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入学考试试题

2022-07-08

第一篇:党校入学考试试题

党校入学考试30道思考题

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党的十七大报告》

学习思考题(30题)

人文学院党校“第4期”培训班入学考试在即。为帮助“预选学员”对于指定篇目的理解,特列出以下学习思考题30题,供大家自学和备考时参照。

一、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1--15题)

1、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认真学习党章,自觉遵守党章,切实贯彻党章,坚决维护党章”这四句话如何加以把握?怎样理解党章是“党内的根本大法”这一界定?

2、在党的十七大上,《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修改”的情况是怎样的,其中较为重要的修改是哪些?《党章》的篇章结构是怎样的?

3、党章“总纲篇”总共为多少自然段落?按内容加以解读,总纲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呢?总纲所阐明的重要理论观点有哪些?

4、在“党的性质”的表述中,“两个先锋队”所包含的内容应如何理解?作为党的最终目标的“共产主义”,其全部含义除“社会制度”外,还应包括哪些?

5、在党章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界定分别是什么?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创造性回答的问题应是什么?

6、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可同时参考《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二部分的相关内容)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完整地加以把握,其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应是哪几个层次?所谓“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分别指的是什么?关于“奋斗目标”,在党的十七大上增加了什么内容?

8、关于党的建设,党章总纲提出的“总要求”和必须坚决实现的“基本要求”分别是什么?关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就“怎么样”所提出的“必须”应是哪几个?

9、党章“条文篇”的框架结构是怎样的?条文的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七章这三章各自阐述的重点内容分别是些什么?

10、党员的义务与权利分别指的是哪“八项”内容?义务和权利是什么关系?“义务至上”和“权利为重”的说法可不可以成立,理由何在?

11、党的组织发展工作的原则是什么?入党程序的步骤又有哪些?党章所提及的“退党”和“除名”究竟是怎么回事?

12、党章是如何界定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就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党章总共概括为哪几条?其第一条所规定的“四个服从”,应该如何深入领会?

13、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不是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关于党的基层组织的构成、任期、作用和基本任务,党章分别有哪些规定?

14、为什么强调“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党的纪律处分有哪几种?对于严重违纪、本身又不能纠正的党组织,上级党的委员会可以作出何种处理?

15、党的组织发展工作的“十六字”方针包括哪些内容?争取入党过程中的“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这三种身份的区别在哪里?

二、关于《党的十七大报告》(16—30题)

16、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全会。党的十七大是在什么时候召开的,大会的主要议程有哪些?接着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又决定了哪些重要事项?

17、十七大报告的“篇章结构”和“主题”。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篇章结构是怎样的?什么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主题,可以细分为哪几个层次?

18、关于“成绩”和“问题”。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所取得的“成绩”和必须清醒认识到的“问题”分别是哪些?(参见十七大报告第一部分)

19、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目的等。改革开放约三十年的历史进程是怎样的,改革开放的目的是哪三个“就是要”?十六大以来的五年作为“新时期”,其特点、成就和标志分别是什么?(参见报告第二部分)

20、关于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进程给我们提供的“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是哪些,应该如何加以领会?(参见报告第二部分)

21、关于“新的阶段性特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是哪些?这些特征的呈现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应是什么关系?(参见报告第三部分)

22、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等。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即四个“要点”)、精神实质(回答什么问题)和根本要求(即四个“要求”)分别是什么?(参见报告第三部分)

23、关于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确保在什么时候实现(所谓“时间表”)?党的十七大就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哪些新的更高要求?(参见报告第四部分)

24、关于经济建设。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不是“又快又好”)发展,关键点在哪里?如何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 )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参见报告第五部分)

25、关于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已取得的重大成果体现在哪里?就“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参见报告第六部分)

26、关于文化建设。在谈到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胡锦涛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应包括哪四个方面的内容?(参见报告第七部分)

27、关于社会建设。在谈到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时,胡锦涛把什么样的问题视作“重点”;并且提出要努力实现哪五个“有所”,以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参见报告第八部分)

28、关于四个“决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什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中央提出了哪四个“决不”?(参见报告第十部分)

29、关于“一五一六”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五一六” 的总体布局。请分别指出每个数字所表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如“一”指的是“一条主线”, 此外的“五”、“一”、“六”又分别表示什么内容)?(参见报告第十二部分)

30、关于党内民主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就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如何理解“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这一要求;就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如何理解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要做到三个“更加注重”?(参见报告第十二部分)

第二篇:党校入学考试学习思考题[定稿]

党校考试学习思考题

第一部分

1 党章的定义是什么?

党章即党的章程,它是一个政党为实现党的纲领、开展正规活动、规定党内事务所规定的根本法规, 是党赖以建立和活动的法规体系的基础,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和规定,具有最高党法、根本大法的效力。

怎么理解[党章是党内的根本大法]这句话? 党章作为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每一个党员需要概无例外地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四句话如何把握? 认真学习党章是前提,是 自觉遵守党章, 切实贯彻党章, 坚决维护党章的先决条件。

2 修改的情况?

A

B 会主义理论体系

C 确定了

篇章结构?

除总纲外,共有十一章53条。

3 总纲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段落大意?主要内容?

(1)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最终目标。

(2)行动指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3)概括和总结了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的发展经验及其基本要求(五个方面问题): ①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通规律(普通性与特殊性)和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②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③我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④规定了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任务和基本政策。

⑤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出四项基本要求(基本路线,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民主集中制)。

4 两个先锋队如何理解?

