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经济论文范文

2023-03-05

教育与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围绕当下的教育热点,记者摘取纲要中与高等教育相关的问题,请北京市教委政策研究与法制工作处处长熊红为读者解读《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教育与职业》:《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如何提高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作了哪些部署?

熊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是首都实现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发展目标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以下六方面的任务和措施。一是高等学校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育人作为学校和教师的首要职责,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把创新人才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因素,教学资源向教学一线倾斜。二是深入推进“北京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教学应更加注重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三是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学习方向和学习进程。四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图书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实习基地、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鼓励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学科竞赛,着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研水平。五是积极推动综合性教育教学改革,完善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教学绩效监控评估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六是大力推进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健全完善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机制。建立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追踪机制。

《教育与职业》:如何进一步提高北京高等教育的水平?

熊红:为了进一步提高北京高等教育的水平,建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一流、开放融通的首都高等教育体系,大力提升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社会贡献能力,为国家建设和北京发展提供高端人才支撑和科技智力服务。《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发展任务。

首先,要支持和加快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以多种形式为中央在京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提供支持和保障。加强重点学科、交叉学科和首都高校学科群建设,以专业和学科发展推动更多首都高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

其次,建立首都高等教育发展协调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中央院校和市属高校的沟通与合作,破除体制局限,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共享,联合开展学科专业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合力创造首都高等教育优势品牌。

再次,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加强对市属高校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学科专业的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市属高校合理定位、整合资源,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大学及学科。

《教育与职业》:如何推进人才培养体制和模式的改革?

熊红: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核心,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技能型人才和创新人才,是未来十年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为此,《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从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等方面破除障碍,形成具有首都特色、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一是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观念,努力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健康、持续发展;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学习制度,探索建立高等学校学生校际转学制度;三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深化课程教材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是建立学科专业结构的动态优化机制,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五是构建合作培养、实践育人的资源平台,推进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六是建立全市统一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建立各个学段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及教学反馈系统;七是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方法和基本程序。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和质量年报制度,建立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八是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教育与职业》:如何增强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熊红:高等学校是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是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是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为了增强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高等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坚持服务国家和首都发展建设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二是创新高等学校科研体制,创新运行机制与管理制度,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与集成的有效衔接。三是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四是推动科研基地发展,支持高等学校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五是鼓励北京高校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著名企业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建设一批科研创新团队,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六是加强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建设,构建北京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提高高等学校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能力。

《教育与职业》:如何提升高等学校的社会贡献力?

熊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所以,面向社会开展全方位的服务,是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社会责任。为了提升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和贡献力,《北京教育规划纲要》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措施。一是紧密围绕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开展科研攻关,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一批产业效益高、社会效益大的科技成果。三是发挥高等学校知识文化优势,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积极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高层次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普遍提高社会公众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四是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和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决策咨询,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五是鼓励师生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为促进首都经济社會的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教育与职业》:如何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熊红: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民办普通高校15所,当年毕业生2.2万人,招生1.9万人,在校生7.3万人。民办教育已成为首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人民群众对多样化教育的需求。为了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并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五项措施。一是将民办教育纳入整个教育规划中统筹考虑,使之成为首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鼓励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捐资、出资兴办教育;三是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四是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市、区(县)两级政府采取专项资助、给予奖励等措施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促进民办教育有特色、高水平发展;五是依法明确各类民办学校变更和退出机制,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和监督。

《教育与职业》:如何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熊红: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是满足广大社会成员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先进的学习型城市的重要途径。关于如何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以下建设任务。

第一,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定期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鼓励行业、企业联合职业院校建立培训中心,为企业在职人员提供岗位培训,为转岗、失业人员提供职业培训。第二,发展社区教育,健全社区教育体制,依托社区教育培训机构面向广大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第三,鼓励各类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社会文化教育机构面向广大市民开展多形式、多内容的社会教育。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社会教育功能。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开展老年教育、妇女教育、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大力开展家长教育,普遍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第四,加大政府对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的统筹领导,健全区县、乡镇和村庄三级农村成人教育办学网络。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和农转非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五,建设北京开放大学,形成开放的继续教育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服务。第六,健全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统筹领导体制,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创新学习制度,建立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机制,构建市民终身学习“立交桥”。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市民终身学习卡”等终身学习制度。

链接:

《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教部分

建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一流、开放融通的首都高等教育体系,大力提升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为国家及北京发展提供高端人才支撑和科技智力服务。

(十三)建设高水平大学。支持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以多种形式为中央在京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提供支持和保障。建立首都高等教育发展协调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中央在京高校和市属高校的沟通与合作,联合开展学科专业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

全面提升市属高校办学水平。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加强对市属高校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学科专业的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市属高校科学定位,整合资源,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大学及学科。

(十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育人作为学校和教师的首要职责,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把培养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因素,推动教学资源向教学一线倾斜。更加注重教学的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继续推进“北京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加大本市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鼓励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加强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和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逐步完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鼓励高校建立学分互认机制。试点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的选课制度。鼓励高校建设教学联盟。继续推进“北京高校科学技术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和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设北京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状态数据系统,形成北京高等學校教学质量监测制度。

(十五)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创新高校科研体制,完善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支持高校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鼓励高校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著名企业联合建立研发基地。建设一批科研创新团队。加强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建设,构建北京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六)提升社会贡献力。高校要紧密围绕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开展科研攻关,服务首都发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一批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大的科技成果。发挥知识文化优势,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积极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全面提高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志愿服务。

摘自《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教育与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机关实施“三生教育”工作推进会。这次会议的目的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心聚力,振奋精神,动员厅机关各处室、各直属事业单位的全体干部职工共同肩负起实施“三生教育”的历史使命。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党组讲几点意见。

