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治范文

2024-05-08

教育政治范文(精选12篇)

教育政治 第1篇

一般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四大作用, 分别是引导、育人、保证以及开发。下面详细讨论这几大作用。

( 一) 引导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直接以灌输思想观点的方式来进行, 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重点依靠潜移默化的方式, 因势利导的予以教育。如今大众一般倾向了解网络等传媒重点关注的问题, 根据媒体对各类问题的关注程度来决定看待事物的优先顺序。这样一来, 媒体就可以通过这样一种议程设置影响大众判断什么问题是重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凭借这一平台所有具有的开放性特点, 将资源迅速而广泛地予以传播, 令其影响力大增。

( 二) 育人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育人的作用来提升大众的政治素质。通过网络平台, 施行教育的主体能对大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而受众则能在这个平台上及时快速地对信息予以反馈。这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主体和受众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实现了主客体的对接与统一, 从而让网络发挥了育人作用。

( 三) 保证作用。保证作用的特点有三个方面, 第一, 达成政治共识, 让思想观点进行融合, 统一行为来发挥稳定作用。第二, 进行科学合理的调解与调整, 让各方经济利益关系得到平衡, 从而保证社会发展。第三, 各群体之间可以展开思想情感交流, 在工作与行为上能进行配合, 让大家能彼此理解, 强化联系与合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若要发挥保证的作用就一定要得到大众的认可与信任, 这其中最根本的前提是公信力。所以,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作用要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就一定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新闻信息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 四) 开放作用。这一作用是指充分发掘与发挥人的内在潜能。人本身的主观能动性需要被深刻发觉才能得以施展, 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特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着手开发。第一, 要充分尊重个人的特性。第二, 积极调动个人的主动性, 这是开发人的潜能的关键点。第三, 要培养学生的开创性精神。在学生鉴别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 他们可以感受到互联网上各类思想与观点的激烈交流, 了解到世界上各种不同思维与观点的存在, 这对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强化他们的开创精神大有裨益。

二、两种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这两种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但是也需要清楚, 仅从教育性质和目的方面做出结论显然是不够的, 还必须进行教育要素的分析。

( 一) 主客体之间有了改变。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中, 主体通常具有主导性以及权威性的特点, 客体通常很难有所施展。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主客体这一关系上更多的是强调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

在网络上, 常规意义上的主体可以发表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见解, 起到受众的关注, 同时也能寻找自身所需的信息资源进行学习, 从而变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体。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中, 主体一般是指以培训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作为活动指向的人, 这其中包含各级党的组织、政府机构、群团组织以及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部队、社区等专兼职人员。这种教育是极富目的性的, 有依据有条理可循。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 所有的人都有机会变成主体, 而教育的目的性则不一定存在。可以明确的是, 现实中, 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基本可以明确, 而网络上则不一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在教育活动过程中, 缺乏主动性, 一般是被动的被予以教育。

( 二) 网络教育的介体与传统介质不同。教育介体主要是指教育的内容以及方式等。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 教育的内容从单一平面的变成了多维立体的, 同时变得非常丰富, 具有可选择性, 其政治性本质往往隐含在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 负面信息也更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受众只要有网络有终端即可获得知识, 快速了解各种信息。

( 三) 网络教育的背景环境不同于传统教育。网络令整体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 它改变了原有的教育环体, 即教育环境。网络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进行了有效的融合, 促使网络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优势。网络上有着数量巨大的思想信息, 有利于进行思想调查与分析; 思想教育信息共享, 则有助于收集与飞速传播思想、教育信息; 网络平台有着平等、自由、快捷的特点, 有利于思想信息交流, 有助于进行系统整合研究及形成教育合力。

三、结语

相较于传统现实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所具有的特点令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得到了拓展, 同时它所具有的交流互动性让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可以有效发挥。现代背景之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积极的特点。要妥善理解与处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需要清楚的知道, 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上的延伸和发展。并且, 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应处在支配地位, 它引导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众在网络上得到的观点与信息还需回归实际生活中来接受考验。随着社会高速发展,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被放置在更高的地位来看待, 同时先是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始终处在引导的地位, 其地位只能强化, 不能削弱。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与现实这两种背景下的作用既有相关联的地方, 也有区别的地方。从作用上来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四大不同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分别是引导作用、育人作用、保证作用以及开发作用。而从教育的主体客体以及教育介体和环体这四个方面而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很多改变。本文主要探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之前的关系。

关键词:网络思想,现实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德福.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4 (05) :121-122.

[2]姜晓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11) :57-58.

教育政治 第2篇

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谈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密不可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一方面要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深刻挖掘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学科的相关知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知识含量,增强其说服力和感染力.

作 者:蔺俊萍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管理系,河北,三河,0650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009“”(35)分类号:关键词:知识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含义 关系 提升 对策

教育政治 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矛盾 思政教育者素质

人才是强国之路,提高各个行业从业者的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我国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历来为党和国家所重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思政教育者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素质高低。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矛盾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经过,就是为了到达某一目标而所进行的所有工作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为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到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所开展的一切教育活动,进行的一切工作的总和。这一过程是教育者通过教育媒体影响受教育者的活动,通常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清晰的计划性。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往往会双向影响,而不简单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影响。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正面性、复杂性、社会性、长期性等特点。[1]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矛盾

前文已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它是各个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因而矛盾也就充斥着这一过程。其中最基本的矛盾表现为整个社会的道德期望同受教育者实际道德水平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断发展变化的正是这一基本矛盾。

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这一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限于篇幅,本文着重探讨与教育者相关的具体矛盾。

1、教育者自身思想道德素质较低与社会期望较高之间的矛盾

正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者往往代表了社会中素质较高的一类人,思想政治教育者更是被认为应该是社会上思想品德最为高尚的一类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塑造必然会导致其与实际之间的差异。这一矛盾产生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整个社会过于理想化的人物角色设定,认为思政教育者就应该是“圣贤”。须知“人无完人”,现实社会并不能过于理想化。其次,限于自身水平和其他主客观条件所限,思政教育者可能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乃至其道德水平都难以符合社会的一般要求。最后,部分思政教育者并没有正真意义上的“干一行,爱一行”而仅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工作来完成,因而导致矛盾的产生。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包含了主体客体和介体三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首先应该是一项人际交往活动,在这一人家交往活动中,肯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摩擦,最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实际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首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知识层面的矛盾。

