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分析

2024-05-07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分析(精选12篇)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分析 第1篇

(一) 政策制度及客观环境加大了养老保险收支矛盾。1.历史遗留问题, 造成企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沉重。自1986年开始实行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起, 就存在着政府对原有体制下工作的“老人”和“中人”的隐性负债一直没有给予补偿的问题。目前, “老人”和已达到退休年龄的“中人”领取的养老金基本来源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在职人员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基金支出中承担“老人”和“中人”养老保险金支出占比较高, 成为基金支付能力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如:在2014年发放养老金中, 发放给“老人”的基本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比例较大, 占到了养老保险待遇总额的38.06%。2.待遇水平不断提高, 政策性调整支出频繁, 影响养老保险支撑能力。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 自2005年起至2014的连续10年大幅度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水平。养老金待遇从2005年月人均450元增长到2014年的月人均2064元, 10年间提高了4.58倍, 养老保险待遇的频繁调整使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不断加大。3.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人员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退休人数快速增长, 社会赡养率大幅增加, 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数与离退休人数比例失调, “两高”现象较为严重 (平均赡养系数为2.55:1, 养老金替代率为3.2:1) 。在职和离退休人员比例失衡, 将导致保险基金收不抵支, 这也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缺口的根本性原因。

(二) 资金筹集难使养老保险收支矛盾日益突出。1.工业经济滞后, 严重影响基金的收缴。在县级, 由于工业企业相对薄弱, 受金融危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影响, 多数企业经营不佳已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已经办理参保登记手续企业也无力缴纳养老保险。企业欠费严重, 影响了养老保险费的正常收缴。2.参保意识不强, 影响养老保险扩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主不愿意为职工参保, 认为参保会加大企业生产成本, 所以会故意采取瞒报缴费基数、漏报职工人数等手段, 想尽办法少缴保费。二是企业职工参保意识不强。某县是农业县, 企业多数职工为本县季节性农民工, 这部分职工将“打工收入”当作是额外的收益, 认为到手的钱才是实的。职工消极的参保意识, 客观上支持了企业主的不参保行为, 导致企业养老保险缴费源头不足, 收支矛盾过早显现。3.职工身份的转变影响基金收入。现行的养老保险政策规定, 单位在职职工缴费比例为28% (个人账户8%, 统筹基金20%) , 下岗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的缴费比例为20% (个人账户8%, 统筹基金12%) 。随着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力度的加大, 原参保职工在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 以下岗失业人员的身份继续办理养老保险接续, 职工的身份发生了变化, 缴费比例从28%变为20%, 减少了基金统筹部分收入。4.基金投资形式单一影响收益回报。由于县级经办机构对企业养老保险结余资金没有投资权利, 只能存入财政专户享受3个月定期优惠利率或做定期存款存入银行。这种投资形式收益率极低, 很难抵消通货膨胀的影响, 更谈不上基金的保值、增值了。

二、增强养老保险基金支撑力的措施和方法

(一) 加大宣传, 营造良好的社会保险氛围。广泛开展社会保险政策法规的宣传, 并对有能力参保缴费而拒不参保缴费的用人单位进行曝光, 引导企业和劳动者树立正确的社会保险观念。让企业明白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 让参保人员清楚“多缴费多受益”, 变“要我参保”为“我要参保”, 使参加养老保险成为企业和职工的自觉自愿行为。

(二) 努力拓宽基金来源渠道, 增加基金收入。以“维民权、保民安、促民生”为目标, 建立依法征缴的长效机制。一是强化扩面增收, 将非公有制经济、自由职业者等作为今后扩面的重点范围, 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 加强对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管理和日常巡查, 确保应参加养老保险的各类企业职工全部纳入养老保险参保, 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二是进一步加大当期养老保险费的正常收缴和对欠费企业的清欠力度, 采取各种方式及手段 (经济、行政、法律、舆论等) , 确保基金应收尽收。三是用好就业扶持政策, 鼓励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自行接续养老保险, 为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 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

(三) 加强基金管理, 确保基金保值增值。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监管, 严格按照文件规定的养老金支付项目和标准使用基金, 定期将收支状况向社会公开, 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二是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级次。将各地的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全部纳入省级以上经办机构统一管理, 结余基金统一投资运营, 以确保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保险基金及其发展状况资料分析 第2篇

从狭义上来讲,保险基金是指由保险机构集中起来的后备基金,由保险机构根据大数法则,经过科学的测算,订出各种不同的保险费率。

一、保险基金可投资渠道: 1.存款。是银行最重要的信贷资金来源。

2.债券

3.股票

4.抵押贷款

5.寿险报单贷款。寿险报单具有现金价值。保险合同规定,保单持有人可以本人保单抵押向保险企业申请贷款,但需负担利息,这种贷款属保险投资性质。

6.不动产投资。不动产是指保险资金用于购买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此项目的变现性较差,故只能限制在一定的比例之内。

7.基础设施项目投资。

8.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和往来.(1)短期 拆借与融资业务。(2)委托资金运用。9.向为保险配套服务的企业投资。比如,为保险汽车提供修理服务的汽车修理厂;为保险事故赔偿服务的公证或查询公司等。

10.海外投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限于下列投资形式或者投资品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投资形式或者投资品种。

二、我国目前国内保险基金状况: 我们国家保险投资经过三个阶段,一个是1987年是没有投资的阶段,一个是87到95年是盲目投资阶段,包括房地产投资等等,带来一些呆帐、坏帐,一个到了95年的时候,逐步规范阶段。间接入市是整个保险资金的运用带来很多问题,很难解决,再加上投资的新险种出现,保险基金的压力更大了。有些把购买保险当成投资的方式是不是错了,我很赞成这个讲法。买了股票没有经验,放在家里不安全就购买保险,这不过分。

看看我们投资结构2001年的情况,最大的是银行存款53%,22%这部分是国债,再看02年的情况,银行存款52%,银行存款比重是最高的,再一个是国债。看03年的情况,银行是52.06%,国债是16.1%,企业债券3.16%。看看收益率的情况,2001年是4.3,2002年是3.14,证券投资基金据说是比当年全国平均水平要高一些,负21.3%,全国比这个亏损的更多一些。我们看看国外的情况,承保的净利润率加上净投资的利润率再加上其他收益,最后得到税前利润是12.2%,这是美国情况、日本情况,在这中间日本和德国又是不一样的,日本把一部分投资利润算在承保利润里了,德国是把有一部分投资费用计到投保费用里了,所以承保是亏损的,寿险公司更是如此,寿险公司有些是必然支付的。

保险公司决定盈利是两个因素,一个承保问题,一个是投资问题。为了竞争需要往往是降低价格,增加保费,增加资金运用来源,所以就亏损了。看看台湾地区的情况,业主报酬率的问题比较高,高的时候到了87.4%,所以保险这个行业应该是收益率比较高的。看看国外的情况,欧美主要保险公司的资产分布第一个是债券,占49%,第二是股票,26%,再就是债款了,再就是不动产4%,现金3%,其他4%,这是资金运营结构

三、我国保险基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保险资金运用结构有待完善,投资压力日益增大。

近年来,银行存款在保险资金运用中仍占有较大的比例,国债和同业拆借占比不大,证券投资基金、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及其他投资比例更低。这种投资结构不利于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结合,难以起到保险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和达到保险资产与负债相互匹配的要求。

(二)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保险投资缺乏相应人才,投资水平不高

(四)保险资金运用潜在风险不断积累

由于投资工具缺乏、投资期限较短,保险公司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不匹配以及预期资金运用收益率与保单预定利率不匹配现象十分严重,而各家保险公司目前办理的协议存款大部分是5年期,到期日集中度过高,存在再投资风险。现在允许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各行各业,情况千差万别,其间蕴涵着极大的风险。保险资金投资于股权等领域也有很大的风险。低利率环境将在中长期制约投资收益率,而海外投资又面临货币错配和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在投资渠道放开后,又面临经济减速的风险,长期性保险资金应对经济周期的难度增大。

(五)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难度加大

(六)保险业的市场化过程没有完成,资金运用透明度不足

四、我国保险基金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严谨高效的保险资金运用监管体系

(二)健全风险管控体系,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三)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范围,加大保险产品创新力度

(四)不断提高投资水平和员工素质

五、个人观点

我认为我国的保险基金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国家的保险法规的限制以及保险公司对于保险基金的投资品种过于单一,各大保险公司基本上选择相同的基本策略,导致我国的保险基金投资收益和分散风险能力比较差。

中国养老统筹基金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养老统筹基金;老龄化;人口抚养比重;隐形缺口;养老保险制度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7-0011-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7.005

中银专家依据现有的支付水平,通过对未来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进行贴现,预测2033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将达到68.2万亿元。同时,由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牵头撰写的一篇题名为《化解国家负债中长期风险》的研究报告见诸报端,报告中指出我国在老龄化浪潮的冲击下,未来养统筹基金缺口将会给我国财政造成极大的负担。这些报告和分析一经发表,便引起了人们对养老统筹基金缺口的极大关注。

1 关于我国养老统筹基金“缺口”的观点从何而来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缺口有资金缺口、食物缺口、材料缺口等,这里的缺口所表达的含义为供应无法满足需求。而具体到养老统筹基金的缺口问题上时,这里所指的缺口,主要是指基金的收入无法满足支出的需求,也即入不敷出的意思。但根据笔者就目前我国养老统筹基金问题,从主管部门获得的实际数据显示,我国养老金已经持续保持了多年的正增长,从现阶段的实际收支角度来讲,我国养老统筹基金的缺口并不存在。

但是,我们在理解养老统筹基金缺口问题时,不能仅仅关注眼前的现状,应当对未来长期发展的趋势做出合理的预计。根据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及报告显示,大多数学者赞成未来我国养老统筹基金的长期运行是存在隐患的观点。数据统计显示,我国过去十年虽然养老统筹基金的绝对数在不断快速增长,但超过九成以上的资金被存放进了银行账户,十年年均收益率仅为2%,然而过去十年的年化通胀率却为2.14%,要大于平均收益率。综合考虑而言,过去十年养老统筹基金所产生的收益,基本上已经被通货膨胀率所消耗殆尽,而且还有亏损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国养老统筹基金是存在缺

口的。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我国由于人口基数较大,每增加一个点的老龄人口比例,就会产生数千万的老年人口。根据国际上的通行惯例,超过30岁便进入了老龄化阶段,根据这个标准,我国大陆老龄人口已接近2亿,预计到十二五期末,这个数据将会接近2.5亿。老龄人口的增多将会直接导致领取养老金的人口增加,加之生活、医疗等条件的改善,人口生命的不断延长,老年人口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将会大大增加,这样便会使得养老统筹基金的缺口再一次放大。

