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病患范文

2024-05-12

神经内科病患范文(精选7篇)

神经内科病患 第1篇

1心理特点

1.1 焦虑不安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入院初期, 对环境不熟悉, 对自己所患疾病、严重程度、何时能治好等情况不清楚。表现为:坐卧不安、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絮絮叨叨等。

1.2 孤独寂寞

老人来到医院, 生活和环境均发生了变化, 再加上疾病的折磨, 心理也发生了变化, 寡言少语, 不善交往, 不易接触。表现为: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1.3 不信任、多疑

老年人往往对疾病或医院有先入为主的观念, 一般较固执, 坚持己见, 对医师的治疗方案表示怀疑, 拒绝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 或因医疗设施和环境的局限性, 对治疗水平产生怀疑, 要求转院等。

1.4 悲观失望

患病后往往会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疾病经久不愈、长期服药、反复住院、生活质量差、对生活失去信心, 求治的主动性不高, 往往被动配合治疗。

2护理措施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要以热情友好的态度迎接患者, 详细介绍科主任、主管医师、责任护士、同室病友、饮食制度、探视制度等。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 主动关心他们, 对病情和治疗做最详细地说明, 消除其恐惧, 使其放松心情, 保持健康的情绪, 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

2.2 相互沟通

首先主动与患者谈心, 成为其交往对象, 然后帮助其参与同病房病友之间的互动, 参与一些实际可行的活动, 如:下棋、看报等。

2.3 建立信任

对于患者的不信任, 护理人员应慢慢引导,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疾病及治疗方案, 并强调不同的机体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在护理过程中, 要树立良好的医护形象, 以最贴心的服务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2.4 关心患者

对于悲观失望的患者, 应加倍关心, 帮助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鼓励其面对现实,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 取得家属的配合, 让其家属多抽时间关心患者, 使他们感受到亲人的爱护和关怀, 从而有利于患者从悲观, 失望中解脱出来, 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目前, 在新的护理工作模式中, 护理工作已不是单纯的打针、发药等简单工作, 更包括了心理护理等高层面且更具复杂性、创造性的工作。护理人员应充分重视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平时密切观察、细心体会, 掌握其中的要点, 并能正确有效地进行护理, 消除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护理工作的疑虑, 积极配合治疗, 使身体得以早日康复。

神经内科病患 第2篇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病,肌电图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一种主要侵犯大脑皮质锥体细胞、下部脑干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1],病因未明。临床特征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症状和体征并存,临床表现主要是受累部位肌肉萎缩、无力和锥体束征[2]。由于本病起病隐匿,在疾病的早期临床症状往往较为局限,并且与其他多种神经疾病表现相似而容易误诊[3]。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检查可以确诊下运动神经元的病变,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依据。现就我院肌电图检查在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中的运用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07年11月~2009年3月门诊及住院患者18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19岁至73岁,平均年龄46岁。临床类型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10例,进行性脊肌萎缩症4例,原发性侧索硬化症3例,进行性延髓麻痹1例。所有患者主要有上下肢乏力进行性加重、肌肉萎缩、肌束震颤、吞咽困难、言语不清等症状,均无感觉障碍。

1.2 检查方法

采用丹麦生产的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议进行神经传导速度(NCV)和肌电图(EMG)测定,NCV和EMG测定时室温控制在24℃~26℃,肌体表面温度低者予以升温处理。NCV测定包括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及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和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及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EMG测定选用同芯针电极,检查部位包括大鱼际肌、小鱼际肌、胫前肌、胸锁乳突肌、椎旁肌等肌肉。对每一块肌肉均进行插入电位、静止、轻收缩和大力收缩状态观察,并计算出每个运动单位的时限、波幅及多相波的百分比,大力收缩的类型。所有患者的NCV和EMG测定的正常值以汤晓芙所测正常值为标准[4]。

1.3 检查结果

在18例患者中,有5例出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占27.8%;有10例出现运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占16.7%;有2例出现运动神经潜伏期延长,占11.1%。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全部正常,NCV测定出现异常的患者有13例,占72.2%。EMG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存在广泛的神经源性损害,全部出现巨大电位,巨大电位的出现率以大鱼际肌检出率高。其中,有13例患者胸锁乳突肌出现纤颤电位、正锐波,占72.2%;有11例患者椎旁肌出现纤颤电位、正锐波,占61.1%;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最大用力呈单纯相5例,占27.8%;呈混合相13例,占72.2%;插入电位延长17例,占94.4%。