信息时代的今天,各种资源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获取,老师和学生的地位更加平等,知识的获取更加公开,因此作为教育者不一定就能在各个方面都强于受教育者,这必然就导致了两者矛盾的产生。

其次,人际交往的矛盾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断地接触和交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首先就是一项人际交往活动。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双方的摩擦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可能会因为性格原因,个人喜好,价值观念等等因素而形成双方间的矛盾。

最后,人格因素的矛盾

如前所诉,教育者往往被寄予很高的人格期望,如果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人格方面的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期望产生差异,则会产生矛盾。例如,教育者言行不一,则往往会产生这种矛盾。当然,人格因素矛盾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同样,受教育者的某些行为也可能让双方产生矛盾,如受教育者屡教不改。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提高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仍然是占据着主导地位,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实施通常是教育者在进行引导,因此教育者的素质问题关系到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这一大背景下,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成为达成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的必然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根本优势,思政教育职能的良好履行,教育目标的成功达到,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都离不开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育者素质是教育活动的前提,是教育过程的基础,是教育效果的保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素质提高,打造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途径

教育者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更是错综复杂。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矛盾的视角提出以下提高教育者素质的途径:

1、提高自身修养,切实坚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准绳

思政教师不仅仅应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素质,同时,作为专职整个社会道德教化的人员,还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以最高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最大的努力化解相关矛盾。

2、提高人格素养,彰显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拉近师生距离,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思政教育者必须切实做到以身作则,怎么说就怎么做,不能课堂上一套,课外又是另一套。彰显自己的个人魅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增强职业认同感,做到爱岗敬业

职业认同感是爱岗敬业的前提,只有增强职业认同感,将工作当做事业来做才能全心全意的扑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从内心正真认同自己所传播的理念和观点,也才能正真做到以身作则知行合一。

4、学习人际关系处理技巧和人际沟通技巧

马克思精辟的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育是面向人的,教育者必须要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处理技巧和人际沟通技巧。这样,对于处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问题,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10:138-140

教育政治 第4篇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指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有目的地在大众聚集的网络上对过激言行与不当言论进行纠偏导正, 以保证网络舆论能够在正常的方向上产生良性循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同, 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不会引起任何一位网友的关注, 因此, 在网络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就在于既要寓教于乐, 又要讨人喜欢。要做到这一点的确很难。

1.1 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体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观目的性, 导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功能之一, 也是其最为基本的功能。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用好导向功能对于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 导向功能包括三个方面的导向性, 第一个方面就是目标的导向性, 每个人都有其人生的奋斗目标, 有目标的可以为其修正目标, 没有目标的可以为其树立目标;第二个方面就是理想信念的导向性, 虽然在现实社会中谈理想谈信念的人少之又少, 但是理想本就无所谓有无所谓无, 在网络上给那些心理不是很阳光人的一些希望总是好的;第三个方面就是行为方式的导向, 撇开上述两个普通人可能会认为有些不靠谱的导向, 剩下的就只有行为方式导向。行为往往决定了习惯, 习惯通常也就决定了命运。因此, 对年轻人的行为习惯的导向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至关重要。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成功的一个较为重要的技巧就是必须与这些网络上的年轻人们打成一片, 首先必须渗透到他们的组织与群体之中去, 然后以与他们趋同的行为习惯、语言方式等与他们交流, 然后通过恰当的方式将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传达出去, 传播开来。现实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成功之处就在于那是一种“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是期望以“内塑”模大, 告诉信息接收者“你应该这么做”、“不允许那么做”, 然而, 这种内塑式的灌输方式在21世纪已经完全不起作用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溺在网上, 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提不起他们的兴趣, 但是在网上的哪怕一件小小的事情也会让他们感动不已。因上, 以网络上潜移默化地对他们施加正确的导向, 把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加以引导就十分地必要, 不论是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的方式方法都是大同小异的, 最高明的教育就是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力量来对这些主流人群施加正面影响, 适势、适时地对主流人群施加正确的导向就可以将这些主流人群的价值观、人生观导向正确的方向。

1.2 保证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功能即指在政治上达成共识, 在思想上谋求一致, 在行动上步调一致。能使被教育者达到上述全部三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高境界, 即使不能达成上述全部三条, 达成其中任何一条也足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继续进行下去的基础。如果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什么实实在在的保证功能的话, 那么这个保证功能就只能是网络的公信力, 网络的公信力不仅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公共资源, 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入手所必须抓住的要点。

1.3 育人功能。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功能, 通过育

人不但可以培养人的思想觉悟, 而且还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情操, 同时还可以扩大政治上达成共识的人民群众的队伍。育人不仅仅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 而且还包括了文化、科学技术等相关知识的教育, 最高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文化、科学技术以及其他相关知识融汇在一起, 既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又不留一丝痕迹。通过网络信息传播, 教育者可以向受众施加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而受众也可以积极地对这些信息进行反馈, 有时候甚至能对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这种良性互动中, 传播者与受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通过网络实现了主客体的对接与统一, 发挥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1.4 开发功能。

所谓开发功能, 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内在潜能。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具有开发功能, 是因为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能动性。人的能动性是有层次和深度。

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我们知道,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领域中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其内部涉及到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四大要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 这四大要素产生了诸多变化。

2.1 主客体关系发生了变化。

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具有一定的确定性, 主体对客体的各方面情况大体掌握, 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具有不确定性, 客体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2.2 教育介体发生了变化。

教育介体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 是指教育主体用来影响教育客体的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和将其传播给教育客体的各种方式和手段。

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比,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受教育者不必按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 而是可在任何一个网络终端的计算机上随时获取知识, 迅速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信息, 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

2.3 教育环境发生了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所处的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外部条件两个方面, 指的是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网络迅速改变着教育环体, 即教育环境, 使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使网络环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势。

结束语:总之, 网络的开放性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网络的互动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网络的便捷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网络功能的多样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网络的这些特点都是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所不具备的。

参考文献

[1]李炳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5.[1]李炳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5.

[2]徐建军.新形势下构建高校网络德育系统的研究与实践[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2]徐建军.新形势下构建高校网络德育系统的研究与实践[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

[3]李向阳.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1) :18-19.[3]李向阳.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1) :18-19.