2 如何积极有效地应对我国养老统筹基金的“缺口”

养老统筹基金是关系到数十亿人口的重大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有效确保养老统筹基金机制的顺利运转是一项艰巨而宏伟的系统工程。为了有效调节未来可能出现的缺口问题,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政府工作的重点应当着重放在以下五个措施上来:

2.1 大力推进养老统筹基金保值增值

养老统筹基金自身的保值与升值是有效缩小缺口的重要举措。由于中国特有的消费观念,彰显出养老金对中国民众的重要性,人们常常将养老金看成自己的老本、保命钱,因此,养老统筹基金在我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不应因为害怕而使得这部分资金被闲置,闲置的资金只会因为通货膨胀率的存在而变得越来越不值钱,我们应当应用理财的观点,将这部分资金运作起来,通过投资于一些收益高风险较低的项目,实现养老统筹基金自身的生钱和保值能力。

2.2 积极拓展养老统筹基金的资金来源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金制度,初建于20世纪90年代,该制度主要由企业年金、个人养老保险金及基本养老金三部分共同构成。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已经由原来的均衡关系发展成基本养老金独大的局面,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已经不复存在。且现有保险对作为补充养老金的后两者基金的替代率极低,这就使得我国养老统筹基金的资金来源受到了严重的制约。美国养老保险金的基本数据显示,全国20多万亿美元养老保险金有12.5%来源于政府、64%来源企业、23.5%来源于个人。而我国现有的2万多亿元养老保险金政府比例占到了将近九成,剩下的一成来源于企业,而个人所贡献的份额微乎其微。因而,为了有效应对我国养老保险金积累不足的问题,首先应当解决的是各个层面人员的参保问题。另外,应当积极拓宽养老金的获取渠道,大力推动补充养老保险金替代产品的改革,从而将我国养老统筹基金池做得更大更深。

2.3 逐步试点推行新的退休年龄制度

养老金的支出是从员工退休之后开始计算的,推迟员工退休年龄是有效缓解养老统筹基金缺口的有效举措。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管理体制规定男性职员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干部职员为55岁,而女性工人则50岁即可办理退休。但该退休年龄管理制度制定和推行时,我国人口的平均年龄仅为50岁,而如今,随着医疗等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均寿命已经超过了70岁,还是按照过去的退休年龄执行,势必会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同时,给我国养老统筹基金的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鉴于我国人口平均寿命提高的事实,适度延迟员工退休年龄不仅有利于增加我国劳动力人口的保有量,同时也会减缓养老统筹基金的支出速度。

人口既是我国的优势,同时也是我国各种问题产生的根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来源于人口红利。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阶段,我国人口红利消失的速度堪称世界之最。再次回到养老统筹基金缺口的观点上,逐步推迟我国劳动人口退休年龄,显然可以有效地对冲养老金支付不足的风险。根据原我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社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的测算,我国每延长退休年龄增加一岁,养老基金便可增长40亿元,支出便可减少160亿元,缺口便可减少200亿元。但退休年龄的延迟问题涉及因素较多,需要进行慎重考量,试点运行才能进行全国推广。

2.4 适当提升年轻人的工资收入

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势必会使经济发展的重担落在年轻人的肩上,截至2011年,我国年轻人的人均抚养比例为20%,未来随着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重,这一比例还会不断攀升,未来有可能到达30%、40%等。我国年轻人本来负担就很重,既要买房、结婚、抚养下一代,如果抚养老年人口数量还要增加,必然生活会变得更加艰难。若薪资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势必会缺乏支付各种养老基金的资金,这样养老基金必将会陷入恶性循环。

2.5 加强养老统筹基金的财政补贴力度

现行养老保险金的发放标准,是根据本人退休时全市的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与本人指数化平均缴纳工资之和的平均值为基数,实际缴纳年限每增加一年,发放便增加1%。因此,从该标准来讲,退休人员退休时所能领到的养老金数额会受到在岗职工的平均薪资水平的影响。

根据近期发布的薪酬报告显示,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远远低于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增长的速度,这使得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的比重不升反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当适当考虑如何对养老统筹基金进行补贴,以使收入比重降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得到补偿。

3 结语

养老统筹基金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对现行养老统筹基金制度进行完善,以便应对未来老龄化问题加剧对养老统筹基金带来的巨大的冲击是现阶段社会各界需要迫切重点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鲁全.基于中央地方关系的养老保险政策议程模式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3).

[2] 吴克良.养老保险基金与金融稳定的关联性思考[J].武汉金融,2011,(1).

[3] 胡玉琴,徐朝晖.改革前后城镇职工养老金水平的比较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0,(4).

作者简介:王卫华(1976-),女(满族),河北承德人,承德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统计分析。

新常态下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运行分析 第4篇

一、“新常态”下影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的特征变化

(一) 人口结构从年轻型人口转变为中老年型人口

我国目前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模式, 将“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结合, 现收现付制具有互助共济的特点, 基金积累制有保值增值压力。现行制度下, 统筹费率与个人费率比是5:2, 统筹占大头, 再加上因制度转型等原因, 个人账户未完全做实, 目前的养老制度实际上是现收现付制为主。简单来说, 就是在职的人养退休的人。在扩面空间有限的情况下, 人口结构的变化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的影响最为重要。建国以来, 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经历了从年轻型人口转变为中老年型人口的过程。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主要原因是生育水平的下降, 特别是1972年以来连续十几年的大幅度下降。预计到2020年, 南京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57.91万人, 占户籍人口的21%, 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高峰[1]。人口结构的变化将使养老保险基金的负担系数持续走高, 从而影响基金的收支平衡。

(二) 按最低缴费基数缴纳保费的比例有所增加

在费率一定的情况下, 基金的收入取决于缴费基数水平, 基金的支出取决于待遇水平, 有的地区实行了退休待遇的托底政策, 按最低缴费标准缴纳保费的人员待遇水平并不完全按照缴费水平测算, 支出总体大于收入, 如果占比过大, 将对基金平衡产生影响。2014年南京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缴费人数占比53%。一是灵活就业人员的比例在不断增加。随着经济转型发展, 创业就业的形式也多元化发展, 灵活就业人员的比例在不断增加,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无法确定其工资总额, 这部分人员绝大多数采用最低缴费基数;二是缴费基数不实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有的企业在申报缴费基数时少报工资总额, 有的企业与员工达成私下协议以发放现金代替参保缴费。一方面企业的守法意识和职工的维权意识还有待加强,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社保费率较高, 企业普遍感觉负担偏重, 就在缴费基数上做文章;三是最低缴费基数高于最低工资水平。缴费基数上下限按照统计局每年公布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300%执行, 考虑私营企业的比例最低缴费基数适当下浮。南京市2014年最低缴费基数与最低工资的差距为770元/月, 比2013年扩大了50元/月, 实际工资水平低于最低缴费基数水平的人员相应增加。

(三) 民生政策不断出台形成基金的刚性支出

从2005年起, 国家连续十一年大幅提高职工养老保险待遇, 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逐步缩小企业与机关事业退休人员待遇差距, 为社会稳定、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但是连续的调整政策也带来了基本养老金“倒挂”等矛盾。由于调待政策是刚性支出, 在这一政策已逐渐形成巨大惯性的情况下, 基金支付的压力越来越大。

二、“新常态”下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面临的挑战

(一) 参保人数增长缓慢, 社会保险扩面空间收窄

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 政策性因素带来的参保人数增长效应逐步释放完毕。企业和个人参保意识不断增强和执法力度不断加大, 应保未保的现象逐步减少, 新增的参保人数出现下降的趋势。南京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11年、2012年新增参保人数都在25万人以上, 从2013年开始增幅趋缓, 2014年仅新增8.67万人, 增幅仅3%。南京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享有其他养老保障待遇的覆盖率已达98%以上, 职工养老保险的扩面空间不断收窄。

(二) 负担系数呈现上升趋势, 基金未来支出压力加大

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 我国近年来60岁以上人口增速加快, 老龄化进程加速。2013年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亿人, 占总人口的14.9%, 全国老年人口抚养比不断下降,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内负担系数也呈现上升趋势。南京市与全国的情况一样,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退休人数每年递增4-5万人, 2014年末退休人数达75.67万人, 同期的参保缴费人数为271.03万人, 负担系数为0.28, 虽然低于全国水平, 但2014年新增退休人数占新增缴费人数的比例已达49.54%, 未来基金的负担将不断增加。

(三) 支出增幅高于收入增幅, 基金平衡的风险不断增加

从收入来看, 影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参保人数、缴费基数水平和费率。随着扩面空间的收窄, 新增参保人数的工作难度不断加大, 2015年南京市的预计增长率仅达2%, 缴费基数水平与社会平均工资挂钩年增长8-10%, 在我国社保费率水平偏高的社会呼声下, 国家已下调了失业保险、生育保险费率, 养老保险的费率虽未下调, 但也不会提高。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 2014年南京市职工养老保险的基金收入增幅11.8%。从支出来看, 影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享受待遇的人数和养老金的待遇水平。随着参保人群的相对稳定, 每年新增享受待遇人数也相对稳定, 南京市2014年退休人数增幅约6%。随着职工养老金待遇水平的十一连调, 基金的支出增幅也相应增加, 虽然2014年起调待政策调整更注重公平性, 适当控制了基金支出的增幅, 但2014年南京市调待因素基金支出增长仍超10%。综合两项支出因素, 2014年南京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支出增幅14.1%, 收支相差2.3个百分点。支出增幅高于收入增幅的趋势从2012年开始,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

三、保障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平稳运行的建议

(一) 增强基金的内生动力

南京市2014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达329亿元, 而当年的利息收入为7.85亿元。按照规定, 社保基金目前只能转定期存款或购买国债, 资金本身的再生能力不强, 甚至没有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在扩面空间有限、降低企业负担的新形势下, 要建立健全基金保值增值制度及运作机制, 在确保基金支付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保值增值。社保基金是百姓的“养老钱”和“保命钱”, 资金安全是第一位的, 基金的运作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团队, 宜由国家统一运作, 广东省委托社保基金理事会进行养老金投资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二) 落实多渠道筹资机制

为保障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多渠道筹资机制。一些省市从国有资产收益、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渠道按规定比例提取用于充实社会保障资金, 建立以养老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险风险准备金制度。养老保险基金是社会的“稳定器”, 一旦出险不但对当期财政形成巨大压力, 而且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社会保险风险准备金应制度化, 与养老保险的备付水平挂钩。基金备付水平在3个月以下的地区, 应该通过多种渠道筹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收入。

(三) 合理统筹完善顶层设计

目前在制度层面上, 通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三个险种实现了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并出台了制度间的转移衔接办法。下一步的重点应转向制度间的平衡, 解决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的问题。在参保的条件和待遇的享受上体现制度的一致性和层次性。尤其要考虑在三个基本险种之外的供养人员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关系、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关系、城乡低保标准与基本养老保险的关系。养老金的待遇调整要进一步明确目标, 建立正常调整机制, 兼顾各险种之间的关系与平衡, 在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持续平稳运行。

(四) 强化社会保险费征收的法制保障

社会保险费一旦拖欠不但对基金造成影响, 而且直接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社会保险费的征收主要依据是《社会保险法》和《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 对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处理还主要依靠行政手段, 部分企业老板的社会保险意识淡薄, 法治观念淡化, 行政手段难有作为, 出现了恶意欠费的现象, 甚至引发了群体事件。社会保险费征收一方面应加强部门地税、公安、法院、银行、劳动监察、经办机构等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机制, 另一方面在法制层面上应加大对拖欠社会保险费的惩戒, 恶意欠费应该尽早进入《刑法》, 以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保障基金的安全运行。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也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本文拟从分析影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的特征变化入手, 研究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面临的挑战, 提出对策建议, 以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险基金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和“安全网”的作用。

关键词:新常态,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特征,建议

参考文献

[1]倪方钰.南京城市人口老龄化社会现状调查[J].中国商界, 2010, (4) .

