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下端骨折范文

2024-05-08

桡骨下端骨折范文(精选4篇)

桡骨下端骨折 第1篇

关键词:桡骨下端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固定

桡骨下端骨折是指距桡骨下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 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我们自2001年9月至2009年10月间, 采用手法复位后石膏夹板固定治疗41例, 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1例, 男性12例, 女性29例, 年龄25~78岁, 平均61岁。其中伸直型骨折39例, 屈曲型骨折2例。所有患者均有跌例外伤史, 伤后局部肿胀、疼痛、手腕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时, 可见“餐叉样”畸形;向桡侧移位时, 呈“枪刺样”畸形。X线照片可见骨折远端移位情况。

1.2 治疗方法

先常规拍摄前臂远端 (含腕关节) 正侧位片, 了解骨折类型及程度。患者坐位, 老年人可平卧位, 肩外展90°, 一助手握住肘上方作反牵引, 整复伸直型骨折时, 术者两拇指并列置于远端背侧挤压, 其余四指置于腕部, 扣紧大小鱼际顺势拔伸, 充分牵引后, 将远段旋前并利用牵引力, 骤然猛抖, 同时迅速尺偏掌屈, 使之复位。整复屈曲型骨折时, 充分牵引后, 术者双手握住腕部, 两手拇指压住骨折远端向背侧推挤, 2~5指顶住近端, 向掌侧压挤, 然后捏住骨折部, 将腕关节徐徐背伸, 缓慢放松牵引。对难于复位的骨折, 可先用折顶手法加大成角再整复, 然后用端提手法, 使“陷者复起, 突者复平”。

复位后, 一助手一手握住拇指外展, 另一手握住其余四指, 在腕关节背伸位用超腕关节石膏夹板固定, 虎口处放置少许石膏, 使拇指维持外展位。4~5周后可去除外固定。无移位的裂缝骨折不需要整复, 仅需固定2周即可。

固定期间积极作指间关节, 指掌关节屈伸锻炼及肩肘部活动。骨折早期用活血被祛瘀, 消肿止痛药物口服, 方如复元活血汤, 活血止痛汤等;老人骨折中后期可继续口服补肝肾, 壮筋骨药物, 方如壮筋续骨丹、生血补骨髓汤等;解除石膏固定后, 用舒筋活络中药外洗, 以通利关节, 方如舒筋活血洗方, 旧伤洗剂等, 并作腕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病例复查X线, 达解剖复位11例 (26.8%) , 满意复位27例 (65.9%) , 不满意复位, 重新整复者3例 (7.3%) 。所有病人均经过6~12个月随访, 所有的骨折均获得痊愈。

3 讨论

桡骨下端 (包括桡骨远侧端3cm以内) , 是松质骨与密质骨的交界处, 为解剖薄弱处, 遭受外力打击容易发生骨折, 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常见于中老年妇女。《普济方·折伤门》最早记载了桡骨下端骨折, 并采用超腕关节夹板固定。根据不同的受伤机制和骨折移位的不同, 可分为伸直型骨折和屈曲型骨折两种。临床上以伸直型骨折较常见。桡骨下端关节面形成的掌倾角 (10~15°) 和尺倾角 (20~25°) , 在骨折时常被破坏, 整复时要尽量恢复。

对于这类骨折, 一般采用手法复位后, 用超腕关节夹板固定或石膏夹板固定[1]。元代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一书中就已提出了“端提按捺”加牵引的整复方法。复位后应使桡骨不短缩, 长度恢复, 下尺桡关节扣合不分离, 骨折端的移位和偏畸形得以纠正[2]。在损伤严重, 桡骨下端关节面破坏, 或手法复位失败时, 可采用切开整复, 松质骨螺钉或钢针内固定。采用夹板固定时, 常因生活起居致布带松脱, 患者对布带扎缚的松紧度不易掌握, 不能维持复位后的固定而致骨折移位, 导致复位失败。石膏固定能长期维持塑形, 便于患者的护理。