教育政治 第5篇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与个人本位价值取向上存在失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政治教育为主,形成了以强调国家、集体利益为主要内容和个人绝对服从集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这种价值取向的严重失衡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人学空场”,这种无视人的需要,忽视人的权利,漠视人的发展的教育,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和初衷,导致了异化的人,片面的人的普遍存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实现由社会本位向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和新模式的转换。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地位与实际地位不相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认为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是万能的,可以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片面地夸大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否认、淡化、轻视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在教育实践中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重视,在教育实践中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往,我国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和以政治为中心的教育内容来教育和管理学生。学生与社会接触少,参与道德实践活动不够,服务社会的意识淡薄,以至于一些学生形成了知行不一的双重人格。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将学生看作容纳道德理论知识的“容器”,以说理和单向灌输为主,无视具体的、活生生的、充满个性的人,无视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个别差异性,忽视行为和习惯的养成。

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教育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已经为大家所接受了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也比较容易做到。坚持主体性原则,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求教师认识和承认这一点以平等的态度看待学生、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

(二)以促进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格和综合素质和能力。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贯主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们衡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任何一种理论创新和任何一种实践活动以及我们现在任何一种工作得失的.最终标准和价值尺度。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的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条件。

(三)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是学生各种能力和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和各种能力的形成,是其在实践中产生相应情感并反复体验和不断升华的过程,需要通过自我的主体性实践活动来完成。实践活动具有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功能,它对于提升人们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不应把学生简单地看作接受某种现成答案的被动对象,而应加强实践性环节,鼓励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去参与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等各种实践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一)两种教育模式的内容不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崇高的理想道德教育,以服从教育,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恪守本分为基本标准,以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为其调整范围。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个性教育、责任教育、人格教育为主要内容,并将道德调节的范围延伸至自我关系以及人类社会以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不仅关注人的个体的发展,而且关注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二)两种教育模式的方法不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过程,即教育者由外而内地“给予”受教育者以道德价值与规范,其方法是“单向一维”的灌输和说教。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认为道德实践活动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其在道德实践中产生相应情感并反复体验和不断升华的过程,需要通过自我的主体性实践活动来完成道德实践具有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功能,它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提升道德境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两种教育模式的目的不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道德规范的维护与遵守,强调理论化形态的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接受,以培养不逾矩的道德个体为目标,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其功能。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的统一,在强调维护社会系统正常运行和良性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尊重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力和创新精神,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社会性功能而忽视个体性功能的片面性。

参考文献:

[1]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47.

[2]吴彬.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人学反思[J].教育与职业,(7).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灵魂 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世界图景;大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181-02

“风雨润桃李,黑白画春秋”,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社会发展是必要的甚至是举足轻重的;也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过是维护统治的工具,是既得利益者的吹鼓手。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教育有必要吗?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怎么根据思政教育发展大学教育?下面,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这些问题。

一、人文教育、专业教育与大学教育

众所周知,大学是人才的生产地。大学要生产人才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人才。一般认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1]。这个定义强调了人才的智力属性,但是作为人才的定义明显不足。要了解什么是人才,还必须先了解什么是人。人才是从人的概念生发出来的。生命是宇宙的一种特殊现象,生命是一种有目的的追求自身价值的存在。人作为生命要履行生命的责任,他有生存、安全、爱自我实现等等基本需要。生命是人的本质,在人的生活中,如果去掉了生命的绝对命令,那么人就不称其为人。追求生命的意义有不同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人才。因此,人才是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在我们看来,人才既是具有一定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专业知识的人,更是具有一定的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专业知识的人。人才应该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杰出能手,他应该具有超强的解决人与自然矛盾,获得物质利益的能力,这是传统的专业教育的内涵。从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专业知识方面看,又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谈。

人才要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首先要明白什么应该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就归结为一种人生意义的追问。那么,什么是世界的本质与人生的真谛?如何破解生死之谜?对这些基本的人生问题的回答,不是传统专业教育能够承载的,必须针对这些内容进行回答,从而树立世界图景。这作为一种潜在的背景制约着人的创造性,是人才的基础内涵。这种能力,可以称之为回答人生基本问题,让人安身立命的能力。

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作为人,无论他是领袖名人还是凡夫俗子,都是珍贵资源的结晶体。对于一个打扫卫生的老太太,富翁可能不把她看成资源。但是,这个打扫卫生的老太太可能握有一张选票、可能拥有一个博士儿子、可能忠心耿耿帮富翁守护财产、可能窥探富翁腐败的证据、可能把富翁对自己的不公平待遇向社会倾诉最后给富翁极大的社会压力……也就是说,打扫卫生的老太太也是一种极大的资源。一个人想成为人才,需要社会的各种各样的资源。善于挖掘这各种资源的人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要挖掘各种资源,除了能够用自己的资源和别人进行交换以外,也需要得到他人的的积极评价,这样才能使人让渡资源(这个资源对让渡人可能是无意义的)。要得到他人的积极评价,就需要树立自己的人文形象。树立良好的人文形象,需要专业本领、需要寻找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能力以及诚实的人格魅力。寻找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能力也可以称之为画出人生意义的能力。

人在提出各种生命的目的后,他需要进行各种决策为目的画圆,例如,他可能需要说服姨妈和他共同投资;或者需要确定计策、压制各种反对实力取得政治斗争胜利;或者需要采取巧妙手段、压制情敌取得女朋友的青睐;或者需要进行调查研究、确定市场情况、推出营销策略,这些,都需要了解物的联系与生命规律,并由此形成创造性的方法,这可以称之为获取人生价值的人文能力。

人是一种目的性存在,人在追求自己的目的时呈现出千姿百态、高低不同的各种方式,而这些不同的方式与人的自利性互相支持,形成了人与人矛盾冲突的根源。更加重要的是,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服务于经济基础,因此,思想政治必然为统治阶级服务,甚至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上经常成为统治阶级奴役人民的工具。为经济基础服务无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承载的。它要提出社会理想,论证社会理想的历史合理性并且以此为基础树立道德标准与法律标准,再运用教育规律内化为人的心理结构。这种能力,可以称之为保障人生价值的能力。

上述所说四种能力,统称为人文能力。人文能力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灵魂,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骨骼。如果缺少了人文能力教育,那么大学生可能没有动力、没有方向、没有快乐、没有坚守、从而没有创造性;如果缺少了专业教育,那么大学生没有实际能力,社会文明无法继承与发展,人停留于纯粹感性阶段,人会逐渐成为与低等生物类似的存在。著名教育家纽曼说:“如果一定要为大学课程制定一个实际的目的的话,那么这个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培养良好成员。”[2]大学教育的目的无疑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传统专业教育当然是不够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承载人文能力培养的手段

