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综述范文

2022-05-29

第一篇:风力发电综述范文

风力发电技术综述

摘要:风能是目前全球发展最快的可再生绿色能源, 风力发电系统是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系统, 它直接关系到风力发电的性能与效率。它主要对风力发电的发展现状和前景、风电系统的控制技术、风力发电机及其风电系统和风力发电中的关键技术作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风力发电;控制技术;并网技术;低电压穿越

引言

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和化石能源逐渐枯竭的双重压力下,对新能源的研究和利用已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焦点。 风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受世界各国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风力发电中。除水力发电技术外, 风力发电是新能源发电技术中最成熟、 最具大规模开发和最有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由于它可以在改善生态环境、 优化能源结构、 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非常突出的作用,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和研究风力发电及其相关技术。

1. 国内外风力发电的现状和前景

1.1 国外风力发电发展现状

20 世纪80 ~90 年代, 风力发电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且逐渐成熟。风力发电凭借它自身的优点, 已经延伸到了电网难以达到的地方,给他们带来了很多方便。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的全球风电市场装机数据显示, 全球风电产业 2011 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达四万一千兆瓦。这一新增容量使全球累计风电装机达到二十三万八千兆瓦。这一数据表明全球累计装机实现了两成多的年增长, 新增装机增长达到6%。到目前为止, 全球七十多个国家有商业运营的风电装机, 其中二十二个国家的装机容量超过 1GW。据估计到 2030 年, 欧洲风电装机可达三百亿瓦, 可满足欧洲百分之二十的电力需求。

1.2国内风力发电发展现状

我国风力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陆上可开发的储量为2.53亿kW,海上可开发的储量为7.5亿kW。“大规模、高集中开发,远距离和高电压输送”是我国风电发展的重要特征。近年来,我国风电发展迅猛,2006~2010 年风电总装机容量从260万kW增长到4 182.7万kW,2010年新增风电装机1 600万kW,累计装机容量和新增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预计2020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可以达到2.3亿kW。这意味着未来十年中,风电总装机容量

平均每年需新增1 800万kW。预计每年需新增机组及其配套变流器约9 000台。

2. 风电系统的控制技术

风力发电系统的运行方式有三种:独立型、并网型和联合型。并网型风力发电系统由风力机控制器、 风力机、 传动装置、 励磁调节器、 发动机、 变频器和变压器等组成。

风力发电机组包括风力机、 发电机、 变速传动装置及相应的控制器等, 用来实现风能与电能的能量转换。风力发电的关键问题是风力机和发电机的功率和速度控制。

风电机组中将风能转换成机械能的能量转换装置是风力机, 它由风轮、 迎风装置和塔架等组成。按结构不同, 风力机可分为水平轴式和立轴式两种;按功率调节方式不同, 风力机可分为定桨距失速、 变桨距和主动失速 3 种。

风电机组中的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发电机在并入电网时必须输出恒定频率(一般为 50 Hz)的电能。按照发电机转速的不同, 发电机可分为恒速和变速两类, 其中变速需要通过变频器来实现。变频器采用电力电子变流技术和控制技术, 将发电机发出的频率变化交流电转换为与电网频率相同、 能与电网柔性连接的交流电, 并且能实现最大风能跟踪控制。按照拓扑结构的不同, 变频器可分为交-交型、 交-直-交型和矩阵型三种;按照变频器容量的不同可将变频器分为部分容量和全部容量(全额)两种。

变速传动装置可将风轮的低转速转换为发电机的较高转速, 按传动链类型将其分为齿轮箱驱动和直接驱动两种, 其中前者包括单级和多级两种齿轮箱驱动。

3. 风力发电机及其风电系统

实现恒速或变速风力发电系统有许多种方案,所选发电机的类型主要取决于风电系统的形式。

传统的恒速/变速风电系统共有四种:基于SCIG 的恒速风电系统[1]、基于WRIG 的受限变速风电系统[2]、基于ESC- SCIG 的变速风电系统[3]和基于MMG 的变速风电系统[4]。

现代风电系统一般采用变速恒频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变流装置或改造发电机结构来实现。现代变速恒频风电系统共有六种:基于SCIG 的风电系统[5]、基于DFIG 的风电系统[6]、基于直驱式EESG 的风电系统[7]、基于直驱式PMSG 的风电系统[8]、基于半直驱PMSG 的风电系统[9]和基于PMBDCG 的风电系统[10]。

