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语的特点及翻译方法

2024-05-12

习语的特点及翻译方法(精选10篇)

习语的特点及翻译方法 第1篇

英语习语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提炼出来并含有特殊意义的固定词语组合。英语习语主要来自日常生活语言, 反映了英国的社会历史背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思维方式, 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并受文化的制约。由于中西方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英汉习语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也就各不相同。所以, 在翻译英语习语时, 必须根据不同习语的不同特点, 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在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含义的基础上, 尽量保持原文习语的生动形象、修辞效果和民族特色。

一、英语习语的特点

1. 习语具有固定的结构, 不能任意拆开、替换。

例如:在英语中我们不能把“leave no stone unturned”改为“leave no brick unturned”, “live from hand to mouth (勉强糊口) ”, 不能写成“live from the hand to the mouth”, 也不能写作“live from a hand to a mouth”。

2. 由于语言、心理、社会和历史的原因, 成语的真实含义同字面意义之间往往有不同的差异。

例如:英语习语“to bring the house down”不能按字面理解为“把房子拉倒”, 而是“博得全场喝彩”;pull one“s socks up (振作起来, 鼓起勇气, 加紧努力) , 切不可根据组成这一习语的4个部分, 把这个习语理解为“提起自己袜子”。

3. 习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有的反映本民族的风俗习惯, 有的包含有趣的历史故事。

例如, 习语face the music与古代的演员有关。当时, 只要音乐响起, 准备出场的演员就要立即走到台前, 在观众面前进行表演, 不管他是否已准备好。因此, 后来“face the music”指不得不去面对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

4. 习语大多有鲜明的形象。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而习语则是语言的精髓, 因而习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反映在表达方式上, 就是习语往往采用与该文化紧密相关的事物作喻体, 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理。例如, 英语中的“as thin as a shadow”“瘦得像猴”, “lead a dog”s life”“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穷得像乞丐”, “fishing in the air”“水底捞月”。

二、英语习语的翻译

1. 直译法。

直译, 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 在译文中保留习语的民族特色、语言风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如crocodile tears (鳄鱼的眼泪) , to break the record (打在记录) , to tooth for tooth (以牙还牙) , first-hand material (第一手材料) ,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眼不见, 心不烦) 等成语来源于日常生活, 是两个民族所共有的生活经验, 翻译时按照字面翻译容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2. 意译法。

意译是指译者因英汉文化差异存在翻译可限度问题, 在一定场合下而不得不舍弃习语的字面意义, 以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英汉民族由于地理位置, 生活环境, 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及思维方式的不同, 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在许多情况下是不一致的。如果采用直译法就不能把原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准确地反映出来甚至引起读者的误解。此时应用意译法。如汉语中“落花流水”通常指被打得大败, 译成英文是“to be shattered to pieces”;又如“The dog that will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在译成汉语时其中的字面形象“dog”, “bone”都不能直译, 只能译出隐含意义:“对你说别人坏话的人也会说你的坏话。”

3. 借用法。

由于人类在感情, 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不免存在相似之处, 所以英汉习语中存在着少量相同或近拟的习语, 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 隐含意义则完全相同, 这样的习语则可以采用借用法进行互译。如英语中的“Practice makes perfect.”与汉语中的“熟能生巧”, 又如“fish in troubled waters”与汉语成语“混水摸鱼”相似。

4. 节译法。

在汉语习语中, 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 遇到这种情况就可用节译法处理, 如“铜墙铁壁”译为“wall of bronze”, 不必说成“wall of copper and iron”, 长吁短叹用节译法译为“sighing deeply”。

5. 还原法。

汉语中许多习语是从英语中直译过来的, 翻译时只要还原到原来的习语即可。如:“鼻子底下的事情”, “what is under one's nose”。

6. 修辞法。

尽量使用各种修辞手段, 使译文美化, 不但字句美丽, 且韵味十足。“吃一堑, 长一智”, “A fall into thepit, a gain in your wit。”

英语习语以其精辟、形象、生动的特点, 牢固地确立了它在英语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是在书面语言, 还是口头语言里, 英语习语都发挥差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因此, 对英语习语的正确理解、准确把握已成为当前英语学习方面的突出问题。英语习语是具有英语民族文化特征的语言形式, 是英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从英语习语的特点论述了几种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其实, 无论对汉语还是英语来说, 习语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对习语的翻译既要有原则性, 又要有灵活性, 从整体大局出发, 力争使译文保留原文的习语韵味, 又能通顺、畅达地表达愿意。

摘要:英语习语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提炼出来并含有特殊意义的固定词语组合。研究英语习语的特点对英语学习者至关重要。在将英语习语翻译成汉语时, 更需要根据其语言特点运用正确的翻译方法, 努力做到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汉语的语言文化要求。

关键词:英语习语,习语特点,翻译

参考文献

[1]Zing.H.M.从文化差异角度论英汉习语翻译异同[Z].2004.

[2]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7.

习语的特点及翻译方法 第2篇

一、引言

文化涵盖的范围很广,它既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思维定势和情感方式,又指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如共同的生活习惯、风俗、言谈举止等。但由于英汉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历史发展各异,因此彼此的文化有差异,有时差异还很大。本文拟先从以下四个方面简单地看一下它们的差异:语言语法词汇文化差异;语言交际文化差异;价值观差异和思维文化差异,然后再探讨一些翻译方法。

二、中英文化差异

1.语言词汇文化方面的差异

汉英文化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差异上。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石,是最明显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比如“月亮”,中国人看到月亮常常联想“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而“moon”,美国人看到“moon”则往往联想到登月、太空人等。

2.交际文化方面的差异

文化具有社会性,为社会成员所共享。学习外语的根本目的在于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操不同语言的社团里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如打招呼,谈天气,问候健康,询问年龄、收入、个人隐私等,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含义。