[2]何文炯, 洪蕾, 陈新彦.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 2012, (3) .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分析 第5篇

【摘 要】医疗保险基金流失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个人账户、统筹基金以及其管理者、执行者、使用者等多维立体角度对医疗保险基金的流失情况进行分析,在分析流失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医疗保险基金流失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以实现医疗保险基金使用的安全与合法。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流失因素;分析;对策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3-0038-01

医疗保险基金被老百姓称为“救命钱”,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与完整,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家庭幸福,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如何管理好、使用好医疗保险基金,不仅是管理者的责任,同时也是执行者和使用者的义务,因此,加强对医、管、患的监督和管理,对于减少医疗保险基金的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人账户流失的因素分析

(一)对于个人账户的管理很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不重视,往往被看做是参保者自己腰包的钱,不用早晚都要退给参保者。因此报销时无原则的放宽政策,不能报销的也进个人账户报销,这种做法存在很多误区。如果个人帐户“碗”里没粥了,参保者自然就会打起统筹基金“锅”里的歪主意,个人帐户是医疗基金安全的第一道屏障,一旦失去就会出现唇亡齿寒的结果,统筹基金就会面临流失的危险。

(二)部分医保定点药店,为了吸引参保者,为了增加创收,购置了许多与医药无关的生活、保健用品,参保者需要而且卡上有钱,药店主动迎合,在这种供需双方“双赢”的情况下,个人账户的资金便很快的被解决了。

二、统筹基金流失的因素分析

目前,统筹基金流失主要是由医、管、患三方面引起的。医院管理制度不严密、执行政策不严格;参保病人钻政策的空子,骗取医保基金;医保经办机构监管不完善、不到位等,是造成统筹基金流失的直接原因。

(一)医疗机构易出现的问题

1、乱检查、乱开药

相当一部分定点医院医生受利益驱动,违反职业道德,违背科学检查原则,没有从患者的身体状况出发,不管你患的什么病,也不论病情的轻重,医院“非常负责”地对你实行全面的、彻底的检查,小到查便、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全套、大到动用心电图、脑电图、胃镜、B超、CT、核磁共振等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来个“全套餐”,这样一来,医生看病“望、闻、问、切”的最起码的基本必经程序没有走,仅仅靠价格不菲的“科学检查”就可以给患者的病情下结论,接下来违背合理用药原则:一般低价普通药完全能医治的,偏开进口药、高价药;短周期小剂量能治好,偏开长周期大处方。这样乱检查、乱开药的结果是,医院增加了收入,医生得到了更多的“检查提成”、“药差回扣”,病人承受昂贵的费用,同时造成医保基金的严重流失。

2、乱收费、多收费

乱收费、多收费在现实中有很多生动的例子:一患者住院十天,其中吸氧时间竟然达到356个小时;一位退休的65多岁女同志,在医院做了个外科手术,费用清单上竟然出现了800元剖腹产手术费;82岁肺癌晚期患者,病入膏肓,B超报告没有显示脏器结石,住院医嘱也没有碎石治疗项目,费用清单上多了425元体外冲击波碎石费等;给患者开的是国产低价药,钱收的却是同品名的进口高价药;手术材料用的是国产的,费用收的却是进口的;住院住的是4人间,收费是按2人间收的;没用空调收了空调费等。

3、小病大养、过度诊疗

医院为了增加收入,医生为了多提成,经常会对一些通过门诊可以治愈的小病患者,采用吓唬病人,夸大病情,过度运用超出患者疾病本身诊疗所需求的手段和技术,不必做的检查要硬性检查,不必用的药物要强行使用,可用可不用的诊治项目一个都不少,或者诱导病人住院可以多报销等手段,采取“挂床住院”、“空床住院”等方式招揽“病号”。同时医生对于某些平时有点小毛病身体不爽的参保人员,提前设计好长期住院或分期住院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包括门坎费和搭车药在内的费用预算,不谋而合使医患双方达到了“双赢”。以上种种小病大养、过度诊疗等现象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出增加。

(二)参保病人易出现的问题

1、冒名就医

部分非参保人员通过不正当手段打通医院管理环节,以参保人员的身份看病住院,目前社会上经常存在“一人参保,全家享用”的现象。个别人甚至借用他人医保卡进行倒药卖药成为“职业药贩”,从中非法谋利。

2、伪造单据处方

部分患者为了套取医保基金或报销本应自费的药品以及诊疗项目,串通医生或者制假者为其伪造住院病历、发票、费用汇总清单、处方、检查报告等资料,个别患者为了抵扣统筹基金门坎费应由个人承担的部分,与医生串通伪造虚开药品费和治疗费,甚至出现了个别住院患者医疗费用全部可以进入统筹基金报销的奇怪现象。

三、防止医保基金流失的对策

(一)加强监管,堵塞漏洞

有效发挥医保监督稽查的作用,以实地稽查为主,网络核查、电话核实等方式为辅的稽查模式,经常性的加强医保稽查人员业务培训和思想学习,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素质高、纪律严”的稽查队伍。医保稽查人员要切实负起责任,到定点医院实地稽查,做到“三个一致”、“四个相符”。“三个一致”即:一是查看病人是否住院与查看药品数量是否准确一致,二是系统监控与病历、传输数据与实际是否一致,三是对疾病发生、病人年龄或诊断与用药是否一致。“四个相符”即:医保卡与人是否相符、病与药是否相符、药与量是否相符、量与价是否相符。严防串换药品、多收费、乱收费、重复收费、搭车药等违规行为发生。防止冒名就医、假住院、假病历、假发票等违规行为的发生。

(二)加强顶层设计,确保配套改革到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次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的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对于改革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改革已进入功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要勇于突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决定”是指导我国全面深入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同样也适用于医疗保险体制、医疗卫生体制和医药体制等三项体制改革,这三项制度的改革实际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必然牵涉到医疗卫生体制,医院实行医药分家,看病、卖药分业经营,参保者个人医疗费用高的问题才能够得到一定的解决,同时,药品流通存在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医院的功能就是看病,可以通过财政对医院进行补贴,将药品经营推向市场,医院只看病、开处方,由参保者选择药店购药。这三项改革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只有加强顶层设计、三改联动,方能实现“用比较低廉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要”的目标。

(三)用法治理念为医改保驾护航

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确保医改配套改革到位,加强制度建设,出重拳、用重典,加大违法者的“犯罪成本”,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切实做到使用医保基金合法、合规、安全。第二,要做到有法必依,有了完备的法律之后,我们还必须不折不扣地按照规定执行,使其成为医保领域名符其实的“家规”。第三,要做到执法必严,凡是造成医保基金流失的行为,都要严格按照法律条文“对号入座”,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决不能把法律规定当成“稻草人”。最后,要做到违法必究,凡是造成医保基金流失的违法行为,都要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严格追究,使其为违法行为付出高昂的代价。总之,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医保领域有违法念头的人不能、不想、不敢以身试法。

参考文献:

[1]刘娟.全民医疗保险进程中完善基金监管的路径选择[J].中国医疗保险.2010(6)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分析 第6篇

【关键词】保险业 财务风险 风险管理 对策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保险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从1980年我国恢复保险业务以后,我国的保险市场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如国有控股公司、股份制公司、外资保险公司等。虽然我国保险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但还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此外,保险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环境也经常发生改变,使保险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其中以财务风险影响最大。因此,如何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是我国保险业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保险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会计操作不规范

保险公司一般采取先收取保费后进行赔付的方式,有时会因两者间相距时间过长,造成分期进行会计核算时各种收益分配不均。就会计人员方面来说,保险公司的地方分公司的会计人员通常由总公司进行委派,但委派人员仍由分公司物色,分公司决定会计人员的各项福利待遇,造成了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大幅度的削弱。同时,保险公司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预期能力,致使会计人员在操作上的主观性变强,公司有可能因此获取虚假的财务信息。另外,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应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但由于会计人员素质不一,在财务处理上会较为随意,经常造成判断失误。这些情况都会降低财务信息的质量,最终对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保险资金运用不合理

我国保险业当前的资金风险主要在于保险资金存在运用和划拨不合理的问题,使保险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和增值。体现在:第一,我国保险业存在投资工具稀少、投资品种单一、投资期限短的问题,造成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失调;第二,保险公司在核保核赔制度上的执行不够严格,经常进行通融赔付和逆向承保;第三,保险资金多用于银行存款或证券买卖,运用渠道窄且运用方式单一;第四,在资金的管理上保险公司一般进行集中管理,但分公司却经常多头开户,造成资金分散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资金周转,同时还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最终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经济业务[1]。

(三)准备金提存不足

保险人购买保险时,通常需先进行保费支付,如果在保险合同生效期间被保险人或财物发生事故或损失,保险公司才根据保险合同支付保险金。因此,保险公司收取保险人缴纳的保费后,为保证事故突然发生时有足够的赔付资金,通常会进行一定的准备金提存。然而在保险公司内却经常存在保险准备金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造成客户退保的情况发生,保险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也无从得知。

(四)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

保险公司在对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时,需要财务部门的财务报告,包含了公司的盈利和亏损状况,以供监管部门和公司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并做相应的决策。然而部分保险公司为伪造经营业绩或逃避处罚,通常会对财务报告做一些掩饰,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财务稳定。同时,虽然保险公司大多建立了监管制度,但由于信息流通不足,造成财务风险的监管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产生了很多管理方面的漏洞。