一、准确理解“三生教育”的科学内涵和主要任务

“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从根本讲,“三生教育”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的事业。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等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通过生活教育,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若干方面组成;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

二、深刻领会实施“三生教育”的重要意义

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在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及省八次党代会精神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世情、国情、省情、教情,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提出把实施“三生教育”作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来抓。这是符合国家要求,合乎教育规律,顺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需要的。

首先,实施“三生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集中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体现在人的素质的提高上。“三生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使人真正成其为人的教育,是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的教育。

其次,实施“三生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根本理念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内在发展、和谐成长,具有基础性、主动性、发展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征。“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再次,实施“三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现代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坚守教育公平,适应当代、引领未来的事业。现代教育具有人本化、大众化、社会化、国际化、现代化和公平性、民主性、科学性、法制性、创新性等特点。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本质是促进人的现代化,核心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需要的人。发展现代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发展现代教育,事业发展是根本,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是核心。“三生教育”立足于帮助个体成长,着眼于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着力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努力培养建设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

第四,实施“三生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立足点,更是当代教育实践的共同价值追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三生教育”站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高度,从人文关怀的高度出发,关注人类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关注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的问题,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入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开展教育,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构建个体成长的基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

第五,实施“三生教育”是实现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家庭幸福必须以家庭成员的幸福追求为前提。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小建立高尚的幸福观,去追求一种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是实现家庭幸福的基础。家庭幸福以每个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为标志。社会和谐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和谐,是生命的和谐、生存的和谐、生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展“三生教育”,对帮助学生增强爱心、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从小树立正确的家庭幸福观,培养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激情、理智和意志力,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正确处理实施“三生教育”的几个关系

认识上要正确处理好“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我们必须按照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思路、办法、渠道来实施“三生教育”。只有这样,这个“基础工程”才能名副其实。“三生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我们抓“三生教育”,不是在国家德育范畴以外另搞一套,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战略方针,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结合时代特征、社会需要、教育规律和学生实际,抓实抓好德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三生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具体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首要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教育系统的具体化,就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价值体系建设。实施“三生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因此,我们认为,“三生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具体要求和体现。

实施“三生教育”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三生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开设“三生教育”课程,不是在现有课程基础上简单地加上一门课程或减去一门课程,需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整合课程资源的前提是不得削减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和课时、学分。一要处理好在“三生教育”课程中集中教育和在其他课程中渗透教育的关系。二是开设“三生教育”课程与减轻学生经济负担的关系。义务教育阶段的“三生教育”教材纳入向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范围;其他阶段的“三生教育”教材,按照教材征订办法和使用管理规范执行;除“三生教育”教材以外的相关学习资料,不得要求学生统一征订。三是实施“三生教育”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关系。要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强化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四是开课与其他工作的关系。“三生教育”进教材、进课堂是实施“三生教育”的基础,但仅靠编写教材和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把“三生教育”贯穿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中,渗透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合力。

四、实施“三生教育”的工作进展情况

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党组今年2月19日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在全国率先提出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要求。此后,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立即着手从各方面推进工作。

一是从2月份至今,通过境外考察和省内外调研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实施“三生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科学性、操作性等进行研究。二是在5月19日,即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者哀悼日举办了“云南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座谈会”,第一次面向社会各界传递了实施“三生教育”的信息;8月13日,召开了云南省实施“三生教育”工作视频会议,除在昆明设主会场以外,在其他州、市设立了93个分会场,总计约15000人参加了会议。三是成立了由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三生教育”领导小组。四是制定了《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及《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关于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五是在云南省教育厅门户网站开通了“三生教育”直通车主题网站。六是7月中旬,分别供幼儿园、小学(分为低段和高段)、初中、高中、中职、高校使用的“三生教育”系列教材正式定稿并交付出版。七是今年秋季学期在昆明市、曲靖市、楚雄州、玉溪市、红河州、大理州及其他州、市的部分县(市、区)和全省各高校、省属部分中专学校实施“三生教育”。八是举办了云南省实施“三生教育”第一期师资培训班,近400名教师参加了培训。九是在本周内组成10个组到16个州、市,对包括实施“三生教育”在内的重点工作进行调研指导。

从总体上看,实施“三生教育”领导重视、组织严密、思路清晰、工作有序,抓得紧、进展快、步子稳,初见成效。广大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普遍反映较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认同及共鸣,实现了良好开局。这一切,既是高校工委、教育厅党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又是全厅干部职工群策群力、共同努力的成果,更是专家学者、干部师生及社会各界支持帮助的结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一个工作才刚刚起步,这一项事业才刚刚开始,在思想认识、组织领导、体制机制、保障条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下一步,我们要根据坚持正确方向、扎实推进工作、加强制度建设、不负时代使命的思路,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五、共同肩负起实施“三生教育”的历史使命

实施“三生教育”,是党的希望,是人民的要求,是时代的呼唤,是学生的需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全体干部职工要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担当起实施“三生教育”的重任。

一要坚定信心,克服顾虑。此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没有明确提出过“三生教育”的整体概念。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健康心智和实践能力,就应该从关注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等基本问题入手。通过实现培养人的功能,最终促进教育社会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的达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省实施“三生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是教育规律的反映,是实现教育核心功能的体现。

二要科学对待,认真学习。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既能找到一些理论的依据,又能找到一些历史的渊源。教育本身就是一项传承与创新并举的伟大事业。但是,我省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研究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把“三生教育”作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的根本,在全国首家提出来的。从理论到政策,再到实践,很多东西都需要我们重新学习、认真研究、科学对待。