有人看来,思想政治仅仅只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我国出现了一些剥削阶级、资产阶级思想、出现了许多腐败者,思想政治实际上是為了维护这些人的利益的,就是说,思想政治是为了维护逻辑上已经丧失其必然性的剥削阶级的一种巧妙伪装。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就是论证已经丧失其必然性的统治阶级的合理性的可笑的人,因此,从真理的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应该存在的。这种看法坚持思想政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但是取消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法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按照上文所说几种人文能力的培养由什么课程承担?专业课吗?综上所述,传统专业课是不能承载的。大学语文吗?大学语文当然可以很好地培养这些能力,但是,其没有哲学基础,也流于具体而失去了系统化。无疑,就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属性和现状,上述四种人文能力最好由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承载。

其实,从我们国家的现状来看,实事求是地说,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四种人文教育都起了基础的作用。根据中央的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直接就是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思想政治教学体系来看,《原理》着重树立人的正确世界图景,了解社会主义理想的必然性;《概论》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纲要》探讨中国是如何与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基础》课则培养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律意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有这种自觉的专业意识,至少他们知道自己在传达一种正确的生活价值与生活意义,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哪个思想政治老师不讲人生意义问题。思想政治老师由于自己有个性的努力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为大学教育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发展路径

思想政治的本质是人,所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以人为本。具体说来,应该针对以上所说四个方面进行思想政治系统工程建设,建立大学科群与大教学队伍。首先是重编思政教材,添加与上述四个方面所说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以《马原》为例说明这个问题。应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世界的起源,世界的最一般的规律,世界是否有神,人死后是否有另外的世界,灵魂与肉体的关系如何等都要进行回答,奇怪的是,现行教材竟然对这些问题都视而不见。这样又怎么能够搅动学生心灵的底层,与他们产生心灵的共鸣?教材的不足是社会对于思政教育误解与思政低效的主要根源。

其次是重视世界图景构建。信仰,是对于精神事物的坚定的思想感情,包括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或对道德遵从,对于真实生活的热望等,把他们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是人对生命的再创造。人在树立正确的世界图景后才有可能有坚定的信仰,人是有死的存在,人是一种从世界寻找永恒的价值的存在,在理解了生死之谜,创造了理想世界的图景后,人的心灵的深层结构得以形成,人由此安身立命,在此基础上才能树立坚定的信仰。树立了坚定的信仰,其他一切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才有良好的基础。

第三是与专业课以及其他人文课程配合,重视对于生命意义的开发,培养学生发现生命价值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他人心理规律,进行决策取得自己利益的能力,从而形成统一的大学教育体系。人要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这需要劳动,这需要培养专业本领;他需要社会协作,因此,他要改革生产关系,规范自身行为;问题是,人生的意义还不是设定的,需要人自己去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培养学生发现与创造生命意义的能力,或者叫做“画人”能力。这样,大学生就由一个解决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矛盾的人变成了一个懂得人生价值并且能够发现与创造人生价值的人,变成了一个遵守社会规范、奉献社会的人,也就是说变成了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从而实现了大学发展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0L]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2011-

12-25].

[2]John Henry,Cardinal Newman.The Idea o fa University:Defined

and Illustrated[M].Loyola University Press,1987:196.

[3]赵磊.世界图景——哲学安身立命之本[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73-76.

教育政治 第7篇

当今世界, 无论是传统的发达国家英国还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这个重要的社会转型过程中都认识到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稳定进步, 都与公平的道德教育水平息息相关。

中英两国在公民的道德教育方面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溯过往,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中, 儒家文化在中国的伦理道德方面占据这不可撼动的地位, 同时英国对于道德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描述过道德哲学:快乐的人生在于能够存在于并且支持道德、美德、正义的活动。[1] (《尼各马科伦理学》) 由于两国传统文化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 所以我们在认识学习自我和对方的过程中, 应该巩固己有的优良、进步的传统美德的同时借鉴他国的宝贵经验, 为新时期中国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一、中英公民道德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道德教育一直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之中, 在不同的时期中英两国对公民的道德教育方式是有着不同的诠释的。

在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主要把儒家思想作为道德教育的工具, 儒家学说深深的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的四分五裂, 列强入侵, 在这个动乱的年代, 许许多多的外国思潮进入到中国, 当时的公民收到的更多的是这种外国思潮以及外国语言的影响。抗日战争胜利后的30年, 是中国坎坷前进的30年, 这段时期内中国的领导人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对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不断完善, 对于大学道德教育的设想逐步向挖掘学生潜力、塑造学生个的趋势发展。不仅如此, 在大学道德教育的引导下, 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在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中, 不断培养起判断、处理、分析事件的能力。

英国作为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先驱, 英国公民道德教育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也一只发生着变迁。宗教在这个老牌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公民道德教育的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英国 (1870年以前) 统治阶级是以基督教学说来对公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 那一时期大多数英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 即离开了住的引导, 那么会在思想上、行动上遇到困难时不知所措。1870的英国颁布了《初等教育发》, 这项法令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教育视为一种国家行为, 在各个区域建立公立学校, 实施统一的教学大纲, 并且运用一切手段杜绝宗教在教学上的影响和制约。在1944年, 《巴特勒教育法令》的颁布为英国的教育改革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再将宗教与教育隔离开, 平衡了宗教教育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并且把宗教理论归入课堂教学内容里, 开始借以宗教教育对公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世界格局巨变, 在社会文化多元化和社会危机四伏的环境下, 20世纪60年代英国出现了“宽容社会”的形态, 在这一时期, 成立了“社会道德委员会”, 研究制定统一的学校到的计划, 讲公民道德教育不断引向正规。1988年《国家课程》的颁布, 重申宗教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实现价值, 促进并帮助学生树立理性的判断能力, 建立健康健全的道德观念。

二、中英高校德育的特点

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所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强调采用统一的、整体的价值观念来引导和培养学生。这样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但是由于这种传输的主导性, 重视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却忽视了个人发展的多样化问题, 容易出现压抑个性的情况, 重犯以普遍性统一个性的错误。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的是系统知识灌输、行为规范训练、集体的影响和舆论的扬抑以及批评表扬等方式,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 教师以独断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教条, 可能培养出顺从的“乖孩子”, 但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一旦他们毕业走出校门, 在遇见社会上的问题是往往无所适从。