固定时, 腕关节处于背伸位, 使屈肌腱紧张, 拇指在外展位维持固定, 使拇长伸肌腱处于松驰状态, 防止已复位的骨折片移位, 又能最大程度限制桡腕关节与腕掌关节的活动, 达到稳定骨折端的目的, 也有利于改善手部的肿胀, 并能避免腕管综合征的发生, 有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固定期间, 要指导患者积极进行功能锻炼, 动作要协调, 循序渐进, 逐渐增加活动量。有些病例虽然复位良好, 但由于担心骨折愈合不稳固, 不按时回院复查拆除石膏固定, 固定时间过长, 或患者因害怕疼痛, 担心骨折发生再移位等而不愿作腕指关节功能锻炼等原因, 造成后期腕关节僵硬, 可在指导加强患肢功能锻炼同时, 进行热熨、熏洗等, 并配合按摩推拿手法, 以协助达到活血舒筋活络的作用。

手法复位后给予石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下端骨折, 创伤较小, 容易掌握, 疗效可靠, 便于护理, 又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是基层医院骨伤科值得推荐的一种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谭宗奎, 陈庄洪.桡骨远端骨折的外固定支架治疗[J].中国骨伤, 1999, 12:75~77.

桡骨下端骨折 第2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10~2007-12我院骨科门诊桡骨下端闭合性骨折患者120例, 女95例, 男25例;年龄21~63岁。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 对照组40例。两组经统计学处理,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文献[1]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2) 年龄20~65岁, 行手法整复骨折对位良好并行有效固定处理者。 (3) 骨折后1周, 症见骨折部位疼痛、瘀肿减轻, 或肢体酸软, 乏力倦怠, 舌质淡红或有瘀斑, 苔薄白, 脉弦细。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20岁以下或65岁以上, 过敏体质或对本药过敏者;②病理性骨折;③开发性骨折、严重粉碎性骨折及严重复合伤;④合并有心血管、脑、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及孕妇;⑤不符合纳入标准, 未按规定用药, 无法判断疗效, 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 方法

2.1 手法整复

两组均采用拔伸牵引、擒拿扶正等手法闭合整复, 然后予小夹板固定, 并定期X线检查及时纠正及调整外固定, 保持骨折的良好对位。配合功能锻炼。

2.2 治疗组

予愈伤接骨片 (肇庆市中医院制剂室研制, 由自然铜、骨碎补、土鳖虫、续断、乳香等11味药物组成, 每片0.25g) , 每次4片, 每日3次, 温开水送服, 30天为1疗程。

2.3 对照组

予接骨七厘片 (规格为每片0.3g, 由湖南金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 每次5片, 每日2次, 温开水送服, 30天为1疗程。

2.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参照文献[2]标准。骨折疗效标准[1]参照文献[1]标准。

3.2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80例, 治愈76例, 好转4例;对照组40例, 治愈37例, 好转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3.3 两组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肿胀消失时间、压痛消失时间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4 不良反应

在应用愈伤接骨片过程中,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皮疹或局部肿痛加重等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谷丙转氨酶、尿素氮、心电图未发现异常。接骨七厘片组也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4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伤科常见病, 其发生率占临床急诊骨折患者的17%, 女性比男性多, 随着年龄增加, 其发生率上升。治疗方面, 闭合治疗一直是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标准方法[3]。