2 讨论

MND是一种选择性侵犯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可见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损的症状和体征,病损范围通常较广泛。本病初始及好发部位为颈膨大[5],向上可延至高颈髓及延髓,向下可累及胸髓及腰骶髓。根据世界神经病学联盟1994年制定的EI Escorial标准,诊断本病需要有明显的进展性病程和广泛的病损范围,包括延髓及上下肢肌的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证据。然而,由于MND起病隐袭,起病后临床症状进展缓慢,病程长,表现多样,尤其在疾病早期,临床上常不易与脊髓型颈椎病周围神经病等相鉴别。1998年世界神经病学联盟[6]在修改后的诊断标准中强调,EMG异常可作为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重要证据。EMG检查不仅可以在有症状的部位确定存在下运动神经元病变,也可以在无症状的肢体肌肉发现亚临床病变。

由于MND下运动神经损伤主要是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受损所致,故在发病早期,其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较少,而到了中晚期,可能是由于前角细胞退行性变已累及粗纤维的轴索,导致周围神经的轴索减少,电刺激已不能诱发受累的运动单元的肌纤维收缩,故导致以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为主要特点,伴见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等周围运动神经受损的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表现。由于其病变部位为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几乎不受累,故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很少异常,此特点对该病的诊断具有特异性。本组病例的NCV显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但潜伏期正常或轻度增加,传导速度正常或轻度降低,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全部正常,此也是与周围神经受损鉴别的特点之一。EMG检查表现为运动单位电位出现时限增宽、波幅增高,插入电位延长,出现巨大电位,最大用力收缩时呈混合相或单纯相,提示有运动神经元损害,幸存的运动神经元有侧枝芽生成而代偿,有利于前角细胞受损的诊断。本组患者EMG检查存在广泛的异常,提示运动神经受损。

通过对本组患者的神经肌电图检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借助于神经肌电图检查,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可见广泛的异常表现,不仅有利于与其他有类似表现疾病的鉴别诊断,而且有利于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尤其是症状少而轻者。因此,我们认为神经肌电图检查对诊断运动神经元病是简单、安全、有效,有利于提高该疾病的早期诊断率,为临床治疗方案拟定提供依据,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WANG WZ,editor inchief.Neurology[M].5th ed.BeiJing:People's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4:221.Chinese

[2]XIE HF,CHEN JP,TIAN SY.Analysis Of 5 Case Was Misdi-agnosed As MND[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1998:8(2):36-37.

[3]TANG XF.Clinical Electronyography[M].BeiJing:PublishingHouse of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1995:169-171.Chinese

[4]MUNSAT TL,ANDRESS PL.The natural history of motorneuronloss in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J].Neurology,1988,38:409.

神经内科病患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为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病例, 所有患者的病情状态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标准的规定, 且入院救治前接受了相关的医疗检查工作。对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主要参考国内外资料文献中的几个指标, 保证了诊断结果的有效率[2]。诊断过程中注重了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情况, 选用排除法对102例患者进行检查, 主要参考标准为:神经肌肉受损、外伤刺激、神经系统障碍等。

根据DPN的临床诊断标准: (1) 确诊为糖尿病患者; (2) 肢体远端自觉存在感觉异常; (3) 存在肢体远端感觉减退和 (或) 远端小肌肉无力; (4) 腱反射减退或消失[3], 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是否合并周围神经病分为A、B两组。A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组) :62例, 男性32例, 女性30例, 平均年龄 (65.3±8.0) 岁, 糖尿病病程 (10.7±9.7) 年, 空腹血糖6.3~10.5mmol/L, 平均7.9mmol/L, 下肢出现周围神经病的症状或体征。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双下肢麻木46例, 疼痛11例, 无力18例。主要体征表现为双下肢袜套样浅感觉减退有41例, 感觉过敏有7例, 双下肢音叉振动觉减退有45例, 消失有16例, 双下肢腱反射减弱有30例, 消失有43例。B组 (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组) :40例, 男性24例, 女性16例, 平均年龄 (65.5±8.0) 岁, 糖尿病病程 (7.0±6.4) 年, 空腹血糖7.1~10mmol/L, 平均血糖8.1mmol/L, 不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症状、体征。C组:20例健康志愿者, 男性9例, 女性11例平均年龄 (64.5±6.4) 岁。