三要务实创新,提高执行力和创造力。实施“三生教育”首先要务实、抓实、落实、求实,做到既积极推进,又扎扎实实;既营造良好氛围,又稳健发展。厅机关各处室、各直属事业单位和全体干部职工都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认真贯彻落实高校工委、教育厅党组作出的决定,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不断提高执行力,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履职能力,把“三生教育”贯穿到各处室、各直属事业单位的工作中,融入到每个干部职工的本职工作中。“三生教育”是一项创新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开放性、包容性很强的事业。这为我们结合各自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我们每一个干部职工,在方向上、精神上、工作上、宣传上与组织保持高度一致的同时,要主动积极地做“三生教育”的宣传者、实践者、研究者。通过我们的言行和工作,不断引领“三生教育”、丰富“三生教育”、完善“三生教育”,同时也使自己在“三生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获得成长与进步。

同志们,实施“三生教育”的目标已经明确,让我们共同肩负起历史使命,在创新上思考,在务实上着力,在探索中提高,在总结中前进,为实现“三生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持续推进而不断奋斗。

◇责任编辑矣 勇◇

教育与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人们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精神世界也日益丰富。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生命价值,特别是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由此,如何将生命教育与初中生物教学有机结合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文章对为何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做出解释,及结合实际提出在初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命教育;渗透;实践

如何让学生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价值,对生命有着更深的体悟,是每一位生物教学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教师的一个选择,这能让学生更易吸收生物知识、体悟生命价值。

一、 初中生物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一)初中生物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目的

初中是一个学生思想形成、体悟生命价值的重要阶段。因此,如何使学生在这个阶段得到正确的生命教育是教师生物教学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初中学生都需要学习生物,因为这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物知识,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自然界的种种生命,最终提高学生方方面面的素质。但教师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以单一的方式去传授学生知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加以生命教育,那教师的教学内容将是多元的,也更具吸引力。初中教育渗透生命教育,能让学生更加深入更加正确的认识生命,也能让学生理解到生命背后存在的价值。除此以外,学生也将明白如何正确的去对待不同生命之间的关系,即尊重每一条鲜活的生命。生命教育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需要接受的教育,因为学生只有理解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后,才能知道生活和学习是为了什么,才能形成自己的格局观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二)初中生物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注意事项

为了更好的使初中生物教学和生命教学有机融合,初中生物教学工作者需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需要考虑到学生对生命的现有定义的正确与否以及他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接受生物教育和生命教育,才能让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价值,这也就要求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能一成不变,而应与时俱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让学生充分明白生命教育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责任感的目的。当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还需要教师生物教学工作者充分了解与把握教材知识和课外延伸知识,以便教师更好地去做好生命教育工作。

除此以外,作为教学者的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只有这样,初中生物教学与生命教育的结合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初中生物教学和生命教育都讲究学生的体验和认知程度,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感情,生命教育更是如此。当然,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应对此充满感情,而教师只有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明白生命的价值才能激发他们最纯真的感情,才能使得初中生物教學渗透生命教育是有意义的。另外,教师还应考虑到学科知识能否应用到现实中的问题,知识的积累往往是通过选择再保留下来的,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有人文中的感性。初中生物教学与生命教育的结合也必须考虑到这个问题。生命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把握人生命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价值和在社会中存在的形式。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生命存在的意义都是不同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只有让生物科学更具人文价值,让学生对生命的体悟更加深刻,初中生物教学才能更好地与生命教育结合。

二、 使生命教育更好的渗透到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做法

初中生物教学渗透生命教育不应该是从单一的角度切入,教师初中生物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历,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切实有效的方法:

(一)提前制订课程安排,更好的进行生命教育

只有在教学方案上精心准备,适时地进行生命教育或者以生命教育为核心进行课堂教学,才能使生命教育更好地渗透初中生物教学当中。初中生物教学渗透生命教育需要人文与科学结合,也就是说初中生物教学工作者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悟生命,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这就需要初中生物老师自己要清楚教学内容、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再结合学生接受生命教育能力的不同制定合适的课程安排。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内容的单一重复和结构上的不清晰,否则学生不仅不能在课堂上得到相应的收获,还会导致学生对生命背后的价值理解不到位,也就是说生物教学工作者没能达到让生命教育渗透到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身感悟生命,理解生命的含义和背后的价值,就需要教学工作者在课程安排上精心准备,结合实际情况,让生命教育渗透到初中生物教学当中。

例如,在学习“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结合相关的模型进行知识的讲解。在学习的过程中,穿插与“生命起源”有关的图片或者适时的播放一些与“生命起源”有关的纪录片。以这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能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理解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对生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当学生对知识掌握熟悉以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在体悟生命的过程中理解生命的含义和生命背后存在的价值。

(二)引导学生进行生物科学探究,感悟生命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开放式的探究性课题,这也就意味着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避免这些生物科学探究。生物科学探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以及对周围环境中生物的观察能力,这与生命教育在本质上有很大的相同点。因此,在生物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生命,思考生命的内涵是初中生物教师的一个必然选择,这也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物知识,培养其自主思考能力,让教师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初中生物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无法避免生物科学探究与生命教育的有机结合,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该在这些探究活动上狠下功夫,以帮助学生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生命教育。

例如,学生周围的环境中有大量的生命,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让学生对周边生物的观察,思考这些生物存在的意义和这些生物背后的价值,便能让学生对生命的感悟更上一个台阶。校园内随处可见的树木的树皮就是一个很好的观察对象,外表皮是树木最外层部的死组织,由角质化的细胞组成,树皮除了能防寒防暑防止病虫害之外,主要是为了运送养料,这是树木能茁壮成长的重要原因。对校园内类似的生物进行观察和思考,学生就更能明白生命的强大和生命的含义。初中生物教材中类似的科学探究活动还有很多,教师合理的利用这些探究活动,结合生命教育,学生在获得相应的生物知识以外还能对生命有更深的认识,教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态度