近年来, 一些具有商业化潜力的新型风力发电机及其风力发电系统不断涌现。新型变速恒频风电系统主要有以下八种:基于 SRG 的风电系统[11]、基于 BDFIG 的风电系统[12]、基于CPG 的风电系统[13]、基于HVG 的风电系统[14]、基于DWIG 的风电系统[15]、基于

TFPMG 的风电系统[16]、基于DSPMG 的风电系统[17]和基于EVT 的风电系统[18]。

4. 风力发电中的关键技术

4.1并网技术的研究和最大风能的捕获

并网技术是通过对全功率电力变换器的控制算法来实现控制目的。并网控制方面,文献

[19]提出了直流侧并网的新方法。 在直流电容与 DC/AC 之间安装并网开关。并网前并网开关断开,DC/AC 通过限流电阻对电容进行充电, 此时发电机在风力机的带动下转速从 0 上升。 当电容充电达到交流电网线电压幅值时闭合并网开关,同步风力发电机并网。 正常情况下,发电机转速从低到高逐渐上升,并在某一转速下并入电网。当由于某种原因, 发电机在高转速下脱网需要重新并网, 由于此时电容已经充电且直流母线电压高于网侧交流线电压幅值, 因此只要将并网开关闭合就可实现并网。

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经电力电子变换器并入电网以后的控制目标是风速小于额定风速时实现最大风能捕获, 风速超过额定风速时使系统以额定功率输出[20]。

最大风能捕获的目的就是通过适当的控制,使风力机转速随风速变化,始终沿着最佳功率曲线运行,从而使风能转化最大化。 最大风能追踪可以有变桨距调节,也可以通过调节发电机功率来调节转速以保持最佳叶尖速比实现。 出于可行性、经济性和可靠性的考虑,当前使用的主要是通过控制发电机输出功率以调节其电磁功率,进而调节发电机转速。

具体实现时, 在发电机有功和无功功率解耦控制的基础上,根据有功功率给定的提取方法的不同,又有有速度传感器和无速度传感器的控制方法之分。有速度传感器的控制方法是根据风力机最佳功率曲线和风力机转速实时计算发电机输出功率给定。而无速度传感器的控制方法又有扰动法[21,22,23]、参数估计法、查表法和人工在智能法几类。

4.2低电压穿越的研究

电网电压跌落时, 由于受变流器通流能力的限制,网侧逆变器注入电网功率减小。而此刻机侧整流器的功率并没有改变,造成直流侧的过电压。如果维持直流侧电压稳定,则必然造成逆变器过电流。过电压和过电流都将导致电力电子器件的损坏, 为了保护变流器不被损坏, 风力发电机组将在电压跌落时退出运行。电网穿透率小时,风力发电机组在电压跌落时退出运行还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随着风力发电规模的不断扩大,若风电机组在电压跌落时仍然采取被动保护式脱网, 则会增加整个系统的恢复难度,甚至使故障更加严重,最终导致系统其他机组全部解列。 目前在风力发电技术发展领先的一些国家,如丹麦、德国等已相继制定了新的电网运

行准则, 定量给出了风电系统离网的条件(如最低电压跌落深度和跌落持续时间),只有当电网电压跌落低于规定曲线以后才允许风力机脱网,当电压在凹陷部分时,发电机应提供无功功率。这就要求风电系统具有较强的低电压穿越能力,能方便地为电网提供无功支持。 因此必须研究低电压穿越的措施, 实现电网电压跌落时风力发电机不脱网运行。

文献[24]通过在逆变器交流侧加装无功补偿装置和低通滤波器来应对电网电压不对称跌落对系统所造成的影响, 使逆变器只能感受到电网的正序电压,保持其对称工作状态,从而实现低电压穿越;文献[25-28]通过直流侧加卸荷负载以消除电压跌落时直流侧的功率拥堵, 避免直流侧的过电压和逆变器的过电流,实现低电压穿越。这些方法都要增加专门的元件,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使控制变得复杂。

结论

风电作为我国今后大力重点发展的 3 类新能源之一, 在今后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风力发电在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缓解中国能源紧缺、 改善生态环境和扩大社会效益等方面将做出较大的贡献。本文对风力发电的发展状况,如传统的恒速/变速风电系统、现代变速恒频风电系统和新型变速恒频风电系统进行了简单介绍。随着风电技术的不断变革以及机组制造工艺的持续改进, 将来风力发电的竞争力必定逐渐提升, 其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程明,张运乾,张建忠.风力发电机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9,24(3):2 -9.