英国是没有具体的指导思想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 英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尊重个性, 容忍多样化。一般采用“开放式”的教育, 不预先设定标准答案, 而是让学生经过自己的理智思考选择或者形成自己的到的观点、价值标准。英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情感支配下情感和理性相结合的方式, 注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双向交流过程。英国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比较注重从大学生主体的需要出发, 注意营造“情景氛围”, 注意激发大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 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产生心灵的共振。英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非常重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并且充分利用宗教信仰和宗教信息对大学生施加重要影响。

三、对中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经过对英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分析, 反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不断地完善我国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提高这项工作的效率, 更好地维护政权的统治, 维持社会的稳定。

(一) 重视情感因素

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一直存在着偏重道德知识灌输, 忽视道德情感培养的弊端。要扭转这一状况, 使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切实富有成效, 就需要我们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给予关注, 无论是在教材的编写、设计, 还是德育过程的实施环节上都应把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作为基本点, 把引导学生学会关心自己, 关心他人, 关心社会, 关心国家的发展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 重视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宗教是英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内容, 现代英国的宗教已经逐渐抛弃了原来愚化人民的目的, 而更多地为人本身进行服务。英国的宗教理念中提倡尊重人、关注人、爱护人。英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宗教的形式进行渗透, 是古老的形式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这种方式对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地启示作用。我国与英国一样, 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甚至我们封建文化的影响远深于英国的封建文化,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利用这一传统优势, 将文化融入进思想政治这一领域, 不如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中符合时代进程的部分, 将传统与时代相结合, 为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活力。

(三)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法。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 在公共场所, 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方法, 隐性教育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 寓教于乐, 寓教于文等方式, 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 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相比较而言, 隐性教育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所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光运用显性的方式, 我们应该学习西方,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在各个学科, 各种校园活动中, 这样才能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四) 开拓创新意识, 开拓并采取多种途径、方法实行高校道德教育

教育政治 第8篇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和网页建设

首先, 必须加强主体网站和网页建设。加强网络阵地建设, 建设有特色、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是一项基础工程。自2000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下发以来, 我国各高校都在积极努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 特别是创建了很多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 即通常所说的“红色网站”。时下各高校在网上开设的网上党校、网上团校, 设立的理论学习、时事政策、“两课”辅导的相关网站和主页, 都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其次, 创建一些贴近校园、贴近师生的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站或网页, 在网上建立思想政治工作平台, 充分发挥“渗透式”隐形教育的功能。例如各高校网站上的BBS、聊天室等栏目或版块。

再次, 运用校园新闻资源, 整合校报、广播、等媒体, 搭建校园网络新闻立体平台, 作好典型宣传、热点透视和舆论引导工作, 从而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二、结合学生实际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要取得实效, 关键在于如何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体现在办实事、办好事, 更好地为师生服务上, 才能显示它强大的生命力。为此, 必须增强网络的服务功能,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生学习信息进网络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最重要的就是学习, 如果我们能把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信息相结合, 必将大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各高校可逐步推行网上选课、网上成绩查询、网上学习信息发布、网上专业介绍、网上学习信息咨询和交流等, 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2、学生生活信息进网络

凡是涉及到学生的吃、住、行等方面, 例如图书馆的利用、宿舍文化建设、食堂管理等, 都可以在网上设专门信箱, 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及时传递给有关部门并加以采纳和解决, 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学校的改革和建设中来, 使网络成为学生和学校交流互动的最有效的虚拟场所。

3、学生工作信息进网络

这包括有关学生工作方面的奖励、处罚的政策规定, 校内重大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日程安排, 学生工作动态和情况分析, 校园内的热门话题, 遵章守纪等方面内容。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使学生能随时了解到学校实施教育和管理的措施和要求, 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同时, 也可以及时反馈政策措施的效果, 以便加以肯定和修正。

4、学生就业信息进网络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用人单位能够更全面、更方便地了解毕业生的有关情况和择业意向;另一方面增加了就业信息公布的新渠道, 提高了信息的公开性和实效性, 为学生的应聘、择业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机会。可在网上开设“就业政策解答”、“就业指导”、“择业技巧和方法”、“就业形势分析”等栏目, 使学生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从而摆正自己择业的坐标。

三、通过网络加强同大学生的思想沟通和交流

网络的交互性沟通, 将吸引人们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 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引导。这就使人们的心理距离缩到最短, 各种观点和情感交流更具有真实性、直接性, 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真实情况的良好平台。

1、加强特色博客建设, 积极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吸引力和感染力。

博客的内容可以党史理论、心理健康、学习经验交流、人际关系等为主, 结合实际工作情况, 可以设立“时事纵横”、“呵护心灵”、“沟通你我”、“理论经纬”等栏目。建设特色博客将会更好的吸引大学生参与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讨论之中。另外, 各学生班级可以建立班级博客, 增强博客浏览者之间的沟通。

2、挖掘网络即时通讯、社交网络平台内涵, 努力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

积极赋予QQ、飞信、MSN、E-mail、网络留言板这些网络形式以新的内涵。学生和辅导员既可利用这些网络工具在网上即时沟通谈心, 又可就某一普遍感兴趣话题开展大家集体讨论;还可以将年级电子板报、就业信息、学生近期关注热点等在上面发布。因这些网络形式当前大学生普遍喜欢使用, 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生动性。

3、增设网络委员, 使网上网下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合力。

各班可以选拔网络操作技术较强、思想觉悟较高的同学担任网络委员。作为班级网络委员, 在日常生活中为全体同学提供网络服务, 负责上网管理, 引导同学们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同时, 网络委员可以在同学间开展网上网下交流,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各方面的需求, 及时把相关信息传递给辅导员老师或学生工作部门, 使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合力。

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不过只要我们转变观念, 更新工作方式, 积极探索网络条件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方式, 就能更好地利用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服务, 使之更具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蒲伟, 许佳辉.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08 (06) .

