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本选择论文

2024-05-04

翻译文本选择论文(精选10篇)

翻译文本选择论文 第1篇

译者进行翻译活动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文本,面对浩如烟海的巨著,译者怎样选择要翻译的文本呢?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的观点,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性的人类行为活动,翻译文本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目的。一般来讲,选择要翻译的文本时,译者心中有一条基本原则:文本的内容能够适应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能够为当时的读者所接受,进而达到译者的翻译目的。自翻译界进入后结构主义思潮以来,我们用解构的方式阅读原文本,就会发现原有文本的界限已不复存在,而成为向我们、也向其他文本无限开放的东西。然而功能翻译理论也为文本选择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在这一理论背景下探讨了翻译过程中文本选择的问题。

2. 功能翻译理论与文本选择

翻译活动是人类所从事的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是一个涉及多种选择的复杂过程。“翻译的过程就是得与失的量度,过与不足的平衡。译者必须凭借自己的学养、经验,在取舍中做出选择”(金圣华,2002)。翻译实践证明,选择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无论是翻译什么,还是如何翻译,都是译者的精心选择。然而译者的选择不是随心所欲、毫无根据的,任何选择的背后都有特定的翻译目的,都是为实现某种特定的文本功能而作出的努力。

翻译研究领域的“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概念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源于德国,其代表理论主要包括莱思(K Reiss)提出的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论、曼特瑞(Manttari)的翻译行动论、费米尔(Vermeer)的目的论及诺德(Nord)的翻译文本语篇分析理论,广义上包括以语言功能为基准的所有翻译研究与实践。对语言功能理解不同,对翻译过程中各种因素的要求和理解也不同,功能翻译的含义和所采取的理论与实践策略也是不一样的。毋庸置疑,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都是建基于语言学理论,而且基本上都是以源语为中心的,费米尔针对这类应用翻译理论脱离现实的状况提出了“目的论”(skopos),指出:“翻译是一种用于达到特别目的的复杂行为。”诺德则系统地总结了功能派的形成过程和基本指导思想,并针对目的论过分强调目的语的不足附加了“忠诚原则”(Nord, 2001),逐渐形成了以“目的论”为代表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认为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无论何种翻译,其最高规则都是“目的准则”。根据目的准则,一种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所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

德国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布勒将语言的语意功能分为三类,即“再现”功能、“表达”功能和“感染”功能。其中“再现”功能指“语言符号客观地再现事物”,“表达”功能指“语言符号主观地表达发送者的内心状态”,“感染”功能指“语言符号感动、影响接受者内心的感受或外在行动”(朱志瑜,2004)。

在布勒的这种语言功能三分法的基础上,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代表人物莱思分出三种文本类型:“信息文本”、“表情文本”和“感染文本”,分别忠实于各自文本中的“原作者”、“真实性”和“读者层”(张美芳,2005)。文本是其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交换信息的交际符号组合,发送者为达到某个交际目的,选择适当的文本类型,运用符合其文本类型要求的语言手段来传递信息,期望接受者做出相应的反应。然而,只有当接受者能够按照发送者的意图理解文本时,文本功能才会得以实现。换言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文本功能会导致不同的分类结果,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应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十八世纪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创作时是严肃的讽刺小说,但在当代社会却被译成儿童读物。在这些译文中,该书原文对社会、人类的辛辣讽刺荡然无存。此外,需要强调的是,文本很少只具有一种功能,绝大多数文本兼有三种功能,只是各有侧重而已。

3. 文本类型及翻译策略

莱思提出,在翻译时要关注文本类型特征,根据不同文本类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对信息文本要“直接、完整地传递源语文本的概念内容”;对表情文本要传达“源语文本内容概念的艺术形式”;对感染文本要“再造文本形式以直接达到预期的反映”(Reiss Christian, 1989)。

莱思的文本类型学理论三种文本的详细特征(Munday, Jeremy, 2001)见表1。

在表1中,莱思总结出了三种不同的文本类型的语言功能、语言特点,以及在翻译过程中的译文目的、文本焦点和具体的翻译方法,为我们在翻译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提供了更具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信息文本的翻译中应“忠实”于源语文本的客观事实内容,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直接完整地传递内容,实现译文与原文信息数量的对等。在表情文本的翻译中应“忠实”于源语文本的发送者,通过仿效原作者,突出原文的形式和情感,实现译文与原文在艺术形式和表达感情上的对等。在感染文本的翻译中应“忠实”于译文文本的接受者,通过编译、改译等翻译技巧的运用,突出译文的感染效果,实现译文与原文在读者身上产生的效果的对等。

传统的“忠实”论不考虑文本类型,不注重预期效果,不考虑目的语文化的读者能否接受,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和原作者,显现出极端性和非普遍的局限。而功能翻译理论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考虑译文读者接受情况,从不同层面实现“忠实”,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功能翻译理论的语言功能和文本类型理论为长期以来占据翻译界重要地位的“忠实”论作了合理的补充,同时也为现实生活中某些看似违反翻译标准却有较好实际效果的翻译尝试和翻译方法(如删减法、改译法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3.1 信息型文本

以“目的论”为核心的功能翻译理论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语用为起点,以翻译的目的、译文的功能为标尺来确定翻译策略,并且选择把原文中的哪些材料传译到译文中(吴文安,2003)。“信息型文本”的主要功能在于向读者告知真实世界的客观物体和现象,而语言和文体形式的选择要服从这一功能。这类文本包括新闻报道、商业文书、产品使用手册、官方文件、教学材料、报告、科技文献等。为了达到根据源语文化交际情景确定目的文化具体交际模式的目的,此时应采用诺德的“工具翻译”中的“等功能翻译”(Equifunctional Translation),也就是说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相等,读起来没有翻译的痕迹,感觉就如同读原文一样。

例如:

All the way along the line, from the border right up to Peking, as far as the eye could see, the countryside was literally covered up with a green carpet of growing crops, holding a promise of bumper harvests.

从边境乘火车直上北京,一路上极目四望,但见一片片农作物茁壮生长,仿佛绿色的地毯覆盖着整个田野乡间,到处是丰收在望的景象。

将“holding a promise of bumper harvests”译成“到处是丰收在望的景象”,生动地表达了“holding a promise of bumper harvests”的含义。尽管原文中没有“景象”,但读者会知道这个小句传递的就是“丰收在望的景象”这一信息。这种不求形式对等、只求达意的翻译方法,符合文本类型理论所提倡的信息传递功能。

3.2 表情型文本

在“表情型”文本中注重用语言的适当形式(如词汇、句法甚至音韵)来表达作者或是说话者的情感和语言的美学功能,作者选定的文体形式与文本意义有关,文本对读者产生美学效果。这类文本包括各类文学体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以及领导人的政治言论。为了从原文作者或是说话者的角度出发再现原文交际文化,这时就应采用诺德的“纪实翻译”的策略。请看下例:

At seventeen the promise of Noelle’s early beauty had been more than fulfilled.She had matured into an exquisite woman.she had fine, delicate features, eyes a vivid violet color and soft ash-blond hair.Her skin was fresh and golden as though she had been dipped in honey. (Sidney Sheldon:The Other Side of Midnight, 1973)

译文I:

17岁时,萝爱拉就出落得更加尽善尽美了。一对动人的大眼睛,闪耀着紫罗兰色的光辉,灰黄色的长发,柔和地披散在浑圆的肩头,娇嫩白皙的皮肤,好像在蜜糖中泡过一样,光彩照人。(汪雨、工雨:《狰狞的夜》,1985)

译文II:

诺艾丽17岁时,早先便有的那种美丽就更加显得出类拔萃。她已经成为一个俊俏的女郎:身材苗条,一双媚人的紫色眼睛,加上柔软的淡黄色头发,标致极了。她的皮肤洁白细嫩,好像在蜜糖里浸过似的。(丁振祺、戴天佑:《午夜情》,1985)

以上是对小说节选的两个不同的译本,小说是典型的表达型文本。作者描绘了一位美貌的少女,从所引的两个译文看出,译者的处理手法有些不一样,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创造的艺术。它不单单是事物的概念和情节的记叙,更具有能够吸引读者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因此,我们不妨把文学翻译分为三个阶段:(1)理解阶段,即结合原作创作时代的作者所属流派和一般特征,通过原作语言结构,体会原作者的艺术创作意图,进而把握原作精神;(2)印证阶段,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在自己思想感情中寻找适当的印证;(3)表达阶段,即运用适合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尽可能正确而充分地再现原作的内容和形式,力争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

3.3 感染型文本

在“感染型”文本中,译文读者接受译文的时间、地点和文化背景可能与原文交际时的情景相差甚远,内容和形式应以获取文本预期的超语言效果为准则,注重其最终效果。这类文本往往具有某种与读者或听话者有“对话”的性质,因此译者有必要更多地靠近译文读者。在翻译此类文本时,首要目的就是要让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文本功能相同的反应,我们可以采用“工具翻译”,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按照译文读者的思路撰写译文,尽量靠近译文读者的文化,利用他们的思维方式、认知范围和背景知识,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原文信息。这类文本包括广告、宣传及宗教说教等。例如:

This holiday resort provides an excellent environment for holiday seekers with hills, lakes, pines, trees and flowers all around which captivate you by its beautiful scenery, tranquility, and the fresh air.

译:度假村四面青山环抱,湖水清澈,万松挺翠,奇花异草,空气新鲜,清净幽雅,景色宜人。

汉语译文没有按英语直译,而是采用释义方法分析把握原文内容,用合乎汉语表达习惯的方式把原文内容译成了汉语,同时又传达了主要精神。译者将原文中“度假村”的环境在结构上译成了具有典型汉语特征的四字结构,对仗工整,抑扬顿挫,在内容上给汉语读者美好的感受,如同给他们描绘了一幅风景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翻译使英语的意合语言得到充分的发挥,引发读者的美感共鸣,唤起读者的旅游渴望,达到旅游宣传诱导消费的预期目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切合原文风格(贾文波,2004)。这就告诉我们,当源语文本情景与目的语文本情景不一致时,译者应根据翻译要求优先考虑译文预期功能和读者的期待,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取舍,重构译文文本。莱思认为,在重诱导功能的文本中,“语言形式应确定无疑地顺从于文本的非语言目的”,并且“任何信息内容的语言形式必须让位于获取文本信息的非语言目的”,“以唤起读者的特定反应,诱导读者的具体行动”(Reiss, 2004)。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功能翻译理论这一理论框架中,翻译就意味着要在目标背景中为目标语境内的目标目的和目标接受者制作一种文本,相比之下,源语文本则处于从属地位,所谓目的不是泛指意义上的目的,而是目的语文本的目的(张美芳,2005)。诺德称赞莱思的文本类型理论颇具里程碑意义,因为在此之前,翻译总是要求对等的标准,而根据莱思的文本类型论,翻译的功能应优先于对等的标准。翻译批评不再完全依赖对原文特征的分析,而要根据翻译的环境来判断译文是否具有特定的功能。从以上探讨中我们不难发现,功能翻译理论途径的翻译研究已不再是简单语法层面的静态比较,更有视野开阔的文化交际和社会符号学视角。以“目的论”为代表的功能派翻译从源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译入者的全新角度来诠释翻译活动,给翻译理论吹来一阵清新之风。

参考文献

[1]金圣华.认识翻译真面目[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2002:15.

