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雪苷软膏范文

2024-05-08

积雪苷软膏范文(精选3篇)

积雪苷软膏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2012年8月于笔者所在医院科室就诊治疗的102例黄褐斑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积雪苷治疗组(51例)和口服维生素C对照组(51例)。对照组中,男6例、女45例,年龄16~68岁,发病部位面颊36例,额头部6例,颧部4例,颞部3例,下颌部及口周2例;治疗组中,男9例,女42例,年龄14~65岁,发病部位面颊部41例,额头部5例,颧部3例,颞部1例,下颌部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部位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口服维生素C治疗,用药方法为一日3次每次0.2g饭后服用,连用两个月停用,应用维生素C的抗氧化作用是一种传统的经典治疗方法,效果肯定。治疗组采用积雪苷霜外涂治疗,用药方法为外涂患处一日3次,每次按摩5min以促进药物的吸收,连用两个月停用。用药期间防晒,然后将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加以研究比较。

1.3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2003年12月制定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2003年修订稿)中的疗效判定标准前2条拟定,分为4级。基本治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大于90%,颜色基本消失;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8。显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大于60%,颜色明显变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5。好转: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大于30%,颜色变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3。无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小于30%,颜色变化不明显[2]。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1.0进行比较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详见表1。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胃痛和不适,主要原因是维生素C显酸性对胃肠道刺激比较大,治疗组的副反应较少,仅出现1例涂药半个月后面部红斑、瘙痒,在给与抗过敏治疗后患者坚持了全程的治疗试验并取得明显效果,两组治疗后均无色素脱失等问题。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黄褐斑是皮肤科常见病之一,特别是30~50岁的女性发病率最高[1],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黄褐斑越来越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及时有效的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常规内服维生素C、维生素E等,效果不甚理想,近年也有学者应用激光或光子治疗黄褐斑,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是远期效果不好或有某些禁忌症等原因[3],未能全面推广,本研究中,笔者就积雪苷霜外用和口服维生素C对黄褐斑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比较,发现外用积雪苷霜较口服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不仅效果好,而且副作用小,无禁忌症,治疗组仅1例患者出现轻度过敏,在做对症处理后完成了治疗,说明此药的耐受性很好。因此笔者认为在黄褐斑的治疗中积雪苷霜的外用治疗方法不仅用药简单、耐受性好、经济性好,而且效果十分明显,毒副作用小[4]。因此外用积雪苷霜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也可联合口服维生素C进行祛斑治疗,相信会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这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毛维翰,方丽,吴伊旋.积雪甙治疗皮肤病的临床多中心试验[J新药与临床,1997,16(3):133-136.

[2]胡泓.调经祛斑片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1,6(33):72-74.

[3]曹亮,戴岳,陈解春,等.积雪苷霜软膏对豚鼠皮肤色素沉着的预防作用[J].世界临床药物,2007,28(9):526-531.

积雪苷软膏 第2篇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于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所有痤疮凹陷性瘢痕中, 选取90例作为观察对象, 所有入选患者均需符合《皮肤性病学》中痤疮凹陷性瘢痕的诊断标准[1], 同时除外患有其他皮肤疾病及对本观察中应用药物过敏者, 所有入选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接受点阵CO2激光治疗的对照组和接受点阵CO2激光联合积雪苷霜软膏治疗的观察组, 每组45例。对照组, 男20例, 女25例;年龄22岁~31岁, 平均 (26.17±3.81) 岁;病程1~4年, 平均 (2.61±1.16) 年;病情属轻度者10例, 属中度者18例, 属重度者17例。观察组, 男22例, 女23例;年龄21岁~32岁, 平均 (26.22±3.67) 岁;病程1~5年, 平均 (2.78±1.26) 年;病情属轻度者12例, 属中度者20例, 属重度者13例。两组以上资料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点阵CO2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前局部应用利多卡因麻醉, 选择波长为10.6um, 输出能量为10~160m J, 并根据患者的瘢痕面积, 决定扫描面积。每四周进行一次治疗, 每次治疗后给予冰敷30min。观察组在接受对照组治疗的同时给予积雪苷霜软膏治疗, 雪苷霜软膏为每次激光治疗当天根据瘢痕面积适量外敷, 日二次治疗。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最初两个月均每日三次口服维生素C及维生素E治疗。均以治疗四次为一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患者于入组后及接受1个疗程治疗后根据ECCA评分标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ECCA评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CCA评分的改善情况。同时于接受1个疗程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当患者瘢痕皮肤凹凸感消失, 病变部位肤色接近正常肤色75%以上时为显效;当患者瘢痕皮肤凹凸感及病变部位肤色接近正常肤色50~75%时为有效;当患者未达到以上治疗标准者为无效。以显效患者及有效患者占总患者百分率为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 19.0分析, 以均数±标准差表示ECCA评分, 以百分率表示治疗总有效率, 以t检验及χ2检验分析。当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ECCA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ECCA评分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 (P>0.05) , 经治疗后两组ECC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 , 但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优 (P<0.05) 。