[2]李辉,薛玉石,韩力.并网风力发电机系统的发展综述[J].微特电机,2009,37(5):55 -61. [3]杨培宏,刘文颖.基于 DSP 实现风力发电机组并网运行[J].可再生能源,2007, 25(4):79 -82.

[4]吴聂根,程小华.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技术综述[J].微电机,2009,42(8):69 -72.

[5]荆龙.鼠笼异步电机风力发电系统优化控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6]林成武,王凤翔,姚兴佳.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机励磁控制技术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3,23(11):122 -125.

[7]周扬忠,胡育文,黄文新.基于直接转矩控制电励磁同步电机转子励磁电流控制策略[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9(4):429 -434.

[8]张岳,王凤翔.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性能研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9, 13(1):78 -

82.

[9]陈昆明,汤天浩,陈新红,等.永磁半直驱风力机控制策略仿真[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4):39 -44.

[10]夏长亮,张茂华,王迎发,等.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直接转矩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 28(6):104 -109.

[11]胡海燕,潘再平.开关磁阻风力发电系统综述[J].机电工程,2004,21(10):48 -52.

[12]刘伟,沈宏,高立刚,等.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38(5):77 -81.

[13] 桓毅, 汪至中.风力发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的对比分析[J].中小型电机, 2002, 29(4):41 -45.

[14]杜新梅,刘坚栋,李泓.新型风力发电系统[J].高电压技术,2005,31(1):63 -65.

[15]李勇,胡育文,黄文新,等.变速运行的定子双绕组感应电机发电系统控制技术研[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28(20):124 -130.

[16]董萍,吴捷,陈渊睿,等.新型发电机在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应用[J].微特电机, 2004, 32(7):39 -44.

[17]张建忠,程明.新型直接驱动外转子双凸极永磁风力发电机[J].电工技术学报,2007, 22(12):15 -21.

[18]袁永杰.开关磁阻四端口机电换能器及在风力发电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19] 徐科,胡敏强,杜炎森,等.直流母线电压控制实现并网与最大风能跟踪[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31

(11):53-58.

[20] 吴迪,张建文. 变速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J]大电机技术,2006(6): 51-55

[21] 王生铁,张润和,田立欣. 小型风力发电系统最大功率控制扰动法及状态平均建模与分析[J]. 太阳能学报,2006,27(8):828-837.

[22] 闫耀民,范瑜,汪至中. 永磁同步电机风力发电系统的自寻优控制[J]. 电工技术学报,2002,17

(6):82-86.

[23] 房泽平,王生铁.小型风电系统变步长扰动 MPPT 控制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7,24

(9):241-244.

[24] MARIUS F, CRISTIAN L, GHEORGHE-DANIEL A, etal . Voltage Sags Ride-Through of Motion SensorlessControlled PMSG for Wind Turbines[C]. Industry Applications Conference, 2007.

[25] 李建林,胡书举,孔德国,等. 全功率变流器永磁直驱风电系统低电压穿越特性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19):92-95.

[26] 胡书举,李建林, 许洪华. 直驱式 VSCF 风电系统直流侧Crowbar 电路的仿真分析[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8,20(3):118-123.

[27] 李建林,胡书举,孔德国,等. 全功率变流器永磁直驱风电系统低电压穿越特性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19):92-95.

[28] 胡书举,李建林,许洪华. 变速衡频风电系统应对电网故障的保护电路分析[J].变流技术与电力牵引,2008(1):45-51.

第二篇:世界风力发电发展态势及我国风力发电所需的关键原料

据专家估算:全球风能1700太瓦,大洋、高山和保护区域的风力是采集不到的,除去这些以及一些风力达不到开发要求的地区,依然有40~85太瓦的风能,目前世界只利用了0.02太瓦的风能。风力发电是风能利用的主要形式,风力发电成本低于其他新能源,并有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可能;风力发电是最清洁最安全的,目前世界风力发电发展速度超过其他新能源发展,未来风力发电很可能成为全球电力的主要来源之一。据我国专家估算,我国可开发利用风能至少十几亿千瓦,快速推进风力发电是我国实现减排目标的必要途径之一。