1.2 方法

本组患者检查要借助先进的医疗设备, 用以取代人工检查流程里的相关操作, 确保最终检测结果与患者的实际情况一致。结合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实际情况, 此次研究选用了国外进口的四通道肌电-诱发电位仪完成检测, 这种仪器通过感应皮肤组织的温度变化情况, 对肢体皮肤进行了系统性地检测处理, 从而维持了正常的医疗操作。其中, 应当注意皮肤组织出现的各种异常反应, 对功能性障碍表现要作出准确的动作, 这样才能维持检测仪操作的有效性。实际检测过程中应控制好各项指标参数, 详细记录仪器上呈现出来的数据指标, 如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CV) 、末梢潜伏期 (DPL) 、CMAP的波幅和时限等, 这些都是需要注重的参数。F反射检测于内踝刺激胫神经, 给予超强刺激连续刺激20次, 在踇短屈肌处记录F波。分析参数 (χ—±s) 为F波的平均潜伏期。异常判定表准:参照实用肌电图学正常值[4]。

1.3 统计学处理

DPN组、非DPN组的MCV、DPL、CMAP波幅和时限、F波潜伏期与对照组之间的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 各组间匹配条件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糖尿病不伴有周围神经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胫神经MCV、DPL、远端刺激获得的CMAP波幅和时限、F波潜伏期的平均值及其比较, 见表1。

如表1所示, A组与B、C组分别比较, 结果均显示A组MCV减慢, DPL延长, CMAP波幅降低, 时限延长, F波潜伏期延长, 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P<0.01) 。B组与C组比较, B组的CMAP波幅降低, F波潜伏期延长, 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 (P<0.05) , 两组间的MCV、DPL及CMAP时限无显着性差异 (P>0.05) 。

按照本文异常判定标准, A组中MCV减慢为42例 (68%) , DPL延长为33例 (53%) , CMAP波幅降低为25例 (40%) , 时限延长为32例 (52%) , CMAP波幅、时限均异常者都伴有MCV或DPL异常, 其中13例有明显的波形畸变和离散。B组中DPL延长为6例 (15%) , CMAP时限延长为3例 (7%) , CMAP波幅虽较健康对照组降低, 但均未低于正常范围。F波的异常情况, A组中F波潜伏期延长48例 (77%) , 其中F波出现率明显降低9例。B组中F波潜伏期延长16例 (40%) , 其中未发现F波出现率降低。102例患者中有62例 (60%) 有一项以上电生理参数异常, A组中一项以上异常率为100%, 二项以上异常率为82%, B组中一项以上异常率34%。

3 讨论

社会普查显示, 糖尿病是国内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引起病发的因素复杂多样, 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发生病变, 给临床诊治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新时期医疗力量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 对于糖尿病理论认识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基本可以判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组织的病发因素, 以及特殊情况下神经组织功能的异常状态[5]。糖尿病神经组织是神经功能异常的一种表现, 多数有糖尿病外界症状干扰所致, 最终诱发了一系列异常症状, 从而加快了神经功能受损的程度。

从研究情况来看, 本次选择的2型糖尿病患者里, 超过50%以上均出现神经功能异常, 主要表现为周围神经组织症状突变, 经过详细排查后确定为周围神经功能受损者[7]。根据资料统计结果, 此次选择的研究对象, 其下肢运动神经有明显的异常变化, 特别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系统感应速度较慢, 对外界造成的刺激难以及时反馈出来。另一方面, 检查发现F波呈现了不稳定的状态, 说明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F波受到疾病症状的影响, 这与国际医学研究结果相互统一[8,9]。由此课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诊断工作, 应依赖于先进的医疗仪器, 综合判断F波检测状态, 以此分析出神经组织的功能特性。