教育政治 第9篇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具有合理性, 这就要求我们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合理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设计, 既应以高校教育对象的现实需求为依据, 又应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为客观依据。作为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应有意识, 来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笔者经过思想政治教学实践, 总结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以下问题:

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安排不尽合理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实际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落到实处, 其层次安排必须合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安排应从学生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出发, 先对他们进行最基本的公民教育, 使之成为合格、合法公民, 再对其进行政治教育。而不是本末倒置, 最开始就对他们进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安排次序颠倒, 没有遵循教育对象的接受需求, 没有体现教育对象的接受需求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突出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政治问题, 也必须要强调政治观教育。但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政治色彩太浓, 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合理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应有的效果。

1.3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效性差, 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依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基础, 增强时代感是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本质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是能与时俱进的、体现时代需求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但实际上,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跟不上时代需求。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固化, 时代感较差, 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 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当成简单的政治任务来完成, 体现不了时代需求, 继而也满足不了教育对象的现实需要。

1.4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脱离和违背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我国的核心是忠实于党的教育, 而不是公民权利教育。这样,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仅是政治任务而没有体现对教育对象的服务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 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1.5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抽象层面, 缺乏可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的层次性不相适应, 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深奥, 与生活实际脱;有些空洞抽象, 缺少针对各类不同时期和不同层次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要求。

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效性的对策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层次的划分应体现广泛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层次和教育对象层次的合理划分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最终能否落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层次的合理性划分: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爱自己的公民教育, 一个爱自己的合格、守法公民才有可能去爱他人;其次才是爱他人的道德教育;最后才是共产主义的政治教育。教育对象层次的合理性划分:对全体教育对象进行爱自己的公民教育和爱他人的道德教育;对高校中的党员大学生及先进分子进行共产主义信仰教育;根据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体现广泛性和先进性的有效统一。

2.2 合理安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安排上不要过于突出政治教育, 在强调政治观教育的基础上, 使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比例平衡。体现政治教育的主导性, 思想教育的根本性, 道德教育的基础性, 法纪教育的保障性和心理教育的前提性。

2.3 创新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创新, 是指构成内容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连接方式的创新, 不断根据新的变化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也就是要满足和实现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从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应遵循科学性、价值性、主体性、务实性及全面性的原则, 不断更新优化教育内容, 从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教育功能。创新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还要注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连贯性。首先, 避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复, 使高校教育对象觉得内容重复、乏味, 缺乏新鲜感;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各层次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出现错位, 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调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接班人, 大学进行合格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应该结合起来, 这样对教育对象的社会化过程才是合理的。

2.4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符合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 才能解决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 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 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编排上应把现实社会中切实影响教育对象思想和行为的现象纳入其中;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编排应增强回应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力度;唯有做到以上两点, 才能说服教育对象接受教育内容,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5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可实践性教学

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内容应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把握党和政府的宏观战略, 结合社会难点热点问题来展开。高校应整合教育资源为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提供足够保障, 开展多种活动, 创新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方式。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内课外及校外实践教学活动,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践性。

3 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效性的现实意义

3.1 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体现。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必然取决于用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来保证实现。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这个目标的指导下,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目标去指导思想政治教学实, 具体的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促使教育目标的实现。

3.2 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最终取决于教育内容被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结构的合理性安排、解决受教育者的现实问题、满足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以及具有可实践性, 必然能从根本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丘伟光,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教育政治 第10篇

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也是培养能力的平台,科学的教育方式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而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课堂的教育方式还是比较传统,它忽视了大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扼杀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造成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可通过创新教育方式来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交流与对话,主导与主体相结合。教师要与大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学习新型师生关系,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师生关系,打破“管”、“灌”的传统教育方式,采用讨论座谈、演讲、报告会等新型教育方式,使教育充满生机活力。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关心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引导大学生科学评价自我

评价自我是认识自己的进一步深化,它是指个体运用社会标准对自己的道德、思想和行为等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过程。科学评价自我是个体进行自我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个体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科学评价自我包括对自身优点和劣势的认识,评价自我并不是主观随意的评价,太高或太低的自我评价都是不科学的,都会影响到自身的健康成长。自我评价的范围比较广泛,既要对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情况进行评价,也要对自己的道德行为及其结果进行评价。当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时,要善于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激励自己,不自我满足和自我炫耀,充满信心迎接下一个挑战;当发现自己有缺点和退步时,不自我欺瞒、自我否定,更不消极回避、自暴自弃,而是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想方设法弥补自己的不足,培养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心理品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增长知识,提升修养,塑造健康人格,争取更大进步,达到自我完善。

三、完善素质教育,促进自我教育

大学生有专门的班主任,这个配置意味着班主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自我教育中有着特殊的要求。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要求班主任要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自己在大学生中的表率作用,同时班主任要加强与大学生交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使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发展。

要发挥班主任在大学生自我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就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优质、高效的班主任队伍。首先,高校要增强班主任的综合性,摒弃“重科研轻道德”的错误思想,提高班主任资格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班主任责任制,使班主任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的引导形成制度,积极指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对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其次,要加强对班主任的考核,将班主任和大学生自我教育效果列入考核范围。班主任要明确职业职责,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与大学生接触和交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对症下药,引导大学生成为心理健康发展的人,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潜能和自主性,引导大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达到自身的完善,为思想政治自我教育提供长期、有效的教育、监督和管理。

在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大学生与班主任接触比较多,班主任的为人处事、工作作风等都会不知不觉地感染和影响着自己的学生。班主任要以身作则,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加强作风建设,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以优良作风、高尚品格、渊博知识、精深的思想等滋润和教育大学生,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敬佩自己的班主任,以班主任为榜样,主动向班主任学习,以师为鉴,不断发现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

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在与班主任交流过程中,只有较少的班主任在大学生面前提到自我教育话题。班主任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自我教育的指导,通过理论教育与现实教育、榜样教育与警示教育,告诫大学生把他人的教训作为自己的戒律,自觉遵守学术道德,提高自身素质,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从而促使大学生加速自我教育的步伐,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自我教育的实现。

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一是将传统品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整理、吸收和消化,将其中积极的有生命活力的因素应用到高等教育领域,把传统优秀的教育思想融入大学的教育实践。这不仅仅是为了继承传统,而是因为这正是现今的大学教育缺乏和急需的。

二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比重。从某种意义上说,选修课的课堂和老师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教育方式。通过多开设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充分发掘教材中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因素,把价值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首要地位,将人文精神的体现贯秔于全部过程中,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精神。