根据美国发布的可再生能源标准(RES),到2012年美国可再生能源占10%,2025年占25%。2004~2008年美国新安装风力发电机新增风电年均增长率为29%。2008年新增风电占新增可再生能源的42%。美国政府承诺长期支持风力发电,投资数十亿美元制造风电涡轮机和建设智能电网, 2009~2029年安装风力发电机将每年新增风力发电能力4亿瓦~16亿瓦,到2030年风力发电总容量累计增加到305亿瓦,届时风力发电满足电力需求的20%。欧盟风力发电装机总容量56535兆瓦。丹麦风力发电占本国电力的20%,西班牙占13%,葡萄牙占12%,爱尔兰9%,德国8%。德国规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25~30%,德国于1991年制定法律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力发电,德国风力发电涡轮机生产能力占世界22%,未来几年内将在海岸建大型风力发电场。

2006年我国风电装机总容量仅2588兆瓦,2008年增加到12121兆瓦,年均增长率为116%。据中国风能协会预测, 2010年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20亿瓦,2020年达到80亿瓦,2030年达到180亿瓦,2050年达到500亿瓦。我国政府将强力支持建设智能电网,解决风电输送问题,未来风电将成为我国电力的主要来源之一。

一台大型风力发电涡轮机需要稀土2吨,铜5吨,铝3吨,钢300吨; 3兆瓦大型风机转子叶片长约54米,玻璃纤维/碳纤维混合增强复合材料叶片最轻的达13.4吨,单只叶片需要玻璃纤维和碳纤维约6吨。2009年我国风电装机总容量已经达到22亿瓦,根据我国风电发展规划,到2020年风电装机总容量达到80亿瓦,需新增风电装机容量58亿瓦,若以3兆瓦风力发电涡轮机计算, 2010~2020年期间我国需要新安装大型风力发电涡轮机19333台,累计需要稀土金属4万吨,铜10万吨,铝6万吨,钢600万吨,玻璃纤维和碳纤维约36万吨。到2030年风电装机总容量达到180亿瓦,需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22亿瓦,已3兆瓦风力发电涡轮机计算,2020~2030年我国需要新安装大型风力发电涡轮机40666台,累计需要稀土金属约8.2万吨,铜20.33万吨,铝12.19万吨,钢1219.98万吨,玻璃纤维和碳纤维约73.2万吨,所需稀土主要是钕,用于生产稀土永磁材料。2009年我国风电装机总容量已经超过2010年的规划目标,估计我国风力发电规模会远远超过规划目标,2010~2020年期间我国风力发电行业对稀土金属实际需求量很可能是按规划估算需求量的2倍以上,对玻璃纤维和碳纤维实际需求量是估算的2倍多。为此建议国土资源部相关部门应充分调查我国风力发电行业现状和发展计划,准确的估算我国风力发电行业对稀土金属等产品的需求量,以保证正确控制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生产总量,为风电行业发展提供足够的高质量的矿物原料。

第三篇:风力发电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风很早就被人们利用--主要是通过风车来抽水、磨面等,而现在,人们感兴趣的是如何利用风来发电。风是一种潜力很大的新能源,十八世纪初风力发电图

,横扫英法两国的一次狂暴大风,吹毁了四百座风力磨坊、八百座房屋、一百座教堂、四百多条帆船,并有数千人受到伤害,二十五万株大树连根拔起。人估计过,地球上可用来发电的风力资源约有100亿千瓦,几乎是现在全世界水力发电量的10倍。目前全世界每年燃烧煤所获得的能量,只有风力在一年内所提供能量的三分之一。因此,国内外都很重视利用风力来发电,开发新能源。利用风力发电的尝试,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三十年代,丹麦、瑞典、苏联和美国应用航空工业的旋翼技术,成功地研制了一些小型风力发电装置。这种小型风力发电机,广泛在多风的海岛和偏僻的乡村使用,它所获得的电力成本比小型内燃机的发电成本低得多。不过,当时的发电量较低,大都在5千瓦以下

风力发电所需要的装置,称作风力发电机组。这种风力发电机组,大体上可分风轮(包括尾舵)、发电机和铁塔三部分。。

优点

1、清洁,环境效益好;

2、可再生,永不枯竭;

3、基建周期短;

4、装机规模灵活。

缺点

1、噪声,视觉污染;

2、占用大片土地;