3.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价值观指人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及风俗人情等为人处世准则的观念。一般认为是特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核心,表现在两种语言中,会对语言理解和翻译造成很多障碍,足以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中国文化中以儒家文化为主,其种族亲属和社会关系表达得十分清楚和严格,不容丝毫的含混和马虎。英语民族崇尚个人主义,个人至上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特点。中国人注重整体、综合、概括思维。所以中国文化习惯从整体上、直观上看问题,强调社团和集体的价值。

4.思维文化方面的差异

英语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特的。英美文化习惯于逻辑分析,强调个人为中心。因而导致语言表达上的种种差异。例如,在姓名、时间、地址的表达方式上,汉英两种语言的行文方式明显地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文化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而西方文化则正好相反。

由于汉英文化的巨大差异,因此,在外语翻译中,我们必须兼顾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注意意识到文化与语言相关的重要性,更要注意文化的差异性。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是人们在日积月累的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表达思想的方式,是一种文化沉淀,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广义上习语包括成语(idioms)、短语(set phrases)、谚语(proverbs)、格言(sayings)、俗语(colloquialisms)、警句(epigrams)、名言录(quotations)、典故(allusions)、俚语(slangs)、歇后语(two-part sayings)等。下面就探讨一下中西习语的差异,并由它体现出来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入手,探讨一些英汉翻译的方法及技巧。首先看看是什么导致中西习语之间的巨大差异。

三、中西习语的文化差异

1.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英国是一岛国,航海捕鱼是英国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英语中有很大一部分习语源于航海事业或与水有关。中国在亚洲大陆上,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因此,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谚。比如:

西方

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

to sink or swim不论成败

still waters run deep大智若愚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

中国

挥金如土

瓜熟蒂落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八九耕牛遍地走

瑞雪兆丰年

2.民俗的差异

英汉两个民族在社会风俗、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表现在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是天壤之别。众所周知,西方人尤其是英美人对狗偏爱有加,把它视做人的伴侣和爱物,习语中含有“狗”的褒义用法比比皆是。例如:

top dog重要人物

lucky dog幸运儿

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在中国,人们从心理上讨厌这种动物。因此,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例如:

狗仗人势

狗急跳墙

狗嘴吐不出象牙

3.宗教信仰的差异

英美等主要以基督教为主,因此很多习语与基督教相关。例如: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

Every man for himself,and God for us all.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

中国主要以佛教为主,因此很多习语与佛教相关。例如:

借花献佛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4.历史神话典故上的差异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神话典故。例如:

西方

the heel of Achilles比喻一个人致命的弱点(希腊神话故事)

Judas’ kiss口蜜腹箭(源于《圣经》)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说魔鬼,魔鬼到)(源于《圣经》)

中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源于《诗经》)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源于《论语》)

英语习语的来源及翻译点滴探究 第3篇

关键词:习语 来源 翻译 探究

一、英语习语的概念

对于英语习语,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英语习语研究》这本大作是骆世平教授编写的。我非常同意骆老对英语习语的定义。对英语习语,骆世平教授认为英语的习语必须满足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构成词至少要有两个单词;第二个要素是构成习语的结构要相对固定而且构成习语的词不能轻易更换,否则整个习语就失去了原有的含义;第三个要素是习语的整体意义不是构成这个习语的各个单词意义的简单相加。我们把习语归纳为结构相对固定的词组或短句,它的意义不是其构成词组或短句的各个单词意义的简单相加。其实,习语是单词意思都懂但意思不明确或者根本毫不相关的固定词组。对于这个定义,我要补充一点:习语是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达深刻、形象的,反映和蕴含民族文化和特点的一些固定词组或短句。

二、英语习语的由来

英语习语的形成与相关的民族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产生习语的温床。每个民族自身独有的文化是各民族在生产劳动、生活方式中形成的独特风格和传统,其中包含着历史、语言、风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婚姻习惯等等。习语是經过人们长期使用、千锤百炼而成的语言形式,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习语比词汇内涵更为丰富。奈达(Nida)曾说过:文化对习语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如果不认真地研究背景,就很难透彻地理解习语的深刻含义。因此,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习语的由来。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

文化的形成脱离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习语作为文化的一种鲜活表现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制约于这一客观的自然地理环境。英语习语的形成深受英语国家特有地理环境的影响。英国土地面积不大,但其海岸曲折,海岸线长,海港水深,具有优良的航海条件。因此,英语的习语和海有着很深的联系。如cold fish字面意义是“冷鱼”,但这样理解显然不合理,作为俚语,其含义为“冷血的人、冷酷无情的人”。Fish作为大海中常见的一种动物也就成了俚语的一个重要来源。再如,sail under false colors这个短语,在海上通商兴起的那一段时期,海盗活动猖獗,他们的海盗船常常悬挂假旗号(false colors),光明正大地接近其他商船而不会引起对方的警惕,后来,人们就用这个短语表示“假装”和“冒充”的意思。

(二)宗教信仰的影响

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社会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宗教信仰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影响着人类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宗教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和生活,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语言。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通常用God Bless You来祈求上帝的保佑,当然,别人有什么不祥的事情发生时,也会这样说。再如,在英语国家人们的心中,上帝是神,是无所不能的。在上帝的面前人们是渺小的,无能为力的。而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个习语恰好能体现这种思想。

(三)《圣经》的影响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教义,更是一部史书。这部书对英语国家的影响不可估量。据有关机构统计,《圣经》作为世界上销量第一的畅销书,已经被翻译为1900多语种,销量超过十亿。这样的一个大部头著作,其影响可见一斑。如at the eleventh hour出自于圣经的《马太福音》。有个阔人想雇几个人到他的园子里去干活,他从早上五点就开始雇人,雇到最后一个人时已经是夜里很晚了。干完活后付工钱,结果大早上来的和夜里来的都一视同仁地得到了一枚银币,这就使一大早就开始干活的人极为不满,早知如此,还不如夜里十一点钟来,因为只要不超过十二点,都能得到同样的报酬,从此at the eleventh hour就有了挽回局面的关键时刻的含义。