[2]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d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朱志瑜.类型与策略:功能主义的翻译类型学[J].中国翻译, 2004, (3) :7.

[4]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5]Reiss Christian.Text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C], 1989.

[6]Munday, 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74.

[7]吴文安.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J].广州大学学报, 2003, (6) :46.

[8]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129.

基于翻译项目的学术文本翻译探析 第2篇

【关键词】学术文本 异化 表达形式 语句 术语

一、引言

论文集《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阐释和教学法》(Eco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y, Interpretation, Pedagogy)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收录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最具代表性的12篇论文,属于学术文本。

该论文集的译著已于201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笔者承担了部分篇章的初译。本文是基于对该论文集《绪论》翻译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总结,意在该翻译项目的基础上,讨论学术类文本的特点、翻译时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其解决对策。

二、学术文本翻译的主要挑战

本项目原文属于学术文本,主要面向文学批评研究人员和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有兴趣的读者。从文本内容看,文章主旨明确,结构清晰,交代汇编背景,概述学理脉络,提供导读性评论。由于作者文学素养深厚、文字功底凝练,全文毫无阻滞,浑然一体,使译者面临三大挑战。

1.表达形式多样。原文虽是学术文本,但其表达形式并不单一。《绪论》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论文集的汇编背景和汇编依据,是叙事;第二、第三部分概述生态女性主义运动的历史与现状以及相关文学批评的兴起与发展,是描述;第四部分阐明该论文集的结构安排、章节主旨和编者的评论,是议论。翻译过程中,如何将这三种表达形式准确地再现,并如原文自然切换毫无阻滞,是一大挑战。

2.语句凝练。作者多用长句,信息表达密集,语言凝练;而汉语多用短句和散句,这使译文与原文在句式上很难保持一致。在翻译时,文本内容和语言形式是否应尽量靠近原文,是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是译者需首先思考的问题。故翻译策略的确定和语句的处理是第二大挑战。

3.术语频现。“术语”是指“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专业概念的约定性符号”。本项目中术语涉及面广,包括生态学术语、女性主义术语、文学批评术语等。如何根据术语的特点和术语的定名规则,综合利用各种文献资料,提高术语翻译的准确性,是第三大挑战。

三、学术文本翻译的解决对策

学术文本的目的是探讨某一学科内最新的思想、视角和研究方法,以补充和启示相关研究做。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文学批评在国内处于文学研究的边缘,为让读者直面这股文学研究思潮,宜忠实地再现原文的语境,让读者在译文中移步,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具体对策如下:

1.表达形式:分明主次,综合呈现。原文的表达形式看似复杂,实则在真实文本并不罕见。“真实文本所呈现的特点并不局限于一种类型。”“也许议论性的文本类型可以通过叙述实现,也许指导性的文本会采用描写的形式,等等。”翻译此类文本时,要分辨出“其中一个目的是统领性的,而另一个目的是一种手段”。

在原文中,作者通过叙述交代论文集的由来,通过描写展示理论的发展脉络,又由议论引导读者阅读。换言之,议论是此文的统领性表达形式,而叙述和描写是辅助议论的手段。因此,翻译时需把议论确定为主要表达基调,领会作者使用叙述和描写的用意,注意文中转换的节点,将三种表达形式不失主次地综合呈现。

2.语句:信息为主,易读为辅。根据语言的功能,文本可分为三种类型:“信息型”、“表达型”和“呼唤型”。此篇《绪论》是“信息型”文本。翻译这类文本,“其目标是保证内容的不变,若转换过程中,信息保持完整,则可认为翻译是成功的”。其次,译著的目标读者是进行女性主义、生态学或文学批评的研究者或相关人员,他们对文本信息的关注是首要的。但《绪论》主要起介绍功能,除理论性外,也需兼顾易读性。

因此,笔者需以保证信息的传达为首要原则,不进行有损于原文逻辑的修饰与改动;在尽可能保持信息对等的前提下,再考虑译文的易读性与流畅性。

3.术语:语义溯源,统一管理。人文社科术语翻译中,术语的“单义性”和“稳定性”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去查明可能有的现存等价术语的情况”,“充分利用现存合理的等价术语”;术语的“理据性“要求译者采用语义溯源法,“术语的确定要符合其所代表的语义内涵理据,要确保其准确性”。

本项目术语涉及面广、语义专业,要求译者:首先,查阅国内已有的相关文献与术语词典、网络术语库等,对于已译介的术语,借鉴合理的现有译名;其次,对尚无等价语的术语,进行语义溯源,准确理解后,据其语义理据翻译,并与总项目负责人及其他翻译成员讨论,进行统一的术语管理。

四、翻译实例分析

1.表达形式实例。原文的开头,作者叙述了论文集汇编的缘起,语言简单平实,娓娓道来,并无学术著作的艰深晦涩,易于增加读者对本书的兴趣。因此,翻译时必须体现这种简单平实的叙述风格。例1:

原文:“When that proposal was denied, Gaard approached Patrick D. Murphy with several fine conference papers and the idea for a special issue of ISLE: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 which Murphy had founded and was editing at the time.”

译文:在戈德的建议遭到否决后,她将其中几篇优秀的会议论文转交给了帕特里克·D·墨菲,建议在墨菲创办且时任主编的期刊《文学和环境的跨学科研究》上刊登一期特刊。

在第三部分,作者追溯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历史,回顾其形成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用描写展现事件的具体细节和发展的波澜壮阔之势,翻译时须将这种态势在语气上表达出来。例2:

原文:“Since 1990 there has been an eruption of ecofeminist literary analysis. Although individuals have been working in this vein for decades, the majority of eco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is being practiced by younger academics who have received their degrees since 1990 and doctoral students who are building on the wealth of materials.”

译文:自1990年以来,生态女性主义的文学分析不断涌现。尽管个别学者在这一领域研究了数十年,但从事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力军则是1990年以来获得学位的更年轻的学者和依靠丰富材料进行研究的博士生。

在第四部分,作者对各篇论文进行导读性评论,带领读者鸟瞰该论文集,是全文的精华,翻译时要呈现严谨凝练的论述风格。例3:

原文:“While ecofeminist theories and practices have developed and diversified in the twenty years following dEaubonnes first book, her work remain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y of ecofeminism's Western articulation.”

译文:尽管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在德·奥博纳的首部著作问世后的20多年中不断发展并日渐丰富,但其著作始终是西方生态女性主义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语句处理实例。对长句的处理,笔者采用“信息为主,易读为辅”的对策,力求最大程度地无损原文信息。下例中只将介词短语提前,并未对长句进行切分和重组,虽稍显冗长,但能更大程度地保留原文信息,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离原文更近。例5:

原文:“Likewise, definitions of literature, its genres, and its canons that attempt to establish timeless universals by relying on a few male authors and ignoring the contextual, historical, thematic, and aesthetic dimensions of literary production can also be only distortions.”

译文:同样,通过依靠一些男性作者并忽略文学作品的语境、历史、主题和审美维度的方式,来对那些试图确立永恒而普遍适用的文学及其体裁和标准进行定义,也只能是曲解其意。

3.术语翻译实例。针对原文术语具涉及面广、涉及领域专业型强的特点,笔者采用语义溯源的方法。例6:

原文:“We can relate ecofeminist principles and interpretation to existing literary study by building on feminist attention to the concept of the “other”.”

此例中,“other”是一特定概念。根据语义溯源法,通过查阅,笔者发现,汉语中已经存在与“other”对应的等价术语——“他者”,与作者表达之意一致。因此,根据术语翻译的稳定性要求,笔者采用“他者”这一译名。

五、结论

本文是笔者对自身参与翻译项目的反思。该项目原文属于学术文本,表达形式多样,语句凝练,信息密集,术语频现。学术文本的目的和功能决定译者需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翻译文体学、术语翻译研究等应用型理论为本项目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启示。结合实例,本文认为翻译学术文本时,应对其表达形式进行主次分明的综合呈现,对其语句的处理以保留信息为主、照顾易读性为辅,对其术语翻译须采用语义溯源和统一管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

[2]Trosborg,Anna.Text Typology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2:14.

[3]Trosborg,Anna.Text Typology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2:17.

[4]Trosborg,Anna.Text Typology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2:14.

[5]Baker,Mona,and Gabriela Saldanh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Second edi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0:48,116.

[6]Baker,Mona,and Gabriela Saldanh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Second edi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0:48,116.

[7]魏向清.人文社科术语翻译中的术语属性[J].外语学刊,2010(6):165.

[8]魏向清.人文社科术语翻译中的术语属性[J].外语学刊,2010(6):166.

[9]Garrd,Greta,and Patrick D.Murphy.Eco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Theory,Interpretation,Pedagogy[M].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8:1.

[10]Garrd,Greta,and Patrick D.Murphy.Eco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Theory,Interpretation,Pedagogy[M].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8:5.

[11]Garrd,Greta,and Patrick D.Murphy.Eco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Theory,Interpretation,Pedagogy[M].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8:8.

[12]Garrd,Greta,and Patrick D.Murphy.Eco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Theory,Interpretation,Pedagogy[M].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8:6.

翻译文本选择论文 第3篇

卡琳·丽韬在《后现代翻译:文本向互文性和超文本的转换》中讨论了互文本和超文本对现代翻译的影响。卡林·丽韬在文中提到, 由于计算机技术使整个文本生成的历史具有可见性, 所以它逐字地破坏了所谓的中心文本和各种译文的等级分布。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持文本唯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平衡, 如何改变我们对于“原作是创新而翻译却不是创新”的观念?任何文本都有互文性这个特性, 因为任一文本意义不同程度地引用了其他文本, 从每一个文本都可以看到至少一个互文本的痕迹。现今的计算机窗口环境以一种鼓励互文本的方式来显示文本, 因此翻译本身实际上就是一种互文活动。卡琳·丽韬认为, 超文本使得人们能够排列和重新排列文本, 分散文本片段, 将其嵌入到其他文本中。由于超文本使用者将每一个文本拿来为自己所用, 所以超文本系统重新构造了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关系和角色, 所有阅读行为或翻译行为是作品和不同版本的合作行为。

2 文本向互文性转换

互文性这一概念是由法国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朱丽娅·克里斯蒂娃 (Julia Kristeva) 提出的。她对互文的定义是: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 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索莱尔斯的定义也是很精辟的, 值得一提:任何文本都处在若干文本的交汇处, 都是对这些文本的重读、更新、浓缩、移位和深化。从某种意义上讲, 一个文本的价值在于它对其他文本的整合和摧毁作用。