初中阶段是一个学生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为了培养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和珍爱生命的态度,初中生物教师便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讨论相应课题。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学习能避免学生对知识感到疲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样的情况下,生命教育就能更好地渗透初中生物教学中。当然,在讨论学习之前,初中生物教师应当提前确定讨论话题,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避免讨论时出现不可控的状况。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应让学生结合对生命的理解和相关知识发表评论,进而加强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比如,在学习“健康地生活”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发布研讨话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健康生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让学生在课堂下准备相应的资料和知识点。在讨论酗酒和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时,可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发表感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明白健康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如此一来,学生便能懂得珍惜生命的重要性和关爱他人生命的必要性。以这样的方式教学,生命教育也就有了实际意义和价值,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更好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让生命教育渗透到初中生物教学中切实有效。

(四)定期举办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活动

初中生物教学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加深他们对生命内涵的理解,让他们懂得生命并热爱生命,初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活动来吸引学生主动的学习。精彩的演讲能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主动地去理解相关知识,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感悟生命教育的意义。当然,初中生物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及时地理解并获得相应的知识。为了让学生的注意力时刻集中,演讲的内容和形式不能是单一的。为了丰富演讲内容,让结构更清晰,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生命体验和相关生物知识,并熟悉这些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并主动的去理解生命背后的价值。

比如,在讲解“保护生命多样性”的课题时,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在演讲开始前播放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視频或者图片,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后结合自身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讲解,在学习的同时穿插自己的生命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生命价值观,让学生明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所在。最终让学生坚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信念,以达到初中生物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目的。

三、 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生物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当今初中生物教师的一个选择,这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相应的生物知识,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让学生健康阳光的成长。当然,只有当一个学生热爱生命时,他才能对生命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才知道如何保护生命。一个学生人格的健全不仅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还应对生命有自己的感悟,需要有属于自己的正确生命价值观,还要懂得生命存在的意义,也只有做到了这些,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所以,作为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师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让生命教育更好地渗透初中生物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张忱.初中生物课堂对学生生命意识培养的思考与实践[C]∥2019年教育与教师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9.

[2]王健芳,江陈盈.生命教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11):143.

[3]田玉川.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J].科普童话,2017.

作者简介:胡锶齐,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

教育与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各国教育理念反映了该国对教育价值的基本取向,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着明显的指导作用。为跟上知识经济、城镇化、工业化等发展的步伐,推动社会经济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必须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中职教育理念,以科学指导中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及其实践。

[关键词]教育理念中职教育终身教育人本主义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任钢建(1956- ),男,山东高密人,贵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贵州贵阳5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贵州省省长基金委托研究项目“贵州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黔省专合字(2009)107;项目负责人:任钢建]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速度的加快;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我国现有的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教育)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效益已经严重地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对此,有必要反思旧有的中职教育理念,构建新型的中职教育理念,以指导我国中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办学模式,以提高中职办学效益及其可持续发展,进而适应国民经济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深化终身教育价值取向及实践。

一、教育理念的内涵及作用

理念(英idea;德Idee;希腊idea)是西方哲学史和美学史用语,该词含义极为广泛,柏拉图最早提出理念论,认为在所感事物之前有同名的理念,个别事物是“分有”理念而产生。韩延明认为: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教育理念反映出人们对办学机构的定性、定位及职能的深层次思考,体现了人们对教育价值的追求。在不同时期,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有差异,导致人们对教育价值的理解也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时代的权威主义教育理念、功利主义教育理念、精英主义教育理念、科学主义教育理念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等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上层建筑,是观念性的、意识的存在物,它来源于教育实践,同时又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理念决定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办学模式、办学定位、办学效益及其结果。当现行教育实践及其效果已经适应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违背教育规律时,人们必须以新的视野重新审视和认识教育现象及其实践,从而思辨或归纳出新的教育理念,以适应或引领教育活动的重组或创新,建构新型的教育体系。

教育理念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通过办学行为对社会的反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正如德洛尔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所言:在21世纪,教育比任何时候都更处于人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应对未来种种挑战,教育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点是用教育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来评价教育效益,因而,教育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意义。正因为如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教育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都在探索和践行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内在动力,发挥着观念性的指导作用,是教育理论突破与更新的基础,是教育实践改革与进步的先导。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指导,教育目标的界定必定是片面的,教育实践的效益必然是短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必将是被动的。对某种类型的学校而言,教育理念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导向作用。这首先表现在教育理念决定了学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办学行动的指南。先进的教育理念折射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办学的需求,当教育理念具体化为学校的发展规划和管理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学校组织体系的构建、设计运行程序时,将最终转化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具体行为。也就是说,针对具体的某一学校而言,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学校办学与发展的顶层设计,是全校师生的观念性指导,它将起到统一和指引全校师生员工精神生成,将起到调动全校师生关心学校发展、参与学校管理、投身学校建设、实现奋斗目标、提升办学质量与效益等的软管理作用。

二、世界各主要工业大国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总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各国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把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作为规划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构建了各国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新价值取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通过《技术和职业教育公约》后,于1999年通过了《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第二届国际大会的建议》,向教科文组织的会员国建议改革各国职业技术教育政策,以便迎接在21世纪初所面临的就业与其他社会经济挑战。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建议,职业教育不仅是一种提高职工的技能教育,更是一种创业教育和终身教育。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全纳教育,未来之路》文件,建议各国政府拓展全纳教育的概念,面向所有学习者的不同需要,合理、公平和切实有效地使学习者受到教育。