中医认为, 骨折的愈合过程是“瘀去、新生、骨合”的过程。所以治疗骨折时必须在手法整复, 外固定等处理时, 配合活血逐瘀或行气消瘀的方药内服, 以纠正气血瘀滞的病理变化。桡骨远端骨折以后筋脉同时受伤, 气血离经, 气滞血瘀, 正气亦伤。治宜接骨续筋、散瘀止痛。愈伤接骨片方中自然铜辛平, 入肝经, 接骨续筋、散瘀止痛, 为伤科接骨要药, 为君药。且鲍善芬等[4]实验研究证明, 自然铜可诱导成纤维细胞转变为成骨细胞, 提高局部氧含量, 利于成骨细胞和胶原形成, 使骨折愈合快而坚固, 同时增加骨胶原纤维合成和钙、磷沉积, 及增强骨生物力学强度, 具有促进骨折早期愈合的作用[4]。而骨碎补、土鳖虫接骨续筋活血, 为臣药。土鳖虫能促进血管形成,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提供骨折愈合所需的微量元素铁、铜、锰、锌等[5]。还可以提高碱性磷酸酶的活性, 促进蛋白多糖的合成, 提高血钙、磷的浓度乘积, 促进钙磷沉积, 增加TGF-β1 (TGF-β1是骨折愈合中一个重要的调节因子, 在创伤愈合、新骨形成、骨组织的修复与重建过程中均起到重要作用[7]。) 在骨痂组织中的表达, 促进骨折愈合[6]。而续断、桑寄生、杜仲补肝肾、强筋骨, 乳香、牛膝活血止痛, 黄芪、熟地补气补血, 共为佐药。其中续断, 能有效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增殖, 防止成骨细胞凋亡, 从而促进骨折愈合, 防治骨质疏松[8]。甘草调和诸药, 为使。诸药合用, 共奏接骨续筋、活血止痛作用。本临床观察表明, 愈伤接骨片对桡骨远端骨折有改善临床症状和促进骨折愈合的功能, 与对照组比较, 骨折部肿胀消失时间、骨折部压痛消失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且疗效稳定, 无副作用, 具有缩短病程, 减轻痛苦等良好效果, 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4:168.

[2]张安桢, 武春发主编.中医骨伤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175.

[3]许树柴, 李想, 刘军, 等.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进展.中医正骨2003, 3 (3) :55.

[4]鲍善芬, 赵霖, 刘玉杰, 等.金属铜对骨折愈合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华外科杂志, 2002, 40 (7) :538.

[5]王怡, 翁维良, 刘建刚.动物类活血化瘀药对血液流变性作用的比较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7, 13 (3) :1.

[6]王华松, 黄琼霞, 许申明.骨碎补对骨折愈合中血生化指标TGF-β1表达的影响.中医正骨, 2001, 13 (5) :6.

[7]赵广民, 刘强.骨折愈合中转化生长因子β与骨形成的关系.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0, 31 (1) :89.

桡骨下端骨折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胫腓骨下端骨折患者, 其中男49例, 女35例;年龄16~81岁, 平均年龄 (40.5±2.3) 岁;病程3 h至10 d, 平均 (4.2±0.8) d。所有患者均经X线检查确诊为胫腓骨下端骨折, 排除骨质疏松及心肝肾严重功能障碍者。受伤部位:左侧43例, 右侧41例;受伤原因:交通事故31例, 摔伤17例, 重物砸伤15例, 高处坠落13例, 其他8例;骨折类型:粉碎骨折35例, 横断骨折12例, 斜形骨折23例, 螺旋骨折14例。

1.2 方法

1.2.1 胫骨下端逆行穿针方法

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满意后, 常规消毒、铺巾, 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 在内踝尖处对准胫骨髓腔中心, 与胫骨内侧面呈30°角, 作一0.3cm×0.5 cm骨窗, 将弓形钉打入骨折端, 在胫骨外侧外踝尖3~4 cm处与内侧弓形钉同一平面以呈20°角将1枚弓形钉由骨髓腔打入至骨折端, 对抗牵引纠正骨折重叠, 并采用撩正、回旋等手法整复骨折, 使断端复位。同时于骨折横断断面处, 于断端近端1~2 cm处钉入1枚钉, 再反向成角钉入另1枚钉, 待钉至胫骨平台扩张位置后, 将钉尾部弯折60°, 留置于骨窗外0.5 cm, 埋于皮下。

1.2.2 托跟式夹板固定方法

(1) 夹板规格:长度上至腘窝下缘, 下至足跟底部, 呈完全拖住足后跟为佳;宽度:整体宽度呈上宽下窄状, 其中后侧夹板及前内外侧夹板宽度约为小腿周径的1/5, 内外侧夹板约为1/6, 前内、前外侧夹板约为1/10; (2) 形状:用铁丝弯曲塑形成后跟形态大小, 并用胶布固定于夹板后侧, 由上到下经绷带捆扎, 铁丝部分用厚棉花缠绕, 再用绷带捆扎; (3) 固定方法:置放后侧托根式夹板, 再防止压垫及内外前侧夹板, 并经绷带捆扎固定。