(四)西方文学作品的影响

文学是语言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构成民族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人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经典的文学作品除了给我们带来一些经典的文学人物和故事情节,更为我们留下了一些经典的习语。如 Girl Friday是“女秘书”的意思。这个意思来源于英国著名作家迪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漂流到一个孤岛后,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救了一个食人族的人,因为他是在星期五那天救的,因此,他为这个仆人命名为Friday。这个Friday对于鲁滨逊非常忠诚,后来慢慢发展成为“奴仆和秘书”的意思,而Girl Friday的意思即源于此。

(五)民族风俗的影响

风俗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一种历史形成,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它深刻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walk down the aisle这个习语,西方国家的人们基本上都信奉基督教,他们的婚礼大都在教堂举行。一般婚礼的开始都是父亲陪着新娘沿着教堂的走道走向神父,因此walk down the aisle “沿着教堂走道走”就有“结婚,出嫁”的意思。

当然,除了以上五大方面的影响以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影响,在这就不在一一赘述了。

综合以上论述,英语习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仅从习语的定义和来源方面探究,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 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 朱永涛.英美文化基础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 马山虎,徐国英.浅议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指导.职业时空,2011(4).

作者简介:

马山虎,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1届在读翻译硕士,助教。 研究方向:英语笔译和英语教学。

(责编 潘冰)

浅析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 第4篇

关键词:英语习语,习语特点,翻译技巧

一、习语与语言的关系及其含义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的交际工具,也是使人与文化融于一体的媒介。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语言中的词汇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而词汇中的习语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化起着积极的作用。语言是人在劳动中创造的,习语是语言特征的集中反映,它来自于普通百姓的生产劳动和生活经历,是语言的精华、语言的缩影;语言是一个任意的符号系统,习语是人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语言是以交际为目的的,习语的起源就是在口头交际中使用最频繁的俚语和俗语;语言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习语则反映出文化对语言的巨大影响;语言是人的智慧的表现,习语较集中地反映出语言的修辞手段和表现手法(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文学巨匠的精彩词句);语言是为人类各种活动服务的,而习语生动地反映出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类生活中,语言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与人的活动形影不离。因此社会文化中的每一个侧面都会反映到习语中来,这种语言词汇中习语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史。

那么,怎样定义英语习语呢?英语习语是在英语的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提炼出来的独特的、固定的短语和短句,是语言的精华。英语习语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下,它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广义的英语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俗语等。

二、英语习语的来源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的反映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的包含有趣的历史事实或传说故事;有的来自《圣经》或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等。概括起来,英语习语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1. 源于历史故事或历史事件。

如:burn one’s boats (bridges),此成语中的“bridges”为美国人所使用,原指古罗马朱力斯·凯撒大军乘船越过Rubicon后就把船烧了,以此向士兵指明后路已断,不可能后退。现借用来比喻“不留后路,下定决心干到底”,同汉语的“破釜沉舟”意义相似。

2. 源于寓言故事。

如:kill the goose to get the eggs源于希腊寓言,说的是有一个乡下人,因为发财心切杀了自己饲养的那只能下金蛋的鹅,以为如此就可一次获得全部想象中的金块,但其结果一无所获。现比喻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但汉语中不说“杀鹅取卵”而说“杀鸡取卵”,喻体不同。

3. 源于神话故事或传说。

如:rain cats and dogs源于北欧神话,猫对天气有很大影响,英国水手至今说:“猫尾巴藏大风。”据说,驾暴风雨的巫土化为猫形,狗是风的信号,狗和狼都是暴风雨神奥丁的随从。to rain cats and dogs即to rain heavily hard,汉译为“下倾盆大雨”。又如swan song,据说,音乐之神阿波罗(Apollo)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由此产生了毕达哥斯寓言:所有杰出诗人的灵魂都进入天鹅体内。另据相传天鹅(swan)在临终前唱歌最优美动听。后人就用“swan song”来比喻诗人、作曲家、演员等的“最后作品”。

4. 源于民间风俗。

如:a feather in your cap汉译为“值得荣耀的事、荣誉”,源于广泛流行于亚洲和美洲印第安人中的一种风俗:每杀死一个敌人就在头部或帽子上插一根羽毛,以此来显示战绩与荣誉。

5. 源于某些作品。

英语中有较多的成语出自某些作品,有的是原封未动地摘引,有的是节缩而成。如:wash one’s hands of a thing可译为“洗手不干……;与……断绝关系”,出自《马太福音》。犹太巡抚彼拉多主持审判耶稣,由于他判定耶稣无罪,一些犹太人不服,因此他当众宣布洗耳恭听,辞职并交出了耶稣,以此显示自己与此案无关。又如:at the eleventh hour(在最后时刻,刚好来得及)。此语出自《圣经》,讲十一点钟进入葡萄园的雇工,即使只劳动一个小时,十二点钟发工资时也和十一点钟前进入葡萄园的雇工工资相同,意即十一点钟是最后时刻,但还来得及。

6. 源于动物、植物、生活用品、人名、地名等。

如:shed crocodile tears(猫哭耗子,假慈悲),apple of discord(争斗的原因或根源),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杂而不精的人),spill the beans(泄露消息),like a brick(拼命的),be off the track(走入歧途,失方向)等,源于狩猎,原指猎狗失去嗅迹。

三、英语习语的特点

习语是语言长期使用的结果,是从语言中提炼出来的短语或短句,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没有习语,语言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交际中,恰当、纯熟、流利的习语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能力,好比锦上添花。

由于习语是人民大众口头上广为习用、相沿已久、约定俗成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所以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也就有着与一般语言形式不同的特点:

1. 习语的民族性。

习语与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能清楚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同在一个地球上的人们虽居住在世界各地,有些经验和意识却是相似的。