互文性理论认为原作与译作之间是一种互文的关系, 译者作为原作与译作的媒介拥有三重身份:读者、阐释者和作者。在互文性理论参照下, 译者的身份体现在:作为读者对文本的完成, 作为阐释者对文本的解释, 作为作者对文本的改写。理论家们将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都文本化了, 传统被互文性所代替, 文本的界限消除了, 每一个文本都向其他所有文本开放, 从而这一文本与其他文本都为互文本。卡琳·丽韬说如果是互文文本, 那它就有其他文本的印记, 本身就是其他文本的翻译。正如我们所看到的, 那么这个文本就不能在与其他文本对比时展现出明显的优越性, 文本和其翻译因此不能表现出明显的对立。如果每一个元素的内部元素与其他文本相融合, 如果一个元素已经是拥有其他文本或翻译的印记, 那么两种元素间如何有一个分明的界限呢?因此, 由于关系转换和其他文本印记的存在, 文本和翻译的关系变得不稳定;由于拒绝接受简单的两极对立, 因此也模糊了文本和译作之间的明确界限或区别。

在熟悉了当今如此发达的文本生成技术后, 我们应认识到译作是原作的再生, 译作与原作之间应是一种互文性的互动关系, 而不应有从属、次等之别。互文本是对原作者的权威的挑战, 是对译者身份提高的有力条件。在面对唯一而真实的原作时, 是什么让我们恐惧?在面对多样的文本时, 是什么让我们不自在?卡琳·丽韬认为, 按照西奥·赫斯曼的观点, 盲目接受“原作至上”观点总会导致翻译研究变成通过强调翻译中的错误和不足来展示原作优点的过程, 当然也保持了一种译者地位低于原作者的感觉。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then serving merely to demonstrate that original’s outstanding qualities by highlighting the errors and inadequacies of any number of translations of it.) 传统读者将作者视为意义的全能掌控者, 因为我们不希望意义超出他的范围到达译者手里。虽然不同版本的翻译是以原作为模板产生复制品的, 但是复制品和翻译有自己的特征和多样性, 人们应该像重视原作一样去重视复制品和翻译。原作者与译者之间是主体性的对话关系, 而不是所谓的主次关系。不同译本之间的对话是一种主体间的互文性互动行为;译者与译入语读者之间的关系也应是翻译主体间的对话关系。

3 文本向超文本转换

1965年, 美国专家泰得·纳尔逊 (Ted Nelson) 提出了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把相关文本组织在一起的方法, 并将这种方法命名为“超文本 (hypertext) ”。超文本技术使用超链接的方法, 将自然语言文本和计算机交互式地转移和动态显示线性文本的能力结合在一起, 在文档内部和文档之间建立起非线性的网状结构, 使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 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链接所指向的位置, 利用超文本机制提供的联想式查询能力, 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有关信息。一个文学作品的超文本成分通常包括:作品的标题、副标题、笔名、序文、献辞、题词、注解、后记、附录、封面、插图、作者简介、媒体对该书的评介、不同语言的译本等等。超文本使很多东西变得可能:排列和重新排列文本, 分散文本片段, 将其嵌入到其他文本中, 像意象一样连接、分离、互连文本。翻译不再被理解为是对一个固定有界的原始文本的复制, 而必须作为对多元化的原作持续再创作的重构。超文本在屏幕上向读者展示许多不同的翻译, 在我们眼前炫耀翻译的连续性, 使读者看到的是没有绝对意义的作品。

在这种超文本环境下, 所有阅读行为或翻译行为是作品和版本的合作行为。卡琳·丽韬说, 由于超文本能够用电子技术对文本进行排列和再排列, 由于窗口环境能分散文本片段、插入文本、连结或打断文本及图像, 因此它改变了我们写、读和译的方式。超文本可以链接世界上所有其他含有信息的计算机, 在网上可以激活任何一点进入另一个点, 一个信息单位可以连接到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超文本网络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传统文本的线性阅读方式。正如巴特经常说的:我们现在知道文本不仅仅是释放一个单独“神学”意义的一行文字, 而是一个多维空间, 其中有许多并非原本就融合冲突的作品。文本是一系列从无数文化中心提取的引言。丽韬在文章中提到, 超文本注定要改变传统的文本理论和后现代翻译。在屏幕上向读者显示许多不同的翻译, 在我们眼前炫耀一系列的翻译, 超文本使读者面对的是不可能绝对的翻译与具有最终意义的原作。 (In presenting its readers with a multiplicity of variant translations on the screen, in fl aunting before our eyes the seriality of translation, hypertext confronts its readers with the impossibility of a defi nite translation, and therefore also with the impossibility of the closure of the original.) 超文本环境下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文本, 因此后现代生产时代使一种文本变得丰富多样, 产生多个版本。各文本之间相互连接, 这种情况使得文本之间将相互融合, 相互包含。由于超文本使用者可以将任何一个文本为己所用, 所有写作都变成了协作式的, 这种协作不仅仅存在于作者和译者间, 也在作者、译者和读者间。在全新意境的创造之外, 超文本能提供读者多重选择的网状路径和文本间自由跳转的联想机制, 使传统文本的线性阅读变成了联想式自由读写, 改变了我们读写的方式。

4 总结

卡琳·丽韬对于后现代主义翻译见解全面而独到。她通过文本向互文性的转变, 重新审视翻译的等级说, 提出作者与译者是主体性的对话关系, 而不是所谓的主次关系。丽韬同样分析了文本向超文本的转变, 使得后现代的写作与翻译变成了合作式的创作, 平添了翻译研究的包容性。她深入地分析了文本的变化与后现代翻译的关系, 其思想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但是其中有些理论不够完善, 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以卡琳·丽韬的《后现代翻译:文本向互文本和超文本的转换》这篇文章为研究对象, 来探讨卡琳·丽韬对于后现代翻译的观点。丽韬在文中主要讨论了新兴计算机技术对翻译的影响, 即互文本和超文本的大量出现不仅削弱了译者地位低于作者的观念, 也改变了人们读、写、译的方式。

关键词:后现代翻译,互文性,超文本

参考文献

[1]Nelson, T.Literary Machines[M].Mindful Press, 1990.

交际翻译理论观照下的广告文本翻译 第4篇

关键词:交际翻译理论;广告文本;翻译方法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联系的日益紧密,国内越来越多的广告被翻译成英文版本;同时,国外广告也源源不断地被译为汉语版本;因此,广告文本的英汉互译日趋活跃。然而,由于漢英文化差异,广告文本的英语译文往往很难达到汉语源文本的传神效果,有时甚至造成目标语受众的反感。同样,经过翻译转化后,国人对外国的广告经常也是一头雾水,很难理解广告本身期望传达的信息。所以,本文将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为理论依据,在具体分析广告文本的特点情况下,来进一步探讨广告文本的翻译方法,以期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一、交际翻译理论概述

英国著名翻译教育家和理论家彼得.纽马克于1981年在其力作《翻译入门》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中首次提出了“交际翻译”的概念。[1]他指出“交际翻译力图使译文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得到的感受尽可能地与原文读者的感受相似。”[2]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交际翻译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只要读者能看懂,领会作者的用意,不感到晦涩或难以理解就可以了。

二、广告文本的特点

广告文本具有提供商品信息、争取顾客和开辟市场的功能,与普通文本相比,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多使用形容词和副词

广告重在推销商品,少不了对商品的描述和美化。因此会频繁使用形容词和副词及两者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英文广告中出现的形容词多为new,crisp,good/better/best,fine,free,big,fresh,great,delicious,real,full,sure,easy,bright,clean,safe,special,rich等,尤其是new,good,fine和great。汉语广告中也有大量形容词和副词,例如,美、好、优、棒、行、牛、豪华、尊贵、舒适、安全等等。

(二)简洁明快,通俗易懂

广告词讲究以短小精悍的短语或句子准确明白地传达商品信息,因此广告用词灵活准确,形象生动,琅琅上口,易于记忆,能够有效地激发读者的购买欲望。同时,广告词的句型多为简单句,很少有复杂句,并且中文广告词多用四字结构,简洁明了,结构工整,如:

“Just do it.”(耐克广告)

“家有盼盼,安居乐业”(盼盼防盗门广告)

(三)口语化

由于广告词要为多数人接受,因此用词较为简单,且口语、俚语也很常见,如:

“Im lovin it”(麦当劳广告)

“我能”(中国移动广告)

(四)修辞手法丰富

为达到让目标受众过目不忘的效果,广告词一般会采用一些修辞手法,因此国内外的多数广告词都包含形式各样的修辞,如:

“Va—Va—Voom”(雷诺汽车广告)(拟声)

“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某品牌面粉广告)(对比)

(五)浓厚的文化色彩

英汉广告词往往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如: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脑白金广告)

“Apple thinks different.”(苹果电脑广告)

三、交际翻译理论关照下广告文本的翻译

广告文本属于号召性文本,目的是面向目标受众,广而告之,所以在对其翻译时应以交际翻译为主。接下来本文将主要探讨在交际翻译理论关照下广告文本的六种翻译方法。

(一)音译法

这一翻译方法主要应用在有产品名的广告文本翻译中,尤其是耳熟能详的产品名。由于这些产品名往往有很深的历史底蕴,对于译入语读者来说,只要一听到这样的产品名称,就能唤起内心的回忆或感受,因此不作任何修饰的音译法是最为适合的。比如海信被译为“Hisense”,Coca-Cola被译为“可口可乐”等等。而且,运用音译法进行广告文本翻译时,有三点需要注意:

1.音译时可以省音。如,Mcdonald译为“麦当劳”等。

2.音译时可加字(加上符合商品个性特征或关键意义的字)。如,Colgate译为高露洁等。

3.不是所有的产品名称都适合用音译法来翻译。如钢星(牌吉普车)译为“Gang Star”是不合适的。

(二)直译法

有些产品名在译入语中可以找到几乎完全一致的形式和意义,并且译入语读者在理解其内涵上也不会存在任何障碍,这时只要在翻译时注意尽可能地生动、简洁,不必做什么改动,就可以是很好的翻译了。这种翻译方法就是直译法。比如,熊猫(电视)被译为“Panda”,Montblanc被译为“万宝龙”,Sept wolves被译为“七匹狼”等。

(三)音译+直译法

有时需要将音译法和直译法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广告文本翻译效果。如, “Always Coca-Cola” 译为“永远的可口可乐”就是音译法和直译法的完美结合。

(四)意译法

有些广告文本若以直译的方法来翻译,会缺乏情趣,干巴巴的,对观众来说毫无吸引力。这时,译者可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在对广告文本的内容做出剖析后,在用词上适当增添美感,使观众一眼看去,立刻感受到美好的气氛,从而受到吸引,这样的翻译就是成功的广告文本翻译。

例1:Delicious, delightful, demand it.(啤酒)

译文:爽口!痛快!再来一杯!

例2:The leather is there in every pair.(鞋)

译文:双双真皮。

例3:红豆(服装)

译文:Love pea.

(五)套译法

有些广告文本的翻译可以采用套译法,即套用一些中英文的固定句式来翻译。

例1:烟蒂好,烟就好。

译文: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

例2:百闻不如一尝。

译文:Tasting is believing.

例3:Where there is South, there is a way.

译文:有南方,事竟成。

(六)增译法

有些广告文本的翻译可以采用增译法,即增加对部分字、词、句的字面意思的解释。

例1:默默无蚊的奉献。(蚊香广告)

译文: Mosquito-repelling incense repels mosquitoes in silence.