(五)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保险体系还不健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仍存在明显的差距,比如在保险活动方面缺乏全面的基本原则,保险公司的新业务不够规范、并且缺少相关的立法等。而我国目前的《保险法》的内容和使用范围都已经严重滞后,逐渐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整个保险体系都存在法律上的缺陷和空白, 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严重阻碍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三、改进保险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

(一)规范会计核算工作

财务风险管理的参考依据主要来源于会计核算,其主要工作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管。保险公司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必须规范会计核算工作,对财务人员加强培训,增强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帮助财务人员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数据统计和管理,杜绝虚报和隐瞒的现象。同时,财务部门要严格控制企业的负债率,做到现金流和负债率的平衡。

(二)加强资金运行管理

由于中国目前的保险业存在资金运用不合理的现象,保险公司必须加强资金运行管理和风险控制。保险公司可以设立专门的资金投资决策部门,由专业的投资人员组成,决定保险公司的资产分配和投资项目,并明确相关人员的岗位权限,在资金的运行中要注意将操作和管理分开,从而降低投资的风险,保障资金安全。同时,推行资金托管制度,明确托管双方的法律关系,在资金运作上进行相互协作,极大地加强了保险公司的资金风险管理[2]。

(三)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加强财务管理的制度建设,能够帮助在保险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合理和有效规避和防范风险。因此,保险公司应在《会计法》等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符合公司发展的会计制度及会计工作流程,并在工作中不断进行完善。同时,建立分级服务机构并加强管理,让总、分公司的财务主管部门同时对分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管理,在分公司遇到问题时要做到及时与总公司财务部门进行沟通,确保问题的及时解决和风险的有效规避,从而提高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

(四)强化内部控制

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指风险管理中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能够有效降低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强化财务管理。保险公司在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评估时,财务报告中必须如实反映公司经营中的收入和亏损状况,以便准确评估公司的偿付能力,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保障财务状况稳定。因此,保险公司需加强内部审计,规范会计核算工作,采用费用报销实名登记制度,确保经营数据的真实和可靠;组织专家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为风险管理给出合理建议,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同时,改善和创新公司的管理模式,对不符合或不适应工作岗位的人员进行适当的调整,保障保险公司的稳健运营。

(五)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完善,保险公司可以推广计算机的使用范围,强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大力开发财务预算管理系统,取代人工管理进行全面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力成本[3]。设定数据自动分析模式,定期对公司各部门及各分公司的项目预算进行分析,对预算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处理,有效防范风险发生。同时,加强对业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收付费管理系统和预算管理系统的整合,简化工作流程的同时能够使预算管理渗入到每个工作环节,保障预算管理的执行。除此以外,还应加强费用报销和销售管理等系统的建设,自动报告反常的费用使用情况,以便对风险状况能够及时处理和调控。

四、结束语

保险业是我国金融行业的重要支柱之一,推动了我国金融市场和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要保障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对保险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使风险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加强保险公司的内部管理,加强资金的合理运用,规范会计核算,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和风险发生后的损失,保障保险公司的平稳运营,推动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玲玲.从财务管理看保险公司的内控风险[J].投资与合作,2013,5(8):88.

[2]侯富强,周志剑.保险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与防控[J].经济视野,2013,6(9):168.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分析 第7篇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现状

(一) 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 许多地方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创新制度模式, 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先期试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08年全国社会保险情况》显示, 截至2008年, 全国已经有464个县开展了由地方财政支持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参保农民达到1 168万人[1]。

目前, 从各地先期试点的情况来看, 在基金筹集方面, 均增加了地方财政补贴。财政对于农民的补贴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在发放的时候补贴, 如《北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实施细则》规定, 基础养老金是在参保人领取待遇时由政府补助的财政性资金;二是缴费的时候按照定额或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 如青岛城阳区、街道两级财政分别按照全区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3%的比例进行补贴, 记入统筹基金;三是在领取和发放的时候同时都给予补贴, 如山东威海, 政府财政对参保缴费期间和领取养老金期间的人员分别按所在市 (区) 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予以补贴。

(二) 存在的问题

一是该制度仅覆盖有条件的村庄, 许多农民不能或不愿参保, 进而使基金扩大的来源受阻。如山东青岛, 从2004年起, 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黄岛、崂山、城阳三区已实现农民全覆盖, 但五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主要在被征地农民, 普通农民的参保率较低。

二是集体补助缺失。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 会有一定的集体补助, 经济条件差的地区, 根本无任何集体补助。如苏南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集体补助所占比例较高, 可达到50%[2]。安徽霍山经济基础较差, 基本无任何集体补助。

三是地方财政补贴比例较小。尽管各地政府都加大了对基金的补贴力度, 但从基金筹集做法来看, 补贴的资金仍然较少, 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推脱政府责任的状况, 如有的地方新出台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规定, 将原来基础养老金所需资金由市、区 (县) 财政共同筹集改为由区 (县) 财政负担。

在先期试点的基础上, 2009年6月24日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 2009年在全国10%的县 (市、区) 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该次试点与先期试点的最大不同在于, 中央财政将出资补贴农民养老, 这也是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试点。为更好地推动这一试点工作的展开, 有必要对制约基金筹集的因素进行分析。

二、制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的因素

(一) 农民收入水平低, 缴费能力弱

农民个人缴费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重要来源之一。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2008年全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 761元。但是, 和城市居民的收入相比, 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缓慢, 尤其是广大中西部地区。目前, 虽然许多收入不高的农民也有加入养老保险的迫切愿望, 但按照相关人士透漏的数字———“农村养老保险最低标准不会低于1 800元/年”[3], 这个数据看似很小, 但分配到农民手里后, 累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这一定程度上会给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造成障碍。

(二) 集体经济薄弱, 基层制度缺乏硬约束

从先期试点的基金筹集现状来看, 目前许多地区集体补助很少, 究其原因, 最重要的是集体经济薄弱。大量的农村集体在林改等一系列改革后, 集体经济组织本身已无经营实体, 村集体几乎没有了收入来源, 拿出钱来补贴本村农民将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此外, 基层制度对集体补助缺乏硬约束, 也使得集体补助难以实现。如山东威海施行的《新农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规定, 鼓励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对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员给予补助。该规定没有对集体补助的数额以及不予以集体补助的惩罚做出明确规定, 这为当地乡村集体逃避集体补助留下了制度空缺,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

(三) 广大中西部地区, 地方财政紧缺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主要新在同以往农保制度相比, 在基金筹集上加大了政府财政的补贴力度。中央财政支持是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一环, 但不是全部, 在中央财政支持的同时, 地方财政还要有相应的配套资金。这对经济发达地区而言, 问题不大。但在我国地区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现实境况下,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并不宽裕, 涉及上亿农民的财政补贴, 虽然比例可能小些, 但也会让地方财政“捉襟见肘”。

(四) 基金监督不力, 农民社会养老信任度低

基金安全与否, 直接关系到农民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信任度。当前, 许多地区农保基金监督不力, 基金损失时有发生, 国内也曾发生过多起农民养老金被挪用甚至是贪污的事件, 致使农民养老资金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些都将降低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进而制约农保基金的筹集。

三、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的对策

(一) 增加农民收入, 合理确定缴费标准

增加农民收入, 尤其是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 对提高缴费能力、推进基金的筹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主要有:构建优质高效农业体系, 加快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构建农业生产节本体系, 减少农民非消费性支出;构建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 加速农民转移;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进行土地制度创新;建立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等。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 要合理确定个人缴费标准。在目前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下, 不能实行统一的标准, 各地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合理确定缴费标准。

(二) 壮大集体经济, 建立集体补助硬性约束机制

为确保集体补助这一重要资金来源, 必须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当前,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大背景下, 必须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 实现农村集体经济总量增长、效益提高、实力增强, 逐步形成多元化、特色化的良好发展格局。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同时, 各地应根据实际状况, 在新出台的相应政策中明确规定集体补助的数额和不予补助的惩罚, 建立集体补助的硬性约束机制。如《青岛市城阳区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 (试行) 》规定, 村集体为本村参保人员缴纳养老保险集体补助费, 村集体补助费标准由各村根据经济承受能力, 履行一定民主程序后, 按照不低于当年缴费基数6%的比例确定。

(三) 合理厘定各级财政职责, 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大头”是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同承担, 这部分被视为农民的基础养老金。按照目前人社部提交的方案, 基础养老金底线为55元, 按照东、中、西部的区分, 中央财政分别提供20%、60%、80%的补贴, 地方政府最少要出余下比例的资金, 但上不封顶, 根据地方财力而定[4]。鉴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紧缺的现状, 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应给予更多的支持。目前, 不少地方政府更倾向于把财政资金用于“铁公鸡”等固投项目, 对于民生方面的投资主动性仍然欠缺。这就需要研究一套中央财政对地方资金使用和拨付的制约机制, 并及时督促地方政府落实

(四) 加强基金监管, 提高农民社会养老信任度

要想使农民真正积极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消除对这一制度的顾虑, 就必须加强基金监管, 确保基金的安全。为此, 农保经办机构要建立基金内审稽核制度;各级社会保险基金监督部门和行政部门要将农保基金纳入日常监管业务范围, 切实履行监督职责, 对基金的使用、投资运营等进行定期检查, 对事关基金安全的事项及时进行处置;同时还要加强财政、监察、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要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措施, 坚决回收违规基金, 妥善解决被重组、撤销、破产的金融机构农保基金的债权清偿问题。

参考文献

[1]腾讯网.中央财政首为农民养老埋单[EB/OL].http://finance.qq.com/a/20090625/004483.htm.

[2]吕军.新型农保试点扫描[J].四川劳动保障, 2006, (5) .