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策略是School-to-Work(简称STW)。STW的基本理念就是:提高学生的成绩,确保他们获得满足富有挑战性的国家学术标准和企业认可的技能标准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为他们的中学后教育、继续学习和职业生涯做好准备,降低青年的失业率,进而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确保美国的霸主地位;促进所有青年,包括低成就青年、辍学生、残疾青年继续或回归学校,并努力去取得学业成功。

澳大利亚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资格框架体系(通称为AQF),将学校、职业教育与培训和高等教育机构采用一体化的国家资格体系。AQF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内容上相互衔接,它允许人们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获得证书的起点。能否获得AQF职业证书,不仅要看是否具有AQF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看在真实工作情景下使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意大利在20世纪初的技术学校75%的毕业生都能接受高一级的教育。意大利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具有平等的升入高等教育的权利;整个教育体系(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转换机制非常灵活——不仅各体系内部的不同专业之间可转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个体系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这种体系之间的相互转换,大大增加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从而克服了职业教育就是终极的单一教育。

在终身教育理念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各主要工业大国不仅建构了科学的职业教育及其与普通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教育体系,也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打下了终身教育、学习的基础,同时也为职教生获得与普教生一样可以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相同待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建构与落实终身教育理念、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各主要工业大国不仅获得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还大大缓解了就业及其质量的压力,大大推动了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所有教育改革的理论、理念与实践提供了有效借鉴。

三、我国中职教育理念亟待重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4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部对中等职业教育定位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各省市根据这一定位,对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表述又各有不同:如“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牢固掌握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某种工作的高层次技型应用型人才”;等等。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有不同。如把农学专业表述为:“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培养适应基层第一线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推广的中等技术(管理)人才。”

从《职业教育法》、教育部以及各省各校对中职教育的定位来看,这种旧有的职业教育理念及其教育实践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为:

(一)就业教育不利于人的全面持续发展

近几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社会对中职教育的人力资源需求的不断攀升,国家对中等职教育的扶持力度得到不断加强,不少教育行政管理者把中职教育定位为“就业教育”“吃饭教育”“职前教育”“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化教育”;在这一中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中职教育教学实训完全演化成了短、平、快的现有岗位技能需求培训,只考虑受教育者当下能有一个吃饭的岗位,中职教育几乎等同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化的岗前培训——培训时间短、内容单一、方式陈旧。对办学者而言,办学效益节节攀升了,就业率也有了保证……一旦深入追问这种虚妄的教育业绩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中职教育本身的业绩,而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职教育断档所造成的蓝领短缺的结果。对受教育者而言,接受教育之后仅能从事当下某一岗位工作,一旦岗位需求稍有变动或技术设备有所更新,这一代中职毕业生该何去何从呢?因此,把中职教育定位于就业教育的理念是完全忽视受教育者全面、持续发展的理念;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办学实践仅仅是一种“应时教育”——学校与毕业生仅当下有效益,却缺乏长远发展动力与潜力。因此,包括中职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一旦把教育仅仅定位为就业教育,而忽视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办学实践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而且受教育者也无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前与未来,谁还能在一个岗位上干一辈子……人不仅仅是为了工作而接受教育,而且要为工作变换做好准备,而接受教育。

(二)终极教育模式有悖于终身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中职教育还是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办学模式——每年仅有不到10%的中职毕业生可以通过选拔考试进入高职学校,实际每年仅有不到5%的优秀中职毕业可进入高职学校继续学习。因此,这种中职办学模式还是终极教育模式,这不仅与全球倡导的终身教育理念不相符,而且在深层次上生成了了中职教育仅仅是普通高中教育的补充、中职教育就是“末流教育”、选择中职教育是万不得已的选择、选择了中职教育就选择了终止教育等等一系列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因此,目前的中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受教育者的终身教育需求,限制了人的发展需求,限制了教育市场的发展,限制了科技社会的发展。

(三)专业教学与科技、社会及就业的发展不相协调

我国目前的中职教学模式还是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专业化教育模式——学校按专业招生,学生按专业课程设置组织教学,教学的内容都是现有或旧有的教材上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学生毕业后仅能从事本专业的基础工作。专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仅仅满足于获取知识、占有信息、掌握技能;学生成为他人观点和技能的识记者或再认者……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如同没有生命力的物质产品,个性丧失,缺乏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众所周知:教材一旦出版就已经过时了,科技是日新月异地不断飞速发展;科技的跨学科性、跨专业性日益紧密,进而对从业者的技能和素质需求也是综合的、全面的。作为接受中职专业教育的普通劳动者,在一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早已成为历史,因此,在当前与未来的中职专业教育的毕业生,不仅很难适应岗位发展、更替的要求,更会阻碍科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科技社会是快速发展的,人的未来也是随时代不断进步的,岗位能力、素质需求也是不断更新的,因此实施专业教育,尤其是专业知识老化了的专业教育是与科技社会和人的发展背道而驰的。现象学泰斗——马克斯·舍勒早在上世纪初就有一个定论:“教育不是‘为了某物的训练’;‘为了’职业、专业、任何能力的训练,绝没有为了这种训练的教育;恰恰相反……教育必须体现人类自身价值。”也就是说,真正的中职教育理念应该体现人的自身价值、人和社会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实践必须为人的自身价值、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下的就业而组织教学。

综上所述,我国的“终极教育”“就业教育”的中职教育理念及其办学实践已经跟不上世界职业教育的大趋势,我国的中职教育理念不太切合终身教育理念,不太切合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我国的中职教育理念及其办学实践已经到了必须改革与重构不可的地步了。

四、我国中职教育理念的重构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以及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必须培养一支懂生产、能使用现代化生产工具、运用先进生产技术和能进行自我终身学习的技术人员队伍。若要培养这样一支队伍,职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对此,只有重构科学的职教理念,才能引领职教改革和实践。科学的中职教育理念应该包含如下内容:

其一,中职教育必须切合和践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7年发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就界定:中等职业技术应该是处于教育体系的第三和第四层次,是整个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中职教育绝不是终极教育,绝不是“就业教育”“吃饭教育”,而是终身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中职教育必须体现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必须体现和落实生本教育观。不论是什么教育,都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支持的教育,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肯定人的生命的前提下,提倡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这是当代全球职业教育所弘扬的教育理念。人的全面持续发展,需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只有推动人的发展才有可能获得教育自身的发展。对此,重构我国中职教育理念的逻辑起点必须以现代和未来社会对人的发展与挑战为参照系,其着眼点是为中职生的全面可持续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其目标是消除中职教育就是终极教育的理念。

其二,中职教育是终身发展教育。所谓终身发展教育,既有学校自身的终身发展;更有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终身发展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范畴,也是当代中职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中职教育如何与社会大系统相适应,紧扣世界职业教育大趋势,并推动全社会经济与职业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中职教育受教育者——人的如何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是与当前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相一致的基本理念。重构我国中职教育的新理念,就是要确立新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一方面为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中职毕业生不仅能适应当下不同岗位的要求,更能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为经济社会和中职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科学的理念、理论基础,并为中职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其三,中职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与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是中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从本质上把中职教育界定为是普通高中教育的补充。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不仅能够就业、能够生存、能够服务社会,更能够推动受教育者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没有中职教育的国家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缺少了相应的人力资源作保障;把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人为地相割裂成独立体系的“终极教育”,不仅不能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中职教育自身也将步入死胡同;更为甚者将会成为经济社会和人发展的阻力。只有人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职学生的发展需求决定了中职教育发展的需求,只有适应、引领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中职教育自身才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因此,中职教育必须紧扣经济社会、人以及世界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以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和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当下就业的需要,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又要充分融合学生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教育的需要来建构中职教育的新理念——中职教育应打破身份界限;不仅要给受教育者某种就业技能,更要给他们足够的基础能力(普通文化的和专业的);中职生不仅要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思想品德;不仅能就业,而且要高质量地就业,更要养育自我终身教育的能力。

总之,教育的落后,首先是教育理念的滞后,在经济发展到已经不再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首要因素的时代,尤其如此。因此,当前的中职教育理念不仅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制约着人(包括中职生)的发展,更是制约了中职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此,重构科学的中职教育理念,必须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职教育的需求,必须考虑人(尤其是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必须考虑中职教育自身的发展是否符合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周济.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5(9).

[2]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9).

[3]陈忠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及其价值取向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10).

[4]杨海燕.城市化中的职业发展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5]谷永新.教育理念及通识教育理念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11).

[6]刘育锋.面向世界的职业教育新探索[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7]刘小枫.舍勒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8]李斌.职业教育已列入中南海议事日程——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侧记之三[N].人民日报,2006-11-26.

[9]彭慧敏.意大利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特色与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10(1).

教育与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增设舞蹈教育专业,学制三年,学校立足江门,服务整个广东,辐射祖国华南地区,以及通过“第一侨乡”“以侨为桥”推广服务东南亚以及广大华侨聚居的海外。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就广东省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设舞蹈教育专业的必要性和市场需求、发展前景进行了调研和分析。

关键词:高职  舞蹈教育专业  必要性  发展前景

一、舞蹈教育专业专科设置的必要性

基于国家和家长对舞蹈教育的重视,新生幼儿学习舞蹈数量增加,目前幼儿园普遍存在专业舞蹈教师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幼教行业的红火、艺术培训机构的增多,以及广东省区域内舞蹈教师资源的不均衡等问题存在,社会对专业舞蹈教师的需求较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层面,国家艺术教育改革

2014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更好地落实要求,教育部还制定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从2017年入学的初高中新生开始,艺术素质测评内容纳入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将测评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同等学力认定、中考与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各地方都在积极推进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

以北京为例,2014年北京市教委启动“北京市高校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简称“高参小”项目),旨在帮助北京市中小学全方位、多样化、深层次地开展体育、美育工作,最终目的是让小学自身逐渐具备高水平的体育和美育教学。其中北京舞蹈学院牵手11所小学,由北京舞蹈学院“高参小”项目团队对牵手小学的1-3年级儿童进行每周一课时的舞蹈普及课程,并辅导4-5年级的舞蹈社团活动。在深圳市,基本每个公立幼儿园、小学都配备专职舞蹈教师1-2名,2016年深圳出台了《深圳市中小学舞蹈课程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引》。随着艺术教育改革的深入,广东省对舞蹈教育专业的教师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急需专业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舞蹈教育人才。

(二)近年新生幼儿数量大增,幼儿园对专业舞蹈教师需求旺盛

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劳务输入大省,人口不断增长。根据2018年12-2019年1月发放问卷调查的结果,由于幼儿入学数量的增加,受调查的珠三角不同地区共138家幼儿园,有41%幼儿园在2019年9月有增加班级的计划。

2017年广东“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实施效果逐步显现,与上年比较,全省出生人数增加22.18万人。2017年末,珠三角常住人口数量达6150.54万,占全省人口总量的55.07%,同上年相比,出生人口增长16.22万,占全省出生人口增长总量的73.13%。可以预测近2年将迎来生育小高峰,出生人口总量会明显增加。事实上,根据数据显示,2016年底、2017年底广东学前教育三年在园幼儿人数分别为421万人、441万人,2018年底达461万人,2019年和2020年预计达498万人、519万人。如果按照一所幼儿园配备一名舞蹈教师,一个幼儿园按400名在读幼儿的规模计算,所需专职舞蹈教师519万÷400=12975人。