例2:长城电扇,电扇长城。(长城电扇广告)

译文:A fan is no comparison to the Great Wall, but the Great Wall Fan will show

you that it is just as cool.

在例1中,源文本选用“默默无蚊”来达到双关的效果,而译者在翻译时很难在译入语中传神再现这一修辞效果,所以就采用增译法增加了对产品功能的解释,以期使译入语读者对产品性能有更好的理解。

在例2中,源文本引入了“长城”这一概念,让目标受众知道长城牌电扇很出众,是力量和智慧的产物。但如果译者直接将其按字面翻译为“The Great Wall Fan, The Fan of the Great Wall”,译入语读者将会不知所云。所以在翻译时,译者增译了“cool”这一单词(既可表示“极好的”,也可意为“凉爽的”),以达到双关的效果,从而使译入语读者对长城电扇的品质和功能有更好的理解。

四、結语

本文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在具体分析广告文本的特点情况下,进一步提出了广告文本翻译的六种翻译方法,即音译法,直译法,音译+直译法,套译法,意译法,增译法,以期达到理想的广告文本翻译效果。但由于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和学术研究能力不足,因此所做的研究只是自己对广告文本翻译分析和思考的结果,希望学者们和前辈们对本人所做的研究加以批评指正,以帮助完善该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基于文本类型论的法律文本翻译标准 第5篇

在翻译研究领域,文本类型理论指由德国功能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卡塔琳娜·莱思(K.Reiss 1923-)在《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1971/2000)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涉及文本类型、语言功能及翻译策略的理论。她提出该理论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全面、客观的翻译批评和评估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德国心理学家、功能语言学家卡尔·布勒(K.Bühler)的语言功能三分法。布勒于1934年提出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包括符号(sign)、语境(context)、说话者(speaker)及受话者(addressee)四个因素。符号就是语言,语言功能产生于它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符号与语境之间为“表现”关系;符号与说话者之间为“表情”关系;符号与受话者之间为“感染”关系。布勒据此确认了语言的三大功能: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及感染功能(appellative function)(Munday,2001:199)。(张美芳,2009:53)

莱思认为,“文本类型是影响译者选择翻译方法的首要因素”。(何三宁、司显柱,2009:98)根据文本的主要功能,她把文本划分为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表情型文本(expressive text)和操作型文本(operative text)三种。莱思指出,信息型文本主要表现事实、信息、知识、观点等,其语言特点是逻辑性强,文本的焦点是内容而不是形式;翻译时应以简朴明了的白话文传递与原文相同的概念与信息。表情型文本表达信息发送者对人对物的情感和态度,其语言具有美学特征,侧重点是信息发送者及其发送形式。表情型文本的翻译方法应采用仿效法,以使译文忠实于原作者或原文。感染型文本旨在感染或说服读者并使其采取某种行动,以读者和效果为导向,语言形式通常具有对话的性质,关注焦点是信息的接受者,侧重于感染作用。翻译时,可用编译或适应性的方法以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

2 法律文本的特征

2.1 法律文本的词汇特征

法律文本在词汇、句子、表达规范、逻辑结构、表述结构以及篇章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其特殊性。在词汇方面,法律文本强调用词具体准确、质朴简洁、严谨规范,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包容性。法律文本的用词必须符合法律语境及法律规范。首先,法律术语具有单义性,每一术语表示一个特定概念,使用时不得用其他词语代替。其次,法律术语还具有对义性。许多术语都是成对出现,词义相互对应矛盾,如原告-被告、甲方-乙方、债权-债务等。再次,法律词汇存在类义性特点,将同一类词语一起使用。

2.2 法律文本的句型特征

从句子种类看,法律文本大量使用陈述句和祈使句。从修辞上看,法律文本大量使用不带感情色彩的陈述句表示法律条款。同时,立法文本普遍采用并列结构和同位成分,通常形成复杂的主语、谓语、宾语和复杂的附加修饰成分。

2.3 法律文本的篇章特征

在篇章策略上,法律文本主要是以理服人而非以情感人,主要采用叙述、说明及论证三种表述方式,排斥生动描写和抒情。在篇章结构上,每一部法律法规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法律结构必须周密严谨、层次分明、科学合理。法律语篇注重前后层次、埋伏照应、结构严谨、简详得当并具有严格的程序要求。

2.4 法律文本的逻辑特征

在句子方面,法律文本的语言具有“法律语句”的逻辑结构和意义特点。大多数法律语句或法律条文都具有下面四个成分(Good,1843,转自李克兴、张新红,2006:12)

1)情况:句子生效的情况或场合;Where any Quaker refuses to pay any church rates

2)条件:句子成立的行为和前提;if any church com-plains thereof

3)法律主体:可以或必须施行法律行为的人;one of the next Justices of the peace

4)法律行为:法律主体可以或必须施行的行为;may sum-mon such Quaker.

上例中,1)和2)用于表述事实情况(fact situation),一般用条件句表示,3)和4)表示法律主体应当采取的法律行为(statement of law),一般用陈述句表示。法律条文一般都呈现出“If P1+P2,then Q”的逻辑结构。

3 法律文本的类型及翻译

3.1 立法文件的类型及翻译

在当代中国,立法文本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制法规、行政规章、特别行政区法、国际条约等。根据莱思文本类型的分类,立法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主要表现事实、信息、知识、观点等,语言特点为逻辑性强,文本焦点是内容而非形式;翻译时应传递原文的概念与信息。

例1:公司可以设立分公司,分公司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公司承担。公司可以设立子公司,子公司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公司法》第13条)译文1:Article 13 A company may establish branches,which shall not possess the status of enterprise legal persons and whose civil liabilities shall be borne by the company.A company may establish subsidiaries,which shall possess the status of enterprise legal persons,and shall independently bear civil liabilities ac-cording to law

原条文规定,公司可以设立“分公司”,也可以设立“子公司”。根据条文的规定,分公司和子公司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并且对“分公司”和“子公司”赋予了不同的权利义务。

在翻译该条文时,应注意传递法律规定的概念和赋予的权利义务信息。因此译文1将“分公司”译为“branches”,将“子公司”译为“subsidiaries”,并且对其在是否具有法人资格(legal persons),是否独立承担“民事责任”(civil liabilities)方面进行了界定。

例2: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财力、物力和其他具体条件,自主地安排地方基本建设项目。(《民族区域自治法》第29条)译文2:Article 29 Under the guidance of State plans,the organs of self-government of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s shall independently arrange local capital construction projects according to their financial and material resources and other specific localconditions.

在原文中,有“自主地”一词,本身的涵义应当理解为,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在财力、物力和其他具体条件,可以自行安排地方的基本建设项目。此处仅是表明,在地方基本建设方面,自治机关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但是,译文对此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或者是翻译时的失误,没有能够准确地传递该信息。译文2中,将“自主地”一词翻译为“independently”,没有准确理解原条文的精神。因为,“自主地”在此绝对不等同于“独立地”(independently)。民族政策一直都比较敏感,建议对该翻译进行修改,将其改为“on their own”,这样就避免了引起不必要误解的可能。

从上述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立法文本的翻译,侧重于条文概念和信息的传递,而且,概念并不仅仅体现在实体概念上,也体现在其副词等的使用上。

3.2 司法文件的类型及翻译

在我国,司法文件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司法文件,是指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制作或发布的有关处理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文件。制作主体、制作依据、适用范围及法律效力上,都有明确的规定,属于司法公文性质。这类文件,主要功能是提供信息,属于信息型文本。

例3: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被告提出反诉,应当附有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1条)

试译3:The plaintiff may bring suits in the people’s courts or the defendant may rebut the claims,the statement of complaint or the counter pleadings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corresponding evidences for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for acceptance.

该若干规定为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并发布,全国各法院在处理民事诉讼有关证据问题时都必须适用,其性质为司法文件中的法律适用规定,主要功能为提供信息,属于信息型文本。在该条文中,规定原告起诉,或被告反诉,都应当附有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证据材料。翻译时,应以提供信息为主,特别注意原告、起诉、被告、反诉四个概念,而且这四个概念是成对使用的,即“原告”提起“诉讼”,“被告”提起“反诉”,不可混用。

广义而言,司法文件还包括各类诉讼文件等。特别是当事人的起诉状、申请书等,除了陈述有关事实,提供信息外,在很大程度上,功能是唤起司法机关的关注,即试图感染和说服读者或听众(法官等),并使其(法官等)采取维护其权益的行动,侧重于感染作用。翻译时,应以感染读者为目的。例如刑事自诉状,其一般包括自诉人、被告人信息;被告人犯罪事实,包括犯罪时间、地点、手段、危害后果等;被告人所触犯罪名;具体诉讼请求;致送人民法院名称和时间;证人姓名、住址等;证据名称、来源、数量等。在自诉状中,特别是涉及犯罪手段、危害后果等时,自诉人主要是为了感染、说服法官,请求人民法院严惩被告人,为自诉人伸张正义。

3.3 法律翻译标准

雅克布森曾经区分了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语内翻译指把一种语言文字的古语作品译成同一种语言的现代语言文字作品的语言转换活动,语际翻译指把用一种语言写成的作品转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文字作品的过程。根据类似方法和法律翻译的实际情况,将语际翻译进一步划分为法系内翻译(intralegal-system translation)和跨法系翻译(cross-legal-system translation)。(李克兴、张新红,2006:17)前者指在同一法系内将法律文本翻译成不同民族语言文字的文本,如我国大陆的汉语法律文本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文本。后者指将属于一法系的法律文本翻译成另一法系语言文字的文本,如将大陆法系的法律文本翻译成英美法系的文本,或相反。法系内翻译,应忠实于原文本的法律规约(包括法律文本类型规约)和语言规约。对跨法系翻译,应根据翻译目的区别对待。如果是为法律工作者翻译,应尽量保留原文本的法律规约;如果仅是为了作法律介绍,可以在保留法律规约的基础上,使其语言得以简化。

国务院法制办译审处提出的翻译标准为:1)准确、符合立法原意;2)专业(行业)术语正确规范;3)遣辞造句符合英文(尤其是法律英语)的表达方式(1);以及4)与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中的表达要衔接一致。(杜金榜,2004:77)

从立法精神而言,法律目的在于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规范和指导人们的行为,如果没有准确理解甚至歪曲了立法原意,则法律文件的精神不能够正确地传达给译本读者,结果会带来危害程度大小不一的权利损失和违法风险。从专业(行业)术语而言,如果民事类法律文件翻译时术语使用不当,会导致数额不等的经济损失,如果刑事类法律文件翻译时术语错误,则会导致有关人员有罪与无罪,是否承担刑事责任的重大后果。对遣词造句的表达方式而言,只有符合目的语言特别是其法律语言的表达方式,才能为目的语法律人士所接受和认可。对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中的表达要衔接一致而言,是因为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中的表达,已经为国际上所普遍认可和接受,如果翻译法律文件时的表述能与它们保持一致,则可以使该法律文件得到国际上认可,减少对该法律文件误解的可能性。

4 结束语

艺术文本翻译策略探究 第6篇

关键词:艺术文本,翻译策略,交际翻译

翻译是国际交往中的必经程序。在中国向世界开放的过程中,西方丰富的科学、文学、哲学、艺术、宗教著作都被翻译过来,然而,与外国文学、西方哲学等成熟的学科相比,我国的艺术文献的翻译和研究是相当落后的。