3、不稳定,不可控;

4、目前成本仍然很高。

5、影响鸟类。

第四篇:风力发电

引言:我国是一个风能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据探明风能理论储量为32.26亿kW,而陆地可开发利用风能为2.53亿kW,近海可利用风能为7.5亿kW,居世界前列.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与传统化石能源对环境污染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发展新 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成为解决矛盾的有效方法.在目前许多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中,风力发电凭借其技术的优势和单机容量的高速增长使得风能成为目前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最具有竞争力的可利用新能源。[1]本文主要介绍风电场并网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一、对调峰、调频与备用的影响

大规模风电并网的重要制约因素是电网可为风电提供的调峰能力,必须利用全网的调峰、调频能力进行统一平衡,时,常规机组减少出力为风电提供空间。电接入电网功率。风电的反调峰特性,例如,东北电网受冬季火电机组供热影响,反调峰特性,使得系统调峰异常困难,进入制风电出力,最多时限制近

二、对电压与无功功率控制的影响风电机组类型不同,无功功率特性差异很大。早期的风电场多采用的是固定转速风电机组—异步发电机,吸收系统无功且无功不可控,功控制。风机的无功功率不可控,必然导致电压忽高忽低,无功补偿装置频繁投切。风电对系统的电压要求很高(电压偏差不得超过应用的变速风电机组—双馈异步电机和直驱风电机组在1.0,不向系统吸收无功,解决了部分无功电压问题,但不具备恒电压调节能力。区域性无功电压调节问题还需要通过安装SVC等动态无功补偿装置、输电通道动态无功补偿设备以及频繁投切的低容低抗来实现。[5]风电功率波动影响主网潮流分布,同时电压波动使无功补偿设备频繁投切。风电场的利用小时数很低一般在电场送出线路长时间会处于轻载状态,电压必然偏高,低抗将长时间投入运行。

三、对电能质量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风电机组直接并入配电网,由此带来的电能质量问题尤为突出。电压波动和闪变:风力发电机组大多采用软并网方式,但是在启动时仍会产生较大的冲击电流。当风速超过切出风速时,乎同时动作,这种冲击对配电网的影响十分明显。都会导致风机出力的波动,而其波动正好处在能够产生电压闪变的频率范围之内(低于Hz),因此,风机在正常运行时也会给电网带来闪变问题,影响电能质量。电给系统带来谐波的途径主要有两种。接和电网相连的固定转速风电机组,定的谐波,不过过程很短,发生的次数也不多,通常可以忽略。但是对于变速风电机组则不然,变速风电机组通过整流和逆变装置接入系统,谐波的范围内,则会产生很严重的谐波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另一种是风力发电机的并联补偿电容器可能和线路电抗发生谐振,行中,曾经观测到风电场出口变压器的低压侧产生大量谐波的现象。才能保证全额接受风电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风电功率具有不确定性,将导致负荷峰谷差增大,使得系统调峰异常困难。火电机组固有的调峰能力大为下降,2008 年冬季以后,多次因低谷调峰问题被迫限400 MW。[6]

需后期改造以配备相应的补偿装置来进行无10%),但它本身就是一个无功干扰源。目前普遍—永磁同步机能够保证风机功率因数AVC 等系统手段来实现。风电场提高电压控制手段一般通过2 100~2 400 h,机组出力小于额定功率

如果整个风电场所有风机几不但如此,风速的变化和风机的塔影效应一种是风力发电机本身配备的电力电子装置。软启动阶段要通过电力电子装置与电网相连,如果电力电子装置的切换频率恰好在产生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不断改进,当风电功率增加5%的概率最大,所以风[6]谐波污染:风这一问题也在

[4][2]

[5]25 对于直会产生一在实际运系统调峰裕度必须大于风加之风电的风机会从额定出力状态自动退出运行。

四、 对发电计划与调度的影响

风能的不可控性使得对风电不可能像对其他传统电源一样可以进行可靠预测。风电场并 网以后,电网的可用调峰容量减去用于平衡负荷波动的备用容量后,剩余的可用调峰容量都能够用于为风电调峰,但如果整个电网可用于风电的调峰容量有限,则风电场的实际运行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在电网无法完全平衡风电场的功率波动时,需要限制风电注人电网的功率。[4]由于当前我国电网中风电的比例不高,因此在电网调度工作中一般不把风电纳入电网调度.且由于尚未开展风电功率预测的研究与应用,因此风电功率的波动对于电网而言完全是随机的,最严重的情况就等于整个风电装机容量大小的风电功率在短时间内的波动,虽然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较小,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仍无法排除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由于系统需要有与风 电场额定容量相当的备用容量,在风停时替代风电场,这使得风电上网成本增加。 目前,我国相关省区电网调度根据风由各省自行平衡,基本上不安排风电的发电调度计划。