习语的民族性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比喻意义相同或相似,比喻的物体不同”。

习语的民族性的典型表现之二是“比喻形象相同,比喻意义不同或者不完全相同”。

2. 习语的民间性。

世界上各种语言的习语大都来自民间。英语中多数习语是海上的水手、森林中的猎人、田间的农民、军队里的士兵、家庭里的主妇及作坊里的伙计创作的。英国是一个四周环海的岛国,因此习语大多与航海、捕鱼有关。内地山区的人靠狩猎为生,有许多习语包括习语的延伸都与他们有关。如主妇们说:“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一针及时省九针。)”

3. 习语的比喻性。

习语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而比喻则是主要的修辞手段。在修辞学上,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换喻、提喻。

明喻(Simile)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在结构中,喻体和比喻意义全部表现出来,意思清楚、一目了然。如我们常用的习语:as timid as a rabbit(胆小如鼠),as cool as cucumber(泰然自若),as silent as the grave(守口如瓶)。

明喻的另一种结构是用like引出喻体,比喻意义由读者自己去联想。如习语:like a red rag to a bull(像一块红布对牛那样)。此习语来自西班牙之斗牛比赛:斗牛士用一块红布挑恤牛以引起牛的愤怒,比喻“令某人很生气或大发雷霆”。

暗喻(Metaphor)是一种含蓄的比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前者与后者是相和的关系,没有比喻词like或as,但比明喻更简洁、幽默。如习语:irons in the fire(火中的铁),说的是铁匠打铁时,火炉上有好几块铁都烧红了等着要打,比喻“手头要做的事很多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

换喻(Metonymy)是用与本体事物有密切联系的另一类事物来指代本体事物。

提喻(Synecdoche)是用与本体事物同类的一件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

4. 习语的整体性。

习语是语言中独立、固定的部分,以短语或短句出现在句中,但又只当作一个成分使用,有时甚至就等于一个词,即使有的习语可以从词义上或语法上加以分析,也仍然应该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因为习语在意义上往往是独立的,具有整体性。

5. 习语的和谐性。

习语常利用声音的和谐(Euphony)来达到易懂易记、顺口入耳、生动有力的目的。一般是利用头韵(Alliteration)和尾韵(Rhyme)来增加语音美感和修辞效果。有的习语则体现在对仗工整(Antithesis)。

四、英语习语的基本翻译方法

1. 直译法。

直译,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源习语的民族特色、语言风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如汉语的“纸老虎”直译成“paper tiger”,外国人看起来不但深明其义,而且觉得很传神,所以该词现已成为英美民族的正式用语。当源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时,读者可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直译字面意义,如“雪中送炭”译为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趣味。

2. 意译法。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来语句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也无法找到同义的习语借用,这时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读者所熟悉的另一个译文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如汉语中的“落花流水”通常指被打得大败,译成英文是“to be shattered to pieces”;又如“The dog that will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在译成汉语时其中的字面形象“dog”,“bone”都不能直译,只能舍弃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译出隐含意义:“对你说别人坏话的人也会说你的坏话。”

3. 借用法。

由于人类在感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不免存在相似之处,所以英汉习语中存在着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则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这样的习语则可以采用借用法进行互译。如英语中的“Practice makes perfect.”与汉语中的“熟能生巧”,又如汉语中的“破釜沉舟”与英语中的“burn one’s boats”都来源于两国的军事策略,因此用法和含义都相同。

4. 节译法。

在汉语习语中,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即用两个不同的喻体表达相同的寓意,前后含义重复,遇到这种情况就可用节译法处理,省去并列重复部分,如“铜墙铁壁”译为wall of bronze,不必说成wall of copper and iron,“长吁短叹”用节译法译为sighing deeply。

五、结语

英语习语的翻译 第5篇

关键词:英语习语;翻译方法;翻译原则

一.英语习语的定义及来源

习语是有一定使用历史,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的一种语言元素。《朗文英語成语词典》(朗文集团有限公司1979)中对习语的定义是:习语是由具有不同意思的单个词组成的具有特殊含义的固定词组。《韦氏词典》(兰登书屋2000)将习语定义为:不能从组成成分的单个词的意思来推断词组意思的一种表达。

文化生成习语,习语反应文化的所有特征。很大程度上,它的形成更取决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英语习语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普通百姓的经验;希腊和罗马神话;历史事件和轶事;古典文学著作;社会风俗和习惯。

二.汉译英语习语的分类

中英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书面表达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根据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

2.1对等的习语翻译。对等的习语翻译指将英语习语译成汉时保持意义和结构上一致。

(1)词对等翻译

这种翻译主要指中英两种习语在意义和形式上是等价的。例如,easy come ,easy go(来得容易,去得快);strike whil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self do, self have(自作自受).

(2)词添加翻译

这种翻译指添加一些英语习语中不存在的词而使英语习语能和汉语中的成语对应。例如,be in two minds(三心二意); catch at shadows(捕风捉影)。

(3)词省略翻译

这种翻译是为了使翻译清晰简洁,省略掉英语习语中重复的一些词。例如,有一个英语习语是“Do not trouble trouble till trouble troubles you”,在这个习语中,四个trouble中两个是动词,意识是“找麻烦”;另两个是名词,意思是“担心,烦恼”。这个成语的在汉语中的意思是“不要自找麻烦”。

(4)词转换翻译

这种翻译是将词的顺序颠倒或者转换,以便中国人能够更好地接受。例如,在汉语中,如果我们描述很凌乱的情况,会说“乱七八糟”,然而,在英语中会用“at sixes and sevens”来表达,两者表达都是“凌乱,不整洁”。在翻译过程中,将六七换成七八,便于中国人接受。

2.2 部分对应的习语翻译

这类习语是英汉表达形式上部分相似,表达的意思却相同。在英语习语中,“people do some stupid and unnecessary work”表达的是做多余的事,在汉语中,有与之对应的表达,“画蛇添足”。