[3]每日经济新闻.农民养老保险试点村集体补贴成难题[EB/OL].http://finance.ifeng.com/topic/news/yanglaogaige/money/insuran ce/hydt/20090626/845040.shtml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分析 第8篇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

由于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长期以来,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只以城镇居民为核心, 而忽视了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有9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 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逐渐弱化, 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成为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国家和谐稳定的重大隐患。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 他实际上是个人与资本存量之间, 资本存量、物品与劳务产出及收入分配之间的过滤器[1]。制度是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源泉, 设计一个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体现现代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公平的契机。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农村经济体改革进程中的一项新生事物, 他的建立推动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诞生, 在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过程中, 各县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县农村养老保险处统筹规划、相互合作, 认真完成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收集、整理、建档、保管和利用等工作, 让投保农民真正感受到国家的惠民政策, 体会到社会保障的分配是以公平正义为基础的, 并通过对社会不公正的矫正, 使社会达到公平正义的程度。从公平正义的伦理角度来讲, 开展符合现代文明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 对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实施, 体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具有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二、透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面临的困境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直接影响到农村的和谐稳定、人民的安居乐业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实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 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起点的不公正、制度保障的缺失以及资金供给不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使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困境。

1. 起点不公正致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缺乏应有的规范性。

建国以来, 由于受当时国情的影响, 我国形成了农村支持城市工业化的制度安排, 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率先建立, 同时, 与之相配套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也逐步得到完善, 形成了相对规范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制度演化的路径锁定是指一个具有正反馈的体系, 一旦在外部性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 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 而很难被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制度体系所取代[2]。由于受二元经济结构制度锁定效应的影响,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起步较晚,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也明显滞后于城镇, 再加上县区行政管理机关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致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缺乏应有的规范性, 损害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引发人们的不公正感与阶层之间的对立, 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2. 资金供给不足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瓶颈。

资金难题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瓶颈问题, 虽然每年中央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支出的数额不断增加, 但与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工作需要相比还远远不够, 再加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费用需要由县级财政部门支付, 从而造成一些欠发达县区的社保机构出现资金供给不足。由于缺少相应的保障资金, 导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不论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都无法与现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信息化发展需要相适应, 进而影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有效落实。

3. 制度的缺失导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这一原始记录失真。

随着农村参保人数的逐渐增多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覆盖, 迫切需要建立健全适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 从而一定程度上减除农民的后顾之忧。目前,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安排本身的缺失使农保档案管理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依据。因缺乏具有权威效力的法律规范, 各县区政府往往自定红头文件行事, 即使一些县区制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 也没有真正在实践中落实, 致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政策环境较差。主要表现在:一是经办人上缴的保费金额与档案记录金额不一致, 甚至有的保费专用收据的收款金额与上缴保费金额、档案记录金额均不相符;二是档案中有参保人的保费记录, 而经办人未向参保人出具保费专用收据;三是参保人交纳了保费, 而档案上没有记录[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的缺失或制度的失效效应导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内容不能真实地反映整个过程, 导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内容失真, 影响了农民投保的信心, 也损害了政府的诚信。

三、以公平正义为视角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

公平正义是人们数千年来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同样包含着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向往, 在建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然而,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还面临着诸多困境, 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从公平正义视角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路径。

1. 提高认识, 注重公平正义思想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融合。

由于受传统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制度锁定效应的影响, 导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没有有效落实, 同时也致使有些单位领导干部和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造成管理不善, 失职行为也时常发生。认识是行动的先导, 提高思想认识是搞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根本前提, 要通过各种路径提高各级领导和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 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满足广大农民参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需求。正义的社会不可能是完全公平的社会, 但我国政府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实现农村安定团结, 农民安居乐业的今天, 必须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复杂, 为确保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真实性、完整性和规范性, 必须在档案管理中融合公平正义思想, 以公平正义思想为基础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

2.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在具体实践中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理念。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涉及参保农民信息从收集、分类、整理、归档、装订成册, 到档案内容进行补充更正、保管、鉴定、利用的全过程, 这就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和高素质的档案人才管理队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最大的瓶颈是资金问题, 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推动档案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 同时要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 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提高必要的资金保障。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努力尽到自己的责任, 使欠发达县区也能够享受到国家的惠民政策, 体现积弱扶贫的社会公平原则。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是社会公平正义理念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3. 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 从刚性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公平与正义总是表现为人们参与某类社会事务的权利、起点、过程与结果等诸方面的相对平等[4]。当前我国还缺乏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法律、法规, 各地区只是在参照《档案法》的基础上稍加修改而形成的条例、办法等, 缺乏权威性和稳定性, 导致本来就心存疑虑的农民更加怀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上的缺失以及制度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农民的社会不公正感, 所以必须构建完善的、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 从刚性制度上最大程度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和谐稳定, 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面临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困境, 一定要探索新的工作机制, 充分体现政府的责任、能力和诚信, 维护国家和谐稳定,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并阻碍了其制度的实施这一困境, 提出坚持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导向, 充分考虑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 构建公平正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体系。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 1994.

[2]盛昭瀚, 蒋德鹏.演化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2.

[3]施颖.对我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认识[J].黑龙江档案, 2009 (4) .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分析 第9篇

国际上通常把国家或者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定为:年龄抵达60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比例达到10%, 或着年龄抵达65岁以上人口总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达到7%, 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满足以上两个因素其中之一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2010年, 农一师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约10%, 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5%, 占比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低生育率与死亡率的下降引起了老年抚养比的上升, 已成为难以逆转的趋势。所以农一师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

农一师养老保险在其发展过程中在政府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 应对未来的养老金支出, 政府财政面临沉重的压力。

1 农一师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与支出流程图

图1中“老人”是指1995年12月之前已退休者, 不存在个人账户基金, 缴费年限全部为视同缴费年限。“新人”是指1995年12月之后参加工作者, 个人缴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基金, 为实际缴费年限。“中人”是界于“老人”和“新人”之间的人群, 既有视同缴费年限又有实际缴费年限。

“老人”、“新人”、“中人”养老金主要来源是个人账户基金、社会统筹基金、政府财政补贴金。在农一师统筹区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 没有政府财政补助金是不能保证养老基金收支平衡。

2 农一师基本养老基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养老个人账户“空账”运行

养老个人账户是由企业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共同缴纳, 是国家强制实施的, 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每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所设立的账户, 终身只有一个账户。个人账户中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的记录, 是领取养老金的依据。个人账户里的费用数额越多, 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额度越高。截至2011年底, 农一师个人账户记账额约5亿元。

所谓个人账户“空账”, 即养老基金个人账户空置, 是国家对个人的一种欠债, 当前未退休的职工所缴纳的个人账户资金, 被挪用支付给了已经退休领取待遇的退休人员。个人账户出现了“老人”无账户, “中人”和“新人”个人账户基金被已经退休人员占用。出现个人账户“空账”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转制成本、制度设计缺陷、人口老龄化等原因造成的。基本养老保险由现收现付模式向部分积累模式的转变, 并逐步向完全积累制过渡, “空账”最终只能使养老保险制度停留在表面, 无法发挥其根本性作用。个人账户“空账”对离退休人员的养老基金支付时, 缺口将会更大。做实个人账户的方法有降低个人账户划转基金的比例、个人账户基金分账征收独立运营、调整政府补助基金等方法。

2.2 人口老龄化加大

人口老年抚养系数是人口老年人口数和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0年人口普查农一师人口总抚养比为28.99%, 其中少儿 (0~14岁) 抚养比为18.67%, 老年 (65岁以上) 抚养比10.32%。相对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2010年人均月收入4202元, 大约四个劳动力就要抚养一个老年人。而经济欠发达农一师地区2010年人均月收入2548元, 从老年抚养比来看大约十个劳动力就要抚养三个 (老年、少儿) , 对农一师养老支付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2.3 缴费基数过低

缴费基数是申报个人因任职或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等收入的总和。然而申报个人并没有按实际收入上报养老缴费基数, 造成大规模的漏缴问题。在农一师实际劳动收入与养老缴费基数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有的实际劳动收入要远大于养老缴费基数的申报额。导致养老缴费总基数的减少, 并且为完成兵团下达的养老征缴任务, 政府提高单位缴费比例, 加大了企业的负担, 不利于企业持续发展, 企业之间也有失公平。

造成缴费基数过低的原因有:第一, 企业的缴费基数是由农一师社会保险管理中心稽核部门核定, 从企业的利益出发少报、瞒报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而社会保险管理中心稽核部门只能对企业统计表进行监控, 对企业统计表的收入无法监控。对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或公转民营改制企业来说少报、瞒报会更多, 因此更难准确核定。第二, 企业为了少缴纳社会保险费以各种理由发放不统计在“缴费基数”内的实物收入, 使缴费基数低于实际工资收入总额。

2.4 事业和机关养老支出大

中国养老体系财务问题还有一个“中国特色”的原因。那就是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离退休人员收入偏高的现实。农一师企业职工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仅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金待遇的1/2至1/3。

在农一师养老金总支出中, 企业部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103508万元, 占89.05%, 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为12728万元, 占10.95%。2011年, 农一师机关单位的参保退休人数占所有参保离退休人员总数量的7.74%。7.74%人数占比与10.95%的养老金支出占比, 反映出农一师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离退休人员收入更高。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养老金多轨制”的退休制度: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城镇企业职工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大致思路是: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 将有行政职能的纳入公务员的劳动保障体系;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 参照企业职工保障制度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

2.5 退休待遇持续增加

截止到2011年农一师月人均退休费1851元, 较上年月人均退休费1497元增加259元, 2006~2010年农一师养老金退休费用平均每年比上年增长16.73%, 增长幅度较大, 增加养老保险基金压力。

其原因:企业退休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养老金计发办法不同, 导致养老待遇水平相差很大。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水平一是为了缩小与事业单位的退休待遇差距;二是为了弥补物价上涨对企业退休人员生活的影响, 因此兵团普遍调整了企业退休人员工资, 按照企业退休人员工龄的年限给予一定比例的待遇提高。

2.6 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增长缓慢

养老保险覆盖率是指实际参加养老计划的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截止到2011年末, 农一师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为55.6%, 由此可见农一师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并不高。扩大养老保险覆盖率将会增加资金来源, 也有利于解决人口老龄化时期资金紧张问题。

养老保险覆盖率低的原因:第一, 灵活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的养老保险政策执行难度大。灵活就业者按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20%缴费, 其中的8%记入个人养老账户, 12%计入社会统筹部分, 灵活就业者认为自己缴费进入社会统筹, 相对于把自己交的钱给别人花, 难以理解。特别是年轻参保人员, 他们感觉自己养老还早, 并不愿意缴纳养老保险金;第二, 企业破产下岗失业也是养老保险覆盖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原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破产导致中断缴费养老保险关系, 由于经济条件等各方面的限制因素没有继续缴纳社会养老保险。

3 改善农一师城镇养老金收支状况的对策建议

农一师当前的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比较平稳, 但是按照现行的养老保险收支政策, 养老保险基金在未来支付压力将会很大。原因:1.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没有考虑转制成本, 2.收入与支出制度模式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结合农一师地区的实际情况, 提出解决养老基金支付压力的建议, 为养老保险制度平稳、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1 做实个人账户

做实个人账户采用多方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 由于“空账”数额不小, 用一种单一方法难以解决。做实个人账户主要包括国内与国外以下五个方面: (1) 按时、足额征缴养老保险基金, 避免“空账”规模的扩大。 (2) 用部分国有资产变现收入、政府税收、特种国债融资等方式来偿还。 (3) 调整农一师财政预算, 安排一部分财政支出用于填补个人账户“空账”, 并且为永久性, 专门用于偿还历史债务;同时争取兵团对农一师养老金基金的资金支持, 填补个人账户“空账”。 (4) 借鉴智利模式, 对“老人”、“中人”发行一部分“认可债券”和社会保障特种债券等。养老保险历史欠账是政府来清偿。 (5) 加快制度转变的速度, 只靠“统账”制度是不能解决“空账”, 政府应承担转制成本。政府应向“老人”和“中人”支付全部或者部分养老保险基金, 实现养老保险制度从现行的现收现付制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制度的转变。