(三)培训机构异军突起,薪酬待遇的提高,吸引年轻人报读舞蹈教育专业

随着家长教育观念的变化,对艺术教育的重视,艺术教育培训市场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扩大了对专科层次舞蹈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近年来,我国教育市场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2016年教育培训行业市场规模近2万亿,年均复合增速达16.2%,预计2019年将达到3万亿元。其中儿童舞蹈培训的发展尤为突出,蕴含巨大商机,整个艺术培训机构对舞蹈教学人才的需求旺盛。根据2019年5月-6月对江门市部分艺术培训机构问卷调查的结果,68%的机构在一年内计划招收1-2名教师,如果按照这个比例,仅仅在江门地区的舞蹈培训机构,2020年就有348-697名舞蹈教师的缺口。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在江门市部分艺术培训机构的舞蹈专职教师,2018年平均工资为7000-12000元,普遍高于幼儿园普通教师的工资。培训机构较高的工资待遇,吸引了很多学生报考舞蹈教育专业,而广东省开设舞蹈教育专业院校的不足,让很多有意愿进入舞蹈教育行业的学生无法继续深造。

(四)专职舞蹈教师配备少,舞蹈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更少,舞蹈教师的专业素质不理想

根据对2019年初我校对广东省珠三角不同地区138家幼儿园园长调查问卷数据分析,配备专职舞蹈教师的只有21名,而舞蹈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只有5名。这个情况在全国也类似,在2017年11月对上海150家幼儿园进行调查,仅有17家幼儿园配备专职舞蹈教师。因为舞蹈教育专业人才的匮乏,绝大多数在幼儿园担任舞蹈教学工作的教师都不是舞蹈教育专业毕业。因为舞蹈教育理论的缺乏,她们不熟悉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幼儿舞蹈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也不慎了解,在舞蹈教学中易出现“成人化”等问题,其专业素养远远达不到幼儿园舞蹈教学的要求。

一些社会舞蹈艺术培训机构,因为吸引不到优质的舞蹈教师,在利益的驱使下聘用一些非舞蹈专业的老师进行授课。虽然广东省每年培养了大量舞蹈类本科毕业生,但是他们的就业目标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中优质的公立中小学校、幼儿园,基本上不会去社会舞蹈艺术培训机构工作。根据在2019年5月-6月对江门市部分艺术培训机构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64%的舞蹈教师来源于专科院校。27%的舞蹈教师为中专学历,甚至是没有学历的自由职业者;9%的舞蹈教师有本科学历,而85%舞蹈本科学历教师是在艺术培训中心兼职。近年来关于社会艺术培训机构与学员之间因舞蹈练习不当造成身体伤害而打官司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些个案追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某些舞蹈教师根本就没有受到过系统的舞蹈教育。良莠不齐的舞蹈师资,阻碍了社会舞蹈教育的发展,不利于我国儿童的身心发展。培养优秀的舞蹈老师不仅要满足社会艺术培训市场的需要,更是要让儿童接受到安全、科学、系统的舞蹈教育。培养专业素质过硬的舞蹈教育专业人才,是社会的强烈需求,更是促进我省舞蹈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

(五)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严重缺乏舞蹈类专业教师

2015年12月,广东省教育厅体卫艺处组织开展了“广东省中小学校美育工作专项检查及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艺术教育发展不均衡,师资分配不均衡。时过几年,这种状况仍未得到有效缓解,像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每个小学有专职的舞蹈教师和专门的舞蹈课程,并出台了《深圳市中小学舞蹈课程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引》。深圳市公办小学舞蹈教师月薪基本在3万以上,深圳优厚的薪资待遇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国各地优秀的高级舞蹈教育类人才,舞蹈类硕士也愿意在幼儿园、小学一线等场所工作。而广东省粤西、粤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为经济发展的滞后,中小学几乎没有专业的舞蹈教师。专科层次的艺术类教师是该地区农村基层小学的教学主力。不发达地区的基层小学艺术教育人才缺口巨大,农村基层孩子们也应该有接受舞蹈艺术教育的权利,要改善舞蹈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状,必须加大对大专院校舞蹈教育专业的建设力度。

(六)江门舞蹈艺术发展急需舞蹈教育人才

江门是“中国现代舞之母”戴爱莲先生的故乡,这里群众舞蹈艺术氛围浓厚。近年来,江门市高度重视群众性舞蹈事业的发展,先后组织开展了“映日荷花 舞坛永驻——纪念戴爱莲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戴爱莲杯”电信电视舞蹈大赛、万人百姓健康舞活动,被中国舞蹈家协会授予“全国百姓健康舞示范城市”称号。江门还先后承办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论坛、广东省第二届中老年舞蹈大赛,广东省第四届、第五届岭南舞蹈大赛等品牌活动。2015年5月10日,江门市被中国舞蹈家协会授予“中国舞蹈之城”荣誉,蓬江区被中国舞蹈家协会授予“戴爱莲舞蹈传承基地”称号。2017年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举办的大型全国性广场舞蹈展演活动以中国现代舞蹈之母戴爱莲先生的名字命名,每两年举办一届,永久落户江门市,现已成功举办两届。江门市的舞蹈作品参加全国各大舞蹈比赛活动,多次荣获金奖。江门市蓬江区拟建立舞蹈博物馆,把戴爱莲故乡——杜阮镇打造成“舞蹈小镇”。从江门市教育局了解到,江门市区就有66所中小学配有专用的舞蹈教室。但是截止2019年9月,仅江门市蓬江区还缺编音乐舞蹈教师50名。截止到2019年9月30日,运用“天眼查”查询到在江门地区工商注册的舞蹈培训公司达513家。根据在2019年5月-6月对江门市部分艺术培训机构问卷调查的结果,68%的机构在一年内计划招收1-2名教师,如果按照这个比例,仅仅在江门地区舞蹈培训机构,2020年就有348-697名舞蹈教师的缺口。江门市蓬勃发展的舞蹈教育,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进行有力的支撑。