2.3 英语中特有的习语翻译

英语中特定的习语是指表达方式与汉语一样,意思却不同。英语中,“dog-eat-dog”,是“残忍的竞争或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无情的斗争”。因此,对于这类习语的翻译,清楚英语习语的比喻意义后才能准确地用汉语将英语习语翻译过来。

三.翻译习语的原则

3.1 直译原则

直译是为了保留源语言的风格和神韵。在翻译英语习语时,译者应尽最大努力来保证源语言的意象、源语言的修辞特征等。例如,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The cold war 冷战。

3.2对等翻译原则

不同国家的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却有着相似的经验和对事物的态度。对于同一件事,用相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出相同的意思。例如,英语习语中的“to burn one’s boats”和汉语中的“破釜沉舟”表达的意思相同,修辞也相同,词语意义也对等。

3.3意译翻译原则

意译翻译指翻译过程中,完全不按照源语言的词序进行翻译。在直译和对等翻译都不能保留源语言的原汁原味时,就可以使用自由翻译原则。这种翻译原则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源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又能不失源语言中使用的修辞和意象。译者在保留源语言风格时,提供相应的注释。例如:

Achilles’ heel 致命弱点

At the eleventh hour 关键时刻,最后关头

四.翻译英语习语的建议

首先,是翻译的质量。此外,好的译者应该有效利用参考资料的能力。其次,不断阅读,给自己充电显得尤为重要。再次,积累素材也很重要。最后,将积累的习语运用于实际也很重要。事实上,这几点都是相辅相成,不容分开的。

参考文献:

[1] ChitraFernando, Idioms and Idiomacticity [M]. 2001.

[2] London: Longmans, Green.A Book of English Idioms: with explanations [M] 1956.

[3] Nida, 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1993.

[4] 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 林承璋,刘世平. 英语词汇学引论 [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6] 卢红梅. 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 [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7] 李军,韩晓玲The transl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mmon English Idioms [M].青海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8] 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 [M]. 北京:外语教育与教学研究出版社,1991.

[9] 王宗樑. 英语翻译技巧 [M]. 2004.

[10]杨自俭.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 [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王文铭(1990.12-),男,河南省正阳县,西南石油大学,研究方向:翻译,专业:英语笔译。

英汉习语的差异及翻译 第6篇

一、英汉习语对比

(一) 英汉习语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词语搭配。普通词语搭配是灵活多样的, 而习语的搭配却是比较固定的, 所以习语是搭配上的极端, 基本上没有灵活性。

1. 语义的同一性。

习语是个固定的词组, 相沿习用的定型化词组, 在语义上是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其整体的意义往往不能从组成习语的各个词汇意义中揣测出来, 如“露马脚”字面义为“露出马的脚”, 喻义却为“露出破绽”。因此英语的习语也是如此, 不能够逐字理解, 而应该从整体去认识和理解其习惯性和特殊性如:to rain cats and dogs字面意义为下雨时下的是“猫和狗”, 喻义却为“倾盆大雨”。

2. 结构的固定性。

习语从其结构来看, 有其自身的完整性, 其组成部分是固定的, 不可任意拆开或替换, 如in the same boat (处境相同) 。其中“boat”不能换用“ship”。又如汉语的“七嘴八舌”不能说成“八舌七嘴”, 无论哪种语言的习语在其结构上所具有的稳定性都是它的又一鲜明特征。

(二) 英汉习语的不同之处

1. 文化风俗的不同。

中国人和英国人对狗的态度明显不同。在西方英语国家,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了汉语言文化中,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 常用它形容和比喻坏人恶行, 如“狗腿子”“狼心狗肺”等。

2. 宗教信仰方面的不同。

在西方人们大多信奉基督教, 所以英国人和中国人信仰是不同的, 有不少习语与之相关, 比如:power of the keys (教皇的权力) , go to the church (做礼拜) 。在中国, 佛教是影响中国人最大的宗教, 人们相信有“佛”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 因此习语有不少来自佛教, 比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临时抱佛脚”等。

3. 文化历史背景方面的不同。

英汉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习语的来源也各异。如:“Burn one's boats (bridges) ”, 此成语中的“bridges”为美国人所采用。在汉语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谚, 如:“三顾茅庐”“未雨绸缪”等。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几种常用方法

(一) 直译法

直译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 在译文中保留原有习语的语言风格、民族特色和比喻形象的方法, 如“A distant relative is not as good as a near neighbor.”远亲不如近邻。所以外国人看起来不但是深明其义, 而且是觉得很传神, 因此该词现已成为英美民族的正式语言。所以当原习语的诸多隐含意义很明显的时候, 读者就可以通过它的字面领悟它的含义, 去直译字面的意义, 比如“money makes the mare go.”有钱能使鬼推磨, 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 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就能领悟。

(二) 意译法

有不少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 在其比喻部分包含了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 如人名、地名、典故, 有的源于本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或宗教等, 无法找到其同义的习语来借用, 那么这时就可以将原文的本来形象更换成读者们所熟知的另一个译文版本, 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 译出其隐含意义, 比如“miss the bus”没搭上车, 意为“错失良机”“失去机会”。

(三) 借用法

借用法也就是英汉习语全同, 由于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 举个例子, 比如英语中的“Reckless youth makes rueful age”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英语习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对英汉的理解和掌握确非易事, 要有原则性。总之, 无论对英语还是汉语来说, 习语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因此对习语的翻译既要有灵活性, 又要有原则性, 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英语习语, 更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

参考文献

[1]孙海运, 方如玉.英语成语来龙去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9.

[2]陈柏松.英汉习语概要[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6.