*P<0.05, 存在统计学差异。

2.2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4.44%, 而对照组为64.45%,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χ2= 4.730, P=0.029) 。

*P<0.05, 存在统计学差异。

3讨论

点阵CO2激光是通过应用光热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 其是通过应用特定激光通过显微治疗孔将光热照射到病变部位, 同时由于显微治疗孔较为微小, 可有效的保护病变周围皮肤, 为目前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的有效治疗手段[3]。本观察中所应用的积雪苷霜是根据中医学“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 于积雪草中提取出来。本病中医学认为为热度内盛, 瘀血内阻所致, 故积雪苷霜正适合本病的治疗。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的ECCA评分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 (P>0.05) , 经治疗后两组ECC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 , 但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优 (P<0.05) 。同时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4.44%, 而对照组为64.45%,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联合应用点阵CO2激光联合积雪苷霜软膏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有着明确的治疗效果。由此可见:点阵CO2激光联合积雪苷霜软膏可显著提高痤疮凹陷性瘢痕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 (第7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75-177.

[2]苏慧, 刘晓峥, 曾宪玉, 等.面部萎缩性瘢痕磨削术后创面用LED治疗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 2008, 17 (11) :1692-1693.

积雪苷软膏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60例具有增生性瘢痕患者资料。其中治疗组患者30例, 采用积雪草苷配合针灸治疗, 对照组患者30例, 因患者抵触针灸治疗故采用单独积雪苷治疗。60例患者中男35例, 女25例, 烧伤瘢痕26例, 外伤后瘢痕24例, 手术后瘢痕10例;面积大小:1 cm×1.5 cm~5 cm×5 cm;瘢痕部位:胸部18例, 背部27例, 上肢15例;同一患者具有多处瘢痕者, 仅以固定1处数据参与本次研究。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积雪草苷配合针灸治疗。患者体位视患者瘢痕部位情况选择仰卧、侧卧、坐位等。清洁瘢痕处, 并用消毒液消毒, 取针距瘢痕边缘0.3~0.5 cm处围绕瘢痕成圆形围刺, 下针时, 针与皮肤呈15°沿瘢痕周围向瘢痕内斜刺, 每针相距约1 cm, 针尖汇于瘢痕硬结中央, 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30 min, 留针时视瘢痕病情程度情况酌情结合电疗仪加强针感。留针同时将积雪苷霜软膏均匀涂布围刺区域内, 30 min后押手用医用棉签按住针眼处取针。同时口服积雪苷片, 每日3次, 每次4片。第1个月针灸结合积雪苷霜软膏治疗, 隔日治疗1次, 第2个月针灸结合积雪苷霜软膏治疗每周2次, 第3个月, 针灸结合积雪苷霜软膏治疗每周1次, 在此期间积雪苷片不间断服用, 30 d一个疗程。但需注意:针刺处当天局部禁止沾水, 患者空腹、过度疲劳时不宜治疗, 忌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对照组单独使用积雪草苷治疗。清洁瘢痕处, 将积雪苷霜软膏于患处涂抹均匀, 并轻轻按摩促进吸收, 每日3次;同时服用积雪苷片, 每日3次, 每次4片。30 d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O01.1-94)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中的相关内容拟定:以疗效指数作为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指数= (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 /治疗前总积分×100%。