1.3 疗效评定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片评定临床疗效, 其中显效:对线对位3/4以上, 有连续性骨痂经过骨折线, 无疼痛, 外观无畸形, 骨折成角<5°, 膝关节伸屈受限<15°, 踝关节伸屈受限<5°;有效:对线对位在2/3~3/4之间, 可见由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外观可见伤肢缩短<1 cm, 骨折成角5°~10°, 膝关节伸屈受限15°~30°, 踝关节伸屈受限5°~10°;好转:对线对位在1/2以上, 骨折线模糊, 外观可见伤肢缩短1~2 cm, 骨折成角10°~15°, 膝关节伸屈受限30°~45°, 踝关节伸屈受限10°~15°;未愈:骨折对线对位低于1/2或不愈合, 患肢缩短超过3 cm, 骨折成角、膝关节伸屈受限及踝关节伸屈受限均未达到上述指标, 且患肢不能负重, 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好转率。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 随访率100%, 骨折愈合时间50~136 d, 平均 (82.6±10) d;治愈率100%, 其中显效37例, 有效30例, 好转17例。临床均愈合, 无骨折延迟愈合, 不愈合及再次骨折发生。

3 讨论

胫腓骨下端骨折是骨科临床常见的多发损伤之一, 其治疗方法很多, 传统治疗常以手法复位、夹板、石膏外固定等治疗, 但传统治疗的固定性较差, 术后骨折断段易再次移位, 而产生畸形愈合。为此临床治疗应以骨折复位好、固定可靠、损伤小、骨折愈合快为治疗原则[1]。

本文研究中, 对84例胫腓骨骨干骨折患者先行胫骨下端逆行穿针治疗, 弓形钉经内踝尖和胫骨下端外侧进入髓腔, 容易将弓形钉打入, 且容易定位、进针及取针, 符合解剖关系, 并可有效维持骨折端的良好对位, 充分发挥弓形钉的弓形弹性应力, 防止出现成角、旋转、短缩移位畸形。待胫骨下端逆行穿针治疗后, 再配合托跟式夹板固定治疗, 避免两侧滑动及压迫根骨后突。将小腿和踝部作为一个整体固定, 控制了骨折远段向前、向内和旋转移位的应力, 更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2]。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 (82.6±10) d, 治愈率100%, 临床均愈合, 无骨折延迟愈合及再次骨折发生。

综上所述, 胫骨下端逆行穿针、托跟式夹板固定治疗胫腓骨下端骨折的临床疗效确切, 且可避免剥离骨外膜, 同时固定后结合托根式夹板固定, 进一步利于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胫骨下端逆行穿针、托跟式夹板固定治疗胫腓骨下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胫腓骨下端骨折患者, 行胫骨下端逆行穿针、托跟式夹板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 (82.6±10) d, 治愈率100%, 临床均愈合, 无骨折延迟愈合及再次骨折发生。结论 胫骨下端逆行穿针、托跟式夹板固定治疗胫腓骨下端骨折的临床疗效确切, 且可避免剥离骨外膜, 同时固定后结合托根式夹板固定, 进一步利于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胫骨下端逆行穿针,托跟式夹板固定,胫腓骨下端骨折

参考文献

[1]张铭华, 练克俭, 林达生, 等.跟骨牵引+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胫腓骨闭合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13, 16 (2) :145-147.

桡骨下端骨折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共36例, 男24例, 女12例, 年龄18~66岁。致伤原因为车祸伤和高处坠跌伤, 左侧22例 (61.1%) , 右侧14例 (38.9%) ;开放性骨折13例 (36.1%) , 闭合性骨折23例 (63.9%) ;急诊手术14例 (38.9%) , 限期手术22例 (61.1%) 。按AO分类, 其中C1型骨折14例 (41.2%) , C2型骨折12例 (33.3%) , C3型骨折8例 (25.5%) 。