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共产主义除了社会制度外还有什么含义?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5 邓三科的界定?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比科学内涵少: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马克思主义)

6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三科等科学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7 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完整表述?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思想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立国之本是指?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强国之路是指?

坚持改革开放。

奋斗目标增加的内容是? 和谐社会。

8 党建的总要求是?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加强改进党的领导必须坚决实现的基本要求是? 四项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出了哪几个必须? 八个必须。主要内容为

核心作用、协调发展、民主决策、遵守宪法、协调机关、加强领导、与时俱进、亲密合作。

9 条文部分的篇章结构?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七章的重点?

共有十一章53条。

第一章:

1、什么是党员?

2、入党誓词与入党誓词的演变。

第二章:

1、什么是党的组织制度?

2、组织制度的具体内容。

第七章:

什么是党的纪律?

10 八项义务?

(一)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三)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四)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五)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六)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七)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八)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八项权利?

(一)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二)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三)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四)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

(五)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六)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

(七)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八)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

党的任何一级组织直至中央都无权剥夺党员的上述权利。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党员的义务和权利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关系。 履行义务是行使权利的前提,行使权利是履行义务的保证。

11 发展党员的原则? 经过支部大会,坚持个别吸收。

入党程序是怎样的?

(1) 填写入党志愿书

(2) 有两名正式党员作介绍人

(3) 经过支部大会通过和上级党组织批准

(4) 经过预备期考察

(5) 成为正式党员

退党和除名是指?

党员有退党的自由。党员要求退党,应当经支部大会讨论后宣布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

党员缺乏革命意志,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条件,经多次教育仍无转变的,应当劝其退党。劝告党员退党,要经支部大会讨论决定,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在提交支部大会讨论时,如果本人诚心表示愿意改正的,可规定他限期改正。对那些既不愿退党,又没有决心改正的人,要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础上,由支部大会讨论决定把他除名,报上级党组织批准。

12 民主集中制的界定?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

基本原则总共概括为几条?对四个服从如何深入领会? 六条。

“四个服从”是建立党内生活正常秩序,保证全党意志统一和行动一致的根本原则。

13 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不是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 不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由它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书记处、中央纪委检查委员会、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

党的基层组织的构成?任期?作用?基本任务?

有三人以上的正式党员。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经上级批准,分别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

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至五年,

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或三年。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基本任务有:

(l)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组织党内外的干部和群众,努力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

(2)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

(3)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

(4)密切联系群众,经常了解群众对党员、党的工作的批评和意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5)充分发挥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现、培养和推荐他们中间的优秀人才,鼓励和支持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6)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经常性的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吸收在生产和工作第一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的优秀分子入党。

(7)监督党员干部和其他任何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国法政纪,严格遵守国家的财政经济法规和人事制度,不得侵占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

(8)教育党员和群众自觉抵制不良倾向,坚决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14 党的纪律处分有哪几种?

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对于严重违纪的处理? 对于严重违反党的纪律、本身又不能纠正的党组织,上一级党的委员会在查明核实后,应根据情节严重的程度,作出进行改组或予以解散的决定,并报再上一级党的委员会审查批准,正式宣布执行。

为什么强调自觉遵守党的纪律?

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

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 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

15 党组发展工作的十六字方针?

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

三种身份的区别?

向党组织提交正式申请的均称作入党申请人。 经党小组或共青团组织推荐,党支部委员会研究同意符合入党积极分子条件的入党申请人可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 入党积极分子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经党支部委员会讨论,具备党员条件、准备近期发展的同志被称为发展对象。

第三篇:党校入学考试――现代管理学复习重点(精)

管理主体特征:所谓管理主体就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的作用的要素。要使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能够起主动支配的作用,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要有一定的权利(2要有一定的能力。

管理主体的分类:对管理主体的分类就是对管理者和管理机构的分类(1按管理者的职责,可以分为一般管理者和管理的领导者(2按管理者所处的位置和层次,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3按管理者所管理的对象,可分为行政管理者、经济管理者、科技管理者、文教卫生管理者、军队管理者等

管理主体的地位:管理主体在管理活动的各要素中处于主导地位。具体表现以下方面(1管理主体决定管理的性质(2管理主体决定管理活动的方向(3管理主体决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管理者的涵义:管理者是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可缺少的要素,我们这里所说的管理者,就是指在一定组织中担负着对整个组织及其成员的工作进行决策策划、组织和控制等职责的人。管理者的职责:作为一个现代管理者,他的职责必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具体有以下几方面(1管理者是管理目标的主动提出者(2管理者是计划者(3管理者是组织者(4管理者是指挥者(5管理者是协调者(5管理者是人员的选拔配备者

管理者素质涵义:是指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而成的、在其管理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内在要素。它具体包括如下涵义:一是管理者的素质形成于后天的社会实践;二是管理者的素质是一个多因素的组合,是禀赋、品质、知识、能力的总和;三是管理者特别是管理的领导者处于总揽全局的统帅地位,因而他应具有高于普通人的素质;四是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管理者应该具有不同的素质,以适应不同岗位管理工作的要求;五是管理者素质有很强的时代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管理者的素质包括:(1政治素质:一是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能用马克思之一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三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品德素质:一是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二是公道正派,与人为善,三是谦虚谨慎,作风民主,四是以身作则、清正廉

洁(3知识素质:一是自然科学知识,二是社会科学知识,三是专业知识(4业务素质:一是科学决策能力,二是知人善任能力,三是组织协调能力,四是开拓创新能力

管理结构的设计类型:(1直线制(2职能制(3直线职能制(4矩阵制(5事业部制管理结构的设计原则:(1以目标为中心,以职能为依据的原则(2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适当的原则(4任人唯贤、择优录取的原则(5精简效能的原则