结语

随着气候的变迁,环境的恶化资源的短缺发展新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一种趋势合理地开发和利用风能成为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的成果,对我国电网进一步的改造和开发新技术以支撑风电的大规模并网.的快速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裴哲义,董存,辛耀中。我国风电并网运行最新进展[2]张洋 ,风电场无功补偿容量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3]陈向民,姚强。风力发电前经济技术分析[4]胡斌,杨鹏举。关于风电接入系统若干问题的思考[5]吴雄飞。大型风电并网系统电压稳定性研究[6]电监会.我国风电发展情况 调研报告

只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J] 新能源 [D].长春[J] 科技创新导报[J] 中国电力教育[J ]宣称供电公司[D].北京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借鉴国外已有以支持国民经济 第11期

:东北电力大学,2010 NO.35

2010

,2005. 36期 2009.

电场实际发电出力对网内其他电厂出力进行调整, 年第 ,

第五篇:风力发电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研 究 生 结 课 论文

姓名曾浩

学号201110522220

专业水利水电工程

性质 国家统招(∨)单考()

考试科目同步电机运行基本理论

考试时间2012.6.20

成绩

风力发电机控制系统

中科院专家提出: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的开发可以有效缓解中国的能源供应困局,其中产业化条件最为成熟的首推风力发电。中国风力发电已经历20年漫长的“试验期”,而风力发电的产业化举步维艰,大大小小的风电场遍布全国,几乎各省都有,却并不成气候,因此中国风力发电潜力巨大。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风力发电机控制系统风力发电机由多个部分组成,而控制系统贯穿到每个部分,相当于风电系统的神经。因此控制系统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风力发电机的工作状态、发电量的多少以及设备的安全。目前风力发电亟待研究解决的的两个问题:发电效率和发电质量都和风电控制系统密切相关。对此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随着现代控制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为风电控制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技术基础。

风力发电控制系统的基本目标是保证风力发电机组安全可靠运行,获取最大能量,提供良好的电力质量。风力发电控制系统组成主要包括各种传感器、变距系统、运行主控制器、功率输出单元、无功补偿单元、并网控制单元、安全保护单元、通讯接口电路、监控单元。具体控制内容有:信号的数据采集、处理,变桨控制、转速控制、自动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功率因数控制、偏航控制、自动解缆、并网和解列控制、停机制动控制、安全保护系统、就地监控、远程监控。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风力发电机控制单元会不相同。

与一般工业控制过程不同,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系统是综合性控制系统。它不仅要监视电网、风况和机组运行参数,对机组运行进行

控制。而且还要根据风速与风向的变化,对机组进行优化控制,以提高机组的运行效率和发电量。目前绝大多数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系统都采用集散型或称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工业控制计算机。采用分布式控制最大优点是许多控制功能模块可以直接布置在控制对象的位置,就地进行采集、控制、处理。避免了各类传感器、信号线与主控制器之间的连接;同时DCS现场适应性强,便于控制程序现场调试及在机组运行时可随时修改控制参数,并与其他功能模块保持通信,发出各种控制指令。

控制系统的类型对于不同类型的风力发电机,控制单元会有所不同,主要是因为发电机的结构或类型不同而使得控制方法不同,加上定桨距和变桨距,形成多种结构和控制方案。根据浆叶的不同,分为以下三种:

l 定桨距失速调节型风力发电机组:定桨距是指桨叶与轮毂的连接是固定的,即当风速变化时,桨叶的迎风角度不能随之变化。失速是指桨叶本身所具有的失速特性,当风速高于额定风速时,气流将在桨叶的表面产生涡流,使效率降低,产生失速,来限制发电机的功率输出。为了提高风电机组在低风速时的效率,通常采用双速发电机(即大/小发电机)。在低风速段运行的,采用小电机使桨叶具有较高的气动效率,提高一些发电机的运行效率。定桨失速调节型的优点是失速调节由指桨叶本身完成,简单可靠,当风速变化引起的输出功率的变化只通过桨叶的被动失速调节而控制系统不作任何控制,使控制系统大为减化。但是在输入变化的情况下,风力发电机组只有很小的机会

