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江华瑶族民间舞蹈长鼓舞技巧及教学

2022-09-13

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每逢节庆丰收、起新房, 或者祭祀盘王以及其它一些祭祀礼仪中、平时亲友欢聚都是载歌载舞, 而且必须有长鼓舞表演, 用歌舞畅叙情怀。该民族的舞蹈以身体的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 从头、肩、腰、膝、臀都有动作, 长鼓舞是击鼓而舞的, 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在鼓上击出不同鼓点, 动作的节奏都是重拍向下, 才能站稳桩, 因而节奏鲜明, 动作稳而有力, 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长鼓舞的音乐伴奏以唢呐为主奏, 辅以奏鼓。因为表演的时间不同, 场合不一, 故有“大吹大打”、“小吹小打”之分。大吹大打一般用在还盘王愿的长鼓舞表演, 两支唢呐为主奏, 以大鼓、大锣、打钹、挽锣、钞等打击乐配合, 显得庄严隆重。小吹小打多用于喜庆等场合, 亦以两支唢呐为主奏, 用小鼓、小锣、小钹、挽锣、抛锣等打击乐配合, 显得热闹活泼。不管大吹大打、小吹小打曲牌都可通用, 由于唢呐悠扬悦耳, 音色清脆, 为长鼓舞增添了许多色彩。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 它综合了音乐、诗歌、绘画、戏曲、杂技等艺术门类而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舞蹈的起源比其它许多艺术门类都早, 它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是随着人类生产劳动、生活方式和社会进步的产生变化发展而发展。在民间舞蹈发展史上, 民间舞蹈常常被忽视, 其实只有民间舞蹈才是舞蹈发展的主流。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一种艺术, 它产生和流传于民间, 风格鲜明, 韵律优雅, 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深受人民的喜爱, 千百年来长盛不衰, 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它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即艺术的感染力, 它可以唤起人民对远古的追忆, 缅怀自己的祖先, 它可以让人民憧憬美好的未来, 焕发出一种奋斗不息的精神。在全球化语境下, 独特的民族民间艺术弥足珍贵, 值得深入探讨研究。在其现代性转化过程中, 将民族民间艺术纳入高等教育课程集中研究传承才能促使它向系统化、专业化发展, 在当代生活中焕发出艺术活力。

1 江华瑶族民间舞蹈技巧的组成

江华瑶族民间舞蹈技巧丰富而独特, 主要组成内容有:长鼓舞、伞舞、刀舞、羊角短鼓舞、锣笙长鼓舞、盘古长鼓舞等舞蹈强调道具和优美的舞姿融为一体, 道具的技术性较强。

“长鼓舞”是以木为腰鼓, 长鼓四尺, 短鼓二尺, 巫以练帛二三尺, 画诸神悬之竿, 鸣铙击鼓, 吹角一人, 以长鼓绕身而舞, 二人以短鼓相向, 随口歌呼, ……或夜之野外, 灭烛舞日盘黑鼓……每岁或三岁辄赛, 其歌尾词辄曰, 寻耶去, 言瓠以寻父死于野, 招其魂焉。”它分基本鼓花、程式动作、造屋动作、制鼓动作、耍鼓动作、模拟动作、生活动作等舞蹈动作组成。在舞动的过程中按照节奏要求击打长鼓, 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同时配以各种变化丰富的步伐, 边打边舞, 边舞边转。脚下的变化同上身舞姿的稳重、柔美形成对比。将民族风格的技巧和个人特色的表演紧密结合, 长鼓在舞蹈里作为道具而发挥出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瑶族长鼓舞的技巧:十八响、扫地莲花、扫地梅花、雪花盖顶、金鸡跳红、金鸡展翅、鲤鱼晒籽、鲤鱼翻臂、金鸡射箭、山羊反臂、画眉跳龙、画眉走路等技巧动作。

如:十八响:第一拍:右脚原地小跳, 左脚前踢九十度, 左手“阳手横鼓”置于左腿膝下, 右手击鼓右端一下。第二拍:左脚落回“正步”, 左手“阴手横鼓”收回鼓前, 右手击鼓左端一下。第三拍:做第一拍对称动作。第四拍:同第二拍动作。第五拍:左手“阳手横鼓”于左侧, 右手击鼓右端一下。第六拍:右脚前跨一步, 同时身体左转四分之一圈成右“弓步”右手“阳手横鼓”经左侧至腰后, 右手在右侧击鼓右端一下, 然后“阴手横鼓收于鼓前”。第七拍:右脚收回成“正步”, 右手击鼓右端一下, 同时左手想向左转手腕, 鼓的右端在头顶下平着绕向右, 让后双手向两旁“分掌”, 左手将鼓收回到胸成“阳手横鼓”右手扶住鼓的右端。第八至九拍:右手击鼓右端一下, 鼓的右端从左臂下转向左后上成“反竖鼓”于背后左小腿后抬, 用脚后跟踢鼓的左端一下, 右脚同时小跳一下, 右手在头后击鼓的右端一下。

金鸡展翅:第一拍:左脚后撤一大步成右前“弓步”, 左手“阴斜鼓”于左腿旁, 右击鼓左端一下, 同时左手将鼓住后悠。第二拍:左手将鼓住左前悠, 右手击鼓左端一下, 同时左脚收回成“正步”。第三~四拍:做第一至二拍对称动作。

鲤鱼籽:准备:同上。第一拍:左脚上一步全蹲, 左手握“阳手横鼓”, 右手打鼓右端一下, 左手向左侧平推。第二拍:右脚上一步半蹲向左转四分之一圈, 右手握“阳手横鼓”从左侧插入背后, 右手击鼓右端一下。第三拍:右脚收回, 同时向右转四分之一圈, 左手收回胸前, 做“平莲花”一次。