管理职能在管理中的地位:管理职能在管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1管理职能是管理劳动的具体实现形式(2管理职能是实现管理目标的手段(3管理职能的正确行使,是管理主体按管理规律办事的具体体现

管理职能类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激励、人事、调集资源、沟通、决策、创新。管理职能分工的发展过程,归纳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由粗到细,由少到多。二是由“硬”到“软”、“软”“硬”兼施。

管理客体的内涵: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所谓管理客体也可称为被管理对象,是指能够被一定管理主体影响和控制的客观事物。

管理客体分类:

1、从管理组织的角度看,管理客体主要表现为国家、地区、部门、企业、学校等各种不同的政治、经济和事业单位。

2、从管理领域的角度看,管理客体主要表现为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军事、科技等不同领域和不同产业部门

3、从管理资源的角度看,管理客体主要表现为人、财、物、信息、时间等各种不同资源

4、从管理业务的角度看,管理客体还主要表现为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行政等各种不同社会活动范畴

5、从管理性

质的角度看,管理客体主要表现为不同国家制度和不同所有制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实体和活动领域。

管理客体的特征:(1客观性(2系统性(3规律性(4可控性

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特征:(1个性(2社会性:一是团体性,二是阶级性,三是交往性(3能动性:一是参与管理的能动性,二是对管理信息做出反应的能动性。

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作用:(一管理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二反馈信息的原发者和传递者(三管理文化的创造者和体现者

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地位:(一从政治、经济、法律上来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与作为管理主体的人,都是同样的劳动者,因而其地位应当是平等的。但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情况有所不同(二从管理中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来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虽然具有行使管理职能或参与管理的一面,但与作为管理主体的人相比,他们则是处于被管理的地位,也即是被管理者(三从管理客体中发挥作用的角度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主要表现以下三方面:

1、当他们参与管理、行使管理的功能时,处于主动管理的地位,即管理者的地位

2、当他们作为被管理者处于服从地位的时候,这种服从也不是完全被动地服从、盲目地服从,而是主动地服从、有条件地服从

3、在同一管理客体中,人与其他组成要素,如物质要素、资金要素、时间要素等相比,始终处于有意识的主动支配的地位,因而是管理成败的决定要素。

经济系统的特征:(一人工性与自然性(二商品性与比例性(三生产性与效益性 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在经济学的研究中,一般把它们归纳为(一基本经济规律:是指在一定社会中,决定社会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因而决定某一社会生产本质的规律。主要包括社会生产目的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二共有经济规律:是指在一切社会形态或几个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的经济规律,属于这种经济规律的主要有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

2、价值规律。(三特有经济规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反映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经济的某一特殊本质的经济规律,二是指不同经济领域或不同经济部门所特有的经济规律。

上层建筑系统界说涵义及分类:上层建筑系统是一个国家范围内除经济系统以外的另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基本组成系统。一般说,上层建筑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按不同性质划分,主要由三大分系统构成:(一政党系统(二国家系统(三意识形态系统

上层建筑系统的特征:上层建筑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征,但总体说三个方面(一社会性与阶级性(二传统性和继承性(三主观性与客观性

上层建筑系统的运行规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上层建筑是有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必须和经济基础相适应,表现三方面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内容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变更和发展的基本方向(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主要表现

1、当新的生产关系尚未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时,与它相适应的新上层建筑的萌芽极力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和思想影响,反对现存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为新生产关系的发展扫清前进的道路。

2、当新生产关系取代旧生产关系,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之后,原来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萌芽,也就必然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

3、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由新变旧,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时,它的上层建筑会千方百计地压制新的经济基础的成长,竭力延长旧的经济基础的寿命。

管理目标的涵义:管理目标是指人们进行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从严格意义上说,管理目标和一般所说目标在涵义上有所不同,管理目标不但要考虑预期结果,而且要考虑如何达到这一预期结果。所以管理目标这一概念包括双重内容:一是预期结果,二是达到这一

预期结果所采取的管理措施。

管理目标分类:管理目标有丰富的外延并可按各种标准进行分类。(一按管理的领域分,管理目标可分为经济管理目标、行政管理目标、科学技术管理目标和社会管理目标等。(二按管理的职能分,可分为决策目标、计划目标、组织目标,协调目标、监督目标、控制目标等。(三按管理层次分,可分为高层管理目标、中层管理目标和基层管理目标。(四按管理目标的实现期限分,可分为长期管理目标、中期管理目标和短期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的特点:(一统一性与矛盾性(二结合性与可分性(三时间性和阶段性(四明确性与伸缩性

管理目标的作用:管理目标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它在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说(一凝聚作用(二导向作用(三激励作用(四评价作用

管理的人本观念涵义: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达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观念。为此,管理中所说的人本观念包括以下涵义:(1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因此在任何管理中都要把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根本手段。(2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最高追求目标。(3人的存在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自然存在、类存在,也有社会存在、个性存在(4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管理人本观念中的“人”,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

树立人本观念的必然性: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既是必要的,又是必然的。树立人本观念的这种必然性,既是由管理要素构成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由管理目标的不断实现所决定的。(一在管理客体诸要素中,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二作为管理主体的人,在管理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三人与人的关系是管理众多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四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也是管理者追求的根本目的(五从管理思想的演讲过程看,“以人为本”是各管理流派殊途同归的共识。