我国医疗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 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研究不够深入, 许多潜在的病症状况及诱发因素尚未全面认识。这就需要医学研究人员结合现有的理论成果及检测仪器, 从多个方面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实施检查[10]。此外, 长期高血糖代谢紊乱易导致血管的基底膜增厚, 血管内皮细胞增生, 血管壁内脂肪和多糖类沉积, 以致使血管管腔狭窄, 神经缺血、缺氧, 病理表现主要为周围神经轴突变性和 (或) 脱髓鞘, 从而使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F反射为周围神经受超强电刺激后, 神经冲动沿近端神经纤维向脊髓逆行传导, 兴奋脊髓前角细胞后的返回电位。F反射的测定有助于对近端神经的传导通路情况进行评价, 由此可反映出运动神经全程的传导通路信息。F反射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DPN及揭示亚临床DPN的存在[9]。现有学者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近、远端神经均可能受累, 近端损害可早于远端, 常规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查多为反映肢体远端神经的功能, 配合F反射检查可以全面反映肢体远、近端神经功能。本组研究资料亦显示: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时辅以F反射检测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DPN神经损害的严重程度。

由此可见, 检测和分析胫神经运动传导、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CMAP) 结合F反射检测有助于早期PND的诊断和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亚临床病变。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DPN) 客观判断预后的检查方法。方法 运用肌电诱发电位仪对在本院就诊的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62例为A组, 无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或体征的40例为B组。C组为20例健康对照者。在三组中测定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CV) , 末梢潜伏期 (DPL) ,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CMAP) 的波幅、时限、F波的潜伏期, 检测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 A组与B、C组分别对比, A组MCV减慢 (68%) , DPL延长 (54%) , CMAP波幅降低 (40%) , 时限延长 (53%) , F波潜伏期延长 (56%) , 有显著差异 (P<0.01) 。B组与C组对比, B组CMAP波幅降低、F波潜伏期延长,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B组中25%DPL延长, 10%CMAP时限延长。各组远端与近端刺激引出的CMAP波幅及时限对比均无显著差异 (P>0.05) 。A组胫神经电生理异常率为100%, B组为50%。A组病程长, 但血糖水平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进行胫神经传导速度辅以F反射检查是DPN客观全面的一种检查方法, 也是评价DNP与临床病程、进展的客观指标。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神经传导速度,胫神经

参考文献

[1]Wild S, Roglic G, Green A, et al.Glob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estimates for the year 2000 and projections for 2030[J].DiabetesCare, 2004, 27 (5) :1047-1053.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iabetes Mellitus report of a whostudy group geneva[R].World Health Org, 1985:727.

[3]崔丽英.重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治[J].中老年医学杂志, 2005, 24 (7) :551.

[4]卢祖能.实用肌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91-333.

[5]Sartucci F, Maritato P, Moscato G, et al.Motor unit numbet estimation (MUNE) as a quantitative measure of disease progression andmotor unit reorganization i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J].Int JNeurosci, 2007, 117 (9) :1229-1236.

[6]汤晓芙.糖尿病性神经病神经系统临床电生理学 (下) [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283-288.

[7]朱莉.40例糖尿病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和H反射研究[J].临床脑电学杂志, 1996, 5 (4) :215.

[8]王贵平, 周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神经电生理及病理研究进展[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7, 16 (1) :44-48.

[9]卢祖能, 李竟, 董红娟, 等.F波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评估[J].中国临床康复杂志, 2005, 9 (17) :202-204.

