4

月,

蒋介石

叛变革命,在

南京

成立

国民政府

;随后,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标志

国民党反动统治

建立

,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国家运动。

12

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1

南昌起

1927

8

1

周恩来、贺龙、朱德

等人率领革命军在

南昌起义

打响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第一枪。

2

秋收起

1927

年,

毛泽东

湘赣边界

,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

秋收起义

,并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

第一个

工农革命根据地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注:①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影响最深远的举措: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3

井冈山会师

1928

4

月,

朱德

、陈毅

率领的

率领

南昌起义的余部

湘南农民武装

来到井冈山,与

毛泽东

领导的

工农革命军

会师。

两军会师后

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军长

朱德

党代表

毛泽东。

4

意义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

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开始。

井冈山会师后中

国革命的

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13

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1

1934

10

,由于

博古、李德

等人指挥失误,使得红军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中国工农红军被迫放弃

中央革命根据地

,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

二万五千里

长征。

2

红一方面军

(即中央红军)的

长征路线

1934

中央革命根据地

江西瑞金

出发

→冲破四到封锁线→突破湘江(红军人员

损失过半

)→强渡乌江→

1935

年召开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夺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1935

年到达陕北的吴起镇。

3

1935

1

月,党中央在

遵义

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

遵义会议

)。会议确立了以

毛泽东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次会议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

1936

10

,红军

三大主力

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

甘肃

会宁

会师,宣告长征结束。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5

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6

长征精神

:大无谓的革命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团队精神,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4

课:难忘九一八

1

1931

9

18

,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

柳条湖事件

,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

沈阳

城,制造了

“九一八事变”

。东北人民组织

抗日义勇军

,中共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掌握)

2

、由于

蒋介石

不抵抗政策

,不到半年,

东北三省

沦陷

了。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

华北

,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3

、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936

12

12

,为了逼蒋抗日,

张学良、杨虎城

扣押了

蒋介石

,发动了

“西安事变”。

(又称双十二事变)

4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派出

周恩来

到西安调停。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5

意义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5

课:宁为战死鬼 不作亡国奴

1

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1937

7

7

,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所以日军悍然进攻卢沟桥,制造了

卢沟桥事变

。中国守军奋起反抗,

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了

。(

佟麟阁、赵登禹

为国捐躯)

2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中国工农红军

改编为

八路军、新四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是抗战取胜的关键,即全民族抗战)

3

1937

12

月,日本侵略军占领

南京

,对南京人民进行了长达

六周

的血腥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

30

万人以上。

4

影响

:七七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性抗战爆发,在民族危机空前危机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16

课:血肉筑长城

1

平型关大捷

第一次

胜利

——

平型关大捷

(

1937

9

月,

八路军

);

台儿庄战役

抗日战争

时期的

最重大的胜利

——

台儿庄战役

(

1938

年,国民党第五战区

李宗仁

指挥

)。

台儿庄战役

是抗战以来

国民政府

取得的

重大胜利。

2

百团大战

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

1940

8

月,八路军在

彭德怀

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发起百团大战。

主要目标

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

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3

中共七大

的召

开:

1945

4

,中国共产党在

延安

召开了

“七大”

,大会

中心任务

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大会

主要内容

:⑴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⑵将

毛泽东思想

作为

党的指导思想

写入

党章。

大会

意义

:这次大会实现了全党在思想上的空前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

1945

8

月,美国向日本的

广岛、长崎

投掷两枚原子弹。

5

抗战胜利

标志

1945

8

15

日本

宣布

无条件投降

。八年抗日战争(

1937

7

7

~

1945

8

15

),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台湾

被日本

割占

50

年后

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6

抗战胜利

历史意义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抗击法西斯侵略斗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7

课:内战烽火

1

重庆谈判

:⑴

背景

:①国内: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②国际:美帝国主义为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积极扶蒋反共。