[3]张培基, 喻云根, 李宗杰, 彭茉禹.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

英语习语的来源及翻译点滴探究 第7篇

关键词:习语,来源,翻译,探究

一、英语习语的概念

对于英语习语,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英语习语研究》这本大作是骆世平教授编写的。我非常同意骆老对英语习语的定义。对英语习语,骆世平教授认为英语的习语必须满足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构成词至少要有两个单词;第二个要素是构成习语的结构要相对固定而且构成习语的词不能轻易更换,否则整个习语就失去了原有的含义;第三个要素是习语的整体意义不是构成这个习语的各个单词意义的简单相加。我们把习语归纳为结构相对固定的词组或短句,它的意义不是其构成词组或短句的各个单词意义的简单相加。其实,习语是单词意思都懂但意思不明确或者根本毫不相关的固定词组。对于这个定义,我要补充一点:习语是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达深刻、形象的,反映和蕴含民族文化和特点的一些固定词组或短句。

二、英语习语的由来

英语习语的形成与相关的民族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产生习语的温床。每个民族自身独有的文化是各民族在生产劳动、生活方式中形成的独特风格和传统,其中包含着历史、语言、风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婚姻习惯等等。习语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千锤百炼而成的语言形式,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习语比词汇内涵更为丰富。奈达(Nida)曾说过:文化对习语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如果不认真地研究背景,就很难透彻地理解习语的深刻含义。因此,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习语的由来。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

文化的形成脱离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习语作为文化的一种鲜活表现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制约于这一客观的自然地理环境。英语习语的形成深受英语国家特有地理环境的影响。英国土地面积不大,但其海岸曲折,海岸线长,海港水深,具有优良的航海条件。因此,英语的习语和海有着很深的联系。如cold fish字面意义是“冷鱼”,但这样理解显然不合理,作为俚语,其含义为“冷血的人、冷酷无情的人”。Fish作为大海中常见的一种动物也就成了俚语的一个重要来源。再如,sail under false colors这个短语,在海上通商兴起的那一段时期,海盗活动猖獗,他们的海盗船常常悬挂假旗号(false colors),光明正大地接近其他商船而不会引起对方的警惕,后来,人们就用这个短语表示“假装”和“冒充”的意思。

(二)宗教信仰的影响

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社会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宗教信仰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影响着人类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宗教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和生活,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语言。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通常用God Bless You来祈求上帝的保佑,当然,别人有什么不祥的事情发生时,也会这样说。再如,在英语国家人们的心中,上帝是神,是无所不能的。在上帝的面前人们是渺小的,无能为力的。而“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这个习语恰好能体现这种思想。

(三)《圣经》的影响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教义,更是一部史书。这部书对英语国家的影响不可估量。据有关机构统计,《圣经》作为世界上销量第一的畅销书,已经被翻译为1900多语种,销量超过十亿。这样的一个大部头著作,其影响可见一斑。如at the eleventh hour出自于圣经的《马太福音》。有个阔人想雇几个人到他的园子里去干活,他从早上五点就开始雇人,雇到最后一个人时已经是夜里很晚了。干完活后付工钱,结果大早上来的和夜里来的都一视同仁地得到了一枚银币,这就使一大早就开始干活的人极为不满,早知如此,还不如夜里十一点钟来,因为只要不超过十二点,都能得到同样的报酬,从此at the eleventh hour就有了挽回局面的关键时刻的含义。

(四)西方文学作品的影响

文学是语言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构成民族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人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经典的文学作品除了给我们带来一些经典的文学人物和故事情节,更为我们留下了一些经典的习语。如Girl Friday是“女秘书”的意思。这个意思来源于英国著名作家迪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漂流到一个孤岛后,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救了一个食人族的人,因为他是在星期五那天救的,因此,他为这个仆人命名为Friday。这个Friday对于鲁滨逊非常忠诚,后来慢慢发展成为“奴仆和秘书”的意思,而Girl Friday的意思即源于此。

(五)民族风俗的影响

风俗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一种历史形成,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它深刻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walk down the aisle这个习语,西方国家的人们基本上都信奉基督教,他们的婚礼大都在教堂举行。一般婚礼的开始都是父亲陪着新娘沿着教堂的走道走向神父,因此walk down the aisle“沿着教堂走道走”就有“结婚,出嫁”的意思。

当然,除了以上五大方面的影响以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影响,在这就不在一一赘述了。

综合以上论述,英语习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仅从习语的定义和来源方面探究,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2]朱永涛.英美文化基础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高中英语教学中习语的学习及翻译 第8篇

关键词:习语,翻译,差异

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交流。高中英语的教学目的就是适应这一要求, 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 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 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 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由于新版英语教材的内容涵盖了西方社会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多方面的知识, 使得很多教师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都深深感到:如果没有把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向学生作一定的介绍是很难讲解清楚教材的内容的, 学生也很难准确把握有关内容的思想内涵。因此, 英语教学中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是相当重要的。只有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 也才能更准确学习和运用英语,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而习语在英语中占有大量的比重, 也最能代表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在高中的英语教材中也常常能遇到英语习语, 所以本文以英语习语的翻译为例, 阐述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 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英语并灵活运用。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 包含着大量的习语, 他们或含蓄幽默, 或严肃典雅, 不仅言简意赅, 而且形象生动, 妙趣横生, 给你一种美的享受。但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在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英汉习语也就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所以在对英语习语的翻译上, 应采用适当的方法。

一、英汉习语的差异

(一) 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语是一个岛国, 历史上航海事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 大手大脚,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 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语, 如to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歇一歇) ,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发图强) 等等。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 “东风”即是“春天的风”, 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 “赤日炎炎似火烧”, “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 北温带, 海洋性气温, 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 英国著名诗人雪莱《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二) 习语差异