神经内科病患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3年9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67例,男53例,年龄29~53岁,平均(43.18±3.08)岁,平均病程为(3.05±1.34)年。患者病情分布:10例为巴雷特食管疾病,32例为非糜烂性反流病,78例为糜烂性反流病。随机将本组120例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60例。两组在病情分布、年龄以及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胃镜检查,实施对症治疗。对照组应用西医制酸剂治疗,对于轻度患者应用雷尼替丁药剂治疗,用法用量以说明书为准;对于重度患者增加使用促进胃动力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治疗时间为8周。试验组应用中医内科手段治疗,进行辨证施治;对于胃阴不足的患者应用益胃汤加减,主要配方有:生山楂、乌梅、白芍、玉竹、麦冬、北沙参[2];对于脾虚气滞的患者应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主要配方有:炙甘草、砂仁、广木香、陈皮、半夏、茯苓、白术、党参;对于肝胃郁热的患者应用左金丸加减,主要配方有:吴茱萸、黄连、黄芩、栀子、海螵蛸、煅瓦楞[3]。治疗周期为8周,治疗结束后,两组均复查胃镜,并对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治疗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对照组21例痊愈,11例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0.0%;试验组27例痊愈,18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试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的过程中,对照组存在轻微的胃部不适与腹部胀痛的不良反应,后逐渐消失,两组均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部分人的起居与饮食规律都存在大幅度的波动,因此近几年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西医认为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动力丧失的体现,是由于抗反流防御机制被破坏所引发的,胆盐与胃酸由于食管抗流能力降低发生错误攻击,给食管造成损伤,进而形成胃食管反流病[4]。

中医认为胃食管反流病属于“反酸”“痞症”“胃脘痛”“嘈杂”的范畴,主要涉及肝、胃、脾等脏器,主要是由于肝、胃、脾主要消化性器官功能性失调所导致的,临床主要的表现症状有反酸、口苦、灼热感等[5]。因此,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中主要以和胃降逆、理气顺中为主,且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念以及扶正固本的理念,因此药物多以固本为主[6]。

本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了中医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的优势。同时我院对以上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随访,发现给予西医治疗的患者在停药后容易复发,而给予中医治疗的只有个别患者存在复发现象。

摘要:目的 研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应用中医内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接受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接受西医治疗,试验组接受中医内科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应用中医内科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应用价值显著,值得在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中医内科治疗,临床疗效,西医治疗

参考文献

[1]吴晓丹.胃食管反流症的中医与西医治疗效果比较[J].海峡药学,2013,25(4):237-238.

[2]王万卷,宗湘裕,杜长海,等.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2014(7):996-997.

[3]沈若冰.基于中医肺胃相关理论谈胃食管反流相关性哮喘[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次全国中医肺系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178-180.

[4]Xu DT,Feng GJ,Zhao LL,et al.Relationship among symptoms,mucosal injury,and acid exposure in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Chin Med J(Engl),2013,126(23):4430-4434.

[5]何咸胜.中医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8(23):37,104.

神经内科病患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我院2014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94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研究组50例, 年龄36岁~79岁, 平均年龄 (58.26±3.18) 岁, 女21例, 男29例;其中颅内出血23例, 脑梗死27例。参照组44例, 年龄37岁~76岁, 平均年龄 (60.08±3.58) 岁, 女20例, 男24例;其中颅内出血19例, 脑梗死25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治疗方法参照组给予基础治疗, 根据脑血管病的类型不同给予不同治疗, 对于颅内出血患者给予降低颅内压、脱水、提高脑细胞代谢水平等治疗;对于脑梗死患者给予抗血小板凝聚、抗凝降纤、改善微循环等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介入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在发病后48 h内各项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后开始, 具体方式如下:①治疗1 d~3 d内, 康复锻炼以肢体锻炼为主, 协助患者做四肢屈伸、关节练习, 预防肌肉痉挛和关节僵化。②治疗4 d~8 d, 以翻身练习为主, 协助患者进行翻身练习。③治疗9 d~15 d, 以坐位练习为主, 让患者进行床上和床边坐位姿势锻炼, 预防肢体变形。④治疗16 d开始, 以床边坐位和站立练习为主, 进行坐位、站立平衡练习, 后期可增加步行和上下楼梯练习。康复锻炼3次/d, 30 min/次。

1.3评价标准

1.3.1神经功能缺损评价标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 (NIHSS) [2]评价标准, 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分, 满分为45分, 重型神经功能缺损≥31分, 中型神经功能缺损16~30分, 轻型神经功能缺损≤15分;得分越高, 患者的神经康复效果越好, 反之, 患者的神经康复效果越差。