三是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关键和主导,奠定了他在构建人文精神中的独特作用。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人师表,重视自身的思想修养、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精神风貌、治学态度、心理素质,注重人际和谐以及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义务,使学生既掌握书本中正确的理论,又体察到生活中真实的人生,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获得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从而提高理想境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五、塑造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大学以培养和造就具有知识分子为首要目标。大学的管理者在思想上要认清大学的性质、作用和地位,认识到大学是传播和创造文化的重要领地,而所有文化都以体现人的普遍价值、社会正义和美好理想为最终目的,都是“以人为本”。在强调教师弘扬人格力量、自律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同时,学生也需要尊重教师自身的需求、发展和提高。彼此相互理解、关爱应该成为师生双向情感互动的润滑剂和催化剂。因为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理念,都不能忽视人和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融合,无论各项制度多么完善,都难以全面替付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

以人为本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点是“现实的人”,是具有独立人格、有需要、能动的、有创造性的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社会价值,忽视个体价值;在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被物化并按一定标准来打造。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赋予受教育者的精神素养、心理素养和创造能力,即通过提高人自身的素质而体现出自身价值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更多地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培养人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通过提高人的自身素质,去促进人的发展。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它着眼于受教育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知识、获取信息,增进文化涵养,参与实践,提高素质和能力。因此,学校必须充分通过多种有效方式,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促使他们全面协调发展。

大学教育绝不能只掌握“手段”却忽略“目的”本身。培育大学生具有时代与个性特征的自我教育能力,就是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将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建设与学校整体建设相结合,把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摘要:引入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大学生培养思想政治自我教育能力的重要渠道,在人性化教学中,教师通过向大学生传授思想道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信念,为开展思想政治自我教育创造条件。

教育政治 第1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社会化;政治人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从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保障社会和政治生活正常运行。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在理论上可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实践中可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理论发展和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而实践也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作为一种理论,都是长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理论的发展要反映社会成员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同时两者都需要通过具体实践环节,促使社会成员形成政治信仰,培养政治情感,从而实现向政治人的转变,实现内化和外化的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进行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但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两者又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1.研究内容及体系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社会化与道德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以统治阶级的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教育社会成员,注重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侧重于社会成员如何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2.主体与客体关系不同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信息的流向主要是主体对客体的单向流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信息的筛选和传播上掌握主动权,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对象之间,信息的流动呈现非对称、不均衡的特征,受教育对象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已有的政治信息。而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信息流动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双向性特征。

3.实现方式和手段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相对比较狭窄,家庭和学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而政治社会化的渠道则比较多元,除了传统的渠道外,还有大众传媒、同辈群体、政党等渠道。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的理论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个体政治素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政治认知的获取

政治认知是人民对政治体系要素的基本认识,以及政治权利和义务获知,政治认知是政治社会化的开端,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的基础。国家在高校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计划向大学生传授我国的政党、法律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政治知识,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其他多种形式把政治知识进行转化,促使大学生形成全面的政治认知结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较集中、系统地传达政治信息,从而使大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角色等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形成

政治态度是人们对现行政治体系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和情感表达,政治态度具有稳定性等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明确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总体目标,制定大学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联系国家和社会生活,选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相关渠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培养一支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

3.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政治人格塑造

政治人格是政治生活的主体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倾向。根据人格的不同取向,政治人格可分为健康的政治人格和扭曲的政治人格。健康的政治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分析、推理、引导,并避免消极的、保守的文化影响。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大学生的发展塑造良好的氛围。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政治行为的调控

大学生政治行为是大学生接触社会、参与政治生活、发挥个体作用的活动,集中体现了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强调个人在社会中应该享有的权利,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政治活动中,通过正确的渠道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另一方面规范和调节大学生个体的政治行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规定大學生政治行为基本规章制度,内在控制大学生个体在行为过程中可能的“失范”,理性地疏导大学生的政治行为。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体系的稳定

社会政治体系的稳定、发展需要社会成员协调。政治体制的改善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巩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实现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形成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成为符合政治系统需要的合格接班人,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与发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的路径创新

1.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与教育对象的认知水平保持一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内容要能反映大学生各个发展阶段的知识需求。既要保持政治知识的连续性,又要避免知识过高、过低或者重复。

2.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首先要充分发挥显性教育的育人功能,以高校为主阵地,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其次是利用隐性教育的优势,在实践中适当的隐性教育方法,通常可以消除被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最后要全面协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3.树立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念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关系来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该形成“交互主体”的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调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平等互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只有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相互理解、平等交流,达到主体之间的互识共识,这样才能加强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作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3.

[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33.

教育政治 第12篇

一、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关联性与相对独立性

1. 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性与连续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完成教育目标,共享教育资源,共用教育载体,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1)两者的教育主体具有交叉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组织者、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教师的教育方法和自身素质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好坏。在大多数高校,从事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也承担研究生公共政治课;在个别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由部分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组成教学小组共同完成,这既是对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本科学生在课堂上近距离地感受名师风采,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本科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兴趣、了解前沿问题,增加本科生政治理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外,本科生是高校中思想最活跃的群体,研究生的思想问题在本科生身上也有反映,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与本科生接触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容易出现的问题,便于集中应对。教育主体的交叉性,有利于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本科生与研究生共同发挥作用,使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支撑、相得益彰。

(2)两者的教育内容具有衔接性。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既不是简单重复,更不能彼此孤立,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与提升。如果没有本科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与“识记”,不可能有研究生阶段的“运用”与“创新”。在具体的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本科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与硕士研究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有重合,前者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预留充足的空间,重在讲清楚讲明白,后者要针对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讲深、讲精,注重思考和提升。这样既能保证教育的连续、深入,避免出现炒冷饭或者把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搬硬套地复制到研究生教育中去,不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也容易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3)两者的教育效果具有互补性。没有高质量的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达到应有的水平和效果,高质量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环境大致相同,两者共同分享校内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载体。本科生群体的课余时间较多,组织和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以本科生为主体的校园广播、主题教育活动、校报等校园媒体营造的教育氛围则有利于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生群体普遍比较成熟、沉稳,他们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与本科生不同,他们通过定期举办学术论坛、读书报告会、参与网上时事论坛讨论等形式能够带动本科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引导本科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另外,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能够吸引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参与、加强互动,在教育效果上优势互补。