1.2 治疗方法

病人住院至术期1~16天, 平均手术前4天完善检查、明确诊断, 术前确定骨折类型及正确的内固定方法, 开放骨折视具体情况给予清创缝合闭合伤口、术后二期手术或急诊手术内固定。根据病人情况应用全身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 采用动力髁部螺钉内固定、股骨髁支持钢板内固定和股骨髁上逆行交锁钉固定。36例患者中视情况附加松质骨螺钉、空心钉、骨栓、克氏针固定, 并视情况给予植骨, 对韧带损伤者给予相应的修复。术后放置负压引流24~48 h, 抗生素治疗5~7天, 伤肢无外固定。术后抬高患肢及早期肌肉等长收缩, 对减轻组织肿胀及渗出, 促进静脉及淋巴回流, 防止肌肉粘连是有益的。早期行CPM功能锻炼, 主动活动和被动锻炼相结合, 以促进骨折愈合, 预防关节僵直。牢固固定可以使患肢早期活动, 减少关节僵硬、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并发症的发生。股骨下端粉碎性骨折的固定方法[1]: (1) 动力髁部螺钉内固定和股骨踝支持钢板内固定方法, 取前外侧切口, 显露髌骨及股四头肌, 并沿髌骨切开扩张部至止点处, 将之翻向内侧, 显露股骨下端及内外踝, 将骨折端复位、固定。 (2) 采用股骨髁上逆行交锁钉固定方法, 取膝正中切口进入, 注意保护髌上囊, 选髁间窝后叉韧带股骨止点前方为进针点, 定位后给予交锁钉固定[2]。对于粉碎严重C型骨折, “L”型钢板无法牢固固定髁部, 使用股骨外髁和下端皮质外形预弯的加压钢板、舌型解剖髁钢板及双侧葫芦钢板配合骨栓固定, 因普通钢板强度不够, 术后制动时间应相应延长。

1.3 疗效评定

(1) 优:骨折愈合, 膝关节划屈活动0~120°, 无痛、无跛行。 (2) 良:骨折愈合, 膝关节伸屈活动0~90°, 无痛、无跛行。 (3) 较好:骨折愈合, 膝关节伸屈活动0~60°, 行走轻微疼痛。 (4) 差:骨折延迟愈合或愈合, 膝关节伸屈活动0~60°以下, 有疼痛及跛行。

2 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半年至3年, 无切口感染及骨髓炎发生, 全部骨性愈合。按Shelbourne评定标准:优16例, 良6例, 较好10例, 差4例, 优良率为88.9%。

3 讨论

股骨髁部骨折属关节内骨折, 应解剖复位, 防止创伤性关节炎。术中复位后, 用克氏针暂时固定, 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双钢板适用于股骨髁部粉碎严重, 单用外侧钢板不能有效稳定固定股骨髁部内侧的碎骨块, 骨外侧钢板联合最大程度恢复和维持了股骨髁及膝关节面外形, 从而起到预防或减缓骨性关节炎及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对较重的粉碎性骨折, 应先将髁部与股骨干部固定, 恢复股骨正常长度及力线。术前应正确测量对侧肢体长度, 术中消毒皮尺测量患肢固定后长度。不宜过长、短缩、出现足部内旋或外旋, 影响日后下肢功能。术中注意碎骨片不要轻易放弃, 要依据碎片的形状保持皮质的连续完整, 调整下肢的轴线。有缺损者给予充分植骨, 对有骨缺损的髁上髁间骨折必须进行植骨[3]。开放骨折只要伤口清创彻底可以植骨, 对骨缺损者植骨非常必要。

除内固定坚强和方法合理外,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也相当重要。患肢抬高、定时变换膝关节屈度, 切口疼痛减轻即嘱其积极进行股四头肌的收缩练习, 预防或减缓并发症的发生。术后2天开始自主膝功能锻炼, 既能促进肿胀消退, 减少肌肉粘连, 又能防止关节僵硬, 达到治疗的目的。加强功能锻炼, 用力应适度, 以不感觉到疲劳为度, 以免影响骨折愈合。锻炼时严禁小腿跷足不着地状移步内外旋活动, 以免影响骨折的愈合和稳定。在平时饮食起居要注意个人卫生, 多晒太阳。可服用通经络、强筋壮骨药物。通过对36例患者半年到3年随访观察, 关节功能均获良好恢复。

关键词:股骨髁部,粉碎性骨折,关节治疗

参考文献

[1]谢江芹, 秦明和.股骨上下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J].中国伤残医学, 2008, 6 (16) :10-11.

[2]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15-1020.

上一篇:数据探讨下一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