管理的人本观念的主要表现:

一、人的因素第一观念。

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三、以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目标的观念:树立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管理观念,一方面要把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管理的最高追求目标,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其实现的历史性。

四、“人和第一”的观念

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的主要途径:

一、把管理建立在对人的本性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二、在管理中正确运用激励机制。

三、重视人的精神、价值观和政治思想在管理中的作用。

四、创造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

管理系统观念的形成:历史上,管理的系统观念是在一般系统思想和系统理论孕育中产生和发展的,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古代管理系统思想的萌芽。

二、近代管理系统观念的产生。

三、现代管理系统观念的形成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系统管理的特点及划分的阶段:四个特点:(1它是以目标为中心,始终强调系统的客观成就和客观效果(2它是以整个系统为中心,决策时强调整个系统最优化,而不是强调子系统的最优化(3它是以责任为中心,每个管理人员都被分配给一定的任务,能衡量其工作效果(4它是以人为中心,每个工作人员都被安排进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根据其工作成绩来付给报酬。阶段:(1决定系统的创建(2进行系统设计(3控制系统按预定目标运转(4检查和评价系统运转结果

管理的整体观念主要表现:(1任何管理系统都是由各个管理要素、管理部门、管理单位组成的有机整体(2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彼此依赖(3用系统观念来考察管理活动和管理成果,要看其整体功能的发挥情况和整体效果的大小,而不能只看

局部功能和局部效果。

管理的动态观念主要表现:(1在任何管理活动中,管理系统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2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

管理的开放观念主要表现:一是任何系统在运行和发展变化中,总是要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否则就难以生存下去,二是相对来说,任何系统总是处在更大的系统即环境之中,都与其外部系统即环境发生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管理的层次观念或等级观念主要内容:(1管理层次的划分要与管理的要求相适应(2不同的层次要授予不同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责任(3要把具有不同能力的人相应安排在不同的层次上,使其各尽所能、各显其才。

管理的信息观念:(1信息的投入是最主要的投入之一,掌握了信息就掌握了管理的主动权,就获得了管理目标实现的最可靠的保证。(2任何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都必须以有利于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利用为前提,这是管理组织建设的一条不可缺少的原则(3信息反馈是管理的必不可少的环节(4系统分析与数量分析是密不可分的。

系统方法在管理中应用的特点:

一、考察和解决问题的整体性。

二、考察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性。

三、考察和解决问题的严密性。

运用系统方法遵循的步骤:

1、明确问题:通过收集各方面的资料,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2、目标选择:确定为解决问题所应达到的目标和指标;

3、系统综合:综合分析各种情况,制定达到目标的几种可能方案;

4、系统分析:通过建立模型,对各种方案进行计算、模拟取得必要的数据和资料;

5、系统选择:通过比较分析,选择若干较好的方案;

6、决策:最后确定一个最好的方案;

7、实施计划: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运用系统方法划分的工作阶段或工作流程图:

1、规划阶段:包括程序设计等;

2、拟定方案:进行具体的系统设计;

3、系统研制:试制方案,进行系统开发;

4、生产阶段:进行系统各部分的生产;

5、安装阶段:将系统各部分进行安装,并提出系统运行计划;

6、运行阶段:使系统按原定用途服务;

7、更新阶段:通过运行,对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或去旧换新。

系统方法在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一、对复杂系统进行规划设计的有效工具。

二、对大型施工和科研项目进行组织指挥的必备手段。

三、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有力武器。管理择优观念的涵义:充分利用可能利用的条件,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满意的管理效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管理的择优观念要建立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基础上(二管理的择优观念必须体现于管理全过程的优化和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三树立管理的择优观念要坚持相对满意的准则。

择优相对性表现在:(143页

1、在所有方案中选择所谓最优、最佳方案,只是相对备选方案而言,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方案。

2、管理过程是复杂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

的。

3、由于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人们的认识在一定时期也是有限的。

3、在空间上来说,特别是对于一些范围较大的宏观性的管理,各地区、部门、单位所处环境和内部条件差别,因此出现同一种管理方案在各地的适用度不同。

4、择优不仅要考虑产出,而且还要考虑投入。

树立择优观念的必要性:(一在管理中树立择优观念是现在管理本身的要求(二在管理中树立择优观念是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三在管理中树立择优观念是培养和选拔管理人才的要求

管理的择优观念内容:

一、质量第一的观念:狭义的质量概念是指产品使用价值或者说是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用途。但是,广义的质量概念则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在管理中质量是反映整个管理水平的一个综合指标。

二、时间第一的观念:就是讲求效率的观念。所谓效率,主要是指工作效率、劳动效率或管理效率。它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或劳动量,也可以指完成单位工作量或劳动量所需要的时间。

三、效益第一的观念。效益表现在各个方面, 既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

四、人才第一的观念。 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的内容:(1全方位的管理(2对全部过程和环节的管理(3由全体人员参与的管理

树立时间第一观念是管理的择优观念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内容,原因:

一、在管理中树立时间第一的观念,就要千方百计地节约时间,提高管理效率。

二、在管理中树立时间第一的观念,就要尽量合理地安排时间、分配时间。

三、在管理中树立时间第一的观念,就要善于赢得时间,抓住机遇。

效益表现的方面:首先,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尽量多的产出,即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因而也是管理的择优观念的主要表现形式。其次,我们所说的效益,是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相统一的效益。再次,我们所说的效益主要是指整体的效益,而不是单指局部效益。

管理择优遵循的原则:

一、整体优化原则:是指整个管理系统的优化,管理全过程的优化,也是指管理总目标的制定和实现的优化。

二、全面优化原则:在管理过程中进行择优要进行多种方案的全面比较,包括对各种管理目标方案的比较,对各种管理目标实施方案的比较,也包括对各种管理评价方案的比较。

三、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在管理的择优中,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前提。定量分析的目的是确定优选方案的量的要求。

第四篇: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9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试题:(100分)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马克思是怎样论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

2、独立自主内涵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简述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4、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5、实施“走出去”战略有何重大现实意义?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式诞生的标志。

2、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要就是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 明发展的成果。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在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俄如何 建设社会主义有哪些理论思考?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怎样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 样建设党”?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9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现代管理学 试题:(100分)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在现代管理方法中,经济方法有哪些特点?