英语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 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的“dog”颇具代表意义。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它代表一种气势磅礴的民族精神。从古到今, 龙所引起联想都是正面意义, 龙的成语都能证明这一点。然而在西方, dragon所引起的联想与“龙”给中国人的联想大相径庭。Dragon是一条拖着长尾, 满身长鳞, 口中喷火, 有双翼的巨大蜥蜴, 它是罪恶的象征。在《圣经》里, dragon也是与邪恶、恐怖相联系的。再看dog与汉语中狗的联想意义。中英两个民族都有养狗的习惯, 但对狗却截然不同的看法。在英国, 狗被看成人类的最好的朋友, lucky dog常用来比喻人;在中国, 狗有时虽被认为忠实、可靠, 但用狗的形容词来比喻人时, 却往往是贬意, 如, 走狗、狼心狗肺、狗腿子等。

(三) 宗教信仰方面

英国和西方其他国家是基督教国家, 围绕该教义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基督教文化。而中国是一个以信仰佛教为主的国家, 佛教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比如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要把这个谚语神形并茂地译成英语并不那么容易。主要问题在于基督教的英语国家对“和尚”这个概念比较陌生, 而有关和尚这个典故更是鲜为人知。因此, 翻译时可套用英语现成的成语:One boy’s a boy;twoboys are half a boy;three boys are no boy.

(四) 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有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如汉语里“东施效颦”、“名落孙山”等等。英语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 如Achilles’hell (唯一知名的弱点) 、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 等。

二、英语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翻译在高中的教学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翻译是“蜀道之难”, 英语习语的翻译更是难上加难。下面就介绍几种英语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翻译的中心要旨就是译文要重视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 保持原作的风格, 重视反映原作的面貌。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 是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三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习语、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如果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与英汉译意在翻译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矛盾, 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应当服从隐含意义。

(一) 直译法

由于人们在感情上, 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有相似之处。汉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 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 隐含意义相同, 也就是说, 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表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 可以互译。如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行动胜过言辞”。to fish in trouble waters“浑水摸鱼”等等;汉语成语“破釜沉舟”与英语burn one’s boats都源于军事家的策略。两个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近似, 略有差别, 隐含意义相同, 所以可以互译。此类习语, 保持了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 保留了原文的风格, 译文也很容易让读者理解接受, 是一种最佳的方法。

(二) 意译法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影响, 在翻译时是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 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 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 译出隐含意义。我们知道“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意义完全不同, 所以汉语“望子成龙”中的“龙”的形象英译时不能保留, 可意译为to excep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 age.又如英语习语a cat on ho bricks, 形容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 痛而狼狈, 这个情景和汉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 翻译时更换了形象, 更利于读者的理解。再如“天有不测风云”, 若把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毫不保留的译成英语, 会使英文读者不知所云, 因为汉语中“风云”的文化含义一般的西方人很难理解, 若把它的隐含意义译出, 就会一目了然: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

(三) 套用法

有的英语习语和汉语同义词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符合, 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 并且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在翻译时我们如遇到这样的情况, 不妨直截了当地套用。如: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可采用套译法, 用英语中现成的成语:One boy’s a boy;two boys are half boy three boys are no boy或者说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如重形式, 则可直译加解释:One monk two tuckers;two monks, one buckets;three monks, no hucksters, no water—more hands, less work.套译, 表达简练, 意思清楚, 但将喻体“和尚”改变成了“boy”和“monk”, 且丢掉了几个关键字眼, 如“抬水”, “吃水”等。直译, 形成了较近的原文, 但传意效果可能稍逊, 且译文有点拖拉, 取舍如何, 要看译者究竟侧重哪个方面, 鱼和熊掌似乎是不可兼得。

在教学的过程中, 对英语习语中的文化背景的介绍, 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与中华文化同样古老和宏伟的西方文化殿堂, 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理念, 领略风格迥异的异域风情, 感受西方社会不同的风俗习惯, 适时地给学生介绍一些英语习语, 能引起学生对古老神秘的西方文化和丰富多彩的西方社会的好奇心,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浅议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第9篇

一、文化差异

(一) 历史典故。

中英历史文化博大精深, 历史典故成为文化中的瑰宝, 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最能体现历史文化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中, 习语多源于历史故事、神话、寓言与民间传说。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 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例如“卧薪尝胆”源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用来形容刻苦自励的精神;“悬梁刺股”源自《太平御览》, 比喻勤学苦读。“八仙过海”“夸父逐日”等源自神话故事。“愚公移山”“拔苗助长”“画龙点睛”等源自寓言故事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cross the Rubicon” (孤注一掷) , “hang by a thread” (千钧一发) , Achilles’heel (阿基里斯脚踵, 比喻惟一致命的弱点) ,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 比喻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 等等。

(二) 地理环境。

习语的形成与人们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 人们的生活以航海渔业为主;而汉民族生活在东亚大陆, 人们的生活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相关习语如“瓜熟蒂落”“斩草除根”等。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 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同一词汇的理解、联想也有所不同。例如, 形容一个人奢侈浪费时,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中国大陆幅员辽阔, 有许多名山大川, 因此有许多与山有关的成语, 如“安如泰山”“开门见山”“江山易改, 禀性难移”及“有眼不识泰山”等。而在英语中则有许多有关船和海的习语, 如“all at sea (不知所措) ”“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 (进退维谷) ”“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 (当某人发财时) ”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耕牛是勤劳的象征。人们往往把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作老黄牛, 曾有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言。而英国古代靠马耕种, 因此在英国文化中, 马是吃苦耐劳的象征。如“as strong as a horse”, 汉语则译为“力大如牛”。

(三)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对英汉习语的产生和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中国人信奉佛教和道教。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相关的习语有很多, 如“借花献佛”“大慈大悲”“不看僧面看佛面”“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与道教有关的有“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等。在西方国家, 人们信奉基督教, 许多习语源于《圣经》。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 “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 (傻人有傻福) , 也有“Go to hell” (下地狱去) 这样的诅咒语。