1.3.2 日常生活能力评价标准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 (BI) [3]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 满分为100 分, ≤20 分为完全丧失生活能力, 21~40 分为重度残疾, 41~60 分中度残疾, ≥60 分为轻度残疾。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对比治疗前, 2 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 组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对比治疗前, 2 组患者的BI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 组患者的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的BI评分高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 可导致患者发生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并发症, 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脑血管病一般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 使得神经传导受阻, 如不及时治疗, 致残率和致死率都较高[4]。随着医学的发展, 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成为改善急性脑血管病神经功能缺损的有效方法, 其通过保护受损的神经系统, 尽早让神经细胞轴突末端新生的突触得到锻炼, 激活神经通路。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时机非常重要, 一般选择发病48 h后各项生命体征恢复正常, 开始从事身体锻炼, 由被动到主动, 由四肢到全身, 极大地促进了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5]。本研究搜集我院诊治的94 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治疗前, 2 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 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 (P<0.05) , 说明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李树兴[6]研究结果表明: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此外, 治疗前2 组患者的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2 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均显著优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参照组 (P<0.05) , 说明早期的介入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临床效果好。

综上所述, 给予急性脑血管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效果显著, 可以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 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临床意义大。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 分析其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搜集我院2014年2月—2015年4月诊治的94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 参照组采取基础疗法, 研究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早期介入康复疗法, 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 (P<0.05) 。治疗后2组患者的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的BI评分高于参照组 (P<0.05) 。结论 给予急性脑血管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效果显著, 可以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状况,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临床意义大。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神经功能缺损,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海龙.急性脑血管病患33例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 2014, 3 (3) :39-40.

[2]张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于急性脑血管病病患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4, 9 (5) :598-600.

[3]张菊.急性脑血管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效果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 24 (5) :539-540.

[4]杨芳, 于灵灵, 王德俊, 等.急性脑血管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18) :1996-1997.

[5]杨欢, 丁苗苗.急性脑血管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6) :233-234.

神经内科病患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 内异症组:选取2013-05~2013-11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经腹或经腹腔镜手术, 切术后病理确诊的子宫肌层子宫内膜异位 (即子宫腺肌病) 20例, 同时通过刮宫取得在位内膜, 病理确定子宫内膜为增殖期患者, 均为初治病例。

(2) 对照组:选取同期因非内膜疾病 (子宫肌瘤或行绝育术者) 行子宫全切术或子宫肌瘤剔除术并刮宫, 病理证实为正常子宫内膜增殖期患者20例。

所有患者月经规律, 年龄30~60岁, 统计学上均无差异, 临床资料齐全。所有的患者术前均未经过化疗、放疗、及激素类药物治疗。无内分泌、免疫及代谢性或炎症性疾病, 无放置宫内节育器史, 手术前3个月内未接受激素治疗, 6个月内无妊娠及哺乳史。标本采集均经患者知情同意。各组年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标本采集

术中获取新鲜组织标本, 以10%甲醛固定, 常规脱水及石蜡包埋。切片机连续切片, 厚度为4μm, 备用。

1.3 试验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GF在各组研究对象中的表达情况, 实验方法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汉化版统计软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间比较选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计量资料的统计学分析采用样本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有显著的意义。

2 实验结果

2.1 腺肌病组中NGF的表达情况及与痛经的关系

2.1.1神经生长因子 (NGF) 在腺肌病组异位内膜与对照组中在位内膜的表达

神经生长因子 (NGF) 在内异症组中的表达水平略高于对照组患者,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7.03, P<0.05) 。

2.1.2神经生长因子 (NGF) 在腺肌病患者在异位内膜表达

神经生长因子 (NGF) 在子宫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的表达水平成特异性, 高于在位内膜,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28, P<0.05) 。

2.2 腺肌病组与对照组中NGF与PGP9.5的表达强度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5, 重度与轻、中度相比P<0.05。

NGF与腺肌病疼痛的关系:重度疼痛组中NGF的OD值明显高于EMT中度和轻度疼痛组 (P<0.05) 。NGF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中呈高表达, 随着痛经评分升高, NGF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呈逐渐增高趋势, Pearson相关分析痛经评分与NGF表达MOD值两者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r=0.628, 0.745, 0.624;P<0.05) 。