能运行在最佳状态下,因此机组的整体效率较低。通常很少应用在兆瓦级以上的大型风力机上

2 变桨距调节型风力发电机组:变奖距是指安装在轮毂上的叶片通过控制可以改变其桨距角的大小。在运行过程中,当输出功率小于额定功率时,桨距角保持在0°位置不变,不作任何调节;当发电机输出功率达到额定功率以后,调节系统根据输出功率的变化调整桨距角的大小,使发电机的输出功率保持在额定功率。此时控制系统参与调节,形成闭环控制。

3 主动失速调节型风力发电机组:将定桨距失速调节型与变桨距调节型两种风力发电机组相结合,充分吸取了被动失速和桨距调节的优点,桨叶采用失速特性,调节系统采用变桨距调节。在低风速肘,将桨叶节距调节到可获取最大功率位置,桨距角调整优化机组功率的输出;当风力机发出的功率超过额定功率后,桨叶节距主动向失速方向调节,将功率调整在额定值上。由于功率曲线在失速范围的变化率比失速前要低得多,控制相对容易,输出功率也更加平稳。

根据风机转速分有恒速恒频和变速恒频两种,恒速恒频机组的整体效率较低,而变速恒频这种调节方式是目前公认的最优化调节方式,也是未来风电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变速恒频的优点是大范围内调节运行转速,来适应因风速变化而引起的风力机功率的变化,可以最大限度的吸收风能,因而效率较高。控制上也很灵活,可以较好的调节系统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但控制系统较为复杂。变速恒频又根据发电机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

1 异步感应发电机:通过晶闸管控制的软并网装置接入电网,并网冲击电流较大。另外需要电容无功补偿装置,控制电路简单。

2 绕线转子异步发电机:对于绕线转子异步发电机可以采用功率辅助调节方式,即转子电流控制(RCC)方式来配合变浆距机构,共同完成发电机输出功率的调节。在绕线转子输入由电力电子装置控制的发电机转子电流,可以加大异步发电机转差率(可到10%),使得发电机在较大的转速范围内向电网送电。以提高异步发电机的风能利用率。

3 双馈发电机:双馈电机的结构类似于绕线式感应电机,定子绕组也由具有固定频率的对称三根电源激励,所不同的是转子绕组具有可调节频率的三相电源激励,一般采用交一交变频器或交一直一交变频器供以低频电流。双馈电机控制系统通过变频器控制器对逆变电路小功率器件的控制,可以改变双馈发电机转子励磁电流的幅值、频率及相位角,达到调节其转速、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目的。这既提高了机组的效率,又对电网起到稳频、稳压的作用。双馈电机应用于风力发电中,可以解决风力机转速不可调、机组效率低等问题。同时,由于双馈电机对无功功率、有功功率均可调,对电网可起到稳压和稳频的作用,提高了发电质量。

4 永磁直驱同步发电机:永磁直驱同步发电机系统由变浆距风轮机直接驱动永磁同步发电机,省去了增速用齿轮箱。发电机输出先经整流器变为直流,再经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逆变器将电能送到电网。对风力发电机工作点的控制是通过控制逆变器送到电网的电

流实现对直流环节电压的控制,从而控制风轮机的转速。发电机发出电能的频率、电压、电功率都是随着风速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资源,而恒频恒压并网的任务则由整流逆变系统系统完成。

目前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更多新的技术被应用到了DCS之中。PLC是一种针对顺序逻辑控制发展起来的电子设备,目前功能上有较大提高,很多厂家也开始采用PLC构成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技术(FCS)在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发展也十分迅猛,以至于有些人已做出预测:基于现场总线的FCS将取代DCS成为控制系统的主角。控制系统技术风力发电系统中的控制技术和伺服传动技术是其中的关键技术,这是因为自然风速的大小和方向是随机变化的,风力发电机组的并网和退出电网、输入功率的限制、风轮的主动对风以及对运行过程中故障的检测和保护必须能够自动控制。同时,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通常都是边远地区或是海上,分散布置的风力发电机组通常要求能够无人值班运行和远程监控,这就对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法官工作心得范文下一篇:辅警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