2、赶超战略具有哪些特点?

3、简述监督的基本原则。

4、简述管理的权变观念。

5、科学决策的核心是方案选优,方案选优的标准是什么?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权变理论的思想结构可用函数式表示为:Y(管理环境)=F(管理理论、管理方式)

2、在管理活动中应以定性分析为依据,定量分析为工具。

3、管理只具有自然属性而不具备社会属性。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谈一谈制订管理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2、如何认识战略观念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8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是什么?

2、在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中,民主和专政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简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4、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5、试述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

2、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政策和策略问题。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否定。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2、现阶段如何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8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现代管理学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法约尔提出管理五个职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管理活动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3、行为科学理论对人的看法具有哪些新观点?

4、什么是管理观念?

5、权变观念在管理中的作用是什么?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管理主体主要指的是具有一定管理权限的单个管理者。

2、西蒙所提出的决策准则是最优、最佳。

3、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是比较符合现代管理原则的。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谈一谈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在处理二者关系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2、现代管理要经历怎样的一个过程?联系实际论述在这个过程中决策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7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一、简释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实践的基本特征

2、物质

3、跨国公司

4、“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5、科学发展观

二、辨析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规律是人认识的结果,所以规律是主观的

2、资本的价值构成决定资本的技术构成

3、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4、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并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谈谈如何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2、试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7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现代管理学

一、简释题:(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管理的权变观念

2、简述协调的作用

3、简述监督的基本原则

4、在现代管理方法中,经济方法有哪些特点?

5、科学决策的核心是方案选优,简述方案选优的标准。

6、简述评价的原则

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

1、权变理论的思想结构可表示为函数式:Y(管理理论)=F(管理理论、管理方式)

2、在管理活动中应以定性分析为依据,定量分析为工具。

3、管理的整体优化是局部优化简单相加。

4、反馈是监督的一项重要职能。

5、管理只具有自然属性而不具有社会属性。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简述要点并联系实际分析)

1、谈一谈制订管理目标应遵守的原则。

2、如何认识战略观念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6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一、简释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真理的相对性

2、劳动的二重性

3、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4、“一国二制”的构想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辨析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是为人们提供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2、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不仅要由所有制来决定,还要由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来决定。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4、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试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谈如何坚持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

2、 试述如何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6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现代管理学

一、简释题:(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

1、 现代管理包括哪几个过程?

2、 企业决策思想科学化包括哪些内容?

3、 简述管理的系统观念。

4、 简述管理的人本性。

5、 简述管理信息的特征。

二、辨析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 在管理学中,所谓管理层次,是指一个领导者直接领导其下属的人数。

2、 过分强调和信赖行政方法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3、 下面组织机构是职能制。

4、 从管理业务的角度看,管理客体主要表现为人、财、物、信息、时间等各种不同资源。

5、 从在管理客体中发挥作用的角度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谈谈权变观念在组织方面的应用。

2、 联系实际谈谈领导用人的艺术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5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一、简释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 意识的能动作用

2、 社会生产力

3、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二、辨析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 否定就是扬弃

2、 价格对价值的偏离,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3、 走群众路线就是一切由群众说了算

4、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各级党委及其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2、 为什么说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5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现代管理学

一、简释题:(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

1、 建立经济管理组织应遵循哪些原则?

2、 简述管理的系统观念。

3、 简述管理的人本性。

4、 简述管理客体的特征。

5、 现代管理包括哪几个过程?

6、 科学决策的核心是方案选优,简述方案选优的标准。

二、辨析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 权变理论的思想结构可用函数式表示为:Y(管理环境)=F(管理理论、管理方式)

2、 在实际中,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统一的。

3、 管理主体仅指的是领导者,不包括管理机制。

4、 过分强调和信赖行政方法容易使管理系统的动力和活力不足。

5、 在管理学中,所谓管理幅度是指机构按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为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管理者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2、 案例分析:某县委书记到任以后,根据他在另一个县当县长的经验,认为该县情况跟他以前所在县情况大致相同,所以他决定在该县实施“万亩果林计划”,县委一班人根据县委书记的指示狠抓落实,使“万亩果林计划”很快得以实施。问:这是不是科学决策,为什么?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4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一、简释题:(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

1、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 剩余价值

3、 党的思想路线

4、 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

6、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辨析题(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 真理就是指事物的客观规律

2、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3、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表明流通过程可以产生剩余价值。

4、 衡量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成绩,就看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大小。

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不是一党制,而是多党制。

6、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 党的十六大报告是如何论述“创新”的?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4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现代管理学

一、简释题:(共5题,每题5分,共20分)

1、 管理规律

2、 共有经济规律

3、 管理的系统观念

4、 人的假设理论

二、简答题(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

1、 管理机构的设置应遵循哪些原则?