3 讨论

内异症 (包括子宫腺肌病) 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症状特征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主要症状有下腹痛和痛经、不孕、月经异常、性交不适、其他特殊症状。其中疼痛为本病的主要症状, 痛经的严重程度与病灶大小不一定成正比, 粘连严重、卵巢异位囊肿患者可能并无疼痛, 而盆腔内小的散在病灶却可引起难以忍受的疼痛。少数患者长期下腹痛, 经期加剧。目前对于继发性痛经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前列腺素F2α的高含量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 血管挛缩, 继而造成子宫缺血、乏氧状态而出现痛经。最近研究发现, 子宫内膜异位症 (EMT) 患者的子宫内膜出现有别于正常子宫内膜的神经纤维分布, 这种神经纤维很有可能参与了EMT的发病[7,8]。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发生被认为可能与神经生长因子 (NGF) 表达的增加有关, 最随着研究的深入, EMT患者的在位内膜与非EMT患者相比, 其神经纤维密集, 且NGF及其受体TrkA和p75NTR均为高表达[9]在这种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异常表达, 可证明其与痛经和痛觉过敏有一定的相关性。

神经生长因子 (NGF) 是一种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是神经营养家族成员之一, 支持神经元存活、生长分化和维持功能, 在调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0], 一些学者[11]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发生与神经生长因子 (NGF) 表达的增加有关。神经生长因子 (NGF) 有诱导痛觉过敏的能力, 通过降低阈值, 加强其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12]。

神经内科病患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11月至2012年7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医科和神经内科帕金森专病门诊的PD患者,共纳入患者88例,补肾活血颗粒组45例,其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为(62.1±8.0)岁;Hoehn-Yahr量表[5]分级(H-Y分级)为(2.0±0.7)级;病程1~10年,平均病程为(5.7±4.1)年。对照组43例,其中男32例,女11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为(63.6±8.1)岁;H-Y分级为(2.1±0.6)级;病程1~11年,平均病程为(6.3±3.9)年。两组在性别、年龄、H-Y分级和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英国PD协会脑库制定的PD临床诊断标准[6,7];(2)年龄50~80岁;(3)PD病程≤15年;(4)H-Y分级≤3级;(5)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伴有重大疾病如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等;(2)过敏体质;(3)近3个月内参加其他临床试验;(4)受试者依从性差,不能保证按本研究方案完成研究;(5)研究过程中出现不可预料的意外事故,在治疗期间发生死亡、昏迷、肢体功能残疾等严重不良事件而无法继续完成实验者。

1.3 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双模拟对照试验设计方案。将88例纳入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别纳入补肾活血颗粒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补肾活血颗粒组服用补肾活血颗粒加西药安慰剂,对照组服用西药加中药安慰剂。补肾活血颗粒由山萸肉20 g、肉苁蓉10 g、何首乌15 g、川芎10 g、丹参15 g、蜈蚣2条、当归10 g组成。由北京长城制药厂统一制成中药颗粒冲剂。服用方法:1袋(8 g)/次,2次/日,温开水冲服。中药安慰剂由淀粉、糊精和苦味剂等制成,其气味、口感与补肾活血颗粒非常接近,其外观包装和服用方法与补肾活血颗粒统一。西药为多巴丝肼片(美多芭,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 卫药准字号:H10930198),用量125 mg/次,3~4次/日。西药安慰剂统一为淀粉片,服用方法1片/次,4次/日。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已经服用与本试验相关的其他药物时,应做洗脱处理,洗脱期后方进入试验,注意停药需缓慢减量,防止L-Dopa撤药恶性综合征[8]。同时根据试验病例随机分组情况,对试验药物进行编号、包装,包装袋上标明患者序号、试验编号、药品名称、用法用量、疗程、使用注意事项,同时保证患者从外观上分不出治疗药和模拟药。