一、艺术文献翻译之现状

在当前为数不多的关于艺术文本的翻译研究中,几乎都集中在美术史和艺术理论的范畴。以范景中先生为代表的外国美术史学者翻译了大量外国美术史著作;以常宁生和沈语冰主持的团队开拓了现当代艺术研究的翻译工作。沈语冰教授也指出:对于中国的美术教育而言,当务之急,仍是做好基础文献的积累工作,有系统、有深度地翻译、介绍西方美术理论与批评的基本著作。由此可见,我国艺术教育对于国外艺术文献研究有着迫切的需求,但由于缺乏英语阅读以及英汉翻译能力的培训,众多艺术学者(尤其是美术史论专业之外的艺术学者)对于国外艺术文献的探索多是取材于翻译成中文的译本资料,而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艺术的国际交流,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艺术学者们的一个难题。

因此,探索艺术文献的翻译策略,不仅能为艺术院校的文献翻译教学夯实理论基础,也能为艺术学者独立从事专业文献的翻译工作提供培训思路。

二、几个概念的界定:艺术文本、翻译策略

要探讨艺术文本翻译策略,首先要搞清楚艺术文本的定义。按照《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规定,艺术学升级为第13个学科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5个一级学科。在国内各高等美术院校,艺术的研究范畴为: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以及戏剧与影视学(主要为影视动画研究领域)。因此,在本研究中所指的艺术文本,具体指上述四个学科的文献。当然,笔者并不想将本文探讨的“艺术文本”与以研究“艺术文本的结构”而饮誉世界的艺术理论家尤里·洛特曼所指的艺术学概念艺术文本相混淆。笔者无意从艺术学角度剖析艺术文本、艺术品等概念理解,而是希望从文体的视角出发,探讨艺术类文体的文本所承载的功能特点和语言特征。

文体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关注的焦点。著名翻译家刘宓庆教授在《文体与翻译》一书中强调,“译者必须熟悉英汉各种问题类别的语言特征,才能在英汉语言转换中顺应原文的需要,做到量体裁衣,使译文的文体与原文的文体相适应。”但遗憾的是,在通常的文体分类poetry,narration,description,exposition中,并没有适合于艺术文本的特定语体类别。在各类关于文本翻译的特点和技巧的研究中,较为多见的是关于科技文体、新闻报刊文体、应用文体等的翻译策略,很难找到艺术文体翻译的研究。在《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对于文学作品进行了界定:“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而其余文体皆归属为非文学文本。

在笔者看来,艺术学范畴中,艺术学理论领域的文本,多以艺术史论和艺术批评文章为主,文本特点归属为叙述文体和论述文体,可参照《文体与翻译》一书中对于叙述文和论述文的文体特点和汉译要点来进行翻译学习和训练。而美术学(造型艺术)领域的大部分艺术文本则是属于文学文本,此类文本的翻译目的在于传达艺术作品的特色意蕴,实现艺术作品的跨文化交流。而设计艺术学领域的艺术文本则具有界于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之间且以非文学文本特征为主的复杂属性。限于篇幅,本文主要探讨设计艺术学学科文献的文本翻译特征。

“翻译策略”一词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在我国翻译研究中。《上海翻译》主编方梦之教授对翻译策略进行了详细的类别研究:归纳出传统型翻译策略、理论型翻译策略和实践型翻译策略三大类。其中传统型翻译策略有直译、意译和音译。理论型翻译策略分为语言学派策略和文化学派策略两种,包含忠实翻译和语用翻译、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以及归化、异化等。实践型翻译策略是从大量翻译实践中不断萃取的实践型策略,例如解释性翻译、深度翻译、零翻译等。而华中师范大学熊兵教授认为,翻译策略是翻译活动中,为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所依据的原则和所采纳的方案集合。翻译策略分为异化策略和归化策略,前者是原文作者取向的,后者是译文接受者取向的。

三、艺术文本的翻译策略应用

根据设计艺术学领域艺术文本的文本特征:其内容多为反映客观事物现状、材料详实;语言逻辑性较强且朴实明白;所传达给读者的是科学真实和实用功能的信息价值。笔者认为,设计艺术学领域艺术文本的翻译原则应遵循语言规范、词语搭配符合逻辑、表达清晰简明、符合一般的语法规范以及译文匹配原文的单义性等。结合上述翻译策略的分类界定,具体的翻译策略可使用“直译”的策略,即采用目标语文本的语法结构,根据原文本的上下文语境翻译词义,尽力忠实于文本的基本含义。但这里所说的“直译”并不是“逐字翻译”,它是指在恪守英语语法规则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翻译技巧,例如增词、减词、转换词性、调整语态等来过渡到以意群或句子成分为单位进行的翻译。同时,也要考虑译文的读者群体是艺术类工作者,他们的语言习惯多偏向于文学表达,因此,在直译的基础上,需要结合艺术行业的用词用语习惯,对译文进行表达梳理。这就会使用到英国翻译家彼得·纽马克所提出的“交际翻译”的策略。交际翻译的方法允许译者重新安排原文的句子结构,使用更为常见的词语和搭配形式,这样,译文的意思就会更加清晰流畅,读起来就会更加通顺易懂。

按照上述艺术文本翻译的指导原则和翻译策略的选择方法,笔者建议在进行艺术文本,尤其是设计艺术学领域艺术文本翻译时,首先需要根据语法规则完成对句子中单词、词组和句法的整体理解,在译者正确、完整地理解了原文含义之后,再根据艺术行业的用语习惯对于直译的句子进行表达梳理,使之能成为语句通顺、含义明确的中文句子,达到交际翻译的目的。

例1:In expanding design awareness to include the multiple contexts of design,particularly ecological systems,there is a potential pitfall.

原译:在通过去涵盖多样设计背景环境而去扩展设计意识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潜在的陷阱。

改译:在设计中要尽可能的具备多样化环境的意识,尤其是在生态系统中。但要培养这种设计意识,会有潜在的隐患。

例2:We examined four levels of the sustainable designer,holding various values of the Traditional,Modern,Postmodern and Integral.

原译:我们验证了在传统、现代、后现代和整合上保有价值的可持续设计的四个层面。

改译:我们讨论了在传统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整体主义这四个层级下,可持续设计者们所持有的各种认知。

例3:I was taught to design‘from the inside out’.With the advent of Postmodern thinking of various strands,the response of buildings to multiple contexts has become a familiar discourse in architecture,considering design also‘from the outside in’.

原译:当时我被“由内而外”的设计方式所教授。在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后现代思维方式之后,房子对于多样环境的回答已经成为建筑学中一个熟悉的语篇,并且通过“由外而内”的方式。

改译:当时我学到的是“由内而外”的设计理念。然而随着后现代多样化思维方式的出现,建筑物该如何应对复杂环境,已经成为了建筑领域的一个常见话题,这时所采取的则是“由外而内”的设计方式。

调查发现,多数艺术文献的翻译任务是由专业教师带领自己的学生共同完成的。对于艺术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而言,除了极少数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具备较强英语翻译能力之外,其余教师对于学生在语言的正确理解和等效翻译方面几乎很难指导。因此,也就出现了上述这种译文晦涩难懂的译文。因此对艺术文本翻译策略进行归纳,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可以使译者习得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提高翻译能力。

四、结语

翻译的过程,就是创造性解释的过程。对于译者而言,要实现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之间的信息转换传达,理解是第一步。而准确理解,除了眼前的文本,没有别的东西可以用以参考。因此,更突显了文本的重要性。因此,要学习翻译,首先需要对于翻译文本的特征有所了解。同时,也需要借助一定的翻译策略,来有效地提升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沈语冰.翻译与中国当代艺术——近30年外国美术史研究检视[J].画刊,2011(11).

[2]沈语冰.美术文献与美术教育[J].美育学刊,2010(1).

[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2.

[4]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2.

[5]方梦之.翻译策略的构成与分类[J].当代外语研究,2013(3).

翻译文本选择论文 第7篇

关键词:商务文本,文本功能,翻译策略

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 (ESP) 中的一种, 是国际商贸交际活动中使用最广泛的一门语言。由于商务英语涉及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专业技术知识, 所以商务文本所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文本的特点和功能。随着全球经济贸易活动的不断拓展, 商务英语文本翻译研究显得日益重要, 越来越多的译者开始重视和系统研究商务文本的类型和功能。译者对商务文本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研究也开始逐渐从探讨商务文本的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对等, 转向探讨如何根据商务文本的文本类型和文本功能对译文语言作必要的顺应。在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中, 商务文本翻译的前提是译者对商务文本进行文本类型及其功能的分析, 译者只有通过分析原文商务文本的类型和功能特点, 了解商务文本的语言特点及风格, 进而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文体及其译文形式, 才能成功实现商务交际的目的。

1 文本类型、功能理论

在翻译研究领域, 文本类型、功能理论是指由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卡塔琳娜·赖思在《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 (2000) 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涉及文本类型、语言功能及翻译策略的理论[1]。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赖斯、克里斯蒂安·诺德和英国翻译理论学家彼德·纽马克。赖思的文本类型、功能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过去几年来, 赖思的文本类型功能理论得到了我国译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笔者拟将其运用于商务文本的翻译研究中。

文本类型、功能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心理学家、功能语言学家卡尔·布勒的语言功能三分法。布勒将语言的语义功能分为三类:表达功能、信息功能、感染功能[2]。赖斯在布勒的语言功能分类研究的基础上, 将文本分为以内容为主的文本、以形式为主文本和以感染为主的文本三大类型。以内容为主的文本也被称作信息文本, 信息文本主要反映客观事实, 传递信息;以形式为主的文本主要指的是文学文本, 文学文本的内容主要通过艺术形式来呈现;以感染为主的文本包括广告、通告、宣传、营销等, 以感染为主的文本以感染为主要目的。另外, 彼特·纽马克在布勒的语言功能理论的基础上, 也对文本类型进行了划分。他把文本区分为表达类文本、信息类文本和召唤类文本。表达类文本主要包括文学作品、评论、自传、随笔和私人信函等。信息类文本包括教材、专业报告、报刊文章、学术论文和会议纪要等。召唤类文本包括通告、产品说明书、宣传手册和商品广告等。

德国著名功能翻译学学者诺德在赖斯等人的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拓展了文本功能的分类。他把文本功能划分为指称功能、表情功能、感染功能和寒暄功能。诺德根据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不同侧重点, 总结出翻译的两大基本策略:纪实翻译和工具翻译[3]。

(1) 纪实翻译。纪实翻译是对原文文本场景下的交际活动的“纪实”, 纪实翻译强调再现原文文本发送者同原文文本接受者之间交际时的场景, 着重在译文文本中突出原文文化。根据译文文本再现原文文化的程度不同, 纪实翻译又可以分为“逐字对译”、“字面翻译”、“注释翻译”三类。