2.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与独立性。

(1)两者的教育层次不同。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都从属于高等教育范围内,但是,两者所处的教育阶段不同,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不同,本科生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研究生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两者在教育体系布局、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教育体例以及各自的功能定位方面都有区别。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比较长,内容更加丰富、教育渠道和教育载体更加多元化,而研究生教育更强调“管用”,侧重“少而精”,而且,两者在教育层次上的差异不是高和低的差别,而是高等教育目标指导下具体的教育阶段的差异,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既不能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去拔高本科生教育,也不能用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去应付研究生教育,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并不妨碍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2)两者的教育对象不同。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现状和心理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起点,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自主意识较强,思想开放、个性鲜明,容易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以及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群体集群性较弱,群体内部异质性较强,比较分散,经常以个体为单位活动,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失衡现象,心理压力普遍较大。另外,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对理论的需求程度和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意识到这种差异性,针对不同教育群体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对策,体现教育的针对性。

(3)两者的具体教育目标各有侧重。从宏观上来说,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以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但是,由于教育对象的差异、教育阶段的不同,两者的具体教育目标也各有侧重。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规范言行、提升道德水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强调学生要“知道”“懂得”,能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魅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提供科学的思维工具,缓解心理压力,塑造健康人格,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强调要“知其所以然”要“透彻”,能够用马克思主义解释现实问题,验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当然,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只是各有侧重,有所区别。

二、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1. 忽视两者的相对独立性,以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各司其职”,保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两者的区别容易被忽视,出现以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一种表现是质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或者根本没有必要。长期以来,有学者认为研究生年龄普遍偏大,思想较成熟,自主意识较强,社会化程度较高,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趋于成熟,而且,一部分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已经接受过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大。这种观念导致对研究生疏于管理,认为学习和学术研究才是研究生教育的全部内容。另一种表现是把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直接复制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认为两者的教育背景、教育环境相同,本科生遇到的问题在研究生身上也有反映,忽视了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中的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这两种表现的后果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严重向本科生倾斜,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人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导致研究生处于“散养”的状态,思想困惑与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关注和解决。研究生党团组织的作用被弱化,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而且,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相比,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存在很多空白点,研究空间很大。

2. 忽视两者的联系,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彼此孤立。

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都从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和极大的交流空间。然而,长期以来,受到本科生在校人数比例较大以及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彼此分离、各自为战的状态,出现了一强一弱、一重一轻的态势,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一种表现是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给研究生教育更多的预留空间,教育目标与本科生实际相脱节,超越教育阶段,出现大而全、假而空的倾向;由于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机制,导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全局意识,在教育过程的设计中不是从本科生教育的薄弱环节出发,给予必要的补充和强化,而是重复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育部分地与本科生重复,博士研究生的教育部分地与硕士研究生重复,导致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度降低,仅为了赚学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感受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性和实用性,收效甚微,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种表现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对策的选择上缺乏必要的衔接,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做好“启下”的工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有效地“呈上”,两者之间出现断层,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大打折扣。

3. 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各自存在的问题使相互支撑受到限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本科生阶段不可能完成全部的教育任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可能重复本科教育的工作,两者之间需要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相互配合。但是,两者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局限性使得彼此之间的支撑作用受到制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以及西方社会思潮影响的背景下,青年学生群体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范式尚未完全建立,还处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中,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不够多样化,教育对策显得被动、滞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似有实无,适应超越规律得不到相应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另一方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部分高等学校存在重视程度不够,领导体制和工作体制尚不健全,缺乏相应的专职工作队伍,条件保障还不完全到位。特别是面对研究生规模扩大、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发生变化的新情况新要求,还缺乏积极应对的有效办法。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仍然处在调整中,辅助教材建设还不完善,研究生导师的作用以及研究生的自我教育亟待加强,这些因素限制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中的作用,对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和提升作用不明显。

三、理顺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对策

1. 尊重相对独立性,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要加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同等重要,并非可有可无,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弱化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要改善目前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失衡的现状,认真学习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适当增加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力度,提供相应的政策指导、持续的资金支持、具体的制度建设以及师资力量的保障。第二,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以新一轮课程调整为契机,缓解原有课程设置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具体而言,与本科生课程要体现吸引力和丰富性不同,研究生课程要体现思想性、学术性、时代性和实效性,要重点解决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内容部分重复的问题,在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中为博士课程预留空间,保持课程体系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加强不同层次的课程之间的联系,本科生课程与研究生课程之间要体现出梯度。研究生课程要对专业课程具有渗透性,重视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学有所需,学有所用”。在辅助教材建设上要体现出时代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不回避理论难点以及时事热点问题,能够有助于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对课程选读篇目要做基本规范,避免盲目肤浅或者与时代脱节。第三,重视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发挥研究生党团组织、专职辅导员和研究生导师的教育作用,鼓励和引导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尤其重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2. 尊重关联性,加强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

第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全局意识。对于在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的工作,专业课教师以及相关管理部门都承担育人责任。其中,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统一整体,两者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占有以及师资力量上都有交叉,只是具体分工各有侧重,不存在根本对立,不能人为地把两者分开。第二,为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以马克思主义学科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为依托,通过学术会议、学科建设以及教师培训等契机有意识地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在高校内部,要通过文件学习、理论探讨等形式把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交流制度化、常态化。第三,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本科生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和渗透。通过建设互联网空间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营造开放、共享、畅通、便捷的交流空间,打破以往各自为战的教育格局,使本科生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虚拟空间内实现体系融合、资源整合,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达到加强了解、消除隔阂、增进融合的目的。

3. 培养既具有教学能力又具有科研水平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双重的,既应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也要有持续的科研动力;既要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相关学科基础,也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这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明确了方向。第一,要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两翼,多数科研成果都来自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然后再反馈到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教学经验的积累和科研成果的丰富是相辅相成的。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专业的学科基础,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否则很难在受教育者中产生共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涉及广泛,也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积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埋头搞理论,要参加社会实践,优秀的理论研究成果往往来自对社会实践的深刻洞察,否则,理论就会因失去生命力显得干瘪,因失去前进的动力而停滞不前。第三,完善教师培训制度。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定期培训、轮训制度,鼓励学生辅导员提高学历层次,定期组织教师参观考察加强校际经验交流,在专业定位、职称评定、岗位设置等方面创造条件,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专业化和科学化。

摘要:理顺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既是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分析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与相对独立性,查找两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从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对于促进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Z].教思政[2010]11号.

[2]王光彦.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努力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在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J].思想教育研究,2012,(2).

[3]韩慧莉.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J].中国青年研究,2012,(7).

上一篇:积雪苷软膏下一篇:规范会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