痊愈:疗效指数≥95%, 痛、痒消失, 瘢痕完全软化变平, 触之柔软无硬结。显效:70%≤疗效指数<95%, 痛、痒等症状消失或显著减轻, 瘢痕有60%~70%的面积软化变平, 或按前述积分标准瘢痕的严重程度由重度转为中度或轻度。有效:30%≤疗效指数<70%, 痛、痒等症状消失或基本减轻, 瘢痕30%~50%的面积软化变平, 或按前述积分标准瘢痕的严重程度由中度转为轻度。无效:疗效指数<30%, 治疗后瘢痕外观和症状无改变或变化甚微, 未达到治愈和显效的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以下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各组间的比较用t进行检验, 实验数据均采用平均值。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分析: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皮肤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瘙痒感及疼痛感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皮肤状况总积分有了显著性差异 (P<0.001) , 表明皮肤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色泽、瘙痒感、疼痛感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 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均未见显著性差异 (P>0.05) , 皮肤状况总积分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 表明皮肤色泽、瘙痒感、疼痛感状况有明显改善, 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无显著改善。

2.2 治疗后疗效评定

结果分析:应用积雪草联合针灸治疗稳定型增生性瘢痕3个月总有效率为80%, 单独应用积雪草苷治疗增生性瘢痕3个月总有效率为53.3%。说明应用积雪草联合针灸治疗稳定型增生性瘢痕较单独应用积雪草苷见效快, 治疗效果好。

3 讨论

本次对比研究了“应用积雪草配合针灸”及“单独应用积雪草苷”两种方法治疗稳定型增生性瘢痕的疗效, 结果表明“应用积雪草配合针灸”治疗稳定型增生性瘢痕较“单独应用积雪草苷”见效快, 治疗效果好, 30例患者积雪草联合针灸治疗3个月, 总有效率80%, 30例患者积雪草单独治疗3个月, 总有效率53.3%, 治疗过程均无不良反应出现。表明“应用积雪草配合针灸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方法。本临床观察, 由于样本量小, 病程限定在6~12个月, 有局限性, 不能进一步统计分析积雪草苷配合针灸治疗对其他病程的增生性瘢痕治疗情况, 这一问题有待后续研究予以解决。

由于目前大多数治疗增生性瘢痕的药物都具有较大的副作用, 如皮疹, 溃烂等, 天然药物副作用小, 但疗效较为缓慢, 所以本治疗方法作为疗效较好的天然药物治疗方案, 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观察积雪草苷配合针灸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 积雪草苷配合针灸治疗及单独应用积雪草苷治疗增生性瘢痕。结果 30例患者积雪草联合针灸治疗3个月, 总有效率80%, 30例患单独应用积雪草联治疗3个月, 总有效率53.3%。结论 “应用积雪草配合针灸”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方法。

关键词:积雪草苷片,积雪苷霜软膏,针灸,增生性瘢痕

参考文献

[1]靖亚莎, 刘刚.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5, 8 (4) :262-265.

[2]杜金, 马少林.中药防治增生性瘢痕研究进展[J].新疆医学, 2012, 42:1-6.

[3]赵文鲁, 匡瑞霞, 刘肃, 等.积雪草甙对兔耳增生性瘢痕TGF-β1没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 2009, 18 (1) :72-75.

[4]潘姝, 利天增, 祁少海, 等.积雪草甙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增值与磷酸化Smad2和Smad7表达的影响[J].世界临床药物, 2004, 25 (2) :99-109.

[5]Ju-Lin X, Shao-Hai Q, Tian-Zeng L, et al.Effect of asiaticoside on hypertrophic scar in the rabbit ear model[J].Journal of cutaneous pathology, 2009, 36 (2) :234-243.

[6]陈旖, 王霭平, 罗钰莹.针灸疗法治疗痤疮50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 2008, 28 (6) :437.

[7]杨茜.火针联合消痤饮治疗痰瘀结聚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四川:泸州医学院, 2012.

上一篇:胫骨髁骨折下一篇:教育政治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