(2) 工具翻译。翻译是译文文本中所构建的新场景交际活动的“工具”。“工具翻译”把“翻译”看作是译语文化语境下译文文本读者与原文文本作者之间通过译文语言进行交际的工具。“工具翻译”强调在翻译交际过程中, 通过参照原文的语言、文化特征, 根据译文文本读者的需要传递原文文本的交际内容。工具翻译根据不同的文本功能可以分为“等功能翻译”、“异功能翻译”和“同类翻译”。赖斯的文本类型、功能理论认为信息型文本强调文本所体现的是事实、信息、知识、观点等内容而不是文本的形式, 信息型文本的语言具有较强逻辑性,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文文本应以简明、准确的语言来传递原文文本的事实、知识、观点等信息。

文本类型、功能理论的基本翻译策略, 是在分析原文文本的主要功能的基础上根据原文不同的交际目的而采取的翻译策略, 这同样对指导人们的商务翻译实践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文本类型、功能理论在商务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2.1 商务文本、类型及其特征

诺德把文本定义为“由语言和非语言手段共同实现的一种交际行为”[4]。哈提姆和梅森认为文本是“为达到一种整体性的修辞目的而构建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交际功能”[5]。可见, 商务文本的本质是一种由语言和非语言手段共同实现的商务交际行为, 是在商务交际活动中为达到特定的商务目的而构建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商务交际功能。商务文本的内容涉及广泛, 涵盖各行业领域, 其文字特点的跨度较大, 包含多种文体。譬如具有法律效力的涉外文件和外贸单证、商务信函、商业报告、商业文档、商业宣传等。商务文本因其语体、语域、风格及功能各不相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因此, 商务英语翻译者必须对不同类型的商务文本进行研究, 以便在翻译过程中指导商务英语翻译实践。

2.2 商务文本功能及其翻译策略

文本是其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交换信息的交际符号组合[6]。文本发送者从自己的交际目的出发, 确定自己的交际策略, 选择与之相符合的文本形式, 文本功能的不同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文本功能的角度来看, 译者在翻译交际实践中, 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 确定其服务的对象是侧重于原文文本作者, 还是侧重于译文文本的读者, 是从原文文本作者的视角出发还是从译文文本读者的视角出发, 译者才能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来实现其交际目的。另外一点需要指出的是, 一个文本的功能通常不会是单一的, 绝大多数文本同时具备表达功能、信息功能、感染功能三种功能, 只是每个文本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而商务文本翻译作为应用翻译的一种, 其翻译的实质是实现译语文化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一种或几种商务交际功能。在商务交际过程中, 不同的商务文本其功能有不同的侧重。商务文本的翻译过程应当以原文文本文化语境下的商务交际为模型, 来再现原文商务文本所体现的交际功能。商务文本基木上可以看做是信息型文本, 其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通过商务交际, 突出信息传递, 因此商务文本的特点决定了商务文本具有“信息”和“呼唤”的功能。因此, 商务文本无论其文本功能是指称、表情、感染、还是寒暄, 都应采用工具型翻译策略。商务文本翻译的目的是为译文文本读者提供与原文文本功能相同的译文。例如:商务信函翻译是通过准确、真实、有效地传达原文文本信息来达到建立业务往来的商务交际目的, 翻译商务信函时, 要注意译文文本读者的理解反应和文本信息传递的效果。所以, 商务信函翻译大多使用“交际翻译法”。例:

Thanks for your email to us, sorry for the late reply, we just note your notice about the contract No.088-pc-11 that you send to me on 10th, April.We are a professional manufacturer of the artesian well liquid aid.Pls check the attachment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our company, Hope we can cooperate in the future days.

上述信函的内容主要是侧重于对事件的描述, 向读者提供商务合同信息, 目的是要使对方准确明自、理解。文本的重点不在于形式而是其所要表达的内容, 因此, 指称功能是该文本的主要功能。译者翻译时应当使用严谨明确的目标语言来传递与原文内容相同的信息。上述信函可以译为:

您好!很抱歉我公司现在才看到贵司四月十号发布的合同号为088-PC-11的公告, 我司是一家专业的钻井液助剂的厂家, 望您查看附件我司的公司介绍, 希望我们有合作的机会。

商务合同文本作为一种非常正式的契约文体, 具有语言正式、句式严密和篇章结构固定的特点。商务合同文本具有解释、阐述、规定和说明的功能。商务合同文本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其条款和行文规定了双方当事人的相关权利和义务, 功能性强。翻译商务合同时, 可以采用“功能性”归化翻译策略, 实现原文文本信息和译文文本信息完全对应, 尤其要注意商务合同文本的文体应当简洁准确。例:

It is hereby agreed that Party B shall have no obligating to pay for the costs of such training, other than to pay for their traveling expenses to and from USA and their salaries.

商务合同文本的语言正式, 用词严谨、规范。情态动词shall和should的用法在商务合同文本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译者在翻译时要仔细斟酌。shall在合同等法律文书中是一个法律词汇, 常用于第三人称, 并非日常英语中单纯地用于构成将来时态, shall在商务合同以及法律文书中表示“应当”, “必须”做什么的意思, 用于约定当事人有法律责任或义务。上局可以译为:

双方特此协议, 乙方除支付受训人员赴美国的往返旅费及其薪金外, 不负担此类培训费用。

广告文本的主要功能是劝购功能。其目的是说服读者去购买广告中所宣传的产品或服务。广告翻译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在译文读者中起到同样的感召功能。广告翻译应以“劝购功能相似”为其基本翻译策略, 译文文本应与原文文本有大致相同的宣传效果、信息传递功能和移情感召功能, 从而实现广告文本的劝购功能目的。例:

Give me Green World, or give me yesterday. (绿世界牌晚霜广告)

这则绿世界牌晚霜广告仿拟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杰出的政治家Patric Henry的名句“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不自由, 毋宁死!) ”作为化妆品的宣传词, 消费者很容易在Green World与yesterday这对貌似不相关的概念间建立起某种联系——绿世界牌晚霜与青春常驻, 让爱美的消费者产生共鸣, 产生购买欲。因此, 译为:绿世界牌晚霜与青春常驻!

3 结语

商务文本翻译作为一种商务交际行为, 要求译者在商务翻译实践活动时重视商务文本的类型及其主要功能。商务文本译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翻译功底和商务领域的专业知识, 还要结合商务信函、合同以及广告等不同商务文本的文体特点和功能, 针对不同的商务文本类型及其功能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 选择合适的译文形式和文体, 为译文文本读者提供与原文文本功能相同的译文。只有如此, 商务文本译者才能顺利进行商务文本的翻译活动, 从而实现商务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Reiss, K.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Categories an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 1981.

[3]Nord, Chritiane.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M].Amsterdam, Rodopi, 1991.

[4]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 1997.

[5]Hatim, B.&I.Man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London:Longman, 1990.

翻译文本选择论文 第8篇

1 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20世纪70年代, 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创始人卡特里娜·赖斯 (Katharina Reiss) 于1971年提出了翻译功能论, 在她的著作《翻译学批评的可能性与方法》中首次把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方法联系起来, 提出了在翻译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的功能特征。此后她的学生汉斯·威米尔 (Hans J.Vermeer) 提出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主要概念是:决定任何翻译过程的首要原则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 翻译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翻译策略与具体的翻译方法[1]。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 更应注意文化差异导致的功能取向差异。根据目的论, 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到90年代中期, 德国学者诺德 (Nord) 出版了《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一书, 书中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翻译原则, 丰富了功能目的论。功能是指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照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而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多边关系。简言之, 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以翻译目的或功能为核心, 同时兼顾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和发起人之间的多边关系的理论[2]。它以全新的视角阐释了翻译行为, 对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将以功能翻译论中的目的论和忠诚原则为依据, 分析省内景点旅游文本的翻译策略。

2 旅游文本的分类与功能

作为一种应用文体, 旅游文本的内容丰富, 形式灵活多样。从广义上讲, 景点旅游文本是对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介绍和推介, 包括景点导游词、旅游宣传册、旅游广告、旅游网站解说、导游图、景点公示语、景点牌示解说、景点交通餐饮信息等。根据赖斯的观点, 文本类型分为三种, 即信息型、表情型和操作型[3]。这些不同类型的旅游文本分别具有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和施加影响的功能。就特点而言, 景点的旅游宣传文本具有明显的跨文化交际的性质, 在不同语言语境下, 旅游文本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内涵。

3 功能翻译理论下的旅游文本翻译策略

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的要义, 翻译应该以目的为首要原则, 而旅游文本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到景点参观游玩。这一目的决定了翻译原则要以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为重点, 以宣传我省景点的历史文化为导向。为此译者应该充分考虑到游客的接受能力和交流的效果, 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策略, 如采用增译法、减译法、改译法。

1) 增译法

有的旅游文本资料含有一些有原语文化特色的背景知识, 例如中国古代的人名、朝代名称、历史事件或典故等。在翻译时, 应充分考虑到国外游客对中国文化背景的缺失, 从而增加相关的信息, 做出适当的解释, 以避免读者产生迷惑或者误解。下面以旅游城市开封的著名景点清明上河园为例, 阐释增译法的运用。

原文:清明上河园是中国著名古都河南开封的一座大型历史文化主题公园, 占地600亩, 坐落在开封城风光秀丽的龙亭公园西岸。它是依照张择端的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建造的, 1998年10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

译文:the culture and history of Song Dynasty.It is located at the westbank of the picturesque Longting Lake in Kaifeng City, and coversan area of 600 mu.This scenic spot is reproduced in Qingming Fes-tival by the Riverside, an excellent work of Zhang Zeduan, the fa-mous painter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It opened officially to thepublic on Oct.28th, 1998.

在英语译文中, 下划线部分“the famous painter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是译者增加的内容。中国的游客大多已经对张择端的历史身份和地位十分熟悉了, 但是国外游客却不清楚关于他的信息。因此为了使国外游客对《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有所了解, 从而引起他们对这一主题公园的游览兴趣, 译者增加这一解释性短语, 传达出了张择端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画家的重要信息。另外一例:

原文:每年清明节, 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来这里寻根问祖, 祭拜祖先。

译文:Every year, during Qingming (Tomb-cleaning) Festival, people of Chinese origin from home and abroad come here to seektheir ancestral root and offer sacrifices to their ancestor.

本例的英语译文中, 括号里的“Tomb-cleaning”是译者增加的内容, 向国外游客解释了清明节扫墓的中国传统习俗, 有助于他们理解景点的文化背景。

2) 减译法

翻译功能论学者认为“若原文内容阻碍译文诱导功能的发挥, 译者有理由对某些原文信息进行删减甚至忽略不计[4]”。即删减掉不符合目标语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内容, 以免译文冗长复杂令人费解。尤其是在汉语中, 中国人偏爱使用极具感情色彩的四字词语, 或引证据典来增强说服力。而这样的语言文字习惯对于国外游客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有所舍弃, 反而起到简洁明了的效果。以河南焦作极富盛名的景点云台山为例:

原文:云台山四季分明, 景色各异。春来冰消雪融, 万物复苏, 小溪流水, 山花烂漫;夏日郁郁葱葱的原始次生林, 丰富独特的飞瀑流泉, 造就了云台山奇特壮美, 如诗如画的山水景观;秋季来临, 层林尽染, 红叶似火, 登高山之颠, 观云台之秋色, 插茱萸、赏红叶, 遥寄情怀;冬季到来, 大自然又把云台山妆扮的银装素裹, 冰清玉洁, 但见群山莽莽苍苍, 雄浑奇劲。

译文:Yuntai Mountain possesses distinctive season as well asvarious scenic spots.In spring, when snow melt and all creaturesrevive, the stream flow gently and the place is decorated by wildblossoms.In summer, original forest together with unique waterfallforms a perfect Yuntai.In autumn, all plants are dyed, the leavesare fiery red.You can enjoy the autumn scenery on the mountaintop.In winter, the Yuntain Mountain decked with snow and icelooks charming and grandeur.