2、 管理目标具有什么特点?

3、 管理的动态观念表现在哪些方面?

4、 进行跟踪决策应注意哪些问题?

5、 正确确定战略步骤的依据是什么?

6、 确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处理好哪些关系?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5分,共50分,简述要点并联系实际分析)

1、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心要性的认识。

2、 现代管理要经历怎样的一个过程?联系实际论述在这个过程中监督所具有的功能。

第五篇: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学笔记

政治学复习题

1.政治的涵义和特点 政治的涵义

对“政治”涵义的解释分为两大类,即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道德论”、“神权论”、“权力论”、“管理论”、“政策论”。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其基本内容是:

(一)政治活动的基础是经济活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二)政治是与阶级联系在一起的特定的社会关系,是一种阶级关系

(三)政治是与国家紧密联系的特殊公共权力现象,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

(四)政治有特定的发展规律,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对政治作如下的理解:政治是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围绕国家权力而结成的社会关系和进行的社会活动。

政治的特点

(一)政治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且为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服务的。

(二)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权力 。

2.政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政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进步的政治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二、反动的政治对经济的阻碍和破坏

三、政治与经济相比占首位 政治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政治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首先表现在对社会秩序的影响方面。社会秩序有好坏之分,政治既可以带来好的政治秩序,又可以带来混乱的社会秩序。代表先进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的政治,可以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一般可以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相反,则可能带来混乱的社会秩序,从而影响和阻碍社会的进步。

二、政治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就是一定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关系是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物质利益关系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 进而决定了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的不同。

三、政治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进步的政治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动的政治对社会的发展起延缓或阻碍作用。

政治人的定义:政治人是指具有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能力,并且实际参与政治过程的人。

3.如何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表现出来:

(一)行使权利

一是参政权,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

二是政治自由权,包括言论、出版、著作、新闻和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等权利。 三是请求权,包括申诉、控告、检举、要求赔偿和提起诉讼的权利。

(二)履行义务

一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二是遵纪守法的义务。

三是维护国家安全,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四是依法纳税的义务。 4.公民制度的内容

公民制度是一个国家关于公民的资格、地位、权利义务等各项制度的总称。通常包括下述内容:

(一)公民资格的取得制度

(二)公民参政制度

(三)公民自由制度

(四)公民平等制度

(五)公民受益和请求制度

5.国家机构及其组成

国家机构就是广义的中央政府(所以也称政府机构),就是掌握和行使国家最高统治权力的政治机关。

现代国家的国家机构基本上是由:(1)国家元首;(2)国家立法机关;(3)国家行政机关;(4)国家司法机关等设施组成。

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既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同时也是行使立法权的立法机关,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的职权主要有:第一,立法权。第二,选举权。第三,审议权。第四,决定权。第五,监督权。

6.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中政党的作用

政党的概念:政党是一定社会中的阶级或阶层,为控制或影响国家权力而组织起来的,有明确的纲领和严格的纪律政治组织。

政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在本阶级内部,政党作为一定阶级的利益代表和先进分子的组织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凝聚本阶级的利益和表达本阶级的政治意识。二是集合和发展本阶级的政治力量。三是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分子。

2.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党的作用在于影响和获取国家政权,从而实现本阶级的政治统治和政治领导。在取得政权以前,政党彽彽通过自己的相应的纲领和路线、斱针、政策等,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或社会管理斱案,通过各种合法的或非法的斗争,影响国家的社会政策的制定朝有利于自己的斱向収展。夺得政权以后,则把自己的意志和主张转化为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幵采取实际的措施和行动,使自己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图得以更好地实现。

无论是资产阶级政党或无产阶级政党,在当代社会的政治生活中,都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稳定的目标。

7.政党制度的类型及特点

一党制是一个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独掌政权,不允许其他政党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力。 在实行两党制的国家中,比较典型的是英国的议会内阁制和美国的总统共和制。

目前,世界上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都实行多党制。特征:一是政党多情况复杂。二是政党联合竞选执政。三是内阁更迭频繁。

我国的政党制度也是多党制。中国共产党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领导的方式主要是政治领导;二是多党合作,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合作的方式则主要是政治协商和政治参与,即作为参政党积极参政议政。

8.社团参与政治过程的途径与方式

不同性质的国家,社团参与政治过程的形式和途径不同,其对政治发展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不过,从政治学的一般原理出发来研究社团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可一般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影响利益的综合和确定过程。利益的综合和确定过程,一般也就是政策的制定过程。

第二,影响利益的实现过程。这种影响过程主要通过两种方法实现:一是利用政府相应咨询机关的咨询;二是影响行政人员的任命。

第三,运用利益维护的手段影响政治过程。

除上述三个方面外,社团还可以用影响选票、影响舆论、捐款、示威、罢工

9.政治制度的涵义和特点

政治制度是指关于国家和社会政治活动的体制的总称。 政治制度的特征包括:

(一)政治制度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政治表现形式

(二)政治制度是国体制度和国家政治形式的统一

(三)政治制度一经建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四)政治制度的运行受到社会其他客观条件的影响

10.政体的分类与特征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机构的组织形式,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君主政体 1.专制君主制。

2.立宪君主制。当代的立宪君主制又可分为议会君主制和二元君主制两种类型。

议会君主制:议会既是立法机关,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议会中获多数席位的党组织内阁,内阁对议会负责;君主必须在宪法规定范围之内行使权力,并受到其他国家权力机关的约束与限制。英国的议会君主制形式首先在欧洲大陆产生了较大影响,后来又被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效仿。现在实行议会君主制的国家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挪威、丹麦、荷兰、瑞典、卢森堡、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等。