目的

:①蒋介石:为准备内战进一步赢得时间,欺骗人民。

②毛泽东: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过程

1945

8

毛泽东

周恩来

的陪同下,达到

重庆

,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结果

:国共

达成了和平建国的

“双十协定”。

影响

: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

2

1946

6

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

中原解放区

发动疯狂进攻,

全面内战爆发。

1947

3

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等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战略防御)

3

1947

年夏,

刘伯承、邓小平

率领晋翼鲁豫解放军主力,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

大别山地区

,从而揭开了

战略进攻的序幕。

(战略进攻)

18

课:战略大决战

1

三大战役

1948

9

月到

1949

1

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

辽沈、淮海、平津

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

辽沈战役

:由

林彪、罗荣桓

指挥。解放军

攻克沈阳

解放东北全境

。其中

首先攻占、起到关门打狗作用的地方是

锦州。

淮海战役

:由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等指挥,以

徐州

中心

。淮海战役的胜利,

奠定

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

基础。

淮海战役

是三大战役中

歼敌最多

的战役。

平津战役

1949

年初,

北平

和平解放。

率领

北平

国民党军队接受

和平改编

的是

傅作义

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3

三大战役的

意义

: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

渡江战役

1949

4

月,

毛泽东和朱德

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渡江命令,

人民解放军

百万雄师过大江

23

日解放南京。

作用

:标志着统治中国

22

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胜利原因

:中共中央正确的战略部署;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

第六单元

经济与社会生活

19

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

、状元实业家

张謇

,提出“

实业救国

”的口号,创办了

大生纱厂

等一系列企业。

2

中国

近代民族工业

曲折发展

洋务运动后

,我国出现了民族工业的萌芽,但受到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

辛亥革命

推翻了帝制,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尤其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进入了一个发展的

“黄金时代”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

日本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三座大山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发展特点

:①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

②从行业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③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

④发展短暂而且艰难曲折。

20

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1

近代交通

的出现:

19

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

19

世纪晚期,

轮船、火车

这两种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2

近代通讯

的出现

: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

有线电报、电话。

3

报纸

出现:

1872

年在上海创办的

《申报》

,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份中文报纸。

4

印刷出版机构

出现:

1897

年在上海创办的

商务印书馆

,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21

课: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一)

一、科技

1

詹天佑

中国人

自行设计和施工的

第一条铁路

干线是

——

京张铁路。

总工程师和设计者

詹天佑

设计的路轨:

“人”字形。

2

侯德榜

侯德榜

撰写

《制碱》

一书,打破欧美各国对碱业的垄断,为表彰他的贡献,这种制碱法被命名为

“侯氏制碱法”。

二、思想

1

魏源

:

鸦片战争时期

思想家,

魏源

编写

《海国图志》

,写书的目的是

“师夷长技以自夷”。

2

严复

戊戌变法时期

的启蒙思想家。

译注

《天演论》

一书

,书中

进步

观点“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激励人们“自强保种”,救国图存。

22

课: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二)

1

新式教育

开端

:

洋务运动时期

:创办

新式学堂

(

京师同文馆

)⑵

戊戌变法时期

:创办

中国近代

第一所国家建立

最高学府

——

京师大学堂

(

后改名为

北京大学

)

,是

戊戌变法

留下的重要成果。

2

新试学堂

形成

标志

张之洞

奏请

停止科举考试

,普遍兴办学校;

清政府

拟定

《奏定学堂章程》

,兴办新式学堂,

1905

清政府

宣布废除科举制

3

、文学艺术家

:

⑴文学巨匠:

鲁迅

代表作

:

《狂人日记》《孔乙己》

⑵美术大师:

徐悲鸿

代表作:

《愚公移山》

⑶人民音乐家:

聂耳

代表作:

《义勇军进行曲》

;

冼星海

代表作:

《黄河大合唱》

⑷历史学:

郭沫若

历史剧:

《屈原》

⑸解放区文艺工作者

: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上一篇:奥斯卡颁奖典礼主持词下一篇:安全专项治理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