以上关于云台山四季景色介绍的旅游文本, 是一则成功采用减译法的例子。原文为了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语言习惯, 采用了大量具有感情色彩的描述性语言, 如四字词语的使用。此外, 对景色细致入微的描述蕴含了大量的信息。这样的原文语言也许对中国游客有独特的吸引力, 但如果按照传统等值标准一字不漏的全部译出, 对于国外游客或读者来说会显得冗长累赘, 不利于激发他们的游览兴趣。所以译文中删减了“烂漫”、“郁郁葱葱”、“奇特壮美”、“如诗如画”等描述性质的词语, 并且删减了“观云台之秋色, 插茱萸、赏红叶, 遥寄情怀”、“但见群山莽莽苍苍, 雄浑奇劲”等含有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信息。这样的译文简洁凝练, 符合国外游客的阅读习惯。再以黄河游览区的旅游文本为例:

3) 改译法

改译作为另一种常见的旅游文本翻译策略, 是指译者根据要求改变原作形式或部分内容甚至原作风格的一种翻译活动。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通过对语言的重新表达、适当的变化语言风格或句型结构, 使译文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增加国外游客或读者的兴趣。以河南景点黄帝故里为例:

原文:中华开国五千年, 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 评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 为我优先。

译文:Five thousand years since China founded, in central chariot, putting down the rebellion of Chiyou;Hence the Chinesecivilization earliest in the world.

再以禹州钧瓷的旅游宣传文本为例:

原文:雅堂无钧瓷, 不可自夸富。

译文:Being a millionaire is worse than being poor with a piece of Jun Porcelain at Home;No Jun Porcelain at Home, no realwealth to be boasted of.

在以上两则例子中, 译者考虑到中英语言特点的差异, 以及在跨文化交流中功能的不同, 对原文的词组、句型句式以及文体风格都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改写, 翻译出了适应国外游客或读者的译文, 达到了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如在第一则例子中, 原文的文体偏重于中国古文的风格, 信息凝练概括。但翻译为英文时对句型进行了改变, 排比句的使用突出了黄帝的历史功绩。第二则例子中, 原文的特点是字数一致, 工整对仗。但是如果简单的全译并不能很鲜明的突出钧瓷的宝贵价值和身份体现。所以译者对译文进行了类比解释, 使用了millionaire (百万富翁) 这一单词, 用“百万富翁如果不能拥有一件钧瓷就不能鼓吹自己真正的富有”的解释性改译, 让国外游客很容易接受, 从而激发他们了解和欣赏钧瓷的兴趣。

4 结束语

旅游文本的翻译不仅仅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 也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 不同的旅游文本应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 从而实现吸引国外游客和传播河南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翻译目的。充分发挥旅游文本的对外宣传作用, 是促进我省景点乃至全国旅游业长足发展的重要途径。

摘要:景点旅游文本的翻译对于景点的对外宣传及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将以功能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 结合河南旅游景点旅游文本的实例, 探讨翻译过程中采用的增译法、减译法、改译法等不同翻译策略。

关键词:功能翻译论,河南景点,旅游文本,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付海英.功能翻译理论视野下的旅游外宣文本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12 (3) .

[2]高岩.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的翻译—以《乐游大河南》导游词翻译为例[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4) .

[3]李煜.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安徽特色文化旅游翻译现状及规范化研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1 (3) .

旅游文本翻译之我见 第9篇

【关键词】旅游文本翻译误译死译译文文体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C-0132-03

青秀山风景区是广西南宁市规模最大的4A级风景区之一。景区的英文网站是对外展示南宁迷人风光的重要窗口。然而由于译者水平有限、勘误不严、翻译文体过死等原因,这篇译文依然不能让来自英语国家的读者满意。笔者试通过一些具体例子分析该英译本在一些词语和短语翻译上所存在的不足,结合这些不足对职业技术学院的职业英语教学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翻译勘误与改进

(一)误译

译文中存在着较多的用词错误和搭配不当的情况,这些错误轻则会曲解文意,重则会传达出错误的信息,影响景区的整体形象,造成不好的影响。

用词错误的现象十分常见,主要表现为误用词语和漏写词语两个方面。译文第二段的“Today there are left with only some poems”(现在只留下一些诗句)中,“there are left with”是不符合英语语法规则的明显错误,应改译为“Only some poems remain today”;同一段的“It is the highest point of Nanning urban”(它是南宁城区的最高点)中,urban不能作为名词使用,更不能翻译成“城区”。根据《汉英大词典》(吴光华主编,上海交通出版社,1993年版)的解释,“城区”应译为“Nanning city proper”;第三段中有这样一句话:“Both governments of Guangxi Autonomous Region and Nanning City have attached great emphasis to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Scenic Spot since long”,“since long”应改为“since long time ago”,笔者怀疑译者漏写或误删了最后两个词,实乃低级错误;译者在的最后一段将“国家首批AAAA级风景区”翻译成了“national first AAAA Scenic Spot”(国家第一个4A景区),与原文意思不符。根据中国国家旅游局《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的官方译文,译文应改为“one of the first AAAA level tourist attractions”。

搭配不当是译文最突出的问题。译文第一段“Featured with South Asia tropical plant landscape, the Scenic Spot is endowed with rich negative oxygen ions”(独具南亚热带雨林特征,景区有着丰富的负氧离子)中的“feature with”就是一个例子,笔者查阅了多本词典,均未发现feature 能与with搭配的证据,正确的译文应为“Featuring South Asia tropical plant landscape, the Scenic Spot is endowed with rich negative oxygen ions”;第二段的“is 289m in altitude”(海拔289米),笔者亦未发现有相关用法,应改为“at an altitude of 289m”;根据习惯用法,最后一段的“With years of recovery,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经过多年的修复、发展和建设)中的“with”应为“after”;另外在最后一段,原文为“南宁发展最快的A级景区”,而译文为“Grade A Scenic Spot in Rapidest Development of Nanning”(南宁最快发展中的A级景区),也不符合英文的习惯表达,应改为“Grade A Scenic Spot with the Fastest Speed of Development in Nanning”。

文中有的误译甚至错误传达了原文信息,造成的影响更加恶劣。译文第一段写道“Qingxiu Mountain Scenic Spot lies in the heart of Nanning downtown”,意为“青秀山位于市中心(商业区)”,这与中文原文“青秀山位于南宁市区东南方”相去甚远。这样的错误违背了翻译最基本的忠实原则,严重影响了译文的整体素质。

(二)死译

除了误译,译文中还有大量死译的例子。文中个别词语和短语虽然符合语法规则和句法结构,但翻译或囿于原文形式甚至逐字对译,或表达不符合英语习惯用法,令读者读起来感到晦涩生硬。在一些情况下,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外国人甚至无从知道译文的意思。

在译文第二段,译者将“炼丹”译为“refine alchemy”。首先,根据 《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的解释,alchemy的意思只有“(中世纪)炼金术”、“神秘力量”、“魔力”等,和refine(提炼)根本不能构成规范的英语短语;其次,就算目标读者能猜测出这个短语包含“炼金”的意思,他们也很难联想到中国的“炼丹”,因为alchemy的含义与炼丹有很大的区别。从《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可知,alchemy在英语中指的主要是中世纪的炼金术,即“attempts to convert base metals into gold of find a universal elixir”。而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版)的解释,中国的炼丹指的是“道教徒用朱砂炼药”。综上所述,译者没有注意词语的具体含义和短语的习惯搭配,也没有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理解问题,犯了中式英语逐字翻译的错误。翻译“炼丹”应该采用释义法,将“丹”的具体含义明晰化。参考《汉英大词典》的解释,“炼丹”应译为“make pills of immortality”。

在同一段,“园林建筑”被翻译成了“park structures”。在译文中第一次看到这个词组的时候笔者根本没有想到“园林建筑”一词,而联想到的是“青秀山公园的构造”。要不是下文出现了龙象塔、白云精舍等例子,外国友人恐怕也难以猜测这个词的意思。在这里,译者不仅照字面意思死译,而且用词极不恰当。虽然park包含“园林”的意思,但structure不能独立表达建筑的意思,只能说the structure of the building或a stone/brick/wooden structure。根据《汉英大词典》,“园林建筑”的正确翻译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或“garden structure”。

在第三段有这么一句:“Totally 4516 varieties of plants are built here, including 72 kinds of national Grade I protective plants”。首先,根据《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built”没有与“种植(植物)”相关的选项,属于搭配不当,应改为“plant”或“raise”。其次,将“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译为“national Grade I protective plants”也不妥,根据《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protective意思有三个:capable of or intended to provide protection;having or showing a wish to protect sb/sth;protection of domestic industries from foreign competition,这些均与原文的“保护植物”,即“受保护的植物”无关。笔者参考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官方译文,认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应译为“Plants under national first class protection ”。

二、译文文体修改建议

(一)减小译文篇幅

青秀山网站景区介绍英文版的字数多达548个,文章分为4个自然段,远远多于九寨沟风景区英文介绍的195字、庐山公园的159字以及海德公园的129字。从文体特点考虑,景区简介属于信息类文体,目的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向目标读者传递有用的景区和旅游信息,然而译文中存在着过多的无用信息;从目标读者的角度考虑,游玩心切的游客也不愿花太多时间阅读如此长的篇幅,冗长的介绍也与景区倡导的简约、休闲和轻松的氛围格格不入。篇幅过长的原因在于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中西方文化差异,译文中保留了大量有中国特色而不符合西方文本特点的内容。

总结起来,汉语景点介绍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汉语的景点介绍“写景抒情性强,多引用名人歌赋、诗词及典故”。中文景区介绍往往辞藻华丽,多使用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如青秀山景区介绍中就出现了大量“群峰起伏、林木青翠、泉清石奇”等四字词语。其次,汉语景点介绍“重视人与景的统一”。如青秀山景区介绍的第二段提到了金代道士罗秀曾在此炼丹,意在突出景区天人合一的文化底蕴。最后,部分景区介绍为了突出其地位,还加入了领导人的题词和来访纪录,这也是中国特色之一。而英文景点介绍则重点突出、语言简洁,语言朴实无华,重在客观介绍景点的概况,极少出现中文介绍以上所述的主观性内容。青秀山景区介绍的译者也应该从以上三个角度入手,调整原文和译文的内容和结构。