二、设立舞蹈教育专业的市场需求预测

(一)对幼儿园舞蹈教师的需求预测

如果按市场意愿和需求,我们也可以测算幼儿园舞蹈老师的需求数量。我们的依据还是2019年1月的那次调研,结果显示59.25%(约占6成)的幼儿园确定未来将招聘舞蹈专业教师,26.15%的幼儿园不确定,仅有 14.6%的幼儿园不需要。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幼儿园18048所,如果6成的幼儿园都招聘一名舞蹈教师的话,18048×60%=10828人。如此看来,未来至少有一万个岗位等着我们的毕业生。

2013年-2017年这五年,广东新生幼儿630万人。由于广东是全国劳务输入大省、经济大省,人口一直呈净流入状态。保守估计,未来五年广东新生幼儿在630万左右,按照85%的入学率,未来五年广东在园幼儿约535.5万人。事实上,根据数据显示,2016年底、2017年底广东学前教育三年在园幼儿人数分别为421万人、441万人,2018年底达461万人,2019年和2020年预计达498万人、519万人。如果按照一所幼儿园配备一名舞蹈教师,一个幼儿园按400名在读幼儿的规模,所需专职舞蹈教师519万÷400=12975人。

截至2018年底,江门市(四市三区)共有幼儿园473家,其中蓬江区就有130家。假设市政府下发文件通知,要求江门每家幼儿园增配一位舞蹈专业教师,仅江门就需要473位专业舞蹈教师。

2017年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增加幼儿园中小学学位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意见》,根据文件精神,每个街道至少建设一所公办幼儿园。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规定小区配套幼儿园移交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后,应当由教育行政部门办成公办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园,不得办成营利性幼儿园。

综上所述,未来5年,幼儿园数量还会继续增多,对幼儿园舞蹈教师的需求有增无减,笔者院校开设舞蹈教育专业适逢其时。

(二)对舞蹈教育培训市场的需求预测

近年来,企业对教育培训市场日益重视,中国的舞蹈教育行业呈现出了高速增长的态势。截止2019年9月30日,运用“天眼查”查询到在广东省工商注册的舞蹈培训公司达29964家,仅江门市就有513家。这意味着,笔者院校舞蹈教育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将可以获得广东省29964家舞蹈培训机构的青睐而走上工作岗位,或者走上合伙创业之路,这也为笔者院校开设舞蹈教育专业提供了信心。

(三)对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舞蹈类专业教师的需求预测

据南方网报到,江门市蓬江区近年来积极推进舞蹈教育,全区66所中小学学校均设有舞蹈教室,而截止2019年9月,蓬江区还缺编音乐舞蹈教师50名,按这一比例,仅仅江门市区(三区)2019年就缺编150名音乐舞蹈教师,很多学校面临有场地无师资的尴尬境地。在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音乐舞蹈类专业教师的缺口更是巨大。广东省粤东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14个,如果按保守估计,每个市缺150名音乐舞蹈教师,共缺音乐舞蹈类教师2100人。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快补齐我省教师队伍的“短板”,进一步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素质结构,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乡村教师,2019年广东省继续开展公费定向培养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试点工作。全省计划招收公费定向培养教师共计3400名,而音乐学专业只有280名,舞蹈类更是空白。如果按不发达地区音乐舞蹈类教师缺编2100人减去280人定向培养的音乐学专业,等于1820人的缺口。随着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的全面开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如果不发达地区按照深圳公办小学每校配置1名舞蹈专业教师的标准,舞蹈教育专业具有持久稳定的社会需求,生源和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四)对其他行业、企业和实体的需求预测

随着互联网、5G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舞蹈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培训手段和就业空间。现今,各种各样的儿童教育类App层出不穷。近年来互联网舞蹈教育的概念一直很热,“互联网+舞蹈教育”已经逐步升温。此外,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购买社会服务,政府主办的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社区文化站、少年宫、学校、企业等,也包括有舞蹈教育培训内容和服务,这为广大的幼儿音乐教师提供了就业空间和市场合作机会。以江门市文化馆为例,近3年,每年暑假江门市文化馆都会举办“暑假未成年人公益培训班”(包含舞蹈培训班),购买社会优质艺术教育资源,免费提供给社会少年儿童。

三、增设舞蹈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

截至2019年9月,广东省设立舞蹈教育专业的高职院校仅有2所。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和广州华夏职业学院,每年两个学校招生不到100人。广东省短期内舞蹈教师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现有开设专业的学校和毕业生数量远不能满足广东省的需求。舞蹈教育人才与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严重不相适应,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和发展已上升到国家层面。江门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西翼,粤西门户,地理位置优越,区域发展前景广阔,江门市政府全力支持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设,划出优质地块、划拨转款,为江门在珠三角、粤东、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整个广东的舞蹈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支持和重要保障。

众所周知,江门有全国“第一侨乡”美誉,在海外(近几年以东南亚地区为主)很多幼儿教育培训机构对懂粤语、普通话的幼教人才需求很大,笔者院校培养的幼儿教育人才正好具备这一优势。未来,随着笔者院校软硬件的不断更新发展,各类幼儿教师人才还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海外的幼儿教育机构输送人才,江门幼儿师范高等專科学校作为海内外交流合作的窗口,将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幼儿教育水平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林亮.对我国高职舞蹈教育现状的思考[J].大舞台,2015(01):221-222.

[2]胡骁.粤港澳舞蹈高等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以澳门演艺学院舞蹈学校为例[J].艺术研究,2019(05):95-97.

上一篇:经管类毕业论文下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