3.2 加强社会保险基数稽核工作力度, 努力提高征缴率

农一师社会保险基数的稽核要多方面、多个部门联合行动, 密切配合。要社会保险稽核部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部门、审计部门、工商部门等较好地结合起来, 进一步核实农一师下属团场企业和私营企业单位缴费人数及缴费基数, 防止瞒报、漏报、漏缴的现象发生。确保缴费人数和缴费基数真实准确。为农一师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稳定来源创造条件。

对团场企业采取农一师、团场、连队三级审核制度, 对参保职工进行社会保险知识的宣传, 让职工了解缴费基数对未来退休工资的影响。首先连队计算缴费基数, 由参保职工签字确认, 到团场审核, 最后上报农一师相关部门。

对私营企业由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部门加强执法力度, 对欠费企业进行了重点监控,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清缴。基金征缴和行政执法力度, 对欠费企业进行了重点监控, 无故或者有意拖欠社会保险费的私营企业要严格按照社会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加收滞纳金, 处罚企业法人代表, 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 降低银行信誉度。

3.3 加强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管理, 严防虚报冒领

在养老金拨付中冒领养老金的现在最为严重, 挤占挪用多拨养老金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破坏了国家政策, 损害了广大参保职工的利益, 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农一师现行的养老认证方式主要还是纸质的资格认证表的方式, 这个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制止了冒领养老金的现象, 但是伤了离退休人员的感情, 离退休人员反感情绪很大。随着社会文明、科技的进步, 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 对养老认证可采取以下措施:1.对冒领、挪用养老金人员情节严重的进行法律的制裁。2.依靠现在网络科技的发展对公安户籍部门、丧葬管理部门、社保经办机构部门、社区服务部门统一建立数据库, 对离退休人员状态进行采集、查询。3.加强对离退休人员家属对养老保险金冒领危害、惩罚的措施等进行宣传教育。对冒领养老金的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整治, 增强农一师冒领养老金的抵御能力。

3.4 加强养老保险政策宣传, 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随着农一师经济建设结构的调整从事个体及灵活就业的人员越来越多, 给社会保险扩面增加了难度。加强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 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是有利缓解人口老龄化资金紧张问题。农一师企业的参保率已达到99%,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标准实行“双轨制”, 养老保险收缴标准在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其他缴费人员的缴费标准也不统一。以上原因不利于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和不同经济类型的参保人员心理平衡, 更不利于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首先要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 使其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相同, 提高自由职业者参保的积极性, 再次做好宣传工作, 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宣传方式, 对各项社会保障现行的改革政策进行有针对性地宣传, 增强全民自我保障意识。实现由“要我参保”到“我要参保”的观念转变,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3.5 适当延迟退休年龄, 调整退休待遇政策

延迟退休年龄, 1.缴费年限增加, 养老金收入增加, 2.领取退休费时间减少, 养老金支出减少。养老保险金结余的敏感性最大的是退休年龄。我国现行养老退休政策是最低缴费年限为15年, 且退休年龄男60岁, 女干部55岁, 女职工50岁, 特殊工种男50岁, 女45岁即可享受退休待遇。2010年农一师人口平均寿命72.84岁, 比2000年平均寿命提高5.12岁, 可以预见农一师城镇人口的平均寿命随着生活环境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变会逐步提高。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养老金支付压力, 国外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提高退休年龄, 退休年龄由60岁提高到65岁或者67岁。我国现行的退休政策已经不符合未来人口发展的年龄结构, 适当延迟退休年龄。

延长退休年龄要缓慢进行, 避免引起社会震动。具体的实施方案:把最低缴费年限15年分步缓慢延时到20-25年。退休年龄延长到男65岁, 女60岁, 每3年延长1岁退休, 延迟5岁退休, 分15年逐步缓慢完成。对于提前未到法定年龄退休的退休人员, 制定每提前退休1年减发一定比例的退休金, 最终领取退休金不能低于养老金最低保证数的规定。通过延长退休年龄可以减轻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与支出的压力, 减轻政府的负担, 缓解老龄化社会对社会经济的压力。

3.6 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 拓宽职工参加养老保障渠道, 形成养老保障体系多元化。农一师现行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实行统账结合, 即社会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个人账户基金为完全积累模式, 统筹基金为现收现付制模式。结合农一师的实际情况补充养老保险主要包括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制养老保险, 其中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 建立个人缴费和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支付终身。由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领取待遇的水平比较低, 政府应在财政补助上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 职工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可以根据个人账户、缴费年限等条件进行相互衔接。企业年金制养老保险一般由企业自愿决定是否建立, 自主选择管理和运营模式。政府对企业年金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立法、税收政策和监管3个方面。而企业年金则大多采用积累制, 实行个人保障。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力改变了参保人员的生活水平, 缓解政府对养老金支付的压力, 有力地消除了社会矛盾。

参考文献

[1]孙祁祥.保险、社会保障与经济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2-25

[2]孙祁祥.“空账”与转轨成本—中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效应分析[J].经济研究, 2001 (5) :20-27.

[3]王燕, 徐滇庆, 王直, 翟凡.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转轨成本、改革方式及其影响—可计算一般均衡分析[J].经济研究, 2001 (5) .

[4]刘子兰.中国养老社会保险个人账户管理模式研究[J].社会保障制度, 2003 (4) .

[5]董克用, 王燕.养老保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分析 第10篇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相对减少、年长人口数量相对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按照联合国的标准,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 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时[1], 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现象。根据全国人口第六次普查的数据, 2010年, 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达到了8.87%, 这一比例已经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表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7%的标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的影响, 尤其是对我国的养老保障事业产生了极大的挑战。因此,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妥善解决好老年人口养老保障问题, 对于促进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于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关系的研究比较深入, 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 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封进、何立新 (2012) 立足于老龄化、城市化、全球化的视角, 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与深入的研究, 指出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仍然具有一些独特的空间, 包括老年劳动参与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2];李敏、张成教授 (2010) 根据人口结构理论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了相应数理模型, 对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养老金支出水平进行了定量的测算和分析, 最终确定了合理的养老金支付水平, 通过比较得出我国现实的养老金支出水平仍然略低于合理值[3]。石耸霄 (2013) 从养老保险基金运营角度入手, 对人口老龄化大背景下如何防范养老保险基金运营风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建议[4];张松博士 (2009) 以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的关系作为切入点, 基于财政税收的视角, 着重研究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的主要障碍, 并提出破解之路[5]。以上研究只注重了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各方面的影响, 并没有意识到到动态的经济增长, 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对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作用, 因此, 基于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视角, 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协整分析方法, 定量研究我国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对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影响, 并结合养老保障的现实情况和模型分析结果对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障制度提出一些建设性建对策。

二、模型建立依据

影响养老保险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养老保险的供给水平和养老保险的需求条件。养老保险的供给条件是决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水平的因素。从本质上说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 具体分析,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和储蓄等。需求条件是决定社会保障经费支出水平的因素, 主要包括保障规模、给付水平和给付条件等。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不仅从养老保险的需求条件上, 而且也从供给水平上对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产生深刻的影响。首先, 从需求角度来说, 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 老年人口的规模越来越大, 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增加, 即保障规模扩大;而年轻人口的比重相对下降, 缴纳的养老保险基金也相对减少。老年人作为养老保险的主要对象, 必然使社会养老保险需求大大增加, 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增加。其次, 从供给角度来说,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导致劳动力资源短缺,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从而影响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税收提供者的减少与享用税收人数的增加, 加上人均寿命的延长与人口出生率下降, 势必对我国税收收入产生相应影响[6];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将会引起居民平均收入, 以及储蓄的减少, 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进而不利于养老保险支出水平的提高。因此, 对目前形势而言, 研究养老保险基金支出, 首先要考虑人口老龄化和动态的经济增长, 二者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影响愈来愈强, 其作用不可小觑。

三、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数据, 选取了1990年到2012年这23年的数据作为样本范围,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由于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相对减少、年长人口数量相对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因此本文选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 即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中老年部分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作为人口老龄化的指标, 用ODR表示;以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发展水平指标, 用GDP表示;由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仍然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重要的部分, 因而选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支出为被解释变量, 用FUND表示。为了减少误差, 利用GDP指数 (1990年=100) 对各年GDP数值进行平减变换, 全部转换为1990年不变价的实际GDP, 其次, 用居民消费水平指数 (1990年=100) 对历年的养老保险基金支出进行折算。由于养老保险基金支出、GDP与老年抚养比的指标口径不一致, 且为了避免数据处理中的误差问题, 尤其是异方差, 因此需要对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和GDP取对数, 从而构建了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四、计量模型及实证结果分析

1. 样本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本文运用ADF检验法对变量lnfund、lngdp和odr, 以及他们的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上表中可以得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变量lnfund、odr的水平项都是非平稳的, 经过一阶差分后均为平稳序列, 为一阶单整序列I (1) , 这说明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与老年人口抚养比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即长期的均衡关系;而变量lngdp显示为趋势平稳。

2. 样本数据的协整分析

基于以上平稳性检验, 对变量lnfund、odr进行协整检验, 以及对lngdp进行剔除时间趋势处理, 即对时间趋势项t做回归。

第一步, 协整回归, 用最小二乘法 (OLS) 估计的回归模型为:

第二步, 检验et的单整性, 对回归模型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 得出ADF检验值为-3.050732, 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3.004861, 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是平稳序列, 说明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与老年人口抚养比存在协整关系。

第三步, lngdp对时间趋势项t进行最小二乘回归, 回归模型如下:

回归模型显示, 时间趋势项t对lngdp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因此将其残差序列tlngdp作为一项解释变量, 做lnfund对老年人口抚养比odr和tlngdp的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3. 模型的回归分析

对变量lnfund、odr和tlngdp进行最小二乘回归, 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从以上结果分析, 该回归方程的可决系数较高, 回归系数显著。对于样本容量为23, 两个解释变量的模型,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查D.W.统计表可知, DL=1.168, Du=1.543, 由于模型估计结果中D.W.=0.208098<DL, 未通过D.W.检验, 所以可以判断原始模型存在正自相关。自相关的存在, 使模型中t统计量和F统计量的结论不可信, 需要采取补救措施。接下来采用科克伦—奥克特迭代法对回归方程进行自相关修正, 修正结果如下:

4. 结论分析

通过协整与回归模型分析发现, 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与老年人口抚养比、实际GDP, 在统计上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即老年人口抚养比、实际GDP的变动对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具有显著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经济的发展导致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逐年增加。

五、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计量实证分析与研究, 并结合我国养老保障的现实情况, 对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障制度提出一些建设性建对策:

第一, 大力发展经济, 为养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经济增长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 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这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养老保险需求, 养老模式呈现出低层次和不完整性。因此, 加快经济建设是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 解决养老保险问题的关键。

第二, 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 调整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结构, 提高社会保险基金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同时, 积极探索可控风险的投资渠道, 增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能力[7], 在养老保险基金来源渠道多样化机制的基础上适当扩大基金投资运营的领域和范围, 提高社会养老保险投资的回报率。

第三, 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解决“双轨制”问题, 让养老保障更加公平[8]。在养老保险双轨制度下, 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工资体制和退休金计算方法, 从而导致了退休人员在待遇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通过解决“双轨制”问题, 可以实现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基本一致制度, 使得养老保障更加公平。同时, 实现全国统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降低缴费率, 保障可持续发展[8], 实现基础养老金的统筹层次由地市级、省级的统筹向全国统筹转变。

第四, 扩大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范围。完善养老保险的相关立法, 从法律上规范企业和从业人员参加到养老保险中来;降低养老保险缴费率, 实现低门槛、广覆盖、可持续的缴费政策;构建多支柱、多元化的养老保险体系;加快建设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 使养老保险政策惠及广大农民, 高度关注失地农民、农民工和“空巢老人”等农村新出现的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障问题, 逐步缩小养老保险的城乡差距。

第五, 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逐步规范和提高退休年龄, 降低老年人口赡养率, 减轻养老金发放压力。退休年龄提高, 使得在职劳动人口增加, 养老保险缴费人数相应增加, 领取养老金的人口减少, 从而减轻了养老金的发放压力。

参考文献

[1]李玉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障的路径选择——基于重庆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法论坛, 2010, 7 (1) .

[2]封进, 何立新.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政策选择——老龄化, 城市化, 全球化的视角[J].社会保障研究, 2012 (3) :29~41.

[3]李敏, 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金支出的量化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 2010, (1) :17~23.

[4]石耸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基金运营风险研究[D].辽宁大学硕士论文, 2013.

[5]张松.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保险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 2009.

[6]章晓英, 黄玉林.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关系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 2011, (13) :100~101.

[7]汤兆云, 黄殷殷.人口老龄化对福建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及政策建议[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3) :011.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社会保险管理;信息技术;应用分析;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9

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社会保险管理信息化也逐渐走向成熟,在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采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采集、归纳、汇总,可以极大地减少人力、物力、财力,这是社会保险管理系统内的一次有效变革。通过完善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为各级各类劳动者与非劳动者提供社会援助,办事效率更高,服务更贴心。

1 社会保险管理中采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1.1 建立层次清晰的数据资源库,省时高效,节约开支

之前在社会保险管理中最让工作人员犯难与头疼的就是信息收集繁杂,采集信息数量庞大,很难实现即时查阅与定期更新。在社会保险管理系统中引入信息技术可以改变这一难题,极大提高工作效率。数据处理速度提高,节省办事时间。我们通过一个实例证明效率提高的明显性。例如某企业现有在职员工10000余名,这10000余名职工参保,首先要将这10000余名员工的信息记录下来,一般社会保险管理人员最快的录入速度是每分钟一人次,这样就要花费6天左右的时间,折合成工作日就是将近半月时间,周期比较长,效率低下。这还不排除其中出现的录入错误。如果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那么通过简单的复制与黏贴,大约一个多小时就可以轻松搞定。效率整整提高了100多倍,这是在信息技术未诞生以前我们所无法想象的。

除了提高效率外,还可以减少失误与经济开支。先说说失误的减少,人工操作很难避免错误,并且数据都比较相似,很容易出现乱行、错行等现象,人为产生二次错误。如果采用信息技术,机器操作按照指令进行,能有效将失误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且现在的信息技术都建立了完善的自我监测体系,可以进行数据的自动检测与更正。节约经济开支也是十分明显的,不仅节约了人工开支,减少工作人数,而且减少物资消耗,降低办公成本。

1.2 简化保险办理流程,推动社会保险新的变革

之前因为整个社会保险管理十分艰难,所以保险制度的更新与优化遥遥无期。有了信息技术的加入,简化了保险办理流程,一改往日繁琐的手续,效率提上去了,制度变革就自然就提上了议程。新的五险颁布出台,更切合民意,保障民生,大家享受的权利更多,制度也更趋向合理。

1.3 信息及时更新,查询更加方便

社会保险管理中的数据是需要随时更新的,有了信息技术的加入,信息更新简单又便捷,这也使得信息查询更加方便,政策服务工作开展得更加透明,居民可以咨询查询自己的个人社会保障信息,发现其中的问题,切实维护自身的利益,政府部门的工作在阳光下运行,更加得民心,显民意。

2 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信息技术应用的策略

虽然信息技术为我国的社会保险管理系统提供了便利,但是掌握社会保险管理中的信息技术也是一门技术。接下来我们就谈谈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掌握一定的应用策略实现社会保险管理的最优化。

2.1 做好电子文件的有效分类,分门别类,层次清晰

这是社会保险管理工作采用信息技术的基础性要求。做好文件夹的分类,分文件管理庞杂的电子数据。我们可以把档案管理中的全部电子文件按内容进行逐一排列,可以按照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部门不同社保类型进行由大到小的细化,每个文件夹下是一个子文件夹,甚至子文件夹中又包括一些更细小的分文件夹,这样细化的好处是可以随时查询某个文件中的个人信息,通过信息技术所自有的检索功能可以找到需要的数据资料。如果资料安放比较凌乱,没有规律与层次,即使有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也是一团数据的混乱堆积。这样按文件夹分类既可以方便资料查询还可以实现数据的随机更新。针对那些需要定期更新的文件,一次性批量更新,省时省力没有差错。

2.2 注重原始资料备份,与数据信息紧密结合,保证信息真实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虽然使得数据信息更加方便查询与保存,但是往往真实性欠缺,甚至出现无法与原材料的严谨对接,引发群众对其真实性的怀疑。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项新兴的事物,与传统的纸质资料比较起来具有不可考据性,民众公信度底。这就要求我们管理人员加强数据资料与原始资料的紧密结合,在保持原有真实资料的基础上实现其与数据资料的有效统一,消除群众质疑。在数据资料进行有效更正与修改时,如果有原始材料可以形成对照,操作起来更加简单。近几年,随着养老进入社会化阶段,个人的退休档案与记录必须多次移交,有了原始资料的备份就不怕数据资料无处对照或者是丢失。

2.3 加强文档保密,保障个人社保档案的安全

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一般要涉及到个人的社保档案,可以说每一个数据都是个人的一份档案,之所以称为档案就是因为其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所以作为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人员就要时刻保持安全保密意识,尽可能地加强对个人社会保险缴纳资料的保密工作。除了对这些数据资料进行有效备份外,还要对重要的文件加密处理,防止重要信息的泄漏与遗失。现在的网络攻击比较严重,有必要针对这些恶意攻击展开必要的防御,下载安全证书,安装漏洞补丁,设置防火墙等等,定时清理一些垃圾信息,实现计算机资源的优化。还需要注意的是最好电脑实现专职专用,如果是关于社会保险工作的数据就专门记录这些重要数据,不要夹杂其他另类信息。

2.4 社会保险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提高自身信息化技能

我们前面提到掌握社会保险管理中的信息化操作是一门技能,这就对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要求,必须要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技能,会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日常数据的采集、录入、检查与更新。同时,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必须要时刻树立群众服务意识,认真办理群众的社会保险,接待群众关于社会保险的咨询,解答其本方面的疑问,对于群众提出的查询要求要积极配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3 结束语

社会保险管理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所以在办理开展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索更加合理的办事流程,采用更加科学的工作系统,引入信息技术,简化办公程序,简化办公手续,有效录入社保数据,定期更新核对这些数据的真实性,这是惠民的大工程。在今后的社会保险管理中积极听取群众建议,制定更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群众利益,建设更加和谐的民政关系,加快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吴国富,赵金泉,李勇.创建部门文化 打造“保障人生”服务品牌[J].山东劳动保障,2006(12).

[2]王明,许学军,黄力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镇江高专学报,2011(03).

[3]郭良辉,李助南.电子档案管理的特殊性与电子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09).

[4]田北海,雷华.人力资本、权利意识、维权行动与福利获得——农民工社会保险待遇的雇主供给机制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6).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分析 第12篇

保险投资是保险经营的核心内容之一, 是保险公司维持其偿付能力的重要保障。目前, 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管理着规模庞大的投资资产, 资金运用率超过了90%, 所涉及的投资领域包括债券、股票、房地产、抵押或担保贷款、外汇, 以及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等。高效和多样化的资金运用给发达国家的保险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随着西方保险业的蓬勃发展, 保险资金得到了很好积累, 运用形式更多样化。Neil Crockford (1998) 研究发现, 保险资金运用的途径拓宽, 抵押贷款、保单证券化等创新方式的出现兼顾了社会性, 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良好推动作用。Alan Gart (1984) 的研究表明,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完善, 保险资金运用形式由贷款向证券转移。

在中国, 保险业不断扩大发展, 保险资金同样得到了很好的积累, 运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中国学者在保险投资资金的运用方面有许多研究。孙祁祥 (2000) 提出, 对保险投资资金的运用应基于安全性和流动性考虑, 拓展保险投资渠道;解决资产负债匹配问题;通过构建投资类别、比例组合对保险投资风险进行分散;裴光 (2005) 研究表明, 加强保险资金的运用是提升中国保险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郝演苏 (2007) 在其《保险学教程》中, 认为保险投资资金的运用已成为制约保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考虑到流动性的因素, 应以间接投资为主, 直接投资为辅;陈海英 (2011) 在《保险资金投资问题分析》中关注保险业和资本市场的互动, 研究了保险业与债券市场、股票基金市场、信贷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的互动关系, 指出更好的保险投资资金结构有利于充分分散风险。但中国学者主要以定性的方式进行分析, 相对缺少实证研究。

本文运用回归模型, 从定量的角度, 分析保险投资结构是如何影响收益率的, 本文对银行存款、债券和投资基金对收益率的影响进行测度, 进而提出较为合理的保险投资结构方案。

二、中国保险资金投资结构现状

近年来, 中国保险业飞速发展, 保险投资余额逐年增长。截止2011年12月末, 保险投资资金运用达到4.8万亿元。如此巨大的投资, 不仅反映出中国保险业发展的良好前景, 也显示了中国保险投资资金面临着巨大的结构配置压力。虽然中国保险资金的渠道不断拓宽, 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大部分资金依然用于银行存款和债券, 其他资金运用方式所占比例偏低;投资收益不高, 且存在较大的波动性;资产负债不匹配, 存在期限错配问题等。