首先,青秀山景区介绍中有许多只为了增加文采和语势的句子,而译者基本没有删减这些内容,造成译文中出现了大量内容空洞的句子。如在第三段有一长句“The Scenic Spot today enjoys both the ancient and modern sceneries; attractions here interact to each other, making the Scenic Spot the most beautiful landscape of Nanning.”且不说“interact to”是不规范的用法,这句话根本没有给予读者有用的信息。读罢此句,读者还是不知道为何青秀山是“南宁最美之景”。又如后一句“It is really an ecological tourist area integrating sightseeing, tourism, relaxation, entertainmen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cience popularization.”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旅游景点都可以宣称自己集“观光、旅游、放松、娱乐、科研和科普为一体”,这句话根本没有体现景点的与众不同,也应该删去。

其次,为了进一步介绍道士罗秀,原文第二段中介绍了景区内近十个古代建筑,而译者不加选择地将它们罗列在译文中,如Dugu Temple、Baiyun Abode、Sanbao Shrine等。这样处理看似彰显景区的悠久历史,却是外国游客的灾难:由于缺少相关注解和历史文化背景,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罗列的项目的具体所指和文化内涵,甚至不知所云。其实这些景点在网站的“景点介绍”已经有生动翔实、图文并茂的介绍,完全没有必要在景区介绍中占用篇幅,应该删去。列举项目过多的情况还出现在译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在第一段出现了三个青秀山的“头衔”:“the mountain is not high but graceful, the water is not deep but clear”、“Emerald of the Green City, Phoenix of the Zhuang Region”和“Green Lung of Nanning”,最后一段又列举了多达五个青秀山的所获奖项。这些昵称和荣誉本是青秀山的“名片”,却淹没在译文冗长的文章中,造成目标读者的阅读困难。参考庐山景区的英文简介(见图1),笔者建议青秀山景区应把这些荣誉提取出来,用表格等形式整齐排列在网页的醒目位置。这样重要信息就一目了然了,表格和文字的综合展示方式也让人觉得耳目一新。

图1庐山景区英文简介

最后,译文中还保留了一些政治涵义强烈的词句,一句出现在译文的第三段“Both governments of Guangxi Autonomous Region and Nanning City have attached great emphasis to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Scenic Spot since long.”另一句出现在最后一段“State leaders including Hu Jintao,Jiang Zemin,Jia Qinglin,Wu Guanzheng,Wu Yi and Hui Liangyu have visited here too.”这些内容对目标读者来说不仅不能提供有效信息,还会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的不同造成不好的影响,在译本中应该删去。

(二)增强译文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在研究和比对译本和原文的过程中,最让笔者犯难的地方是译本和原文的来源不统一,译文在很多方面与中文原文不一致。笔者搜索发现译者将网站的中文版景区介绍和另一段来源不明的景区介绍杂糅在了一起,译者这样做的本意可能是为了取二者精华,却造成译本的部分段落主题不明。比如,译文用了整个第二段讲述了青秀山的历史,却又在第三段开头继续介绍景区的历史沿革:“The Scenic Spot was originally the Qingshan Forest Farm. In 1984, Nanning peoples government decided to develop and re-construct Qingxiu Mountain Scenic Spot.”一方面,笔者建议译者重新整合相关信息,保持译文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另一方面,在尽量不改动译文的内容特点的情况下,笔者建议将译文重新分类、分栏并加上小标题,这样可以让读者快速找到有用信息。参考英国海德公园网站的公园简介(见图2),笔者建议将景点简介划分为概况(Overview)、建筑(Architecture)和园林(Landscape)三个板块。

在Overview部分,译者应该删除译文第一段的无用信息,如“The Scenic Spot has numerous peaks rising high and low, green and prosperous trees, quiet rocks and steep cliffs,clean springs and rare stones.”等,并提取对游客最重要的信息,如景区位置、园区面积、海拔等。同样在Architecture和Landscape版块中,译者应该删除译文第二和第三段中的过多罗列项目,仅保留介绍性文字。

总之,旅游文本的翻译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不仅要求译者忠实原文内容,还要使译文有感染力。著名翻译家曹明伦曾告诫译者,尤其是年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晓其文、译其意、传其神”,然而青秀山网站景区介绍的英译本不仅在内容上纰漏百出,在形式上也杂乱无章。别说传达出原文的韵味,译文连最基本的“通晓文义”的要求都没有达到。青秀山风景区正在努力申办5A级风景区,然而这篇译文与国内其他5A景区的英文介绍仍有较大差距。笔者希望这篇文章能引起翻译工作者对南宁市景区介绍翻译的重视,向海内外游客展示出南宁积极融入世界的良好风貌。

【参考文献】

[1]程尽能,吕和发.旅游翻译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曹明伦.晓其文·译其意·传其神——首届榕树下“《英语世界》杯”翻译竞赛参赛译文评析[J]. 英语世界,2010(12)

翻译文本选择论文 第10篇

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 顾名思义, 是从生态学的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生态翻译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而是“一项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交叉研究”[1]11, 是翻译理论研究的一种延伸。基于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等基本理论, 国内学者胡庚申教授提出“翻译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2]174, 简而言之, 翻译就是“译者的适应与译者的选择”[3]92。翻译生态环境“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 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2]174。翻译生态环境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 又是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前提和依据[3]91。译者的适应是指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 (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 的适应;译者的选择是指“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3]92。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必须适应翻译生态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适者生存”, 否则译者就会被翻译生态环境所“淘汰”, 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周而复始, 循环往复, 最终通过优化选择使得“汰弱留强”。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看, 旅游档案文本的翻译不仅要考虑语言的特点, 还要考虑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 同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这三种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 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涵和信息。

二、生态翻译学指导下的旅游档案文本翻译

1.语言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4]8。在旅游文本的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该注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通过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达到语言的再现, 并尽可能忠实地传递出源语的语言信息内容, 实现旅游文本对外介绍和宣传景点的功能。然而, 目前陕北旅游档案文本的英译不尽如人意, 翻译失误在语言维层面上尤为突出, 具体表现为英语单词拼写错误、音译滥用, 译文大多是中式英语, 带有很重的“死译硬译”的翻译痕迹。例如, 毛泽东旧居简介译为“BriefIntroductiontoformerresidegeofMao Zedong”, 译文中“residege”一词拼写错误, 正确的应为“residence”;1945年12月毛泽东移住王家坪译为“In December of 1945, Mao Zedong moced to Wang Jiaping”, 译文中“moced”一词拼写错误, 正确的应为“moved”。可想而知, 这样的译文不仅达不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而且还会让外国游客误解陕北文化并进而损伤陕北旅游形象。因此, 对于陕北旅游档案文本的翻译, 译者应该关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层面上的差异以及各自特点, 力图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规范。翻译方法的选择也应趋于灵活性, 不应单一的选取某一翻译方法, 而是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 如音译与直译, 音译与意译相结合。

2.文化维。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阐释, 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4]8。陕北旅游档案文本的翻译在文化维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不仅要传递源语文本所含的旅游信息, 还要把与景点相关的旅游文化传递给目的语读者。由此可见, 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阐释在旅游文本翻译中是很重要的。目前, 陕北旅游档案文本的英译未能将陕北旅游景点所独有的历史、宗教、民俗文化展示出来, 没有担负起对外传播陕北文化价值观的重任。因此在陕北旅游档案文本的翻译实践中, 译者应该特别关注独具特色的陕北地方文化, 尽可能地将其准确无误地传递出去。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 由于文化差异和文化缺省所造成的不可译现象, 可以采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以黄帝陵简介为例:每年清明节, 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来这里寻根问祖, 祭拜祖先。

Every year, during Qingming (Tomb-cleaning) Festival, people of Chinese origin from home and abroad come here to seek their ancestral roots and offer sacrifices to their ancestor.

从译文可以看出, 译者考虑到文化差异和文化缺省这一问题。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如果在翻译时只是简单地翻译为“Qingming”而不加任何注释或解释, 外国游客自然不解其意, 那么旅游景点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就没有清楚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 这样必然会造成文化缺失。因此译者先是采用音译的翻译方法将清明节翻译为“Qingming”, 然后又采用注释的方法对清明节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说明。这样的译文不仅帮助游客了解了旅游景点所独具的人文背景而且也达到了旅游文本对外宣传的作用。

3.交际维。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 在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语言交际转换时, 要适应目的语读者的需求, 被读者所理解, 达到更好的交际意图[5]91。生态翻译学认为,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4]8。旅游档案文本的翻译不仅应该关注信息的准确传递还应该重视目的语读者的反应, 因此交际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旅游文本翻译中尤为重要。目前陕北旅游档案文本的翻译未能实现交际模式上的适应性转换, 没有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例如“无障碍通道”本意为专供残疾人使用的通道, 但如果译为“Accessible Passage”, 那么译文就没有准确地传递汉语公示语的信息内容, 没有实现信息交流的作用, 交际意图被切断了。因此, 在交际维层面上旅游文本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 还要更多地关注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在翻译实践中, 译者要能深刻洞察源语的深层意思, 力图实现准确、有效地交流。同时, 译者还应注意到中英文旅游宣传材料在修辞手法上的不同之处。中文宣传资料常采用排比、比喻、拟人、感叹句的修辞手法, 以表达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和自豪感以及对祖国壮丽河山、悠久灿烂历史的热爱之情。然而, 英文旅游资料相对简洁明了, 所用的词汇简单、客观。因此在翻译这样的旅游文本的时候, 译者应该重视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式、句法和修辞上的不同, 尽可能使译文既合乎英文的表达习惯, 也能够准确地传递出文化内涵。例如:历史长河奔涌不息, 改革发展任重道远。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译文:The river of history is forever surging andthere is a long way to go for our reform and development.We should inherit andcarryforwardtheYan’anspirit, holdhighthe banner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ze thebrightprospectsofthegreatrejuvenationofthe Chinese nation. (出自延安革命纪念馆) 原文采用了“比喻、对偶、夸张修辞方法, 对仗工整, 气势磅礴, 旨在激发本土游客对中国文字文化发展的民族自豪感, 极易为中国游客所接受”[6]42。但是如果照搬原文模式, 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 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将不复存在, 生硬的译文也会让外国游客迷惑不解。因此, 译者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使得译文简洁清晰。

作为新兴产业, 旅游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契机, 因此旅游档案文本的翻译也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 旅游档案的翻译应该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这三个维度出发, 同时应该最大程度地实现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选择。译者循环往复的适应与选择使得优秀的译文最终通过优化选择得以“生存”。在陕北旅游档案的翻译实践中, 译者应充分重视汉语和英语间的语言特点以及语言差异, 关注陕北特有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传递和阐释, 关注英汉两种语言在交际意图上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并灵活运用相关的翻译策略, 整合出高质的译文。只有这样, 陕北旅游档案文本才能充分传递旅游文化内涵, 唤起外国游客了解陕北、认识陕北, 来陕北旅游的兴趣, 从而促进陕北旅游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推动陕北相关经济的发展。

摘要: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的旅游文本翻译, 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这三个维度出发, 去探讨陕北旅游档案文本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旅游档案,翻译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 2008 (6) .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3]胡庚申.适应与选择:翻译过程新解[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 (4) .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 2011 (2) .

[5]赵雨.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谈旅游网页英译—以陕西省旅游网页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5) .

上一篇:士官创新教育下一篇:电气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