(四)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 它影响着习语, 是习语赖以生存的深厚土壤。英汉习俗是来自多方面的。汉语习语“小菜一碟”和英语习语a piece of cake (一块蛋糕) 都表示容易的事情。蛋糕是英国人在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食品, 所以他们就用a piece of cake表示容易做到的事情;而在中国, 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 因此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再如, “情人眼里出西施”, 一般西方人不大了解西施何许人也, 就不可能理解这句习语中富有中国文化的喻义了。

中英关键的不同点之一是对“狗”一词的态度。狗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献谄的动物, 在汉语中有很多对狗含有贬义的习语。例如, “狐朋狗友”“狗胆包天”“狗嘴吐不出象牙”等。而英美民族却把狗看成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常用狗来比喻人。例如,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的日子) , a top dog (优胜者) , a lucky dog (幸运儿) ,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等等。

二、习语翻译

正因为上述这些文化差异, 英汉习语在表达同一意义时, 往往采用完全不同的翻译形式, 诸如直译、意译、套用及直译加注释的方法等。例如: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 ;Every bean has its black. (人皆有短处) ;Still water runs deep. (静水流深。喻沉默者深谋) ;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运煤到纽卡索——“多此一举”。因为纽卡索是英国的一个产煤中心。)

正确理解、翻译英汉习语, 就必须了解中英文化差异, 这样才能译出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才能把中英文化的精髓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杨敏等.中国文化博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7.

[2]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1.

[3]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 (3) .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 第10篇

关键词:习语 文化差异 翻译方法

习语是“idiom”一词的汉译,是指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世界上凡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大量的习语,汉、英两种语言即是如此。由于汉、英两国在历史文化背景、传统习惯及思想方法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反映在习语的形象、含义及用法上也大不相同。习语中的文化因素给翻译带来了困难,只有通过适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才能使译文既能保持原文的特色,又能清楚地表达意思。

一、习语与其他词语的不同特征

(1)习语的组成词不能随意更换。例如:在英语中我们不能把“leave no stone unturned”改为“leave no brick unturned”;而在汉语中也不能把“七上八下”说成“六上七下”。

(2)由于语言、心理、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习语的真实含义同字面意义之间往往有不同的差异。例如:英语习语“to bring the house down”不能按字面理解为“把房子拉倒”,而是“博得全场喝彩”;汉语中“瓜田李下”也不是两处地方,而是指行为让人有所怀疑。

(3)习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的反映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的包含有趣的历史故事。例如,习语“face the music” 与古代的演员有关。当时,只要音乐响起,准备出场的演员就要立即走到台前,在观众面前进行表演,不管他是否已准备好。因此,“face the music”后来指不得不去面对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

(4)习语是语言的精髓,因而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在表达方式上就是往往采用与该文化紧密相关的事物作喻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理。例如,英语中的“as thin as a shadow”与汉语中的“瘦得像猴”;“fishing in the air”与“水底捞月”。

二、英汉习语中文化差异的表现

关于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而我国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由此可见,文化的涵盖面十分广泛。在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差异

习语的形成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上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同一词汇的理解、联想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形容一个人非常奢侈浪费时,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因此有许多与山有关的成语,如 “开门见山”等。而在英语中则有许多有关于船和海的习语,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in deep water(陷入严重困境)”等。

2.传统习俗差异

在英语和汉语习语中所反映的风俗习惯差异是多方面的。“狗”在汉、英两个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是截然不同的,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几乎都带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等。而英美民族却把狗看成忠诚的伙伴,常用狗来比喻人,如“a lucky dog(幸运儿)”等。

3.宗教信仰差异

中国人信奉佛教和道教,因此在汉语中有许多关于这两种宗教的习语。与佛教有关的有“借花献佛”等;与道教有关的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而在英美国家,人们信奉基督教,因此有许多源于基督教的习语,如 “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 (傻人有傻福)”等。

4.历史典故差异

大量英汉习语源于历史典故,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汉语中有“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许多英语习语源于《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swan song(绝唱)”等。

三、习语的翻译方法

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要想译文很好地再现原语,则翻译要按照一定的翻译标准。按张培峰先生的话说,“翻译工作者的任务就是由两种语言中最富于民族个性成分而形成差异的这种表面上不可译中择出可译的方法来。”翻译习语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法、套用法、意译法和注释法等,在翻译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1.直译法

只要符合语法规则并且为读者所接受,习语就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刘重德教授认为,“翻译作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要求译者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带有任何主观色彩。”因此他提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观点。有些习语的译文已经进入了目标语,甚至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们源于国外。例如:一帆风顺smooth sailing、三三两两in twos and threes、黑马dark horse等。

2.套用法

在不同语言中能找到类似的习语,它们有着类似的内容与表达方式,如果把它们用在习语互译中,看起来就像是直译一样。例如: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头发长,见识短Long hair and short wit、 血浓于水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等。

3.意译法

有些习语不能直译,这时只能舍弃其形式和修辞手法,采用意译的方法。例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译为“A word once let go cannot be recalled”,比译为“One word lets slip and four horses will fail to catchit”要好;“keep one's nose clean”译为“明哲保身”比译为“保持鼻子干净”要好。

4.注释法

在英汉习语中,有一些源于历史典故,如果直译,则很难理解;如果意译,则不能保持原文的特色。为了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给译文加注释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可以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译为“Sima Zhao's ill intent is known to all- the villain's design is obvious”。

综上所述,习语是语言中独特而固定的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它们简洁生动,在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使英汉习语体现出很大的文化差异,因此也给翻译带来了困难。习语的翻译既要有科学的精神,又要有艺术的风格,将二者融为一体,才能使译文再现原文之美。此外,好的习语译文还可达到促进英汉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Rears,Judy.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M].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WESTER.Webster’sNewWorld College Dictionary[M].HarborHouse, 1996.

[3]夏征农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4]王同忆.语言大典[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0.

[5]何善芬.英汉习语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6]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7]张若兰.英汉习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

上一篇:方法措施下一篇:传统动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