1.4 观察指标

采用北京同仁光电技术公司生产的ML2001型EFG分析仪对患者进行检测[9]288。检测前洗净头皮及头发,在清醒、坐位、闭目、安静状态下进行,于9:00~11:00进行检测。每例患者于治疗前做首次检测,首次检测前要求患者停药48小时以上,以测定患者脑内神经递质的基线值。复诊时,所有PD患者在检测前12h停用所有药物,结果记录DA和5-HT水平数值。记录电极按国际10/20 系统安置,选用FP1、FP2、F3、F4、C3、C4、P3、P4、O1、O2、F7、F8、T3、T4、T5、T6 共16导联进行单极描记,双侧耳电极为参考电极。共记录18分钟的脑电信号,经模数转换后电脑自动存储并完成数据处理,获得的脑电信号经窗口设置、频谱分析、优势谱提取、时空精细结构分析。最终分析出隐藏在脑波中的具有很多信息的新层次。这个层次的频率特征在毫赫兹范围内,属于一种超慢震荡,称之为S系统。在这个S系统中包含S0-S255系, 每个系都具有不同的生理意义,分别反映着脑内不同神经递质的活动情况, 其中S4系反映5-HT水平情况,S11系反映DA的水平情况[9]256。在检测结束后3种指数的实际检测值由EFG分析软件自动分析得出。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CHISS统计软件包。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脑内DA比较

治疗后补肾活血颗粒组DA值为(5.7±0.54),与治疗前(4.2±0.57)比较有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DA值为(3.4±0.42),与治疗前(3.8±0.58)比较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补肾活血颗粒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脑内5-HT比较

治疗后补肾活血颗粒组脑内5-HT值为(19.6±9.1),与治疗前(15.4±7.5)比较有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5-HT值为(14.0±8.1),与治疗前(16.8±8.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补肾活血颗粒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DA和5-HT同属脑内重要的单胺类神经递质,PD最显著的生物化学特征是脑内DA含量减少,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黑质DA能神经元的变性、缺失及黑质—纹状体DA通路变性[12]。PD患者中缝核的5-HT能神经元亦有轻度至中度减少;在纹状体中含量也有所降低[2]。当DA神经元变性时,乙酰胆碱能神经活动相对亢进,从而产生临床上的一系列PD症状[13]。5-HT主要与行为、情绪、精神活动有关,同时也是肠道重要的神经递质及旁分泌信号分子,在脑-肠信息传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脑-肠之间的双向调节通过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肠神经系统而影响内脏感觉及运动[14,15,16]。因此,DA和5-HT水平增加与患者部分临床症状的改善可能有密切相关性,包括运动功能、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失眠、乏力、便秘等[13]。

由于检测手段相对缺乏,以往学者对神经递质变化的研究大多数来自疾病晚期的尸体解剖。近年来有学者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电化学检测法对PD患者的脑脊液、血液、尿液中的DA、5-HT及其代谢产物进行检测[17];还有研究利用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PET)的神经递质功能显像对PD患者纹状体区进行扫描[18]。但因有创、复杂、昂贵等因素不易被患者所接受。本研究采用的EFG技术是通过脑电波α进行优势频率扫描,分析得到的超慢频率中隐藏的与神经化学物质振荡相一致的信息,来反映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9,10,11],无创、经济、方便,对PD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此检查的测定值并非直接精确地反映脑内神经递质的含量,而存在可能的测量误差,因此,在临床使用中要充分结合患者的病情、病程和症状等。

PD属于疑难难治性疾病,中医药在这方面有着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中药治疗是多层次、多靶点、多途径的,具有多因素调节的特点[19],本课题组既往研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3,4]。本研究结论表明,补肾活血颗粒能够提高患者脑内DA和5-HT水平,可能是其疗效机制之一。

摘要:目的 探讨补肾活血颗粒对帕金森病(PD)患者脑内多巴胺(DA)和5-羟色胺(5-HT)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双模拟对照试验设计,将88例PD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其中治疗组服用补肾活血颗粒加西药安慰剂,对照组服用多巴丝肼片加中药安慰剂,疗程为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脑电超慢涨落图检测患者DA和5-HT水平。结果 补肾活血颗粒组治疗后DA值和5-HT值分别为(5.7±0.54)和(19.6±9.1),分别与治疗前(4.2±0.57)和(15.4±7.5)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3.4±0.42)和(14.0±8.1)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补肾活血颗粒治疗PD的疗效机制可能与增加PD患者脑内DA和5-HT水平有关。

上一篇:起升系统下一篇:语音教学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