2004年以前, 中国保险资金的银行存款比重在50%以上, 2004年以后保险资金用于银行存款的比例下降到30%以下 (见表1) 。银行存款属于短期投资工具, 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但收益性较差。与此同时, 投资债券的保险资金比重从2003年至2006年迅速提高, 而2007年骤然下降, 2008年又猛然上升。这种投资比重的大幅波动, 表明中国的保险资金运用结构还不够完善, 还需要稳定发展。债券属于中长期投资工具, 具有较高的收益率, 而安全性和流动性较差。中国保险投资由银行存款转向债券表明了保险资金的运用正在从短期过渡到中长期, 逐渐符合保险产品的期限结构。

股票等风险较高的投资产品也从无 (2004年以前) 发展到占总资金比重的12% (2010年) , 并且比重在稳步提升。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揭示了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在逐步扩大。其他投资类比重不断下降, 从2000年的8.7%降至2010年的2.1% (见表1) 。2006年以前, 收益率普遍偏低, 但比较稳定。2006年之后, 收益率波动大, 在2007年大幅上升至12.2%, 但2008年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1.9%) , 2009年以后又逐渐提高。2006年以后, 中国的投资多元化加强。由此我们看到收益率的变动与投资比重的变动密切相关。因此研究投资比重变化对于提高收益率有重要意义。

数据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 (注:本文发表时2011年保险投资结构数据尚未公布 )

就银行存款和债券来看 (见图) , 2004年至2006年银行存款比例大幅下降, 但收益率逐渐缓慢提高;在2007年中国适当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 投资收益率达到12.2%, 然而这一年债券比例大幅下降。2008年, 债券在投资比重中明显提高, 收益率却从12.2%下降到1.9%。从图中看出, 银行存款与债券的变化与收益率具有负相关关系。而近几年, 股票、投资基金与收益率走势趋于一致 (见图) , 因此股票、投资基金与收益率有正相关关系。

由于股票投资数据较少 (2004年~2010年) , 本文仅对保险投资中银行存款、债券和投资基金比重与收益率之间的变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三、实证分析

1.指标的选取与模型的构建

基于上述保险投资结构, 本文以银行存款投资增长率、债券投资增长率, 以及投资基金增长率为解释变量, 以年收益率为被解释变量, 建立模型来研究保险投资结构变动对收益率的影响。为了提高实证研究的有效性, 本文将采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回归模型, 进行实证分析, 指标选取如下:

Y (收益率) =本年年收益率

X1 (银行存款投资比例变化) = [ (本年银行存款金额-上年银行存款金额) ∕上年银行存款额]×100%

X2 (债券投资比例变化) = [ (本年债券金额-上年债券金额) ∕上年债券额]×100%

X3 (投资基金投资比例变化) = [ (本年投资基金金额-上年投资基金金额) ∕上年投资基金额]×100%

模型的建立:

将收益率、银行存款投资比例变化、债券投资比例变化、投资基金投资比例变化分别用Y、X1 、X2和X3表示, 则收益率和各部分投资比例变化的关系模型可表示为:

Y=C+αX1 +βX2+δX3+ε (1)

其中, C为常数项, α、β和δ为X1 、X2、X3系数, ε为随机误差。

2.数据建立

根据上述要求, 构建数据如下:

数据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

3.平稳性检验

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量分析, 首先要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 否则, 将会导致谬误回归 (spurious regression) 现象。采用ADF检验方法分别对变量Y、X1 、X2、X3进行单位根检验, 利用Eviews5.0软件, 检验结果见表3。

由单位根检验结果看出, 时间序列变量Y、X1 、X2是非平稳时间序列, 而其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X3是平稳时间序列, 其一阶差分也是平稳的。所以时间序列Y、X1 、X2、X3都是一阶单整, 进而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协整分析。

注:C, T, K分别代表所设定的检验方程固有截距、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 滞后阶数由AIC最小原则确定。

4.协整检验

如果序列都是同阶单整的, 那么两个或多个非平稳序列的线性组合是平稳的, 即存在协整关系, 这种平稳的线性组合可被解释为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如果收益率、银行存款投资比例变化、债券投资比例变化、投资基金投资比例变化存在协整关系, 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三者之间长期有均衡稳定关系。利用协整检验对收益率、银行存款投资比例变化、债券投资比例变化、投资基金投资比例变化进行协整检验。

利用Eviews5.0软件进行协整回归, 协整回归方程为:

Y=0.02024X1-0.001947X2+0.06605X3+ε (2)

下面检验残差的平稳性, 残差ε可表示为:

ε=Y-0.02024X1+0.001947X2-0.06605X3 (3)

我们在对协整回归的残差进行ADF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4。检验结果表明, 残差ADF检验统计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通过检验, 即残差不存在单位根, 可以认为是平稳序列。因此我们可以说变量收益率 (Y) 与变量银行存款投资比例变化 (X1 ) 、债券投资比例变化 (X2) 、投资基金投资比例变化 (X3) 确实存在协整关系, 即长期均衡关系。

5.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收益率、银行存款投资比例变化、债券投资比例变化、投资基金投资比例变化的因果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涉及滞后阶数选定, 这里对最优滞后阶数的选取是K=1。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 5%的显著性水平下, 银行存款投资比例变化是对收益率变动原因, 而收益率不是银行存款变化率的原因。同样债券投资比例变化与收益率变动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而投资基金投资比例变化与收益率互为因果关系。

注:显著性水平为5%, 滞后阶数为1

6.模型估计结果

将相关数据带入最初设定的回归模型, 利用Eviews5.0进行OLS回归得到结果如下:

Y=-0.0587X1 -0.057385X2+0.03939X3+ 6.54513 (4)

(0.027619) (0.020785) (0.009942) (1.640200)

[-2.12534] [-2.76093] [3.96206] [3.99045]

R2=0.983, F=15.11, DW=2.101

此模型满足显著性检验, 而且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 因此模型是稳健的。而且R2=0.983, 说明该模型的拟合效果非常好。

回归结果显示, 银行存款投资比例变化对收益率的弹性约为-0.0587, 表明保险投资结构中银行存款每增长1%, 将导致收益率下降0.0587%;债券投资比例变化对收益率的弹性为-0.57385, 即购买的债券每增长1%, 保险投资收益率下降0.57385%;投资基金对收益率的平均弹性为0.03939, 即投资基金每增长1%, 将带动收益率增长0.03939%, 投资基金的增加对收益率的拉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这与我们之前对图1分析的银行存款、债券与收益率具有负相关, 投资基金与收益率具有正相关的结论一致。

当债券投资比例变化不变时, 银行存款每增长1%, 投资基金增长1%, 将导致收益率下降0.01931%。当投资基金投资比例变化不变时, 银行存款每增长1%, 债券每增长1%, 将会导致收益率下降0.116%;当银行存款投资比例变化不变时, 国债每增长1%, 投资基金每增长1%, 将引起收益率下滑0.017995%。当银行存款增长1%, 国债增长1%, 那么投资基金至少增长1.95%才可以使收益率维持原先水平。因此保险投资应多考虑投资基金。如果要考虑投资收益的最优化, 则需要结合政府相关政策及统计分析进行优化处理, 选择最优投资路径。

由于收集的数据有限, 在选取变量的时候没有考虑利率、汇率等风险, 因而会造成模型估计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 但这不影响我们对总体方向的把握。此外模型还可以进行年收益率的预测。

四、结论与建议

巨大数额的保险投资资金的运用将会对中国保险市场、金融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现阶段, 中国保险投资资金的收益率远低于预期, 联系本文对中国2000年~2010年保险资金投资银行存款、债券、投资基金和收益率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及建议:

1.合理调配保险投资资金结构, 考虑收益率与风险并重。保监会出台《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 进一步制定并出台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 股权投资, 投资基金等方面的具体实施细则, 保险公司应该根据新保险法的规则, 逐步将保险投资资金分散在各可投资领域, 合理投资结构, 加大对股票、投资基金的投入和研究, 以获得较高收益率, 降低风险。

2.在《保险法和暂行办法》的指引下, 积极寻找新的投资方式。经研究发现, 只有当保险投资收益率超过6%, 保险公司才能正常运作, 而中国投资收益率过低。尝试新的投资领域, 有助于提高收益率。如参与不动产投资领域, 黄金投资领域等。不动产投资收益高于银行存款和国债, 且与股票、债券等其他金融资产相关性较低, 不动产的优势有利于保险公司构筑有效的投资组合, 获得稳健收益。黄金具有应对各种危机和通货膨胀的优势, 且具有较大的投资价值和潜在升值空间, 风险较小。

3.提高风险强化意识, 制定相应的风险规范手段。随着中国对资本市场管制的逐步放松, 资本市场的风险大大提高, 保险公司在制定投资组合时必须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本文中的模型是无风险状态下的理想化假设, 具有一定的借鉴, 但在实际操作中, 应该考虑风险。

4.完善和发展金融市场, 构建良好的保险投资环境。保险投资 需要比较完善的投资环境, 中国的保险资金需要在各种投资环境中找到与其来源相匹配的投资工具, 从而提高保险资金的投资效率, 不能仅单靠货币市场的发展, 应该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比如股票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由实证分析我们得到投资基金和股票的收益率较高, 只有完善的金融市场才能带来稳健的收益回报, 从而降低保险投资风险。

摘要:目前中国保险投资资金运用的主要渠道是银行存款、债券、投资基金、股票、不动产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等方面。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狭窄, 投资在银行存款、债券、投资基金的保险资金比重超过80%。因此, 在研究保险投资结构, 特别是其对收益的影响上, 保险资金投资于银行存款、债券和投资基金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实证分析角度, 运用行业数据, 利用保险投资中银行存款、债券和投资基金对收益回报进行分析, 得出它们对收益率的贡献率及对收益率的影响关系。

关键词:保险投资,收益率,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武兰.解析中国保险资金投资运用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 2011, (6)

[2]陈海英.保险资金投资问题分析[J].金融经济, 2011, (4) .

[3]张韵涵, 郭淼.保险投资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 2011, (2) .

[4]孙祁祥, 郑伟.论保险公司的风险与管理[J].保险研究, 2001, (3) .

[5]廖金红, 曾茂生.中国保险资金的投资问题探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 2004, (2) .

[6]傅伟力.关于中国保险资金运用问题的探析[J].时代金融, 2011, (6) .

[7]王洪, 陈秉正.中国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的现状与问题[J].中国金融, 2010, (3) .

上一篇:房地产调控对策下一篇: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