2 瑶族长鼓舞技巧的教学

技巧在提高舞蹈表演技能和丰富舞蹈语汇, 扩大舞蹈艺术表现力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技巧训练主要提高舞蹈专业学生身体部位的灵活性, 增强弹跳力、爆发力, 同时为表演高难度舞蹈奠定基础。“单一元素短句组合”训练模式, 是中国民族民间舞专业化高等教育多年来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该模式由浅入深, 符合艺术教育理论与形体艺术教育的规律。这种科学的训练模式同样适用于舞蹈专业学生或非专业学生的瑶族长鼓舞技巧训练。

2.1 单一性技巧教学、用灵活的教学形式, 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一性技巧教学, 就是将民间舞蹈中的技巧部分提炼、分解成单一性技巧动作, 然后进行强化训练。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明确, 任务单一。其目的是打基础, 找要领;其任务是解决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问题。徒手展示型高难度技巧和一些创新技巧, 就必须进行单一性训练, 才可以保证技巧完成得既有数量又有质量, 比如旋转类技巧中的跳鼓、十八响、抱鼓旋转等, 都应该进行单一性反复训练, 使学生在重复练习中“熟能生巧”。作为高职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舞蹈教学内容主要有四大部分:基本功训练、民族民间舞蹈、成品舞学习和编舞课的教学。在多年的舞蹈教学生涯中我充分利用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同时加入了地方特色的瑶族舞蹈——长鼓舞、伞舞等舞蹈的教学内容, 深受学生喜欢, 它们的特点各有不同, 基本功训练对于一个以前从来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上基训课时, 由于这部分内容枯燥无味, 且训练强度又太大, 应根据训练部位不同归类组合, 配以优美轻快动听的音乐来伴奏, 并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同时让学生欣赏一些高等院校基训课以及一些舞蹈精品, 例如:古典舞蹈《扇舞丹青》、《读梁祝》、《书苑情话》等, 及民族民间舞《乌人高娃》、《孔雀舞者》、《维吾尔人》等。让学生开阔眼界, 一边领略各种舞蹈的艺术魅力, 一边体会基本功在各种舞蹈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使他们对基训课产生深厚兴趣。

2.2 短句性技巧教学

短句是指舞蹈语言中一个短小且精巧的完整句子。所谓短句性技巧教学, 就是遵循该民族舞蹈所特有的连接规律, 把民间舞蹈中的技巧动作同该民族的舞蹈风格动作串连和组织起来, 编排成连贯性的短句, 以便学生进行反复训练。前面提到“刀舞”、“伞舞”、“羊角短鼓舞”等道具舞蹈技巧就可以通过短句进行训练。如果仅仅在原地进行单一性练习, 就会显得过于枯燥、无趣, 学生很容易感到乏味和疲劳, 难以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假如单一训练到一个阶段, 及时加上短句强化训练, 再配上一定的音乐伴奏, 就可以激发起学生的训练激情, 使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又强化了长鼓舞舞蹈的风格。这种训练方式在教学流程中作为承上启下的环节, 为完成综合表演性技巧组合做好铺垫。

2.3 综合表演性技巧组合教学

综合表演性技巧组合教学, 就是将各类技巧融入表演性很强的组合中去进行训练。这类组合的编排, 可以安排一些具体情节, 也可以从情绪出发, 给技巧的运用找到情感的依据。这种教学方法, 可以巩固和运用前两个阶段的训练成果, 把技巧、风格和表演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伞舞”的雪花盖顶、凉伞骑兵、绕伞转身等民间舞蹈独有的各种风格动作, 使“技”中有“舞”, “技”中有“情”。从而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力的教学目的。

2.4 培养学生乐感教学

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 舞蹈动作的连续, 节奏的变化, 情绪的表现都依赖于音乐。高职专业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误的看法, 认为只要身体条件好, 软度够, 能力强, 技术好, 就可以跳好舞, 可以成为一名好的舞蹈专业人才, 只重身体条件或片面地追求技术, 学一些绝招及高难技巧动作, 这只能出现那种游离于舞蹈人物之外的技术表演, 见不到动人的思想感情, 发挥不出舞蹈人物的个性特点及内涵。如果不重视或根本不用“乐感”去表现舞蹈人物, 那么学生的情感、意境、想像等形象思维的启迪都得不到发展和充分的发挥。舞蹈综合了文学、戏剧、音乐、绘画等诸多艺术要素, 就是说以人的肢体语言为基本条件来综合上述各种艺术要素, 通过节奏上的强弱、快慢、轻重、缓急、圆滑和顿挫来创造意境, 表情达意。“乐感”的培养, 说到底是一个艺术素质的培养问题。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深刻认识, 也就是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把“节奏感”的认识教给学生, 为他们日后排练节目时懂得音乐节奏与舞蹈节奏该怎样配合, 为共同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表演过程中使舞蹈动作做得更完美、更准确、更有意境、更有内涵。

总之, 在舞蹈教学中, 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只有加强以上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才能使学生对学习舞蹈产生极大的热情,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素质并能表现出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和决心, 更好的掌握舞蹈技巧, 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 有望将优秀的民族艺术继承和发扬下去。

摘要:瑶族长鼓舞的教学实践、教学方法, 步骤。

关键词:瑶族,长鼓舞,特点,教学

参考文献

[1] 陆良民.瑶族长鼓舞及其音乐特色[J].中国音乐, 2003 (4) .

[2] 黎里.浅论瑶族长鼓舞[J].民族论坛, 1991 (4) .

[3] 1985年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民间舞蹈概述[Z].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对新时期大学英语情感教育的思考下一篇:关于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原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