二元君主制:国家真正的权力中心是君主。君主对议员拥有一定的任命权。现在主要有尼泊尔、科威特、摩洛哥、约旦王国等国家仍采用二元君主制。

(二)共和政体

共和政体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元首或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经过选举产生,而不是终身任职。这种政体又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

1.议会共和制。议会不仅是国家立法机关,而且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政府(内阁)是由占议会中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当代的德国、意大利、芬兰、奥地利、希腊、冰岛、印度、新加坡等国实行的就是议会共和制。

2.总统共和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领导的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分立、平等、相互制衡。总统制是由美国最早创立的一种政体形式,实行总统制的国家,除美国之外,还有墨西哥、巴西、哥伦比亚、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委内瑞拉、尼日利亚、扎伊尔、加蓬、塞内加尔、埃及、博茨瓦纳、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总统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

3.委员会制。其典型是瑞士联邦的委员会制。 11.国家结构形式及特点

国家结构也称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是指一个国家内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之间,国家整体和部分之间相互关系所采取的制度形式。

国家结构依据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类型。

一、单一制

单一制的国家结构指的是在国家内部划分各级地方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地方单位受中央政权统一领导的体制。

二、复合制

复合制国家结构是一种国家联盟形式。通常由几个国家、几个邦或州根据协定或法律文件,结合成为一个国家。按照联盟的紧密程度,复合制国家又可分为邦联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

(一)邦联制

邦联制的结构形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保留了独立主权的国家,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的利益(如政治、军事或经济利益)而建立的一种松散的国家联盟。目前,世界上实行邦联制的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独立后成立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欧洲联盟等。

(二)联邦制

联邦制国家结构是指由多个组成单位(如州、邦等)结合在一起组成的联盟国家。 美国是第一个建立现代联邦制的国家。

12.政治权利的主要内容

政治权利的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公民自由权、政治平等权、参政权和民主监督权等。

13.如何理解政治权力的能动性

政治权力是指在政治生活中政治主体基于特定的利益关系或其他因素对特定社会客体形成的制约关系。 政治权力具有突出的能动性

能动性是政治权力的内在属性之一,主要是指政治权力在政治生活中特有的主动性和扩张性的特点。

从动态的角度看,政治权力的主动性主要表现在,特定的政治权力总是自觉和努力地去实现特定的利益愿望和需求。在国家生活中,代表一定阶级和利益集团的统治者总是把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臵于政治决策的首位,通过政治决策来维护和发展对自上,我们会常常看到统治权力的极大的能动作用。正是由于政治权力的这种能动作用,才使得既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得以延续和发展。

政治权力的能动性还表现在其作用范围的不断扩张和权力能力的膨胀上。权力的扩张和膨胀几乎是一切政治权力的固有特性。掌握权力的任何组织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扩大自己的权力,有着提高自己地位的本能。特别是政府的权力总是处于不断扩张之中。有学者在研究了各国政府权力演变的规律时指出,政府机关总是倾向于管理更多的事务,设立更多的机构和职位,制定更多的预算,雇用更多的人。这种趋势导致政府部门的机构、人员和职权的不断膨胀,形成政府权力扩张的普遍的趋势。

14国家权力的构成要素

国家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是指构成国家权力不可缺少的要件和因素。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项基本权力。

15.为什么要监督和制约权力

一、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涵义

权力具有双向发展、双向作用的可能性。政治权力的所有者与使用者并不完全是一致的。由于社会亊务的复杂性,权力的所有者必须得把具体的职能权力按一定的组织体制委托给权力使用者去行使。这样,权力的具体运作过程与权力主体相互分离。为了减少乃至杜绝权力运行的反向发展,人们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政治实践表明,没有监督和制约的权力是危险的权力。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二、权力监督和制约的基本特征

(一)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都是以一定的权力为基础或以权力做后盾

(二)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三)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都具有外在性

三、权力监督和制约的功能

权力监督制约的基本功能,具体说来主要有:

(一)规范权力行为,引导权力活动按照权力委托者的意志运行

(二)防止滥用权力,对滥用权力的行为予以及时的纠正

(三)通过督促活动,提高公共权力运作的效率 16.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方式

代议制机构监督和制约的一般方式有:(1)听取工作报告或听取国情咨文;(2)质询或举行听政会;(3)特定问题调查或国政调查;(4)对政府信任投票或倒阁;(5)罢免、撤职或弹劾等。

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和制约:

(一)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

(二)行政职能部门对其他管理机关的监督和制约

(三)专门监督机构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和制约 17.权力腐败的危害

权力腐败也称政治腐败,是指公职人员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即以公权换取私利。

权力腐败是一种毒害社会风气,损害公众利益,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有害行为。权力腐败对政治发展的影响有:

首先,权力腐败破坏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的统一。

其次,权力腐败加剧行政管理效率的低下,浪费政治资源。 第三,权力腐败激化社会矛盾,破坏政治局势的稳定。 18.如何理解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政治统治的合法化就是指政治统治获得合法性的过程。合法性这一概念意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及其“命令”在某个或某些方面是合法的。合法性是一种特性,这种特性不仅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而更主要的是来自根据有关价值规范所判定的、由社会成员给予积极支持的社会认可(或认可的可能性)和正当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是统治、政府或政权怎样以及能否在全社会以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所认可的方式有效运行;第二是政治统治有效性的范围、基础与来源。概而言之,合法性就是政治统治为何应获得社会成员的忠诚的问题。

从本质上看,合法性是被统治阶级对阶级的政治统治正当性的认可。 19.利益表达的涵义和功能

所谓利益表达,就是利益主体通过一定的渠道或途径将自身的利益要求传达给政治决策中枢机构的行为过程。

利益表达的功能主要有如下两种,即影响利益分配和维护利益的实现。 影响利益分配的手段很多,最常用的包括:

(1)利益集团通过影响政治录用,推荐、委派或选举代理人进入政治决策机构,直接影响利益分配;

(2)政治游说,如通过提供有关资料、数据,或协助制定法律草案来影响立法机构成员;利用立法或决策听证会表明立场;游说政府官员;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宣传,鼓动选民来影响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决策;(3)政治交易,如通过政治贿赂、以政治支持或政治反对为筹码,向决策者施加压力。

20.政治决策的模式

1.理性决策模式。 2.渐进决策模式。

3.综合审视决策模式。

21.政治决策的程序和原则

政治决策包括以下程序和阶段: 1.界定问题,确立目标。 2.调查分析,规划方案。 3.预测评估和确定方案。

4.试点检验,跟踪观察。5.政治决策的实施。 政治决策的原则主要有: 第一,科学性原则。 第二,目标性原则。 第三,最优化原则。 第四,利益性原则。 第五,协调性原则。

22.如何实现政治决策的科学化 1.决策机构的制度化和合理化。 2.决策者的素质。

3.意识形态和社会主导性价值观。

23.政治参与的方式与条件

政治参与的涵义: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和规则以及公共政策的政治行为。

政治参与的涵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是公民自下而上影响政治的活动。

第二,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主要集中于政府的公共决策,但还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第三,政治参与的方式既有合法的,也包括部分非法的行为。

第四,政治参与是参与主体外在的一种活动,并不包括他们的政治态度、知识和兴趣等观念形态的内容。

第五,政治参与既包括参与主体基于利益意识而采取的自愿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也包括受其他组织和个人动员而参加的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

政治参与的限度可从三个方面加以认识,即过度的参与将有损于民主和社会稳定,不足的参与则表明民主的不完善,而有限度的参与对民主最为有利。

政治参与的方式:投票、选举、个人接触、结社活动、政治冷漠、暴力反抗。

政治参与的条件与影响因素:1.经济发展。2.政治条件。3.社会性因素。4.教育程度。5.社会心理因素。

24.政治参与的作用

一、政治参与和政治民主

二、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

三、政治参与和经济发展

25.分析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的动力

(一)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过程发生质变的根本动因

(二)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过程发生量变的根本动因

(三)经济发展为政治发展的相关因素创造重要条件

二、经济发展对政治发展的制约性

(一)经济发展制约着政治关系的结构

(二)经济发展制约着政治发展的条件和手段

(三)经济发展制约着政治发展的制度表现形式 26.政治文化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二、政治文化的作用

(一)指导政治行为

(二)变革政治体系

(三)影响政治过程

(四)维系政治关系

27.政治思想是如何影响政治实践的

具体说来,政治思想在政治现实中的作用有这样几方面:

(一)指导人们认识政治现实

其表现是:1.为人们提供必要的政治知识。2.为人们提供政治分析的方法。

(二)肯定或否定某种政治统治

(三)对政治文化整合起着核心作用 28.社会组织化的功能

(一)聚合社会利益资源

(二)使政治关系定型化

(三)规范政治过程

(四)维护社会稳定 29.社会分层对政治的影响

社会分层含义:所谓社会分层,是以一定经济和社会结构相联系的、受特定权力意志所规范的、制度化和稳定性的社会不平等结构体系。从政治学的视角来看,社会分层的划分标准,是处于这种结构体系中的不同群体对国家权力的关系。

社会分层对政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影响政治关系格局

(二)影响利益配臵机制

(三)影响社会政治稳定

30.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的联系与区别

政治发展指:不发达政治系统在特定国际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下,按照某种价值共识,向发达政治系统变迁的过程。 政治现代化,是指政治的合理化,政治整合、政治民主化、广泛的政治参与等。政治现代化和政治发展的研究对象有交叉类似的地方。政治现代化是政治发展的结果

31.民主的主要理论流派 民主分为八种模式: 模式一:古典民主

模式二:共和主义自治共同体 模式三:自由主义民主制

模式四: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民主理论

基本原则: “所有人的自由収展”只有在“每个人的自由収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自由需要消灭剥削,实现政治经济的最终完全平等;只有平等才能保证所有人的潜能得以实现,以便每个人能够按照他或她的能力付出后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公共事务由按金字塔结构组织的公社或委员会管理;政府人员、法官、行政人员通过经常的选举产生,由社会任命和罢免;公职人员的薪金不高于工人的工资;社会掌握的人民武装维护新的政治秩序。共产主义:所有形式的“政府”和政治让位于自我管理;集体管理所有公共事务;一致同意是决定所有公共问题的原则;保留的行政事务由轮换或选举分配;自我监督取代所有军事和强制力量。

模式五:竞争性精英民主

模式六:多元主义民主 模式七:合法型民主 模式八:参与型民主 32.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一、政治发展促进政治稳定

首先,政治稳定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的实现有一个量的积累和平衡过程,是一个已有的稳定到新的高层次的稳定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有赖于政治发展赋予新的内容和活力。

其次,政治发展本身也能减少或消除政治不稳定因素。

再次,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根本基础是更好地实现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二、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保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型公益活动方案下一篇:大学军训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